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完整故事
四渡赤水故事梗概
四渡赤水故事梗概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在贵州、四川、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运动战。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经过整编,继续进军。
为了摆脱数十万敌军从四面八方对红军的追击、堵截和包围,毛泽东亲自指挥红军,在云贵高原展开一场灵活机动的运动战。
1935年1月29日,红军从遵义出发向北进军,一渡赤水,准备从四川泸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回合,北上抗日。
此举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大恐慌,急调重兵布防在川黔边境,封锁长江。
2月8日,红军二渡赤水,重入贵州,奇袭娄关山,再战遵义,歼灭贵州军阀王家烈部,重占桐梓、娄关山和遵义,并歼灭敌20多个团。
为了进一步迷惑和调动敌人,红军于3月16日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假装北渡长江。
3月22日,毛泽东指挥红军突然掉头东下,四渡赤水,南渡乌江,直逼贵阳。
当时蒋介石正在贵阳督战,见红军矛头指向贵阳,自己周围的兵力空虚,慌了手脚,丧魂落魄,急调滇军火速驰援,实现了毛泽东部署的“调出滇军”的目的。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王稼祥将军、朱德将军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作战时间: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5月9日作战地区:贵州省和四川省交界地区参战部队:红一方面军;国民党军周浑元、吴奇伟两部8个师,湘军3个师,滇军3个旅,川军12个旅,桂军3个师,黔军3个师。
作战结果:共歼敌1.8万余人,俘敌3600余人。
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四渡赤水简短故事
四渡赤水简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中国,有一位叫做刘劭的年轻人。
他在耳闻目睹了国家的混乱和人民的疾苦后,决定改变这个局面。
于是,他毅然决定加入抗日战争,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国家的状况以及他的决心,他开始四处奔走宣传。
他鼓励人们团结起来,抵抗侵略。
刘劭曾在一次战斗中被敌人俘虏,并被迫跟随敌人到他们的基地。
在被关押期间,他目睹了敌人的残暴和冷酷无情。
为了保护自己和其他被俘的战友,他计划了一次大胆的逃亡。
在一次巡逻时,他发动了一次起义,并成功地解救了自己和其他被俘的战友。
逃出敌人的控制后,刘劭带领大家四处躲避敌人的追捕,同时不忘向更多人宣传抵抗的重要性。
在一次逃亡的过程中,他们必须要过一条有着凶险的河流,这就是著名的四渡赤水。
渡过河流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水流湍急,而且渡船有限。
然而,刘劭带领着大家克服了重重困难,一次次渡过了赤水。
每次渡过都是一个艰苦的斗争,但他们毅然决定继续,因为背后有着共同的信念和对国家的热爱。
最终,刘劭和他的战友们成功渡过了四渡赤水,躲过了敌人的
追捕。
他们继续战斗,为国家的自由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故事。
他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启发了很多人,激励他们也加入到抗日战争中,共同为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
四渡赤水的故事
四渡赤水的故事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3个多月,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另10个团,俘敌3600余人。
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王稼祥将军、朱德将军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详介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长征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八万多人减少到只有三万多人。
在这一情况下,他们又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
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主席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
这个正确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
1935年1月7日,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
随即,召开了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主席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使蒋介石等人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
