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院系教学经费的绩效拨款模式探讨
高等教育拨款模式探析
高等教育拨款模式探析[提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绩效管理的理念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绩效拨款也越来越多地被关注和讨论,如何对教育财政有效实施绩效拨款无疑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实践课题。
本文回顾高校财政拨款的发展,参考国外较为成熟的绩效拨款做法,为我国高等教育拨款模式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绩效管理一、引言教育经费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育经费的科学筹措、有效配置和使用对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配置教育经费以及高效使用教育经费也是高等教育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及,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旨在提高质量。
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之一在于优化分配教育资源,如何有效分配并且管理好财政资金就十分重要。
国务院也在“双一流”建设相关文件中指出,要加强绩效考核,尽力完善绩效评价机制,动态考核支持相关学校和学科。
国家财政拨款是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主要的来源,传统的高等教育经费只按照投入导向分配,而不是按照高校发展目标、利益要求和其他面向产出的分配资金,这会使得资金利用效率降低以及容易使得财政拨款的资金浪费。
因此,如何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基于绩效视角对高校进行拨款,解决高校资源配置问题是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举措。
二、我国高等教育拨款模式的发展我国高校拨款模式从“基数+发展”增量拨款模式和“基本支出+项目支出”拨款模式中探索成长起来。
“基数+发展”的这种增量拨款模式通常将之前年度的财政拨款作为基础,在此基数上根据此校的发展需求来增加拨款额度和规模。
此种模式看似简单易行,但资金使用效率没有被关注。
“基本支出”是指高校正常运行所需的保底资金,主要支出是人员和日常公用的经费;“项目支出”属于专项财政资金,通常是为了高校发展或特定项目的财政拨款。
而其中高校的生均定额和招生人数与基本支出呈正相关;导致高校往往在意招生人数的扩大并以此来增加拨款。
绩效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研究
绩效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研究作者:吴志远张安东朱子男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9年第11期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模式经过不断改革,成效显著,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但仍未摆脱以成本为导向的财政拨付模式。
文章分析了现行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及其改革过程中衍生出的问题,参考了国外较为成熟完善的绩效拨款做法对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进一步完善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财政;绩效拨款一、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历史发展(一)基数加发展阶段教育财政经费基数是高校前一年度到账的拨款数,在基数加发展的模式中,下一年的拨款数额是根据前一年的拨款基数,同时适当考虑和估测下一年学校发展所需,据此增加一定数额的经费。
这个拨款模式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所定数额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真正科学的测算,同时公开透明程度也不足,容易出现人为因素干扰。
在实际使用中经费限定的使用范围太死板,缺乏灵活性,不利于经费的高效率利用。
(二)定额加专项补助阶段“定额”指的是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生均教育经费的标准。
生均经费是根据高校在校生人数为基数核定的,即每个学生给予固定的培养费用。
这部分经费是高等教育事业经费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专项补助”是指拨付给高校的额外经费。
其主要以各个高校上报的项目为依据,拨付专项经费。
其主要根据在校人数和学校各种基础支出为标准来确定和拨付经费。
但这个模式经常会导致高校的盲目扩张,通过扩张招来更多学生以期获得更多定额经费。
(三)基本预算加项目支出预算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基本预算”是指支撑学校日常运转的所需经费,而“项目预算”是支撑学校自身项目开展和事业发展的经费。
这个教育财政经费拨付模式具有集中拨付、收支分开的特点。
同时还对经费的使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也因而提高了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二、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存在的不足(一)投入型拨款模式效率低下在投入型模式中,学校所获得的经费数额多少主要是以在校学生数作为衡量标准。
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财政绩效拨款模式的思考
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财政绩效拨款模式的思考【摘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拨款模式是有效解决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财政经费投入不足、经费分配的择优性和效益性不强、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的重要途径。
文章通过对国外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的梳理总结,结合对我国实际情况的分析,提出进一步加强绩效拨款主体建设;构建科学规范的高等学校分类分层评价体系;推行多政策参数的拨款公式;健全评估考核机制等方面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 绩效拨款模式; 拨款主体高等教育财政绩效拨款是绩效分配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是以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绩效状况作为拨款依据,来确定对高等学校拨款的方向和数额的一种拨款方式。
