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后反思

3、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后反思1.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图资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的参与度、为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
本单元情境图内容的选择可谓独具匠心,实现了儿童年龄特征、儿童心理特征与科学的认知规律的有机结合,不仅儿童喜欢,成人看了之后出也会喜欢。
2.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必须让学生动起来,通过猜测、观察、操作来认识毫米和分米,通过走一走、跑一跑来认识千米,在活动中逐步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在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时,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提出活动的要求,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对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引导,对活动的结果要进行适当的评价。
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
3.在教学中有必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分米”和“毫米”,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逐步区别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4.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会学习。
在学生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提高学习兴趣,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结合具体内容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增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
如在练习中让学生先估计一些常见物品的长,再测量验证。
再比如,让学生说一说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等问题。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小学数学_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
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一、温故互查:1、估测金箍棒的长度。
2、二人小组讨论完成:生1:金箍棒的长大约是10厘米、大约是1米、厚有1分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二、导学与检测: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三、互动释疑:毫米的认识建立1毫米的概念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四、巩固练习1、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2、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3、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4、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二年级(上册)已经教学了米和厘米,本单元继续教学分米和毫米。
这样,学生就认识了常用的各个长度单位。
教学分米和毫米要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知道它们有多长;要能应用分米和毫米,根据具体物体选用恰当的单位表达长度;要知道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效果分析这一课的编排是:1、量一量,分别有多长?认一认。
两个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一支铅笔长10厘米,10厘米就是1分米;另一支铅笔长6厘米还多一点,为了更精确地表达这支铅笔的长度,需要一个比厘米还要小的单位,引出毫米(丰富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积累了测量的经验,发展了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找一找,说一说。
小学数学_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数学二年级下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毫米、分米的认识是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一的内容。
1毫米有多长?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分米有多长?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
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2.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通过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3.教学重难点重点: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
难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4.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看黑板上老师写的厘米加米,看到它们你能联想到什么?预设生:1米=l00厘米(师:你想到了厘米与米的关系)生:l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生:比划1米的或1厘米的长度。
师:通过厘米和米能联想到这么多的数学知识,真了不起。
二、小组合作任务一:量一量师:1.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测量这根小棒,看看这根小棒有多长?2.在测量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交流完成将学具放回原处,并用你的坐姿告诉我,现在开始)预设生:比l厘米长-点,比1厘米短一点。
师:这根小棒到底有多长?你们有什么办法准确测量出来吗?预设生:用更小、更短的单位。
生:用毫米测量。
师:l毫米有多长呢?1毫米你l厘米小,看来1毫米就藏在1厘米里。
任务二:画一画师:1.在老师提供的尺子上你想1厘米分成几个小格,师其中一小格是1毫米?!2.画完后先小组交流,说给大家吃。
三、汇报交流师:现在同学们将学具放到原处,身体坐正,用耳朵认真听,想一想他的分法和你一样吗?看哪位同学听的仔细。
师:请1号纸同学上台讲解他的分法。
生:规范语言汇报。
师:这是你的分法,请回去。
小学数学_《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能进行米和千米简单的化聚;2、培养学生估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千米概念的建立。
一、复习导入师:小朋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谁能从小到大说说这些单位?什么时候要用到这些单位?米(旗杆)、分米(课桌高)、厘米(书)、毫米(硬币厚度)谁能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到底有多长?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那如果要测量骆驼到宁波的距离,用哪个单位合适呢?今天我们要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朋友------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二、新授(一)建立1千米的观念1、师:谁知道绕我们学校的跑道跑一圈是多少米?那跑5圈呢?请你把它写在纸上。