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四渡赤水战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和形成的。
一渡赤水,集结扎西,待机歼敌。
四渡赤水简短故事
四渡赤水简短故事
四渡赤水是中国革命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以下是关于四渡赤水的简短故事:
故事一:打土豪分田地。
1935年,红军第一次渡过赤水河,途经古蔺东南部的回龙场时,遭到当地反动民团长官曾庶凡的袭击。
在二渡赤水期间,红军于2月15日晚包围“云庄”,并在次日傍晚越壕翻墙,攻入寨中。
战斗中,反动团丁纷纷缴械投降,曾庶凡从暗道仓皇逃跑。
17日,红军召开群众大会,公审并镇压了曾庶凡的帮凶,并将相关土地及寨子里的钱粮全部分给当地贫苦百姓。
故事二:赠参救母。
一渡赤水后,红军路过太平镇走马坝时,了解到当地贫农方少周69岁的老母亲病重在床,危在旦夕,而家里人却无钱医治。
住在方少周家的一位红军营长主动前去看望病人,并把自己珍藏的人参无私奉献出来给方母熬汤。
方母喝了参汤后,病情大有好转。
故事三:开仓分盐。
在军阀、地主与奸商的压榨与盘剥下,赤水河两岸的贫苦老百姓一度吃盐非常困难。
1935年2月18日,一支红军部队攻克二郎镇。
在军阀开在当地的盐号“四公益”,红军举行群众大会,宣传党的主张。
第二天,红军便打开盐号仓库,将奸商囤积的6万斤盐全分给了当地贫困老百姓。
随后,红军又截获了另一家奸商“集大成”盐号尚未卸下的12船盐,也陆续分给了当地劳苦大众。
四渡赤水的故事(完整版)
四渡赤水的故事(完整版)四渡赤水的故事(完整版)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运动战战役。
下面是网提供的四渡赤水的故事(完整版),供参考借鉴!1935 年 1 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地区。
15 ~ 17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 左" 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这时,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同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入湖南同红 2 、 6 军团会合,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地区,调集其嫡系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四川、湖南、广西的军队各一部,向遵义地区进逼。
1 月中旬,薛岳兵团2 个纵队8 个师尾追红军进入贵州,集结于贵阳、息烽、清镇等地,先头已进至乌江南岸;黔军以 2 个师担任黔北各县城守备,以 3 个师分向湄潭及遵义以南的刀靶水,懒板凳进攻;川军14 个旅分路向川南集中,其中2 个旅已进至松坎以北的川黔边境;湘军4 个师位于湘川黔边境的酉阳至铜仁一线构筑碉堡,防堵红军东进;滇军 3 个旅正由云南宣威向贵州毕节开进;桂军2 个师已进至贵州独山、都匀一线。
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上述情况,决定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在四川省泸州西南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至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一起实行总的反攻,争取赤化四川。
如渡江不成,则暂时留在川南活动,并伺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
1 月 19 日起,红 1 、 3 、 5 、 9 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前进。
黔军随即占领遵义、湄潭;川军以一部兵力防守宜宾、泸州,以8 个旅分路向松坎、温水、赤水、叙永等地推进。
24 日,红 1 军团击溃国民党军黔军的抵抗,攻占土城。
28 日,红 3 、 5 军团、军委纵队、干部团、红 1 军团一部在土城、青杠坡地区对尾追的川军2 个旅发起猛攻,予以重创。
《长征》四渡赤水内容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重整旗鼓,振奋精神,在新的中央领导的指挥下,继续长征。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进,预定夺取川黔边境的土城、赤水县城,相机从四川的泸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
蒋介石急调重兵布防于川黔边境,封锁长江。
1月28日,红军在土城战斗中因敌军不断增援,再战不利,乃奉命撤出战斗,1月29日凌晨从元厚、土城地区一渡赤水河,挥师西向进至川滇边的扎西集中。
川滇敌军很快又从南北两面向扎西逼近。
这时红军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计划,突然掉头东进,摆脱敌军,于2月18日至21日二渡赤水,重入贵州,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
蒋介石在打了败仗之后,调整部署,指挥多路敌军向遵义、鸭溪一带合围。
红军迅速跳出敌军的合围圈,再次转兵西进,于3月16日至17日三渡赤水,重入川南。
蒋介石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调动重兵围堵。
