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合集下载

从唐诗中看中外交流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从唐诗中看中外交流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从唐诗中看中外交流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当提到中国古代历史,最先想到的便是“汉唐气象”。

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唐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都得到了极大地发展。

尤其是在对外交往方面,由于统治者开明的政策,更是出现了万国来朝的盛况。

毫无疑问,这种广泛与频繁地中外交流给唐代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地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被载入史册,同时也被记录在诗人的笔下。

在这些诗歌中,我们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看见了唐代人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一、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中外交往对唐代人社会生活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物质方面,其中影响唐代人最大的无疑是胡食。

在《全唐诗》中,题目中出现了胡食的诗歌有白居易的《寄胡饼与杨万州》,刘禹锡的《葡萄歌》、《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赵鸾鸾的《酥乳》等8首;文本中出现胡食的诗歌有王绩《食后》、王维《送孙秀才》、卢绝《过楼观李尊师》、皮日休《太湖诗.雨中游包山精舍》、杜甫《太平寺泉眼》等共76首,其中初唐13首,盛唐41首,中晚唐22首。

1胡食对唐代人饮食习惯的影响体现在主食和副食两个方面。

主食的种类仍可分为很多种,但从史料记载中出现的频率看,饼为最多,也是胡化色彩最浓厚的。

胡饼传入中原后,很快便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

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一诗中有这样的描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予饥谗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同时,胡饼也盛行于民间,《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云“唐代长安盛行此饼,日本僧圆仁入唐,在长安及见之,其言日开成六年正月六日,立春,命赐胡饼寺粥。

时行胡饼,俗家皆然。

”传入长安的副食包括水果、蔬菜、调料等。

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水果大部分只有贵族能够享用,有葡萄、石榴、黄桃、波斯枣等,其中以葡萄传播范围最广,唐彦谦有《咏葡萄》一诗“西园晚霁浮嫩凉,开尊漫摘葡萄尝。

”刘禹锡则有《葡萄歌》“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

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

”蔬菜包括胡萝卜、胡芹、波斯菜(即菠菜),调料包括糖、胡椒等。

高中历史 阶段检测(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新人教版高一必修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 阶段检测(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新人教版高一必修历史试题

阶段检测(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一、二单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青铜器铸造方面能超过古代中国人。

中国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是在( )A.原始社会末期 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夏代的青铜制造已有一定水平。

商周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器的数量、种类之多都是空前绝后的,这是三代之所以称“青铜时代”的主要依据。

故选B 项。

答案:B2.清人全祖望说:“宗祠之礼,则所以维四世之服之穷,五世之姓之杀,六世之属之竭,昭穆虽远,犹不至视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

”这说明宗法制旨在( )A.强化专制集权 B.巩固宗族团结C.稳定统治秩序 D.维护社会和谐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制起到了巩固宗族团结的作用,所以选项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专制集权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宗族团结而非稳定统治秩序,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宗族和谐而非社会和谐,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答案:B3.“君王自命‘天子’,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

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

”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具体考查古代中国的皇帝制度和嫡长子继承制。

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君权神授”“强干弱枝,中央集权”“男尊女卑”,排除A、C、D三项;材料主旨能够体现“君父同伦,家国同构”,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项。

答案:B4.战国时期,荀子曾说过:“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山西省孝义市2023年期中测试七年级历史试题

山西省孝义市2023年期中测试七年级历史试题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中质量监测试题(卷)历史题号一二三四书写与卷面总分等级评价1718得分说明:1.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0分钟。

2.书写认真,字迹工整,答题规范,卷面整洁不扣分。

否则,将酌情扣分,书写与卷面扣分最多不得超1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都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其字母标号填入下表相应题号下的空格内。

每小题3分,共45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1.《旧唐书》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全国人口只有180万户,照比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的890.7546万户,消失了700多万户,锐减将近80%。

造成这一时期人口锐减的原因是A.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不安B.统治者志大而才疏C.自然灾害引发农民起义D.疾病流行应对不当2.据史书对右图工具的记载:“如纺车,以细珠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结合图文信息,判断此工具的作用是A.利用水力,变革纺织技术B.用于清淤,保证河道畅通C.利用水力,保证农田灌溉D.用于农业,提高耕作效率3.向达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写道:“……异族人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

