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江浙方言和日语:不得不说的小秘密
浙江江山方言的音韵特点
![浙江江山方言的音韵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427740dd15abe23492f4d79.png)
浙江江山方言的音韵特点浙江江山方言的语音系统较为复杂,有29个声母(包括零声母?),50个韵母,8个声调。
江山方言拥有一套完整的自成体系的语音系统,保留了较多的古音特色,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
标签:江山方言声韵调音韵特点江山方言,也叫江山话,通行于浙江省江山市全境,南部上路乡与北部下路乡略有差别,但不影响彼此交际。
邻近的常山、玉山、广丰县,其与江山市交界的部分村镇也说江山话。
根据1987年版《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分区分片一览表的划分,江山方言属于吴语区处衢片龙衢小片。
江山方言的语音系统较为复杂,江山方言有29个声母(包括零声母?),50个韵母,8个声调。
江山方言拥有一套完整的自成体系的语音系统,保留了较多的古音特色,主要表现在声母方面仍完整保留古浊音,韵母方面还保留以喉塞音[?]收尾的入声韵,声调方面更突出地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各因声母清浊分为阴阳”(赵元任,1967)的特点,而且还具有“调值阴调类一般高于阳调类”(赵元任,1967)的明显特征。
一、江山方言的声韵调①(一)声母29个(包括零声母[?])[p]帮布八笔[p?]滂盆普批[b]并笨白步[m]明门忙麦[f]非方锋发[v]奉服妇发[t]端低顿答[t?]透拖听塔[d]定达洞大[n]农男嫩能[l]来蓝绿流[?]庄组资灶[??]初猜葱差[?]从造罪在[s]算色丝送[z]祠煮锄贼[?]章煎蕉粥[??]昌千清搓[?]重除柱集[?]书鲜心削[?]船社然墙[?]泥年绕染[k]见贵刮钢[k?]气空坑壳[ɡ]群茄旗厚[x]灰好花汉[?]我鱼硬额[?]盒喉红河[?]影围袄恩说明:[?][??][?][?][?]在洪音前的实际音值是[?][??][?][?][?]。
[k][k?][ɡ][h]在细音前的实际音值是[c][c?][?][?]。
(二)韵母50个[?]周州撕师[i]儿姐菜酸[u]碗扶做搓[y]水跪畦咀[a]爸渣加傻[ia]佳家霞厦[ua]华花瓜夸[o]播多河歌[?]布铺知锯[i?]野饱剃磨[u?]黑赌故库[y?]雨酒过柱[e]盖倍穿站[i?]毑阶界解[ue]威亏鬼岁[?]拜街戒赖[u?]外怪快怀[?]歪块基筛[?]丢修稻溜[au]包刀脚猫[iau]腰标钓笑[iu] 油友休交[?]班翻间兄[i?]央帮忙姜[u?]弯怕光筐凰[y?]黄瓣荒叫[??]安江滩汗[i??]养装窗双[??]恩根分床[i??]烟肩先连[u??]温尊棍昏[y??]怨官圈欢[??]金银拳参[??]盖吞断裙[i?]灯林紧轻[y?]云军群船[o?]关门红农[yo?]肿种重冲[a?]鸭百竹六[ia?]药削湿薄[ua?]活刮扩滑[ya?]镬(烧菜的锅)[??]贼特日七[ie?]叶逼直急[ye?]育决缺雪[??]恶辣盒夺[uo?]屋谷木喝[yo?]浴局出粥[o?]北鹿看撞[??]骨笔曲绿说明:江山方言韵母中[a]的实际音值有两种,其中[a][ia][ua]中[a]的实际音值接近舌面后低圆唇元音[?],如:爸[ba44]、霞[ia213]、画[ua31]。
从“きっりっい”与“ぶった”看温州话
![从“きっりっい”与“ぶった”看温州话](https://img.taocdn.com/s3/m/dcf29f38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11.png)
从“きっりっい”与“ぶった”看温州话日语假名可拼写温州话,特别是拼写那些不能用汉字写出来的口语用词,如“かぁぉど”、“はぁぉど”、“にぁぉど”。
“きっりっい”与“ぶった”是温州话“这里”、“那里”的意思。
“きっりっい”也可以写成“这りっい”或直接写成“这里”,读成口语的“きっりっい”而不读书面语的“つりい”。
但后者就有点不好办了,如写成“不丹”或“布单”前面的字要念普通话,后面的字则要念温州话。
1. 温州话的规则与韵味“きっりっい”与“ぶった”是很地道的温州话,“老温州”或出生在温州的人用得最多,一般都用“かぁぉど”、“はぁぉど”表示“这里”、“那里”。
像“かぁぉど”、“はぁぉど”这样以“ど”结尾的词还有“にぁぉど”意思是“哪里”,如:“にぁぉど走来?”,走にぁぉど?即:“从那里回来了?”,“上哪儿去?”等,平时打招呼用语。
“きっりっい”与“ぶった”或“かぁぉど”与“はぁぉど”这类词还挺有规律的,如:“きっれい”——这些,“ひっれい”——那些,ぎっれい”——他们,“にっれい”——你们,“んっれい”——我们。
就音位来说,表示“那些”的开头音素“ひ”正好在日语五十音图“は”行,即:“はひふへほ”里的第二个假名“ひ”。
因此,“这个”就是“きっかっあい”或“かっいかっあい”,“那个”就是“ひっかっあい”,如:“きっかっあいなっん”——这个人,“ひっかっあいなっん”——那个人。
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以“行”为准则的音位现象看作“は、ひ”效应。
此外,促音现象“…っ…”,以及以“…ど”结尾的词都可以自成一类,从以上的探讨可看出温州话的造词、用字规律,乃至其令人回味的、用中文汉字无法表达的韵味。
2. 特色用词在温州话里特色用词很多,这些词又特别“经典”,可又偏偏是写不出来的,因为中文汉字里根本没有这些词或字。
如,“だっろ”——又出太阳又下雨,“どっさ”——相当于:疯疯癫癫,“チャイァ”——指女孩子故意在男孩子面前卖弄,“てっいなんかっん”——讨厌(温州地区的瑞安话)。
宁波方言特色和趣谈
![宁波方言特色和趣谈](https://img.taocdn.com/s3/m/82ab9498ec3a87c24028c4c1.png)
宁波方言特色和趣谈宁波话属于吴语。
语言学上称为"吴语"是因为吴语是从古代的吴郡、吴兴郡、会稽郡等"三吴"(郡治分别在今苏州、湖州、绍兴)地区为中心的太湖流域、宁绍平原发展起来的。
习惯上俗称"江南话"、"江浙话"。
吴语是汉语历史最为悠久的方言,其祖语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上层人士习用的汉语方言。
宁波话主要有什么特色呢?第一、语音"石骨铁硬"(硬的意思)。
最能简洁明体现其特色的一句话是:"宁可听苏州人吵相骂(吵架),勿要听宁波人讲闲话"这句话意思是,虽然同是吴语,苏州话"糯"(如糯米那样),即使吵架也好听;宁波话"硬",即使说话也像吵架。
虽是戏言,宁波话的难听可见一斑。
但如果解释不到位,会给人造成"宁波人很凶"的误会。
其实"石骨铁硬",只是宁波话的语音,意即其硬如石、如骨、如铁,毫不软弱折弯。
那么硬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宁波话完好地保留了古代的入声字;二是许多复韵母变成了单韵母;三是说话的语气、语调上也体现了"硬"的特质。
比如,普通话:你怎么回事?宁波话:侬砸毁事!第二、语句生动形象。
1、宁波话象声叠韵词用得特别多。
比如:毕毕跳跳、嘟嘟飞飞、格格笑笑;再比如急绷绷、怕势势、酸汪汪;要不,再来上一句"勿响勿响,'口蓬嗵'一枪"(平时不做声,一说便是一鸣惊人)。
2、宁波话里有的名词命定天生已被冠上了形容词,宁波人说起来很特别,如把狗一概称作"黄狗",而不管其毛色是不是黄的;把凳子一概称作"矮凳",而不管它究竟矮不矮,以至有时会有"高矮凳"的矛盾叫法。
