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磷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解磷真菌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解磷真菌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唐哲;杨洪一;李丽丽【摘要】磷是植物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三大元素之一.尽管绝大多数土壤中含有着丰富的磷元素,但因土壤中所含的磷元素易被固定且易形成沉淀,因此土壤中实际能被植物体利用的磷元素很少.目前多采用人工施用磷肥的方法.这是一种较快速的解决植物缺磷的手段,但长期施用会造成土壤污染,不利于植物的生长.近年研究表明,解磷微生物可以将土壤中难以被植物利用的无效磷转化为可被植物利用的有效磷,而解磷微生物中的解磷真菌的解磷能力高于解磷细菌和放线菌.笔者对解磷真菌的解磷机制、解磷能力、对植物的影响以及生态学意义等进行了综述.【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42)032【总页数】3页(P11287-11288,11296)【关键词】解磷真菌;解磷能力;解磷机理【作者】唐哲;杨洪一;李丽丽【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4.3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但土壤中能被植物利用的磷含量只占土壤磷总含量的1%~5%,成为限制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原因之一[1]。
一直以来,人们通过向土壤中施入磷肥来满足作物对磷的需求,但磷肥当季的利用率仅为5%~25%,而大部分磷元素与土壤中的铁离子、铝离子、钙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磷酸盐[2],作物利用磷的效率低且大部分在土壤中长期存留,导致土壤板结,严重影响作物产量。
近些年,利用植物与其根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来调节植物根际磷的有效性,特别是利用解磷真菌将土壤中不能被作物利用的无效磷转化为能被作物利用的有效磷,已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3]。
众多研究表明,土壤中含有多种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能够将不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难溶性磷酸盐转化为可被植物利用的形式。
解磷微生物研究进展
解磷微生物研究进展康文娟草业学院草地生物多样性摘要:磷素是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3大营养元素之一,然而土壤中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态无机磷却很低, 一般只占全磷量的2%~3%。
本文综述了解磷微生物的种类、分布、数量及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并就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展望。
关键字:解磷微生物;种类;数量及分布;解磷能力;问题及展望磷素是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3大营养元素之一, 我国农田土壤中的磷元素含量丰富,然而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态无机磷却很低, 一般只占全磷量的2% ~ 3%[1]。
原因是这些磷素大多以不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难溶性有机态和无机态磷形式存在。
为了达到高产而不断使用磷肥后,磷元素又被重新固定为难溶性的磷酸盐,磷素利用率降低,据统计,从1949年到1992年间,我国累计施入农田的磷肥达7 88019万t ( P2O5) ,其中大约有6000万t ( P2O5) 积累在土壤中不能被利用[2]。
磷肥等化肥的使用不仅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环境污染,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而且引起土壤板结、土壤保水力下降、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等不良后果,对人类和食品安全造成了威胁。
因此合理有效地使用化肥,研究开发新型微生物肥料已是农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解磷微生物( phosphate soluble microorganisms, PSMs)是土壤中能将难溶性磷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利用的可溶性磷的一类特殊的微生物功能类群,可以提高植物对磷的利用效率,改善植物营养条件,提高作物产量,增加抗病能力[3];而且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有机质含量,改良盐碱地,对培育和充分发挥土壤生态肥力、保持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等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4]。
随着我国人口日益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耕地不断减少,化学磷肥施用量增大,使生产成本直线上升,环境不断恶化,在这种情况下,解磷微生物肥料和其它微生物肥料的综合作用更显示出它们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优势和良好前景。
解磷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解磷微生物的研究进展【摘要】磷素是限制植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磷在施入土壤后90%左右被土壤固定,使其有效性降低。
因此关于解磷菌的研究一直受到科学家的重视。
本文对土壤中解磷微生物的研究简史、解磷微生物的种类及生态分布特征、解磷作用机制及展望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解磷微生物;解磷;研究进展【Abstract】Phosphorus(P)is one of the major nutrients required for plant growth,However,the uptake of P by plants is limited due to its strong absorption onto soil.So the research on the phosphorus-dissolving microbes(PSM)has been a focus problem for many scientists.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was to review the brief history of the research on the PSM,the varieties,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phosphorus-dissolving mechanism and the prospect.【Key words】Phosphorus-dissolving microbes(PSM);Phosphorus-dissolving;Research advances磷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植物的光合作用和体内的生化过程都必须有磷参加。
我国有74%的耕地土壤缺磷,土壤中有95%以上的磷为无效形式,植物很难直接吸收利用。
其中难溶性有机磷占土壤全磷的20%~50%,占难溶性土壤磷总量的10%~85%。
