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经济建设与改革

合集下载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的历程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的历程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的历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起源于1917年的十月革命,这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事件。

在经过了一段战争和内战的时期之后,苏联开始了一个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新篇章。

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经济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联试图通过对经济体制的改革来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国家所有制、计划经济、集体农庄等。

这些措施在当时的苏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得苏联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的需求。

然而,苏联的经济改革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市场的作用,导致资源配置不够有效,也限制了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其次,苏联的国家所有制和集体农庄制度也存在着管理不善的问题,导致经济效益不佳。

此外,苏联还存在着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这也对经济改革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旨在推动苏联经济的现代化和市场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中最著名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政策,如震撼性的“改革大纲”,试图推动苏联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市场化进程。

然而,苏联的经济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苏联经济的困境。

这主要是因为苏联的改革措施没有得到有效实施,而且还受到了一些强大的利益集团的反对。

此外,由于政治局势的动荡,苏联很快就陷入了政治和经济的危机之中。

苏联经济改革的失败也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启示。

这些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改革时,不仅需要考虑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率的问题,还需要注意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对于苏联的失败,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其中的原因,以避免重蹈覆辙。

总的来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的历程是一个曲折而又丰富多彩的过程。

尽管苏联最终没有成功实现经济改革,但这并不能否定其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就。

同时,从苏联的经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经济改革必须与政治和社会变革相互配合,否则就难以取得成功。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8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工业利润(卢布) 1965 1970
7 6 5 4 3 2 1 0 1961—1965 1966—1970
国民收入年增长率(%)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1960年的社会 总产值为3040亿卢布,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工业产量增 长迅速。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从5070亿度增至10386 亿度,石油产量从2.4亿吨增为4.9亿吨,钢产量从9100万吨增 为1.4134亿吨,汽车的年产量从62万辆增为196万辆。农畜产 品的产量也逐步提高。1961—1965年间,谷物的年平均产量 为1.3亿吨,肉类为930万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 1975)的年平均产量,谷物为1.8亿吨,肉类为1400万吨。工 农业的发展使苏联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了。据苏联官方统计, 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 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 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 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 苏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1945—1992)》。
9、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其根本目的是( C )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改革失败原因:
(1)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 (3)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经济改革的深入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 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 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 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 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影响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影响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推行的一种经济和政治模式。

这种模式在苏联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对苏联的经济发展和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强调重工业发展斯大林模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强调重工业的发展。

斯大林认为,重工业是国家独立、强大和经济繁荣的基础,因此他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

这些政策包括集体化和工业化运动、建设五年计划、工业化的卡车计划、钢铁和煤炭生产的增长等。

他还通过集中化和国有化手段,实行国有企业高度垄断,掌握了大量的主导产业。

这种过于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导致了苏联农业发展缓慢,导致了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饥荒、农村生产能力的低下和农民的贫困。

而且这种经济模式不能持续生产消费品,人民在物质方面生活质量下降,民生同样遭受了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经济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国家垄断、计划经济、军事优先斯大林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实行了国家垄断、计划经济和军事优先原则。

斯大林认为,国家必须掌握垄断权和计划经济的决策权,以便进行突发事件的控制和管理,比如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国防危机等。

这种政治经济模式的实行,使得国民经济高度集中化,所有资源和资本的配置都由国家计划部门进行统一管辖。

同时,军事工业和战备也成为国家重要的投资领域和支出领域,这使得苏联拥有了比较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战斗能力,也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然而,由于国家垄断权力过大,资本、资源和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很低。

军事优先与人民的经济生活竞争,对整个社会的优先权产生了不良影响,干扰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造成了苏联高度动员经济特征的这一负面结果。

三、宣扬“党内民主集中制”斯大林模式的另一个特点是宣扬“党内民主集中制”。

斯大林认为,党必须具备集中统一的领导体系,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必须得到充分维护和巩固,以实现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目标。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简表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简表
2与美国军事竞赛的加剧消耗严重
1偏重重工业,使得经济结构失调
2宏观决策缺乏可行的配套措施
3背离马克思主义
4政策没有真正实行