还有把窗子一律称"窗门",再把门区分为大门、房门、腰门、矮门等。
试论吴方言对日语的影响
![试论吴方言对日语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ccc58de195f312b3169a5dc.png)
来到北京半年多了,我至今仍可以在寝室肆无忌惮地用浙江话讲小秘密,反正别人听上去就觉得就像韩语、日语之类的话,戏谑为“鸟语”。
我也奇怪,四川话就那么好懂,浙江话真的这么难懂?学了一些日语,真的觉得日语和我讲的方言挺像的,尤其是吐字、咬字方面,如鼻浊音等等,浙北的方言的字与句的结构很难用普通话转译,就像对着书上的一句话,用方言来说,句子的组织结构会发生变化,而字的发音也和普通话的说法不同,很难用国际音标或普通话注音,但是我发现却可以用日语的假名来注音。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豁然开朗。
试探吴方言对古日语的影响作者:黄建香(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日语虽是独立起源,但在词汇和表意等方面深受汉语影响。
作为与古代日本交流最活跃、最方便的地区,吴地方言对古代日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本文结合吴方言和古日语,对双方的形容词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详细考察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形容词,从一个侧面肯定了吴方言对日语的巨大的渗透作用。
一、前言有幸因工作关系接触过日本的许多史料,偶尔在镰仓时代的《源氏物语》注释书中看到“行李”一词上以片假名注音为アンリ、把“父亲”称做デデ的例子,甚是惊讶,随即问在座的日本学者其意,均做苦恼样,再问中国学生得到的也是似是而非的解释,当时的心情就像中了たからくじ一样,初次为出生吴地能占这方面的便宜而沾沾自喜。
因为只有在吴地方言中才发“行李”为angli,称父亲为daidai。
大家都知道,数字“二”日语和吴语的发音是一模一样的,都读ni。
吴地范围很广,包括上海、江浙的大部分地方以及福建的一部分,各地发音略有不同,但互通互懂。
实际上像“二”这样雷同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古日语中的“千”都读ち,如“三千”读みち,“千束”读ちづか,现在北海道的地名“千歳”仍读ちとせ,接近吴语的“千(qi)”音。
数字“十”(そ)的发音也接近吴音,“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十代”分别读みそ、よそ、いそ、むそ、そしろ。
关于江浙人对江南方言(吴语)认识的十大误区
![关于江浙人对江南方言(吴语)认识的十大误区](https://img.taocdn.com/s3/m/5ef28940ad02de80d4d840cd.png)
关于江浙人对江南方言(吴语)认识的十大误区江南方言,吴语是也,包括苏州话,上海话,杭州话,常州话,无锡话,以及浙江大部分方言。
中国第二大语言,位列北方官话之后。
误区1 江南方言是土话苏州话,上海话是吴语的代表,而现代吴语是南方雅言的继承。
晋朝永嘉南渡之后,中国古代标准音雅言分为南北两支,一支以北方洛阳为标准,一支以南方建康(南京)为标准。
建康雅言属于吴语。
南方雅言开始以吴语南京话为代表,后来苏州话,扬州话一度成为南方雅言的代表。
后来元朝末期,南京话、扬州话蜕化为江淮官话,这样苏州话成为吴语的代表。
后来上海也成为吴语的代表之一。
而北京话没有成为雅言的历史,北京话是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结合。
因此,吴语比北京话“雅”,北京话和吴语相比属于“土话”。
详细资料/view/4591.htm#2误区2 苏杭沪等方言是小语种江南方言不是小语种,而是大语种吴语的一种代表性方言。
吴语包括苏州话、江南方言、无锡话、杭州话、绍兴话、宁波话等等重要方言。
吴语在世界语言中排名第十详细资料/group/topic/2259820/误区3 江南方言被普通话同化是历史趋势虽然以普通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占据中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北方方言地区缺乏经济文化基础。
因此,面积大,人口多不是语言强势的主要原因。
经济文化才是主要原因。
英语能够从小语种成为世界通行语言,在于其经济文化基础。
没有经济文化基础的语言一切免谈。
如果没有人为干预,一般是经济文化强势的语言同化弱势语言。
这是世界文化优胜劣汰,这是一种进步。
按照目前的经济文化实力,如果没有干预,江南方言完全是强势的语言。
江南方言目前弱势的原因不是江南方言不是本身的原因,而是强行推普的缘故。
这种强制推普措施未必会对中国文化发展有什么帮助。
误区4 江南方言十里不同音其实,每一种方言都是如此,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有时候千里同音的现象是由于大移民,比如四川、东北、西北。
而大移民造成了很多文化的流失。
应该说,江南方言十里不同音是一种幸运,保留了很多上海优秀的文化。
浙川话中几个特殊副词在日常交际中的运用
![浙川话中几个特殊副词在日常交际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ff275403bb68a98271fefae0.png)
摘
要: 浙川方言 中存在一 些特殊 副词, 恁 ” 可…‘ ” 精 ” 。这 些副词 的功 用各不相 同, 如“ “ 都 “ 等 通过在 具体语境 中
的对 比, 总结 出它们之 间一 些细微 的不同之 处 , 而发掘在 日常交际 中具体运用这些词汇时所 包含的个人 情感。 从 关键词 : 淅川方言 ; 副词 ; 日常交际 中图分类号 : 7 H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09— 9 7 2 1 )3— 3 1— 4 10 3 0 (0 2 0 0 1 0
汇的继 承 。另 外 , 淅 Jf 言 中有 一 个 “ [ §D 在 l 方 真 t‘n ] 与“ ” ” 恁 的用 法 与意 义 完 全 相 同 , 这 里 我 们就 在
不 多加 讨论 了 。
其 次 , 具体 语境 中 , 可 ” “ ” 担着 所 修 在 “ 与 且 分
饰对 象不 同领 属关 系 的 任 务 。 比如 , 描 述 一 座 房 要
一
些 特殊 词 汇不 仅 是对 古 代 汉 语 的继 承 、 留和 创 保
( )恁” 3 “ 用来 修饰 心理 动词 和 动词性 词 组 。例
如:
新, 而且 是对 事 物 的不 同描写 、 同 比喻 、 同说 明 , 不 不
也是 某 一地域 群 体 习惯和 社会 心理 的一 种表 现 。本 文将 以淅川话 为 例 , 析 其 特 殊 词 汇在 交 际 中 的运 分 用 。淅 川县 位于 豫 西 南 山 区 , 由于 西接 陕 西商 洛 地 区 , 与湖 北 襄 樊 地 区 相 邻 , 县 基 本 都 说 淅 川 方 南 全 言 , 各 乡镇 在 部分 调 值 、 汇 上亦 有 细 微 差 异 , 但 词 可 差异 并 不 明显 。淅川 方言 大体 上 与整个 河南 方 言相 同 , 是 也有 很 细 微 的差 别 。例 如 它不 像 以郑 州 话 但