微生物解磷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解磷的研究进展赵小蓉,林启美(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和水科学系,北京 100094)摘 要:综述了具有解磷能力的微生物在不同土壤、作物根际中的数量及种群分布,评价了不同微生物的解磷能力,探讨了微生物的解磷机制,还讨论了解磷菌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实际应用效果。
关键词:土壤;根际;解磷微生物中图分类号:S 15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616(2001)0320007205收稿日期:2000-06-20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 o .6971003)。
作者简介:赵小蓉(1970-),女,博士,主要从事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磷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我国有74%的耕地土壤缺磷。
土壤中95%以上的磷为无效形式,植物很难直接吸收利用。
施入的磷肥当季作物利用率为5%~25%,大部分磷与土壤中的Ca 2+、Fe 3+、Fe 2+、A l 3+结合,形成难溶性磷酸盐。
提高磷的利用率一直是农学家关注的问题。
很多因素影响土壤磷的利用效率,微生物对土壤磷的转化和有效性影响很大。
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土壤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能够将植物难以吸收利用的磷转化为可吸收利用的形态,具有这种能力的微生物称为解磷菌或溶磷菌(Pho sphate -so lub ilizing m icroo rgan is m s ,PS M )。
有人对其中能够矿化有机磷化合物的称之为有机磷微生物;能够将植物难以吸收的无机磷酸盐转化为可直接吸收利用形态的微生物,称之为无机磷微生物,实际上却很难将它们分得很清。
本文对国内外有关解磷微生物在土壤和作物根际的分布特点、解磷机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合评述。
1 解磷微生物的数量具有解磷能力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在土壤中的数量,受土壤物理结构、有机质含量、土壤类型、土壤肥力、耕作方式和措施等因素的影响[1]。
尹瑞玲[2]发现我国旱地土壤解磷菌平均为107cfu g ,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27%~82%,其中细菌所占比例最大。
解磷微生物研究及应用进展
欸噠物嗲凃本2021年 2 月第 41 卷第 I期J O U R N A L O F M I C R O B I O L O G Y Feb. 2021V o l.41No. 1•大家专版•池景良,男,研究员,现任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院长,兼任辽宁省微生物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辽 宁省食用菌协会副会长、辽宁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秘书长、《微生物学杂志》副主编、朝阳市人大常委会 委员、农业部第八届肥料评审委员会委员。
2020年入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第十届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朝阳市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长期从事微生物菌种选育、微生物发酵技 术、食用菌菌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生物有机肥等领域研究,作为项目主持人及主要完成人先后参与完成 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星火计划项目、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辽 宁省重大和重点研发项目、平台建设项目、科技特派团及市厅级重点支持项目等共计16项;先后获辽宁 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辽宁农业科技贡献奖一等奖1项,省级学术成果一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4 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项,在核心学术期刊及国家级学术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1部。
对相关项目的科技成果转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累计试验示范新产品、新技术10余项;2019 年、2021年作为项目主持人先后与企业开展横向研究课题2项,获研发经费605万元。
解磷微生物研究及应用进展池景良、郝敏2,王志学、李杨1(1.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辽宁朝阳122000:2.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辽宁锦州121000)摘要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以难溶性磷酸盐形式存在于土壤中,磷肥在施入土壤后,极易被土壤固定,难以被作物吸收利用,从而降低了磷肥的利用率。
解磷菌通过酸解、酶解、降低土壤环境1)H 及其他方式溶解土壤中难溶性磷酸盐,供作物吸收利用..解磷菌种类繁多,其存在方式和数量受土壤环境、植 物种类、人为扰动等因素影响。
解磷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生态环境 2003, 12(1): 96-101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国家“十 五”科技重点项目(2001BA5377)作者简介:王光华(1966-),男,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从事环境微生物及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
E-mail: guanghuawang@ 收稿日期:2002-07-16解磷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王光华1,2,赵 英3,周德瑞1,杨 谦11: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3:黑龙江省科技推广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摘要:磷素是植物生长的大量必需营养元素之一,在土壤中极易被固定而使其有效性降低,因此对解磷菌的研究一直受到科学家的重视。
文章对解磷菌的种类、在土壤中的存在数量和生态分布、解磷作用机理、解磷菌剂的应用效果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了综述,并论述了对解磷菌的研究意义及今后应加强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解磷菌;生态分布;解磷机制中图分类号:S154.3;X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3)01-0096-06磷是生物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
磷是原生质的重要组分,高能磷酸键是能量的载体。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体内的生化过程都必须有磷参加。
