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科学名人

合集下载

高分子科学家-中国

高分子科学家-中国

高分子方面中科院院士当选时间:唐敖庆(1955)、王葆仁(1980)、冯新德(1980)、何炳林(1980)、闵恩泽(1980中科院,1994工程院)、钱人元(1980)、钱保功(1980)、王佛松(1991)、沈家骢(1991)、徐僖(1991)、黄志镗(1991)、黄葆同(1991)、程鎔时(1991)、林尚安(1993)、沈之荃(1995)、毛炳权(1995工程院)、徐端夫(1995工程院)、卓仁禧(1997)、周其凤(1999)、曹镛(2001)===================================================================王葆仁(1907.1.20~1986.9.12)王葆仁,男,化学家,江苏扬州人。

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化学系。

193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博士学位。

1936年回国创建同济大学理学院和化学系。

1951~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兼副所长。

195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58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系。

王葆仁是中国最早从事高分子科学研究的化学家之一。

50年代开始研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已内酰胺。

对有机硅高分子、特别是硅碳-硅-氧链高分子的合成做了深入研究。

对耐高温杂环高分子的合成及性能进行了较广泛研究,并在应用方面作了许多开拓工作。

70年代提出加强高分子大品种如聚丙烯等的研究。

在烃类化学方面也做过许多研究。

著有《有机合成反应》上下册。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葆仁,字爱予。

1907年1月20日出生于江苏扬州。

父亲王锡山以教书为生,对他薰陶很深。

王葆仁自幼体弱多病,但勤奋好学,成绩优异。

当他就读扬州中学时,父亲因病去世,家庭经济十分难。

1922年,他考入东南大学化学系,除依靠半工半读维持学习外,还赡养母亲、接济姐弟;在十分艰辛的条件下,他完成了大学学业,1926年毕业时,还不满20岁,被留校任助教。

高分子之父——Staudinger

高分子之父——Staudinger

高分子之父——Staudinger1881年3月23日生于德国莱因兰—法耳次州的沃尔姆斯;1907年毕业于施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

同年聘为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副教授。

1912年于苏黎世工业大学任化学教授。

1920年,发表“论聚合反应”的论文,提出高分子的概念;1926年后在弗赖堡任教。

1932年,出版划时代的巨著《高分子有机化合物》195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1965年9月8日在弗赖堡逝世,终年84岁。

20年代,他将天然橡胶氢化,得到与天然橡胶性质差别不大的氢化天然橡胶等,从而证明了天然橡胶不是小分子次价键的缔合体,而是以主价键连接成的长链状高分子量化合物。

他还正式提出了高分子化合物这个名称;预言了高分子化合物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

他提出了关于高分子的粘度性质与分子量关系的施陶丁格定律。

至今,用粘度法测定高分子的分子量仍然是常用的方法。

他所提出高分子科学理论,是纤维、橡胶、塑料等高分子工业生产的基础。

当Staudinger 开始致力于当时称为“大分子”的化合物的研究时,他在苏黎世联邦工学院工作,许多著名的化学家和科学家对他的学说嗤之以鼻,当时盛行的学说是“胶体说”,也就是说当时认为所谓的高分子实际上是一些难于用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分离的一些结构非常相似的化合物的混合物。

在1925年的胶体会议上,Staudinger与其他科学家展开了大论战,站在他对面的有好几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最后,他不得不引用了马丁路德金的演说名言:我站在这里,我别无选择。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1930年法兰克福的胶体化学年会上,长链分子概念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被绝大多数的科学家所接受,标志着高分子科学被科学家所承认,但是直到30年代末期,才被大众所接受。

由于Staudinger卓越的贡献,他获得了195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施陶丁格

施陶丁格

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1881~1965)1881年3月23日生于德国莱因兰—法耳次州的沃尔姆斯;1907年毕业于施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

同年聘为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副教授。

1912年于苏黎世工业大学任化学教授。

1920年,发表“论聚合反应”的论文,提出高分子的概念;1926年后在弗赖堡任教。

1932年,出版划时代的巨著《高分子有机化合物》195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1965年9月8日在弗赖堡逝世,终年84岁。

施陶丁格是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

20年代,他将天然橡胶氢化,得到与天然橡胶性质差别不大的氢化天然橡胶等,从而证明了天然橡胶不是小分子次价键的缔合体,而是以主价键连接成的长链状高分子量化合物。

他还正式提出了高分子化合物这个名称;预言了高分子化合物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

他提出了关于高分子的粘度性质与分子量关系的施陶丁格定律。

至今,用粘度法测定高分子的分子量仍然是常用的方法。

他所提出高分子科学理论,是纤维、橡胶、塑料等高分子工业生产的基础。

因其对高分子科学的建立和理论方面的贡献,施陶丁格荣获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创办了《高分子化学》杂志。

