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传体与编年体比较
请综述从编年体到纪传体史书的发展历程。
编年体和纪传体是我国古代史书的两种常见体裁,它们在我国历史上均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编年体到纪传体史书的发展历程进行综述,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编年体史书的发展历程1. 编年体的概念及特点编年体史书是我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体裁,其特点是按照年代顺序,依次记载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的文字简洁明了,注重事实记录,重在记载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大致经过,较少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和分析。
2. 《左传》与编年体的结合《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它是在春秋时期的《春秋》基础上编写的,不仅记述了当时的历史事件,还对各种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价,是我国古代史书中的佳作之一。
3. 编年体史书的发展演变随着历史的发展,编年体史书逐渐由简单的事件纪录向较为复杂、丰富的史书发展。
不少历史学家在编写编年体史书时,逐渐添加了历史事件的解读和评价,使得编年体史书的内容更加全面丰富。
二、纪传体史书的发展历程1. 纪传体的概念及特点纪传体史书是我国古代史书的另一种体裁,其特点是既记载历史事件,又对历史人物进行了详细的评传。
纪传体史书不仅着重记述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经过,还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活动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评价。
2. 《史记》与纪传体的典范《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它是由司马迁所撰,分为纪、传两书。
其中,“纪”即编年体的历史记载,而“传”则着重对历史人物进行了详细的传记,对于我国古代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成就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评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3. 纪传体史书的发展与衍变随着时代的变迁,纪传体史书逐渐推陈出新,不少著名的历史学家在编写纪传体史书时,更加注重历史人物的性格、行为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和贡献。
这些纪传体史书不仅记述了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还对历史人物进行了更加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三、编年体与纪传体的发展之争1. 两种体裁的异同点编年体和纪传体是我国古代史书的两种主要体裁,它们在历史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区别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时期的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史书。
与《》、《》、《》合称“”。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写作的史书称“”。
它上起传说中的(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十七年(1644年),计3229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编写。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春秋》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司马光所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1.编年体。
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如《左传》、《资治通鉴》等。
2.纪传体。
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创始人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纪传体史书。
3.纪事本末体。
主要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4.国别体。
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如《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撰,共分十二国策。
《国语》左秋明5.通史。
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如《史记》。
6.断代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
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
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
下面对我国古代几部着名的史书作简要介绍:《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北宋司马光等人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史书编写体例
史书编写体例史书是以史实为基础记录历史事件的文件,编写体例对于史书的可读性和历史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史书编写的体例:一、编年体:编年体是史书最为常见的体例,即按照年份顺序记录历史事件。
编年体可以有正史编年、别史编年、杂史编年等形式。
正史编年是官方正式编撰的史书,主要以朝代为单位编纂,如《史记》、《汉书》等,它们都是按照朝代年份顺序编排的。
别史编年是以某一特定地区、某一族群、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为主线编写的,如《吴越春秋》、《世说新语》等。
杂史编年则是以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为主线,收录各种各样的历史记录,如《资治通鉴》、《纪异记》等。
二、纪传体:纪传体包括纪传和纪事本末两种形式。
纪传是以某位人物为主线,记录其生平事迹、思想和个性特征的历史文献,如《史记》中的《司马迁传》、《项羽传》等。
纪事本末则是以某一事件为主线,详细记述其前因后果和过程,如《资治通鉴》中的《顺帝纪》、《梁世祖本纪》等。
三、志书体:志书主要是介绍某一特定领域或某一地区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书籍,如《太原府志》、《大明一统志》等。
四、议论体:议论体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思想进行分析和评论,以及对历史现象和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如《资治通鉴》中的“评传”、“论语”等。
五、散文体:散文体是以文言或白话形式写成的史书,多为题材广泛的通史或纪传文章,如《世说新语》、《明史》等。
综上所述,史书编写体例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既包括严谨的正史,也包括散文类通俗易懂的史书。
但无论何种体例,史书的基本要求都是真实、客观,能够客观记录历史事实,为后人提供正确的历史资料。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区别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29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春秋》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司马光所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1 •编年体。
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如《左传》、《资治通鉴》2 .纪传体。
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创始人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纪传体史书。
3 .纪事本末体。
