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版)课件第四章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二、根轨迹与系统性能
根轨迹图可以分析系统的各种性能: ω j ∞ ↑ 稳定性: 根轨迹均在s的左半平 Kr 面,则系统对所有k>0的值是稳定的。 s K =0 1 1 s1 2 r 0 σ -1 稳态性能:如图有一个开环极点 -2 -1 s=0,说明属于I型系统,阶跃作用 Kr ∞ 下的稳态误差为0。 动态性能:过阻尼 临界阻尼 欠阻 尼。 K越大,阻尼比 越小,超调量σ%越大。
第四章 根轨迹分析法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当系统的某个参数变化时,特征方程的根随 之在S平面上移动,系统的性能也跟着变化。研究 S 平面上根的位置随参数变化的规律及其与系统 性能的关系是根轨迹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一、根轨迹
设系统的结构如图 K r变化时,闭环特征 Kr 根在 s平面上的轨迹 : 极点;右半平面为 C(s) 2+2s+K s1 s2 Kr 不稳定极点;虚轴 R(s) =s∞ ω r j ↑ -2 0 0 上为临界极点。 闭环特征方程式 Kr 1 -1 -1 1 2 (2) 0<Kr<1时,系统 s 0 s2 +2s+K Kr=0 1r= s1 -1-j -1+j 2 0 σ -1 有呈过阻尼状态。 -2 特征方程的根 -1 -1+j∞ -1-j∞ Kr (3) 当 时,系统 ∞Kr=1 s1.2 =-1± 1-Kr ∞ 呈临界阻尼状态 。 得相应的闭环特征根值: (4) 1<Kr<∞时,系统呈欠阻尼状态。
↑
↑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三、闭环零、极点与开环零、极点的关系
系统传递函数为
G( s) ( s) 1 G(s) H (s)
自动控制原理第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2
自动控制原理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例:开环传递函数
Gs
k1
ss
a
开环系统两个极点为:P1 0, P2 a R(s)
闭环传递函数为:
GB s
s2
k1 as
k1
-
k1
C(s)
ss a
闭环特征方程: s2 as k1 0
闭环特征根:s1,2
a 2
a 2
2
k1
(闭环极点)
3
自动控制原理
在p5附近取一实验点sd, 则∠sd-p5可以认为是p5点的出射角 Sd Z Sd P1 Sd P2 Sd P3 Sd P4 Sd P5 1800
近似为 P5 Z P5 P1 P5 P2 P5 P3 P5 P4 p 1800
p Sd P5 1800
法则4 实轴上存在根轨迹的条件——
这些段右边开环零极点个数之和为奇
数。
m
n
证明:根据相角条件 S Z j S Pi 18002q 1
j 1
i 1
p4
j s平面
例:sd为实验点
p3
z2 sd
p2 z1 p1
p5
① 实验点sd右侧实 轴上零极点提供 1800相角
③ 共轭复零点,复极点提供的相角和为 3600。
2
s1=-1.172,s2=-6.828
33
自动控制原理
法则6 开环复数极点处根轨迹出射角为
p 1800
开环复数零点处根轨迹入射角为:
Z 1800
其中 z p(不包括本点)
34
自动控制原理
j p5
p5
p3 p3
p2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分析法
×
p4 z 2
×
p3
×
×
p 2 z1 p1
σ
规则4:根轨迹的分会点(分离点和会合点)d。 (1)定义:分会点是指根轨迹离开实轴进入复平面的点(分 离点)或由复平面进入实轴的点(汇合点),位于相邻两极点 或两零点之间。
(2)位置:大部分的分会点在实轴上,若出现在复平面内时,则 成对出现。
(3)特点:分会点对应于闭环特征方程有重根的点;根轨迹离开
(4)与虚轴的交点:
方法1:闭环特征方程为s3 + 6s2 + 8s + K*= 0 令s = jω得:-jω3 -6ω2 + j8ω + K* = 0
-6ω2 + K* = 0 即
-ω3 + 8ω= 0
K* = 48 ω= 2.8 s-1
方法2:闭环特征方程为 s3 + 6s2 + 8s + K*= 0 列劳斯表如下:
规则1: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根轨迹起始于开环极点,终止开环零点或无穷远。
m
i 1
s
zi
n
s
l 1
pl
1 K
K
K
0 s pl
s s
zi , m条 (, n
m)条
规则2: 根轨迹的条数和对称性。 n阶系统有n条根轨迹。根轨迹关于实轴对称。
规则3: 实轴上的根轨迹分布。
由实数开环零、极点将实轴分为若干段,如某段右边 开环零、极点(包括该段的端点)数之和为奇数,则该段就 是根轨迹,否则不是。如下图所示。
又因为开环传函的零极点表达式为:
m
GK (s)
G(s)H(s)
K
n
(s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
举 例
s 2 + 2sk + 1 = 0 ; ⇓ s2 + 1 2sk = −1 ;
s+a = −1 ; s(s + 1) ⇓ a = −1 ; s(s + 2)
s−a = −1 ; s(s + 1) ⇓ a =1 ; s(s + 2)
s +1 = −1 ; s(Ts + 1) ⇓ 0.5Ts 2 = −1 ; s + 0.5
根轨迹的重合点
二重根的确定:满足特征方程和特征方程的导数方程。 二重根的确定:满足特征方程和特征方程的导数方程。
Gk (s) = −1 ′ * k Q(s) ′ = Q′(s)P(s) − Q(s) P′(s) = 0 Gk (s) = P(s) K * (重合点时,根轨迹增 益的取值) ⇒ s1,2 (重合点坐标) 举例: 举例: 180 0 分离角的确定: 分离角的确定: θ = d k l Gk (s) = 三重根的确定
本章四次课) 第四章 根轨迹分析法 (本章四次课 本章四次课
特征根位置是确定系统稳定与否的唯一条件; 特征根位置是确定系统稳定与否的唯一条件; 特征根位置(闭环极点)和闭环零点共同决定了系统的动态性能; 特征根位置(闭环极点)和闭环零点共同决定了系统的动态性能; 动态性能分析的难度——确定特征根在右半平面的位置。 确定特征根在右半平面的位置。 动态性能分析的难度 确定特征根在右半平面的位置
