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趋势(精)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及未来趋势
货币政策 中介 目标 的可测性有三个 要求 :一是该
金 融 指标 必 须 能 够 明确 地 界 定 ;二 是 央 行 能 够 准确 地
收集到这些指标的数据 ;三是央行能够对这些 数据进
6月开始 ,证券交易保证金才纳入央行货币供应量 M2
因此这都要 求我们对现有的货 币 政策 中介 目 标进行 改革 。笔 者认 为,我 国未来货 币 策改革 的方向不应 当是某个 政
单一 目标制 ,而应该是一个 目标体 系,即以通货膨胀率为主 ,同时监测利率、; 率的 目标框 架。 r -
关 键 词 :货 币政 策 ;中介 目标 : 目标体 系
计 ,日内金融机构外 汇存 款和外 资金融 机构所 涉及的
金 融 业 务量 ( 以资 产 度 量 ) 占我 国全 部 金 融业 务 总 量 的 1%;如 果 以 1%为 货 币 供 应 量 调控 目标 的 话 ,这 4 5 两 项 遗 漏会 影 响 到货 币 调 控 目标 的 2个 多 百 分 点 。同
中介 目标。19 年央行放弃信贷规模控制后 ,货 币供 98 应量作为 中介 目标 的地位 更是无 可争议 。然而 ,随着 我 国市场经济改革 的 日渐 深入 ,金融环境发生 了新的 变化 ,从可测性 、可控性 、与 国民经济 的相关性以及 抗干扰性等几个标 准来看 ,货 币供应量作为 中介 目 标
的统计 中 ,但这并不能完全解决 因货 币统计 口径导致 的货币供应量 可测性 的削弱 。 再次 ,由于外 币存 款不 能直接用于对第三方 的支 付和清算 ,故 当前我 国金融机构的外币存款不 计入任
行有效地分析并 作 出判断或 预测 。从实践情 况来 看 , 中国人民银行对 M 有 着非常齐全的统计资料 ,每一 O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范文范例参考当前我国形势经济分析一、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1.GDP增速持续回落从2023年开始,我国GDP增速一直处于回落当中,今年第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全年分别回落0.2和0.1个百分点,但高于今年7.5%的预期目标。
2.三大产业增速明显放缓不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增速,都明显放缓,从2023年年末开始,就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慢固定资产投资(所谓中国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为投资拉动的模式)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从2023年年末开始,在过去一年当中,其增速也呈现回落状态。
尽管中央政府已经允许地方政府和铁道部加大基础设施支出,但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仍有所下降。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改善幅度较小据中国市场学会统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尽管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
从整个消费形势来看,尽管有小幅度回升,但从整体上说,还没有真正好起来。
餐饮、烟酒消费,在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之下,其下滑速度是非常快的。
5.外贸出口回升势头不强劲对外贸易继续延续了上年底企稳回升态势,出现了少许的回升势头,这主要得益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但是回升幅度和规模都很小。
6.财政收入增速下滑财政收入是目前特别抢眼的一个经济因素。
财政收入的增速,不仅与往年相比持续回落,而且已经低于GDP的增幅,甚至低于今年预算的增幅,就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今年的财政收入形势将很不乐观。
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下调我国经济预期在这样一种出现剧烈变化的经济走势面前,特别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发布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经先后陆续下调了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预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在2023年5月29日把中国2023年的增速调整为7.75%,而在此之前,其曾经预言过中国今完美Word格式整理版范文范例参考年的GDP增速是8%;世界银行则于2023年4月15日将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下调到8.3%(原来预期是8.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23年5月29日将中国GDP增速大幅下调至7.8%,而此前在三月份的预期是8.5%。
近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
近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一、近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1、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及我国经济形势2011年,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
国际上,欧美债务危机不断发酵,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放眼国内,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温和回落,物价涨幅得到初步控制,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
2011年,我国克服国内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涉外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
2、国际收支的含义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
它有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的含义。
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经济、文化等各种对外经济交往而发生的,必须立即结清的外汇收入与支出。
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所有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
3、我国国际收支现状概述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
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
05年至11年,我国国际收支明显表现为双顺差,即经常项目账户、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的巨额顺差。
其中,经常项目账户的顺差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的差额,即产品出口的大幅增长,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的顺差则得益于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增长。
虽然经常项目的差额在08年缩小,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差额不断波动、回落,但总体仍保持明显的双顺差状态。