“九五”以来,我国面对来自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公共财政日益紧缩、经费需求压力巨大、质量问题凸现等的诸多矛盾,在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实施多元化改革的同时,也广泛采取了以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在有效解决高等教育财政支撑问题、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透明性、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是目前我国的绩效拨款模式还不成熟,运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仍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与优化。
基于此,本文拟在梳理总结国外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基础上,来对此问题作些探讨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设想。
一、国外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主要做法与经验与传统的投入拨款相比,绩效拨款的主要特征是:注重效益和效率,强调将结果导向和顾客中心的理念植入高等学校;把拨款数额与高等学校的实际产出相挂钩,使那些培养人才数量多、教学科研质量高的高等学校能够得到更多的资源;充分体现政府公共财政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效率性,促进高等学校之间的质量竞争。
纵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有许多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主要表现在:(一)拨款主体上,普遍设立高等教育拨款的中介机构国外的普遍做法是在政府和高等学校之间设立拨款的中介机构,起到“缓冲器”或者协调的作用。
对高校财政预算绩效拨款模式相关问题的几点认识
( 佳 木斯 大学 , 黑龙江 佳木斯 1 5 4 0 0 7)
摘
要: “ 为 解 决 高校 基 本 支 出财 政 补 助 水 平 偏 低 , 财 政 拨 款 体 系不 能 完全 体 现 高校 人 才 培 养 、 科 学研 究 和 社 会
服务三 大职 能 , 财政支持手段 不精细 、 导 向不明确 , 不 能实现分 类支持和 引导 , 缺 乏高校绩 效监测和 考评机 制等 问 题” , 自2 0世纪 8 0年代 中期 , 财政部 、 教 育部 、 各省财政部 门等机构组织 以及从事财政研 究的专 家和 高校相关领域的 研究学者 , 在深入调研 、 广泛比较 、 充分讨论 的基 础上 , 得 到 了趋 向一致 的认识 , 逐步 明确 了改革的方向 , 提 出了高校 财政预算绩效拨款模式。但在 实践 中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 难以 实现预期 的理 想“ 绩效” , 还有很 多具体的困扰该模式
( 二) “ 综 合定 额 加 专 项 补 助 ” 模式( 1 9 8 5 -2 0 0 4年 )
费; 第 二个历史 时期 1 9 8 5 -2 0 0 4年 , 高等教 育经费实行 “ 综
合定 额加专项补助 ” 的分配方式 , 并 执行“ 包干使用 , 超支 不
这种拨款模式 下的高校 经费 由两部分组 成 。一部 分是 “ 综合定额” , 即计算方式是按照预设 的政策参数乘 以生均拨 款额 ; 另一部分是“ 专项补助 ” , 是在第一种模式下 的“ 年度发
督, 它涉及 了我 困的国情 , 政 治体 制 , 行政体系 , 财政 制度 , 法
律法规。深入研究同绕绩效拨 款模式 的主体 、 客体 和关联方 ( 第_ 二方 中介组织或机构 ) 问的程 序关 系 , 我们就会发现这些 关系 的背后恰 恰是我们 实施绩效拨款模 式不能 回避的诸多
建立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意见范文
建立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看法范文看法范文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加添,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承当着培养各类人才的紧要使命。
然而,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生均拨款不合理、调配模糊、资源挥霍等问题亟待解决。
为了进一步规范高等职业院校的经费使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特订立本《建立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看法》。
一、制度目标本制度旨在通过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方式,确保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符合发展需求和资源利用效率,推动院校内部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公正化。
二、管理标准1.订立合理的生均拨款指标。
–依据学校类型、学科门类、培养层次等因素,订立不同的生均拨款指标,确保资金调配能够更符合不同学校的实际需求。
–生均拨款指标的订立要充分考虑人才培养质量、师资力气、科研水平等因素,重视绩效评估结果的引导作用。
2.设立科学的资金监管机制。
–院校应建立健全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监督和管理生均拨款资金流向。
–每学期或每年末,院校须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生均拨款使用情况的经济报表,并接受主管部门的审计。
3.加强生均拨款使用信息公开。
–院校每年公开生均拨款的使用情况、绩效评估结果等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在院校官网或相关学校媒体上定期发布生均拨款使用情况的公告,提高透亮度和信息公开度。
三、考核标准1.绩效考核重点。
–突出培养质量和人才创新本领评估,尤其关注学生就业情况、就业待遇和社会评价等方面的数据。
–以科研成绩和国家级、省级荣誉等为紧要考核指标,推动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本领的提升。
2.绩效考核指标。
–依据学校特点和发展需求,订立不同指标的权重,其中包含学生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创新水平、社会影响力、教育公平等方面。
–绩效考核指标要综合考虑硬指标和软指标,既要重视量化指标的科学性,也要兼顾定性指标的全面性。
3.绩效考核结果的利用。
–绩效考核结果将直接影响生均拨款的调配比例,绩效好的院校将获得更多的生均拨款支持。
提升高职院校生均拨款使用绩效水平的探讨——以河北省高职院校为例
提升高职院校生均拨款使用绩效水平的探讨◎赵曼(作者单位: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科学2014年,财政部、教育部出台《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不低于1.2万元的本科院校拨款水平。