绘制一般根轨迹, 定特殊点的参数: 三、 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绘制一般根轨迹,确 定特殊点的参数: k k 1) G k(s) = 2 ; 2) G k(s) = ; 2 s (s + 2) (s + 2)3 k(s + 1) k(s 2 + 2s + 2) 3) G k(s) = ; 4) G k(s) = ; s(s 2 + 4s + 5) s(s + 2)
自动控制原理第4章
第四章 根轨迹法教学时数:10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1. 正确理解开环零、极点和闭环零、极点以及主导极点、偶极子等概念。
2. 正确理解和熟记根轨迹方程(模方程及相角方程)。
熟练运用模方程计算根轨迹上任一点的根轨迹增益和开环增益。
3. 正确理解根轨迹法则,法则的证明只需一般了解,熟练运用根轨迹法则按步骤绘制反馈系统K 从零变化到正无穷时的闭环根轨迹。
4. 正确理解闭环零极点分布和阶跃响应的定性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根轨迹分析参数对响应的影响。
能熟练运用主导极点、偶极子等概念,将系统近似为一、二阶系统给出定量估算。
5. 了解绘制广义根轨迹的思路、要点和方法。
教学重点:根轨迹与根轨迹方程、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广义根轨迹、系统闭环零、极点分布与阶跃响应的关系、系统阶跃响应的根轨迹分析。
教学难点:根轨迹基本法则及其应用。
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指标主要有闭环系统极点在复平面的位置决定,因此,分析或设计系统时确定出闭环极点位置是十分有意义的。
根轨迹法根据反馈控制系统的开、闭环传递函数之间的关系,直接由开环传递函数零、极点求出闭环极点(闭环特征根)。
这给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4-1 根轨迹与根轨迹方程一、根轨迹定义:根轨迹是指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某个参数(如开环增益K )从零变到无穷时,闭环特征根在s 平面上移动的轨迹。
当闭环系统为正反馈时,对应的轨迹为零度根轨迹;而负反馈系统的轨迹为180︒根轨迹。
例子 如图所示二阶系统,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0.51)K G s s s =+图4-1 二阶系统结构图开环传递函数有两个极点120,2p p ==-。
没有零点,开环增益为K 。
闭环传递函数为:2()2()()22C s K s R s s s K φ==++闭环特征方程为: 2()220D s s s K =++= 闭环特征根为:1211s s =-+=--从特征根的表达式中看出每个特征根都随K 的变化 而变化。
自动控制原理 第四章.
s1.2 1 1 K1 1 1 2 K
第 4章
根轨迹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续)
s1 0 ① K 0 s 2 2
j
2
② K 0.5 s1 s2 1 ③ K 1 s1 , 2 1 j ④ K 2.5 s1 , 2 1 j 2 p2
由于实际控制系统闭环特征方程的系数或为已知
实数,或为根轨迹增益Kg 的函数,所以当Kg 由0→∞
连续变化时,闭环特征根的变化必然也是连续的,所
以根轨迹具有连续性。 系统闭环特征方程的系数仅与系统的参数有关。
对于实际控制系统而言,这些参数都是实数。具有实
系数的闭环特征方程的根为共轭复数的形式,必然对
称于实轴。因而,根轨迹也必然பைடு நூலகம்于实轴对称。
s pi s zj
j 1
n
而 ( s z j ) ( s pi ) ( 2 K 1) ——相角方程
j 1 i 1
m
n
第 4章
根轨迹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续)
若s平面上的点是闭环极点,则它与zj 、pi所组成
的相量必定满足上述两方程,而且模值方程与Kg有
第四章 根轨迹法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4-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4-3 广义根轨迹
主要内容
1.根轨迹基本概念和根轨迹方程
2.绘制常规根轨迹的九大法则
3.参量根轨迹与零度根轨迹
第 4章
根轨迹
重点与难点
重 点
1、绘制常规根轨迹的九大法则 2、参量根轨迹与零度根轨迹 3、控制系统根轨迹法分析
§4—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续)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
K
*
s p sz
j 1 i 1 m
n
i
j
绘制根轨迹时,只需要使用相角条件。 当需要确定根轨迹上各点的值时,才使用模值条件。
• 知道了根轨迹上的点满足的基本条件, 仍实际上还是不能绘制出根轨迹。
• 要比较快捷的绘制根轨迹,需要找 出根轨迹的一些基本规律。
§4.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渐近线包括两个内容:
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和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
规则4: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
sa
pi z j
i 1 j1
n
m
nm
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为
180 0 90 (2k 1)180 a nm 180 ,60 45 ,135 n m 1 nm 2 nm 3 nm 4
第四章 系统的根轨迹法
系统的性能
稳定性
动态性能
闭 环即 特闭 征环 方极 程点 的 根
开环放大倍数 开环积分环节个数
稳态误差
困
难!