红军又突然挥师东进,折返贵州,于3月21日晚至22日四渡赤水。
之后,红军向云南急进,5月初渡过金沙江,摆脱了优势敌军的追堵拦截。
在四渡赤水的战斗中,毛泽东巧妙地指挥红军在国民党重兵围堵之间穿插迂回,化被动为主动,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
四渡赤水的内容
四渡赤水的内容
四渡赤水是指中国红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经过四次穿越赤水河的
战斗行动。
赤水河位于四川省和贵州省交界处,地势险要,水流湍急。
红军为了躲避日军和国民党的追击,不得不多次渡过这条河流。
第一次渡赤水发生在1935年11月,红军为了避开敌人的追击,
选择了赤水河南岸的狮子山渡口。
红军在大雾中成功渡过了赤水河,
逃离了敌人的封锁。
第二次渡赤水发生在1936年6月,红军为了防止敌人进一步追击,选择了赤水河北岸的小岩渡口。
红军在平日夜晚成功渡过了赤水河,继续战斗。
第三次渡赤水发生在1936年8月,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
包围,再次选择了赤水河南岸的古蔺渡口。
红军利用夜晚的黑暗成功
渡过了赤水河,避免了被敌人发现。
第四次渡赤水发生在1939年9月,红军为了突破日军的阻击,
选择了赤水河北岸的水石渡口。
红军面对强大的敌军与湍急的河流,
成功渡过了赤水河,继续作战。
通过四次渡赤水,红军战胜了重重困难,成功突围,并最终取得
了对抗日战争的胜利。
四渡赤水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象征着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四渡赤水故事简说
四渡赤水故事简说四渡赤水,是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1935年。
这场战役发生在贵州省遵义市赤水河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之间的一次重要交锋。
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的转变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中国革命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四渡赤水之前,红军在遵义会议上经历了一场内部的激烈辩论,最终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
而在此之后,红军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猛烈进攻。
为了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红军在遵义会议后决定向四渡赤水进发。
第一次渡河,红军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激烈炮火,但最终成功突破了封锁,向赤水河南岸进发。
然而,国民党军队并未放弃,他们对红军进行了顽强的追击,使得红军不得不再次渡河。
第二次渡河,红军在赤水河上游找到了一个较为隐蔽的渡河点,成功地渡过了赤水河,但在南岸却遭遇了国民党军队的伏击。
红军在激烈的战斗中再次突围,但伤亡惨重。
第三次渡河,红军选择了一个更加隐蔽的渡河点,成功地渡过了赤水河,但在南岸却再次遭遇了国民党军队的重重阻击。
红军在激烈的战斗中再次突围,但伤亡更加惨重。
第四次渡河,红军决定采取夜袭的方式,成功地渡过了赤水河,而国民党军队并未意识到红军的行动。
红军趁着夜色成功突围,最终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追击。
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为红军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也为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的转变提供了契机。
这场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的士气,也为中国革命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的转折点,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一页。
这场战役的胜利,彰显了红军的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也为中国革命史留下了永恒的光辉。
长征中四渡赤水的故事
长征中四渡赤水的故事
咱今儿个就唠唠长征里超牛的四渡赤水那点事儿。
那时候啊,红军被国民党的大军围追堵截,就像被一群狼围着的小绵羊似的,可危险了。
这赤水呢,就横在眼前,就像一道大难题。
毛主席那可真是神来之笔啊!一渡赤水的时候,红军那是巧妙地渡过赤水,就像是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悄悄溜走的小机灵鬼。
敌人还在那傻愣愣地找呢,红军早就到了另一个地方。
可这还没完呢,二渡赤水就更绝了。
红军就像个武林高手,杀了个回马枪。
国民党军都懵了,以为红军已经走远了,没想到红军又回来了,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这一下就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
接着就是三渡赤水啦,红军又大摇大摆地渡过赤水,这时候敌人都被红军的行动搞得晕乎乎的,不知道红军到底要干啥。
他们跟着红军的屁股后面跑,累得气喘吁吁,还摸不着头脑。
最后啊,四渡赤水简直就是神来之笔中的神来之笔。