共发表了600多篇论文和专著。

事迹:棉、麻、丝、木材、淀粉等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连人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高分子体系。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人们虽然天天与天然高分子物质打交道,对它们的本性却一无所知。

现在我们已认识什么是高分子,并建立了颇具规模的高分子合成工业,生产出五光十色的塑料、美观耐用的合成纤维、性能优异的合成橡胶,致使高分子合成材料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并列构成材料世界的三大支柱。

面对这一辉煌成就,我们不能不缅怀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德国化学家施陶丁格。

论文发表的背景什么是高分子呢?它是由许多结构相同的单体聚合而成的,分子量往往是几万、几十万,结构的形状也很特别。

如果说普通分子象个小球,那未高分子由于单体彼此连接成长链,就象一根有50米长的麻绳。

1.高分子科学Nobel奖获得者工作简介

1.高分子科学Nobel奖获得者工作简介

syndiotactic polymer (间同立构聚合物)
a regular polymer, the molecules of which can be described in terms of alternation of configurational base units that are enantiomeric. In the syndiotactic polymer, the configurational repeating units consist of two configurational base units that are enantiomeric.
聚丙烯发明的优先权之争
最后达成的协议: •纳塔与蒙特卡蒂尼公司具有聚丙烯的优先权 •聚丙烯的专利费与煤炭所对半分 •聚乙烯的优先权仍是齐格勒的
stereoregular polymer (有规立构聚合物)
A regular polymer, the molecules of which can be described in terms of only one species of stereorepeating unit in a single sequential arrangement.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74
“For his fundamental achievements, both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in the physical chemistry of the macromolecules”
Ziegler -Natta 催化剂
• 1953年发明了齐格勒催化剂以及低压聚乙烯合成 方法,使聚乙烯的工业化生产取得了重大进展 • 1954年~1956年纳塔改进了齐格勒催化剂,使其 能适用于聚丙烯的生产,从而建立了有规立构聚丙 烯的合成方法。 •

世界著名高分子科学家

世界著名高分子科学家

世界著名高分子科学家Hermann Staudinger(1881-1965 ) ―――――――――――――――――――――――――――――Karl Ziegler Giulio Natta―――――――――――――――――――――――――――――――――――――――H Staudinger(施陶丁格) 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

1920年在《德国化学会通讯》上发表论文首次提出了高分子的概念,1953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被后人称为“高分子科学之父”。

德国人齐格勒(Karl Ziegler)与意大利人纳塔(Giulio Natta)分别用金属络合催化剂合成了聚乙烯与聚丙烯。

Karl Ziegler 催化剂:三乙基铝-四氯化钛混合物Giulio Natta 催化剂:三乙基铝-三氯化钛混合物纳塔(Giulio Natta)首次提出了有规立构高分子的概念,取得了革命性成果。

1963年两人因其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J. Flory 在高分子物理基础理论研究领域贡献卓越,1974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主要贡献:●首次提出聚合物分子凝聚态的无规线团理论。

●聚合物溶液基础理论的奠基人。

●提出了聚合物热动力学理论。

●提出了聚合物分子重量分布的概念。

Paul J. Flory(1910 - 1985) ――――――――――――――――――――――――――――――――――――――Alan G. MacDiarmid Alan J. Heeger Hideki Shirakawa日本人白川英树(Shirakawa),美国人麦克德尔米德(MacDiarmid),黑格(Heeger)三人因其在导电高分子聚乙炔的合成及导电机理方面的突出贡献,共同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Wallace H. Carothers (1896-1937) 1935 杜邦公司基础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部的卡罗瑟斯(Wallace H. Carothers)合成出聚酰胺66,即尼龙。

高分子材料领域院士盘点

高分子材料领域院士盘点

高分子材料领域院士盘点我国在高分子材料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高分子材料已经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目前已建立了完善的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体系。

其中离不开高分子领域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尤其是此领域内的院士。

曹镛高分子化学家。

成功地研制出可弯曲的塑料片基发光二极管使铝阴极LED的电荧光量子效率达到甚至超过钙阴极器件等。

提出大幅度提高聚合物发光效率的新途径。

陈庆云有机化学家。

主要从事有机氟化学研究。

成功地将全氟烷基引入有机分子,为含氟材料和有机氟化学作出了贡献。

李永舫高分子化学家。

长期从事光电功能高分子领域的研究工作,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共轭聚合物给体和富勒烯受体光伏材料以及电极界面修饰层材料、导电聚合物电化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沈家骢高分子化学家。

中国超分子化学的开拓者之一。

一直从事聚合反应统计理论及微观动力学、透明聚合物树脂、超分子组装与功能、高分子信息材料和人工模拟酶等方面的研究。

唐本忠高分子化学家。

主要从事高分子合成方法论的探索、先进功能材料的开发以及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的研究。