侧重农业
侧重重工业
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
取得了一定成效,失败原因皆是未改变原有体制
未见成效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根本性变革却背离马克思主义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运用价值规律,扩大经营自主权


作用
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在工农业生产方面有一定成效
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
局限
失败原因
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局部改革
1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计划经济失活,改革停滞
特点:高度集中。
表现: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1都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
2都是在出现政治和经济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
3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改革
4都使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
启示
①制定经济政策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直接: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消新经济政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4思想: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
5主观: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及理论错误


农业
实行余粮征集制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工业
实行工业国有化
对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

材料3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人员的占85%
政治: 体制僵化、官僚主义、民族矛盾尖锐
材料4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 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 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5位下降至居世界第 18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 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 生产长期落后。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工业(侧重点):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 业自主权) 农业:①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②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 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③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2.评价
材料一: 1975年社会总产值比1960年增长2.8倍。 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和石油产量翻一番, 钢产量增长1.5倍,汽车的年产量增长三倍多。九 五期间,谷物产量从1.3亿吨增长到1.8亿吨,肉 类从930万吨为1400万吨。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社会主义经
济改革阶段
1.(09广东文基,34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 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 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 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 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 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1.在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 部的调整,以促进社会主义制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 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苏联经济知识点总结大全

苏联经济知识点总结大全

苏联经济知识点总结大全苏联经济知识点总结可以从苏联经济体制、苏联经济改革、苏联计划经济、苏联农业集体化、苏联工业化等方面展开。

以下是我整理的苏联经济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苏联经济体制苏联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是指政府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国家对生产和分配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通过五年计划或者其他方式来组织经济运作。

在苏联,国家控制着所有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等,通过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计划来调配资源和指导生产,以实现国家的经济目标。

苏联的经济体制以国有制为主,私有制为辅,国家在经济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

二、苏联经济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

其中最有名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要包括“帕拉斯特罗伊卡”(古巴词语,意为“重新组织”)和“加拉斯诺斯特”(俄语,意为“重组”)。

这些改革试图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鼓励私有制来解决苏联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生产力和效率。

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反而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和灭亡。

三、苏联计划经济苏联计划经济是苏联经济的核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政府通过五年计划来统一规划和调控国民经济发展。

这些计划包括对生产、贸易、投资、就业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企业和农场必须按照计划进行生产和经营。

在苏联计划经济中,产品的价格、供应量等都是由政府决定的,企业和个人无法自由地进行生产和交易。

四、苏联农业集体化苏联农业集体化是指在苏联推行的一项农业改革,旨在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工农联盟。

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政府开始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鼓励农民组建集体农庄,进行集体经营。

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体农庄逐渐成为苏联农业的主体形态,成为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桥梁,承担了国家对农业的规划和管理。

五、苏联工业化苏联工业化是苏联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苏联掀起了一系列的工业化运动,包括一、二、三个五年计划等,旨在快速发展国民经济以支持国家的工业化。

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和局限

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和局限

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和局限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和局限苏联在经济建设中采用了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就是国有化和集体化。

这种模式带来了苏联工业化的急速发展,使苏联成为世界强国之一。

但是,斯大林模式也带来了许多不可避免的局限,这些局限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长期发展。

首先,斯大林模式打破了私有制,将所有资源都收归国家所有。

这一措施解决了扶植本国经济的问题,但国有化带来的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是缺少竞争。

在一个全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市场中,没有市场竞争来管制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卖家没有动机来提供消费者想要的服务或产品。

因此,在苏联,市场缺乏多样性和选择,人们只能买到有国家为他们安排的产品。

这种市场限制助长了制造劣质产品、懒惰和浪费。

其次,斯大林模式推行的是集体化农业。

这一政策的成效好在于农业规模化、设备化,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批量和质量,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但在实践中,集体化的政策常常在对农民的生产和消费权利上加以限制。

无论是在分配上还是掌握农业生产决策的权利上,集体化的农业一直存在种种问题。

由于集体化农业的生产与管理机制上没有好的设计,落实集体化制度引发了大量的社会与经济问题,其中可能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缺少粮食。