目前,全国31个省份已经全部建立了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
河北省高职院校生均拨款也达到1.2万元,满足了本省高职院校维持日常和事业发展需要。
但伴随着各省高职院校经费增加出现了经费使用效益低、资金损失浪费、低效无效、闲置沉淀等的问题,甚至出现了贪污腐败等现象。
高职院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经费管理办法,构建体现绩效效果导向的分配机制和办学效益已刻不容缓。
一、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的必要性1.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
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告显示我国高职(专科)院校1388所,高职(专科)学校校均规模6662人。
按《意见》要求到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不低于1.2万元的本科院校拨款水平。
鉴于部分省份高职院校生均拨款高于教育部规定标准,由此可推断2017年全国高职院校财政拨款至少为1109.62亿元。
如此大的资金在实际执行中仍然是以达到生均为主,体现绩效为辅,距离《意见》要求的要向改革力度大、办学效益好、就业质量高、校企合作紧密的学校倾斜,向管理水平高的学校倾斜还有很大差距。
2.未来高职院校的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由于学校的历史、自身的定位、专业设置,领导的视野等的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院校发展情况不同。
如果把所有经费以生均的标准分配下去,必然出现无发展意愿的学校资金宽裕,导致资金浪费,而有发展意愿的学校资金不足,抑制了其发展。
二、高职院校生均拨款资金分配方式的利与弊1.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是所有学生享受高质量教育的保障。
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
高校预算经费绩效考核浅谈
高校预算经费绩效考核浅谈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预算经费的合理分配和科学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而经费绩效考核是管理经费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经费绩效考核的概念、作用、实施原则、分析方法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经费绩效考核的概念和作用经费绩效考核是指通过对高校经费使用情况的评估和分析,对高校在财务经费方面的整体运行情况进行评价,以便对经费使用进行调整和管理的一种方法。
1、提高经费使用效益:通过对经费使用情况的评估,高校能够及时发现经费使用中的问题,调整不合理的经费支出,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2、优化资源配置:经费绩效考核可以帮助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学、科研、管理等资源,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目标。
3、促进学校发展:经费绩效考核有助于促进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提高师资和校园环境建设,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
二、经费绩效考核实施原则1、科学性原则:在经费绩效考核中,要充分考虑高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确保考核结果具有科学性。
2、定量性原则:在经费绩效考核中,应尽可能地采用定量评估指标,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3、公正性原则:经费绩效考核结果应公开透明,任何成员都应有权利评价经费使用情况。
4、透明度原则:在经费绩效考核中,应公开透明,充分尊重高校的意见和建议,使得评价结果可操作可接受。
三、经费绩效考核的分析方法在进行经费绩效考核时,通常采用以下分析方法:1、多因素评价法:在经费绩效考核中,可以采用多个评价因素,包括教学条件、校园设施、师生比例、课程设置等,综合评价高校经费使用情况。
2、对比分析法:对比不同高校的财务经费状况,进行分析比较。
这一方法特别适合用于跨区域、跨国家的高校比较。
3、成本效益分析法:这种方法侧重于高校利用经费的效益,重点分析高校是否采用了最优的经费策略。
4、动态分析法: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对比,分析高校经费的变化趋势,更好地了解高校在经费使用上的特点和难点。
总之,经费绩效考核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合理使用这一工具,才能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校预算经费绩效考核浅谈
高校预算经费绩效考核浅谈高校预算经费绩效考核是对高校预算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评估的重要手段,是保证经费使用的高效性和合理性的重要方式。
在高校管理中,预算经费绩效考核的目标是提高预算经费使用的效益和透明度,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本文将从预算经费绩效考核的意义、内容与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预算经费绩效考核对于高校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预算经费是高校运行和发展的基础。
通过对预算经费的绩效考核,可以促使高校各部门按照合理的目标和计划进行经费使用,加强经费的监管和约束,防止出现挥霍浪费的情况,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预算经费绩效考核也可以激励高校各部门和个人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科学研究活动,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的质量,推动高校的科学发展。
预算经费绩效考核的内容包括对经费使用的合规性、效益性和透明度等方面的评估。
合规性评估主要是对预算经费使用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和规定进行检查,包括经费的审批程序是否规范、使用对象的合法性是否合理等。
效益性评估主要是对预算经费使用的结果进行评估,包括各项经费支出是否得到了预期的效果、是否提高了高校运行和发展的效益等。
透明度评估主要是对预算经费使用信息是否公开和透明进行评估,包括经费使用情况的公示和公开、经费使用信息的公开透明度等。
针对预算经费绩效考核的方法,可以采用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定量评估主要是通过统计和分析经费使用的数据进行评估,包括经费的支出额度、支出时间、支出对象等方面的统计指标。