凭借在“聚集诱导发光”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唐本忠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田禾精细化工专家。

长期从事功能染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有机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其光物理、光化学研究,至重点为功能染料。

王佛松高分子化学家。

主要从事聚合、稀土催化及导电高分子研究,近期还开展高分子—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工作。

张俐娜高分子物理化学家。

主要从事天然高分子材料与高分子物理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创建出一系列基于纤维素和甲壳素新材料,并阐明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由此开辟了构筑天然高分子材料新途径。

朱道本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家。

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机固体领域的研究,是我国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主要科学家之一。

制备了一系列体系的有机晶体和分子膜。

卓仁禧高分子化学家。

主要从事有机硅化学和生物医用高分子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世界着名高分子科学家

世界着名高分子科学家
一生中发表过60多篇论文, 取得近70项专利。
197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P.J.Flory (1910~1985)
美国人,1934年获博士学位 后,作为物理化学家进入杜邦 公司,在Carothers手下工作。 Carothers鼓励他从事将数学方 法用于高分子领域的研究。
按照这一思路, Flory的研 究在许多重要的理论方面多有 建树:高分子分子量分布、等 活性反应原理、高分子溶液的 热力学研究等。
1974年因在长链分子物理化学性质方面的研究获奖
1910年6月19日生于伊利诺伊州斯特灵 1934年在俄亥俄州州立大学获物理化学 博士学位,后任职于杜邦公司,进行高分 子基础理论研究; 1948年在康奈尔大学任教授; 195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57年任梅隆科学研究所执行所长; 1961年任斯坦福大学化学系教授; 1974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1975年退休; 1985年9月9日逝世。
意大利人,21岁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多所 大学任教,同时兼任Montecatini公司顾问。主 要从事有机合成和高分子结构研究。1954年, 在用改进的Ziegler催化剂进行聚丙烯合成时发 现对聚合物立体结构有的重大发现”共同获 奖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他还正式提出了高分子化合物这个名称;预言了高分子化合 物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
他提出了关于高分子的粘度性质与分子量关系的施陶丁格定 律。至今,用粘度法测定高分子的分子量仍然是常用的方法。
他所提出高分子科学理论,是纤维、橡胶、塑料等高分子工 业生产的基础。
因其对高分子科学的建立和理论方面的贡献,施陶丁格荣获 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创办了《高分子化学》杂志。共发表了600多篇论文和专 著。
1953年因“链状大分子物质的发现”获奖

超分子化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学者及其主要贡献

超分子化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学者及其主要贡献

超分子化学是化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是由分子通过非共价键相互作用组装而成的超分子结构。

超分子化学的研究对于理解生命现象、设计新型功能材料以及推动化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多位杰出的科学家在超分子化学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部分学者凭借其卓越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的殊荣。

本文将介绍超分子化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学者及其主要贡献。

一、 Jean-Marie Lehn1. Jean-Marie Lehn是法国著名的化学家,他于1987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主要是因为他在超分子化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2. Lehn教授是超分子化学的开创者之一,他提出了分子识别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概念,成功地设计和构建了一系列具有特定功能的超分子结构。

3. 他的贡献不仅在理论方面,还在实验技术和方法上有重要突破,为超分子化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 Donald J. Cram1. Donald J. Cram是美国著名的化学家,他于1987年与Jean-Marie Lehn一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因为他在超分子化学领域的重要贡献。

2. Cram教授主要是通过设计和合成具有特定空腔结构的分子,实现了对其他分子的特异性识别,为超分子化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3.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化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三、 Jean-Pierre Sauvage1. Jean-Pierre Sauvage是法国著名的化学家,他于201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因为他在超分子化学领域的开拓性研究成果。

2. Sauvage教授在超分子化学中提出了“机械化学”这一新概念,通过设计和合成具有机械运动功能的分子结构,实现了分子的机械运动和控制。

3. 他的研究成果为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制备提供了重要思路,为纳米技术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四、 Fraser Stoddart1. Fraser Stoddart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他于2016年与Jean-Pierre Sauvage一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因为他在超分子化学领域的开创性工作。

高分子的重要人物

高分子的重要人物

高分子重要人物(排序不分先后)创立高分子化学的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 1881-1965)棉、麻、丝、木材、淀粉等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连人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高分子体系。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人们虽然天天与天然高分子物质打交道,对它们的本性却一无所知。

现在我们已认识什么是高分子,并建立了颇具规模的高分子合成工业,生产出五光十色的塑料、美观耐用的合成纤维、性能优异的合成橡胶,致使高分子合成材料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并列构成材料世界的三大支柱。