2003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45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52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3%;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大幅增长1168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幅为历史最高水平。
2004年与2003年相比国际收支平衡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04年国际收支平衡表。
统计显示,去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保持快速增长。
浅谈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预测
国际宏观经济形势 目前 ,世界经济总体上保持着复苏态势 ,总体上看 ,2 0 1 3 年世界经 济仍将呈现低速增长 态势 ,2 0 1 3年世界 经济 的年均 增长率 为 4 .5 % 左 右 ,发达经济体 的增长率为 2 .5 %, 新 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 率为 6 .5 %。世界经济格局 的变 化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发 展 中国家在世界经济 中地位提升必然要求对相关 国际经济 金融机构进行 改革 ,经济格局 的变化将提升我 国的国际影 响力 ,增加我 国的话语权 和 决策权 。包括 2 O国集团在 内的多种对话 机制 的形成将 为我 国广泛参 与 全球经济金融事务提供 了更多 的国际舞 台;世界经济格局 变化还将推 动 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 向转变 。 从区域宏观经济来看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导致欧洲金 融体系崩溃 和 欧元区解体的可能性很小 。欧债危机使整个欧洲将 陷入停 滞 ,各 国在 国 际事务 中的话语权也将 明显下降 ,并严重危害世界经济 的复苏 。虽然 世 界各国和 国际组织虽然立场存在明显差异 ,但最终均达成有效 的短期救 助方案 ;而从 中长期看 ,随着欧元 区在财政 、金融等方面进行 大幅度 的 制度调整 ,主权债务危机将会逐步得 以解决 。美 国经济不 景气 对我 国出 口的影响也将逐渐显现 。另外 ,今年 以来 由于经受 自然灾 害的 日本经 济 处 于恢 复期 ,需要大量进 口,使 我 国对 日本 的出 口一直保 持较快 增长 , 但 是随着 日本经济形势好转 ,进 口将有所下降。
浅 谈 我 国宏 观 经 济 形 势 与预 测
王
摘做 出Βιβλιοθήκη 测 。 伟 要 : 目前 ,国际国内宏观 经济形 势不容 乐观 ,本 文分析 了当前我 国宏观 经济形势 ,并对 未来我 国的宏观 经济形势和宏观政 策调控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变化.
目
录
中国人民银行收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
收放基础货币渠道的变化
渠道变化所面临的问题
启示与展望
中国人民银行收放基础货币渠道的变化
2004年以前:外汇占款是主渠道
央行的资产项目重心以外汇储备为主。 随着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上 出现的持续双顺差,为了保持人民币的汇率稳定, 央行采取了无条件无限制买入外汇的措施,导致 我国基础货币持续增发。外汇占款成为中国基础 货币投放的主渠道。
公开市场业务的局限性
2、在中国,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持有的资产结构与公开
市场业务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人民银行的主要资产是国外资产,而处于第二位的是对银 行金融机构贷款,持有的政府债券比重极少,不到总资产的 4%,从而制约了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发行央行
票据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
公开市场业务的局限性
中国人民银行收放基础货币渠道的变化 2004年:提高准备金率,同时发行央 票
2004年1月股份改革在我国逐渐强化,引起 了股票市场的持续火热。伴随股票市场牛市的出 现,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央行开始收紧银根,也 出现一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局面,从而导致了 基础货币的比例在收缩。同时央行票据的发行加 速了货币的收紧,这导致的双重效应。央票的发 放成为一种基础货币的对冲交易,用以对冲基础 货币投放过多。
3、我国存在较为严重的市场分割。公开市场业务离不开
债券市场,我国目前债券市场分为三块:上海交易所、深圳
交易所和银行间债券市场。 我国可流通国债的90%是在上海证券交所进行交易的,而 公开市场操作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的。 银行间债券市场起步晚,市场的债券存量较低,市场交易 相对清淡。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难以有效展开。两个 交易所虽相对活跃,但央行不能进入交易。
形势与政策 浅议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形势与政策浅议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形势与政策--浅议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论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摘要:回顾2021年经济形势可以发现,在外需疲弱不振、消费作用仍有限的情况下,扩大投资已成为中国刺激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投资的高增长已经成为中国抵御金融危机、保持增长的主要动力。
2022经济企稳回升,政策刺激反弹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2中国的经济形势如何?本文将讨论和研究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关键词:经济形势;宏观调控;经济改革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出台了针对性的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加大科技投入、改善民生、稳定出口等政策。
该方案对遏制经济快速下滑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于经济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2022将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因此,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呈现以下特点:一、投资回落,但仍处于较高的水平而目前的国内投资环境和国际固定资产政策将保持不变。
在基础效应、政策激励调整和中央政府遏制地方政府投资扩张势头的综合作用下,投资增长率下降了2022。
但由于中长期投资项目惯性等因素,202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将达到27%左右,仍处于较高水平。
考虑到价格因素,实际投资增长速度将放缓。
二、外需改善,但贡献力度有限2021年中国外需将轻微改善,2021全年的出口贸易额增长5%-10%,进口增长10%左右。
外贸对gdp的影响也将由负转正,预计出口将带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
分月度数据看,考虑到季节性和基数的因素,2021年各月的进出口增长率将表现出先高后低的状况,但波动相对较小。
总体而言,外贸形势的持续回暖有赖于全球经济恢复和调整的步伐,2021年的外贸总额难以达到2021年的水平,外贸仍将处在低水平复苏的状态。
另外贸易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等因素将影响出口的改善幅度。