红军又一次渡过赤水,然后就像一阵风一样,迅速地甩掉了敌人。
这国民党军就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撞,也不知道红军到底跑到哪里去了。
这四渡赤水啊,就像是红军在战场上跳了一场超级精彩的舞蹈,把敌人绕得晕头转向,成功地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这可是毛主席军事指挥艺术的一次超级大展示,让红军在长征的道路上转危为安,真的是太厉害了!。
四渡赤水故事
四渡赤水故事四渡赤水,是中国红军长征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传奇故事。
这段壮烈的历史,让我们铭记革命先烈的英勇和牺牲,也让我们深刻理解了红军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四渡赤水的故事。
1935年,红军面临着敌强我弱的局面,为了突围,红军不得不穿越赤水河。
赤水河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是红军突围的绝境。
然而,红军指战员却毫不畏惧,他们冲锋在前,浴血奋战,用生命捍卫着革命的理想。
第一次渡河,红军指战员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冲向赤水河。
他们用木筏、竹排、绳索等简陋的工具,顶着狂风巨浪,不顾一切地向对岸进发。
炮火轰鸣,敌军拼命阻挡,但红军战士们顽强地向前冲,最终成功渡过了第一道赤水。
第二次渡河,敌军已经加强了防守,赤水河更加湍急险恶。
红军指战员们深知渡河的危险,但为了突围,他们毅然决定再次冲向赤水。
这一次,他们利用敌人的炮火声掩护,成功地渡过了第二道赤水。
第三次渡河,敌军已经布下了重重防线,赤水河更加险恶。
红军指战员们深知渡河的危险,但为了突围,他们毅然决定再次冲向赤水。
这一次,他们利用敌人的炮火声掩护,成功地渡过了第三道赤水。
第四次渡河,敌军已经布下了最后一道防线,赤水河更加湍急险恶。
红军指战员们深知渡河的危险,但为了突围,他们毅然决定再次冲向赤水。
这一次,他们利用敌人的炮火声掩护,成功地渡过了第四道赤水。
四次渡河,四次生死考验,红军指战员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革命的壮丽篇章。
他们用坚定的信念,不畏牺牲,冲破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四渡赤水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永远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四渡赤水的故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是红军长征中的一段壮烈篇章。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坦途,但只要我们心怀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让我们铭记四渡赤水的故事,永远怀念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永远传承红军的英勇精神,永远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
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
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1935年初中央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四川、云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役。
1935年1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地区。
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这时,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同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出湖南同红2、红6军团会合,调集其嫡系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四川、湖南、广西的军队各一部,向遵义地区逼进,企图“围剿”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川黔两省边境地区。
在敌人各路大军分进合击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在宜宾、泸州之间北渡长江,进入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会合,创建新苏区。
1月19日,中央红军分3路向土城、赤水方向前进。
26日,毛泽东在向土城行军途中,同朱德、周恩来等察看地形,建议在土城以东青杠坡山谷地带,围歼尾追的川军。
28日,红3、红5军团对川军2个旅经过几个小时激战,没有取得较大战果。
朱德要求到前线直接指挥,毛泽东不同意。
后来毛泽东终于点头。
朱德到达前沿阵地,给苦战中的红军指战员以极大的鼓舞。
毛泽东令已到赤水的红1军团急速返回增援,令陈赓、宋仁穷领导的干部团急赴前线,发起反冲锋,终于打退了川军的进攻,予敌以重创。
此时,川军后续部队4个旅迅速增援。
毛泽东等决定,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
1月29日,红军分3路从元厚、土城地区一渡赤水河,向古蔺、叙永地区前进。