定性评估主要是通过专家评议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评估,包括经费使用的合规性、效益性和透明度等方面的评估。
两种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和准确地评估预算经费的绩效,为高校的预算经费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实际的预算经费绩效考核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经费绩效考核的标准和指标还不够明确和科学,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制定。
由于高校预算经费使用涉及到多个部门和人员,监管和约束的难度较大。
谈我国高等教育拨款方式的改革
谈我国高等教育拨款方式的改革内容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现存的“综合定额+专项补助”拨款模式的依据过于单一和不合理。
拨款方式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制度创新和运行效率,本文对高等教育拨款方式提出多元化的建议,即针对不同拨款方式的特点,实行“公式+合同+绩效”的方式组合,积极试行教育券等间接拨款方式,来提高政府高等教育资金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高等教育拨款绩效拨款教育券进入大众化初级阶段的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个严重问题——教育经费的短缺,经费短缺依然是困扰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
教育经费的短缺,除了政府投资不足的原因外,有限的教育投资利用效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其解决办法除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外,还有提高教育资金利用效益的问题。
因此,改革高等教育拨款体制,合理高效地使用有限的国家教育经费,应是教育和财政主管部门需要关注和思考的现实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拨款方式存在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从1986年起迄今采用“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的拨款模式,这种模式是对以往“基数+发展”拨款模式的重大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将高校的教育经费与其事业的发展计划和招生规模紧密结合,来确定教育经费的投向和投量,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也增加了高校安排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经费管理的责任。
但“综合定额+专项补助”拨款模式中经费分配的依据过于单一和不合理,导致以下问题:拨款不能反映学校的实际办学成本在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经费分配方式中,综合定额办法虽然也实行了公式拨款方式,但参数过于单一,拨款方式过于简单、粗糙,不能准确地反映高等教育实际办学成本的变化规律,因而国家无法对不同高等学校的办学活动及其功能作出有效区分并据此划拨经费。
“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的拨款方式往往以前几年的生均综合支出水平、经费开支情况为依据来确定各高校教育经费的需求量,在客观上承认了历史支出的合理性,掩盖了历史支出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预算经费绩效考核浅谈
高校预算经费绩效考核浅谈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经费的使用也越来越需要绩效考核。
这对高校管理者和教职员工都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预算经费的绩效考核角度出发,浅谈高校预算经费绩效考核的相关问题。
预算经费绩效考核是高校预算经费管理的一种创新方式,它可以促进高校经费使用的效率、公平、透明和可控,还可以对高校的绩效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高校的拨款和经费使用提供依据和保障。
1.经费使用情况绩效考核要从经费的使用情况入手,通过分析经费的使用情况、资金流向、支出结构等方面的数据,评价高校对经费的合理使用、规范管理、节约成本等方面的绩效。
比如:是否按照预算规定进行经费支出、是否在经费使用的合理性、规范性、效益性等方面做出了合理的操作。
2.任务完成情况绩效考核还要从任务完成情况入手,即高校预算经费是否用于任务的推进和完成。
这需要关注经费支出的情况,以及任务完成度的情况,比如:高校预算的任务是否按照要求得以完成、是否达成预期目标和效果,是否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能源的节约和增效、教学效果的提升等。
3.绩效评估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对高校的整体绩效进行评估。
这一步需要对高校的任务完成情况以及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整体评估,评估反映高校在预算经费的使用上以及任务推进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做出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评估可以通过具体的数据,如任务完成率、经费使用效益、教学质量等反映高校的实际情况,基于此,尽可能地客观评价高校的预算经费使用情况的绩效,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加强措施。
三、预算经费绩效考核的实施途径预算经费绩效考核的实施依赖于高校的管理体系和信息系统。
这需要高校建立起完善的经费管理体系,实现数据信息化的支持。
具体来说,需要构建科学规范、流程化的经费管理制度,将预算、决算、财务等环节互相衔接起来。
此外,还要实现经费信息的全面采集、管理信息的统一系统维护,以便于后续的绩效考核和评估。
1.科学的评估方式在评估过程中,需要基于任务和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科学决策,尽可能避免“一刀切”的评估方式。
基于绩效导向的地方高校财政拨款机制研究
基于绩效导向的地方高校财政拨款机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地方高校财政拨款机制是指政府对地方高校进行财政拨款的具体规定和操作方式。
地方高校财政拨款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促进地方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地方高校财政拨款机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拨款标准不明确、拨款流程繁琐、拨款资金管理不规范等,导致拨款效率低下,财政资金的利用不足以支持地方高校的发展需求。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基于绩效导向的地方高校财政拨款机制进行研究。