大气中没有磷素的气态化合物,因此土壤磷素的循环与碳、氮、硫等元素的循环不一样,没有大气阶段。
它是一种典型的沉积循环,主要在土壤、植物和微生物之间进行[1]。
在未受干扰的生态系统中,磷素循环是封闭型的,进入植物体内的磷,大多来自植物残体中的磷的再循环,后者是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由于农产品被取走,以及由于地表径流和侵蚀的影响而使磷遭损失,因而磷素循环是开放型的。
土壤中的磷素是以无机和有机化合物这两种状态存在。
土壤中无机磷的含量约占全磷量的1/2~1/3。
土壤中无机磷的形态主要有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二种类型。
沉积物解磷菌的研究进展:分布、解磷能力及功能基因
Research progress of phosphate-solubilizing bacteria in sediments :Distribution,phosphate-solubilizingability,and functional genesMA Kai,WANG Xiaochang,XIE Jiahui,GAO Li *(School of Ocean,Yantai University,Yantai 264005,China )Abstract :Phosphorus (P )is an important inducer of water eutrophication and harmful algal blooms.Sediment internal loading may b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P in water when exogenous input is controlled effectively.As the primary drivers of P geochemical cycling,phosphate-solubilizing bacteria (PSB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sediment P release.However,research on PSB in sediments began later than studies on agricultural soils,especially research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PSB.Therefore,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main specie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SB in sediments from different habitats,and the effects of algal blooms on PSB community compositionduring the outbreak and extinction phases.In addition,it outlines the main phosphate-solubilizing mechanisms (such as mineralization and solubilization )and functional genes of PSB,and provides a future direction of research on PSB in aquatic ecosystems.This review provides new ideas for research on P cycling and eutrophication mechanisms in water affected by algal blooms.Keywords :sediments;phosphate-solubilizing bacteria;phosphate-solubilizing mechanism;functional genes;harmful algal blooms沉积物解磷菌的研究进展:分布、解磷能力及功能基因马凯,王效昌,谢嘉慧,高丽*(烟台大学海洋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摘要:磷是大多数水体富营养化和有害藻华暴发的重要诱因。
解磷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与进展
种小麦 根际磷细菌 的分 布都明显表现 出根 际效应 , 而
且 不 同作 物根 际分布 的磷 细 菌种 群结 构 也 有差 异 。 P a u l 和S u n d a r a [ 1 3 1 研究 豆科植物 根际磷 细菌后发现 , 芽 孢杆菌属 占优势 。
2 . 2 . 2 p H值 的影响
2 . 2 . 1 温度的影响
导致细胞 内有机分 子和膜的破坏 , 且 表现为种群 生长 量受到抑制『 1 4 ~。赵锋 等通过研究表 明 , 溶 氧量可 以
影响水 稻根 系生长及微生物对氮素的利用 。溶氧量较
微生物 的生命 活动 由一系列 生物化学反应 组成 , 受温度影 响极其 明显 , 所 以温度是影响微 生物生长 和 代谢 的一个 重要 因素[ 1 4 - 1 6 ] 。当温度在微生物 的一定范
2 . 1 . 1 筛选 原 理
D N A, A T P等被酸破 坏 , 或R N A、 磷脂类 等被碱破坏 的 可能性 ; 并 且生物体 内的所有代 谢过程 都受 酶的控
制, 而酶 的催化反应 又依赖 D H值 , 所 以细胞 内环境 的
根 据在缺磷 的合成 培养基 中加入控 制磷源 , 初 步
解磷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与进展
量 ,但其并不是根 际微生物 的优势菌株。并且无论是 无 机磷 细菌还是有机磷 细菌 , 小麦根际都 比非根 际土 壤 中磷 细 菌种 群结 构 复杂 ,优 势 种群 也 更加 明显 。 B a b a n a 和A n t o u n ㈦发现 , 在 4种不 同性 质的土壤 中 , 3
负相关 , 但细菌的这 种关 系非常弱 。孙冬梅I 吲 利用 比 色法对两株解磷微生物解磷 能力进行测定 , 研究发现 ,
解磷微生物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的施 用磷 肥不 仅 可 以 使 作 物增 加 产 量 , 同时 还 可 以提高农 作 物 品 质 。大 气 环境 中不 含 有 气 相磷 ,
磷 素主要 在 土壤 、 植 物 及微 生物 之 间进行 循环 , 是
解 磷 功能 的生 物制 剂 。
量 的增 加 主要 化学磷 肥 的施加 。磷 肥施 入 土壤后
黑 土 中成 功 分 离 出一 种 具 有 解 磷 功 能 的 假 单 胞 菌_ 5 ] 。2 0世纪 8 0年 代 以后 , 尹瑞玲 、 陈 廷 伟 等 许 多 国 内学者 陆续 对 解 磷 微 生 物 进行 研 究 , 分 离 出 了欧文 氏菌 、 产碱 菌 、 枯 草芽 孢杆 菌 等多 种解磷 功能 的微生 物 菌种l 7 ] 。同时相继 研 发 出多种 具有
常 见 的沉 积 型循环 营养 元 素之一 [ 1 ] 。磷 的循 环 周 期 很长 , 因 此常造 成 土壤及 作物 体 内磷 的匮乏 。 土壤 中的磷 素主 要 以两种 形态存 在 即无 机化 合 物 和有机 化合 物 。无机 化合 物大 致又 分为 以磷 灰 石 为主 的原 生矿物 和 以化合 态 为主 的次生 矿物 两 种类 型 。而能 被植 物所 吸收 利用 的是 无机 化合 物 中以磷酸 铁 、 磷 酸 铝及 磷 酸 三 钙 3种 形 态在 特 定条 件下 所释 放 出来 的磷素 。有 机化合 物 形态存 在 的磷素 往往 不 能 被植 物直 接 吸 收 利 用 , 必 须 在
磷 是 札 物 生 长 过 程 中重 要 的 矿 物 质 元 素 之 作 为一 种植 物 体 内能量 的载体 , 可 直接 参与 到 植物 体 内重要 的生 物化 学过 程及 光合 反应 。合 理
细菌解磷能力测定:从传统到现代
Overview
1. 磷循环与解磷细菌 2. 传统测定方法 3. 分子生物学技术 4. 微生物学与土壤学方法 5. 筛选与鉴定过程 6. 研究进展与挑战 7. 未来展望 8. 问答环节
磷循环与解磷细菌
土壤磷的重要性
• 关键营养元素:磷在生态系统中的基础角色,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 • 土壤肥力:磷影响土壤肥力,决定作物产量和质量。 • 微生物作用:解磷细菌如何促进磷的生物可利用性,促进植物吸收。
15/16
Thank you!