除了集体化的问题,斯大林模式的第三个重要局限在于中央集权。

斯大林执政时期,中央政府充分控制了苏联经济中的所有要素。

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所有生产规划和决策都由中央政府集中确定,这样的管理方式一方面确保了生产效率,而另一方面妨碍了现代企业管理和创新。

中央集权取消了市场自由的管理机制,使经济发展没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总的来说,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为苏联当时的工业化和快速生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斯大林模式的实实在在的局限也极为明显,导致了许多生产和供应的问题,严重妨碍了苏联经济的长期发展。

最终,这一体制的局限性导致了苏联的经济衰败,成为了苏联和同盟国的乌托邦。

苏联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苏联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苏联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试图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

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以来,苏联经历了若干次重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这些探索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径,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使这个前落后农业国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大国之一。

从第一次五年计划到第五次五年计划,苏联通过国家计划经济的方式,大规模发展了重工业和军工产业。

苏联的工业体系包括冶金、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众多领域,为国家的经济独立和国防力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注重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利益。

苏联通过建立合作农庄和国营农场,实现了农业集体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随着化肥、农药和机械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苏联农业生产不断增长,实现了自给自足。

此外,苏联还致力于农村教育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中期,苏联遇到了一系列无法解决的经济问题,如资源短缺、计划经济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等。

这些问题部分是由于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合理和经济失衡。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苏联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苏联的改革试图从根本上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并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效率。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引领下的“改革时期”。

这一时期所提出的《雪崩效应》和《新思维》的概念引发了国家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

然而,这一改革并没有完全成功,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经济的混乱。

苏联的改革不仅仅局限在经济领域,也影响了社会和文化方面。

1980年代末期,苏联的福利制度开始出现崩溃,导致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的不稳定。

这使得人们开始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质疑,并追求更多的个人自由和市场经济。

同时,苏联的文化也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变革,新的文化思潮和艺术形式涌现出来,展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文化的多元性。

苏联经济建设与改革

苏联经济建设与改革
农产品价格
工人
农民
压抑工人、农民的 _______ 积极性
未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中央 内容: 地方
高度集中 权力_________,排斥市场 计划 的指令性______经济
经济方法 积极性 压抑地方_______ 管理经济 企业自治 加速发展重工业
工业
集体农庄
积极性 1、压抑企业______ 2、片面发展_______,农业轻 重工业 工业长期落后。 打破单一公 有制 公有 3、单一的_______制 压抑工人、农民的 积极性 _______
积极
(2)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 化;
(3)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弊端
(2)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从农民身上拿走东西,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4)执行计划指令,挫伤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5)二战后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斯大林模式,为 日后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第三单元
苏联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苏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之路 (二战前)
新经济政策(1918—1921) 斯大林模式(1936—1991)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苏联经济体制的改革之路 (二战后)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工业国有化
商 业 取消商业贸易,国家集中分配 容 分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不 配 得食”的原则,平均主义分配
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道路, 工农支持,经济恢复、 政权巩固。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苏联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苏联经济改革的起源、目标和实施方式入手,探讨它在苏联历史上的影响以及带来的深远变化。

苏联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内战,苏联逐渐稳定下来,并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以国家计划经济为核心的。

这种计划经济的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调控,包括资源配置、产业布局、生产目标等等。

这使得苏联经济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调整。

苏联经济改革的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即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二是实现国家的发展和强大。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集体化运动。

在苏联农村地区,农民被鼓励加入集体农庄,实现土地和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

这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农产品。

其次是工业化的推进。

苏联在1920年代末开始了一系列的五年计划,旨在加快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这个计划通过大力发展重工业,提高生产力水平,为国家提供了强大的国防实力和工业基础。

此外,苏联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技术创新和教育改革等,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苏联经济改革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是计划经济的局限性。

计划经济需要国家对资源的控制和调控,这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当、效率低下等。

其次是人为因素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缺乏市场机制的约束,权力过度集中,容易导致腐败和浪费。

此外,苏联的经济改革实际上也是一个过程较长、较为复杂的过程。

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苏联需要面对不同的挑战和问题,如寻找合适的经济模式、面临外部压力等。

总体来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在苏联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为苏联提供了强大的国力和工业基础,为苏联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支持。