面对这一辉煌成就,我们不能不缅怀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德国化学家赫尔曼·施陶丁格。

1881年3月23日,海尔曼·施陶丁格出生在德国的弗尔姆斯。

他父亲是新康德派的哲学家,所以他从小就受到各种新的哲学思想的熏陶,对新事物比较敏锐,在科学推理、思维中,能够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复杂的事物中,理出头绪,发现关键之处。

提出新的观点。

在中学时,他曾对植物学发生浓厚的兴趣,所以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哈勒大学学习植物学。

这时有一位对科学发展颇有见地的朋友向他父母进言,最好先让施陶了格打下雄厚的化学基础后,再让他进入植物学的领域。

这一中肯的建议被采纳了,借他父亲转到达姆一所大学任教的机会,施陶丁格也来到该城的工业大学改读化学。

从此施陶丁格与化学给下不解之缘。

1903年,他完成了关于不饱和化合物丙二酸酯的毕业论文,从大学毕业。

接着又来到施特拉斯堡,拜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梯尔为师继续深造。

1907年,以他在实验中发现的高活性烯酮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

同年他被聘为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的副教授。

5年后他被楚利希联邦工业大学聘任为化学教授。

在这里他执教了14年,这期间的教学和研究使他熟悉了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的各个领域和一些新的理论,为他顺利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也在这期间,他投入了上述关于高分子组成、结构的学术论战。

海内十七位高分子牛人

海内十七位高分子牛人

卓禧仁,男,1931年2月出生于福建厦门。

高分子化学家,现任武汉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3年7月复旦大学毕业后,到武汉大学化学系任教。

1957~1959年去天津南开大学进修,在前苏联专家指导下进行有机硅化学研究。

1983~1984年在美国耶鲁大学从事生物活性化合物研究。

现任武汉大学“教育部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开放实验室”主任,兼任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副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等职务,还担任《离子交换与吸附》和《Chinese Journal of Reactive Polymers》副主编,《Polymer International》执行编辑,《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高分子学报》等杂志编委。

目前主攻科研方向为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1983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991年、1999年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和三等奖。

已发表论文240余篇。

1986年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9年当选为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会士。

曹镛,男,1941年10月生。

湖南长沙人。

1965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化学学士。

1979至1981年日本东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进修,1987年获东京大学理学博士。

1966年至1988年任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1年至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研究室副主任。

1988年获国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

1988年至1990年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高分子及有机固体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1990年至1998年美国州圣巴巴拉UNIAX公司资深研究员。

1998年至现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子光电材料及器件研究室主任。

200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自1975年起余年来,曹镛教授开始从事有机固体,光电高分子材料及器件的研究二十余年,曹镛教授一直在该研究领域前沿从事创造性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

高分子名人简介

高分子名人简介

研究合成橡胶
• 钱保功从1950年开始,着手开始合成橡胶的研究,1951年, 他带着丁苯橡胶实验室研究成果来到了长春,参与并组织了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合成橡胶的研究课题。当时, 我国天然橡胶资源十分缺乏,各类橡胶完全依靠进口,作为 高分子三大材料的合成橡胶,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工业生产, 在国内属于空白领域。钱保功带领高分子合成室的科技人员, 在国内率先开展一步法酒精制备丁二烯及乙苯脱氢制备苯乙 烯的研究,丁苯橡胶小试成功。随后,又在长春应用化学研 究所的中间工厂进行了扩试,奠定了国内合成橡胶研究的基 础。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帮助我国在兰州兴建丁苯 橡胶厂,由酒精一步法试制丁二烯的催化剂全部由苏联进口, 并作为绝密技术对我国封锁。中苏关系恶化时,苏方不仅从 兰州撤走专家,收回图纸资料,而且连催化剂屑粒也未剩留。 在这关键时刻,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和工厂合作,自力更生, 攻克了催化剂这一难关,并将该厂依靠苏联专家生产的质量 较差的“硬丁苯”加以改进,用新的聚合体系制造出性能良 好的“软丁苯”。
开展新课题
• 钱保功学术思想活跃,注意抓住新的学科方向和具有发展前途的 研究课题予以拓展。50年代,国际上刚刚开始高分子辐射化学这一交 叉学科的研究,他在国内率先创议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他带队访问苏 联,订购钴源。在钴源建成之前,利用紫外线光源研究聚乙烯的光敏 交联取得成果并培养了队伍。1960年,在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建成了 我国第一个用于科学研究的大型钴源。钱保功组织领导科技人员开展 甲醛、乙醛、烯烃等单体的辐射聚合,聚四氟乙烯、苯乙烯的辐射接 枝,离子交换树脂等高分子的辐射效应,聚乙烯和含氟材料的辐射交 联等研究,并在长春主办了全国第一届辐射化学学术会议,从而确立 了我国高分子辐射化学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1965年,钱保功经 过实地调查,倡议在吉林市装备加速器,筹建国内第一个辐射化学中 试基地,此后发展成为吉林市辐射化学研究所。1982年,钱保功等人 在高分子辐射交联的研究中,将高分子结构因素引入辐射交联反应机 制中,建立了溶胶分数和剂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论通式,它可以概括比 Charlesby关系式更广的高分子辐射交联行为。 高分子辐射化学这一 分支学科的开拓,现已果实累累。辐射交联聚乙烯用于我国第一颗人 造卫星的电缆件,全氟塑料辐射交联1982年荣获国家二等发明奖。长 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在“六五”期间研究成功的辐射交联热收缩 套管,性能达到美国RayChem公司同类产品水平,已在“七五”期间 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