绩效导向的财政拨款机制能够更好地激励地方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推动高校改革和创新。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绩效导向的地方高校财政拨款模式,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实施路径建议,并通过案例分析,总结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展望未来地方高校财政拨款机制的发展方向。
通过研究,可以为地方高校财政拨款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目的目录中的“研究目的”部分将主要探讨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基于绩效导向的地方高校财政拨款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探讨如何通过绩效导向的方式优化地方高校财政拨款模式,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促进高校持续发展。
具体目的包括:一、分析当前地方高校财政拨款机制的现状,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二、探讨基于绩效导向的地方高校财政拨款模式,并比较其与传统财政拨款模式的优劣;三、分析影响地方高校财政拨款机制的因素,为今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四、提出实施绩效导向财政拨款的具体路径建议,为地方政府和高校决策者提供建议与指导;五、通过案例分析,验证绩效导向财政拨款模式的可行性与效果。
通过实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为优化地方高校财政拨款机制,提高高校管理效能,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地方高校财政拨款机制是地方政府管理高等教育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提高高校绩效和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基于绩效导向的地方高校财政拨款机制,促进地方高校的发展与提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历史沿革和中国实践
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历史沿革和中国实践高等教育绩效拨款是指政府根据高校的绩效表现和发展需求,向高校提供经费支持的一种资金分配机制。
这种机制旨在激励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在国际上已经被广泛应用,成为高等教育经费分配的一种重要方式。
本文将对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历史沿革和中国实践进行探讨。
一、历史沿革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理念起源于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英美国家兴起,提出了“有效性、效率和经济性”等观念,并将这些观念应用到政府和公共部门的管理中。
高等教育绩效拨款正是受到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将其理念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
早期的高等教育绩效拨款主要是基于学生数量、专业设置和毕业率等指标来分配资金。
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逐渐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因素纳入绩效考核的范畴,使得绩效拨款逐渐向多维度、多层次发展。
国际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也促使各国在高等教育绩效拨款上做出调整和创新。
目前,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已经成为许多国家高等教育经费分配的主要方式。
不同国家、地区对于绩效拨款的具体做法和实施方式存在一定差异,但都是基于对高等教育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追求。
二、中国实践中国的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和调整,提出了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促进学校办学效益的方针。
1998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绩效评估办法》,正式提出了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理念,并开始在部分高校进行试点实施。
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绩效拨款办法》,正式将绩效拨款纳入国家高等教育经费分配体系。
中国的高等教育绩效拨款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按照高校的基本建设和发展需求,给予一定比例的固定经费拨款;二是根据高校的绩效表现,给予一定比例的绩效奖励资金。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模式改革的思考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模式改革的思考摘要: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始终处于发展的前端,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财政支出下降的矛盾日益突出,针对目前中国高等教育面临需求压力大、规模迅速扩张、质量问题以及投入不足等矛盾,中国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改革的目标定位成了要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不断地提高高等院校的财政拨款与管理的科学性、公平性,注重强调高等教育资金的分配情况。
针对中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模式改革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绩效;财政拨款;模式;改革前言中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已经进入到了相对大众化的阶段,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院校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与财政拨款下降逐渐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突出的矛盾,此时需要做的是不断的提高财政部门的拨款效率,最终能够满足高等教育的最终需求,而在这样的一种大前提下,中国推出了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方式,打算利用这一方式来缓解现实中的矛盾,将原本较为单一的拨款方式转变为多个政策参数的拨款方式,并且在实际的拨款过程当中适当的引入绩效的指标,以高等院校高效办学效益的好坏来决定最终质量评估的结果,依据这个结果来决定最终专项拨款的方向,不断的推动高效注重教育的质量、节约经费。