三、消费继续增长,其贡献继续增加受消费信心回升、消费刺激政策的持续、收入政策的改革以及收入绝对水平上升等因素的影响,202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超过2021年,我们预计2021年社会品零售总额增速约为17%-18%,但由于物价涨幅的提高,消费实际增长将会略低于2021年,实际增速约为13%-16%。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及未来趋势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及未来趋势2012年初至今,世界经济总体上处于缓慢复苏的进程之中。
美国实体经济的表现引人注目,宏观经济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欧元区经济的复苏前景依旧复杂。
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多种矛盾交织,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结构性物价上涨压力较大。
我国“稳中求进”宏观调控的政策重心形成“双着力”的格局:既着力于保持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又着力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对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控框架与措施搭配提出了新的要求。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重申,要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2011以来,我国一贯坚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也是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经济增速进一步趋缓,但仍处于合理的区间。
从经济构成因素看,实体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最终消费、房地产投资、物价稳定和居民收入等问题仍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关键性问题。
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079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1%,但是难掩我国经济目前遇到的困难。
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19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消费增速有所放缓,相较于2011年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
同时,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927亿元,实际增长20.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0 .6个百分点。
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9.0%,分别回落11.2和18.4个百分点。
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8%,涨幅比上年全年回落1.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2个百分点。
第一季度,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8592.2亿美元,同比增长7.2%;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为4300亿美元,增速为7.6%;进口贸易总额为4292亿美元,增速为6.8%;顺差仅为8亿美元。
第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29976.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850.51亿元,增长14.7%。
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性变化和新常态特征(形势与政策)
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性变化和新常态特征一、2014年我国经济取得成绩过去一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复杂严峻。
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
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克难攻坚,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良好开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迈出坚实步伐。
一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稳”的主要标志是,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增速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就业稳,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高于上年。
价格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
“进”的总体特征是,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
经济结构有新的优化,粮食产量达到1.21万亿斤,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3个百分点,达到51.2%,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46.9%提高到48.2%,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快于东部地区。
发展质量有新的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6%,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超过2%,能耗强度下降4.8%,是近年来最大降幅。
人民生活有新的改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快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32万人;66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出境旅游超过1亿人次。
二、正确认识我国经济新常态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
随后,习近平7月在与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再次提出“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精)
要求:请就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短文。
写作思路:1、首先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背景;2、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走向进行预测分析 ,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近两年来的情况;3、最好简要分析货币政策转向后的利弊得失。
4、题目自拟(参考题目:试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我国货币政策的未来;试论国内外货币政策的协调等;5、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字数控制在800字左右。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取向2021年,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由持续升温转为步人下行通道 ,物价涨幅由逐步升高转为持续下降。
