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媒体看女性形象
从“女劳模”到“女明星”——从《中国妇女》60年封面人物看国家意识形态控制下媒体女性形象变迁及国家话
从“女劳模”到“女明星”——从《中国妇女》60年封面人物看国家意识形态控制下媒体女性形象变迁及国家话语转变从“女劳模”到“女明星”——从《中国妇女》60年封面人物看国家意识形态控制下媒体女性形象变迁及国家话语转变引言:在中国的媒体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对媒体倡导的女性形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妇女》杂志近60年来的封面人物,探讨国家意识形态如何塑造了这些女性形象,并如何转变了国家话语。
一、国家意识形态对媒体女性形象的塑造1. 宣传社会主义女性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倡导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女性在这种意识形态下被塑造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劳动模范。
《中国妇女》的封面人物经常是工人、农民或职工妇女,她们身着工作装、手持工具,展现出勤劳、坚强、自信的形象,传达着社会主义女性的价值观。
2. 树立妇女新形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社会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家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媒体开始展现新的女性形象,强调女性的独立、自主和时尚。
封面人物变得更加时尚动感,多为年轻女性,她们身着时髦的服装,发型考究,塑造出一种新兴的都市女性形象。
3. 强调女性美与成功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女性作为消费群体和社会参与者的地位逐渐提升,国家开始强调女性的美和成功。
《中国妇女》封面人物开始涌现出一批形象以明星为代表的女性,她们有着优美的外貌和成功的事业,成为媒体宣传的焦点。
这些女性被塑造成为时尚、自信、成功的代表,传递出女性应当追求美和成功的价值观。
二、国家话语在媒体女性形象中的转变1. 前期的鼓励独立自主在社会主义时期,国家倡导的是集体主义和劳动观念,女性被塑造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劳动模范。
这一时期的媒体女性形象强调女性的奉献精神和共同利益,以满足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
2. 转型时期的追求美和成功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媒体开始强调女性的独立、自主和时尚。
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我们对于媒介中的女性媒介形象的认知
• 电视剧在其叙事中对女性形象的新开拓,所表达的仍 然是一种“女性重新拥有自身”的性别神话,甚至可 以进一步推测,这种性别神话的广泛流传,有可能将 “分量厚重的题材变成了通俗、言情的风月故事”, 以温婉缠绵的所谓“女人味”掩盖或者忽略妇女的实 际生存状况。 • 鲁迅先生曾在《野草》的题词中写下:“当我沉默着 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先生所有的作品中亦透露先生的沉默世界,对中国普 通贫民妇女的刻画则是先生对当时黑暗社会对普通平 民的残害和压迫的控诉,普通大众的生活尚且如此不 堪,更何况是那些没有地位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呢? 先生描绘的女性形象深刻而难忘,先生抓住了她们的 生活细节,用自然平实的语言白描了一个又一个典型 而可悲的劳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中,女性比男性少见,女性所扮演 的角色亦不及男性多样。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我们 可以看到许多新闻里的女性没有自己的职业、身份甚 至是名字,她们只是妻子、母亲、女儿、女朋友,她 们只是“站在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是“贤内助”, 是为家庭牺牲自己事业的“伟大女性”。 • 分析电视新闻的正文,仍然可以观察到其男性的特质。 政治新闻中90%以上的内容是表现父权社会的权利 斗争或以男性为绝对权力象征的;经济新闻中男性扮 演的角色跟政治新闻中的不相上下,是主要的控制者 和决断者;相比较,金融新闻的内容要中性一些,但 我们能够在电视银屏上看到的金融分析员往往只有男 性;惟一让女性登场次数较多的是那些社会性新闻, 尤其是娱乐类消息;可是作为娱乐界明星出现的女性, 虽然赏心悦目,但很难逃脱玩偶的地位。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中女性形象的批评性比较分析的开题报告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中女性形象的批评性比较分析的开
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媒体对于女性形象的呈现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中国,人民日报一直是主流媒体的代表之一,而其“典型人物报道”更是受到广泛关注。
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中女性形象的批评性比较,以了解中国
媒体对于女性形象的呈现方式。
二、选题意义
本研究有以下意义:
1. 为了解媒体对于女性形象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及女性地位的现状。
2. 为探究中国媒体对于女性形象的表达方式提供参考。
3. 对于媒体及相关部门管理媒体的性别教育、传媒人员的职业素养等方面提出建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通过文本分析方法,挑选2010年至2021年人民日报的20篇典型人物报道,其中包含10篇男性和10篇女性为主角的报道。
通过对比分析这20篇报道中女性形象的表达方式,探究典型人物报道中女性形象的批评性比较。
四、论文结构
本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 相关文献综述
3. 研究方法
4. 分析结果与讨论
5. 结论和建议
6. 参考文献。
1949—1966年人民日报对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的建构探析
第12卷第9期Vol.12 No.91491949年至1966年是在毛泽东领导下探索新中国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七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妇女运动的重要阶段,各项法律和政策相继颁布实施,用以维护妇女的权益。
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六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
”宣告了新中国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各方面与男性享有平等的权利;1950年4月13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了封建婚姻制度,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男女平等、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保护妇女权利的基本原则;1959年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妇女和男子在法律上的完全平等[1]。