主要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4 .国别体。
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如《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撰,共分十二国策。
《国语》左秋明5 .通史。
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如《史记》。
6 .断代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
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
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
下面对我国古代几部著名的史书作简要介绍:《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北宋司马光等人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纪传体与编年体比较
纪传体与编年体比较班级:历史师范姓名:胡月箫我国史书的撰述主要分为两种纪传体和编年体,二者各有其优劣。
并且都在某个阶段适应了历史的发展,互为表里又相互斗争。
纪传体是司马迁创造的,他的史记是中国第一步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纪传体最大的特点是体大思精。
体大主要是指记、表、书、世家、列传五体形式,能容纳大量的历史内容;思精,是指纪传体史书内容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
体大思精的体系形象的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结构。
本纪、世家、列传具有不同的载述笔法,就是一种等级序列。
所以纪传体是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历史,适应了封建统治的思想体制。
从编纂学的角度来看,纪传史的结构能容纳丰富的历史素材。
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刘知几评评论说:“《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序其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此其所以为长也。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它最重要特点是突出了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大量的人物传纪为中心内容,把记言和记事进一步结合起来。
如:“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因为以人物为写作重心,所以纪传体能够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人物,使其栩栩如生。
而纪传体通过对人物的评价,也能较好的反映出作者的史观。
其中项羽虽不是帝王,但司马迁却将其归为本纪,足以看出此人物在作者眼中的重要性,以下是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太史公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史书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
之邯郸勺丸创作1、纪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
纪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
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辑,是我国现存纪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此外,纪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纪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布景;其缺点是不容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
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
(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
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
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
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
纪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
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纪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资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纪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
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小结:1、纪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
史学体例
编年体和纪传体的区别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4)断代史是不连续地记载朝代历史。
除《史记》外的其余二十三史。
(1)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2)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
《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第一部科普作品——《梦溪笔谈》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各有什么优缺点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
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区别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29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春秋》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司马光所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1.编年体。
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如《左传》、《资治通鉴》等。
2.纪传体。
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创始人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纪传体史书。
3.纪事本末体。
主要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4.国别体。
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如《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撰,共分十二国策。
《国语》左秋明5.通史。
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如《史记》。
6.断代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
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
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
下面对我国古代几部著名的史书作简要介绍:《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北宋司马光等人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纪传体和编年体的区别 二者的不同是什么
纪传体和编年体的区别二者的不同是什么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
《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纪传体和编年体的区别1纪传体和编年体的不同有哪些(1)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2)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