困难1:系统闭环特征方程的根如何求取!
困难2:讨论或预测当系统中的某一参数发生
变化时系统闭环特征方程的根如何变 化!
参数改变,系统性能如何改变!
开环传递函数(开环零极点+开环增益)
根轨迹法的任务就是由已知的开环零极点的分布及 根轨迹增益,通过图解法找出闭环极点。 根轨迹是系统所有闭环极点的集合。
闭环极点与开环零、极点之间的关系
闭环零点=前向通道零点+反馈通道极点
闭环极点与开环零点、开环极点及 K* 均有关
开环零极点和根轨迹增益
根轨迹图
闭环极点
分析系统
4、根轨迹方程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与绘制条件
一、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二、根轨迹的绘制条件
一、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例1:单位反馈二阶系统
K* Wk = s × ( s + 2)
K* WB = 2 s + 2s + K *
K* s ( s + 2)
−
s 2 + 2s + K ∗ = 0 特征方程:
特征根:
s1 = −1 + 1 − K , s2 = −1 − 1 − K
l1 = 1 L1 L2 L3 K g
α1 − ( β1 + β 2 + β 3 ) = −180
s1 L2
L3
β3
β2
l1
α1 L1
β1
l1 = 2.42 L1 = 3.03 L2 = 2.12 L3 = 2.26
α1 = 119.2o β1 = 135.9o β 2 = 94.8o β 3 = 68.8o
∑
j =1
j
k
∑
i =1
i
k
∑ P −∑ Z
j =1 j i =1
n
m
i
= ( n − m )σ k ⇒
∑ P −∑ Z
σk =
j =1 j i =1
n
m
i
n−m
二、绘制根轨迹的一般法则(*)
例3
WK ( s) = K s ( s + 1)( s + 2 )
jω
绘制根轨迹。 ①起点:0,-1,-2 终点:无穷远 ②实轴分支: [-1,0] [-2,-∞]
分支数等于开环极点数n(特征方程阶数)。 由实系数特征方程知,特征根不是实根,就 是共轭复根,故根轨迹一定对称于实轴。
《自动控制原理》第4章_根轨迹分析法
因此求分离点和会合点公式: 可以判断是分离点或
N(s)D '(s) N '(s)D(s) 0 会合点,只有满足条
Kg 0
件Kg≥0的是有用解。
例4-1.设系统结构如图, 试绘制其概略根轨迹。
R(s)
k(s 1) c(s)
s(s 2)(s 3)
解:画出 s 平面上的开环零点(-1),开环极点(0, -2,-3)。
逆时针为正。(- , )
m
n
pj (2k 1) ( z j pi ) pj pi
j 1
j 1
ji
m
n
zi (2k 1) ( z j zi ) p j zi
j 1
j 1
j i
k 0,1,
k 0, 1,
例3.设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Kg(s 1.5)(s 2 j)(s 2 j) s(s 2.5)(s 0.5 j1.5)(s 0.5 j1.5)
K
s1
00
0.5 1
1 1 j1
s2
K
K 2.5
2
K 1
1 K 0
1 j1
2 1
2 1 j 3 1 j 3
1 j 1 j
j
2
1
0
K 0.5
1
2
一、根轨迹的一般概念
开环系统(传递函数)的某一个参数从零变化到 无穷大时,闭环系统特征方程根在 s 平面上的轨迹 称为根轨迹。
根轨迹法:图解法求根轨迹。 借助开环传递函数来求闭环系统根轨迹。
nm
独立的渐近线只有(n-m)条 u=0,1…,(n-m-1)
(2)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
分子除以分母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
(s p j)
1 (s p j ) k* k * 时,(s z i) 0有s z i (开环零点) m个) (
实际系统中 : n
k* (s p j ) (s zi )
s
并有n-m个无限开环零点为终点。
m
nm
k * 时有s
可见:
特征根:为从-2,0开始,经- 1 ( )沿线段变化,到 , 此为根轨迹。
§4-1
根轨迹方程
设传递函数
闭环零点由前向通路零点和反馈通路极点决定 闭环极点由开环零点和极点共同决定。
1 Gk ( s ) 1 G ( s ) H ( s ) 0
特征方程:
(根轨迹方程)
利用幅相条件 :
作 0 .5 线
其与根轨迹交于点 s1.2 0.4 0.7 j 对应k * 可由幅值条件求得 k
* 1
s1 p j s1 zi
si p j 2.91
1
4
另二分支上闭环极点(对应k * 2.91)用试凑方法 可得s3 1.4 s4 2.85
设另一闭环极点 s 3
由法则8:
s1 s 2 s3 a 2 3
则
s3 3 s1 s 2 3
且s3 对应的 k* k c * 6
k* k */2 G( s) H ( s) s( s 1)( s 2) s( s 1)(0.5s 1)
j
i
3
-4/3
(2k 1) 5 u , , 3 3 3 与实轴夹角:
法则4:实轴上根轨迹:若实轴上任一点,其右侧开环零、 极点数目之和为奇数,则该点所在区间为根轨迹。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
. . .. . ..
