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要点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f96d7e38ccbff121dd3683ed.png)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要点鲁迅(一)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堪称中国的民族魂。
一、《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的手里开始并成熟)1、“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和小说模式题材和眼光1.1 从“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1.2 他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人(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病苦”。
1.3 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的。
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农民和知识者)的灵魂的伟大拷问,富有现代性。
小说模式1.4 “看/被看”:《示众》人们一面“看别人”一面“被看”; 《祝福》《阿Q正传》等,“好奇的”看客看“被看者”,以及隐含的作者“看”:用悲悯的眼光,激愤地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忍,从而造成一种反讽的距离;《药》,“看”发生在先驱者与群众之间。
1.5 “离去—归来—再离去”也称“归乡”模式:深层意义是指“我”在难以忍受封建宗法制度的旧社会而选择逃离之后,丢失了精神家园,为了寻梦,“我”又回到了故乡,但是故乡的一切让“我”再度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走。
即表明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乡土中国”“在”而“不属于”的关系,更揭示了人在“飞向远方”与“落脚大地”之间选择的困惑,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冲决与回归”、“躁动与安宁”、“剧变与稳定”、“创新与守旧”……两极间摇摆的生存困境。
这背后隐藏着鲁迅内心的绝望与苍凉。
但在这之后又有“反抗绝望”的鲁迅哲学和他的生命体验。
2、“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2.1 《狂人日记》被称为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一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而以13则“语颇错杂无伦次”、“间亦略具联络者”的不标年月的日记,按照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
2.2 鲁迅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
中国现代小说脉络
![中国现代小说脉络](https://img.taocdn.com/s3/m/ed6bc99ddaef5ef7ba0d3ca3.png)
中国现代小说脉络第一个十年(1917--1927)这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作家们在批判旧的封建文学的同时,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学,以全新的小说观念和艺术思维方式,创造出充满“五四”时代精神的作品。
鲁迅:以高度成熟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给中国现代小说奠基的重任,开创了中国现代代小说的现实主义主潮,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
问题小说:以探索社会问题为主要内容,又称五四问题小说。
以冰心和卢隐等代表。
人生写实派小说:以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为代表乡土小说: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乡土写实小说。
以废名(冯文炳)、许杰、许钦文、鲁彦、台静农、徐玉诺、王思玷等为代表。
“自我小说”流派:也叫“自叙传”抒情小说派,以表现自我,重自我抒情为主要特征1921年7月,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田汉等人发起组织创造社,强调文学必须表现自我表现作家“自我内心的要求”。
一批作家,面对民族的苦难,倾泻出他们或昂扬乐观,或悲哀苦痛的内心情感与要求,为祖国命运与个人生活而焦虑的层层郁积,形成了他们丰富而强烈的内心情感。
第二个十年(1927--1937年7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期和繁荣期,三十年代的社会变动,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形成了“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流派对峙而又互渗的局面。
同时,小说的题材得到空前的开拓,短篇小说进步惊人,出现了张天翼、萧红、沙汀等短篇新秀。
但是作为这时期小说的代表与标志的是能容纳较为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的中长篇小说,巴金、老舍、茅盾、沈从文等人杰出的创作,为中国现代小说耸起一座座丰碑。
此外,小说内容与风格在门类上也取得重大的进展,有社会剖析小说,心理分析小说,世俗讽刺小说,抒情小说等。
左翼小说:强调跟进时代,反映重大题材,表现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抗。
以蒋光慈,柔石等为代表。
其中主要是以蒋光慈为代表的“革命小说”流派,代表作品《少年漂泊者》。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2章 鲁迅(一)【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2章 鲁迅(一)【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25b6038f195f312b3069a501.png)
第2章鲁迅(一)本章重点:对《呐喊》、《彷徨》的总体评价,理解为什么说这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其他重要知识点:1.了解关于阿Q形象的评价,理解鲁迅文学创作的深刻性及对成功典型阐释的多样性。
2.鉴赏了解《野草》、《朝花夕拾》的思想内涵和独特风格。