高等教育财政绩效拨款模式是在确保教学教育活动拨款的同时,在高等教育领域为了鼓励高水平而进行的一种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是以高效的绩效情况和改进的程度作为拨款的依据的。
一、外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特点及其启示1.拨款机制特点。
在国外,对于拨款机制来说,一般情况下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始终保持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和评估机构的建设,在高等院校和政府之间设立一个中介的机构,只有中介机构是独立存在的,主要的作用就是进行拨款,这一中介结构涵盖了不同类型的拨款委员会以及教育基金会,处理的事情都是相对一般性质的拨款,有的时候也会处理一些专项拨款的决策。
在国外的很多高等院校都是设立了很多个中介机构来进行高等教育经费的核算、管理,这些中介机构对高校的支出进行评估是有非常明显的趋势的,比较具体的就是当拨款中介组织成立之后,它就逐渐成为了高校和政府之间的缓冲机器,目前这种缓冲机器被大多数发达国家所采用着,效果都非常好。
高等学校院系教学经费的绩效拨款模式探讨
学 经 费 的 绩 效 拨 款 模 式 ,在 教 学 经 费 拨 款 模 式 中增 加绩 效 因
调 一 致 同 时 开 始 ,但 是 由 于 有 的 分 院 课 程 结 束 的较 早 且 有 较 为 紧 密 的 校 企 合 作 企 业 参 与 日常 教 学 , 因此 该 学 院 学 生 实 习 的时 间相 对 较 早 。 而有 的 分 院 由于 教 学 进 度 的 安排 学 生 实 习 的时 间相 对 较 晚 ,所 以 学 院 在 就 业 实 习启 动 的 时 间 上 不 能 一 刀切 . 必 须充分征询各 分院意见 , 做 好 实 习单 位 的 推 荐 工 作 。 必 须 从 实际 办 学环 境 出发 , 制 定 出经 论 证后 可 行 的制 度 和规 范 , 让 各 系部 在 工 作 时 能有 据 可 依 。 3 . 加强科学化意识 。 提 升 现 代 化 就 业 管 理 与 服 务 水 平 在 实 行 院 系 二 级 管 理 体 制 的前 提 下 ,管 理 者 要 打 破 思 维 定式 , 不 断 地 增 强 和提 高管 理 技 能 , 用 现代 化 的 科 学 管 理 手 段 指导教务管理工作 , 不 断学 习 各 种 新 知 识 新 技 能 , 从 而 应 对 管 理 过 程 中 出 现 的新 情 况 . 从 笔 者 所 在 学 院来 看 , 从 全 院二 级 管 理 的 角 度 出 发 ,一 级 管 理 平 行 部 门及 一 级 部 门与 二 级 部 门之 间 的 沟 通 欠 缺 .造 成 一 个 系 部 往 往 面 对 着 多 一 级 管 理 部 门下 达的工作 。 甚 至产 生重 复性 工 作 和信 息 不 对 称 的现 象 。 例 如就 业 指 导 中 心 与 教 务 处 先 后 均 下 达 了 毕 业 生 信 息 核 对 的工 作 任 务、 分 院 的就 业 信 息 与 学 院 的 就 业 信 息 重 叠 、 分 院 的 录取 信 息 未 能 及 时 的上 报 就 业 指 导 中心 、 造成数据统计 的滞后 、 分 院 审
高校预算经费绩效考核浅谈
高校预算经费绩效考核浅谈高校预算经费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利用和管理高校的经费,许多高校开始实行预算经费的绩效考核。
本文主要从绩效考核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浅谈。
绩效考核的意义在于激励和约束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推动高校的发展。
通过对预算经费的绩效考核,可以明确高校的目标和任务,激励教职工积极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绩效考核也可以对高校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约束,防止经费的浪费和滥用,提高经费的利用效益。
绩效考核的目标应该是全面评估高校的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绩效考核应考察高校在经费预算、经费支出和经费使用效果等方面的绩效表现,评估高校的经费管理水平和效益。
绩效考核的内容包括经费预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和效果、经费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等方面。
经费预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评估高校绩效的重要指标,包括预算的编制过程是否合理、预算的税收收入和支出是否科学合理等。
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和效果主要是评估高校对预算经费使用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以及使用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经费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主要是评估高校对经费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包括高校是否按照相关政策和制度进行经费管理,以及经费管理是否透明公开。
绩效考核的方法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定性方法主要是通过对高校的经费管理制度、工作程序等进行调查和评估,考察高校经费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定量方法主要是通过对高校的经费使用情况和效果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高校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和效果。
高校预算经费绩效考核是一项综合而繁琐的工作,需要高校各部门紧密配合和有效沟通,确保绩效考核的准确和公正。
只有通过绩效考核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更好地提高高校的经费使用效益,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生均拨款模式下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以X学院为例