11/16
未来展望
技术创新
• 高通量测序:提升微生物组学研究效率,揭示复杂群落结构。 • 系统生物学:整合多组学数据,构建微生物解磷能力的系统模型。 • 创新方法开发:探索新型实验技术,优化细菌磷代谢的精准测定。
12/16
应用前景
• 生物肥料:利用微生物增强土壤肥力,减少化学肥料依赖。 • 环境修复:开发微生物技术修复污染土壤和水体,实现生态恢复。 • 可持续农业:推广生物肥料与环境修复策略,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7/16
筛选与鉴定过程
实验设计
• 选择条件:优化培养环境,确保菌株最佳生长。 • 高效筛选:实施解磷活性实验,挑选出色菌株。 • 菌种鉴定:通过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确认菌株特性。
8/16
结果分析与评价
• 不同方法比较:对比传统与现代解磷技术,展示效率差异。 • 解磷效率评估:量化细菌解磷效果,展示实验数据。 • 环境影响分析:探讨解磷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权衡技术优劣。
5/16
分子生物学技术
PCR 与基因检测
• 直接检测:针对解磷基因,使用 PCR 技术。 • 高灵敏快速:利用 PCR 提升检测速度和灵敏度。 • 专业要求:需专门设备和技能进行操作。
解磷细菌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
郎 敬 ,杨洪 一 ,李丽 丽 。等
农 业科学 ・
解磷 细菌研 究进展 与应 用前 景
郎 敬 ,杨 洪一 ,李丽丽 ,来永才 。
( 1 . 东北林业大 学生命科 学学院,黑龙江 哈 尔滨 1 5 0 0 4 0 ; 2 . 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 哈 尔滨 1 5 0 0 8 1
国解磷 细 菌研 究 的开展 在 2 0世 纪 5 0年 代 。1 9 5 0年 , 前 东北农科 院从东 北黑土和灰化土 中分离 出能分解有机磷 的巨 大芽 孢杆菌 。同年 ,中 国科学 院前林业 土壤研 究所从东北黑土 中分离 出一 种假 单胞 菌。 1 9 5 5年 ,陈廷伟 等 p 从北 京小 麦根 际土壤 中分离 出一 种产酸 I 生无孢子杆 菌 ,具有较强的溶解磷酸 三钙 的能力 。 2解磷微 生物的种类 土壤 中能解磷 的微生物种类繁多 , 有解磷 细菌、解磷真菌 和解磷 放线菌等 。解磷 细菌主要有芽孢杆菌属 ( B a c i l l u s ) 、假单 孢菌属 ( P s e u d o m o n a s ) 、土 壤杆 菌属 ( A g r o b a c e r i u m ) 、黄杆 菌属 f F l a v o b a c t e r i u m ) 、欧文 氏菌属 f E r w i n i a ) 等 。解磷 真菌有青 霉属
一
的微生物肥料 ,可解决化学磷肥使用 带来的环境污染 问题 , 促 进粮食增产 。因此 ,微生物肥料 以及 微生物农药 的开发将会成 为未来农业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方 向。 国外开 展解磷微 生物 的研究 比较早 ,早 在 2 0世纪初 ,在 欧洲 就相 继有人 研究 了土 壤 中微生 物转化 磷 的机制 。1 9 3 5 年 前苏联学者蒙 基娜 从土壤 中分离 到一 种巨大芽孢杆菌能分解核 酸和卵磷脂 ,在十几年后此菌被 大量 生产 并广泛应用于前苏联 和东欧各 国。此后 ,美 国在苏联 引进该 菌 ,发现该菌能够溶解 难溶性 的石灰性磷 酸盐 ,在西红柿 田施用后有 明显增产 。
溶磷菌的解磷促生效应及其在未来农业中的应用前景
溶磷菌的解磷促生效应及其在未来农业中的应用前景作者:陆瑞霞曾庆飞王小利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4年第8期陆瑞霞曾庆飞王小利(贵州省草业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摘要:溶磷菌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类重要土壤微生物,能将无效态的磷元素转变成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可溶性磷,作为环境友好的生物因子,在“白色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综述了溶磷菌的溶磷特性、溶磷机理及已发现的溶磷菌种类,并对植物根际溶磷菌的溶磷促生效应及其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前景作了简略分析。
关键词:溶磷菌;促生效应;未来农业;应用前景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当植株体内缺磷时,蛋白质、核酸、辅酶等重要生物分子的合成都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植物分枝减少,植株矮小。
在农田土壤中,磷是以磷酸盐的化合状态存在的,不同土壤类型中其化合形式也有所不同。
我国南方土壤中主要存在着蓝铁矿(Fe3(PO4)2·2H2O)、粉红磷铁矿(FePO4·2H2O)及闭蓄态磷酸盐等;在北方的石灰性土壤中,磷酸二钙、磷酸八钙、磷酸十钙(氟磷灰石,羟基磷灰石)等钙镁磷酸盐是主要的存在形式。
各地土壤中都含有一定比例的铝磷酸盐。
化合态中的磷由于与土壤中的Fe3+、Ca2+和Al3+等结合而呈水不溶性,很难被植物吸收,所以农业生产中每年必须向土壤施入大量的可溶性磷肥。
不过,作物对当季所施磷肥的利用率一般只有5%~10%,加上作物的后效,也不超过25%,施入土壤的大部分磷肥实际上是以无效态累积于土壤中的。
因此,为了挖掘土壤中潜在的磷库资源,降低化肥过量施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寻找开发具有溶磷能力的土壤微生物便成了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1 溶磷菌及其优势存在区域溶磷菌是对存在于植物根际和自然土壤中能使难溶性或不溶性的磷转化为易于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可溶性磷的微生物的总称,它们是农业生态系统中一类重要的土壤微生物。
土壤解磷细菌的研究进展
土壤解磷细菌的研究进展摘要磷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矿质元素之一,但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不高。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解磷细菌,可以将土壤中的难溶性磷转化为可溶性磷。
将解磷细菌应用于生产,可以提高土壤中的磷素有效性、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还可以提高磷肥利用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解磷细菌在土壤中的种类分布、解磷机制、解磷能力、筛选分离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和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并对其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土壤;解磷细菌;解磷;研究进展磷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矿质元素之一,但是我国有74%的耕地土壤缺磷,土壤中95%以上的磷为无效磷,植物很难利用。
在生产中多施用高水溶性磷肥满足植物对磷的需求[1],但是磷肥施入土壤后易形成难溶性的磷酸盐并迅速被土壤矿物吸附固定或为微生物固持,其当季利用率仅为10%~25%[2]。
如何提高土壤磷素利用率已成为目前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研究发现,微生物对土壤中磷的转化起关键作用。
科学家们从土壤中分离出了能够将植物难以吸收的磷转化为可利用状态磷的解磷细菌。
大量试验证实,向土壤中施用解磷细菌,不仅能够增加作物磷素吸收量,提高作物产量,还能大大提高磷肥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使用解磷细菌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对解磷细菌的种类、数量、生态分布、解磷机制、解磷能力和菌体筛选分离的研究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研究前景,以期为解磷细菌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1解磷细菌研究进展1.1解磷细菌的种类、数量及生态分布土壤中能够分解磷素的微生物很多,以解磷细菌为主。