(学生会出现2种答案:1000米、1千米)师:你觉得这两种答案都正确吗?为什么?得出:1千米=1000米2、谁来读一读:读时区分1 千米和1000 米个别读、全班读3、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千米也有它自己的表示方法:km1千米=1000米还可以怎么表示?(1 km = 1000 m)4、绕跑道跑5圈是1千米,从我们骆驼小学到堰头王车站老师测量了一下大概有1千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长?等会儿老师要请小朋友来说说从哪里到哪里也大概是1千米。
5、1千米是这么长,那谁来估一估从骆驼到贵驷大概是几千米?(3千米)(二)千米与米的简单化聚1、那3千米=( )米呢,你是怎样想的?(想:1千米是1000米,3千米就是3个1千米,所以是3000米。
)个别说,看书上的想法,自由读一遍,全班读。
2千米500米=( )米,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怎么化的?(想:2千米是2000米,再加上500米,一共是2500米。
)个别说,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2、试一试:8千米=( )米6千米20米=( )米做于纸上,投影仪上反馈,指出易错处,6020米中的0容易落下。
选一题说说想法。
3、刚刚是千米化成米,小朋友都化得不错,那米化成千米呢?老师相信大家肯定能化得更好。
小学数学_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意图【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2。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千米”的引入,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也是长度单位形成较完整知识体系的需要。
对今后学习二维(面积)三维(体积)的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迁移、推算,体验“1千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发展空间观念。
3.将理性精神体现在实践探究中,感受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知识的系统性,形成有理有据,思维严谨的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难点:通过迁移,推算,感受“1千米”有多长【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教学过程】课前活动课前带领学生走一走100米的跑道,感受100米的长度,记录走100米所用的时间。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1.沿用单元“情境串”,初识单位。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入进甜甜的梦,请看屏幕。
谈话: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谈话:在这些信息中,有哪些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2.联系生活思考,感知单位。
谈话:“千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对于它,你有哪些了解?谈话: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数学眼睛,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信息,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你有什么感受?小结:“千米”通常用来测量比较长(比较远)的距离(路程),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的比较广泛,它也叫“公里”,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激发兴趣,同时回忆学习方法统整起长度单元的学习策略,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引出新的数学概念——千米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研究方法的持续性。
小学数学_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意图【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
【教材分析】本课信息窗通过梦中小朋友与孙悟空的对话,引入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学习。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子度量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千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2.在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理性精神。
3.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体会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的估测。
【教学准备】学具盒、一分硬币、一元硬币、直尺、纸杯、卡片、光盘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谈话:同学们,你知道孙悟空是哪本书中的人物吗?甜甜小朋友也很喜欢这本书,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看,想想甜甜在梦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播放动画)。
谈话:孙悟空神通广大,金箍棒又非常神奇,在梦中甜甜遇到了什么问题?预设:1毫米有多长?提问:根据甜甜的梦,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预设:1分米有多长?【设计意图】采用动画的形式呈现出甜甜的梦里孙悟空变金箍棒的情境,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测量金箍棒纸条长度埋下伏笔。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一)认识毫米1.初步建立毫米概念。
提问:你觉得1毫米有多长?预设:1毫米很短。
追问:认真观察直尺,你能在直尺上找到一毫米吗?预设: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体育西路小学林练一、学生情况分析班级基本情况计算情况解决问题情况A班 1、爱说但不太爱动笔写。
2、审题不管细心、认真。
3、学困生人数约8人正确率不太稳定,特别是学困生,有时是书写问题造成计算错误。
审题不细心,导致出现抄错数、计算错等情况较多,学困生失分率较高。
B班 1、聆听的习惯较好,爱动笔,有小部分学生还会做笔记。
2、过于“轻敌”,有些“娇气”3、学困生人数约4人正确率平均在80%左右,相对较稳定。
二、复习要点: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2、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4、能熟练地口算和笔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地有余数除法;初步学会用有余数地除法解决生活中地简单问题。
5、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时间地简单计算。
6、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地笔算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会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地计算解决简单地实际问题。
7、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地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地分数(分母小于10),知道分数各部分地名称,初步认识分数地大小;会计算简单地同分母分数地加、减法。