2023年9月第26卷第18期中国管理信息化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Sep.,2023Vol.26,No.18生均拨款模式下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以X学院为例杨晓玲(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 要]高职院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可以合理配置资金,明确资金用途,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X学院为全日制高职公办专科学校,文章以X学院为例,首先阐述X学院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然后分析X学院预算绩效管理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提高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预算管理;预算绩效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18.040[中图分类号]F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8-0123-031 研究背景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四中全会反复提及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1]。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明确提出,事业单位应当全面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公办高职院校作为事业单位,近几年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更加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
目前,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事业收入和财政拨款。
事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住宿费等,财政拨款来源于同级或上级财政拨款。
高职院校的财政拨款主要采取的是“生均拨款”方式。
在“生均拨款”方式下,经费的多少取决于学校在册的学生人数,由于定额拨付,在册的学生人数越多,财政拨款资金就越大。
在“生均拨款”方式下,高职院校需要将定额、有限的资金配置到学校的各个项目中。
绩效管理理念的引入,对高职院校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都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如何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和执行,是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2 X学院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2.1 预算管理机构X学院是位于河南省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公办专科学校,财务处是预算业务的管理部门,负责预算编制、下达和监督;各行政处室、二级学院是预算的使用主体,负责预算的申报、统筹使用。
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初探
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初探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初探摘要:本文试图从高等教育绩效拨款这一绩效评价出发,探讨我国高等教育拨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以借鉴的经验。
通过初步梳理美国田纳西州绩效拨款的演变,例如其指标体系侧重点等内容,探讨我国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绩效;绩效拨款;结果评价一、问题的缘起我国政府目前对高等院校的拨款采用“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的方式,即财政部门根据教育的投入本钱为根底,对不同级别不同种类的学校分别制定有差异的定额标准,计算“综合定额〞,根据高校开展的不同方向和政府资助的重大工程,如“211工程〞等实施专项补助。
以外事经费为例,每年11月至12月教育部都要求上报下一财政年度本校外事经费预算,次年3月外事经费最终由财政部以外事经费的方式下拨到高校,每年9月上报外事经费使用情况。
同时有相应的促进人才引进和外事交往工程的配套工程和方案资金。
但是实际上,按照综合定额和专项补助的方式下拨经费往往并不能表达学校的开展特点和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以及开展外事活动的本钱,导致外事经费的使用常常捉襟见肘,无法引导高校形成财政经费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际交流工作的开展。
而另一方面,有关部门的监管只流于形式,并不了解高校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情况。
同时。
以学生为拨款标准的综合定额拨款方式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无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导致专业设置门槛低,而学生培养的质量不高,就业困难。
而从高等学校的公共价值来看,高校的投入和产出具有特殊性,高校不仅要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的人才为目的,同时需要承当大学精神,承当相应的公共价值,同时要保持大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界定明确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价的思想来源和确切定义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绩效拨款的概念、目的和意义,并且在此根底上理解高等教育绩效拨款作为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的一个方式。
1. 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思想来源——新公共管理运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兴旺国家在公共部门中掀起了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吸收和借鉴企业管理中注重效率的管理方式来改革官僚体制中的低效和职能错位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学校院系教学经费的绩效拨款模式探讨摘要:院系是高等学校办学的一级实体,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实施单位。
为了充分调动院系办学的积极性,保证院系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科学而合理地分配院系教学经费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建立高等学校院系教学经费的绩效拨款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等学校院系教学经费绩效拨款教学经费是高校教学的基本资源保证,教学经费的科学合理配置对教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教学经费的配置均是一种平均化的、缺少激励机制的模式,即,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获得教学经费总额以后按照各院系的学生人头数下拨各院系的教学经费。