面对这种金融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由“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货币政策那么经历由“从紧〞到“灵活审慎〞、再到“适度宽松〞的转变过程。
从总体情况看,年初“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奠定了根底。
2021年7月以后国家实施逐步放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和金融体系平稳运行产生了积极效果。
目前国家经济下滑趋势有所抑制,但全球金融危机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也将更为严峻。
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发挥调节作用,促进同内需求扩大和经济的平稳开展。
一、2021年货币政策运行环境分析1.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存在继续恶化的可能。
尽管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中央银行纷纷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主要出台了大规模的救市政策,采取央行降息。
注入流动性。
但到日前为止,还未看到这场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有出现根本性转机的迹象,世界经济仍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主要原因,首先由于金融危机的起因是次贷危机,次贷衍生产品的风险高,影响面广泛,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尚未恢复,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紧缩。
其次,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以及金融系统的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短期内也很难恢复金融机构和金融系统的正常功能。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争论由来已久,一般认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的内容。
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选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发展的独特性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现实选择。
一般认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的内容。
但由于我国国情,一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还具有其他一些目标约束,如支持国有企业改革、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确保外汇储备不减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等。
深人分析当前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选择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发展的独特性分析1.总量方面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短期内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在总量方面的矛盾,迫切需要突破的是在总量方面面临的制约。
短期内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当中直接反映经济总量与福利关系的目标更为重要。
我国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避免出现大量的失业。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外需的迅速消退使依靠国外市场需求获得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做法难以持续。
要保持经济增长速度,投资依然是内需增加的主要支撑。
在当前许多行业产能过剩现象突出的情况下,投资不谨慎可能会加重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
2.结构方面面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衰退,尽管短期内解决总量问题的迫切性更大,但我国经济当中的结构性问题也已十分严重。
在我们所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中,最突出的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
某些产业存在和发展的理由主要不是商业上的考虑,而是社会效益和就业方面的考虑。
由于存在就业压力,不合理的产能暂时还难以全部淘汰。
不改变我国过度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产业调整就难以完全按照商业化原则进行。
3.外部因素方面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实施的前提是平稳合理的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综合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有所缓解,短期内未必构成最严重的问题;但贸易条件恶化的中长期趋势并未根本扭转。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形势与政策)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但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稳中求进,确保经济平稳发展,实现“软着陆”已经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最主要目标,宏观调控政策已由2011年的“控通胀、调结构、保增长”开始向“保增长、调结构、防通胀”的方向转变。
2012年经济走势尤其是外围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如果过早地调整政策,将给经济埋下通胀重启、资产泡沫重来的隐患,不利于经济平稳运行,因此政策调整的原则是由主动更多转变为被动性调整。
宏观经济整体概况:2011年世界经济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加剧,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增长态势良好但通胀形势严峻,经济运行表现各异。
我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平稳增长、价格趋稳、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2011年全年GDP增长9.2%,“保八”成功。
但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
一是经济增长存在较大下行压力。
受外需明显减弱影响,出口面临的困难加大。
刺激消费的政策效应逐步减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消费增速稳中趋缓,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在“八连增”的基础上保持稳定增长难度较大。
“高污染、高能耗”行业扩张依然偏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科技创新仍面临制约。