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狂人日记》(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严家炎:《<呐喊><彷徨>的历史地位》(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1.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农民与知识分子独特的眼光:精神“病苦”内向性:灵魂的深主题:“封建社会吃人”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对社会、人自身的反抗2.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示众》鉴赏痛苦——人性的残忍先驱者与群众的对立——启蒙被消解离去——归来——再离去:《故乡》《祝福》寻求别样出路——寻梦——惊醒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
——雁冰《读<呐喊>》1.《狂人日记》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第三者的立场——主人公的自由联想、梦幻叙述方式泾渭分明——所有叙述描写都带有主入公的感情色彩反讽结构:“我”与“余”2.《孔乙己》:小说叙述者孔乙己与酒客:中国知识分子地位与命运的悲剧性与荒谬性小伙计:被看客同化的精神悲剧叙述者——隐含作者格式的创造与灵魂的深度3.主观抒情性:《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几乎无事的悲剧4.实验的广泛性: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戏剧体小说5.“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的统一:自觉借鉴外国小说形式不自觉、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二、说不尽的阿Q国民性弱点:精神胜利法对阿Q的阶级分析:落后农民——革命者人的生存困境三、《野草》与《朝花夕拾》“闲话风”与“独语体”文体家1.《朝花夕拾》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特殊氛围:自然,亲切,和谐,宽松心灵的开阔与自由“原生味”的语言趣味:生活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与复杂性2.《野草》逼视灵魂的最深处更高、更深层次的哲理的思考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自我形象艺术想像力散文的诗化、小说化、戏剧化倾向。
为什么说《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为什么说《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https://img.taocdn.com/s3/m/95e33b1b76c66137ee061921.png)
为什么说《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1、题材的变革:鲁迅在论及中国文学的变革时,首先提到的是文学题材、主要表现对象的变化。
传统小说的人物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神仙鬼怪,极少是普通平凡的角色。
2、故事情节的弱化与灵魂揭示的强化。
传统小说比较注重情节的曲折和故事的完整性,但单一的线形的因果关系的情节难以展示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呐喊》《彷徨》为了更深入的揭示人们灵魂状态,大都以人物的情绪感受为小说的整体框架,故事情节和生活画面被编织进人物的情绪感受中。
《故乡》以“我”感伤的情怀把故乡的落寞萧索和故乡人的辛苦麻木贯穿起来。
《孤独者》以我与魏连殳的三次相见与一次书信往来展示其悲剧命运的过程。
《伤逝》更是以手记的方式直接表现主人公涓生的心理流程。
其余的则是选取几个细节或生活场面,连缀起来表现,如《药》《风波》《祝福》等,只有极少数是相对完整的故事。
3、“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两大结构模式。
“看/被看”模式在一篇极富象征意义的小说《示众》里有着独特的表达:叫卖馒头的胖孩子,红鼻子胖大汉,秃头的老头子,梳着喜鹊尾巴的老妈子,都只有一个动作:看。
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有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由此构成"看/被看“的模式。
但他们看的是什么,为什么看,连自已都不知道。
社会群体的愚昧、麻木、冷酷由此体现出来。
这种模式在《呐喊》《彷徨》中构成一个系列,如《狂人日记《孔乙已》《明天》《头发的故事》《药》《祝福》《阿Q正传》等。
在这类小说中,在看客看被看者的背后,常常还有一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愤激地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同时传达着鲁迅的生命体验和情绪记忆,如悲哀、孤寂、恐怖、愤激、绝望等等。
《祝福》也有类似模式的描写:祥林嫂的儿子被狼吃了,她到处倾诉自已的痛苦,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真正的同情,而是被人们转化成了可供消遣的“故事”,通过鉴赏别人的痛苦,来宣泄、转移、遗忘自身的痛苦,从这种鉴赏中达到自我满足(自我崇高化),而在新奇感过后,立刻“厌烦和唾弃”,施以“又冷又尖”的笑。
《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中国现代文学重点内容辅导之二
![《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中国现代文学重点内容辅导之二](https://img.taocdn.com/s3/m/dcc0a1c1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5e.png)
《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中国现代文学重点内容辅导之二
王继增
【期刊名称】《内蒙古电大学刊》
【年(卷),期】1992(000)005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是与现代中国伟大的思想文化巨人鲁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鲁迅的影响,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其他任何作家所不可比拟。
他的思想艺术的某些特质,在现代文学整体面貌上打下了鲜明的印记,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是“鲁迅时代”的文学。