目前报道的解磷细菌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肠细菌属(Enterbacter)、微球菌属(Micro-coccus)、固氮菌属(Azotobacter)、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色杆菌属(Clromobacter-ium)、产碱菌属(Alcali-genes)、节细菌属(Arthrobacter)、多硫杆菌属(Thiobacillus)、硫氧化硫功菌属(Thiobacillus thi-ooxidans)、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欧文氏菌属(Erwinia)和沙雷氏菌属(Serratia)[3]。
2023年解磷类微生物菌剂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2023年解磷类微生物菌剂行业市场环境分析解磷类微生物菌剂是一种新型环保型生物肥料,具有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植物免疫、增强土壤肥力以及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等优点。
伴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对农业发展的需求,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前景被看好。
本文将对解磷类微生物菌剂行业的市场环境进行分析。
1. 政策支持有利于行业发展。
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推行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加快了解磷类微生物菌剂行业的发展。
2018年,国家提出了推广新型肥料的目标,支持开发新型生物肥料,加大在生物肥料科技创新方面的扶持力度,为解磷类微生物菌剂行业提供了政策保障。
2. 消费者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上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消费者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解磷类微生物菌剂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型产品,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认可,市场需求不断上升。
3. 市场竞争激烈,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随着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这个市场中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然而,由于技术不成熟,生产企业多为小规模,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这给了一些小企业机会,但也给市场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4. 合规与标准化生产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凸显。
随着行业的发展,环保压力和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以往生产商追求规模化而忽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自然规模经济逐渐无法为消费者认可。
政府和社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客户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解磷类微生物菌剂企业要加强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生产过程,保证产品质量和环保标准,提高产品的可信度和市场拓展能力。
综合来看,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前景广阔,但对厂家的生产水平要求十分高。
随着消费者对环保概念的不断普及,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践行环保理念,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环保性。
注重科技创新,提高行业的技术水平,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将是解磷类微生物菌剂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解磷微生物研究进展
五 解磷能力的测定
解磷能力是表征解磷微生物作用的重要指标, 可采用定性法和定量法两种方法测定。
定性法一般指的是平板溶磷圈法; 平板溶菌圈法:将溶磷菌株在含有难溶性磷酸 盐或有机磷的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培养,测定周围 菌落产生透明圈的大小。无机磷平板一般采用磷 酸钙盐固体培养基,接种菌株培养数天后,以磷 酸钙盐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的视为有解无 机磷能力的菌株。有机磷平板一般采用卵黄平板 培养基,以卵黄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混浊圈的视 为有解有机磷能力(卵磷脂被水解形成脂肪和磷 酸)。
按分解底物可以将解磷微生物分为两类:一 类是能够分解无机磷化合物的称为无机磷微生物 (包括假单孢菌属的一些种,无色杆菌属的一些种 ,黄杆菌属的一些种以及氧化硫硫杆菌);
一类是具有分解有机磷化合物能力的称为有 机磷微生物(包括芽孢杆菌属的一些种,变形菌 属的一种,沙雷氏菌属的一些种)。
但由于解磷微生物解磷机理复杂,相当一部 分的解磷既能分泌有机酸溶解无机磷盐,又能分 泌磷酸酶物质分解有机磷(包括节杆菌属的一些 种、链霉菌属的一些种),因而很难准确区分无 机磷和有机磷微生物。
四 解磷机制
解磷微生物溶解难溶性磷化物的机制可归结为以下几类: (1) 通过生命代谢活动产生有机酸(细菌一般分泌乳酸、氨基
酸、草酸、延胡索酸和柠檬酸等,真菌主要分泌草酸、丙 二酸和乳酸等),这些酸一方面直接溶解土壤中难溶性磷 酸盐,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鳌合作用释放出土壤磷素。 (2)由NH4+同化作用放出质子降低pH值,引起磷酸盐溶解。 (3)的通溶过解呼。吸作用放出C02,降低环境pH值,从而引起磷酸盐 (4)可磷溶细性菌磷释酸放盐H2。S,与磷酸铁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硫酸亚铁和 (5)腐解植物残体而产生胡敏酸和富里酸。这两种酸能与复合 磷酸盐中的钙、铁鳌合,从而释放出磷酸根。它们也能与 铁、铝及磷酸盐形成稳定的可溶性复合物,这些复合物可 以被植物吸收利用。 (6)微生物对钙离子的吸收,使磷酸根离子进入土壤溶液。 (7)生物矿化作用。即通过分泌植酸酶、核酸酶和磷酸酶等物 质,将磷酸脂等有机磷降解。
2024年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规模分析前言解磷类微生物菌剂是一种通过利用微生物降解土壤中的磷,提高磷的有效利用率的生物制剂。
随着人们对农业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解磷类微生物菌剂逐渐受到关注,并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分析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的规模以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规模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在过去几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由于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具有降低磷肥使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改善土壤环境等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农业企业使用。