高分子界诺贝尔获奖者及国内院士介绍

高分子界诺贝尔获奖者及国内院士介绍
14
主要贡献
] 在高分子物理化学方面的贡献,几乎遍及各个领域。 在高分子物理化学方面的贡献,几乎遍及各个领域。 既是实验家又是理论家, 既是实验家又是理论家,是高分子科学理论的主要 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 弗洛里是研究大分子聚合物的先驱。对橡胶、塑料、 弗洛里是研究大分子聚合物的先驱。对橡胶、塑料、 纤维、薄膜、蛋白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大量研究。 纤维、薄膜、蛋白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大量研究。 还研究聚合作用机理、溶液理论等。 还研究聚合作用机理、溶液理论等。 ] 著有《高分子化学原理》和《长链分子的统计力学》 著有《高分子化学原理》 长链分子的统计力学》 等。 ] 弗洛里因高键分子物理化学研究成果获 弗洛里因高键分子物理化学研究成果获1974年诺贝 年诺贝 尔 。还曾获美国化学会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奖章。 还曾获美国化学会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奖章。
5
主要贡献
施陶丁格是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 世纪20年代 施陶丁格是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于20世纪 年代 世纪 年代, 氢化,得到与天然橡胶性质差别不大的氢化 将 天然橡胶 氢化 得到与天然橡胶性质差别不大的氢化 天然橡胶等,从而证明了天然橡胶不是 天然橡胶等 从而证明了天然橡胶不是 小分子次价键的 缔合体,而是以主价键连接成的长链状高分子量化合物。 缔合体 而是以主价键连接成的长链状高分子量化合物。 而是以主价键连接成的长链状高分子量化合物 式提出了“ 这个名称;预言了高 他还正 式提出了“ 高分子化合物 ”这个名称 预言了高 中的重要作用。 分子化合物在生物体 中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了关于高分 子的粘度性质与分子量关系的施陶丁格定律。 至今,用 子的粘度性质与分子量关系的施陶丁格定律。 至今 用 粘度测定高分子的分子量, 仍然是常用的方法。 粘度测定高分子的分子量 仍然是常用的方法。 他在高 分子科学理论方 面有所创新, 是纤维、 橡胶、 塑料等高 面有所创新 是纤维、 橡胶、 分子工业生产的理论基础。 分子工业生产的理论基础。 施陶丁格 因其在高分子化 学方面的发现, 年诺贝尔化学奖。 学方面的发现 获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创办了《高 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创办了《 杂志。 共发表了600多篇论文和专著。 多篇论文和专著。 分子化 学》杂志。 共发表了 多篇论文和专著 6

国内高分子牛人17个

国内高分子牛人17个

黄葆同,著名高分子化学家,1921年5月生于上海市。

1940年入沪江大学化学系学习,1942年秋至重庆转入中央大学化学系,1944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

1948年在TexasA&MCollege获化学硕士学位;1952年在PolytechnicInstituteofBrooklyn获博士学位,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塑料研究室任ResearchAssociate。

在美期间,他首次发现乌桕油具旋光性;提出了新环状偶氮腈的合成及其分解机理;首次合成乙烯基二茂铁并进行其(共)聚合。

他积极参加两个中国留学生进步组织的活动--中国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和中国学生基督教协会(后担任这两个组织的纽约区会主席)。

1955年4月回国后迄今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1957年起任室主任,80年代初兼任副所长4年。

还担任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6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名誉教授。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回国后就开展了异丙苯自动氧化和生漆的研究,对各地生漆成分进行了鉴定,提出具有优异性能的我国国宝生漆干燥机理为漆酶下的漆酚氧化和侧链双键自动氧化的结合。

任研究室主任时,对室里两大项目--顺丁橡胶和F46,协助所里做了组织工作。

他组织领导了耐高温高分子、氟乙烯单体合成、自由基低温聚合、耐高温航空有机玻璃等研究。

后在乙丙聚合组开展了新催化剂/活化剂的研究,这一成果曾获中科院发明一等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先后开展了烯烃聚合和多相聚合物增容方面的研究工作。