1918年5月《狂人日记》的发表,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1923年8月出版小说集《彷徨》,收小说11篇。
这些作品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
【总页数】3页(P54-55,50)
【作者】王继增
【作者单位】内蒙古电大;责任教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28
【相关文献】
1.鲁迅·现实主义与政治时尚——《呐喊》、《彷徨》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史研究之三) [J], 周仁政
2.简论《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走向成熟的标志 [J], 郭占
愚
3.《女神》:中国第一部真正的新诗集——中国现代文学重点内容辅导之一 [J], 王继增
4.《中国现代文学》重点内容辅导(1) [J], 王继增
5.《中国现代文学》重点内容辅导(2) [J], 王继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知识应试指南笔记
![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知识应试指南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ce6e14c524de518964b7dee.png)
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知识应试指南笔记1、上古歌谣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也是我国古代诗歌第一座高峰。
2、早期的历史散文有:尚书和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有:左传、国语、战国策。
3、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有一座诗歌高峰。
4、精卫填海和夸父追日出自山海经.5、淮南子---古代神话----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有名篇:女娲补天、后羿射日。
6、诗经---诗、诗三百----305篇----风雅颂,颂----周颂、鲁颂、商颂,国风反映婚姻爱情最集中艺术最高-----关雎第一、爱情诗。
氓和谷风----弃妇诗。
诗经以四言诗为主、赋比兴、叠章。
7、左传----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懿梁传。
8、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典故----雌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南辕北辄。
9、论语---语录体、主要记言。
10、墨子----兼爱非攻。
11、孟子的中心思想----仁义。
12、荀子----人定胜天、性恶论。
13、九歌----11篇、九章----9篇。
14、离骚----屈原最杰出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15、屈原---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16、楚辞和诗经---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两大源头。
17、诗经----西周至春秋。
18、先秦诸子散文中最早的集子----论语----语录体。
19、北泯有鱼,其名为鲲------庄子----逍遥游20、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21、两汉散文----历史散文和政论文最为突出。
22、司马迁----史记---纪传体史书新样式----开辟传记文学新纪元---汉代文学最辉煌的成就。
23、东汉班固---汉书---与史记齐名。
24、两汉诗歌----乐府诗和五言诗最为显著。
25、两汉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又一种新诗体。
26、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秦妇吟。
27、古诗十九首----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28、枚乘----七发---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
《呐喊》,《彷徨》的生活视角和结构模式
![《呐喊》,《彷徨》的生活视角和结构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eb2edde3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3f.png)
《呐喊》,《彷徨》的生活视角和结构模
式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标志着新文化运
动的发端,也是现代文学的开始。
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是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出现。
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发表了近现代史上第一篇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
卷第五号发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其内容和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新时代。
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1、借鉴西方小说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
的独立创造,以建立起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例如:《狂人日记》(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等。
2、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
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
例如:《故乡》里那幅“神奇的图画”、祥林嫂最后的“肖像”等。
总上,鲁迅的《呐喊》、《彷徨》通过独特的取材,视角和模式,向人们展示了其“反抗绝望”的鲁迅哲学内蕴;所建立的现代小说新形式,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借鉴传统文学艺术经验的结果。