然而,苏联的经济改革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变革。

2-3-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2-3-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2-3-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一、选择题1.有人评论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处,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

这种“政策”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政策D.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答案】A【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材料的真正含义,明确材料是后来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的。

也可依据材料中的信息“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处,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判断出当时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2011·济南三模)列宁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

”下列内容不属于这些“方法和形式”的是()A.固定的粮食税B.将中小企业交给私人资本家经营C.允许商业贸易D.实行余粮征集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实行余粮征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故选D项。

3.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苏俄政府实行的政策是()A.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废除农奴制C.兴办集体农庄D.收集余粮统一分配【答案】A【解析】解题的关键:一是时间“20世纪20年代初”,二是口号的内容。

材料表明当时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为此,苏俄政府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

”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D.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C【解析】从材料看,“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是指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政治体系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政治体系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政治体系苏联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社会主义建设和政治体系对于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建设、社会改革和政治体系三个方面来探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政治体系。

一、经济建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以经济建设为核心,通过国家计划经济的方式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目标。

在20世纪初,苏联经济几乎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民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人口。

然而,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首先,苏联实行了国家计划经济的模式,通过国家计划来指导和调控经济发展。

国家制定了五年计划,明确了经济发展的目标和重点,通过集中配置资源和指导生产,实现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其次,苏联实行了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集体农庄。

这一政策旨在通过集体化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供应,为工业化提供原材料和市场。

然而,苏联的经济建设也面临了一些问题。

由于计划经济的缺陷,资源配置不够灵活,市场机制不发达,导致了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此外,农业集体化也遭遇了一些困难,农民对于集体化的抵制和不满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下降。

二、社会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包括了对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在这一方面,苏联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

首先,苏联实现了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通过国家的投资和政策支持,苏联建立了全民教育体系,提供了免费的教育机会。

这使得苏联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其次,苏联实行了医疗保健的普及。

苏联建立了全民医疗保健体系,提供了免费的医疗服务,保障了人民的健康权益。

这一政策使得苏联的医疗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人民的寿命也得到了显著延长。

然而,苏联的社会改革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由于计划经济的限制和资源短缺,社会福利体系存在一定的不足,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

此外,由于政治体制的限制,言论自由和民主权利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政治体系苏联的政治体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苏联的经济改革政策

前苏联的经济改革政策

前苏联的经济改革政策1914年8月—1918年11月,一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

时间约为1918年至1920 年。

苏俄在苏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苏共希望通过该政策使苏俄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1)实施的社会背景:国内外反动势力挑起国内战争。

(2)特征:集中一切人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的非常措施。

(3)内容: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征。

“战时”说明它不是经济发展常态下出现的,“共产主义”体现了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对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社会分配方式的理解。

这是战争环境下不得不采取的措施,符合一切服从大局的思维,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对确保国内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战争的结束,产生了直接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

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得不到人民的理解与支持,出现了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列宁看到了问题,调整了政策。

●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1) 实施的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特别是余粮收集制,严重地伤害了农民利益,引起了不满,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出现。

战争的结束,要求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 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企业私有化,恢复商品交换,废除实物配给制。

(3) 特征:利用商品、货币、市场的作用恢复生产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4) 作用:经济恢复,政治稳定。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结合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及时调整政策,实事求是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体现。

新经济政策对市场、货币、价值规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认可,体现出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社会生产迅速恢复,说明了经济规律的重要价值。

苏联的发展模式与后期改革

苏联的发展模式与后期改革

苏联的发展模式与后期改革苏联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独特的发展模式给全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其发展的后期,由于一系列原因,苏联迎来了一场重大的改革,试图改变其经济和政治体制。

本文将探讨苏联的发展模式以及在后期进行的改革尝试,以进一步理解苏联的历史和其对世界的影响。

1. 苏联的发展模式苏联的发展模式可以被描述为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在苏联革命之后,共产党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迅速展开了社会主义建设。

1920年代至1930年代,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五年计划和强制集体农庄,以推动农业和工业的迅速发展。