8、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地发生是确定地,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三、本学期《解决问题》题型分析与策略1、预测难度确定的标准时:易-----数学思维顺着叙述的,通过两个已知条件能直接求出问题。
中-----逆着叙述,根据问题所求的其中一个条件是间接的,要求的如:比----多(少)难-----题目中会出现一些特殊词语如:贵、便宜、增加、减少等,增加学生读题、解题的难度。
小学数学_《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中,精力毫米产生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明确长度单位间的联系,并根据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通过实际测量,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并提高估测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毫米和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1.课件、尺、软盘;2.学生准备:彩纸条、剪刀、1分硬币、电话卡或银行卡。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
1.同学们喜欢《西游记》的故事吗?刘恩硕这个《西游记》迷,不仅喜欢看《西游记》,做梦都梦见孙悟空呢!请刘恩硕同学讲讲你昨晚上做的甜甜的梦吧!刘恩硕:昨天晚上,我在睡前继续读《西游记》的故事,读着读着我就睡着了,还做了一个甜甜的梦,我们梦见孙悟空来到我们中间给我们表演他的神奇的金箍棒,只见孙悟空的金箍棒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的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2.提问:在刚才的故事里,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先来认识新的1毫米有多长。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
1.找一找借助学生尺认识1毫米。
谈话: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继续用我们的小帮手直尺,仔细观察尺子,有没有新的发现?1厘米中间有一些小格,老师指出,直尺上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学生边指边说,说给同为听。
2.比一比借助身份证,乘车卡等感受1毫米的厚度,手势比划,闭上眼睛感受1毫米的厚度。
3.再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厚度或长度大约是1毫米。
4.画一画,量一量。
练习本上画一条5毫米的线段,再画一条10米的线段,你有什么发现?1厘米=10毫米(板书)。
5.换算观察直尺,看2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呢?5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呢?6.小结7.后头看回顾刚才学习过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小学数学_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1. 在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经历毫米产生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明确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并根据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 结合实际测量和具体的生活情境,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 通过观察、比较、猜想、验证、总结等数学学习活动,学生形成对分米、毫米有论据、有条理、有逻辑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毫米和分米长度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课件、厘米尺、1毫米卡片、学生尺、1分米和1米金箍棒【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
名字叫甜甜的梦。
想听吗?生:想。
师:好。
故事开始了……(一天晚上,甜甜在睡觉前看了本《齐天大圣》,看着看着,他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做了一个甜甜的梦。
梦到了孙悟空来到了他和小伙伴中间,甜甜迫不及待的问:“孙大圣,你的金箍棒真的能变大变小?变给我们看看吧。
”孙悟空:好,俺老孙就变给你们看看。
变小......小,变成1毫米了!这样就能塞到我的耳朵里了。
甜甜心想:1毫米,1毫米有多长?紧接着,孙悟空:看好,它还能变大呢!大......大......变成1分米长了!甜甜拿在手心里,心想:金箍棒真神奇啊!)师:故事听完了,你想知道什么?生1:1毫米有多长?生2:1分米有多长?师: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都非常有价值。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毫米和分米。
(板书课题)老师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1. 能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并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1分米。
2. 能估计物体的长度,并为物体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3. 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换算。
4.能认真思考,合作探究,展示最美的自己。
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探究之旅。
首先,我们来研究1毫米有多长。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教案例与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教案例与反思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这一章节,旨在让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长度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并能够运用这两个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图片、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毫米和分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单位知识,对厘米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展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毫米和分米,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这两个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毫米和分米,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毫米和分米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物展示法:通过展示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毫米和分米。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尺子、针、线、实物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尺子,一份练习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如尺子、针、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有多长吗?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呢?”从而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毫米和分米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示例,让学生明白1分米等于10毫米,1厘米等于10毫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用尺子量一量身边的实物,如桌子、书本等,并用毫米和分米表示它们的长度。