因此,不愧为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呐喊读后感2000字
![呐喊读后感2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bf8a3d2d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fc.png)
呐喊读后感2000字一本《呐喊》,曾经激励了多少旧社会的年轻人。
《呐喊》是鲁迅最早出版的小说集,它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成熟的标志,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
“取材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
尽管,那个年代离我们很遥远很遥远,但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也不禁沉重下去。
今天,我就其中的一篇来谈谈我的读书心得及看法。
有人说,《孔乙己》中的矛盾现象非常多。
曾经有学者提出一种矛盾现象: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不能享受“长衫顾客”的待遇,只能和“短衣帮”一起。
可是他又是“短衣帮”中唯一“穿长衫”的人。
而我觉得这种矛盾现象充分地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他贫困潦倒,地位卑下,是从长衫客中被挤出来的人,但是他不肯脱掉那件长衫,和“短衣帮”为伍,因为这件长衫是读书人身份的标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在他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即使无情的现实已经粉碎了他进入仕途的迷梦,但是有了这件长衫,似乎在精神上还可以得到安慰,这样他既不能爬到上层,又不肯甘居下层从事劳动,说明他是一个畸形的“多余的人”。
同时这种看似矛盾的外貌特征,既表明了他的独特身份,并预示了他的悲惨命运。
有学者还提出过一个矛盾现象:文章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的“大约”与“的确”是矛盾的。
在我看来,这句话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
文章中的“我”一直没有再见到孔乙己,也没有得到一点关于他的确切消息,以前他遭到丁举人毒打之后,别人以为他“许是死了”,他竟没有死,又来买酒喝;现在从来没有人谈起孔乙己已死的事,“我”不忍断定孔乙己已经怎么样,所以用“大约”来表示自己的猜测。
但是,又想想,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他的死去是无疑的,所以在“大约”之后,用“的确”来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但是近年来,关于孔乙己的真是死因是什么引发了较为激烈的争论。
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概述
![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d49c9061f01dc281e53af073.png)
新的矛盾和困惑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第二阶段:1978年--1989年
“伤痕文学”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反思文学” 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 的故事》 王蒙的《布礼》、《蝴蝶》,张贤亮的《灵与 肉》、 《土牢情话》、《绿化树》,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张一 弓的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
第三阶段:90年代
“中国当代商业写作第一人”的王朔 王朔 《空中小姐》、《一半是海 水, 一半是火焰》、《玩得就是心跳》 《顽主》、《千万别把我当人》、 《一点正经没有》 他的文学创作的商业倾向愈加明显, 并促使他最终放弃小说,转入纯 粹商业性的影视剧创作,经他策划和 编剧的作品有《渴望》、《编辑部的 故事》、《爱你没商量》等,都 曾经轰动一时,成为开拓中国当代商业影 视创作的先锋。
“乡土小说”:刘绍棠的《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花街》 等中篇小说, “市井小说”的邓友梅的《烟壶》、《那五》, 冯骥才的《神 鞭》、《三寸金莲》,陆文夫的《小巷人物志》系列中 短篇小说等, 有以家乡纪事来揭示民间世界的汪曾祺的短篇小说,有 以家乡风情描 写社会改革的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系列,有拟寓言体的高晓声的 《钱包》、《飞磨》
女性写作在小说方面的主要作家有陈染、林白、海男和徐小斌等, 她们都在90年代写出自己的代表作,如陈染的中篇小说《无处告 别》、 《与往事干杯》和长篇小说《私人生活》,林白的长篇小说 《一个人 的战争》、《说吧,房间》和中篇小说《回廊之椅》 海外新移民题材
小楂(查建英)的《丛林下的冰河》和严歌苓的《少女小渔》、 《女 房东》
农村生活题材的 : 表现土地改革: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山乡巨 变》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战争题材 袁静、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孙犁的《风云初记》等一系 列表 现华北抗日根据地战斗生活的作品率先拉开了战争小说的序幕。知侠 的 《铁道游击队》、刘流的《烈火金刚》、冯志的《敌后武工队》、 雪克 的《战斗的青春》碧野的《我们的力量是 无敌的》、杜鹏程的《保卫延 安》、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肖平的 《三月雪》、吴强的《红日》、 曲波的《林海雪原》、玛拉沁夫的 《茫茫的草原》 60年代,萧玉的 《高梁红了》(三部)、柯岗的《逐鹿中原》
当代文学论述题
![当代文学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a9e3333e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91.png)