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问题日趋尖锐,节能减排形势更趋严峻。
三是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仍然较多。
2012年需求拉动和2011年价格翘尾的影响虽会有所减弱,但劳动用工、节能环保等成本上升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和国内部分农产品供给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部分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亟待理顺,加上全球流动性仍比较宽松,输入性压力将在2012—2013年中长期性存在。
此外,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外贸企业,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局面更加复杂,经济金融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
【最新】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一、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定位二、自 1998年起,中国政府实行了持续五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GDP年增幅在7%~8%之间的高速平台上运行。
但是,从1998年4月以来长达24个月的消费价格持续负增长,到2000年5月由负转正并实现16个月的正增长后,从2001年9月开始又重新陷入了负增长状态,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也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
面对这种情形,众多的专家提出了“过剩经济”、“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等概念来定位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并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就我国目前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定位来说,笔者主张将其定位为“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相交织的状况,同时还面临着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
这个定位包含以下四层涵义。
(一)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的国家我国的劳动力首先滞留在农业部门。
按照王诚1996年估算,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1.38亿人。
此外,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600万人,国企下岗职工 1500万人。
当前,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都是围绕着如何创造更多的二、三产业就业岗位来容纳农业和其它部门剩余劳动力的工作进行的。
(二)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正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致了我国生产能力过剩、失业增加、价格水平持续下降及国民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
然而,“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一般是与发达国家相联的。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最大不同之处恐怕是劳动力过剩非常严重。
”(王俭贵,2002)。
因此,我国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是“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三)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与通货紧缩相交织2002年我国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GDP增长率达7.9%。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出现了近几年少有的下滑态势。
2023年中国采取的货币政策
2023年中国采取的货币政策2023年中国采取的货币政策两次可参考的“内紧外松”。
中美货币政策发生过三段背离:1991年4月到1992年9月,2023年9月到2023年10月,2023年10月到2023年7月。
考虑到90年代初我国的对外项目并没有充分开放,后两段政策背离对我们参考意义更大,这两段时期都是内紧外松。
这两个案例的启示是,内紧外松会引发汇率升值和资本流入压力。
可以推断,一旦“内松外紧”,将引起人民币贬值和资本流出压力。
因顾忌美国的第二次加息,国内货币政策宽松延后。
但一旦出现“内松外紧”的背离时,将增加人民币贬值和资本流出压力。
国内债市走向主要还是取决于国内经济通胀形势和货币政策取向,长期视角看多。
从历史经验看,国内经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取向对债市影响更大。
虽然近期美国加息预期短期制约国内货币宽松进程,从而间接影响了债市,但债市走向还是取决于国内经济基本面。
利率在长期是内生于经济形势的,货币政策则是根据经济形势而调整的。
2023年5-8月基于通胀回落预期,我们看多债市,为投资者抓住了全年最大的一波行情。
近期房地产调控之后,随着经济通胀再度进入下行通道,货币政策有重启宽松需求。
我们认为中国作为大国,货币政策应以内部目标为主,未来将通过汇率贬值和加强资本管制的方式(不可能三角),保持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考虑到短期控房价、去杠杆和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货币政策暂时中性。
2023年1-2季度,随着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国内经济通胀回落,货币政策可能再度宽松。
因此,我们在国庆期间判断,房地产调控利好债市,经济通胀下行预期、理财监管推迟和银行收缩房贷后的配置需求,国庆后债市如约走强,10年期国债收益率探至2.65%的新低。
国内货币政策若再放松,对股市利好,前提条件是:汇率贬值不会引发资本流出失控。
货币贬值并不可怕,怕的是资本流出失控。
今年英镑闪贬,英国股市是涨的。
2023年俄罗斯卢布暴贬,房价是涨的。
1997年泰国死守汇率,资本出逃,最终汇率失守,股市房市崩盘。
中国近十年(1998年-2008年)货币政策回顾以及未来货币政策回顾经典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随着经济增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增加,结果会出现贸易逆差;反之,为消除逆差,平衡国际收支,需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具体来说,由于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98年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的重心在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基础上逐渐由监管加微调向加大信贷投放、改进金融服务方向倾斜,以比较积极的姿态为促进经济增长服务。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措施基本上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