根据市场研究数据显示,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在过去五年内年均增长率超过20%,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
市场规模也在迅速扩大,达到了XX 亿元。
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发展趋势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的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解磷类微生物菌剂作为一种环保的生物制剂,可以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改善土壤质量,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因此,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有望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下继续发展壮大。
2. 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解磷类微生物菌剂的研发和生产技术不断提升。
新的菌种和菌剂配方的开发使得解磷类微生物菌剂的效果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技术创新的推动将进一步推动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的发展。
3. 政策支持的增加为促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政府在农业领域加大了对生物制剂的支持力度。
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补贴和财政支持,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使用解磷类微生物菌剂。
政策支持的增加将为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带来更多机会和发展空间。
总结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的推动下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解磷类微生物菌剂的应用前景广阔,对于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改善土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调查报告
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调查报告引言本市场调查报告旨在对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
解磷类微生物菌剂是一种通过微生物代谢作用使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增加的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
本报告将通过对市场规模、竞争态势、市场趋势等方面进行调查,为行业内相关企业、投资者和研究机构提供参考。
市场规模分析根据本次调查,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快速增长,并有望在未来几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市场规模主要受到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环境保护需求的增加以及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等因素的影响。
预计到2025年,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规模有望达到xx亿元。
竞争态势分析本调查报告对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的竞争态势进行了详细分析。
目前市场上的主要竞争者包括厂商A、厂商B、厂商C等。
这些厂商凭借自身技术实力、产品质量以及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的优势在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
此外,还存在一些中小规模的企业,它们通过价格竞争和差异化营销等方式尝试进入市场。
市场趋势分析本次调查还对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的趋势进行了分析。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升级,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将推动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的发展。
此外,政府对于农业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也将促进该市场的增长。
未来,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有望出现更多的产品创新和技术突破。
市场前景展望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对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的前景持乐观态度。
市场规模有望继续扩大,竞争态势也将变得更加激烈。
同时,随着农业行业的发展,技术创新和科研投入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针对市场需求,企业应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并不断加强研发能力,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以保持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结论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在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未来依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不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需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同时,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投入也将推动市场的发展。
微生物研究进展论文
微生物解磷机理的研究进展摘要:磷元素植物生长必需的矿质元素之一,而土壤中可溶性磷的含量比较低。
土壤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存在,其中有一些微生物能够将土壤中的不溶性磷转化成可溶性磷。
本文对解磷细菌的种类分布、解磷能力、解磷机制进行了综述。
希望通过对解磷机制的了解,可以选择和构建出溶磷效果明显的菌株,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
关键词:土壤;解磷细菌;解磷机制。