80年代中期,开发了极低密度聚乙烯;发展了一个含SiO2的载体催化剂;开发了一个无规聚丙烯催化剂(获国家专利)。

就烯烃序贯聚合中是否得到工业上据称的"嵌段共聚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非均相催化剂下烯烃聚合中的单体非稳态扩散动力学,可预测共聚行为,解释共聚"异常现象",得到了实验的验证。

80年代末,首次发现在茂钛/MAO下丙烯可视温度而聚合为全同、无规或间同构型;在桥联双核茂钛下催化乙烯聚合可直接得到工业上希望得到的宽或双峰分子量分布聚乙烯。

高分子材料专家牛人

高分子材料专家牛人

高分子院士(健在的)(按地域从北向南):王佛松(应化所)周其凤(吉林大学)沈家璁(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双聘)张希(清华大学)徐僖(四川大学)沈之荃(浙江大学)程镕时(南京大学)杨玉良(复旦大学)江明(复旦大学)严德岳(上海交大)卓仁禧(武汉大学)曹墉(华南理工)林尚安(中山大学)吴奇(香港科技大学)高分子领域973首席科学家:曹墉(华南理工)杨玉良(复旦大学)顾忠伟(四川大学)韩志超(北化所)高分子领域著名期刊美国化学会Macromolecules的顾问编委(国内教授)江明(复旦大学)韩志超(北化所)潘才元(中科大)高分子材料专家牛人很多,我介绍些院士你认识认识:周其凤——中科院院士、高分子化学家,现任吉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曹镛教授,1998年至现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子光电材料及器件研究室主任。

200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

徐僖教授,1921年1月出生,江苏南京人,我国著名高分子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任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长。

程镕时教授,中科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

江苏宜兴人。

194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

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研究部。

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江明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高分子学家、复旦大学教授。

毛炳权院士,高分子化工专家。

广东省东莞市人。

1933年11月2日出生。

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获工程师学位。

北京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颜德岳中科院院士,高分子化学家。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1937年生于浙江永康。

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65年吉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

2002年获比利时Leuven天主教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长期致力于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和不规整聚合物的超分子组装领域的研究。

提出了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等分子结构参数及其与聚合反应条件之间的数学关系;利用不同聚合反应基团的活性差别,建立了用商品化的双组分单体原位合成AB2型中间体的方法大量制备超支化聚合物的新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新型超支化聚合物;基于氧杂环单体的自缩合开环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种带超支化“核”合聚氧化乙烯“臂”的两亲性多臂共聚物;进而提出了其分子堆砌模型和宏观分子自组装机理,在实验室实现了宏观尺度的分子自组装和结构不规整大分子的宏观自组装。

高分子界诺贝尔获奖者及国内院士介绍.

高分子界诺贝尔获奖者及国内院士介绍.
11
主要贡献
他最卓越的贡献是,1954年在德国化学家K. 齐格勒乙 烯低压聚合制成 聚乙烯 重大发现的基础上,发现以三 氯化 钛和烷基铝为 催化剂 ,丙烯在低压下高收率地聚 合,生成 分子结构高度规整的立体定向聚合物—— 聚 丙烯 ,具有高 强度和高熔点,开创了立体定向聚合的崭 新领域。 1957年,他直接参与在意大利的 世界上第一套聚丙烯 生产装置的建立,他的发现导致合成树脂和塑料的一个rre-Gilles de Gennes 1932~2007)
16
基本信息
] ] ] ]
] ] ]
]
1932年生于巴黎,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1961年成为奥尔塞巴黎大学固态物理学教授 1971年以来,他一直在法兰西学院教授公共课; 1974年,他编著了《液晶物理学》一书,此书 至今仍是该领域的权威著作。 1976年开始任巴黎物理和化学学院院长。 1990年,他获沃尔夫物理学奖。 199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斯德哥尔摩科 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称他为“世界性人才、 当代之牛顿”。 2007年5月18日去世
9
纳塔,G.(Giulio Natta 1903~1979 )
10
基本信息
] 1903年2月26日生于意大利因佩里亚 ] 1924年获米兰工学院博士学位,先后在罗马大学、 都灵大学等校任教 ] 1938年任米兰工业大学教授,工业化学研究所所长 ] 1952年, 在德 Frankford 参加Ziegler的报告会,被其 研究工作深深打动 ] 50年代以前,从事甲醇、甲醛、丁醛等应用化学研 究,取得许多重大成果 ] 1954年,发现丙烯聚合催化剂1963年,获Nobel化学奖 ] 1979年5月2日卒于意大 利贝加莫。
施陶丁格,H. 卡尔· 齐格勒 纳塔,G.