其中,五年计划是一个重要的工具,通过国家计划和资源配置来推动工业化。

在五年计划的指导下,苏联快速将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发展了重工业、化学工业和军工。

这种发展模式以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特点,使苏联在军事和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提高了国家的实力。

另一方面,苏联通过强制集体农庄实施农业集体化。

这一政策禁止了私人农场,并迫使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这种农业体制的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并使农业能够提供足够的粮食和原材料来支持工业化进程。

尽管这种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增产,但也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困难。

2. 苏联后期的改革尝试然而,在苏联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由于中央计划经济的弊端,例如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企业之间的低效率,苏联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并且出现了一系列的危机。

这促使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尝试,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其中最有名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它被称为“戈尔巴乔夫时代”。

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试图将苏联引向更为开放和民主的方向。

这些改革包括言论自由、政治多元化、市场经济改革和权力下放等。

然而,这些改革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和挑战。

长期以来,在集权统治的苏联社会中,这样激进的改革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和政治动荡。

尽管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苏联的斯大林时期(年年)

苏联的斯大林时期(年年)

苏联的斯大林时期(年年)苏联的斯大林时期是指约瑟夫·斯大林在1924年至1953年间担任苏联总理和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期间的历史时段。

这一时期对苏联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苏联的斯大林时期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分析。

一、政治执政斯大林于1924年接任苏联总理,并逐渐巩固了自己在苏联共产党的权力地位。

他实行集权政治,加强国家的控制力度。

斯大林通过“五年计划”来推动苏联的经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以此加强国家实力。

此外,他还实行大规模的政治迫害,清洗反对派,并对苏联社会进行广泛而彻底的改革。

二、经济建设在斯大林的统治下,苏联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

通过“五年计划”和国家计划经济体制,苏联实现了重工业的迅速发展。

在这一时期,苏联取得了重要的工业和农业成就,如钢铁产量大幅增长,农业实现了集体化。

然而,这也造成了工人和农民的牺牲,导致了一系列的人道主义灾难。

三、社会变迁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集体化使农民丧失了土地所有权,被迫加入集体农庄,其生活遭受了重大冲击。

此外,政治迫害导致大量知识分子和政治异议份子被流放或处决。

虽然苏联在教育和医疗等社会事业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上社会生活水平有限,人民生活贫困。

四、国际地位斯大林时期,苏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到了关键的决定性作用,击败了纳粹德国,为盟国取得了胜利。

苏联在战后成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与美国展开了持续的冷战。

这一时期并没有改善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且苏联在国际舞台上的扩张主义政策引发了种种争议。

五、斯大林的遗产斯大林时代的政策和措施对苏联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斯大林的政治迫害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和人道主义灾难,对社会造成了长期的冲击。

然而,斯大林也通过强力的领导和经济改革使苏联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

六、总结苏联的斯大林时期是该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对苏联和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单元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三单元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措施(1)农业改革: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自留地和饲养牲畜。

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④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改革: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

(2)局限:①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②“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1)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

(2)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2.结果(1)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2)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背景:1985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的苏共中央总书记。

2.过程(1)改革经济体制,用经济方法代替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改革效果不佳。

3.结果: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于是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轻巧识记]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易错提醒]1.新经济体制不同于新经济政策。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苏联是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功和失败。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起源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当时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目标,苏联政府坚决执行国有化政策,将土地、工厂、银行等重要生产要素纳入国家所有,并制定了五年计划,以加强经济的中央计划和国家调控。

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出任苏联总书记,对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斯大林提出了“一国之内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强调了工业化进程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为了加快工业发展,斯大林实行了集体化农业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通过国家计划来组织和调配资源,以满足工业化进程的需要。

然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过度强调工业发展,农业生产成为苏联经济的薄弱环节,经济发展不平衡。

同时,中央计划经济的体制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资源的浪费、计划执行不力等。

这些问题使得苏联的经济体制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一系列的困难。

三、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成功与失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首先,在经济建设方面,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使得国家经济迅速崛起。

其次,在科学技术和军事工业方面,苏联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如太空探索和核武器研发等。