当代文学论述题如下:一、为什么说《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1918年5月鲁迅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发表,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将在1918--1922年连续写的15篇小说编为呐喊,1924--1925年的11篇小说收入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1)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2)在观察表现小说主人公时,有着独特的视角: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的人(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痛苦”。
他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
(3)小说情节结构模式为“看与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
A、“看与被看”分为两类:一类是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由此构成二元对立。
在这类小说中,在好奇的看客看被看者的背后常常有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愤激地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从而造成一种反讽的距离;另一类的二元对立发生在先驱者与群众之间。
在这类小说中,人物与作者的距离大大缩小,作品中渗透着较多的鲁迅的生命体验。
B、“离去--归来--再离去”也称为“归乡”模式。
在这一模式的小说中,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一个复调。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鲁迅的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包括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结果。
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一)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
认为社会只有在这种不断批判中才得以进步,要求人的个体精神独立与自由,他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
这种难以置信的批判广度,以及为人所难以接受的批判的深刻性和尖锐性,是根源于他的“立人”的理想与彼岸关怀。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 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 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d5d45f9aeaad1f346933fa0.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现代文学史第六讲鲁迅小说
![现代文学史第六讲鲁迅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62ecca3787c24028915fc373.png)
(二)“格式的特别”——“创作新形式的先 锋”(茅盾语) 1 、试验性 借鉴西方小说的形式 , 独立创造 建立起来。 2 、多样性 日记体、手记体、传记体、倒叙 体、对话体等。 3 、语言风格 追求表达含蓄、节制、简约、 凝练
两大情节模式
• 一、看——被看
• • • • • • 《示众》、《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等。 1、民众之间 《祝福》里祥林嫂的不幸被鉴赏 2、先驱者与群众之间 《药》里夏瑜与华家 “被看——看”被发展为“被吃——吃”的模式
• 与叙述者、小说人物之间的看/被看,即隐含作者看小伙计、小说人物。 在小伙计叙述中,隐含作者天然存在着。这样,“我”(小伙计)看、 (孔乙己)被看/酒客掌柜等看客的故事背后,还有隐含作者在看:看 “看客”怎样看孔乙己,看小伙计怎样看“看客”、孔乙己,正是这种 看,又写出了小伙计与孔乙己及众酒客的关系变化,刻划出了小伙计性 格:小说刚开始时,“我”是旁观者,对事件的叙述是客观的、冷漠的 ,但随着叙述的进程,“我”逐渐参与故事中,在对孔乙己的的轻视和 应付中(“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不耐烦,努着嘴走远”), “我”的精神逐渐向看客们靠拢,“我”的被同化,又构成新的精神悲 剧。显然正是看/被看的多层结构,分别展现着孔乙己、酒客、掌柜、 “我”的三种不同形态的人生悲喜剧,它们互相纠结、渗透、影响。而 最后,隐含作者的“看”,构成对“我”(小伙计)的看与看客的看的 双重嘲讽、否定,突现了作者对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同情、焦虑,并引起 读者向隐含作者靠拢,在多种人生的悲喜剧中发现孔乙己喜剧中内在的 悲剧性,产生丰富复杂的心理和情感反应。 • 《孔乙己》通过对叙述者的精心选择,构成了多重“看/被看”的深层 模式,将这种“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以艺术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小 说的主题更加丰富。 • 同样表现手法也体现在《祝福》里面。
《呐喊》的优秀观后感600字作文
![《呐喊》的优秀观后感600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9f966e15aef8941ea66e0579.png)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呐喊》的优秀观后感600字作文,希望能帮到各位。
《呐喊》的优秀观后感600字作文1无意中,翻看开了那本尘封已久的鲁迅的《呐喊》,其中的《阿Q正传》让我再次回味到儿时读它的那份惊喜,品味着此时的感悟与感动。
阿Q是鲁迅塑造的经典形象,我曾经问自己为何如今文人笔下没有如此生动的形象诞生?究起原因,是社会造人。
那个封建时代是封建思想顽固、地主当道、军阀统治的时代,未庄就是被封建思想毒害了的村庄,阿Q是一个弱者,他受到这些地主恶霸的欺压,阿Q的“假洋鬼子”与“男女之大防”等思想也绝对不是阿Q所独有,这是时代产物。
再如阿Q带给我们那几场让我们苦笑难言的戏:看杀革命党人、调戏静修庵的小尼姑、闹恋爱以及投身革命军队等,都是在封建吃人的本质面前上演的,也并不是某个人愿意就能改变的。
但凡看过《阿Q正传》的人都认为他是悲哀至极的人物。
阿Q他所受到赵大爷、赵白眼、小D和静修庵里那条黑狗等等一系列的打击折磨不必多说,最最可悲的是他竟有一套让人哭笑不得的取胜法宝,即他所采取的“精神胜利法”。
这就是阿Q的生活哲学,甚至于说是在封建压迫制度下,更多弱者的生活哲学。
我们总是会带着笑来读《阿Q正传》的,仿佛可怜的阿Q从被创造出来就一直被大家笑着。
然而这笑并不是看得起的笑,而是带着讽刺、带着轻蔑或许是带着同情与怜悯的笑。