法律、政策对女性各种领域的赋权,使女性的地位逐渐上升,越来越多的女性从私人的家庭空间走向了社会的公共空间,女性对社会的重要性日益升高。
中国共产党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各阶层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尽力避免让女性陷入男女不平等的性别歧视。
本文以人民日报为研究案例,揭示在新中国妇女运动的背景下,主流媒体在女性媒介形象建构中呈现的特点,探讨女性媒介形象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及重要意义。
一、1949—1966年人民日报女性新闻报道相关情况分析(一)样本选择人民日报于1948年创刊,1949年8月1日正式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成为反映党和国家声音、传递党的最新思想理论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报纸。
作为具有强影响力及巨大发行量的权威主流媒体,人民日报通过多篇女性新闻报道,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当时的受众的性别价值观。
本文选取1949年至1966年每年3月8日妇女节当天人民日报的女性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案例。
经统计,样本时间段内共有相关报道213篇,仅将塑造女性形象或通过女性事迹展现女性特质的新闻报道作为本文样本,共计175篇。
媒介中的女性形象
1、媒介在表现女性形象时存在一些固有的刻板的观 点 在传统理念里,男性特征常常被归结为“精神的、 理性的、勇猛的、富于攻击性的、独立的、立志的、 客观的、擅长抽象分析思辨的”,而女性特征则被归 结为“肉体的、非理性的、温柔的、母性的、依赖的、 感情型的、主观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刻板印 象主要分为:女性成为相当一部分男性视觉欲望的客 体;女性往往被表现成私人领域的主角。
而在电影电视剧中女性大都属于男性的私人领域在政治经济法律的高层it精英就是属于男性的领域而女性则成了在家贤惠相夫教子为了家庭牺牲自己的理想即使拥有自己的事业也要以家庭为主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刻画的女强人形象幸福的没有几个要么就是家庭破裂要么就是孩子变成了玩世不恭的人女性变成了依附男人的角色这种女性媒介的形象都对女性存在在一定的歧视女性变成了男性私人领域的主角继而当然能当然随着低俗文化电影的出现在涉及一些情色电影中很明显的存在着一定程度对女性的歧视
什么是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女权运动、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 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 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 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 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 我们的见解是:过去的女权主义遵守一系列生活信条,包括 特定的穿着和言行,而如今赋予女性最重要的权力就是,给 她们我行我素的自由,这是一种‘混搭女权主义’,女性可 以只选择自己需要关注的部分,展现女性独特的魅力,将视 野扩展涉及到文化、艺术等各个人文的领域。
当前媒介中女性形象总体来说是趋于正面化的, 在当今社会女性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媒体也 以一种正确的、理性的角度解读女性。在小说、 电视、电影等作品中女性的形象往往很分明,好 坏皆有。在新闻报道中,女性比男性少见,女性 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及男性多样,男性在经济新闻、 政治新闻中扮演的角色较多,女性则在社会性新 闻、娱乐新闻中出现较多。在媒介中的广告中, 女性则占据了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比例,广告中 男性的审美标准占据着主导地位,女性在广告中 常以轻松、快乐的形象出现。
从媒体叙事看“锋芝婚变”中的女性形象
不断加大。 当社会底层 的人们经 过不 断努
力想要改 变 自身命 运却 又最终失 败 的时 候, 他们会从 自身和社会两方 面寻找 失败 的原 因。有 时候人们 的思考 是非理性的 , 会认 为是他人或强权 的官商 造成的。 在现
件 男 女 主 角 刻 画方 面 无 不 渗 透 着 “ 性 男 中 心 ”思 想 , 这些 看 似 无 意 识 的 “ 意 而 刻
精 神状 态 的只 有 6篇 , 占全 部 文章 的
1 %。 0 其余 部分 写的都是他的工作 以及与
柏 芝 的离婚 谈判 。 也就是说 , 谢霆 锋需要 负责的仅仅 只是离婚事件 本身, 诸如通过 法律手段获得离婚许可之类。 在与 张柏芝 有关的 5 9篇文章中 ,涉及她工作 的只有
完 善 会 出 现 不 满情 绪 , 社 会 公 正平 等 的 对
3对 “ 、 二代” 刻板 印 象。 有 刻板 印象 ,
指的是人们 对某一类 人或事 物产生 的 比 较固定 、 概括 而笼统 的看法 , 是我们 在认 识他人 时经常 出现 的一种普遍现象 。 人们 对 “ 官二代 ”的刻板 印象是 嚣张 跋扈 , 凭 借着上辈人 的权力 而为所欲为 ; “ 对 富二 代”的固有观点是炫富 , 挥霍无度等。 平 心而论 , 不是所有 的 “ 二代” 并 官 都是靠着父 辈或者某 种特殊 的关 系而成 为社 会管理者 的 , 也并不 是所有的 “ 富二
笔者通过对 网易娱乐 专题 中 “ 芝 锋 婚变最新报道 ”的整理 , 发现从 7月 8日 到 7月 3 1日,在出现的 9 篇文 章中, 8 媒 体关 注男女 主角 的侧重点很不相 同 , 在涉 及谢霆锋 的 5 7篇文章中 ,谈到他生活和
浅析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变迁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266浅析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变迁赵琳(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2206)2017年起,由于女性意识高度觉醒和女权主义运动的增加,围绕广告和性别的讨论热度高涨。
[1]对广告中女性形象变化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媒介性别偏见在我国的现状,也可为广告主提供新思路,避免触发消费者们敏感的神经。
一、广告中的性别偏见问题贝蒂·弗里丹(1963)的《女性的奥秘》,最早指出杂志中女性形象固化的问题。
此后,媒体的内容成为了女性主义学者的主要研究方向。
对媒介性别的探讨,首先要重新理解性别的含义。
盖尔·鲁宾(1976)认为,社会性别是基于社会角色认知产生的理解差异,是社会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一理论对媒介性别的研究有重要启示。
而媒介对社会问题的修正存在天然优势,[2]研究表明,积极的女性形象广告有助于减少性别偏见。
[3]二、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变迁(一)形象逐渐多元初期,“女主内”的思想和男性的经济优势,导致广告中女性出现的场景多为家庭。
在威力洗衣机(1984)的广告中,就出现了勤劳的主妇形象。
[4]90年代,改革深化使女性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的机会,就业比重大幅增加,广告中也出现了职业女性的形象。
2002年的雪碧广告中,女主角于写字楼内处理工作,就树立了女性追求事业的独立形象。
21世纪初,为吸引消费者目光,性感女郎的形象出现。