高分子的重要人物

高分子的重要人物

高分子重要人物(排序不分先后)创立高分子化学的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 1881-1965)棉、麻、丝、木材、淀粉等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连人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高分子体系。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人们虽然天天与天然高分子物质打交道,对它们的本性却一无所知。

现在我们已认识什么是高分子,并建立了颇具规模的高分子合成工业,生产出五光十色的塑料、美观耐用的合成纤维、性能优异的合成橡胶,致使高分子合成材料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并列构成材料世界的三大支柱。

面对这一辉煌成就,我们不能不缅怀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德国化学家赫尔曼·施陶丁格。

1881年3月23日,海尔曼〃施陶丁格出生在德国的弗尔姆斯。

他父亲是新康德派的哲学家,所以他从小就受到各种新的哲学思想的熏陶,对新事物比较敏锐,在科学推理、思维中,能够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复杂的事物中,理出头绪,发现关键之处。

提出新的观点。

在中学时,他曾对植物学发生浓厚的兴趣,所以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哈勒大学学习植物学。

这时有一位对科学发展颇有见地的朋友向他父母进言,最好先让施陶了格打下雄厚的化学基础后,再让他进入植物学的领域。

这一中肯的建议被采纳了,借他父亲转到达姆一所大学任教的机会,施陶丁格也来到该城的工业大学改读化学。

从此施陶丁格与化学给下不解之缘。

1903年,他完成了关于不饱和化合物丙二酸酯的毕业论文,从大学毕业。

接着又来到施特拉斯堡,拜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梯尔为师继续深造。

1907年,以他在实验中发现的高活性烯酮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

同年他被聘为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的副教授。

5年后他被楚利希联邦工业大学聘任为化学教授。

在这里他执教了14年,这期间的教学和研究使他熟悉了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的各个领域和一些新的理论,为他顺利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也在这期间,他投入了上述关于高分子组成、结构的学术论战。

世界着名高分子科学家

世界着名高分子科学家

Hermann Staudinger (1881-1965)Wallace H. Carothers(1896-1937)Paul J. Flory (1910-1985)Karl Ziegler (1903-1979)Giulio Natta (1898-1973)Pierre-Gilles de GennesHideki ShirakawaAlan G. MacDiarmidAlan J. Heeger创立高分子化学的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 1881-1965)棉、麻、丝、木材、淀粉等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连人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高分子体系。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人们虽然天天与天然高分子物质打交道,对它们的本性却一无所知。

现在我们已认识什么是高分子,并建立了颇具规模的高分子合成工业,生产出五光十色的塑料、美观耐用的合成纤维、性能优异的合成橡胶,致使高分子合成材料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并列构成材料世界的三大支柱。

面对这一辉煌成就,我们不能不缅怀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德国化学家赫尔曼·施陶丁格。

什么是高分子呢?它是由许多结构相同的单体聚合而成的,分子量往往是几万、儿十万。

结构的形状也很特别,如果说普通分子象个小球,那未高分子由于单体彼此连接成长链,就象一根有50米长的麻绳。

有些高分子长链之间又有短链相结而成网状。

又由于大分子与大分子之间存在引力,这些长链不但各自卷曲而且相互缠绕,形成了既有一定强度、又有不同程度弹性的固体。

大分子的长链一头受热时,另一头还不热,故熔化前有个软化过程,这就使它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正是这种内在结构,使它具有包括电绝缘在内的许多特性,成为新型的优质材料。

人们对它们的组成、结构的认识和合成方法的掌握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实践的曲折过程。

1812年,化学家在用酸水解木屑、树皮、淀粉等植物的实验中得到了葡萄糖,证明淀粉、纤维素都由葡萄糖组成。

高分子科学家(中国)

高分子科学家(中国)

高分子科学家徐僖徐僖,1921年1月16日生于江苏南京。

1940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1944年在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1948年获美国里亥大学(LehighUniversity)科学硕士学位。

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专家。

现任四川大学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长,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长期从事高分子力化学和高分子工程基础理论研究,在高分子超声降解和共聚、高分子氢键复合、高分子复合共混体系相容性等方面做出多项成果。

采用超声波、振荡磨、气流粉碎等多种手段制得了一系列难以用一般化学方法合成、有应用前景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发明了磨盘形力化学反应器;提出通过氢键复合可以有效降低导电材料的结晶度,提高材料导电率,这一见解对推动快离子导体研究有很大意义;抑制了聚烯烃材料在电子束、γ-射线、紫外线和微波辐照过程中交联反应,在聚烯烃分子链上引入含氧极性基团,改善了聚烯烃/工程塑料、聚烯烃/无机材料体系相容性,制得高强高韧聚烯烃共混材料,为多组分高分子材料的增容提供了一项新途径。