宁波话——精选推荐
![宁波话——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ad8c5c27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94.png)
宁波话宁波⽅⾳宁波话属于吴语太湖⽚(北吴)甬江⼩⽚,分布在宁波市六区(海曙区,江北区,北仑区,镇海区,鄞州区,奉化区)、象⼭县、宁海县(岔路及其以南除外)、余姚东南部、慈溪东部,⾈⼭⼤部分地区等,使⽤⼈⼝约500万。
各⼟语⼗分接近,内部⼀致性也很⾼。
余姚⼤部和慈溪西部被划分为属于吴语太湖⽚(北吴)临绍⼩⽚。
吴语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以南地区,位于今苏南、上海、浙江及邻近地区,称“吴越语”,简称为“吴语”,是因为吴语是从古代的吴郡、吴兴郡、会稽郡等“三吴”(郡治分别在今苏州、湖州、绍兴)地区为中⼼的太湖流域、宁绍平原发展起来的。
习惯上俗称“江南话”、“江浙话”。
吴语是汉语历史最为悠久的⽅⾔,其祖语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上层⼈⼠习⽤的汉语⽅⾔。
现代的吴语,仍然保存着⼀些在多数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的古汉语特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保持了浊⾳和清⾳声母的分别,所谓“浊⾳”,浊⾳的发⾳需要振动声带,⽐如英语中的b、d、g、z都是和吴语⼀样的浊⾳,普通话的b、d、g、z则是清⾳。
语⾳概说宁波话如果从语⾳学的⾓度看,⽅⾔的语⾳特⾊更多地表现单⾳词和双⾳词上,它会更富有个性地表现出“读⾳”的地⽅性,或者说与普通话的区别,但是,这⼀区别会带来书写上的困难。
好在宁波话中保留了不少的中古⾳,借助于《⼴韵》《⽟篇》这些古典的⼯具书,可以查到它们的最原始的写法,当然,这些字往往⼗分冷僻难认,⾮专业⼈员⼀般不可能读出和读准。
但是,如果从词义的⾓度来看宁波⽅⾔,会发现它的三⾳节、四⾳节的俚语、俗语、⽐喻语、⽅⾔成语以及更多⾳节的短语和谚语(话头),不但可以书写,⽽且⼗分精彩⽣动,这些正是宁波话的最活最有⽣命⼒的因素。
现代注⾳系统(仅供参考)宁波话据北⼤⼈徐通锵先⽣研究,对于宁波⽅⾔记录、整理与理解的⼯作,最早是旅居宁波的外籍⼈⼠开始着⼿的。
⽐如在清光绪⼆年(1876年),传教⼠Morrison W.T.花了16年时间记录、整理、出版了他的著作《宁波⽅⾔词语汇解》(An Anglo Chinese-Vocabulary of Ningbo Dialect);光绪⼆⼗七年(1901年)和宣统⼆年(1910年,Mollendoff P. Gvon)先后出版了《宁波⽅⾔的⾳节》(The Ningbo Syllabary)和《宁波⽅⾔⼿册》(The Ningbo Handbook)。
日语其实就是中国的方言!
![日语其实就是中国的方言!](https://img.taocdn.com/s3/m/39106525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6c.png)
⽇语其实就是中国的⽅⾔!⽇语其实就是中国的⽅⾔,是和粤语、温州话、上海话⼀样的存在,很多国⼈就听不懂南⽅的⽅⾔,⽇语作为⼀种中国的⽅⾔存在,国⼈听不懂也属正常。
⽇本地区的原住民最初是没有⽂字的,三国时期部分汉字传⼊⽇本,⽇本历史这才有了⽂字记载。
唐朝时期,⽇本出现了流传于⼥⼦之间的假名,相当于某种暗语的存在,汉字仍然作为官⽅记录⽂字。
⾃三国时期,⽇本⼟著就常常往返于中国。
据记载,⾈⼭地区是⽇本⼟著最常⽤的登陆地点。
到达中国后,他们⾸先学习了汉语,⾈⼭地区的⽅⾔成为他们的⾸选。
现在的⽇语依然和⾈⼭话有很多相近之处,“早上好”的⽇语发⾳“阔你⼏哇”,⾈⼭话发⾳“可与去发”;“再见”的⽇语发⾳“撒有那拉”,⾈⼭话发⾳“⽣⾐妈垃”;“厉害”的⽇语发⾳“死盖”,⾈⼭话发⾳“⾊阁”。
这种语⾔发⾳的相似完全是⼀种历史的传承,⽇本⼈想改变这种现象是不可能的。
后来“假名”成了⽇本官⽅⽂字,这种⽂字其实是对汉字进⾏拆解后形成的,有很⼤的局限性。
单靠这些,⽆法完全表述⽇语的意思,仍然需要加⼊很多汉字进⾏补充。
如果废除“假名”,汉字可以⾮常完美的表述⽇语的意思,就像中国很多⽅⾔发⾳不同却⽤⼀种相同的汉字。
据⽇本官⽅统计,1956年,⽇语的语汇中,汉语占53.6%;1964年,在极⼒去汉语基础上,汉语仍占47.5%。
就算到了21世纪,⽇语仍然需要汉字作为⽀撑,时常要加⼊新名词进⾏补充。
这种反复的加⼊汉字的⽅式,带来了很⼤的⿇烦,直接废除“假名”,引⽤汉字是最⽅便可靠的途径。
汉字代替“假名”,⽇语作为⼀种中国⽅⾔存在,这在现今和历史上都是最好的选择,然⽽中国错失了⼏次这样的机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假名”的局限性被极⼤的完善,⽇本也在极⼒降低本国语⾔重组的风险。
浙江方言
![浙江方言](https://img.taocdn.com/s3/m/7966fcaeb0717fd5360cdcad.png)
中国地大物博,风土人情各地不同,方言更是丰富多彩。
但大体而言,长江以北均以普通话为基础,音调差异当然有,但是基本能够听懂,所以东北小品、山东快书之类,能够举国同乐。
长江以南方言差异非常大,象粤语,闽南话,人称之为“鸟语”,如婉转鸟鸣,但外乡人通常听不懂。
就方言的多样性而言,我以为当以浙江为最,所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因此别的方言可以省命名,如“四川话、广东话”等,唯浙江省没有“浙江话”,因为除普通话外,浙江省没有哪种方言可以全省通用。
浙江的方言地域范围很窄,大都以“市”为范围,11个地级市就有10种方言(宁波、舟山两市方言基本相同),市内也有差异,有的甚至以县(县级市)为范围。
比如我是浙江人,但是温州话、江山话、义乌话我一句也不懂,听温州人讲温州话,就象是在听日本人讲“日语”差不多,据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用了温州兵做通讯,温州方言对方一概破译不出。
江山是一个县级市,律属衢州,但是江山方言衢州市的人也听不懂,当地流传的故事是,毛人凤、戴笠都是江山人,他们起用了一批江山人从事特工工作,以江山方言进行联络传递,保密程度极好。
义乌话也很难懂,吃饭叫“食饭”,听那发音有点象“赛跑”。
杭州方言仅限于杭州老城区,萧山区的方言近似绍兴方言,而余杭区的方言则接近湖州方言。
杭州方言在浙江独树一帜,比较接近北方话,我以为与南宋定都有关,应该是“余杭方言+河南方言”混合而成。
历经时代演变,杭州方言颇具特色,首先是“儿话音”很重,“碗儿、筷儿、凳儿、鞋儿、玛儿(袜子)”,那个“儿”字是正经当作一个字念着的,不象北京话中的“儿”那样一带而过,有道是“小伢儿,搞搞儿(玩耍),搞了不好闹架儿”。
还有把“儿”字放在词中央的,如“踏儿哥”(三轮车夫)、“片儿川”(一种面条)、“件儿饭”(吃霸王餐)等;其次是保留了一些原本的地方方言,如“熬烧熬烧”(催促人快一点)、“墨赤踢喝”(很黑)、独头独脑(拎不清)、发厣(有趣)等;另外还有一些很有特色的话,比如喜欢杭州话叫“欢喜”,很喜欢、非常喜欢叫“毛欢喜”、“尽干欢喜”,不一样叫“两样声”,游玩叫“耍子儿”。
吴语
![吴语](https://img.taocdn.com/s3/m/2c06521ca300a6c30c229f6b.png)