海尔09年发布的广告中,就仅有对女主角外貌的展现,缺乏对商品的介绍。
如今,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更加立体,对“大脑性感”的认可也是对女性的高度认可。
(二)从注重外表到关注其他1997年,李雪枫发现:87%的人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用“年轻漂亮”等词语表述。
[5]王眉则梳理了九十年代《读者》、《家庭》等杂志的广告,发现:数量上,女性广告大幅增加,部分科技产品的广告也出现了女性形象;而内容仍关注外表,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依然可见。
今天的广告开始关注女性的内在,去年妇女节天猫就选择了任素汐、辣目洋子及蒋勤勤三个年龄段的女性,打破了对女性的标签。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媒介女性形象
冲破性别的屏蔽--------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媒介女性形象文化借助媒介得以传播和发展,在媒介传播过程中播撒影响;媒介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我们理解和关注文化的途径和方式。
比尔·盖茨说:“在互联网时代,谁买下了文化,谁就控制了时代。
”毋庸置疑,21世纪是文化产业主导的世纪,大众传媒作为反映文化的镜子,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
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作用在不断凸显,在此背景下,研究中美媒介中性别形象的异同及其原因,无论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还是大众传媒的发展都具有深刻而现实的意义。
本文试图从文化视角下来分析中美媒介女性形象。
一、中美媒介女性形象的差异与文化分析(一)中美媒介女性形象的差异美国影视产品已占据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最偏僻的市场。
20世纪30年代一位英国人曾说“世界上每一座电影院都是美国的大使馆。
”【1】美国文化霸权地位的取得,在经济和政治因素促成的基础上,科技含量也占据很大比重。
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它直接构成了美国文化产业的输出机。
如果缺少了电视、电影、收音机、印刷新闻媒介和广告这些传媒的支撑,那么,至少美国文化的传播不会如今日这般普遍与深入。
1电影里的中美女性美国电影中所表现的美国女性大多拥有英雄主义气质和敢爱敢恨的反叛性格。
女特工电影之多是这一方面有力的证明。
由马龙·白兰度主演的《码头风云》,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由女性造就英雄的故事。
女主角伊迪以自己女性的对真善美的追求感染男主角特利,并唤醒他沉睡的心灵使他从罪恶中得到救赎与解脱,并最终与黑恶势力展开斗争,大义灭亲。
再如经典爱情片《泰坦尼克号》里的罗丝罗丝在上层社会的交际圈中生活,早已厌倦了贵族们的无聊谈话,不满意自己父母安排的与上流社会的刻意接触,无奈与父母和未婚夫的压力。
准备跳船自杀,然而就在这时她遇见杰克,并相知相爱。
罗丝决定无视家庭和礼数的压力在泰坦尼克号靠岸后与杰克一起生活……并造就了一番美丽永恒的爱情。
大众媒体中的女性形象
试析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人有性别之分,生理是的区别带来了社会上的地位区别。
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从古到今还未达到理想状态下的地位平等。
从母系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在不断的被削弱当中。
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仅是依附于男性的存在而存在,皇宫后院嫔妃三千,男人妻妾成群,足以说明在封建社会里,男女的地位是天差地别的,女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没有地位而言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女性的地位得以回升,人们开始讲求女权,讲求男女平等的思想。
现代社会中,虽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性别歧视,可总体上说女性的地位已经被社会认可,被社会需要,在大众传媒中女性也已经有了丰富多彩的形象。
1.影视作品从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或是第一部故事片《阎瑞生》,到20年代的《海誓》,30 年代的左翼电影,40年代的战后电影……乃至今天影视中的“新”女性,这一传统的、剧作家爱写、观众爱看的女性形象系列到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在20年代,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社会出现了追求西方生活方式、沉迷于享乐的浮华奢靡的氛围。
这时候的女性形象都有欧化的倾向。
在《海誓》中,完全没有自觉的女性自我意识,一派洋味,女性形象妖娆妩媚。
到了30、40年代,电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部分是描绘被侮辱,被压迫,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在《女性的呐喊》中,叶莲和她的姐妹,从农村到城市,从事过各自职业,包身工,丫头,小老婆......命运坎坷,没有生活的主动权。
或许你会问为什么这时期的女性没有自强不息,敢于与悲惨命运做斗争的形象。
其实是有的,但是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
电影《女人》,梁玉芳,在上学的时候向往自由生活,追求自主,之后嫁给了一个有钱人,但是丈夫喜新厌旧,被抛弃,之后她走向社会,希望靠自己来改变命运,在一家公司当秘书,但结果是险遭侮辱。
最终,她家失火,孩子被烧死,她在绝望中服毒身亡。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是很难靠自己的力量改变悲惨的命运,这是社会的问题,当时的社会使得女性成为社会的变相商品,成为压迫,剥削的牺牲品。
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
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通过内容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至2021年期间播放的各类电视广告作为样本,并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女性形象的特点、角色定位和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结果显示,女性形象在电视广告中多呈现出性感、美貌、无私等特点,且主要角色往往被塑造成销售产品的代言人和家庭生活中的好妻子、好母亲。
整体而言,我国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受制于社会认知、文化传统以及商业利益的影响。
1. 引言电视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广泛涉及到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
传媒研究表明,广告中的性别形象对于观众的认知和价值观形成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视广告已经成为商家推销产品和构建品牌形象的重要方式。
因此,对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我国2019年至2021年期间播放的各类电视广告作为样本。