他的精神胜利法,恋爱价值观,他的幸灾乐祸往往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赏。
可以说阿Q是一个当时社会中的一个小角色、一个弱小者,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没有一个为他着想的人,是一个封建乱世时的代言人。
而任何时代都会有弱者,作为一个新社会的现代人,我们从阿Q的遭遇中更加应该去反思、去行动、真正扛起关爱身边的弱者的责任。
《呐喊》的优秀观后感600字作文2偶然翻开床头那一本尘封已久的《呐喊》,我便被吸引住了。
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
![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https://img.taocdn.com/s3/m/dfff2112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7.png)
中国现代⼩说的开端与成熟众所周知鲁迅⼩说集《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这在⽂学史上并不多见。
《呐喊》和《彷徨》这两个集⼦分别是在鲁迅充满⾰命热情,改造国民性和失去了组织,⽽陷⼊彷徨的时候写的⼩说组成的⼩说集。
主要特点⽤鲁迅⾃⼰的两句话来说就是“格式的特别”和“表达的深刻”。
格式的特别主要体现在第⼀,在《伤逝》中采⽤的是第⼀⼈称叙述的⽇记体格式,在《药》中从中间开始叙述,打破了传统⼩说有头有尾的叙述⽅式。
第⼆,⼈物形象⽅⾯,鲁迅采⽤“杂取种种⼈汇成⼀个⼈”,使⼈物形象即具有共性⼜具有个性,⽐如《阿Q正传》中的阿Q⾝上既有劳动者的勤劳,也有他⾃⾝的苦闷。
鲁迅还采⽤画眼睛的⽅式对⼈物的⼼理灵魂进⾏剖析,⽐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眼睛就进⾏了好⼏次刻画。
此外鲁迅还赋予⼈物特⾊的语⾔⾏动,表现⼈物的内⼼世界。
还有把⼈物置于特殊环境中,这些环境有具体的⽣活环境,也有⼤的社会环境。
表现的深刻主要体现在题材,视⾓和⼩说模式中。
题材⽅⾯,鲁迅开拓了农民和知识分⼦两个新鲜题材,是之前所不具有的。
抱着启蒙主义的态度,表现底层农民⽣活的困苦以及他们灵魂的腐朽,描写底层⼈民的困苦以引起社会的疗救。
视⾓主要有农民和知识分⼦两类形象的视⾓。
农民视⾓,例如《故乡》中的闰⼟,可悲的不是他⽇益贫困,⽽是他那⼀声“⽼爷”,表现出的他已经全然⽆年少时的单纯,⽽被封建旧制度深深同化了的悲哀。
知识分⼦视⾓,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形象主要有三种,⼀种是假道学形象,拥护封建制度,⽐如《肥皂》中的四铭,⼀种是被封建制度所迫害的⼈物,⽐如《在酒楼上》的吕纬甫,还有⼀类是现代知识分⼦形象,他们接受了新思想,致⼒于改造旧中国旧制度,⽐如《伤逝》中的⼦君和涓⽣,这类形象也是鲁迅描写的最出⾊的⼀类形象。
⼩说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种是看与被看(吃与被吃)的模式,⼀种是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
看与被看模式,《⽰众》则是这类模式的始祖,可以说鲁迅之后⼩说都从这⾥发端,⼩说没有故事情节,没有细节描写,只有⼀个情节,或者是动作就是看犯⼈,⼈与⼈之间⼀直处于⼀种看与被看的关系中,你在看别⼈,同时别⼈也在看你。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梳理(二)——鲁迅专题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梳理(二)——鲁迅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62a41caa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ab.png)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梳理(二)——鲁迅专题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1)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把握鲁迅小说的高度成功,可以用鲁迅自己的两句话:一是“表现的深切”,二是“格式的特别”。
前一句指独特的题材与思想发现,后一句指小说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
鲁迅创作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所以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由此开掘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类题材。
鲁迅观察与表现的视角也是独特的,即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以及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拷问”,理解这一点,可以结合《药》、《在酒楼上》等一系列作品的分析,探讨其艺术“视角”的独特性与深刻意义。
还要注意鲁迅小说中常见的两种情节结构模式,即“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
前者可以举《示众》等作品为析例,了解鲁迅所要表现的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以及对于“启蒙”的无奈质疑。
后一种模式可以举《故乡》或《在酒楼上》为析例,探讨其中内蕴的“反抗绝望”的哲学和生命体验。
要注意透过情节结构模式看到鲁迅独特的眼光,既要考虑到通常的从社会批评所达至的意义层面,又要深入一步,充分体验鲁迅观察人生社会的深刻感受。
(2)所谓“格式的特别”,是指鲁迅小说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
如《狂人日记》中的两重叙述角度及与此相关的反讽的结构。
《孔乙己》外在的喜剧性中所蕴涵的悲剧意味,《在酒楼上》作者主体的渗入以及通过人物“对话”关系所形成的互相驳难的性质,都可以作为分析的例证,考察鲁迅小说的实验性与先锋性。
要注意体会鲁迅小说艺术是如何继承传统又冲破传统,发挥了无羁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以上两个要点都有难度,必须结合具体作品的分析,去深入探讨,尊重自己的阅读体验,又注意从理论上解说这种体验的原由。
建议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分析,动手写一篇小论文,具体评论某一篇鲁迅小说或你所认为的某一点“鲁迅艺术特色”。
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https://img.taocdn.com/s3/m/a193f8ac4afe04a1b171de1a.png)