吴语百科名片吴语区分布吴语,又称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
在中国分布于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福建,使用人口约八千万。
在国际语言排名中,吴语在中国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语言。
通常认为苏州话具有吴语的代表性;也有人因上海话在国内外影响力较大而将其当作代表。
和普通话相比,吴语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因素。
吴语语音和北方官话差别大,词汇和语法独特,吴语强迫式的在句子中连读变调的发音特征是另一个与官话的显著差别。
这也是吴语与其他众多中国方言(如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等)的重大区别(徽语除外)。
目录[隐藏]基本信息简介历史音韵词汇语法表记方言基本信息简介历史音韵词汇语法表记方言•注释•语言比较•源流小考基本信息使用人数约7700多万吴语使用者在中国大陆的主要分布地区。
使用国家(地区)中国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和福建西北角及香港、台湾、日本九州岛、美国旧金山等地说吴语的移民中间国际排名10语系汉藏语系-汉语族-吴语语言代码ISO 639-1:zhISO 639-2:chi (B) zho (T)ISO/DIS 639-3:wuu简介吴语,英文Wu或Wu-Chinese。
又称吴方言、江东话、江南话、江浙话。
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
吴语主要通行于中国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区、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和福建西北角及香港、台湾、旧金山等地说吴语的移民中间。
使用人口约八千万,在中国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
特别是苏州话因声音委婉动听,有“吴侬软语”的美称。
苏州话是吴语的代表,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近代以来,因太平天国战争破坏,随着苏州的衰落和上海的崛起,也渐有人把上海话当作代表。
近代中国有四大白话:京白、韵白、苏白和粤白。
而苏白无疑是江南地区最流行的语言。
海上花列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02)姑苏城被大明士绅名流列为游学天下必得一游的五大都会之一,上至后妃宫眷、官宦妻女,下至民间匹妇乃至江湖艺女,更以穿着苏式服装,学说苏白,操唱吴歌,引为骄傲。
中国人学日语有先天优势?吴语和日语竟然如此相似!
![中国人学日语有先天优势?吴语和日语竟然如此相似!](https://img.taocdn.com/s3/m/80296c31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5d.png)
中国人学日语有先天优势?吴语和日语竟然如此相似!对于中国人而言,了解日本这个与我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邻邦,学习它的语言正是第一步。
日语其实并不难学,特别是我们中国人学日语是有先天优势的!其一,日语中汉字多,对中国人而言很容易理解。
其二,中日文化有很多相通之处,对于构架语言学习背景更加有益。
尤其是生活在江浙沪一带的同学应该深有感触,有着这些方言的中国人,在学日语时有着额外的属性加成:这个日语词的发音,跟我家乡话简直一模一样啊!其实这不是你的错觉,而是确实存在的。
上海交大日语系副教授黄建香曾承认,在学日语时“因为出生在吴地能占到这方面便宜而沾沾自喜”。
所谓的吴语,一般以苏州音为标准音、以上海话为共通语、以吴语区江南群城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四声八调清浊对立等正统存古的自然语音为古典语音规范。
吴语有多像日语?看看它们的读音就能略知一二。
常用词如“行李”、“砂糖”、“简单”,大部分数词如“二”、“十”、“千”,浙江话听起来都更接近日语发音。
此外,日语中常用的形容词接头词“お”与浙江话的“阿”、接尾词“し”与浙江话的“希”在用法和发音上也非常相似。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旅日华侨王仁乾曾经为了自学日语,在1884年编写了《无师自通东语录》。
这本全中国第一部日语学习工具书,没有一个日文字。
它全都用浙江慈城方言注音,“母亲”注音为“哈云”、“妹妹”则用“衣木笃”表示。
几个词发音相同,并不足以让吴语听起来像日语,更重要的是,它们的音调和节奏也相似。
日语的音调和普通话差别很大,但和吴语却有些类似。
在普通话里,声调的地位相当重要,比如“同窗”和“同床”,就完全是两个意思了。
在这样的语言里,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声调,门就是二声(mén),大就是四声(dà),无论如何组词、成句,每个字的声调一般不会轻易改变。
但日语却是另一种操作。
日语的一个字可能不止一个音节,每一个音节的声调并不固定,而是取决于它在词汇中的位置,重音位置的不同,代表的是不同的词义。
原来浙江人天生会说日语
![原来浙江人天生会说日语](https://img.taocdn.com/s3/m/9b3b8e0d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7e.png)
原来浙江人天生会说日语据史料记载,1939年,蒋介石将军的实力之强战舰『梅山号』抵达浙江宁波。
此时,宁波还是一个睡眠的小港,市内街头街尾空无一人,只有梅山号的船员和当地人在一旁看热闹。
船员们过来临贴仔细地观察,找到了一个可以使用汉语跟居民沟通的人。
当蒋介石发现这个人时,他亲自跑过去:“你能说日语吗?”。
居民回答:“当然,这里有很多人天生就会说日语。
”这让蒋介石非常惊讶,他才发现原来浙江人天生会说日语!从此以后,这个小港渐渐成了国内的第一个日语港口,宁波也成为外国商人进入中国的窗口。
浙江的渔民们也受到日本商人的吸引,从此常常跑到日本学习日语,与日本商人交流,发财致富。
从后来发展起来,浙江以日语传播本地文化,把古老的日本文化融入到当地,是一个有趣的历史案例。
有人认为,在宁波的渔民们能够操日语的原因是因为童年时期,随叔叔伯父去日本,在那里上学而学会的。
而有人认为浙江人天生就会说日语,因为当时的居民经常到日本去打工捞鱼,这就逐渐的把日语语言学习到了。
同时,在很多早期的文献中,也有史料记载浙江人天生会说日语。
无论何种原因,这个历史故事让人惊叹不已:浙江人可以天生会说日语,实在是太神奇了!今天,浙江人在各大城市与日本商人顺畅交流,这也是浙江人天生说日语的佐证。
如果拥有这样一个语言优势,能够更融入当地氛围,拓展更多的文化机遇,实在是太令人羡慕了!今天,浙江的一些大学也开设日语教育,开设日本文化课程,这一切都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和活力。
而在国内的旅游景点中,也有不少拥有浙江传统文化的元素,比如浙江景点设有真人秀栏目,有着浙江式的文化习俗,也有日本文化主题乐园,把地方特色与日本文化交融,弥补历史遗憾,增添浙江的文化底蕴和活力。