毛泽东等鉴于川军已加强长江沿岸防御,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计划,挥师西向进至川滇边的扎西(今威信)地区集中,这时,川军潘文华部、滇军孙渡部从南北两个方向逼近扎西,毛泽东等又决定东渡赤水河,向国民党军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区发动进攻。
中共中央告诉全军,为了有把握求得胜利,红军必须经常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不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四渡赤水的感人故事
四渡赤水的感人故事
咱来唠唠四渡赤水这超牛的故事。
那时候啊,红军面临着超级大的困难。
蒋介石带着一大帮人,就想把红军给围歼喽。
这就像是一群狼围着一群聪明的小绵羊,可红军可不是一般的小绵羊啊。
毛主席就像一个超级厉害的棋手,而赤水这地儿呢,就成了他的大棋盘。
红军开始一渡赤水,那时候形势可紧张了,但是红军就像灵活的小泥鳅,悄悄地就渡过了赤水。
蒋介石的那些兵啊,还在那儿傻愣愣地找呢,就像没头的苍蝇。
然后呢,红军又杀了个回马枪,二渡赤水。
这可把蒋介石的部队给整懵了,红军就像突然冒出来的奇兵,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娄山关一战,红军那叫一个英勇,把敌人打得屁滚尿流的,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
可是呢,敌人还不死心,又围了上来。
红军呢,就三渡赤水,假装朝着一个方向大摇大摆地走,敌人就赶紧追啊,以为红军这下跑不掉了。
他们可没想到,红军这是在给他们下套呢。
最后啊,红军神不知鬼不觉地四渡赤水,一下子就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这一下可把蒋介石气得跳脚,他那些精心布置的计划全泡汤了。
红军就这么靠着智慧和勇气,在赤水这个舞台上,演了一出超级精彩的“大戏”,成功地扭转了局势,向着胜利的方向大步迈进啦。
这四渡赤水的故事啊,就像一个传奇,一直流传到现在,让人听了就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佩服红军的厉害呢!。
四度赤水的故事
四度赤水的故事
解析:
“四渡赤水”讲的是红军长征期间,面对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1、背景: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兵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余人,元气大伤、伤兵满营,弹药奇缺,补给匮乏,亟待补充,而蒋介石重创红军于湘江边,士气正盛又调集40万重兵进行围堵,3万对40万!双方兵力悬殊。
四渡赤水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打响的。
2、目的:跳出国民党40万军队的包围圈,保存有生力量,与其余红军回合。
3、第一渡:红军大部队摆脱跟敌人对峙局面分左中右三路,从元厚镇、土城镇向西渡过赤水河,即四渡赤水第一渡。
4、第二渡:敌军主力大部分被红军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兵力空虚的情况,红军决定出敌不意的回师东进,折回贵州。
红军先头1个团先敌抢渡二郎滩,成功掩护部队于1935年2月18日至20日三日内,在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
5、第三渡:1935年3月15月红军把国民党军都吸引到黔北,中央红军主动撤出战斗,前往茅台镇指挥中央红军三渡赤水河,第二次挺进川南。
6、第四渡:1935年3月20日~22日中央红军进入川南,再次摆出
北渡长江的态势。
蒋介石再次把主力和注意力集中到川南。
中央红军秘密、迅速地从太平渡、二郎滩、九溪口第四次渡过赤水河。
四渡赤水完整故事
四渡赤水完整故事| 发表时间:2007-5-25 7:28:53 | 阅读:2656次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运动战战役。
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3个多月,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另10个团,俘敌3600余人。
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长征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八万多人减少到只有三万多人。
在这一情况下,他们又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
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
这个正确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
1935年1月7日,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
随即,召开了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使蒋介石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
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四渡赤水战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和形成的。