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鲁迅在30年代谈及自己为什么做小说时,说那时“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进这人生”。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正是从这样的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出发,鲁迅创始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习题材。
鲁迅在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那就是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
《药》写了华老栓一家的精神愚味;《祝福》写了祥林嫂对地狱的恐惧;《在酒楼上》、《孤单者》、《伤逝》等写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与危机。
由于鲁迅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在性,提醒了人们内心的灵魂。
《孔已已》中孔已已对“窃书”的振振有词的辩解,对屡试不中的羞愧难当的支语。
这都刻画了主人公被科举功名毒害的心灵。
《阿Q正传》、《肥皂》以精神分析法写出阿Q、四铭的潜意识和性心理,提醒了假道学的灵魂深处。
《祝福》中祥林嫂失去儿子后,见人就说“我真傻……”,这写出了祥林嫂心灵的伤痕。
鲁迅的小说实际上是对中国人(首先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灵魂的伟大拷问,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
鲁迅小说提醒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社会,由此而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习题。
《祝福》中,祥林嫂的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她到处向人倾诉自己的痛苦,在这里,鲁迅写了人们的反应:“这故事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即改换了鄙薄的神情,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
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
”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真正的理解与同情,却通过“看(听)的行为,转化为可供消遣的“故事”:这些乡村老女人们正是在“鉴赏”别人的痛苦过程中,鉴赏自己的表演(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并从中得满足(自我崇高化),同时又在叹息、评论中,使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致遗忘。
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https://img.taocdn.com/s3/m/2d4c7d10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74.png)
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鲁迅在30年代谈及自己为什么做小说时,说那时“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正是从这样的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鲁迅在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那就是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
《药》写了华老栓一家的精神愚味;《祝福》写了祥林嫂对地狱的恐怖;《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写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与危机。
由于鲁迅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在性,揭示了人们内心的灵魂。
《孔已已》中孔已已对“窃书”的振振有词的辩解,对屡试不中的羞愧难当的支语。
这都刻画了主人公被科举功名毒害的心灵。
《阿Q正传》、《肥皂》以精神分析法写出阿Q、四铭的潜意识和性心理,揭示了假道学的灵魂深处。
《祝福》中祥林嫂失去儿子后,见人就说“我真傻……”,这写出了祥林嫂心灵的伤痕。
鲁迅的小说实际上是对中国人(首先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灵魂的伟大拷问,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
鲁迅小说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社会,由此而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
《祝福》中,祥林嫂的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她到处向人倾诉自己的痛苦,在这里,鲁迅写了人们的反应:“这故事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
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
”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真正的理解与同情,却通过“看(听)的行为,转化为可供消遣的'“故事”:这些乡村老女人们正是在“鉴赏”他人的痛苦过程中,鉴赏自己的表演(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并从中得满足(自我崇高化),同时又在叹息、评论中,使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至遗忘。
呐喊推荐语
![呐喊推荐语](https://img.taocdn.com/s3/m/41d42364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0e.png)
呐喊推荐语(一)《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
《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作品通过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