近年我国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近年我国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熊鹏君(国航112 201110621056)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国家依据国内外经济运行情况,对货币政策先后进行了由“稳健——从紧——适度宽松”的重大调整,国家货币政策的适时调整对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支持社会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有效的作用。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我认为必须坚定地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工具采取一系列灵活有力地措施,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积极配合国家扩大内需等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全力推进社会经济的平稳、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调整;作用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与经济运行状况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
经济运行的状况决定着货币政策的调整与实施;货币政策又反作用于经济体以及经济运行的结果。
近年来,国家依据国内外经济运行情况,对货币政策先后进行了由“稳健——从紧——适度宽松”的重大调整,国家货币政策的适时调整对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支持社会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有效的需要坚定地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进行了慎重第一季度第三季度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按照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进行了积极、有效调整。
依据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状况,国家对货币政策的调整总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3年至2007年上半年。
这一时期,我国执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
然而依据社会经济情况,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个子阶段:第一个子阶段为2003年初至2005年初。
在这一时期,全球经济整体上来说有较为明显的复苏迹象,我国经济在前几年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也开始逐步显现,从而逐渐走出了通货紧缩的阴影进而进入新一轮上升的周期。
虽经2003年近半年“SARS”病毒的短期冲击,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但没有放缓,反而经济快速增长整体的趋势得到确立,GDP、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长迅速,物价水平止跌回升。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及其变化趋势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及其变化趋势摘要:据央行5月6日发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适时预调微调,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总需求管理。
一、2016年中国第一季度经济状况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总体稳中有进,经济运行出现积极的变化,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出口增速由降转升,工业生产缓中趋稳。
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 6.7%,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1%。
与此同时,2016 年3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3.4%,比上年末高0.1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7%,比上年末高0.4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4.6万亿元,同比多增9301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3.4%,另外,3 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30%,与上年12月基本持平,同比回落 1.26 个百分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 6.4612 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为98.14。
二、2016年中国货币政策针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局势,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优化增量,加强预调微调,保持灵活适度,大力推动金融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金融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央行的宏观调控的战略调整有如下几点:一是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普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工具来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二是建立公开市场每日操作常态化机制,加强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引导和调节,注重维护短期利率平稳,适时下调中期借贷便利利率,探索常备借贷便利利率,发挥利率走廊上限作用,充分运用价格杠杆稳定市场预期,引导融资成本下行。
未来五年宏观经济形势
(一)世界经济复苏曲折坎坷,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1、世界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可能进入中低速增长期。
主要发达国家复苏放慢迹象增多,拖延世界经济复苏前景。
尽管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好于预期,但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受债务规模高企、削减财政赤字压力增大、消费信心恢复迟缓等因素影响,增长基础尚不稳固,缺乏近期复苏的可持续性。
与此同时,受信心缺失和去杠杆化的影响,发达国家继续推行的宽松货币政策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未来经济增长并不乐观。
虽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复苏较快,但是通胀压力较大,经济结构矛盾突出,抵御外部冲击能力较弱,经济复苏可能发生波折,进而减弱世界经济增长动力。
2、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
为应对并跨越金融危机,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出扩大出口和振兴本国制造业的政策,力图引领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制造业升级。
美国明确提出5年内出口翻番、争当世界出口第一的目标,并制定了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制造业振兴政策。