经历了上个世纪的发展沧桑,浙江的文化多元化的融合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浙江的文化旅程,包括有史以来天生会说日语的浙江文化。
浙江的文化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特别是在当今日语热潮的大背景下,更显得丰富多彩,值得我们学习和珍惜。
湖州方言与日语的对比与探讨
![湖州方言与日语的对比与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7e7dc4194431b90d6c85c775.png)
湖州方言与日语的对比与探讨①学号:1291610206 姓名:孙尤茜班级:日语12乙一、湖州方言概况②。
湖州方言为吴语,属吴语太湖片苕溪小片(又名湖州小片),少量地区有官话和客籍。
本地主体方言湖州话,属吴语区太湖片湖州小片方言,与上海话、苏州话、杭州话等同属北吴语区,并与温州话(南吴语)同属吴语区。
湖州吴语通行于湖州市吴兴区、南浔区、长兴、安吉(大部)、德清和杭州市部分地区(包括余杭区大部、江干区东部、西湖区西部、拱墅区北部等)。
湖州话是吴语的代表方言之一,与同根的苏州话一样,同谓“吴侬软语”。
湖州话清柔温雅、软糯意静:男子说来,风度翩翩、谦貌侃侃;女子说来,静雅甜美、殷柔动听。
听湖州女孩子说话,是一种享受。
湖州话柔软顺耳、静雅清透,具有糯、软、轻等特点。
如果湖州话消失,那是一种文化的消亡。
湖州当地对湖州话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重视的。
如:向外来人员开设的-湖州话培训学习班、湖州广播电台开设的吴味湖味十足的湖州话栏目-湖州山海经、湖州电视台开设的吴语湖州话节目-阿奇讲事体、以及数量繁多、内容丰富的社区街道湖州话学习活动。
湖州市本地及两区溪泊纵流,河港密布,桑榆阡陌相间,小桥流水人家,为著名的江南水乡。
浓浓的江南情调造就了优美动听的湖州话。
湖州话除了吴语所共有的语音、语汇、语法的特点之外,在语言交际功能上颇具特色。
一个普通的词语,一句简单的话语富有鲜明、生动的表现力和含蓄、委婉的修辞特点。
在语言交际中,当发话者无法用适当的词语表达和解释一定的意义时,他通过语音的多种形态来表明语言符号所属的感情、风格、色彩并附加其主观感情评价意义,使受话者通过不同的语音去推导发话者的语用目的,按交际语言学的观点,这应该是一种语音修辞活动,也是湖州话颇有特色且非常有趣的语言现象。
浙北吴语是吴方言的次方言,湖州话是浙北吴语的重要一种。
湖州话的声韵调系统中,声母有29个(包含零声母),韵母有41个,声调有8类。
(赵元任认为湖州话的声韵调系统中,声母有30个,韵母有37个,声调有7类)。
杭州话谚语、俗语盘点
![杭州话谚语、俗语盘点](https://img.taocdn.com/s3/m/e70efdf1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08.png)
杭州话谚语、俗语盘点杭州话谚语、俗语盘点杭州话隶属中国吴语中的太湖吴语系统,这个系统还包括湖州,绍兴和宁波方言。
杭州话在南宋期间受到北方官话的影响,所以在某些方面有很明显的与普通话契合的地方。
由于杭州话中具备的去声,所以我不得不用5种方式来标拼音,用~即带去声的发音。
还有用[]括的发音指示用的是英语国际音标。
鉴于我个人非杭州话的语言专家,其中一些解释和方言用字都是按照个人理解写的,成稿也仓促,若有不妥处,欢迎杭州的朋友批评指正。
(记得杭州报纸曾经出过杭州话托福的卷子,可惜找不到了,本来还可以再标准些)还有如果真想按照我的音符去读,建议前后连读稍快些,这样才可能最大程度的接近原话,当然如果刚好有杭州朋友在侧,你就可以听标准的发音了。
1.色克(se1,ke),挖抓(wa1,zhua1),色糟(se1,zao1)在杭州话里,这三个词属于一种意思,即厉害的意思,但是之间有微小的区别。
第2个通常形容人吵架很厉害,或者做人很嚣张。
而1,3个还含有能干能行的意思。
2.闹架儿(nao2,jia4,er)吵架的意思。
3.沙逼(sa1,bi1),沙婆儿(sa1,bo1,er)这是杭州人比较恶毒的骂人的话,后者是用来专骂女性的。
沙通常有疯,不讲道理的意思。
4.伢儿(ya2,er),小(xiao4)伢儿,儿科(er2,kou)前两个词是小孩子的意思,但是在特殊场合下含有贬义,指对方幼稚。
儿科是贬义的骂人词汇,形容人幼稚。
5.哈兜西兜(ha1,dei~,xi1,dei~)本义是无目标的到处乱走,引申为说话做事无目的,胡说胡做一气。
也可以单独成句,指对方胡说或者胡做。
如:你说了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他们会说:“哈兜西兜”。
6.介个套(jie~,ge~,tao~)意思是怎么样,什么打算。
中性词,根据语气变化。
贬义例子:两个流氓面对面,想知道对方的心态是否坚决,想怎么解决争端,就会很横的问:“色你我的,你想介个套?”中性的如:一个人问另一人事情怎么样了,就直接问:“事体介个套了?”7.芊死绊倒(qian1,si1,bai,dao1),芊色色(qian1,se1,se1)芊本义形容女性没有操守,卖弄风骚的样子,组成词汇后,前者引申形容人不识好歹,做不该做或者没有能力做的事。
有趣的宁波老话
![有趣的宁波老话](https://img.taocdn.com/s3/m/1de4b42f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a.png)
有趣的宁波老话宁波是中国浙江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有独特的方言——宁波老话。
宁波老话是宁波地区的本土语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文化独立性。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有趣的宁波老话。
一、"面吃"——吃饭当你在宁波听到有人说:“我要面吃”,不要误会,他们其实是在说:“我要吃饭”。
在宁波老话中,“面吃”就是“吃饭”的意思。
这种说法源于宁波人民对于面食的特殊喜爱和重视。
二、"低花"——小孩宁波老话中,人们常常用“低花”来称呼小孩子。
这个词汇充满了亲切和可爱的意味。
如果你去宁波的街头巷尾,常常能听到宁波人对小孩的亲切称呼:“低花,来这边看看”。
三、"个闲"——休息当你听到有人说:“我这个闲一下”,就表示他们想要休息一会儿。
在宁波老话中,“个闲”就是“休息”的意思。
这也反映了宁波人民淡泊名利,重视生活休闲的态度。
四、"笃颠"——真诚在宁波老话中,人们经常用“笃颠”来形容一个人真诚、正直。
比如,当你的朋友向你表达真诚的感谢时,你可以说:“你好笃颠”。
这种特殊的说法传递了宁波人民重视真诚和友善的价值观。
五、"麻瓜"——呆子如果你听到有人说:“他真是个麻瓜”,别感到疑惑,这只是宁波话中对于呆子的一种称呼。
宁波老话中的“麻瓜”一词既可以形容一个人傻傻地、呆呆地,又可以表示对于某人的调侃和戏谑。
六、"内酥外脆"——人际关系繁杂在宁波老话中,人们常常用“内酥外脆”来形容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繁杂。
比如,当你遇到一个外表看起来很细腻但内心却很剽悍的人时,可以说他是“内酥外脆”。
这种比喻方式富有画面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总之,宁波老话是宁波地区特有的语言文化现象,充分展现了宁波人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以及坚忍不拔的个性特点。