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这种现象表明唐朝A.重视发展对外贸易B.海陆交通十分便捷C.加强对边疆的治理D.民族交融蔚然成风4.下面呈现的一组唐代艺术品反映了唐朝A.高超的手工技艺B.开放的社会风气C.繁荣的社会经济D.和谐的民族关系5.下表是根据《中国通史大师课》文字整理的五代十国时期部分开国皇帝的出身介绍,据此可知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开国皇帝出身后梁朱温唐末农民起义首领黄巢的部下,后投降唐朝,晋升节度使吴杨行密唐末淮南节度使吴越钱缪唐末镇海镇东节度使前蜀王建唐末西川节度使南汉刘隐唐末静海、清海节度使楚国马殷唐末武安军节度使北汉刘崇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使A.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B.北方政权更迭导致政局动荡不安C.南方战乱较少政局稳定经济发展D.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6.“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君主权力C.增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7.《栾城集》中记载:“澶渊之盟后,(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期中适应性评估卷【试卷】七年级下册历史

期中适应性评估卷【试卷】七年级下册历史

21
22 23
期中适应性评估卷
返回题型栏目导航
材料二 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宋太 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 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 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1
22 23
期中适应性评估卷
返回题型栏目导航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治边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 治边措施的作用。(4 分) 特点:设立了相对完善的防御体系(军镇屯戍制度);边疆民族政策 以怀柔、招抚为主;通过开发边疆、促进发展来稳定边疆地区。 作用:巩固了唐朝对边疆的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了民族交融,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期中适应性评估卷
返回题型栏目导航
13.澶渊之盟后,辽宋边境“生育蕃息(繁衍),牛羊被野,戴白之
人(白发老人),不识干戈(武器)”。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 )
①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削弱
②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保持着长久的和平局面
③澶渊之盟为辽宋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和平环境
21
22 23
期中适应性评估卷
返回题型栏目导航
(2)材料二中,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几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其南移的原因。(6分) 阶段:3个。 原因:北方战乱,南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1
22 23
期中适应性评估卷
返回题型栏目导航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从隋唐到宋元时期的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 变化。(2分) 从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发展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武汉大学中华文明史课程参考书目及建议阅读书目

武汉大学中华文明史课程参考书目及建议阅读书目

《中华文明史》课程参考书目2011-9-161、李济:《中国文明的早期》,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2、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53、苏秉琦:《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4、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三联书店19975、李泽厚:《美的历程》,三联书店20096、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新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7、俄罗斯瓦西里耶夫著,郝振华译,《中华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98、埃里亚斯《文明的进程》,王佩莉翻译,三联书店1998建议阅读书目:1、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三联书店20072、吕思勉:《中国社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阴法鲁《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20016、吴小如:《中国文化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8、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长春出版社20079、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三联书店199710、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11、李济:《中国文明的开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2、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3、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14、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199115、冯天瑜等:《中国古文化的奥秘》,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16、[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9017、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118、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9、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20、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1、袁行霈《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2、刘再复《传统与中国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23、梁启超《中国佛教研究史》,上海三联书店198824、瞿宣颖《中国社会史料摘抄》,上海书店198525、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26、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7、阿郎肇一《中国禅宗史》中译本,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28、冻国栋《唐代人口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29、李斌城《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0、(美)太史文著,侯旭东译,《幽灵的节日:中国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31、(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谭麟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32、冯友兰《中国哲学精神》,三联出版社195033、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34、李学勤主编:《长江文化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35、熊铁基《汉唐文化史》,湖南出版社199236、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7、李剑农《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38、黄正建《唐代衣食住行研究》,首都师范大学199839、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40、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41、《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342、黑格尔《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43、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44、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45、冯天瑜《中国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46、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4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48、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199749、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50、张光直《中国青铜文化》,三联书店19835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52、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53、伏尔泰《风俗论》,梁守锵译,商务印书馆200354、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55、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上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56、唐长孺《魏晋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57、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58、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59、(美)谢茀《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60、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61、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62、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东方出版社199663、余英时《土(怀疑应该为“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64、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65、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66、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67、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68、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7969、林庚《唐诗综论》,人民出版社199370、张奎《中国隋唐五代科技史》,人民出版社199371、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72、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上海书店198373、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74、徐杰舜《汉民族发展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75、王友三《中国宗教史》,齐鲁书社199176、马西沙《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77、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晴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78、张广智《世界文化史》(古代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79、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80、陈独秀《独秀文存》,上海亚东图书馆1933。

【优质同步】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优质同步】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习目标:在概括三国至隋唐的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 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概述和说明各文化领域的突出成就和发展历程,探究这一时期文化繁荣领先的原因。