了解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非常推荐阅读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呐喊》。
(二)推荐大家阅读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阶级、一个团体甚至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价值审美取向,无论任何时候,都需要有一个人站出来摇旗呐喊,鲁迅正逢其时。
鲁迅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文坛风向标,自然有其特殊的、别人无法取代的地位。
这个道理很简单:大米是人们大多数时候吃的主食(至少在中国是这样),但如果没有大米,人们也可以活得很好。
我的意思是说:不论在什么时候,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并在适当的时机表现。
这在当今一些所谓的文坛新人、高手其实也有了很好的印证。
但是,他们缺少的是鲁迅身上那种“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的气魄——这跟他们的生活环境、经历等有关。
我们没有必要每天在高歌呐喊,但我们要记住一点:民族精神。
(三)《呐喊》这本书,每一篇都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真的值得细细阅读。
我无法想象那时人们的生活。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篇文章是《狂人日记》。
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三年自然灾害下发生的。
明显的反应了社会的黑暗与丑陋,人性的可怕,人们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心狠手辣的事。
在那样的年代,没有粮食,人们饥饿到了恐惧。
开始人吃人这一可怕的行为。
在面对饥饿,面对自然灾害时,主人翁的哥哥吃了自己的妹妹,又筹划着,吃自己的弟弟,就在这危险面前什么情同手足,什么亲情全抛至脑后,荡然无存了,剩下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只为填饱自己的肚子,只要达到这目的,哪怕不择手段也则所不惜!可是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你吃了别人,又怎么能知道,哪一天别人会吃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鲁迅在30年代谈及自己为什么做小说时,说那时“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正是从这样的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鲁迅在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那就是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
《药》写了华老栓一家的精神愚味;《祝福》写了祥林嫂对地狱的恐怖;《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写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与危机。
由于鲁迅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在性,揭示了人们内心的灵魂。
《孔已已》中孔已已对“窃书”的振振有词的辩解,对屡试不中的羞愧难当的支语。
这都刻画了主人公被科举功名毒害的心灵。
《阿Q正传》、《肥皂》以精神分析法写出阿Q、四铭的潜意识和性心理,揭示了假道学的灵魂深处。
《祝福》中祥林嫂失去儿子后,见人就说“我真傻……”,这写出了祥林嫂心灵的伤痕。
鲁迅的小说实际上是对中国人(首先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灵魂的伟大拷问,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
鲁迅小说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社会,由此而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
《祝福》中,祥林嫂的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她到处向人倾诉自己的痛苦,在这里,
鲁迅写了人们的反应:“这故事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
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
”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真正的理解与同情,却通过“看(听)的行为,转化为可供消遣的“故事”:这些乡村老女人们正是在“鉴赏”他人的痛苦过程中,鉴赏自己的表演(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并从中得满足(自我崇高化),同时又在叹息、评论中,使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至遗忘。
而在别人的痛苦、悲哀“咀嚼”殆尽,成为“渣滓”以后,就立即“厌烦和唾弃”,施以“又冷又尖”的笑:这类情感与行为方式表面上麻木、混沌,实际上是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忍。
鲁迅博采西方小说艺术之长,以新颖别致的艺术形式和鲜明的现代特色,实现了中国小说艺术从古典走向现代的根本变革,创建了20世纪小说的民族新形式的格局。
在谋篇结构上学习和借鉴西方小说体式灵活多变的长处,摆脱中国传统小说惯用的单线纵向结构方式的束缚。
《狂人日记》之所以被称为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而以十三则“语颇错杂无伦次”,“间亦略具联络者”不标年月的日记,按照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
《祝福》不依先头后尾的旧规,采用倒叙的结构方式。
《示众》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作者截
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以鸟瞰式的结构方式,把众多看客的冷漠、麻木与无聊,展现在读者眼前。
由于鲁迅能独立地按照他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和自己的艺术个性去进行灵活的艺术熔裁,小说的体式不断有新创造。
加上他又深得传统小说精髓,常用古代小说的白描手法传神地刻画人物,语言简洁、凝炼、含蓄、准确,蕴含着传统文言小说所特有的韵味。
所以,他的小说既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