其中,男女比例接近1:1,涵盖了不同行业和品牌的广告。
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女性形象的特点、角色定位和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3. 结果及分析3.1 女性形象的特点通过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往往体现出一系列特点。
首先,多数女性形象注重外貌和性感特征,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女性形象所不同的审美标准。
其次,女性形象常常被塑造成乖巧、柔弱、无私的角色,为广告中的产品提供正面情感和家庭和谐的象征。
另外,少数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也展现出独立、聪明、成功等积极特质。
综上所述,我国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主要呈现出性感、美貌和无私的特点。
3.2 角色定位与模式在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往往被定位为产品的代言人和家庭生活中的好妻子、好母亲。
作为产品的代言人,女性形象通过自身的美貌和吸引力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以此来推销产品。
性别与媒体中国媒体对性别角色刻的影响与反思
性别与媒体中国媒体对性别角色刻的影响与反思性别与媒体:中国媒体对性别角色刻画的影响与反思性别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社会身份认同,它不仅仅是生理属性,还涉及到文化、社会和心理等方面。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对性别角色的刻画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然而,中国媒体对性别角色的塑造常常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人们对性别的认知,还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媒体对性别角色刻画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反思。
首先,中国媒体对性别角色的刻画存在着明显的刻板印象。
在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媒体作品中,男性往往被刻画成强壮、坚毅、理智且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形象,而女性则往往被刻画成柔弱、依赖、感性且需要被保护的形象。
这种刻板印象不仅有悖于现代社会性别平等的理念,还对男性和女性的自由发展产生了限制和压力。
其次,中国媒体对性别角色的刻画容易夸大性别的差异。
在一些综艺节目和真人秀中,性别差异被强调过度,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和兴趣被归类为“男人本色”和“女人味”。
这种刻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性别角色的固化,也对性别自由表达和穿越性别界限的行为产生了排斥和歧视。
此外,中国媒体存在对女性形象的物化倾向。
在一些广告和娱乐节目中,女性被过度强调其外貌和性感因素,被视为商品的附属物,这种观念容易给人传递出一种错误的信息,即女性的价值仅仅是建立在其外貌和性感之上,而忽视了女性在职场、家庭和社会中的其他成就。
那么,中国媒体对性别角色的刻画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呢?首先,这种刻画可能加剧了性别歧视。
通过强调性别差异和刻板印象,媒体传递出一种不平等的信息,影响了人们对性别平等的认知和行为,进而导致了性别歧视的存在和延续。
其次,这种刻画可能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发展。
在一个刻板的性别框架下,男性和女性难以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上实现自由选择。
女性可能会受到职场歧视和限制,男性则可能被压迫于传统男性角色的期望和社会压力。
最后,在婚姻、家庭和性别关系中,媒体对性别角色的刻画可能导致男女关系的失衡和冲突。
从女性主义视角审视大众传媒中的中国女性美的开题报告
从女性主义视角审视大众传媒中的中国女性美的开题报告引言: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大众传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已经离不开它,它已经成为了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传统文化的国家,传统的价值观和习惯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有对女性形象的认识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而这些价值观和习惯又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加强和纠正。
对于女性,这个群体,她们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一直扮演着被动和弱势的角色,而这种现象在媒体中尤为明显。
有很多的文艺作品及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被塑造成娇弱、无知和依附的形象,甚至一般的新闻媒体中也会用到“美女”、“辣妹子”等等这些称谓进行报道或赞美,而这些所谓的美丽标准则被一些女性视为精神障碍,这就是所谓的“美丽劳工”现象。
由此,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探讨大众传媒中的中国女性美的形象及其对女性的影响。
一、女性美的形象在传统文化中的认识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扮演着被动和弱势角色,她们的美丽状况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传统文化中的女性美主要表现在容貌和气质之上,而不是其他方面的才华和能力。
例如《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史湘云,她被描述为“我阔绰陪伴过闲花府,诗礼歌赋无人敌。
你怎么放下这些的呢?”即使面对着一个不公的家庭,她也能够靠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取得自己的地位。
但是,这个文明同时也告诉了女性,要想得到男人的欣赏和爱,必须要拥有端正的容貌、柔和的语调、体态优美,而这些美丽标准对于女性来说是很难实现的。
二、大众传媒中的女性美形象和其对女性的影响现代大众传媒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解码,其实际效果是将传统文化中的女性美的认识方式在现代公共空间中进行了推广。
在大众传媒中,女性被刻画成娇弱、依附、在家庭中扮演着被动支持角色的形象,这也对于女性的认识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女性在大众传媒的推广下容易产生美丽标准的压力。
社会上流行的“女骨盆”的言论和顶尖性感女星的疯狂宣传,让许多女性感到了身体的负面压力。
从《人民日报》近十年女性新闻看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化
声屏世界2023/2年份报道篇数百分比2012912.9%20133 4.3%20144 5.7%201568.6%2016710.0%2017912.9%2018710.0%2019811.4%20201115.7%202168.6%实践与创新采编经纬从《人民日报》近十年女性新闻看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化阴吴楚摘要:长期以来,女性长期处于被建构、被传播的非主体性境况之中,并与国家主流精神及价值伦理取向保持一致。