四渡赤水的故事
四渡赤水1935年初中央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四川、云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
1935年1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地区。
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这时,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同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出湖南同红2、红6军团会合,调集其嫡系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四川、湖南、广西的军队各一部,向遵义地区逼进,企图"围剿"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川黔两省边境地区。
在敌人各路大军分进合击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在宜宾、泸州之间北渡长江,进入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会合,创建新苏区。
1月19日,中央红军分3路向土城、赤水方向前进。
26日,毛泽东在向土城行军途中,同朱德、周恩来等察看地形,建议在土城以东青杠坡山谷地带,围歼尾追的川军。
28日,红3、红5军团对川军2个旅经过几个小时激战,没有取得较大战果。
朱德要求到前线直接指挥,毛泽东不同意。
后来毛泽东终于点头。
朱德到达前沿阵地,给苦战中的红军指战员以极大的鼓舞。
毛泽东令已到赤水的红1军团急速返回增援,令陈赓、宋仁穷领导的干部团急赴前线,发起反冲锋,终于打退了川军的进攻,予敌以重创。
此时,川军后续部队4个旅迅速增援。
毛泽东等决定,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
1月29日,红军分3路从元厚、土城地区一渡赤水河,向古蔺、叙永地区前进。
毛泽东等鉴于川军已加强长江沿岸防御,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计划,挥师西向进至川滇边的扎西(今威信)地区集中,这时,川军潘文华部、滇军孙渡部从南北两个方向逼近扎西,毛泽东等又决定东渡赤水河,向国民党军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区发动进攻。
中共中央告诉全军,为了有把握求得胜利,红军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不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四渡赤水的故事200字
四渡赤水的故事200字
四渡赤水是中国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壮丽的历史。
红军部队在长征途中遇到赤水河,河水湍急,敌人紧追不舍。
红军决定四次渡过这条河,以躲避敌人追捕。
第一次渡河,很多红军壮士勇敢地跳入急流,有的英勇就义,有的成功渡河。
第二次渡河,更多的红军战士顶着狂涛,渡过了河流。
第三次渡河,红军早已疲惫不堪,但仍坚韧不拔。
第四次渡河,终于全军成功通过,躲过了敌人的追捕。
四渡赤水的壮丽场面展现了红军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红军长征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四渡赤水的故事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和坚强意志。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
一渡赤水,摆脱困境。
1935年1月9日,红军分三路从遵义向土城进发。
24日,红一军团占领了土城。
26日川军在旺隆场、复兴场、黄陂洞一线阻击红一军团,红军北进受阻。
川军郭勋祺部尾追中央红军,从良村梅溪起与红军后卫部队接上火,中革军委决定乘国民党主力尚在乌江南岸,黔军新败,川军郭勋祺部冒进且兵力不多的有利时机,决定于青杠坡解除追尾之敌。
战斗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亲自指挥,彭德怀、杨尚昆任战场指挥。
1月28日拂晓,红三五军团向郭勋祺部发起猛攻。
由于敌情判断有误,红军部分阵地被突破。
关键时刻,朱德、刘伯承亲临火线指挥作战,干部军团发起反击,红二师从元厚火速回援,鏖战青杠坡红军伤亡3000余人,见歼敌3000余人。
面对背水作战且腹背受敌的不利形势,28日晚,中央军委总土城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主动撤出战斗,改变行军路线西渡赤水河。
1月29日凌晨,中央军委分三路,从土城浑溪口、蔡家沱、元厚沙沱一渡赤水河,向古蔺方向前进。
红军四度赤水的故事
红军四度赤水的故事
红军四度赤水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的开端。
1925年10月,在西安会议后,革命党人按照革命的计划,组建了“中央苏区”,并且准备出发前往四川,打倒国民党军队。
1926年4月,红军到达了赤水河畔的小山村。
赤水河流经西南沿海沿岸,河道湍急,深度从1.5米到2.5米不等。
当时,河边还有大量国民党军队,它们正准备把红军围困在河中。
1926年4月24日,红军经过三天三夜激烈的战斗,终于将国民党军逼迫回撤,并成功渡过了赤水河,这就是著名的“红军四度赤水”的故事。