Abstract: Phosphorus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mineral elements to plant growth, however, there is fairly less content of soluble phosphorus in soil. There are lots of microbes in soil, some of them could dissolve insoluble phosphorus that could not be utilized by plants and transform them into soluble phosphorus. In the paper the advances in research of phosphorous solubilizing microorganisms (PSMs)were reviewed in aspects of species diversity, distribution, phosphorous-solubilizing ability and phosphorous-solubilizing mechanism. Th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phosphorous-solubilizing mechanism, we can choose and build a better effect of phosphorous-solubilizing strain and serv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etter.Key words: soil; phosphorous-solubilizing bacteria; phosphorous-solubilizing mechanism.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矿质元素之一,是植物体内核酸及多种酶、辅酶、ATP等重要组成成分,这些物质对于细胞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分析报告
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解磷类微生物菌剂是一种利用微生物降解土壤中的磷,增加土壤中有效磷含量的生物制剂。
随着人们对健康、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解磷类微生物菌剂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土壤修复剂,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本市场分析报告旨在深入分析解磷类微生物菌剂的发展现状、市场规模、发展趋势和竞争状况,并提出发展建议,为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报告将以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为研究对象,通过概述解磷类微生物菌剂的特点和应用领域,分析市场规模和市场趋势,并对市场机会与挑战、市场推动因素以及发展建议进行深入探讨。
希望通过本报告的分析,为解磷类微生物菌剂领域的相关行业和企业提供有益的市场参考和发展建议。
1.3 目的文章的目的是通过对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的深入分析,探讨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市场规模、趋势预测以及市场机会与挑战,为相关企业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同时,希望通过对市场推动因素的分析,为解磷类微生物菌剂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1.4 总结综上所述,本报告对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
首先,我们对解磷类微生物菌剂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其定义、特点和应用领域。
接着,我们对市场规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全球和地区两个层面进行了市场规模和趋势的预测。
最后,我们对市场机会与挑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通过本报告的分析,我们发现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和不确定因素。
未来,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推动因素的作用,积极应对市场挑战,推动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持续稳健发展。
希望本报告能为相关企业、机构和个人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解磷类微生物菌剂市场的健康发展。
我们也将继续关注该市场的动态变化,不断更新研究成果,为行业发展贡献更多的价值。
2.正文2.1 解磷类微生物菌剂概述解磷类微生物菌剂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引发的生物技术制剂,其主要功能是促进土壤中无机磷的转化和提高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 2003, 12(1): 96-101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国家“十⋅五”科技重点项目(2001BA5377) 作者简介:王光华(1966-),男,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从事环境微生物及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
E-mail: guanghuawang@hotmail.com 收稿日期:2002-07-16 解磷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王光华1,2,赵 英3,周德瑞1,杨 谦1 1: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3:黑龙江省科技推广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要:磷素是植物生长的大量必需营养元素之一,在土壤中极易被固定而使其有效性降低,因此对解磷菌的研究一直受到科学家的重视。
文章对解磷菌的种类、在土壤中的存在数量和生态分布、解磷作用机理、解磷菌剂的应用效果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了综述,并论述了对解磷菌的研究意义及今后应加强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解磷菌;生态分布;解磷机制 中图分类号:S154.3;X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3)01-0096-06磷是生物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
磷是原生质的重要组分,高能磷酸键是能量的载体。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体内的生化过程都必须有磷参加。
大气中没有磷素的气态化合物,因此土壤磷素的循环与碳、氮、硫等元素的循环不一样,没有大气阶段。
它是一种典型的沉积循环,主要在土壤、植物和微生物之间进行[1]。
在未受干扰的生态系统中,磷素循环是封闭型的,进入植物体内的磷,大多来自植物残体中的磷的再循环,后者是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由于农产品被取走,以及由于地表径流和侵蚀的影响而使磷遭损失,因而磷素循环是开放型的。
土壤中的磷素是以无机和有机化合物这两种状态存在。
土壤中无机磷的含量约占全磷量的1/2 ̄1/3。
土壤中无机磷的形态主要有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二种类型。
原生矿物主要有磷灰石,其主要成分为钙氟磷灰石和氟氧磷灰石。
次生矿物主要指化合态即沉淀态的磷酸盐,它可分为闭蓄态和非闭蓄态二种类型。
闭蓄态磷指磷酸铁和磷酸铝被氧化铁胶膜所包蔽,其活性低,供磷能力弱。
非闭蓄态磷酸盐包括磷酸铁、磷酸铝、磷酸三钙三种形态。
这三种形态的磷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释放出来,供植物利用。
土壤中有机磷约占全磷量的1/2 ̄1/3,其中50%是磷酸肌醇(2% ̄50%)、磷脂(1%)、核酸(3%)和少量磷蛋白、磷酸糖。
另外50%的一类在化学形态和性质上还不清楚[2]。
土壤中的有机磷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它们必须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变成可利用的无机态形式才能被利用。