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译著4本,申请专利20余项。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等20余项国家、部委、省级奖励,以及高分子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高分子化学育才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曾被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是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钱保功(1916—1992)钱保功,曾用名钱乐华,1916年3月18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

1935年至1940年,钱保功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此后,分别任重庆动力油料厂研究生、助理工程师,重庆兴华油脂公司涪陵炼油厂工程师。

1947年在美国纽约布鲁科林多科理工学院高分子研究生院学习,获化学硕士学位。

1949年回国后,曾任上海化工厂、沈阳化工局研究室工程师。

高分子的重要人物21页word文档

高分子的重要人物21页word文档

高分子重要人物(排序不分先后)创立高分子化学的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 1881-1965)棉、麻、丝、木材、淀粉等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连人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高分子体系。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人们虽然天天与天然高分子物质打交道,对它们的本性却一无所知。

现在我们已认识什么是高分子,并建立了颇具规模的高分子合成工业,生产出五光十色的塑料、美观耐用的合成纤维、性能优异的合成橡胶,致使高分子合成材料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并列构成材料世界的三大支柱。

面对这一辉煌成就,我们不能不缅怀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德国化学家赫尔曼·施陶丁格。

1881年3月23日,海尔曼·施陶丁格出生在德国的弗尔姆斯。

他父亲是新康德派的哲学家,所以他从小就受到各种新的哲学思想的熏陶,对新事物比较敏锐,在科学推理、思维中,能够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复杂的事物中,理出头绪,发现关键之处。

提出新的观点。

在中学时,他曾对植物学发生浓厚的兴趣,所以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哈勒大学学习植物学。

这时有一位对科学发展颇有见地的朋友向他父母进言,最好先让施陶了格打下雄厚的化学基础后,再让他进入植物学的领域。

这一中肯的建议被采纳了,借他父亲转到达姆一所大学任教的机会,施陶丁格也来到该城的工业大学改读化学。

从此施陶丁格与化学给下不解之缘。

1903年,他完成了关于不饱和化合物丙二酸酯的毕业论文,从大学毕业。

接着又来到施特拉斯堡,拜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梯尔为师继续深造。

1907年,以他在实验中发现的高活性烯酮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

同年他被聘为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的副教授。

5年后他被楚利希联邦工业大学聘任为化学教授。

在这里他执教了14年,这期间的教学和研究使他熟悉了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的各个领域和一些新的理论,为他顺利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也在这期间,他投入了上述关于高分子组成、结构的学术论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沈之荃 沈之荃(1931-),女: -, 籍贯上海市。 1952年 毕业于 沪江大学。 1995年当选院士。 专 1995 长:高分子化学物理。 主攻过渡金属和稀土 络合催化聚合。
高分子科学名人-海外版 高分子科学名人-海外版(5)
程正迪(Stephen Z.D.Cheng) 程正迪 (1949-) -
Hale Waihona Puke 高分子科学名人(2) 高分子科学名人
• 钱人元 钱人元(1917-): -: 江苏常熟, 江苏常熟,1939 毕业于浙江大学。 毕业于浙江大学。 1980年为中科院院士 1980年为中科院院士。 年为中科院院士。 著名物理化学、 著名物理化学、高分 子物理学家。 子物理学家。
高分子科学名人(3)
高分子科学名人(1) 高分子科学名人
• 唐熬庆 (1915-), 唐熬庆: -,
中科院院士, 中科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员会名誉主任、吉林大学名誉校长。 员会名誉主任、吉林大学名誉校长。 专长:量子化学、 专长:量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学
•王葆仁 (1907-1986) 王葆仁: 王葆仁 -
中科院院士,有机化学家、高分子化学家、 中科院院士,有机化学家、高分子化学家、 教育家。 教育家。中国有机化学研究的先驱者和 高分子化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
1977年华师大数学系,1981中纺 年华师大数学系, 年华师大数学系 中纺 大高分子硕士。1985美 大高分子硕士。1985美 Rensselaer高分子化学博士。 高分子化学博士。 高分子化学博士 现任Akron大学教授,美国物 大学教授, 现任 大学教授 理学会院士, 理学会院士,北美热分析学会 院士等。 院士等。主要从事高分子凝聚 态物理学研究。 态物理学研究。
• 徐僖 徐僖(1921-): -: 1921年出生于江 年出生于江 苏南京, 苏南京,1944毕业于 毕业于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中科院院士。 中科院院士。著名高 分子材料科学家。 分子材料科学家。 四川联合大学、 四川联合大学、上海 交通大学教授。 交通大学教授。
高分子科学名人(4) 高分子科学名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