目录一思想 多元特征,在融合中不断发展。

二文艺科技辉煌灿烂,取得突出成就。

三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产生了深远影响。

1.道教的兴起与传播(1)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

(2)唐朝统治者(武则天除外)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产生: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宗教,一般都以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创教人张道陵为中国道教的创立者,称为“张天师”。

◆区别道教与道家道家创始人是老子,道家是先秦时代的思想派,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教是宗教流派,道教内容包罗万象,它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之说而逐渐形成的。

它劝人通过养生修炼和道德品行的修养而长生成仙,最终解脱死亡,求得永恒。

2.佛教在中国的传播(1)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2)魏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国盛行,并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3)唐朝武则天时佛教有很大发展,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影响最大。

◆禅宗与佛教的本土化禅宗是中国特创的佛教,它舍弃了佛教理论中大量的繁琐论证,而以佛教中一些最基本精神,来讨论和解决儒家最关心的心性问题,在沟通儒佛方面,大开方便法门。

禅宗源于现实,注重现世生活,讲究对于生活的积累和顿悟,主张出世不离入世,生活日用即为佛道,加之禅宗并不拘泥于出世,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于统治阶层保持着积极的互动关系。

是中国本土文化孕育出来的最具特色的佛教宗派。

3.儒学创新及发展(1)背景:佛、道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内容①魏晋南北朝,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开始吸收佛道的精神。

②隋唐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理论。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讲义: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及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讲义: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及答案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程标准课标解读课标导航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佛教、道教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2.结合文学、书法、绘画、科技等方面的成果,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3.结合典型事例,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成果及影响。

4.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这一时期我国文化成就出现的原因。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儒学(1)汉代: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只是受佛教、道教的冲击,但并未失去正统地位。

(3)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

(4)唐代:儒学复兴运动①原因: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②时间:唐朝中期。

③内容: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道教从道家哲学思想体系中衍生出的宗教组织派别。

(1)兴起:东汉末,是中国本土宗教。

(2)发展⎩⎨⎧①魏晋南北朝: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②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3.佛教 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1)传入:汉代传入。

(2)发展⎩⎨⎧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吸收佛、道的思想,渐趋中国本土化。

②武则天时期: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其中禅宗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

(3)曲折:反佛斗争①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②概况:南朝的范缜是反佛最杰出的代表;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③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并未从根本上遏制佛教的发展。

文学艺术1.文学 总体特征是乱世文学,渗透着儒学、玄学与佛学思想。

(1)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读后感工商管理吴双 10308055唐朝时期,西域地区各少数民族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各民族间的融合程度加强,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畅通以及唐朝的商业保护(如设置驿站,办法过所等)则更是带来了大唐与西域间前所未有的经济和文化交融。

初读《唐代长案与西域文明》,便为其第一部分的名族融合中各类社会生活的融合所深深吸引,西市的各类胡店与胡姬,胡人带来的颇具异域风情的各式衣帽,胡食,胡舞···琳琅满目,让人不禁一遍阅读一遍在脑海中不断构想东市与西市的热闹与繁华。

西域文明给中原文明带来的影响众多,其中,对唐朝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就包括:饮食,服饰,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等。

饮食上讲,不得不提的就是葡萄酒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小便很喜欢王翰的这首凉州词,吸引我的不仅有古代战场的悲壮,夜光杯的神奇,更多的则是古人对葡萄酒的喜爱。

胡市中的胡姬则每每站在酒铺门口招揽生意,酒铺卖的就就是葡萄酒,“金樽美酒,其有不少之异国情调,盖不待言也”“西市及长安城东至曲江一带,俱有胡姬侍酒之酒肆,李白诸人尝买醉其中”可见,当时饮酒买醉的人不在少数,酒仙李白自然是少不了的。

还有在本书中有较长的篇幅提到了胡饼,又可名麻饼,亦曰炉饼,大约就是当今烧饼的前身吧,和现在很像的是,当时的胡饼也有各种馅料,其中五种馅料的胡饼又名“五福饼”,可见,古人在吃的方面还是挺讲究的。

对于像我一样喜欢时尚,追逐新潮服饰的女生来讲,西域给唐朝带来的特色服饰这部分最有意思了。

胡服的基本样式是长袍束腰,唐朝服饰的样式就很多了,比如:襦,群,半袖,披帛等等,唐代妇女的生活装在传承中原服饰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域等异域文化而发展。