-1
2 1
s
关系
R( s )
f
G( s)
H (s)
C ( s)
* 前向通路传函: G ( s) KG
(s z ) (s p )
i 1 i i 1 q i
根轨迹不会穿越虚轴进入右半s平面,则系 统稳定,如果根轨迹越过虚轴进入s右半平面, 此时根轨迹与虚轴交点处的K值,就是临界开 环增益。 2.稳态性能
开环传递函数在坐标 原点有一个极点,所 以属I型系统
jw
. . .. . ..
-1
2 1
s
由坐标原点处的极点数确定系统类型; 若给定系统的稳态误差要求,则可以确定 闭环极点位置的容许范围。
绘制根轨迹方法: 1.试探法:任选s1点看是否满足相角条件; 2.按基本规则(如下节讲述)手工绘制;
3.用计算机绘制。
4.2 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
一、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法则1. 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根轨迹起始于开环极点,终止于开环零点,若n>m, 则有n-m条根轨迹终止于无穷远处。
K
n
m
j
nm
与实轴的夹角: a (2k 1)
nm
k 0,1,..., n m 1
180
sa n m 1
0
sa
nm 2
90
180
90
0
sa 0 n m 3 60
60
s a 45 0 nm 4
45
证明: G s H s K s zi
自控第四章
(4-7)
K 式中:
* H
为反馈通道的根轨迹增益。
* * G ( s) H ( s) K G K H
( s z ) ( s z
i 1 q i j 1 l i 1 i i 1
f
l
j
) )
(4-8)
( s p ) ( s p
j
j
K*
( s z ) ( s z
• 闭环特征方程 D(s)=1+G(s)H(s)=0 (4-11) 闭环极点就是闭环特征方程的解,也称为特征 根。 • 根轨迹方程 G(s)H(s)=-1 (4-12) 式中G(s)H(s)是系统开环传递函数,该式明确表 示出开环传递函数与闭环极点的关系。
设开环传递函数有m个零点,n个极点,并假 定n≥m,这时式(4-12)又可以写成:
最后绘制出根轨迹如图4-7所示。
图4-7
例4-3根轨迹
五、根轨迹的渐近线
渐近线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为
(2k 1) π a nm
渐近线与实轴相交点的坐标为
a
p z
i 1 i j 1
n
m
j
nm
例4-4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K * ( s 1) G ( s) H ( s) s ( s 4)( s 2 2 s 2)
•根轨迹法可以在已知开环零、极点时,迅速求
出开环增益(或其他参数)从零变到无穷时闭环 特征方程所有根在复平面上的分布,即根轨迹。
4-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一、根轨迹的分支数
分支数=开环极点数 =开环特征方程的阶数
即为max(n,m)条。
二、根轨迹的连续性与对称性 根轨迹是连续曲线,对称于实轴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幅值条件: 幅值条件:
N (s) = D (s)
∏ (s + z ) ∏ (s + p )
j =1 j i =1 n i
m
∏l = ∏L
i =1 j =1
i
j
开环有限零点到s点的矢量长度之积 1 = = 开环极点到s点的矢量长度之积 Kg
东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
l
1 ,即把它等效成为 1+τ s
25
4.2 根轨迹的绘制法则
例4-7 试绘制下图示系统的根轨迹。 试绘制下图示系统的根轨迹。
解
− (1)二个开环极点:p0 = 0 , p1 = − 二个开环极点: 二个开环极点
− 一个有限零点: 一个有限零点: z1 = −
1 Ta
把以上诸值代入辐角条件,即得起点( 把以上诸值代入辐角条件,即得起点(-1+j1)的出射角为 )
β 4 = −26.6
东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 15
4.2 根轨迹的绘制法则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得到计算出射角的公式为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得到计算出射角的公式为 出射角
m n −1 β sc = 180 − ∑ β j − ∑ α i i =1 j =1
s3
s
2
1
3
2
2K K
s
1
2K K 2− 3
2K K
19
s0
东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
4.2 根轨迹的绘制法则