宁波老话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生动形象、富有情感色彩,从而成为了宁波地区人们日常沟通交流的重要语言工具。
[整理]台州方言特点
![[整理]台州方言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bc4c897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17.png)
台州方言语音特点汇总吴方言,习惯上称吴语 也叫江浙话或江南话。
其通行地域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的一部分地区 大约有110多个县市 目前使用人口大约8000万 是我国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
吴方言又可以分为五个片1太湖片即吴侬软语片 包括江苏吴语21个县市 上海市及其所属各县 浙江旧杭州、嘉兴、湖州3府 以及浙东旧宁波、绍兴两府,以上海话或苏州话为代表。
2东瓯片即温州片 温州话旧称瓯语 通行于温州市、瓯海、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文成以及洞头、苍南、青田的部分地区。
这片以温州话为代表。
3婺州片包括浙江中部金华地区的金华市、兰溪、浦江、义乌、东阳、武义、永康、磐安 以金华话为代表。
4丽衢片包括处州小片和龙衢小片:包括缙云、丽水、云和、青田等县和景宁畲族自治县 泰顺县北部和庆元县的东北部 以及龙泉、开化、衢州、龙游。
福建省浦城县的北部 江西省的玉山、广丰、上饶也属这一小片。
这片以丽水话为代表。
5台州片包括天台、三门、临海、仙居、黄岩、椒江、温岭、玉环 宁海县岔路以南和乐清县清江以北地区。
这片以临海话为代表。
下面我就来谈谈台州片的语音特点。
台州片10县市 广义上的台州话包括临海话 黄岩话 仙居话等 使用人口580万 占吴语人口总数的11.6% 其中又可细分为南台片、北台片。
南台包括临海、黄岩、椒江、路桥、温岭、玉环、乐清 清江以北 语音接近北吴的小片 代表为市区话和温岭话 北台包括三门、天台、仙居、宁海 岔路以南 代表为天台话。
南北两片通话有些困难 南片的黄岩、椒江、路桥、温岭等比较接近 北片的几个方言则相差较远。
台州方言约形成于秦汉间 由于台州地处海隅 故较多地保留了古越及吴语音。
其在语音和词汇、语法等方面和都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别。
其中语音方面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台州话辅音总共有34个 分为清音不送气音、清音送气音、全浊音、次浊音。
一、声母1没有舌尖后音 zh、ch、sh。
宁波方言特色和趣谈
![宁波方言特色和趣谈](https://img.taocdn.com/s3/m/a3a69ef4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ba.png)
宁波方言特色和趣谈宁波话属于吴语。
语言学上称为“吴语”是因为吴语是从古代的吴郡、吴兴郡、会稽郡等“三吴”(郡治分别在今苏州、湖州、绍兴)地区为中心的太湖流域、宁绍平原发展起来的。
习惯上俗称“江南话”、“江浙话”。
吴语是汉语历史最为悠久的方言,其祖语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上层人士习用的汉语方言。
宁波话主要有什么特色呢?第一、语音“石骨铁硬”(硬的意思)。
最能简洁明体现其特色的一句话是:“宁可听苏州人吵相骂(吵架),勿要听宁波人讲闲话”这句话意思是,虽然同是吴语,苏州话“糯”(如糯米那样),即使吵架也好听;宁波话“硬”,即使说话也像吵架。
虽是戏言,宁波话的难听可见一斑。
但如果解释不到位,会给人造成“宁波人很凶”的误会。
其实“石骨铁硬”,只是宁波话的语音,意即其硬如石、如骨、如铁,毫不软弱折弯。
那么硬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宁波话完好地保留了古代的入声字;二是许多复韵母变成了单韵母;三是说话的语气、语调上也体现了“硬”的特质。
比如,普通话:你怎么回事?宁波话:侬砸毁事!第二、语句生动形象。
1、宁波话象声叠韵词用得特别多。
比如:毕毕跳跳、嘟嘟飞飞、格格笑笑;再比如急绷绷、怕势势、酸汪汪;要不,再来上一句“勿响勿响,'口蓬嗵'一枪”(平时不做声,一说便是一鸣惊人)。
2、宁波话里有的名词命定天生已被冠上了形容词,宁波人说起来很特别,如把狗一概称作“黄狗”,而不管其毛色是不是黄的;把凳子一概称作“矮凳”,而不管它究竟矮不矮,以至有时会有"高矮凳"的矛盾叫法。
还有把窗子一律称“窗门”,再把门区分为大门、房门、腰门、矮门等。
最绝的是把男孩一律叫作“小顽”,不管他是三四岁还是廿三四岁;而把女孩一律叫作“小娘”,不管她是小丫头还是大姑娘,只要没出嫁,统统是“小娘”。
如果你要更准确说清情况,还得另外再加形容词,于是就出现“大大小顽,坐高高矮凳,抡厚厚薄刀,切石硬年糕,喂黑黑黄狗”这样看似不通,其实是妙不可言的句子。
趣说方言禁忌
![趣说方言禁忌](https://img.taocdn.com/s3/m/9648c677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26.png)
趣说方言禁忌作者:易中天来源:《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2020年第29期全国各地说话都有忌讳。
北方忌醋。
因为“醋”与“错”音近。
吃饭的时候,问人家“吃不吃醋”,就更是会引起误会。
结果北方一些地区(如山西)便干脆管醋叫“忌讳”。
粤语忌肝,因为“肝”和“干”同音,结果猪肝叫猪润,鸡肝叫鸡润,豆腐干叫豆润。
吴语忌药,结果吃药叫“吃茶”,真正的茶则叫“茶叶茶”。
上海话甚至忌“鹅”,因为“鹅”与“我”同音,弄不好“杀鹅”就成了“杀我”,所以上海人把鹅叫做“白乌龟”。
吃人的老虎当然也忌讳。
于是北方叫“大虫”,温州叫“大猫”,长沙则把腐乳叫“猫乳”,把府正街叫“猫正街”,好像老虎一改了名,就不再张牙舞爪,全变成“乖乖猫”了。
“蚀本”的“蚀”当然也说不得,这在全国各地都视为禁忌。
“蚀本”也叫“折本”,折,读如舌。
所以舌头也不能说,得叫“口条”,苏州话则叫“门腔”。
广州人、温州人和梅县人不但不肯“折”(蚀),还想有赚,便叫“猪利”“猪口赚”和“猪利钱”。
社会方言中也有忌讳。
店家忌“关门”(破产倒闭)。
于是吴语便把晚上关门暂停营业叫做“打烊”。
烊的意思是熔化金属。
店家白天收的都是碎银子,晚上得把它们熔化了铸成大元宝,当然要“打烊”了。
所以“打烊”不仅不是“关门”,简直就是“招财进宝”。
船家忌“翻”、忌“沉”、忌“滞”、忌“住”、忌“搁浅”,因此“帆”得叫“篷”,“幡布”得叫“抹布”或“云转布”;“盛饭”得叫“装饭”“添饭”。
“箸”因为在不同的方言中与“沉”“滞”“住”音近,就变成了“筷子”。
戏班则忌“散”,但凡谐音“散”的,都得改别的词,比如雨伞就得叫雨盖、雨挡、雨拦、雨遮。
有一回新凤霞在后台说:“我先歇歇!刚跑到这儿,浑身都是汗,累得都散了架子了。
”话音还没落,把头李小眼就大吼一声“忌讳”。
接着又说,“你还是在戏班长大的,怎么这么外行哪?这个字是戏班儿的忌讳,你不知道哇?你怎么不说是拆了架、碎了架?”拆了架、碎了架是个人的事,散了架可是戏班里最大的灾难,所以新凤霞非挨一顿臭骂不可。