《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3) 国别体是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
《国语》、《战国策》(4)断代史是不连续地记载朝代历史。
除《史记》外的其余二十三史。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第一部科普作品——《梦溪笔谈》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2纪传体代表作:史记《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
《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公共基础:史书体裁常识
公共基础:史书体裁常识在全国各类考试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文学常识题,涉及到对史学著作的考察。
而考察著作时,除了考察作者、朝代以及评价之外,还经常考史书体裁,包括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典志体,以及通史和断代史的区别,而这些都属于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接下来就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以及断代史和通史的区别进行阐述:1.编年体: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能够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所著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著作《左传》——左丘明所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所著2.纪传体:以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
本纪:帝王的传记,例如秦始皇本纪世家:诸侯和贵族的人物历史事迹,例如越王勾践世家列传:其他英雄人物代表的传记,例如屈原列传书: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内容的体裁表:用表格排列历史大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司马迁所著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陈寿所著二十四史(正史)均采用纪传体。
3.国别体:以国(诸侯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
春秋时期国别体史书《国语》——左丘明所著战国时期国别体史书《战国策》——作者不明,刘向编订4.典志体:又称典制体史书,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
典制体史书是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分离来的,发展为独立的体裁。
在全国各类考试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文学常识题,涉及到对史学著作的考察。
而考察著作时,除了考察作者、朝代以及评价之外,还经常考史书体裁,包括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典志体,以及通史和断代史的区别,而这些都属于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接下来就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以及断代史和通史的区别进行阐述:1.编年体: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能够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春秋》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司马光所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1.编年体。
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如《左传》、《资治通鉴》等。
2.纪传体。
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创始人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纪传体史书。
3.纪事本末体。
主要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4.国别体。
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如《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撰,共分十二国策。
5.通史。
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如《史记》。
6.断代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
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
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
下面对我国古代几部著名的史书作简要介绍:《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北宋司马光等人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
共计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约52万余字,由西汉司马迁著。
《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共21卷,包括《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是分国记载一些重要史事的国别史史书,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的优缺点.doc
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的优缺点.doc 编年体优点:1、编年体的文本内容形式上比较完整:在叙述上,注重事件的顺序和秩序,倾向于做到“先行后列”,既有“头定尾翼”,又有“里有外引”,历史线形态上呈现出清晰的连贯性与正确性;在语言上,比较重视格律性,句子语义精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容易理解,使文本的表述从容自如,传达的信息更加鲜明可见。
2、文本中所包含的历史记载较为精确,可以有效地反映历史的发展脉络,避免了历史虚无缥缈的漂浮感。
缺点:1、文本内容注重量而非质:一些重要的历史因素未能及时反映,缺乏厚度,让历史经历缺失实质性内容,不能十分影响读者;2、叙述记载强调表面概括,抓取的信息也是没有实质性内容的最毛剃,无法评判整体信息是否正确,容易产生感性化、主观性极强的片面认识。
纪传体优点:1、重视历史凝练地介绍,文本内容比较完整,可以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如当时的社会情况、民族文化等,可以从历史上把握时代精神,更容易把握历史脉络;2、文本规范清晰,篇章完备,深入浅出,叙说的信息更容易被读者理解与记住,可以对历史事件给予背景支撑和联系,使历史记载更容易引发认识,使之成为历史文化因素不可忽略的因素。
缺点:1、文本叙述繁冗,缺乏整体性,多是分段说明,未涉及到深层次的记载,使得历史重要转折点的介绍过于生涩,令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不够清晰明了;2、文本内容更多是以陈述的方式去把握历史,会忽略历史上一些极为重要的因素,未能在叙述当中有效贯彻,容易造成文本不足以反映历史客观存在状况。
纪事本末体优点:1、文本叙述目的更加明确,文章结构清晰,叙述方式较为简明扼要,历史事情可以一气呵成地展开,用词精准、表达生动,能够贴切反映历史发展的脉络;2、文本注重内容的有效性:文本叙述中的信息更具有记载价值,既便于叙述生动具体,又可以做到点背全书,历史记载更为多样化,不仅有历史事件的发生,也有一些当时风物及故事等内容的介绍,从而可以更好的反映当时的历史依据,可以从中更深入地接近历史。
史书的体例有哪几种
史书的体例有哪几种
史书体例,主要有五种:(1)编年体(2)纪传体(3)纪事本末体(4)国别体:(5)通史。
以上五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
如《史记》属于纪传体;《三国志》属于纪传体。
1、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
最早起源于中国的春秋时期,数量极多。