在第一列中, 行等于零, 在第一列中,令 s1 行等于零,则得临界放大系数 K K = Kl = 3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可根据 s 2 行的辅助方程求得,即 行的辅助方程求得,
[工学]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
以相对值表示
C(s)
Cs
Gs Gs
1
也就是说,如果受控对象的参数,例如增益有10%的变化,就 会造成受控变量的10%的误差,而且,控制的设计者无法影响 他。
对于图(b)所示的闭环控制系统,情况则大不相同
C(s) T (s)R(s) G(s) R(s) 1 G(s)H (s)
如果不采用反馈,扰动造成的受控对象的变化量为
C(s) Gp(s)D(s)
由此看到,扰动造成的受控对象的误差将直接和扰动的大小成 比例;而且控制设计者无法影响决定误差的Gp(s)。然而, 在闭环控制的情况下,扰动造成的受控对象的误差则为开环控 制的 1 。
1 GH
3.用反馈使不稳定系统稳定
采用反馈的一个重要理由是用来稳定一个固有的开环不稳定系 统,即受控对象本身不稳定的系统。
y(t) KcKu (1 et /Tm )
第四章 系统的反馈控制及其特性
L/O/G/O
一.反馈的作用
讨论反馈对系统的各种影响,目的在于弄清在控制系统中为什么 要采用反馈。
1.用反馈来降低对于参数变化的灵敏度
系统中各元件的参数可能随使用时间的增长和环境的变化
(例如周围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反馈能够减小参数变化对
于系统的影响。
R(s)
Ge(s) 控制器
当G(s)变化ΔG(s)时,它是通过引起闭环传递函数T(s) 的变化ΔT(s)而造成受控变量C(s)的误差ΔC(s)的。
C(s) T (s)R(s)
以相对值表示
C(s) T (s) 1 C(s) T(s)
用灵敏度这个术语来描述由于G(s)的变化而引起的闭环传 递函数的相对变化。定义闭环传递函数T(s)对于前向通路传 递函数G(s)的灵敏度SGT为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
∑(−P ) − ∑(−Zi ) j σα = n−m (0 − 3 + (−1 + j) + (−1 − j) − (−1 )) = 3 (−2 −1 −1 ) −4 = = = −1.33 3 3
[规则 ] : 起始 出射)角与终止 入射)角的计算公式为 6 ( ( : m ∠(s + Z ) − n ∠(s + p ) θ ∑j i i p = (2L +1)π + ∑ i=1 j =1,i ≠ s=− p n m θz = (2L +1)π − ∑∠(s + Zi ) − ∑∠(s + pi ) s=− z i =1 i=1,i≠ j
3 2
令s = jω有: (jω) + 5( jω) + 4 jω + k = 0
3 2
− jω − 5ω + 4 jω + k = 0
3 2 2 j(4ω −ω3 ) = 0 ω(4 −ω ) = 0 ω = 0或± 2 2 2 K − 5ω = 0 K = 5ω = 5× 4 = 20 * ∴ω = ±2, K = 20
幅值条件方程(模相等):
∏ ∏
j =1 i =1 n
m
(s + zi ) (s + pj )
=1
相角条件方程(相角相等):
G(s)H (s) = ±(2k +1)π
∑∠(s + z ) − ∑∠(s + p ) = ±(2k +1)π
i =1 i j =1 j
m
n
第三节 根轨迹绘制规则
[规则 根轨迹与实轴对称 规则1]根轨迹与实轴对称 规则
精品文档-自动控制原理(王春侠)-第四章
i 1
j 1
即上式中p+q为奇数。于是法则3得证。
根据法则3可知,在图4-4所示的实轴上,区间[p1, z1]、[z4,p4]和(-∞,p5]都是实轴上的根轨迹。
法则4 根轨迹的渐近线:当系统开环极点个数n大于开
环零点个数m时,有n-m条轨迹分支沿着与实轴夹角为φa、 交点为σa的一组渐近线趋向于无穷远处,且有
(4-14)
28
29
这里不加证明地指出:当l条根轨迹分支进入并立即离开
分离点时,分离角可由(2k+1)π/l决定,其中k=0,1,…,
l-1。需要说明的是,分离角定义为根轨迹进入分离点的切线
方向与离开分离点的切线方向之间的夹角。显然,当l=2时,
分离角必为直角。
例4-2 控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概略绘制系统根轨迹。
6
2. 稳态性能 由图4-2可见,开环系统在坐标原点有一个极点,系统
属于Ⅰ型系统,因而根轨迹上的K值就等于静态误差系数Kv。 当r(t)=1(t)时,ess=0; 当r(t)=t时,ess=1/K=2/K*。
3. 动态性能 由图4-2可见,当0<K<0.5时,闭环特征根为互异实根, 系统呈现过阻尼状态,阶跃响应为单调上升过程; 当 K=0.5时,闭环特征根为二重实根,系统呈现临界阻尼状态, 此时的阻尼比ζ=1,阶跃响应仍为单调过程; 当K>0.5时, 闭环特征根为一对共轭复数根,系统呈欠阻尼状态,阶跃响应 为衰减振荡过程,且K越大,阻尼系数ζ就越小,阶跃响应的 超调量越大,振荡越剧烈。
s1,2 = 1 1 K