媒介在不断塑造与更新女性形象的同时,其话语所暗含的有关性别的叙述与想象,也构成了受众认知自身和世界,并用以支配性别身份和社会关系的一种思维模式。
文章基于“女性与传播”的研究背景,探究主流媒体《人民日报》近十年女性新闻在女性整体概貌上的塑造及在男性霸权文化下体现出的社会性别意识,揭示中国女性在国家主流媒体中的话语地位,并就现在媒介对女性形象塑造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人民日报》媒介形象女性形象主流话语女性历来被认为是“温柔的”“母性的”,是附属于男性的,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在今天,虽然女性地位得到显著提高,也已拥有进入各类职业领域工作的权利,但在现实社会面前,其处境依旧不容乐观。
比如一些权威学者和媒体鼓吹“让女性回归家庭,重拾母职角色”,恢复传统性别秩序,挤压女性在教育、就业和社会中谋求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更多空间,实质是女性仍被迫蜷存于父权社会的抽剥之中难以挣脱。
女性媒介形象在长期的男性主流文化中被建构并失落于历史视域之外,逐渐演变为一种“在场的缺席”,因而很有必要正视和深思“女性与传播”的问题。
《人民日报》(2012-2021)女性新闻报道的基本情况样本选择及基本特征。
根据学界对女性新闻的分类,本文选取的女性新闻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类:以女性为新闻主角的新闻、女性特定议题的新闻以及从女性主场身份出发的新闻,同时剔除与女性有关的比赛公告、图片新闻等不具备展现女性特质的报道篇目。
经整理发现,《人民日报》在近十年间3月8日当天女性新闻报道总量为70篇,且每年报道的文章量在均值上下有较大浮动。
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及对女性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思考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女性形象研究综述
引言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问题逐渐受到广 泛。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大众传播中女性形象的研究现状,并对女性主义中国化进 行思考,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女性形象研究综述
四、结论
四、结论
女性视角下的大众传媒西方女性主义媒介批判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不 仅揭示了大众传媒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和不平等现象,还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工具以 改变这种现象。然而,尽管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西方女性主义媒介批判仍然面临 着许多挑战。例如,如何更有效地推动媒体改变其性别偏见和不平等的现象;如 何在保持批判性的同时避免过度强调问题而忽视媒体的积极贡献等。这些问题需 要我们在未来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女性主义从两个方面影响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首先,女性主义强调性别平 等,主张消除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开 始变得更加独立、自信和有决策力。其次,女性主义强调女性的多元性,认为女 性不应当被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角色或刻板印象中。这种观点促使广告创作人员开 始女性的多元需求和兴趣爱好,从而呈现更加丰富的女性形象。
结论
结论
女性主义、后女性主义与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女性主义 和后女性主义理论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揭示了广告中存 在的问题。为了实现性别平等和女性的全面发展,应当在广告中消除歧视和刻板 印象,呈现女性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并赋予女性更多的决策权和表达权。
参考内容三
内容摘要
女性主义和第三类女性对大众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女性主义和第 三类女性的出现改变了大众传播的受众结构。传统上,大众传播的受众主要是男 性,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接触和使用大众传播媒介。这使得大众传播更 加和尊重女性的需求和声音。其次,女性主义和第三类女性的出现也推动了大众 传播内容的改变。
传播学视角下电视媒体女性形象分析
传播学视角下电视媒体女性形象分析本文介绍了电视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了女性形象塑造产生偏差的原因,提出了转变电视媒体中女性形象的对策。
要宣传全面、立体的女性形象;创作出客观的现代女性新形象;改变传媒现状,合理优化传媒结构。
标签:传播学;电视媒体;女性形象;塑造电视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语言特点,让它成为信息传播的沃土。
电视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更多的是理念的传播,是对受众的审美和情趣进行规划,加以引导。
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电视媒介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
本文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一、电视媒体中的女性形象1、贤妻良母型贤妻良母型的女性,几千年来一直是人们对中国女性的最高褒奖,相夫教子成为传统女性最重要的生活内容。
她们没有经济来源更谈不上经济独立,在家里做家务、照顾孩子这样的事情,通常被认为是最适合妇女的[1]。
电视媒体对所谓的贤妻良母的大肆宣扬,实际上是弱化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女人一心一意的为自己的丈夫、孩子和家庭服务、奉献,从而忽略了自己的发展。
女性在一定程度是依附于男性而存在,女性在家庭中所做的一切以自我牺牲为前提,当一个社会的发展要以牺牲女性自身一切为前提时,这本身也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问题。
2、女强人型电视媒体在塑造这类女性时外表打扮干练利落,常常是标准的职业装,表情严肃古板。
这类女性在职场上可谓是风风火火,作风泼辣,行事干练果断,她们留给受众的印象永远都是聪慧果敢,精明强干。
她们的形象告诉受众,她们永远是光鲜亮丽的而且是成功的。
电视媒体在塑造这类女性事业上成功的时候,往往会拿她们的家庭生活做对比,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刻意塑造出在家庭角色扮演上的不成功。
在一些专访女强人的栏目中,她们往往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如何来平衡你的事业和家庭?”,“你在事业上是成功的,那么你觉得你是一个好妈妈、好妻子么?”,它实际上还是强调女性在私人领域中的角色,尽管是着重在表现公共领域中的事业型或者成功女性。