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纪传体。
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3、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4、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
5、通史
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
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
历史体例(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
历史体例(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
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
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
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
(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
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
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
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
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
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
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
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春秋》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司马光所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1.编年体。
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如《左传》、《资治通鉴》等。
2.纪传体。
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创始人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纪传体史书。
3.纪事本末体。
主要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4.国别体。
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如《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撰,共分十二国策。
5.通史。
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如《史记》。
6.断代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
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
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
下面对我国古代几部著名的史书作简要介绍:《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北宋司马光等人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
共计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约52万余字,由西汉司马迁著。
《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共21卷,包括《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是分国记载一些重要史事的国别史史书,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比较编年体与纪传体论文
比较编年体与纪传体论文比较编年体与纪传体22110245 蔡佳禾教师教育学院历史师范摘要: 编年体和纪传体是史书的两种体例形式,很多人对它们的异同不太了解。
由此本文从产生的时间,体例形式,编撰目的,语言叙事,发展的过程,价值和缺点等方面对两种体例进行逐一比较,以求对它们有更清晰地认识,历史文书阅读过程中能对比两者,也是掌握基本史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编年体纪传体异同中国史书浩如烟海,泱泱大国文明便蕴藏其中。
翻开中国历史的画卷,许多远古事件都还能鲜活地呈现在你的眼前,这得益于史学家的妙笔生花。
细看史书,这里有许多分类,编年体和纪传体便是按体例分中的两种,也是史书主要的表达形式,它们存在许多异同之处。
从产生的时间来看: 编年体是我国上古记载史事所普遍使用的一种体裁,是记载历史最简便也最古老的一种方法,故在《隋志》中称以这种体例做史的为古史。
由周代史官于公元前841年前后写成的《春秋》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订,故汉人尊之为《春秋经》,《春秋》的主要价值也正是开创了编年史的体例。
而纪传体是由东汉史官司马迁所创造,他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因此从时间上来看编年体比纪传体产生的时间更早,但后世记史多用纪传体这里值得深思。
从体例特点上来看:编年体“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也就是按照年,月,日,时的顺序来记叙当时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这种以时间为经,以事实为纬的描述历史的方法,不仅给人已时间概念,而且提供了考察各种事件相互联系的可能,从而了解到历史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各种事件的堆积,这就为研究历史演变的因果关系创造了条件。
纪传体是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体大精思的体系反映了封建等级秩序的结构。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区别
《后汉书》就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得历史学家范晔编撰得记载东汉历史得纪传体史书。
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二十四史,就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得二十四部史书得总称,由于《史记》得写法被历来得朝代纳为正式得历史写作手法,故将与《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得史书称“正史”。
它上起传说中得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29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得有本纪、列传得纪传体编写。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春秋》中国最早得编年体史书司马光所主编得《资治通鉴》就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国语》就是我国最早得国别体史书。
司马迁得《史记》就是中国最早得纪传体史书1。
编年体。
主要特点就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资治通鉴》等。
2、纪传体。
主要特点就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创始人就是西汉得司马迁,她得《史记》就就是纪传体史书。
3、纪事本末体。
主要特点就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就是南宋得袁枢,她得《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4。
国别体。
主要特点就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如《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撰,共分十二国策。
《国语》左秋明5.通史。
主要特点就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得历史事件。
如《史记》、6.断代史。
主要特点就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得历史。