可见,当K*(或K)由零到无穷大变化时,闭环特征根在s平面 上的位置也随之改变。当0≤K*<1时,闭环特征根s1, 2为介 于0和-2之间的互异实数; 当K*=1时,s1,2为位于-1处的 重实根; 当K*>1时,s1,2成为一对共轭复数根,其实部均 为-1,虚部随着K*值的增大而增大。这样,可以绘出此二阶 系统闭环特征根随着开环增益K的变化在s平面上移动的轨迹, 如图4-2所示。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
snm 1 p1 1 pn
s
s
0
s z1 s zm
1 z1 1 zm
s
s
s pi i 1, 2, n
K*
s p1 s pn
snm 1 p1 1 pn
s
s
s z1 s zm
1 z1 1 zm
s(0.5s 1) s(s 2)
通过系统的根轨迹图,可以很方便地对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进行 分析。不足之处是用直接解闭环特征方程根的办法,来绘出系统的根轨 迹图,这对高阶系统将是很繁重的和不现实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依据反馈系统中开环、闭环传递函数的确定关系,通过开环传递函 数直接寻找闭环根轨迹正是我们下面要研究的内容。
① (s1 p2 ) 、(s1 p3 ) 两向量对称于实轴,引起的相角大小 相等、方向相反; (s1 z2 ) 、(s1 z3 ) 两向量也对称于实轴,引起的相角大 小相等、方向相反;
∴ 判断 s1是否落在根轨迹上,共轭零、极点不考虑。
② 位于s1左边的实数零、极点:(s1 z1) 、(s1 p4) 向量引起的相
GK
(s)
kg s(s 1)
解:判断某点是否在根轨迹上,应使用相角条件。求某点对应的根轨迹增益值,应使用 幅值条件。
s1 : m (s zi ) n (s p j ) 0 (s1 p1) (s1 p2 )
i 1
j 1
s1 (s1 1) 135 90 225
s2: 0 (s2 p1) (s2 p2) (116.6 ) (63.4 ) 180
自动控制原理第4章
z2 ) p2 )
m
sm z j n1
i 1
(s zm )
(s pn )
m
(zj)
j 1
n
( pi )
i 1
自动控制原理
第四章 复域分析法-根轨迹法
如果开环零、极点的数目满足n-m 2,则 闭环特征方程为
snnp isn 1 n( p i)K *m( zj) 0
证明: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
n
m
D(s) (spi)K* (szj)0
i1
j1
根轨迹有分离点,说明闭环特征方程有重
根。因此,
n
m
(s pi ) K* (s zj ) 0
i1
j1
d
ds
n i1
(s
pi )
K*
m j1
(s zj )
0
自动控制原理
第四章 复域分析法-根轨迹法
将上面两式相除,整理得
自动控制原理
第四章 复域分析法-根轨迹法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一、根轨迹的定义
根轨迹:是指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某个参数 (如开环增益K)从零变到无穷时,闭环特征 根在s平面上移动所画出的轨迹。
常规根轨迹:当变化的参数为开环增益时 所对应的根轨迹。
广义根轨迹:当变化的参数为开环传递函 数中其它参数时所对应的根轨迹。
自动控制原理
第四章 复域分析法-根轨迹法
证明: 由根轨迹方程,得
m
(s
j 1
n
(s
zj) pi )
1 K*
i1
令K* =0,得
m
j 1 n
(s (s
zj) pi )
1 K*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4-1根轨迹的基本概念4-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原则4-3 参量根轨迹第四章 根轨迹法[教学目的]:理解三大性能分析的出发点,掌握根轨迹法的实质目的,初步理解根轨迹的条件和作图方法。
掌握系统根轨迹所揭示出的系统极零点对系统性质的影响,熟练掌握系统根轨迹图的作图步骤,会根据系统的根轨迹分析系统的性质。
[主要内容]:一、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二、系统根轨迹的绘制原则 三、零度根轨迹与参数根轨迹[重点]:掌握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根轨迹的定义及根轨迹方程,相角条件和幅值条件。
[难点]:根轨迹的正确绘制。
深刻理解开环传递函数零极点与闭环传递函数零极点的关系,根轨迹图上反映出的系统信息。
[讲授技巧及注意事项]:由第三章的内容引出,并紧紧依靠时域分析所建立起来的基本概念,尽可能地用已学过的知识导出新知识。
引言1.不同研究内容所需的传递函数:()()()()()()1G s C s s R s G s H s Φ==+()()()()B s G s H s E s =()()10G s H s +=闭环传递函数:()1E s 闭环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特征方程2.三大性能同各个传递函数的关系1)稳定性:用特征方程来分析,只与开环传递函数有关;实质上是研究闭环极点的分布。