这些成就使得苏联在国际上获得了极高的声望和竞争力。

然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也存在着许多失败和问题。

首先,在经济管理方面,中央计划经济的体制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其次,在供给体制中,由于缺乏市场机制的调节和竞争,苏联出现了需求过剩和缺乏消费品的现象。

另外,在政治体制方面,中央集权和个人崇拜导致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的问题。

苏联模式和经济改革

苏联模式和经济改革

苏联模式和经济改革王洛林2012-1-10 11:25:16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1993年第3期所谓苏联模式,是苏联在30年代工业化时期逐步形成的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在苏联的工业化以致于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中起过巨大的作用。

二次大战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曾经在一段时期里、在不同程度上依照苏联模式进行经济建设。

50年代以来,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都迷步认识到苏联模式的缺陷和弊病,先后着手进行经济改革。

由于经济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苏联模式的缺陷和弊病进行的,因此必然涉及对于苏联模式的问题,可以说,对于苏联模式的评价是否全面、是否准确、是否恰如其分,直接影响到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从而影响经济改革的进展和成败。

一、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局限性为了对苏联模式作全面的,历史的评价,首先要弄清苏联模式的含义,苏联模式作为—种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什么基本特征。

我认为,苏联模式包括一整套互相联系的战略思想、所布制结构、经济结构、管理体制和经营方针,它的基本特征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力争以尽量高的速度实现工业化,特别是以尽量高的速度发展重工业。

第二,在所有制结构上力求单一化。

第三,在管理体制上高度集中化、高度行政化。

限制商品经济发展,排斥市场机制。

第四,在经济结构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落后甚至停滞,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严重失调。

第五,在经营方式上以粗放经营为主。

第六,对外封闭,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基本隔绝。

这样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不是按照哪一个人的设计塑造出来的,而是在一系列主、客观原因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

从客观上说,由于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是一个工业落后、四面受敌、时刻面临战争威胁的、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能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工业化、壮大国防力量,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为了实现高速度发展工业,特别是高速度发展重工业的目标,不得不高度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突击式地完成一批大项目的建设,在资金不足、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不得不使用卡农业、压消费的办法来积累资金,用这种方法发展工业和积累资金,必然要借助于行政手段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苏联的改革知识点

苏联的改革知识点

苏联的改革知识点
苏联的改革
(1)时间:1954年
(3)内容:①经济方面;提高农产品价格、扩大经营自主权、加强对农业的投资,工业方面改革管理体制,发挥地方、企业的积极性。

②政治方面: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③外交方面:缓和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5)后果: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的政治体制。