当时妇女无论贵贱一般都是由襦或衫、裙、帔等三大件构成,上面襦的下摆系在裙腰中,下着线鞋和锦鞋。

半臂最能体现西域特色了,它唐代女装中十分常见的新式衣着,是一种短袖对襟上衣,没有纽带,只在胸前用衣襟上的带系住,由于西域地区昼夜温差较大,半臂这种形式的外衣,十分适合当地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征。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专项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专项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专项测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60.0分)1. (本题4.0分,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842年,唐武宗决定任命回鹘的降将没斯为检校工部尚书,充任归义军使,封为怀化郡王,并赐姓名为“李思忠”;任命回鹘宰相受耶勿为归义军副使,检校右散骑常侍,赐姓名为“李弘顺”。

这些措施旨在()A.壮大李唐宗室力量B.威慑藩镇割据势力C.强化边疆民族统治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2. (本题4.0分,湖北省荆荆宜三校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唐朝初年,在漠北回纥牙帐和漠南之间修筑了一千多里长的“参天可汗道”,沿途设邮驿六十六所,备有房舍、酒肉、马匹和车辆。

路上的商队、使臣往来不绝。

草原上的牧民也“老幼不惮遐远,悉手持方贡”南下交易。

这说明唐代()A.鼓励与边疆民族的经济交流B.各民族文化得到包容和发展C.采用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D.对外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3. (本题4.0分,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贞观初,拜韩羁部酋长突地稽为右卫将军,赐姓李氏;贞观二十二年,以契丹人窟哥为左领将军兼松莫都督府、无极县男,赐姓李氏。

以上赐姓行为旨在()A.推行民族平等政策B.分化少数民族首领C.强化边疆民族统治D.促进民族之间交融4. (本题4.0分,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羁縻州制度”,少数民族首领须接受朝廷颁发的印信,实行一种有限制的自治管理方式,由朝廷的派出机构都督府或都护府代行具体管理职责。

这一制度()A.反映了民族政权并立下的时代需求B.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力度C.导致了边疆民族与中央政府的离心D.体现了统治者因俗而治的治理理念5. (本题4.0分,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唐朝国力强盛,疆域拓展,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

古代文化交流

古代文化交流

第 1 页 共 1 页 古代文化交流
材料一 ①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

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②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③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④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材料二 ⑤唐朝人追求外来物品的风气渗透了唐朝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各式各样的家庭用具上,都出现了伊朗、印度人的画像和装饰式样……实际上⑥整个唐代都没有从崇尚外来物品的社会风气中解脱出来。

——摘编自[美]爱德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
①②说明唐代采取开放的政策,对各地区宗教、文物等兼收并蓄;③④⑤⑥指出了唐代受其他地区风尚的影响非常深刻。

两则材料阐述了唐代开放政策对自身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凸显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等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设置】
请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唐朝在社会生活方面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唐朝与西域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文明交融

唐朝与西域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文明交融

唐朝与西域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文明交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而丝绸之路则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唐朝与西域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为双方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和繁荣。

这种文明交融不仅仅体现在经济、艺术和科技领域,还渗透到了宗教信仰、社会制度以及习俗传统的各个方面。

1. 经济交流的繁荣唐朝与西域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主要以丝绸之路为纽带。

西域地区以其丰富的贸易资源和物产而闻名,而唐朝则在丝绸、瓷器和香料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双方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

西域地区的商人们将他们的奢侈品和宝物带入中国,而唐朝的商人也将中国的商品运往西域地区。

这种交流不仅丰富了双方的商品种类,还促进了商业和城市发展,同时也推动了货币、商法和金融等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2. 艺术与科技的互相借鉴唐朝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不仅局限于商品贸易,还包括了艺术和科技方面的互相借鉴。

随着丝绸之路上商品贸易的发展,艺术品和手工艺品也随之传入中国。

例如,波斯的蓝色、黄色等艳丽的颜料和贵金属装饰技术对唐朝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色彩和构图。

同时,一些雕刻和铸造技术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为唐朝的造型艺术带来了新的灵感和技巧。

在科技领域,唐朝从西域地区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

例如,马奇尼(music)曾在西域地区学习,他将丝绸之路上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带回了中国,并在唐朝的科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西域地区还向唐朝传授了制作火药和火器的技术,为军事和防御提供了新的手段。