小学数学_三甜甜的梦——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明确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并根据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结合实际测量和具体的生活情境,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体会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体验毫米、分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毫米和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西游记》看过吗?里面有一个很厉害的人物,他会72变,它是?生:孙悟空。
师:他有一件很厉害的兵器一生:金箍棒。
师:我们都知道,金箍棒可神奇了,它能变的很大,立于天地间。
也能变得变小,塞到孙悟空的耳朵里,(课件出示金箍棒変化动画。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隐藏在金箍棒里的数学知识。
2.激活旧知,引发冲突。
师:老师这里就有几根金箍棒,它们有多长呢?我们先来估测一下。
(1)师:(出示1米的)目测一下,它的长度大约是多少?生:1米师:估计的很准确,这根金箍棒的长度就是1米。
你能用手势再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吗?师:(接着出示1厘米的),这根金箍棒的长度是多少呢?生:1厘米师:答对了,看来同学们和孙悟空一样有一双火眼金睛。
再用手势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师:金箍棒又----(变短了),现在它有多长呢?怎么才能知道它的长度?(预设:量一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量一量。
怎么了?生:这根金箍棒太小了,都不到1厘米,我们想准确的表示出它的长度,用厘米这个单位还行不行?生:不行师:有同学已经知道用毫米来表示了。
对,在物体的长度不到1厘米时,我们需要用到比厘米再小一点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毫米”。
小学数学_三甜甜的梦——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 厘米,1米=10分米,学会用毫米和分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数学思考: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灵活多样的选择方法,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问题解决: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能够积极思考、灵活的选择多种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使学生能在学习中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与合作,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创设情境。
(1)师生间通过甜甜小朋友的梦境,以及金箍棒长度的变化回忆复习学过的长度测量单位:米和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2)通过估计变得非常短以后的金箍棒长度(差不多1毫米),引入对于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学习……2.引入毫米。
师:看来,我们需要一种比厘米还要短小的、新的长度测量单位了,它就是“毫米”。
(板书:毫米)二、操作感知、形成表象:1.认识毫米。
(1)观察自己的直尺,你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2)汇报交流:(课件配合演示)师:我们看到了厘米刻度间的很多小竖线,像这样,尺子上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a.同桌间在尺上指出任意1毫米,并说说感受;b.说一说,尺子上还有其他的1毫米吗?(3)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段,你有什么发现?数数看任意1厘米间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格子?得出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板书:1厘米=10毫米)(4)用毫米做单位,量一量变短以后金箍棒的长度。
(5)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者厚度是1毫米?a.测量会员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b.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c.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6)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有多长;(7)看图填一填(课件出示)课桌高7()?前面学过的米、厘米、毫米无疑都不合适,那么究竟要填什么长度单位呢?2.认识分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
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一、温故互查:1、估测金箍棒的长度。
2、二人小组讨论完成:生1:金箍棒的长大约是10厘米、大约是1米、厚有1分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二、导学与检测: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三、互动释疑:毫米的认识建立1毫米的概念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四、巩固练习1、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2、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3、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4、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二年级(上册)已经教学了米和厘米,本单元继续教学分米和毫米。
这样,学生就认识了常用的各个长度单位。
教学分米和毫米要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知道它们有多长;要能应用分米和毫米,根据具体物体选用恰当的单位表达长度;要知道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效果分析这一课的编排是:1、量一量,分别有多长?认一认。
两个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一支铅笔长10厘米,10厘米就是1分米;另一支铅笔长6厘米还多一点,为了更精确地表达这支铅笔的长度,需要一个比厘米还要小的单位,引出毫米(丰富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积累了测量的经验,发展了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找一找,说一说。
1柞长大约是1分米,2分硬币大约有1毫米厚(体验1分米和1毫米长度,了解一种估测分米的方便工具)。
3、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1厘米、1分米。
填一填,想一想(系统整理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4、填一填,说一说(引导学生通过类推进行单位换算)。
通过对比,新课标版的教材层次性强,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机会。
二年级(上册)已经教学了米和厘米,本单元继续教学分米和毫米。
这样,学生就认识了常用的各个长度单位。