现代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目录一、女性形象在当代广告中的表现........................................... 1(一)贤妻良母型......................................................... 1(二)小鸟依人型 ................................................................................................................. 2(三)秘书助手型 ................................................................................................................. 2(四)性感美女型 ................................................................................................................. 2二、现代广告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 2(一)受中国传统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 ......................................................................... 2(二)大众文化的通俗性和趋众性 ..................................................................................... 2(三)商业化和市场的压力 ................................................................................................. 3(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3三、改进广告中女性形象的途径............................................. 3(一)广告主在制作广告时的注意事项 ............................................................................. 31.要运用恰当不能喧宾夺主 .................................................................................................. 32.要有高尚的审美情趣 .......................................................................................................... 3(二)受众应受到性别意识的培训 ..................................................................................... 4(三)媒体应加强性别责任意识 ......................................................................................... 41.政府建立传媒性别审查制度 .............................................................................................. 42.媒体建立管理自律机制 ...................................................................................................... 43.媒体从业人员应增强社会性别意识 .................................................................................. 4(四)女性自身建立评估和监督机制 ................................................................................. 4参考文献................................................................. 5英文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从“女劳模”到“女明星”——从《中国妇女》60年封面人物看国家意识形态控制下媒体女性形象变迁及国家话
从“女劳模”到“女明星”——从《中国妇女》60年封面人物看国家意识形态控制下媒体女性形象变迁及国家话语转变从“女劳模”到“女明星”——从《中国妇女》60年封面人物看国家意识形态控制下媒体女性形象变迁及国家话语转变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妇女地位的提升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中国妇女》作为中国妇女权益保护的重要杂志,充分展现了国家在意识形态控制下对媒体女性形象的引导与调整。
在过去60多年的发展中,《中国妇女》封面人物的变迁和国家话语的转变可以清晰地展示出中国妇女形象的演变过程。
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中国妇女形象主要呈现出“女劳模”的形象。
这一时期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在艰苦奋斗中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
因此,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先锋排头兵与劳动模范成为了妇女形象的主要典型。
妇女们在生产劳动岗位上的模范形象,既展示了妇女们的先锋魄力和社会责任感,也体现了国家对劳动者的颂扬和崇拜。
然而,到了1970年代以后,国家的意识形态发生了转变,中国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开放。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这使得妇女形象需要更多元化的表达来适应新时代。
《中国妇女》封面的人物形象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呈现出“女明星”的形象。
在这一时期,一些优秀的女明星如范冰冰、林青霞等开始出现在《中国妇女》的封面上。
通过选择这些明星作为封面人物,国家试图传递一种新的社会价值观,即崇尚奋斗、拼搏和成功。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妇女形象也在不断发展。
1990年代至2000年代,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和媒体的蓬勃发展,妇女形象逐渐向“女性主义”的方向发展。
《中国妇女》的封面人物不再局限于劳动模范和明星,而是涵盖了教育、科技、文艺等各个领域的女性。
国家通过选择这些杰出女性作为封面人物,不仅向外界展现了中国妇女的实力和能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价值观。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家对妇女形象的宣传和塑造也在逐渐改变。
中国媒介女性形象浅析
中国媒介女性形象浅析【摘要】“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塑造成的。
”(波伏娃)现代大众媒介,就是在运用“男权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参照标准塑造女性的形象。
许多电视、广告、等媒体不仅将女性自身作为描绘的重点,更倾向于把女性置于男性的审视之下。
所谓大众媒介所传达出的大众意识,归根到底,不过是男权意识。
女性形象在媒体中难以得到平等、公正、全面的展现。