3. 宗教与思想的交汇丝绸之路也是宗教和思想交流的重要通道。

唐朝与西域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为佛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西域地区是佛教的发源地之一,通过丝绸之路,佛教教义、经典和修行方法传入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佛教艺术和建筑也在唐朝得以发展和繁荣,形成了以洛阳佛教文化、大唐佛国之说为代表的独特风格。

景教家庭

景教家庭

唐代长安一个粟特家庭的景教信仰作者:葛承雍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的交流十分频繁。

由于丝绸之路的昌盛和经商、战争等原因,大批中亚粟特人移居长安,形成了自己的聚落区,散布在礼泉坊、布政坊、崇化坊、普宁坊、靖恭坊等坊里,并建立了粟特人所信奉的祆祠、景寺、摩尼寺等“胡寺”,从而使外来宗教在唐帝国的首都得以传播。

多年来,中外学者对长安出土的粟特人墓志史料进行过仔细的爬梳,对居留长安的粟特人宗教信仰及其活动影响做过许多深入的探讨,其中对源于基督教聂斯脱利派(Nestorianism)的景教尤为注目*。

但除了学术界公认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外,其他可供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并不多。

荣新江教授依据西安出土的波斯人李素及其妻卑失氏墓志,发表了《一个入仕唐朝的波斯景教家族》*,无疑是一个新的发现与突破。

事实上,还有别的墓志可做考索,这就是《米继芬墓志》。

本文即在前人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再做追索与讨论。

一1955年在西安西郊三桥出土的《米继芬墓志》呈方形,盖 顶长47厘米,宽45厘米,上题篆书“大唐故米府君墓志铭”;盖四周线刻四神纹饰。

志石长48厘米,宽47厘米;阴文行书,共20行,每行20字至26字不等;志石四侧线刻十二生肖图案。

该墓志有些字漫漶不清,但基本能顺读无大误,现抄录如下:大唐左神策军故散副将游骑将军守左武卫大将军同正兼试太常卿上柱国京兆米府君墓志铭并序乡贡进士翟运撰并书公讳继芬,字继芬,其先西域米国人也,代为君长,家不乏贤。

祖讳伊西,任本国长史;父讳突骑施;远慕皇化,来于王庭,邀质京师,永通国好。

特承恩宠,累践班荣。

历任辅国大将军,行左领军卫大将军。

公承袭质子,身处禁军;孝以敬亲,忠以奉国;四善在意,七德居心;信行为远迩所称,德义实闾里咸荷。

风神磊落,度量宏深;爰以尊年,因婴疾疹。

何图积善无庆,奄从逝川去。

永贞元年九月廿一日终于礼泉里之私第,春秋九十二。

以其年十二月十九日,安厝于长安县龙门乡龙首原,礼也。

唐代的都城长安

唐代的都城长安

唐代的都城长安一、长安的背景介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而长安作为当时的都城,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长安不仅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还是一座充满繁荣和活力的城市。

本文将介绍唐代长安的历史背景、地理特点以及城市规划。

二、历史背景唐朝建立于618年,历时近30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

开元盛世是唐代的鼎盛时期,这也是长安达到全盛时期的时期。

长安成为了东方最繁荣的城市,吸引了各地的人们前来交流、贸易和生活。

三、地理特点长安位于现今的陕西省西安市,地处黄河和渭河之间,地理位置优越。

周围群山环绕,水资源充足,土地肥沃,为长安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此外,渭河也为城市的水运交通提供了便利。

四、城市规划长安城是唐代的都城,城墙周长近14公里,四面围合而成。

城墙高大厚实,以抵御外敌的入侵。

城墙四周设有城门,并设置了城楼和敌楼,以便日常管理和防御之需。

城市主要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

内城是皇城,是皇帝、宫廷和政府机构的居住和办公地点。

内城中心是紫宸殿,是皇帝举行重要活动的地方,也是朝廷的决策中心。

内城周围设有高墙和护城河,以保证皇帝的安全。

外城是普通百姓的居住区域,也是商业和交易的中心。

外城设有市场、官府、庙宇等建筑。

市场繁华热闹,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来自各地的商人和百姓络绎不绝。

长安还有著名的丝绸之路起点,经由长安的商路和文化交流使得长安成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

五、长安的繁荣和影响唐代的长安是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之一,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长安的繁荣不仅在于其物质财富,还体现在文化和艺术的繁荣上。