2)稳态性能:用闭环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来研究,也是只于开环传递函数有关;实质上是研究开环传递函数中原点处的极点个数和开环增益。
3)动态性能:用闭环传递函数,这时不但同开环传递函数直接相关,而且也与开环传递函数中的前向通路传递函数相关。
研究闭环系统的零极点及闭环增益。
3.分析方法及思路1)从数学模型的建立看开环传递函数的特点:物理元件→典型环节→开环结构→闭环结构→系统数学模型(1)开环结构中的典型环节直接对应着开环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很容易获得;(2)各个典型环节中的参数可以直接反映系统的物理参数,这一点对分析系统和改造系统非常有利;(3)可以直接求取稳态误差;(4)同各种传递函数(如闭环传递函数和误差传递函数)有简单的关系。
2)一个美好的愿望:开环零极点图+开环增益→闭环零极点全部可能的分布图→分析系统的三大类性能。
对此,1948年美国的伊凡思(W.R.Evans)提出了一种图解反馈系统特征方程的工程方法,该方法称为根轨迹法。
根轨迹法是在已知反馈系统的开环极点与零点分布基础上,通过系统参数变化图解特征方程,即根据参数变化研究系统闭环极点分布的一种图解法。
应用根轨迹法通过简单计算便可确定系统的闭环极点分布,并同时可以看出参数变化对闭环极点分布的影响。
4-1根轨迹的基本概念根据伊凡思提出的方法,用来绘制根轨迹的方程式称为根轨迹方程。
根轨迹方程得自反馈系统的特征方程,其求取步骤是: 1.写出反馈系统的特征方程,即式中 G(s) ——反馈系统前向通道传递函数;H(s) ——反馈系统主反馈通道传递函数;G(s)H(s) —— 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号对应负反馈系统;“-”号对应正反馈系统。
2绘制反馈系统根轨迹的根轨迹方程,即(负反馈系统) 及 (正反馈系统)A. 绘制反馈系统根轨迹之前,需对根轨迹方程中的开环传递函数G(s)H(s)化成通过极点与零点表达的标准形式,即 式中:K* ——绘制根轨迹的可变参数,称为参变量, 0≤k*<∞ p i ——(i=1,2,3,…,n)为系统的开环极点;()()() 1 4-7G s H s =-()()() 1 4-8G s H s =+()9-4 )())(()())(()()(2121n m p s p s p s z s z s z s k s H s G ------=*ΛΛ绘制根轨迹时的注意事项(4-1)()9-4)())(()())(()()(2121n m p s p s p s z s z s z s k s H s G ------=*ΛΛ z i ——(i=1,2,3,…,m)为系统的开环零点。
注意:开环传递函数的标准形式必须具有下列特征1) 参变量k*必须是G(s)H(s)分子连乘因子中的一个;B. G(s)H(s)必须通过其极点与零点来表示;C. 构成G(s)H(s)分子、分母的每个因子( s-z i ) (i=o ,1,2 …,m )及(s-pi ) (i=o ,1,2 ,…,n)中s 的项系数必须是+1。
3、得到的根轨迹方程为180°(负反馈系统)根轨迹,即或写成统)根轨迹,即 或写成(幅值条件) (相角条件)4-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原则设已知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具有如下标准形式:式中z i (i=1,2,…,m) 、 p i (i=1,2,…,m) 分别为开环零点与极点,它们既可以是实数,也可以是共轭复数。
下面基于式(4-1)所示开环传递函数分别介绍按相角条件式绘制)(0360)()()11 (i=0,1,2,) 4-13j i G s H s e ︒+︒=+=⋅L ()()1G s H s =()()()0360 (i=0,1,2,) 4-14G s H s i ∠=︒+︒L )(180360)()()11 (i=0,1,2,) 4-13j i G s H s e ︒+︒=-=⋅L ()()1G s H s =()()0360 (i=0,1,2,G s H s i ∠=︒+︒L 说明:相角条件是绘制根轨迹的充要条件;幅值条件常用来求根轨迹上一点的K*值式(4-1)180°根轨迹的基本原则。
下面给出的绘制180°根轨迹基本规则假若根轨迹方程为其中G(s)H(s)具有式(4-17)所示的标准形式,则需按相角条件绘制180°根轨迹。
绘制规则是: 1.根轨迹的分支数根轨迹的分支数等于反馈系统特征方程的阶数n ,或者说根轨迹的分支数与闭环极点的数目相同。
2.根轨迹的连续性与对称性从式(4-11)及式(4-17)求得结论:上式表明参变量k 无限小的增量与s 平面上长度|s-p i | (i=1,2,…,n) 及|s-z i | (i=1,2,…,m)的无限小增量相对应,这是复变量s 在n 条根轨迹上将产生一个无限小的位移。
这个结论对于参变量k 在[0,∞)上取任何值都是正确的,这便说明了根轨迹线是连续的。