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发展具有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
全球生产和供给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
展望未来,全球需求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发达国家私营部门的需求恢复慢于政府刺激的投资需求,消费过度和投资不足的矛盾正在调整,发展中国家仍在努力稳住外需,同时积极扩大内需。
全球供给结构调整也将引起需求结构变化,市场重心可能转移。
发达国家振兴制造业和扩大出口,可能挤压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出口市场,后者面临的外需环境将会趋紧。
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扩大区域内需求潜力,发展中国家和亚洲的区域合作可能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
(三)世界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还未结束,新的金融风险还在累积。
美国金融衍生品花样繁多,可能引发信用危机的风险漏洞不少,其金融改革效果尚待观察。
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机构损失还未完全核销和暴露。
许多国家的金融资产存在较大风险敞口,主权债务危机有可能向这些国家蔓延。
国际货币体系发展新趋势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
国际货币体系发展新趋势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作者:孙晓涛来源:《全球化》2024年第03期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一轮接一轮的超发货币和一次又一次的对外金融制裁严重打击了美元信誉,美国为了维持美元霸权开始构筑金融领域的“小院高墙”,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兴起了“去美元化”浪潮,国际货币体系加速演变。
展望未来,目前的以单一主权货币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终将式微,本币结算会异军突起;美元、欧元、人民币等主权货币甚至黄金都可能发挥通用货币职能,超主权货币取得突破的难度依然很大。
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变革使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地缘政治逆风,传统主权货币国际化路线受阻,但美元式微也为人民币提供了窗口期,人民币国际化可以走出新路径。
我国需要坚持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选择,营造良好外部环境,融入本币结算新趋势,推动黄金货币化,提前谋划超主权货币。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国际货币体系本币结算主权货币黄金作者简介:孙晓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处长、副研究员。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美元一直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美国获得利益的同时,也在不断消磨着美元信誉。
20世纪60—70年代,国际社会对美元的不信任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和牙买加体系诞生。
如今,国际社会对美元的不信任再次集中爆发,国际货币体系再次走到十字路口。
从德国马克和日元的国际化经验来看,国际货币体系变革是新货币国际化的重要窗口期。
人民币国际化起始于2009年,15年来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在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变革中有所作为。
长期以来,人民币国际化一直都是国内研究热点,研究成果丰硕,主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黄益平,2009;余永定,2011)、挑战(郭建伟和赵媛媛,2013;王国刚,2014)、成本与收益(张青龙,2011;高海红和余永定,2010)、目标和路径(彭红枫等,2015;殷剑峰,2011)、国际化程度测算(彭红枫和谭小玉,2017;沈悦等,2019)等。
当代经济形势与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经济形式与未来发展趋势一、当前经济形势及趋势目前,中国仍处于发展中阶段。
纵观历史,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在经济,科技,教育,民生,在国际上的地位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同时中国也不得不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
不仅是政治环境,还有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
据国际清算银行第79 届年会年度报告称,“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全球许多金融机构财务状况仍未好转,走出危机的路依然很窄。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遭遇了多年未遇的困难和考验。
面对这场危机,也有人悲观失望、怨天尤人;也有人急躁冒进、病急乱投医。
必须尽快对中国经济形势做出正确评估,以自省为根本途径,以协作为必要条件,依据自身实际辨证施治,迎来中国经济的再增长!欧美国家在人民币汇率的问题上和中国纠缠不清。
由于人民币汇率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中国的出口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导致美国贸易赤字不断增长。
美国希望人民币升值,以改变这种状况。
中国考虑到中国的出口贸易以及就业的压力而拒绝人民币升值。
一方面来说保持汇率的稳定是迫不得已,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的话,势必会降低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会使中国的招商引资遭受严重的打击,同时会大幅减少中国的出口,这样的话就会导致大批的民营企业倒闭,大量的工人会失业,会导致国家的政治环境恶化,社会不稳定。
虽然人民币可以促进中国的进口,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这些都要在国家的经济局势稳定,社会安定的基础之上才会有意义。
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得美国人经济状况更加的糟糕,美国人大幅降低消费,特别是对中国商品的消费。
由于美国人消费降低,导致中国的出口大幅下跌。
大量的工厂倒闭,大量的工人失业。
郎咸平教授说过,美国次贷危机是由于中国大量购买美国的国债,政府将资金注入银行,同时美国的利率很低,美国人大量地贷款用于买车和其他消费。
才导致了次贷危机的发生。
这不无道理,同时这与美国政府自身的调控和美国人不良的消费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及分析
现行的我国货币政策为减轻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果断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总体而言,社会各界对货币政策还是持肯定态度的,政策力度也比较合适。
然而,未来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出现滞胀的可能性非常大,未来我国货币政策需在继续保持“适度宽松”同时进行结构性微调,对潜在的滞胀风险提前作出反应,防患于未然。
一、今年以来偏积极的货币政策对稳定市场预期、遏制经济下滑功不可没面对金融危机肆虐和经济大幅下滑的不利局面,我国政府迅速作出反应,在“出拳快、出拳重”的调控思路下,前4月货币信贷创下天量增长纪录,从各种经验数据比较看,目前货币政策可说是明显偏于积极。