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顶峰时期,文人墨客云集,艺术与文学蓬勃发展。

长安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国内,也扩展到了世界各国。

唐代的长安城吸引了来自西域、波斯、日本等国的商人和学者,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六、结语唐代的都城长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是政治和经济的中心,也是文化和艺术的繁荣之地。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读后感1500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读后感1500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读后感1500初读《唐代长案与西域文明》,便为其第一部分的名族融合中各类社会生活的融合所深深吸引,西市的各类胡店与胡姬,胡人带来的颇具异域风情的各式衣帽,胡食,胡舞···琳琅满目,让人不禁一遍阅读一遍在脑海中不断构想东市与西市的热闹与繁华。

佛光辉照他的仁慈化作甘露水般洒于大千世界就像太阳放射光芒一样给予世界以温暖。

向天地人三界传达,所以他被称为天下至尊,光明照耀四方。

但是世界是如比之大所以佛的智慧没有传入中原及到佛法东传的时候,帝王宽仁的大兴佛法,杰出的人去了遥远的西方有个慈恩寺三藏法师叫玄奘他正是这些人的代表。

玄奘出身于高贵的诸侯世家,生来就有佛心,长得结实聪明。

从小就表现出不凡的品质,长大后精通古书,名震天下。

而他很早就看透了人生的真假,启悟了佛性,因而进入佛门。

其实功名富贵,也不过是这世界的罗网,出家为僧,看破红尘才是大智慧。

所以脱离了尘缘,说话高雅飘逸。

由于他生活的年代并不稳定,边境也不安宁。

尤其是西北边境常受突厥族的骚扰,朝廷严厉限制百姓出境。

玄奘曾向朝廷申请出国,到印度研究佛学,在这种情况下未能获得批准。

玄奘并未放弃自己的打算。

他一面向和尚学习西域和印度的语言文字,做好出国的准备,一面耐心等待时机。

终于等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贞观627年,许多地方自然灾害颗粒无收。

灾民纷纷涌进首都长安和不少城镇。

为了缓和灾情,唐太宗发布命令允许灾民异地就食,外出逃荒。

玄芙知道后,立即混入逃荒的饥民之中,偷偷溜出长安,后经过很多坎坷,终于他离开了。

玄奘出境部久,危险丛生,而他一人毅然一人策马西行。

他凭借着沙漠中的一堆堆人畜的白骨和骆驼马匹的粪便来做为路标,向大漠奔去。

当他来到石质戈壁难,到处是黝黑色的烁石,寸草不生,连乌也难以飞过。

白天,烈日当空,酷热难耐,有时,狂风卷起飞沙、走石,顿时,天昏地暗,人马难行。

有时,沙漠上出现海市蜃楼,看上去明明是旌旗飞扬,数百骑战吗奔驰而来,仿佛是追兵跟踪而至,转瞬之间,又化作村和树林,忽隐忽现,千变万化。

唐代长安与西域乐舞文化

唐代长安与西域乐舞文化

西域乐舞在唐朝的传播途径
01
02
03
胡人迁入
唐朝时期,由于国力强盛 ,吸引了大量胡人迁入长 安,他们带来了西域乐舞 文化。
官方推广
唐朝官方通过派遣使节、 设立教坊等途径,积极推 广西域乐舞文化。
民间交流
长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 民间文化交流频繁,西域 乐舞通过民间交流逐渐传 播开来。
西域乐舞在长安的受欢迎程度
地理位置
长安位于中国中部的关中盆地, 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既方 便掌控全国政局,又便于与外部 世界交流。
自然环境
长安的自然环境优美,气候适宜 ,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 件。
政治体制
中央集权
唐代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长安 作为首都,是政治权力的中心。
官僚制度
唐代有一套完善的官僚制度,为官员 提供了稳定和发展的平台。
唐代长安乐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音乐和舞蹈资源,对推动中国音乐和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 用。
在现代的传承与发扬
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 唐代长安乐舞文化的精髓仍然得到了 传承和发扬。
在现代,许多艺术家和学者致力于研 究和推广唐代长安乐舞文化,通过各 种形式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并使其 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文化氛围
开放包容
唐代的文化氛围开放包容,各种思想、文化、艺术形式得以繁荣发展。
重视文化教育
唐代重视文化教育,为士人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02 西域乐舞文化的传入
西域乐舞的起源与特点
起源
西域乐舞起源于古代丝绸之路,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具有 独特的艺术魅力。
特点
西域乐舞以豪放、奔放、夸张、热烈为特点,以独特的舞蹈 语言和音乐节奏表达情感,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随感——《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读书报告刘烨(2012级汉语言文学一班“醉”读书小组)摘要:当唐朝武功全盛之时,居住于西北的大量游牧民族或被迫归附、或主动请归。