(1)时间:1986—1990年
(3)内容:
②政治:由于经济改革受阻,仓促转向政治体制改革,1990年三次人大修改宪法取消苏共领导地位。

(5)后果:社会混乱、民族矛盾激化,导致苏联解体。

①“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党地位。

3、其他
(1)东欧国家改革的代表。

(3)改革不成功,匈牙利共产党失去领导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成过程: 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 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 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斯大林经济模式的表现: 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①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 忽视民主 ②管理体制:高度集中 特点:一个以国 家为核心的高度 ③调节手段: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集中的计划经济 否定价值规律 体制。 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僵化指令
农产品价格
工人
农民
压抑工人、农民的 _______ 积极性
未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中央 内容: 地方
高度集中 权力_________,排斥市场 计划 的指令性______经济
经济方法 积极性 压抑地方_______ 管理经济 企业自治 加速发展重工业
工业
集体农庄
积极性 1、压抑企业______ 2、片面发展_______,农业轻 重工业 工业长期落后。 打破单一公 有制 公有 3、单一的_______制 压抑工人、农民的 积极性 _______
考查:新经济政策
直击高考
2.(2013全国Ⅱ35题)1931年,斯大林说:“我 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 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苏联经济改革一览表
类 别 背景 农业 措 施 工业 赫鲁晓夫 改革 勃列日涅夫 改革 戈尔巴乔夫 改革
成效
评 价 局限
失败的原因
重点突破: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材料一: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 满目疮痍,1920年国民收入只有40亿卢布,比1917年 还少70亿;工业总产值只及1913年的14%,其中钢和 生铁的产量只及1913年的5%和3%,煤也只有1/3;谷 物总产量比1913年减产1/3。全国陷入一片饥荒,人 民连基本的面包和衣服都得不到满足。此时1920-1921年苏俄又遭遇了大旱灾。粮食极端匮乏,原料能 源缺少,工厂也无法开工。 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战争和灾害使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濒临崩溃
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基础检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2、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主要表现?
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的主要内容、失败的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 业
内 工 业 余粮征集制
新经济政策
固定的粮食税
重要企业仍归国有,中 小企业和暂时无力经营 企业允许私人经营
直击高考
1.(2013广东22题)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 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 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 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 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 B.推行农业集体化 •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 D.实行余粮征集制
从材料三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错了?
当时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 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严重的经济危机
材料四 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 反而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却翻了一番, 而农民获得的代价仅是一些贬值99.5%的“彩色纸片”。 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忍受,农民的 1920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 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
材料二: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 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农民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
材料三: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 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 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不同点: 赫氏侧重农业,勃氏侧重重工业, (1)侧重点 戈氏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2)成效 前两次改革都取得一定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 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败因 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 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 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 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 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为严重 的是,2月28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 叛乱,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拥护 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参加叛 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 反映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
严重的政治危机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 战争的破坏
直击高考
3.(2013全国Ⅰ33题)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 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 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 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 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考查:斯大林模式
据材料一,指出在苏联农业发展中“体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 集体农庄制度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体制僵化; 实行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策略,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损害了 经济的发展,导致出现严重的农业问题
苏联三次改革失败的原因:
赫鲁晓夫 改革 勃列日涅夫 改革 戈尔巴乔夫 改革
没有突破原来 无法从根 的计划经济体 本上破除 制,无法从根 斯大林模 本上破除斯大 式 林模式
改革已经背 离了社会主 义道路
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比较
相同点: (1)目的 (2)领域 (3)结果 都是为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地方企业缺乏活力
光芒的背后……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
全盘集体化带有很大的强制性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 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 平,这就是鲜明的对比。
饥饿的农民
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使国家能够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政 治
的“人道的”制度,否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阶级、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反对在任何情况下使用任何暴力。
其哲学基础是抽象人道主义。它宣扬“人是万物的尺度”
把社会主义说成是符合抽象的“人性”和“一切人”的利益
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积极
(2)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 化;
(3)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弊端
(2)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从农民身上拿走东西,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4)执行计划指令,挫伤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5)二战后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斯大林模式,为 日后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深化拓展: 从农业改革入手,比较苏联与中国的经济体制,并从中 获得启示
材料一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 涉及生产的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的资金 ‖ 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产品. ‖ 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产量 只有432千克和30千克,比革命前1913年还要低。
µ Ð Ï Á 1
1932Ä ê
1937Ä ê
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
光辉的成就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 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 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 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 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 地。
使国家能够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 为二战胜利奠定基础
光辉的成就
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 它所采取的“计划”方 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 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 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 “计划”成了最时髦的 词。
中央 地方
工业
集体农庄
积极性 1、压抑企业______ 重工业 2、片面发展_______,农业轻 工业长期落后。侧重改革农业、 公有 发展农业 3、单一的_______制 压抑工人、农民的 _______ 积极性
工人
农民拥有一定数量 自留地和牲畜:物 质利益原则;
农民
勃烈日涅夫改革:
推行新经济体制, 运用价值规律
中央 地方
权力_________,排斥市场 高度集中 的指令性______经济 计划 积极性 压抑地方_______
优先发展军事工 扩大企业自主权 业,农业轻工业 积极性 1、压抑企业______ 落后
工业
集体农庄
重工业 2、片面发展_______,农业轻 工业长期落后。 扩大农业自 公有 3、单一的_______制 主权;提高
美国罗斯福新政
光芒的背后……
材料1:苏联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状况 产业部门 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
农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重工业产值
8.1% 210% 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550%
材料2: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 粒钮扣售价1卢布,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 卢布,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僵硬的 计划经济,导致地方企业毫无积极性。
重点突破: 三、认识苏联的经济改革
有人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把苏联改病了, 勃
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的改
革把苏联改死了。
赫鲁晓夫改革
未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