土壤中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态无机磷很低,一般只占全磷量的2% ̄3%。
土壤中的有效磷和土壤中的全磷量往往并不相关,这就是说土壤全磷含量高时并不意味着磷素供应充足,而土壤全磷低时,则意味着土壤供磷不足。
这是因为易溶性的磷肥施入土壤后,部分可被植物吸收利用,而另一部分与土壤组分发生反应后移出土壤液相,成为植物难利用的形态,这个过程称为磷的固定。
磷的固定分为吸附和沉淀两大类。
现代的研究者又将磷固定机制细化为物理吸附(physical absorption)、化学吸附(chemical absorption)、阴离子交换(anion exchange)、表面沉淀(surface precipitation)和独立固相沉淀(separate solid phase pre-cipitation)等形态[3]。
土壤磷固定现象的存在,表明尽管土壤中磷全量很高,但可提供给植物生长发育的有效磷含量可能很低。
土壤磷素循环是以微生物活动为中心的。
微生物的活动对土壤磷的转化和有效性影响很大。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证明土壤中存在许多微生物,能够将植物难以吸收利用的磷转化为可吸收利用的形态,具有这种能力的微生物叫做解磷菌或溶磷菌(phosphate-solubilizing microorganisms)。
1 解磷菌的种类 人们在20世纪初开始注意到微生物与土壤磷之间的关系。
Sackett(1908)[4]发现一些难溶性的复合物施入土壤中,可以被作为磷源而应用,他们王光华等:解磷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97 从土壤中筛选出50株细菌,其中36株在平板上形成了肉眼可见的溶磷圈。
1948年Gerretsen发现植物施入不溶性的磷肥,经接种土壤微生物后,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增加磷的吸收。
他分离出了这些微生物,发现这些微生物可帮助磷矿粉的溶解[5]。
从此,许多科学家致力于解磷菌的研究,相继报道了许多微生物具有解磷作用。
具有解磷作用的微生物种类很多,也比较复杂。
有人根据解磷菌分解底物的不同将它们划分为能够溶解有机磷的有机磷微生物和能够溶解无机磷的无机磷微生物,实际上很难将它们区分开来。
目前报道具有解磷作用的微生物解磷细菌类有芽孢杆菌(Bacillus)、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欧文氏菌(Erwinia)、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沙雷氏菌(Serratia)、黄杆菌(Flavobacterium)、肠细菌(Enterbacter)、微球菌(Micrococcus)、固氮菌(Azotobacter)、根瘤菌(Bradyrhizobium)、沙门氏菌(Salmonella)、色杆菌(Clromobacterium)、产碱菌(Alcaligenes)、节细菌(Arthrobacter)、硫杆菌(Thiobacillus)、埃希氏菌(Escherichia);解磷真菌类有青霉菌(Penicillium)、曲霉菌(Aspergillus)、根霉(Rhizopus)、镰刀菌(Fusarium)、小菌核菌(Sclerotium);放线菌有链霉菌(Streptomyces);AM菌根菌[1, 6, 7]。
2 解磷菌在土壤中的数量及生态分布 解磷菌在土壤中的数量及生态分布,受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土壤类型、耕作栽培方式的影响。
尹瑞玲(1988)[8]对我国旱地土壤溶磷微生物的研究表明,溶磷微生物平均约为107 CFU/g土,占整个土壤微生物的27.1% ̄82.1%。
其中以细菌所占比例最大。
溶磷微生物数量因土壤而异,黑钙土>黄棕壤>白土>红壤>砖红壤>瓦碱土。
在黑钙土中解磷菌以芽孢杆菌和假单胞杆菌为主,而黄棕壤和红壤中的解磷菌种类繁多。
林启美(2000)[9]等调查农田、林地、草地和菜地等4种不同土壤生态环境中解磷菌数量和种群结构时,发现前3种土壤中的有机磷细菌只有菜地土壤的1/10,但农田土壤中解磷细菌的总数所占比例并不低。
耕地土壤有机解磷菌主要是芽孢杆菌属,林地和菜地则主要是假单胞杆菌属;无机磷细菌种类比较少。
罗明(2001)[10]等人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对新疆地区棉田土壤磷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与N、P、K化肥合理的配施能有效促进磷细菌的生长繁殖。
化肥中以氮肥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Kucey(1983)[11]则报道土壤中解磷菌的数量只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0.1% ̄0.5%,远远低于我国的报道。
解磷菌在植物根圈不同区域的数量分布表现出强烈的根际效应。
即根际土壤的数量要比非根际高的多。
Katznelson(1962)[12]对从小麦根圈解磷细菌的分布研究表明,从根面上分离的磷细菌的数量要比非根际土和根际土区高18倍和6倍。
林启美和赵小蓉研究结果也表明小麦和玉米根际土壤解磷菌数量要比非根际高1 ̄2个数量级。
解磷菌表现出的强根际效应可能与根圈磷素营养亏缺诱导有关,但由于根圈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受根系分泌物及根脱落物的影响,导致不同植物根圈微生物的组成差别很大,这种作用也影响解磷菌的群落组成。
Sundara Rao 和Sinha(1963)[13]发现小麦根际解磷菌主要为芽孢杆菌和埃希氏菌属;Elliott(1987)[14]报道春小麦根际解磷菌主要是芽孢杆菌、假单胞杆菌和链霉菌;赵小蓉[7]报道夏玉米收获时期根际有机磷细菌主要是假单胞杆菌和黄杆菌属,无机磷主要是欧文氏菌属;Paul和Sundara Rao(1971)[15]发现豆科植物根际解磷菌主要是芽孢杆菌。
3 解磷菌的解磷作用及机理 测定微生物是否具有解磷能力一般有3种方法,一是平板法,即将解磷菌在含有难溶性磷酸盐或有机磷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测定菌落周围产生溶磷圈的大小;二是液体培养法,测定培养液中可溶性磷的含量;三是土壤培养,测定土壤中有效磷含量。
继Gerretsen之后,Sperber[16]对细菌解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Sperber从土壤中分离出291株细菌,其中184株能够生长在含有难溶性磷酸盐的平板上,84株在菌落周围产生1 ̄10 mm的溶磷圈。
尹瑞玲(1988)[8]测定了从土壤中分离出的265株细菌溶解摩纳哥磷矿粉能力,发现培养6 d(28 ℃)后,溶磷能力平均为2 ̄30 mg/g,其中44株巨大芽孢杆菌、节杆菌、黄杆菌欧文氏菌及假单胞杆菌解磷最强,达25 ̄30 mg/g。
Sundara Rao等(1963)[13]利用磷酸三钙作为磷源,经14 d的液体培养后,发现几株芽孢杆菌解磷能力达70.52 ̄156.80 µg/ml。
Paul和Sundara Rao[15]测定从豆科植物根际分离出来的几株芽孢杆菌溶解磷酸三钙的效率高达18%,其中解磷能力最强的是巨大芽孢杆菌98 生态环境 第12卷第1期(2003年2月) (Bacillus megaterium)。
Molla和Chowdhury(1984)[17]也报道了不同的解磷菌株之间在解磷能力上的差异。
另外,林启美和赵小蓉(2001)[18]将纤维素分解菌康氏木霉W9803Fn(Trichoderma konigii)、产黄纤维单胞菌W9801Bn(Cellulomonas flavigena)与无机磷细菌2VCP1共培养时发现,纤维素分解菌的分解作用,为无机磷细菌生长繁殖提供碳源,提高了无机磷溶解磷矿粉的能力。
边武英(2000)[19]等人研究了高效解磷菌(PEM)对针铁矿-磷复合体吸附磷的活化作用,结果表明PEM能有效地利用矿物吸附磷,微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分别达到57.5%和61.7%,均明显高于一般土壤微生物。
解磷真菌在数量上远不如解磷细菌多,其种类也少,主要局限于青霉(Penicillium)、曲霉(Aspergillus)、镰刀菌(Fusarium)、小丝核菌(Sclerotium)等几个属种。
由于青霉和曲霉在解磷真菌中占绝对优势,故对这两个属真菌的解磷作用及应用效果研究报道的较多。
Kucey(1989)从草原土中分离的解磷真菌大多为青霉和曲霉,并证明虽然解磷真菌的种类不多,但其解磷能力通常比细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