【关键词】媒介;女性形象近年来,女性在媒介中出现的数量有所增加,但这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媒介对于女性形象的展示。
一、中国媒介女性形象现状以下将主要论述中国女性在报纸、文学作品、广告以及电影这四种媒介中的形象的现状。
(一)电影中女性形象分析(从电影导演的性别角度论述)1、男导演男导演的作品,很大部分将女性塑造为男性心目中理想的和想象的女性形象。
男性导演怀抱理想主义情怀和男性审美来塑造完美女性。
张艺谋的处女作《红高粱》,影片一开始便是七个呈现在男性欲望目光中巩俐的特写镜头。
而女人的登场,不仅成功地解脱了女性悬置于历史父子场景之外的焦虑,同时,想象性地释放、缓解了中国与世界、民族文化与现代化的巨大张力。
综观男导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我们不难看出,男导演是用镜头讲述着他们所梦想的中国式“好女人”。
善良、美丽、温柔只是男导演对于女性的一种想象,一种关于贤妻良母、爱情至上的女性的想象,而这种想象在现实生活中的毁灭,也意味着男导演对于女性生存状态的蒙昧无知,对于女性刻板成见的破灭。
2、女导演女导演是将自己的女性身份作为一种标志甚至优势。
她们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创作之中,以女性的细腻敏感来表现女人的丰富世界以及她们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并将自己的性别优势融入创作之中,甚至对自身所在性别群体的关注以及自身的性别经验,创作了许多以女性为叙事核心的作品。
女导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多是弱小,卑微,甚至受损伤的。
她们因其社会地位的底下而处于一种被观看的地位。
比如,在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主角自始至终执着地爱着一个风流成性的作家,但他却在她怀孕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为了生存,她做了交际花,依附于一个年轻军官。
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及对女性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及对女性主义中国化的思考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及对女性主义中国化的思考一、引言自从大众传播媒体的出现以来,对于女性形象的研究逐渐成为了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女性形象的呈现在媒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影响着大众对于女性的认知,还引发了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讨论。
本文将对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女性主义的中国化提出一些思考。
二、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1. 女性形象的塑造大众传播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多样而又丰富,涵盖了各个领域、各个年龄段的女性。
然而,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存在一定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例如,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女性往往被呈现为温柔、柔弱和依赖的形象;在广告中,女性往往被用作产品的陈列物,被过度强调外貌和性感特征。
这样的塑造不仅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也对女性的自我认知和社会地位产生了影响。
2.女性形象的消费化在大众传播媒体中,女性形象往往被消费化,成为商业利益的工具。
品牌和广告商利用女性形象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追求利润最大化。
这进一步加剧了对女性的物化和性别歧视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女性被视作商品,被用作推销产品的手段,使得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和平等性受到限制。
3.女性形象的反抗尽管女性形象在大众传播媒体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但女性也在积极地反抗和改变这种现象。
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为女性提供了一个声音,并推动了女性形象的多样和平等。
通过媒体的曝光和社交网络的发展,女性更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赢得更多的支持和认同。
三、女性主义中国化的思考1.批判性思维意识的培养在推动女性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培养公众的批判性思维意识。
只有通过学习和反思,才能辨别和拒绝那些对女性有害的观念和行为。
此外,我们也应该提倡媒体素养的教育,让公众更加理性地对待媒体传播的信息。
2.多元化女性形象的呈现在大众传播媒体中,女性的形象应该是多样而真实的。
我们需要推崇各种类型的女性形象,包括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体型的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媒体看女性形象
——以“婆媳关系”为主题的电视剧2009211352 彭杉杉一、电视剧背景
从内地来讲将婚恋内容紧密地与社会现实对接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受众对剧作产生浓厚兴趣和“凝视的快感”,刚刚过去的2008年可以说是婚恋类连续剧拍摄和播映集中的一年,对一系列婚恋题材的电视剧作使我们对身处的世界不由得重新加以思考和审视。
从该类剧作聚焦思考的内容可以看出当前婚恋剧作把关注视角深入到了婚姻双方由恋爱到结婚以及婚后生活的各个方面,试图从与婚姻相关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两性之间自身情感基础、婚后人物性格变异等内部因素的分析,揭示出婚姻背后的复杂性,做到了全面而深入,这也是此类电视剧的深刻之处和获得成功的重要秘籍。
然而白壁微瑕,“婆媳”关系一直以来是人们关注的敏感话题,在家庭婚姻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婆媳关系是否融洽也是衡量一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生活幸福和谐的重要标准。
近年来,国内的多部影视文学作品都无可避免地将它作为题材加以挖掘和探讨。
例如,由徐帆、傅彪主演的电视剧《青衣》充分展现了青衣演员筱燕秋和来自农村的婆婆之间就生男生女引发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作家六六创作的热门小说《双面胶》把现代时尚的儿媳和传统守旧的婆婆之间的冲突和对立刻画得淋漓尽致。
一些国外的影视作品也体现了这一题材,尤其以善于描写家庭生活的韩剧最为突出。
近日,电视剧《麻辣婆媳》在各大电视台的热播一时间又引起了人们对家庭婚姻生活的思考。
电视剧《麻辣婆媳》试图在给人们讲述一个三代婆媳之间因家庭琐事,女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引起的摩擦和争斗。
妈妈秦思平不喜欢儿子娶进门的新媳妇吴芮,认为她不成熟,不符合她心目中传统的相夫教子的儿媳妇形象,并处处拿她和儿子过去的女朋友做比较。
奶奶林美玉对秦思平要求严格,并告诫她媳妇伺候好丈夫和公婆是千年立下的规矩,但是出于“隔辈亲”的心理,对孙媳妇吴芮却是事事袒护、宽容,这使得秦吴之间的矛盾进退两难......