方言里的秘密研究报告总结
![方言里的秘密研究报告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73e1eec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17.png)
方言里的秘密研究报告总结1. 引言方言是地区或社群中独特的语言形式,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化和发展。
在许多地方,方言除了一种交流工具外,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信息。
本文旨在总结对方言中的秘密研究,包括方言的起源、演化、特点以及它们在社会中的地位。
2. 方言的起源与演化方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语言的形成。
随着不同地区的人群离散开来,他们的语言也开始发生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变化导致了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
随着人们在不同地区的迁徙,方言也在不断地演化和发展。
方言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
地理条件、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都对方言的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方言的演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持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
3. 方言的特点每种方言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包括发音、词汇、语法和语言习惯等方面。
方言的特点既反映了地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们在特定环境中的生活方式。
3.1 发音特点方言的发音特点通常是最明显和容易辨认的一个方面。
不同地区的方言可能在发音上有所变化,包括声调、辅音和元音的差异。
一些方言甚至使用特殊的语音符号,这是其他地方无法理解的。
3.2 词汇特点方言的词汇特点更多地表现为地区性差异。
不同地区的方言可能使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这些词汇可能与地方的特色、文化和历史有关。
因此,通过研究方言的词汇,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地的文化和历史信息。
3.3 语法特点方言的语法特点表现为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的差异。
比如,有些方言中可能使用特殊的语法结构来表达特定的意思,而在其他方言中可能完全不同。
方言的语法特点不仅影响人们的表达方式,还反映了当地社会的特点。
3.4 语言习惯特点方言的语言习惯特点表现为人们在交流中的习惯和用语方式。
例如,一些方言可能在对待长辈时有特殊的称呼,或者在问候时有特殊的表达方式。
这些语言习惯特点不仅展示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也体现了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到北京半年多了,我至今仍可以在寝室肆无忌惮地用浙江话讲小秘密,反正别人听上去就觉得就像韩语、日语之类的话,戏谑为“鸟语”。
我也奇怪,四川话就那么好懂,浙江话真的这么难懂?学了一些日语,真的觉得日语和我讲的方言挺像的,尤其是吐字、咬字方面,如鼻浊音等等,浙北的方言的字与句的结构很难用普通话转译,就像对着书上的一句话,用方言来说,句子的组织结构会发生变化,而字的发音也和普通话的说法不同,很难用国际音标或普通话注音,但是我发现却可以用日语的假名来注音。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豁然开朗。
试探吴方言对古日语的影响作者:黄建香(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日语起源于汉语。
作为与古代日本交流最活跃、最方便的地区,吴地方言对古代日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本文结合吴方言和古日语,对双方的形容词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详细考察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形容词,从一个侧面肯定了吴方言对日语的巨大的渗透作用。
一、前言有幸因工作关系接触过日本的许多史料,偶尔在镰仓时代的《源氏物语》注释书中看到“行李”一词上以片假名注音为アンリ、把“父亲”称做デデ的例子,甚是惊讶,随即问在座的日本学者其意,均做苦恼样,再问中国学生得到的也是似是而非的解释,当时的心情就像中了たからくじ一样,初次为出生吴地能占这方面的便宜而沾沾自喜。
因为只有在吴地方言中才发“行李”为angli,称父亲为daidai。
大家都知道,数字“二”日语和吴语的发音是一模一样的,都读ni。
吴地范围很广,包括上海、江浙的大部分地方以及福建的一部分,各地发音略有不同,但互通互懂。
实际上像“二”这样雷同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古日语中的“千”都读ち,如“三千”读みち,“千束”读ちづか,现在北海道的地名“千歳”仍读ちとせ,接近吴语的“千(qi)”音。
数字“十”(そ)的发音也接近吴音,“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十代”分别读みそ、よそ、いそ、むそ、そしろ。
现代日语里把“五”和“御”发音为go,通过与吴语的比较,发现古日语中它们的发音接近吴音,都是鼻浊音。
吴语中“五”发鼻浊音η,古日语参考此音标记为ご,但读音很可能不读go。
关于“御”字,古日语中有お、おん、おほん、ご、み等多种读音,表示客气、尊敬,当然这也是受吴语的影响,现在对成年女性上海话中敬称为“阿姨”、普通话中敬称为“大婶”之类,而吴地的某些乡下仍客气地称中年女性“η娘”,称祖母、姥姥为“η奶”,江浙的大部分地方称妈妈为“m妈(姆妈)”。
吴语的敬语接头词η与m到了日语中自然而然变成了お、おん、おほん、ご一类和み类,所以把古文里的“御”字读成go是缺乏考证的。
关于这一点,在日本古语研究界颇有争议,有一种观点认为,即使文字标记上没有ん,但是古人在读的时候极有可能读做おん或者おほん等,现在遵从这一观点大多数文言文课老师都主张加拨音ん,而吴语中“η娘”“η奶”“m妈”等的前缀鼻音也为此提供了极好的佐证。
还有,吴语的“日脚”成了日语的“日(にち)”,“阿拉”“伊拉”的“拉”表示复数,日语中像われら、かれら、おまえら的ら也表示复数。
再有,古语学者严格区别假名文学中的“よろし”和“よし”、“わろし”和“あし”,不由得想起吴方言尤其是上海话里的“西”“来西”的用法。