红军四度赤水的胜利,催生了西藏团结红军的传奇,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进程开始了,为革命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渡赤水完整故事| 发表时间:2007-5-25 7:28:53 | 阅读:2656次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运动战战役。
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3个多月,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另10个团,俘敌3600余人。
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长征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八万多人减少到只有三万多人。
在这一情况下,他们又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
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
这个正确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
1935年1月7日,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
随即,召开了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使蒋介石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
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四渡赤水战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和形成的。
一渡赤水,集结扎西,待机歼敌。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出发,分三路向川南开进。
右路红1军团,牵制綦江、合江之敌,由松坎出发,经温水、习水向赤水疾进;中路红5、9军团及军委纵队,由遵义、娄山关出发,经官店袭击习水、土城之敌;左路红3军团,由懒板凳出发,迅速摆脱尾追和侧击之敌,向土城前进。
26日,红1军团进至赤水河边的旺隆场、复兴场,击溃了川军两个旅的阻击,沿赤水河向南挺进。
红3、5军团在红1军团一部兵力协同下,在土城附近打垮了黔军侯之担部和川军郭勋祺部两个师的追击和堵截。
继之,我各路军于29日,经土城、元厚场向西渡过赤水河。
2月上旬,进至川南的叙永、古蔺地区,准备相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
此时,张国焘借口嘉陵江"江阔水深,有重兵防守",抗拒中央命令,不仅不率红4方面军南下以吸引川敌,反而北攻陕南,致使川军无后顾之忧,得以集中全力堵我北进。
南面敌军吴奇伟、周浑元两纵队和黔军王家烈部,则由南向北机动,尾追我军;滇军孙渡部4个旅,也向毕节、镇雄等地急进。
鉴于以上新情况,毛泽东等决定,暂缓实行北渡长江的计划,改向川黔滇三省边境敌军设防空虚的扎西地区,利用短暂时间,完成了部队整编、精减,大大加强了部队战斗力,为待机歼敌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大量歼敌。
我军进至扎西地区,敌仍判断我将北渡长江,除向宜宾段各主要渡口增兵外,又调滇军和川军潘文华部向扎西地区逼近,企图对我分进合击。
鉴于敌军主力已大部被我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兵力空虚的情况,我军决定出敌不意的回师东进,折回贵州。
我先头1个团先敌抢渡二郎滩,成功地掩护部队于2月18日至20日,在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并继续向桐梓、遵义方向前进。
24日占领桐梓。
25日夜占领了娄山关。
27日,在董公祠击溃了敌人3个团的阻击,28日晨再次攻占了遵义城。
是日中午,我进占城南的老鸦山、红花岗、忠庄铺后,与敌驰援遵义的吴奇伟纵队2个师接触,我乘敌立足未稳,发起攻击,经反复拚杀,敌军大部被歼,吴奇伟带领残部企图逃过乌江,除少数人员跟随其过江遁去外,其余尚未过江的1800余人和大批武器,全部为我俘获。
遵义地区的这次作战,历时五天,击溃和歼灭敌2个师又8个团,俘敌3000余,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以来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
三渡、四渡赤水,向南突破乌江天险,调动并摆脱敌人。
我军遵义大捷后,蒋介石于3月2日急忙飞往重庆,亲自指挥对红军的围攻,企图采取堡垒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南守北攻,围歼我军于遵义、鸭溪这一狭窄地区。
为粉碎敌人新的围攻,我军将计就计,伪装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以诱敌迫进,然后再转兵西北,寻求新的机动。
同时,以红3军团向西南方向的金沙佯动,调动敌周浑元部向南和吴奇伟部向西,尔后转用兵力攻击鲁班场守敌。
我军这一行动果然调动了敌人,当敌吴奇伟部北渡乌江和滇军孙渡部靠近我军之际,3月11日,我军突然转兵向北,于15日进占仁怀,16日从茅台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入川南。
敌误以为我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调整部署,向川南压逼我军,企图再次对我形成合围,聚歼我军于长江南岸地区。
为进一步造成敌之错觉和不意,3月21日,我以1个团的兵力伪装主力,继续向川南的古蔺、叙永方向前进,引敌向西。