二、从“婆媳关系”系列电视剧中所折射的女性形象问题
作为此类婚恋剧作的受众,当我们跟随着剧作编导的思路去思考婚姻实质。
并运用女性主义视角进行审视时,却发现部分剧作在表达对长期男权社会形成“男强女弱”“男尊女卑”。
传媒女性角色塑造的刻板定式人类历史自农业社会以来,一直处于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或日“父权社会”,社会对男性与女性分别设置了不同的文化模式、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即社会性别定轨。
“社会性别”的英文为“Gender”,与“Sex”(生物性别)相对应,相对于后者指男女两性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别,前者更为一种文化构成物,是社会建构的后天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
在男权社会中,由于这样一种社会定式的存在与作用,女性一直居于男性附属的边缘化地位。
为此,女性主义思潮的先驱西蒙·德·波伏瓦在分析这一社会特征的基础上,撰写了《第二性——女人》,力求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分析女性为何成为次于男性的第二性,并提出女性获得独立人格和自由解放的设想。
此后“第二性”便成为女性的代称。
在长期的社会环境中,女性绝
大多数扮演着“第二性”的角色,居于次于男性的从属地位,女性的价值只有在
被男性认同、为男性服务的前提下才得以承认。
波伏瓦指出,女性并非生来就居于男性之下,人们的性别意识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被培养灌输的。
女人的“第二性”特质,是由社会后天规定与形成的。
o探究女性“第二性”后天特质形成的过程中,除了传统、教化等因素外,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其有意与无意塑造的女性形象对广大受众的性别意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规定性作用。
以电视广告作品为例,女性形象长期以来大多被定位于这样的刻板印象:温婉勤劳。
在家庭内为丈夫和孩子快乐忙碌如方太抽油烟机、佳洁士洗浴产品、雕牌,洗衣粉、太太鸡精等);注意保养,拥有青春不老的容颜(如化妆品广告);或者奔波自如,替老板和上司精心打点烦琐事务(如劲酒、洋河大曲等)⋯8943 .这些形象的塑造已累积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即女性在作为母亲或妻子,在家里照顾孩子或丈夫的吃喝、做家务,或在社会中担当着辅助男性的角色。
据笔者对黄金时段中央电视台的广告统计,出现在工作场所的从事工作的女性只占广告总数的14.5%,且常担任辅助性的角色,有些电视广告作品中的女性虽然在工作场所,却不专心工作,要么为枯发发愁(如夏士莲黑芝麻洗发水),要么为月经不安(如月月舒产品广告),要么为约会分神(如潘婷洗发水广告)。
解析电视广告塑造的这些女性形象,她们没有个人追求,没有事业雄心,没有对人生前途的理性规划,而只是一昧地全身心投入情感与家庭之中,这分明是在暗示女性是家庭主妇,不适合在职场工作,即便是职业妇女,她所表现出的服务性以及情感特征。
也只是家庭角色在社会中的延伸。
这实际上是对传统的性别角色和两性刻板印象的一种夸大和强化。
由此可见,电视广告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没有消除基于性别的陈规定型,反而强化着“女性是从属性别”这一传统观念。
同样,在平面媒体中,一个被统称为“情感倾诉类”的栏目也先后登上了多家都市报的版面。
栏目中的情感倾诉者绝大多数是女性,而讲述的内容绝大多数是于男性面前的无助、情欲、软弱等——当故事谢幕,在人们的眼中,只剩下一个个女人或哭或闹的形象,女人成了应该同情而不是被尊敬或投予别的情感因素的人,她们的所谓思想、情感、欲望都是从(媒体)男性的视角强加于她们的。
其塑造的女性形象,眼泪代替了思考,感性湮没了理性。
由此可见,媒体对于女性的塑造,不断构建、强化着女性“软弱、无能、牺牲、奉献、无私、美丽、服众”的社会特性,而受众对于一个好女人或幸福女人的标准,也无形中受制于传媒所设定的框架,被打上了“刻板成见”的烙印,认为女性的价值在于家庭、在于为男性服务。
女性主义先驱之一的福柯很早就提出“训诫式凝视”的概念,意即女性身受社会压力和性别定轨的“凝视”,不能逾矩而为,同时女性也不知不觉在这样的框架内对自我加以约束与管制。
在这样一种传媒塑造的拟态环境中,女性对自身的认同极易产生偏差,对于女性的价值定位过于狭窄与偏颇,无疑不利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不利于两性和谐共处与稳定。
女性为对方为家庭着想没错,但付出也是有底线的。
在面对男性过
分的举动时也可以作出反击,对那个自私的对象说“NO”。
通过青春健康且富于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引导女性关爱自身,主动追求自我认可的幸福、坚持自我、不畏人生风雨,为精神与人格的独立自由而不懈努力,从展示个体的角度凸现了女性独立性的提升,向人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女性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展示自我,走向更符合内心意愿的生活。
同时,这些获奖广告也向受众昭示,女性的美不只有一种标准即符合男性的审美通识.而是可以依照自身意愿,冲破外在和内在的无形藩篱,自由发展成各具特色的个体。
三、重塑女性形象:媒体时不我待.义不容辞早在20世纪20年代,在报道的过程中认同何种价值观,会受报道者本人及
媒体机构、管理机构及管理者的因素影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媒体的报道从来就不是社会现实的真正反映。
三、女性形象在媒介传播中的变化
在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传媒不仅应力求真实地反映事实,力避对其有意或无意的曲解报道(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方式),更应注重引导受众更清晰地认识女性价值和女性主义的本质。
因此传媒应注重从塑造女性多样化形象的角度人手,弱化传统观念中的女性单一定位如家庭主妇、母亲等,更多强调其在公众领域中的形象(如某种职业工作者),同时媒体应更多关注如何改善女性的生存现状,使之能够获得与丈夫、子女同样的发展机会,而绝不仅仅只是对女性善良、忘我、勤劳、奉献的社会可利用品质的夸张与美化,从而于日熏月染中逐步纠正受众对女性主义的误读、偏读和浅读,勿让女性成为“刻板成见”的牺牲品。
必须强调的是,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与把握并非排斥男女差异,而只是需要超越“男女对立”的二元本质,实现当代女性职业多样化、形象立体化、定位丰富化的形象塑造。
媒介对男女性别观念的嬗变,已让广大受众看到媒介传播中女性主义思潮的闪烁,社会期待着更多更好的女性媒介作品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