在经济面临严重衰退的非常时期,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是必要的,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遏制宏观经济在短期内的急速下滑。
1、今年前4月货币供应量增长刷新了多项“纪录”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指引下,1-3月新增贷款分别为1.62、1.07和1.8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24.17%和667.97%。
4月份贷款高增长步伐有所放缓,但仍然达到5918亿元,同比多增1229亿元,前4月累计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5.17万亿元,不但超过去年全年4.9万亿元的规模,而且也超过了今年5万亿的计划目标下限。
与之对应的是,广义货币(M2)增速也开始急升,4月末M2增速达到25.95%,已远超央行17%的预期目标,该数据不仅刷新了中国近年来的新高,在国际上也排名第二,仅次于以色列的32.4%,危机重灾区的美国和欧元区M2增速分别为10.1%和7.2%。
2、前4月信贷的天量增长有其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前4月信贷的天量增长,首先是由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尽管信贷快速增长会带来通胀压力加大、坏账上升等风险,但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还未有根本性缓解,尚未形成稳定回升态势,如果货币政策不能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之策,就会错过最佳调控时机,未来付出的代价将更大。
其次,信贷天量增长有还历史欠账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趋势
货币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针政策的总称。
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调控手段一般包括: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直接信用控制等。
近三年来, 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升值争论。
最近, 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在不断升级。
当前我国面临两大压力,一是通货膨胀的压力,二是信贷紧缩的压力。
从外部来看,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使得外需逐步增加,通胀的压力需要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若时机把握不当,又将会导致热钱的流入,从而进一步给我国的物价及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
从国内来看,低端市场上劳动力价格的走高,工资的增长,以及货币的过量发行,都进一步推动了通货膨胀。
信贷规模的急速扩充, 未找到投资出口的资金流向资产市场, 形成大量的购买力, 国内资产泡沫严重。
然而,信贷扩张的短期性导致商业银行面临在信贷紧缩情况下企业无法偿还的风险,后果是,资产泡沫破灭后,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恶化,进而冲击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在考虑作为短期应对危机的信贷扩张策略的退出时,我们又面临与通胀相类似的两难的困境,即一方面,国内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持续升温需要紧缩信贷;另一方面,信贷的紧缩会抑制市场需求导致资产供给的大幅下跌,资产价格的控制会引发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问题,长期来看,将带来“多米诺效应”。
因此,原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不再适用于我国。
当前为了更好的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我国提出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方法,取代了持续两年之久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中央相应部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后作所出的重要决策,使经济工作的“稳增长”取代了之前我国经济工作的“保增长”。
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比,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一种可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进行微调以保持经济平衡的货币政策,它是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我国通过控制货币供给等各项措施,来影响市场上的资金流动,进而起到释放经济信号、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
促进经济增长。
目标体现了两方面的要求:第一,稳定币值是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即使在短期内兼顾了经济增长的要求,仍必须坚持稳定币值的基本立足点。
第二,稳定币值和经济增长这两个目标不是并列的,而有层
次和主次之分。
从层次上,稳定币值是货币政策目标的第一个层次,而促进经济增长是货币政策目标的第二个层次;从主次看,稳定币值始终是主要的,中央银行应保持币值稳定的基础上来促进经济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法对货币政策目标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目标、双重目标或多重目标,而是创造性地将其表述为有层次和主次之分的单一目标。
中国证劵报表示2013年人民币汇率将保持升值趋势。
中国对新兴市场的出口持续强劲,目前中国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已经占到53%,而对新兴市场的新增出口占到全部新增出口的三分之二,意味着新兴市场对中国出口仍将提供支撑。
预计今年中国出口增长6.2%,明年将增长7.5%。
他预计,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会从今年的2450亿美元,增加至2950亿美元。
而如果明年经常账户顺差反弹,会导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上升,央行将再度面临是否干预的困境。
考虑到QE4,以及欧洲和日本央行都表示要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明年资金会继续净流入新兴市场,尤其是亚洲国家,因此亚洲国家的货币还会面临升值压力。
人民币的升值是由中国经济生产力决定的,未来中国经济的生产力会进一步上升,因此人民币升值在中期内仍会是趋势。
汇率的稳定对一国的经济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呼声很高,投机风险加重,处理不当经济极易出现震荡。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与影响也很大,我们需要搞清楚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风险是什么,以及如何应对来自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
然而,我个人以为,现在我们最需要的是信心,需要有自己的独立主见、自主的判断及自主的长远战略。
因此,当前我国政府提升信心的基点应当是“稳定”,我们需要有时间与耐力来容忍市场和自我的修正与调整,并做好需要付出代价的准备。
201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