唐政府不断地将这些归顺的异族集中迁入内地,同时又维持这些异族的习俗和和信仰。

这种异域文化必然对周边的华夏民族产生影响。

特别是唐都城长安,大量异域人士的定居,使唐长安呈现一种多文化的景象。

向达先生在其《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书中,对唐代长安、洛阳的“胡化”现象,包括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宗教、游乐等诸多方面做了详尽的考察。

关键词:向达先生、胡化、异域、异教、异族、融合。

向达先生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给了我莫大的兴奋,字里行间显露的渊博知识,深厚的学养足以惊骇到自己迟迟不敢落笔,怕污了先生的美文及美名。

向达先生(1900-1966)是土家族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中西交通史和敦煌学专家,治学严谨,在中西交通史、中国少数民族史和敦煌学方面的研究非常卓著。

这部论文集子收入了自1926年-1954年将近30年间的二十三篇论文。

其中,《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篇因置于卷首,同时篇幅最长,所以取名为《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这部集子得到了大史学家、国学大家陈寅恪的赞美,被誉为陈寅恪最佩服之作。

集子中最吸引我的恐怕是《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唐之“胡化”和《关于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几种资料》中明之“声威”了。

先看唐之“胡化”,先生引用了的大量的证据和资料(列如:唐诗、杂记、碑帖、书信、墓志等等)考证了唐朝长安与西域文明不可割裂的关系与胡化融合。

从论文中了解到在长达近300年的盛唐国都-----长安,曾有20多万胡人生活。

突厥、吐谷浑、高昌、龟兹、疏勒、高丽、契丹、靺鞨,南诏,吐蕃,甚至远到波斯、大食等国人因归降、冲抵人质、娶唐妇为妻、逐利经商、异教传道等等原因长期居住长安,有的入籍为民,有的客死长安,迟迟不肯回家乡。

此现象,先生称为“流寓”。

2020-2021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双周练历史试题

2020-2021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双周练历史试题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2020级第三次双周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5ⅹ30=45分)1.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上的长时段中才能凸现,站在今天,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 )A.谷物种植B.房屋建造C.陶器制作D.牲畜饲养2.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

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3.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A. 姜寨遗址B. 良渚遗址C. 二里头遗址D. 殷墟遗址4.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说明()A.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B.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D.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5.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注重精耕细作C.农业地位很高D.国家正式形成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段材料最有可能选自()A. 《老子》B. 《论语》C. 《诗经》D. 《韩非子》7.冯友兰先生认为,孔孟思想的特点在于“道中庸”,在伦理道德领域见长,老庄思想的特点和优势则在于“极高明”之哲学领域。

在冯友兰先生看来,儒道两家()A.互相吸纳融合B.具有优劣之分C.展开思想争鸣D.具有不同传统8.下图是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时做的学习摘要。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读后感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读后感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读后感
我今天读了一本书,书上讲的是唐代的长安和西域的故事。

哇,长安好大呀!就像一个热闹的集市,里面有好多好多的人,街上有马车咯吱咯吱的声音,卖东西的叔叔阿姨们喊着“来看看,来看看呀!”西域的人们也来了,他们穿着很漂亮的衣服,头上戴着好多花花绿绿的帽子,真的好奇怪哦。

书里还说,长安是一个很大的城市,什么人都有,像是丝绸、香料、宝石,都是从西域带过来的呢!我想,西域的人一定很厉害,他们能从那么远的地方带来好多东西。

我觉得长安好像一个大大的宝盒,里面装着不同的东西和文化,大家都来这儿交换。

书上还说,唐代的长安和西域文明好像好朋友一样,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好像一个大家庭。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历史真的好神奇呀,原来以前的人们已经这么聪明,能够做这么多有趣的事。