我主力则以快速的行动回师东进,于22日,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再次折回贵州境内。
28日,红军穿过鸭溪、枫香坝之间的敌碉堡封锁线,直达乌江北岸。
29日夜,我军先头团1个排利用雷雨掩护,乘竹筏到达对岸,顺利地攻占了渡口,至31日,除红9军团于乌江北岸继续牵制敌人外,红军主力向南全部渡过了乌江,巧妙地脱离了敌人的包围圈。
渡过金沙江挥师北上。
我军南渡乌江后,开辟了进军云南、从金沙江北渡入川的前景。
但在黔滇边境有数旅滇军据守,不利我军北进。
毛泽东在部署我军作战行动时指出: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
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军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首先以部分兵力向黔东的瓮安、黄平方向佯动,摆出东出湖南与红2、6军团会合的姿态,主力则经息烽、扎左,直趋贵阳。
此时,蒋介石已由重庆赶赴贵阳坐镇。
当时贵阳及近郊守敌仅有4个团,蒋介石感到守备空虚,既怕我乘虚攻占贵阳,又怕我东进湖南与红2、6军团会师,故而急调龙云的主力3个旅兼程增援贵阳,令薛岳兵团和湘军何键部在川黔湘边界布防堵截。
在滇军主力已完全东调的情况下,我红1军团于4月9日突然对贵阳东南之龙里镇实施佯攻,虚张声势,迷惑敌人,我主力却从贵阳、龙里之间突过敌军防线,以每天120里的行军速度,向敌人兵力空虚的云南疾进,15日渡过了北盘江,并相继攻克贞丰、龙安、兴仁、兴义等城。
蒋介石对我军神速西进大为震惊,急调吴奇伟、周浑元两个纵队和湘军3个师以及滇军一部,沿黔滇公路对我实施追击。
与此同时,原留乌江以北的我红9军团,在胜利完成了牵制任务后,也已进至黔西的水城附近地区。
4月下旬,当我军威逼昆明城下时,各路敌军尚距我3日以上行程。
故我乃以一部兵力占领杨村,佯攻昆明,主力即向西北方向的金沙江岸挺进。
红1军团经武定、元谋抢占了龙街渡;红3军团经马鹿塘抢占了洪门渡;中央军委纵队和红5军团,经龙塘进至绞平渡,其先遣队干部团一部已先于5月3日晚在绞平渡偷渡成功,全歼对岸守敌,并击溃了川军两个团的增援,俘敌600余人,控制了渡口。
由于龙街渡江面宽且有敌机骚扰,洪门渡江流湍急,均不利于我渡江,中央军委决定,除留红3军团第13团在洪门渡过江外,红1、3、5军团自5月3日至9日,利用仅有的七只小木船,全部由绞平渡渡过了金沙江。
北路的红9军团,也于5月4、5两日,在会泽西北的巧家附近渡过了金沙江。
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使尾追之敌全部被我抛在金沙江以南,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川黔滇边境地区的狂妄计划,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意图,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伟大胜利。
四渡赤水战役,我军首先能够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调整行动方向。
遵义会议前,敌我力量对比极为悬殊,为保存有生力量,毛泽东等决定放弃去湘鄂川黔边境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避免了中央红军遭致覆灭的危险。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等又鉴于红军处于遭受敌人四面围堵的不利态势和黔北地区回旋地域有限等情况,毅然放弃建立川黔根据地的打算,决定率领中央红军跳出敌人重围而北渡长江,以开创川西或川北根据地。
但是,红军一渡赤水后,由于敌情急剧变化和张国焘不执行党中央的命令,北渡长江已不可能,又果断率师向扎西集结,在川黔滇边境寻求新的机动,直至二渡、三渡、四渡赤水,最后巧渡金沙江,终于实现了北渡长江的计划。
其次,我军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争取和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四渡赤水战役,从总体看是敌强我弱,红军在各路强大敌军围追堵截的情况下,常常处于被动地位。
但是,由于毛泽东等以高超的指挥艺术,巧妙地隐蔽我军战略意图,有计划地调动敌人,造成了我军许多局部的优势和主动,从而使整个形势向着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方向变化,终于打破了敌人妄图围歼我军的战略计划。
最后,我军在运动战中,正确地处理"打"与"走"的关系。
中央红军在战略转移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消极避战,实行逃跑主义,只走不打,始终摆脱不掉敌人的围堵。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等直接指挥下,我军避敌之长,击敌之短,一再造成敌人的错觉,积极创造战机,大量地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如果没有向扎西的"走"和回师东进二渡赤水,就不可能大量调动敌人和造成有利战机,取得遵义地区歼敌的胜利。
如果没有以后的三渡、四渡赤水的"走",就不能加深敌之错觉,牵着他的鼻子来回打转,以至将其拖疲、拖垮,使我乘隙实现渡江北上的战略目的。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
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
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