如《汉书》、以上得六种体例就是按不同得标准分得。
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得体例、如《三国志》,就既就是纪传体史书,又就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
下面对我国古代几部著名得史书作简要介绍:《春秋》:现存最早得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得《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得。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得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得左丘明为解释孔子得《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资治通鉴》:我国最大得一部编年体通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传体与编年体比较
班级:历史师范姓名:胡月箫
我国史书的撰述主要分为两种纪传体和编年体,二者各有其优劣。
并且都在某个阶段适应了历史的发展,互为表里又相互斗争。
纪传体是司马迁创造的,他的史记是中国第一步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纪传体最大的特点是体大思精。
体大主要是指记、表、书、世家、列传五体形式,能容纳大量的历史内容;思精,是指纪传体史书内容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
体大思精的体系形象的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结构。
本纪、世家、列传具有不同的载述笔法,就是一种等级序列。
所以纪传体是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历史,适应了封建统治的思想体制。
从编纂学的角度来看,纪传史的结构能容纳丰富的历史素材。
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刘知几评评论说:“《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序其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此其所以为长也。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它最重要特点是突出了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大量的人物传纪为中心内容,把记言和记事进一步结合起来。
如:“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因为以人物为写作重心,所以纪传体能够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人物,使其栩栩如生。
而纪传体通过对人物的评价,也能较好的反映出作者的史观。
其中项羽虽不是帝王,但司马迁却将其归为本纪,足以看出此人物在作者眼中的重要性,以下是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太史公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所以可知纪传体能够很好的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者自己的憎恶。
但纪传体又有四个缺点:1.记述人物以帝王将相为中心,宣扬英雄史观,人民群众的活动被抹杀,科学、文化、技术的进步和重大的发明都归之于少数英雄人物身上。
由于体现作者的爱憎,所以不够客观。
2、纪传史“虚美隐恶”,宣扬君权神授的天命史观,为封建王朝制造合法的理论根据3、纪传体制造所谓“正统”的理论,以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所谓正统理论主要有两点,一是同时对立的几个王国,确立其一国为主体纪年,而以其余各国为‘闰位’,即正名分,为本朝回护,二是隐讳篡夺事迹,编造“禅让谎言”4、因事立目,褒贬人物,以维护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
编年体是我国上古记载史事所普遍使用的一种史学体裁形式。
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它是按照年,时,月,日的顺序来记叙当时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这种以时间为经,以事实为纬的描述历史的方法,不仅给人以时间概念,而且提供了各种事件相互联系的可能,从而可以了解到历史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各种事物的堆积,这就为研究历史演变的因果关系创造了条件,给人一种整体的,全局的观念。
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编年体有三大长处:1.编年体宜于考察一时之大势。
由于是按时间记述的,所以对事物的联系、因果、发展趋势都能有一个较好的把握。
2.编年体适合长篇,可以较为简洁,避免纪传体的"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的弊病.更便于贯古通今,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以达到鉴前世之兴衰的目的。
3、编年体宜于录存史料。
居上可知,编年体史书具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学习和研究古代历史最直接、最简便的实用价值;一是在历史编撰学上仍将有借鉴价值。
编年体的缺点有二:第一,对于时间线索不清的史事,无处可系,这样会漏掉许多重要史料。
第二,分年记事,不便把人物事件叙述得集中完整,也不便把不同性质、类别的史料区分开来,只能由典志体行其职能了。
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不易于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也不易于写出同重大历史事件有密切关系的人物的事迹。
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下面就说说编年体与纪传体的发展。
编年体,自《春秋》开创,经《左传》等三传发扬,到《竹书纪年》的成熟,遂使编年体成为先秦史学的主要体裁。
但其在隋唐时期经历了一个低谷阶段,原因有二:一是隋唐开始禁止私人修史,官修国史则以纪传体为主。
二是这一时期未能出现卓越的编年史家。
自宋代开始编年体开始再次复兴,这是客观的使然也是主观的推动。
客观方面原因有:一统治阶级的需要,隋唐建立之初,着眼于总结前朝灭亡之教训,故重视修纪传体断代史;宋代经历前期恢复安定后,着眼于总结历代兴亡之经验,以求长治久安,故重视编年体通史。
二是历史长期发展的需要,从战国至五代,经历了十六个王朝,一千三百六十二年,这期间的各种史书浩如烟海,人们无法遍读,也就无从了解历史发展的梗概,客观需要产生一部简明通史,就产生了编年体的《资治通鉴》。
而纪传体自司马迁以来,因为能够完美的把以帝王为中心的英雄史观和天命论结合起来,歌功颂德,隐恶扬善,因此历代封建王朝都把修撰纪传史列为国家大典。
所谓二十五史,都是纪传体。
我国的史籍浩如烟海,但最具影响的也还是二十四史。
纪传体中的史论,包括卷首序和卷后论,大量的是关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或交代所叙内容的由来与宗旨,而于本纪后论特注重于政治上得失成败、盛衰兴亡的评论,尤能反映史家的历史见解。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形式综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作通史用编年体是最简单的办法,编年是把史料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一番。
比如最早的编年史书《春秋》,则被人笑为记流水账。
没有了志书、列传,无疑是失去了表达史观的重要方法。
编年体因固定时间线索,行文难以破格,如屈贾不能合传、循吏酷吏不能专传,面目就不清晰。
纪传体本纪为纲、列传分述,是给读者提示的,检索较为方便。
先从本纪看大体,而后很容易找到相关的列传、书志。
而编年体本身只提供时间线索,如果不熟悉事件大致本末则容易看漏,检索并不方便。
但到宋代时因为历史长期发展的需要,从战国至五代,经历了十六个王朝,一千三百六十二年,这期间的各种史书浩如烟海,人们无法遍读,所以编年体再次兴盛。
编年体史书,以事系日,以日系时(季),以时系年,对了解一代兴亡大势,很为方便。
但历史事件自酝酿、发生至结束,往往延及数月乃至数年,编年体史书诸事杂陈,从中人们难以稽其首尾。
也就是说,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
为此,从《左传》起,就用追溯往事或带叙后事的方法,以弥补这一缺陷。
另外,这种体裁以时闲为中心,对人物生平、典章制度和文化的叙述多过于简略,而且割裂,年代不明的事甚至无法写入书中,这些都影响了编年体史书的使用价值。
所以编年体,纪传体各有其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