下次我想去长安看看,看看那些美丽的丝绸和奇怪的东西,嘿嘿!
—— 1 —1 —。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上)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上)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上)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西域
目录学
西域
先生
佛曲
向达
关系
长安
范围
敦煌学 敦煌
中国
文明
问题
琵琶
南诏
小考
长安
伦敦
内容摘要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书汇集了向达先生自1926年到1954年间发表的关于中西文化交流史(并不局限于 唐代)和目录学的23篇论文。这些论文按内容可以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四篇,主要讨论唐代中外文化关系史和 国内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第二部分十篇,属—于敦煌学的范围;第三部分三篇,主要讨论摄山佛教石刻和明清 之际传人中国的西洋美术;第四部分六篇,属于目录学范围。本书集中反映了向达先生在历史学、中外文化交流 史、西域史地考古研究、敦煌学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成就。
附录一长兴四年中兴 殿应圣节讲经文
附录二现存敦煌所出 俗讲文学作品目录
作者介绍
向达(1900年2月19日-1966年11月24日),字觉明,笔名方回、佛陀耶舍,出生于湖南溆浦,毕业于南京高 等师范学校,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是中国专攻中西方交通史、西北少数民族史和敦煌学研究考察的著名专家, 为整理、保护和发扬光大中华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代表著作有《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等。
兹文化与印度 之关系
二隋唐龟兹乐 2
与天竺乐之比 较
3
三苏祗婆琵琶 七调与佛曲
4 四苏祗婆琵琶
七调与印度北 宗音乐
5
结论
1
一引子
2
二佛曲钩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读书报告——探讨流寓长安之西域人《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是向达先生众多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

感叹于前人对唐代与西域文明关系的研究不足,相关著作只涉及单方面的考证和语焉不详的问题,先生收集并整合了大量材料,加以考证研究,致力于从各个方面探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的关系,其成果汇集成这篇论文。

文章内容包含这几个方面:流寓长安之西域人,西市胡店与胡姬,开元前后长安之胡化,西域传来之画派与乐舞,长安打球之小考,西亚新宗教之传入长安和长安西域人之胡化。

较前人的著述而言,向达先生的研究明显更全面了,并且体现出长安与西域之间双向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

向达先生的这篇论文涉及方面甚多,不同于他在文中将西域人按国别来描述的方法,我将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谈谈自己对流寓长安之西域人的认识。

首先是这些西域人的来源。

所谓西域,就是玉门、阳关以西以讫于伊兰高原等地,包括于阗、疏勒、龟兹、康、安、曹、石、米、何和波斯这些国家。

来长安的西域人,大致不出于四类:魏周以来入居中夏,华化虽久,其族姓犹皎然可寻者;西域商胡逐利东来;异教僧侣传道中土;为质于唐,入充侍卫,久居长安,入籍为民者。

1用谢弗的话说,他们中有些出于猎奇,有些是胸怀野心,有些是为了经商谋利,而有些则是迫不得已的。

最主要的还是使臣,僧侣和商人。

2
其次是他们的职业。

僧侣和商人自然是常见的,他们其中还有很多人入仕为官,效力于朝廷,如我们熟知的来自于阗的尉迟敬德将军,叛乱的康国人安禄山。

除了当官的,也有不少画家和音乐家,像与尉迟敬德同氏族的有名画家尉迟跋质那及乙僧父子,他们凹凸一派的画风对画圣吴道玄之人物画有很深的影响。

音乐方面,曹保一家以琵琶著称当世,在长安教坊中大显身手,弟子众多。

至于西域女子,则多在西市胡店里做弹琴跳舞、陪客人饮酒作乐的工作,或是为人所包养,成了某某人的姬妾。

最后是他们的生活情况。

西域人之居住,原在法律上是有所限制的,但因朝廷奖励通商,实际则甚宽大,并不过问。

《旧唐书》曰:“广人与夷人杂处。

”《新唐书》记载:“蕃獠与华人错居,相婚嫁,多占田,营地舍。

”3在华之西域人众多,难免也有犯罪的,至于其惩处,早期是交给蕃长用蕃法处理的。

蕃长不限国籍,由皇帝诏命,其职权在管理外侨,并促进商务。

4后来外侨既多,犯罪之事迭出,官吏中渐有不满用蕃法者,于是便大力提倡“苟在吾境,当用吾法”。

教育方面,在长安定居之西域人,其子弟不限于入蕃学,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其中不乏登科第者。

至于西域人与汉人的通婚,唐初仅禁止他们携中国妻回国,后来法律则明确禁止胡汉通婚,但通婚之事实仍有存在。

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流寓长安的西域人,他们一面被唐朝人华化,另一面却在服饰、音乐、食物等方面深深影响着唐朝人。

唐代与西域间的文化交流,便体现在这样的一群人身上。

1《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P6
2《唐代的外来文明》谢弗
3《中西交通史》上方豪P197
4《中西交通史》P1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