由于反馈系统特征方程的系数仅与系统参数有关,而对实际的物理系统来说,系统参数又都是实数,从而特征方程的系数也必然都是实数。
因为具有实数的代数方程的根如为复数,则必为共轭复数,所以实际物理系统的根轨迹必然是对称于实轴的曲线。
()()1G s H s =-()11()()()()180360mni i i i G s H s s z s p i ==∠=∠--∠-=︒+︒ ι=0,1,2,∑∑L ()1212|||||||| 4-21||||||n m s p s p s p k s z s z s z -⋅--=-⋅--L L 式(4-2)因此得绘制根轨迹的基本原则二:根轨迹是连续且对称于实轴的曲线。
3.根轨迹的起点与终点根轨迹的起点是指参变量k=0时闭环极点在s 平面上的分布位置而言,而根轨迹的终点则是k →∞时闭环极点在s 平面上的分布位置。
据开环传递函数为-1,系统的根轨迹方程可写成如下形式说明过程:从上式可看出,在k=0时,根轨迹方程的解为s=p i(i=1,2,…,n)。
这说明,在k=0时,闭环极点与开环极点相等。
当k →∞时,根轨迹的解为s=z i(i=1,2,…,m)。
这意味着参变量k 趋于无穷大时,闭环极点与开环极点相重合。
如果开环零点数目m 小于开环极点数目n ,则可认为有n-m 个开环零点处于s 平面上的无穷远处。
因此,在m<n 情况下,当k →∞时,将有n-m 个闭环极点分布在s 平面上的无穷远出。
因此得绘制根轨迹的基本原则三:根轨迹起始于开环极点,终止于开环零点。
如果开环零点数目m 小于开环极点数目n ,则有n-m 条根轨迹终止于s 平面上的无穷远处。
在实际物理系统中m ≤n ,所以闭环极点数目与开环极点数目n 相等。
这样,起始于n 个开环极点的n 条根轨迹,便构成了反馈系统根轨迹的全部分支。
4.根轨迹的渐进线 由特征方程得()22-4 1)()(11kp s z s ni imi i-=--∏∏==式(4-3) 式(4-4)或写成当时k →∞,由于m<n ,所以满足式(4-5)的复变量s 也必趋于无穷大。
因为需要研究k →∞ ,亦即k →∞的情况,所以在式(4-5)中取复变量s 阶次较高的几项已足够。
这样,由式(4-23)写出下列近似式 将式(4-24)等号两边开(m-n)次方,得到式(4-7)等号左边开方项按二项式定理展开,并略去变量1/s 二次以上高次项,得到1)())(()())((2121-=------n m p s p s p s z s z s z s kΛΛ()23-4 1)()()()(111111kp s p s z sz s ni i n ni i n mi i m mi i m-=-++-+-++-+∏∑∏∑=-==-=ΛΛ()24-4 )s ,(k 1)()(1111∞→∞→⎪⎭⎫ ⎝⎛-=⎥⎦⎤⎢⎣⎡---+--==-∑∑nm nm ni i m i i n m k p z s ()25-4 )s ,(k 1)()(11111∞→∞→⎪⎭⎫ ⎝⎛-=⎥⎥⎥⎥⎦⎤⎢⎢⎢⎢⎣⎡---+--==∑∑nm nm m i ni i i k s p z s )s ,(k 1)()(11111∞→∞→⎪⎭⎫ ⎝⎛-=⎥⎥⎥⎥⎦⎤⎢⎢⎢⎢⎣⎡---⋅-+-==∑∑n m m i ni i i k s p z n m s)s ,(k 1)()(111∞→∞→⎪⎭⎫⎝⎛-=----+-==∑∑nm m i ni i i k nm p z s ()())s ,(k 1)()(s 1111∞→∞→-⋅+----=--==∑∑mn mn mi ni iik mn p z 式(4-5) 式(4-6) 式(4-7) 式(4-8)考虑到e -j(2l+1)p =-1(l=0,1,2,…),上式可写成式(4-9)所示便是180°根轨迹方程在k →∞情况下的解。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原则四:若反馈系统的开环零点数目m 小玉其开环极点数目n ,则当参变量k →∞时,跟轨迹共有(n-m)渐进线。
这些渐进线在实轴上共交于一点,其坐标是渐进线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分别是5.实轴上的根轨迹在实轴上的点,若在其右侧的开环实极点与开环实零点的总数为奇数,则该点所在线段必是实轴上根轨迹部分。
证明过程:找点用相角条件进行试探6.根轨迹分离(会合)点证明过程:分离点与会合点的坐标用下式求得证明过程见课本1467.出射角与入射角()26-4 )()(s 12111πmn l jmn m i ni iiekmn p z -+-==⋅+----=∑∑)1,,2,1,0,s ,(k --=∞→∞→m n l Λj0,)()(11⎪⎪⎪⎪⎭⎫ ⎝⎛--∑∑==m n z p n i mi i i ())1,,2,1,0(m-n 12--=+m n l l Λπ式(4-9)1111nmj i ji s p s z ===--∑∑8.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根轨迹与虚轴相交,意味着闭环极点中的一部分位于虚轴上,亦即反馈系统特征方程根s=±j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