教学分米和毫米要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知道它们有多长;要能应用分米和毫米,根据具体物体选用恰当的单位表达长度;要知道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先教学分米,再教学毫米,最后教学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
1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需要通过活动体会。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教学活动。
(1)在引出单位时产生鲜明的第一印象。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教材在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力求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
在引出分米时,出示了一个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的文具盒,告诉学生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
这样引出新的单位分米,能让学生知道表示文具盒的长、宽各多少,除了用厘米作单位还能用分米作单位,同时还知道1分米比1厘米大(10厘米才是1分米)。
在引出毫米时,用直尺量数学书的厚,发现不到1厘米。
比1厘米小的长度怎样表示呢?需要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2)看直尺首次感知1个单位有多长。
直尺是度量长度的工具,尺上的刻度比较准确。
因此,通过看直尺上的1分米和1毫米能让学生准确地感知它们的实际长度。
在看直尺上的1分米时,教材承接前面的“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的上面用红线括出10厘米长的一段,并注上1分米,便于学生观察。
还要求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再次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
在看直尺上的1毫米时,教材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在教材的指点下感知1毫米是很短的。
(3)找相关的物体丰富感性认识。
在直尺上感知1分米和1毫米固然准确,但往往不牢固,离开了直尺或间隔了一段时间,首次感知的印象会淡忘。
因此,教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通过说可以有两点收获:一是反馈、检查学生在直尺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可以从他们说的物体是不是大约长1分米看出来。
二是借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体帮助长时记忆1分米是多长,以后在回忆1分米有多长或判断其他物体的长是不是大约1分米时,可以把熟悉的物体的长作为参照。
1毫米是很短的,让学生寻找长1毫米的物体比寻找1分米的物体难。
所以,教材编排作了相应调整。
先列举了一些实例,如1分硬币、银行卡或电话卡、10张纸叠在一起的厚度都大约1毫米,让学生知道1毫米的物体还是比较多的。
然后改变问题的提法,不是问学生“哪些物体的长或厚是1毫米”,而是问“哪些东西的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凡是比较短的、薄的,不到1厘米的物体的长或厚,如米尺的厚度、蚂蚁的身长都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显然,后面的问题容易回答。
(4)用手势比画1分米和1毫米。
学生进行了观察直尺、寻找实物等感知长度的活动,这些感知对象的共同特点是长1分米或长1毫米。
用手势比画1分米和1毫米,是建立相关概念的活动。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
用手势比画,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就是形成概念。
学生在用手势比画时,还可以经历“比画—在尺上验证—修正比画—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
另外,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画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
(5)和1米、1厘米建立结构性联系。
1分米的长度介于1米和1厘米之间,比1米短、比1厘米长。
1毫米的长度比1厘米短得多。
把新教学的长度单位和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联系起来,从小到大、从大到小依次排一排,想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有益于学生在熟悉的1米、1厘米的概念上建立1分米、1毫米的概念,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整理长度单位,可以结合第28页第5题或第30页第4题进行。
2结合测量教学单位间的换算。
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可以应用于单位间的换算。
本单元只进行比较简单的换算,只限于相邻的两个单位,而且都是单名数之间的换算。
教材更新了换算教学的编写思路,结合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单位间的换算,1、在“○”里填上“>”“<”或“=”。
8分米○60毫米、9分米○2米20毫米○2厘米、300分米○300厘米2、填一填1分米-3厘米=()厘米26毫米+54毫米=()毫米=()厘米98厘米-58厘米=()厘米=()分米3、《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教学反思:本课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简单的换算。
也是对常用长度单位的一次整理。
因此教学中我先让孩子通过用手和手指比划出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从而来确定它们的长短,通过复习,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本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是让学生感受换算的必要性。
我采用教材第27页第2题看图让学生说出橡皮的长是多少,在图上能看到橡皮的一端对齐了直尺的“0”刻度,另一端对齐着直尺上3厘米后面的5毫米刻度。
因为问题是橡皮长多少毫米,于是学生把3厘米看成30毫米,再加上5毫米得到橡皮全长35毫米。
这里不是教学单位的换算,更不是把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而是在图形直观中通过3厘米是30毫米孕伏单位的换算。
3厘米是30毫米不是教材告诉学生的,是他们看到和想到的。
教学时要给学生机会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感受教材的孕伏。
二是让学生感受换算。
第29页上面的一道例题,用文字语言和直尺图画同时表示了笔芯长6厘米,要求把这个长度改写成用毫米作单位。
学生在图的启发下会这样想:1厘米是10毫米,6厘米是6个10毫米,是60毫米。
这就是单位换算时的思考,这种思考是直观情境激发出来的,是学生主动进行的。
让学生感受换算,要想一想换算时做了什么,怎样做的。
三是让学生掌握换算方法。
第29页下面的一道例题把课桌的高80厘米改写成用分米作单位。
虽然与上面的例题要求不同,但仍然可以类似上面那样去教学。
或是想像有1把尺在量课桌的高,从米尺上看出80厘米是8个10厘米,是8分米。
或者这样去想: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里有8个10厘米,是8分米。
教学时,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在交流中总结出改写的方法。
另一方面还要与上面的例题比一比,比出要求上的不同以及思考方法的不同,从而掌握换算的方法。
从课堂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这部分知识,但是在做练习时,发现此类将单位换算与大小比较结合起来的题目,学生的错误率比较高,学生还是不能灵活利用单位换算去比较大小。
如比较15分米与1米的大小,30毫米与3分米的大小等等。
《米、厘米、分米、毫米》属于小学数学四大领域中的《图形与几何》中的“测量”这一部分,米、厘米、分米、毫米是长度单位。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这部分的内容是这样规定的: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