受好奇心驱使,长期以来对日本古语及吴方言作了详细的调查与比较,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在日本的上古时代吴语就漂洋过海在岛国生根,成为土著语,乃至在日本把吴音也叫“和音”,即日本固有的语音,“汉音”和“唐音”是继那以后才进入日本的。
吴语乃方言,资料记载微乎其微,但是从现代吴语和现代日语中仍能窥见到古代吴语对日语的不可磨灭的起源性影响。
语言随文明的进步也在不断更新,只是有的词更新得很快,有一些则较慢。
在此不想涉及太广,仅就两者的形容词特性做一番比较探讨。
倘若从特殊的视角搞这样的研究能够有助于了解日语受吴语的影响以及各自的发展规律、并帮助理解两国有关史料中的疑难之处的话将会深感荣幸。
二、比较“し”“ろし”和“希”“来希”古日语形容词的特征是通过与接词组合或者重复使用来加强或调节语气。
接词有接头词和接尾词,如か弱し的か,人めかし的めかし。
文字重复大体有AAし式和ABABし式,比如:福福し、深深し、正正し、呆け呆けし、神子神子し、まめまめし等等。
先来从形容词的词尾寻找一些普遍性,日语的形容词词尾在变成い之前基本是し,无论哪一种词尾都没有具体的意思,只起到语法的功能。
据调查,在古代形容词是按需制造的,只要需要,许多名词之后加し便成了形容词,像“物し”、“人し”、“爱し”等等。
古日语的形容词词尾除了主要的し以外,还有极少数一部分词尾为じ或い,如すさまじ、时じ、我じ、むつまじ、労労じ、大きい、ねつい、化けらしい、でかい、でっかちない、せからしい等等。
看起来极普通、简单的し本文却要复杂化地探讨一下。
汉语方言分布简图吴语的形容词中有跟日语し在发音和用法上近似的接尾词。
如:红稀稀、神经希希、贼蹋希希、妖怪希希、戆大稀稀、瘦希希、寿希希、痛希希、辣希希等。
用“稀”也罢,“希”也罢,都是同一词的表音字。
与此近音的还有“丝”、“血”、“兴”等,例如,寒丝丝、吓丝丝、木兴兴、木血血、呆兴兴等。
还有“来西”也是常用的形容词词尾。
小时侯,常闻父辈一代的人憧憬从未到过的大上海时说:“上海苹果多来西。
”食物不足的年代,苹果是病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小地方的人梦想着到了上海就能吃到许多许多的大苹果。
这些词尾在当今吴语中依旧富有生命力,比如:“公共汽车夹来西。
”“男朋友个子矮来西。
”“伊心坏来西。
”“阿婆好来西。
”关于“来西”,《嘉定县续志·方言》曰:“感叹助词。
如:鼻闻香臭,则云香来些,臭来些,有时仅云香来,臭来。
身感冷热则云冷来些,热来些,或仅云冷来热来。
按:来些即诗小雅‘来思’遗。
‘思’字古读些,流传日久,伪‘些’为‘死’字。
北音近‘思’,南音近‘些’,些、死实一音之转。
”现在吴语中标记的“来些”、“来希”、“来兮”、“来西”、“来喜”,均属一词。
《诗经》中“思”是最普遍的语气助词之一,如《国风?汉广(一)》:“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小雅》中“来思”用例不少,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薇(六)》;“今我来思,雨雪载涂”《出车(四)》;“尔牧来思,(中略)尔羊来思”《无羊(三)》等等。
《诗经》中“来思”并非是熟语,“来”就是“来”的本意,“思”是普遍性的语气词,只是两字的组合较多,且读音也富乐感,渐渐地“来思”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语气词,沿用到现在成了形容词的词尾。
而“来”字早已失去了其本意,现在已发展到单字“来”也可用做语气词或形容词词尾,比如:“天热来邪气。
”“物事好来话勿出。
”当然,在现代吴语中“来”和“希”已活用成多种形式,作用也由表达语气而转化至表现前接形容词的程度。
理论上讲“来”和“希”都是削弱形容词的程度的,以“好”“坏”为例由弱至强表示程度如下:好希希→好来→好来希→好坏希希→坏来→坏来希→坏但是实际使用当中表现出这样的倾向:好希希→好→好来→好来希坏希希→坏→坏来→坏来希日语里在解释古文时严格区分よし和よろし、あし和わろし的用法,可以说是古语解说的一个特例。
よし就是よい,よろし是まあまあいい;あし是わるい,わろし是まあまあわるい之意。
显然后接ろし缓和了“好”“坏”的程度。
现在被认为属日语固有的这些特征不能说跟吴语没有关系。
吴语“来希”的特征在古日语中不仅仅反映在极个别的例子上,有的经过时间的磨练音变为らし、るし、ろし等形式。
像めづらし、つやらし、似つこらし、ひすらし、平らし、したるし、しるし、せつろし、ちょろし、とほしろし、のろし、陳くろし等等。
古日语中,“よろし”由“よらし”、“わるし”由“わろし”、“愛くろし”由“愛くるし”转化而来,“むるし”是“もろし”、“かるし”是“かろし”的元音交替形,很显然,在古代并不严格区分ら、る、ろ等。
还有,由动词派生形容词时一般依照动词未然形接し的规则,像四段动词“なやむ”派生“なやまし”,“好む”派生“好まし”,“喜ぶ”派生“喜ばし”等等。
但是“好まし”也说“好もし”,而四段动词“装ふ”的派生形容词并非“装はし”而是“装ほし”。
因此元音アイウエオ之间是可以交替使用的,要追问是如何交替的,很难找出一定的规则,像ひすらし那样略ら为ひすし的情况也有,我个人认为元音交替或形容词转化现象可能由习惯或区域差造成。
语音也在潜在地发生变化,像吴音的“好来希”在读音上也已偏离了古代的发音,比较接近现在的普通话音,“好”字在古代发“幽????晓?上”音,“来”字则发“之???来?平”音。
语音上不可能完全一致,但从近音近义上仍能找出令人惊讶的规律。
虽然日本国语学上不把ろし等当作形容词的词尾,根据活用规则只把し作为词尾,而且以ろし等为词尾的形容词也并不很多,但是“好”“坏”作为判断是非的最具代表性的两个,作者认为よろし和わろし秉承了吴语“好来希”“坏来希”的用法,从意思和接续方法来看ろし应作为一个部分来讨论。
よし、よろし可以认为是由共同的词根よ构成的近义形容词,あし和わろし的词根汉字都标记为“恶”字,发音不同,前者受汉音影响,后者受吴音影响,但也可以视做由同一词根构成的近义形容词。
关于よろし和よらし《岩波古语辞典》的解释是:よらし宜しヨリ(寄)的形容词形。
原义为想靠近。
ヨリ(寄)与ヨラシ的关系类似于アサミ与アサマシ、サワギ与サワガシ、ユキ(行)与ユカシ的关系。
适当的、好的。
よろし宜し形容词ヨラシ之转。
想往那个方向靠近之意。
与ヨシ(良)用来积极地下好的判断相对应,感觉不坏、还算恰当、达到了一般水准之意。
本文无意推翻《岩波古语辞典》的解说,但站在“比较文化”的立场,不禁要推敲某些地方。
其一,“宜し”和“寄り”的词根虽都读よ,但是从汉字学上和意思上没有什么联系。
其二,因为アサマシ由アサミ派生等例子就断定“宜し”由“寄り”派生而来,缺乏充分的根据。
照此推理,“辛し”得由“狩り”或“借り”等的某个变来,“弱し”必须是“よひ”(醉)、“みじかし”必须是“みじき”变来。
古日语的解释从汉语、吴语中孤立出来考虑必定是不完整的。
与现代日语的形容词只有イ活用不同,古日语的形容词有ク活用和シク活用两种。
比如:良し、速し、白し、辛し、面白し等等为ク活用,あ(恶)し、よろし、うれし、ほし、恐ろし、くるし等等为シク活用。
ク活用的形容词在现代日语中基本是把词尾し变成了い,シク活用的则基本是在原来的词尾し之后加了い。
古语当中有这样的区别很有可能与吴语的“希希”和“希”的区别有关。
吴语形容词中的“希”起源于《诗经》里的语气词“思”是不容争议的,现在,词根+希的用法极少,像《诗经》中那样把“思”作为独立的语气词使用的也不多见,大多是“词根+来希”或“词根+希希”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