这种平均配置模式能够保证各院系教学经费的基本需求,保证教学秩序的基本稳定,但是对于促进各院系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缺乏激励作用。
通常情况下,各院系为了获得更多的人头经费拨款,倾向于在扩展学生数量方面做文章而忽视在教学质量提升方面做努力。
这种状况不利于教学经费利用效率的提高,更不利于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因此,对现存的教学经费拨款模式进行改革,构建教学经费的绩效拨款模式,在教学经费拨款模式中增加绩效因子,把教学经费的分配和教学产出指标联系起来,通过教学经费的配置激励各院系等基层教学单位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校内部教学经费的拨款现状及利弊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内部教学经费的拨款模式基本参照的是高等教育拨款模式,实行“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方式。
它的核心要素是综合定额和学生数量。
综合定额的制定以教育投入的成本估计为基础,同时,在学校现有财力可能的基础上,考虑了学院对经费的增长要求。
[2]这种拨款方式使学校对各院系的财政拨款有了初步的客观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学经费与其事业的发展计划和招生规模紧密结合确定教学经费的投向和投量,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拨款模式存在弊端:一是不能有效激励各院系竞争与提高教学质量。
在综合定额确定后,拨款规模取决于在册学生的数量,在册学生越多,各学院从学校获得的经费就越多。
有的学校对各院系的拨款依据则是按照各院系学生学费的百分比给以拨付,基本上属于拨款与各院系的教学绩效相脱钩的拨款方式,在拨款公式中并没有引入绩效指标,拨款只与各学院需要投入的成本估计和注册学生数相联系,而没有考虑各院系的教学绩效,不能反映各个学院的实际办学水平和教育经费使用的效率,不利于激励各学院之间的竞争与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拨款不能成为学校宏观引导和监督教学质量的有效杠杆。
拨款方式仅仅以学生数作为单一的政策参数,忽略了拨款机制的多目标要求,也不能体现多政策参数对院系办学行为的多重激励作用,不能实现学校利用拨款对院系办学进行引导和监督的多重政策目标,不利于学校的宏观调控。
二、美国田纳西州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经验探析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各州政府向高等学校的拨款(主要是教学经费),取决于以学生数量为基准的公式。
到了80年代,这种拨款方式受到了严厉批评,因为它既不能保障学生在获得财政资源上的公平性,又不能刺激对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该拨款方式普遍的修正是减少拨款公式中学生数量因素所占的比重,加入绩效因素。
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高教中加入绩效因素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使得很多州开始引入绩效合同。
现在美国各州会经常审查学校的运作,尤其是产出。
下面以田纳西州的高等教育拨款方式为例,说明美国的绩效拨款机制是如何运作的。
[3] 1978年,田纳西州政府把绩效拨款机制引入高等教育拨款方式中。
这里的“绩效”是拨款公式中的一个因子,其他因子包括:满足基本教学需要的教学基本经费、办公经费、学生资助部分、科研经费、专项经费,等等。
具体的做法是,由田纳西州高教委员会根据一些指标对高校进行绩效评估,得满分的学校可得到当年拨款总额5.45%的增加额。
该方案一般以5年为周期,每隔5年都会调整一次,其评估标准、评分原则是在田纳西州大学理事会、教职工委员会和全州高校的积极参与下制定的,因而具有公开、公正和透明性。
[4]此外,院校间在绩效奖励拨款上并没有竞争,因为一个学校的获得并不影响另一个学校,主要目的是促进大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的来说,美国田纳西州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具有以下特征:(一)绩效拨款的实施主要依赖高等教育协调机构。
美国的高等教育协调机构一般具有双重的角色特征,在政府与高校之间起到中介的作用。
一方面它代表政府,帮助政策贯彻实施,将政府的政策施加给学校。
另一方面,它又代表学校,帮助学校向政府争取学校的利益与权力,是学校的代言人。
美国的许多州都会设立一个拨款中介机构,例如田纳西高等教育委员会作为协调机构负责制订目标计划、财政和新的政策的提案,等等。
[5] (二)绩效拨款的实施以比较完善的评估为基础。
美国的高等教育绩效拨款是以高校在某些指标上的绩效得分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它主要以对高校的评估为基础,所以美国的各个州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涵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条件等的高校评估指标体系,对高校的现状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6]例如田纳西州绩效拨款项目的评估体系,不仅包括普通的项目和机构标准评估,还包括对特殊测验得分和学生及毕业生的满意度的评估,在这两个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决定绩效拨款的水平。
(三)绩效拨款的实施尽可能地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美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实施考虑了多方面的影响因素,首先绩效拨款的实施反映了政府的政策导向,例如田纳西州的高等教育绩效项目在指标的选择中就包含政府的战略目标的实现,特别是2005—2010年度的绩效拨款指标更多地体现了高校的发展与州政府战略目标之间的一致性。
[7]同时绩效拨款从发起到实施的过程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这当中需要给高等教育机构足够的时间适应拨款的实施,包括数据的收集、学校指标的选择等都需要有很长的时间布置和准备。
绩效拨款实施前预留的时间越合理,后面的准备越充分,政策实施的过程才能越顺利,越容易被高校接受和认同。
绩效拨款的实施不是政府的单方面行为,它需要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支持,需要多方利益群体的协作和沟通,才能保证拨款反映各方利益,促进拨款的顺利实施。
田纳西州的绩效拨款实施得到了各个方面的有力支持,它的项目设计不仅考虑到了高校内部质量提高的需要,而且兼顾了响应问责制及适应州政府的发展需要等因素,所以容易获得政府、高校和公众的支持与共同协作。
三、构建高等学校院系教学经费的绩效拨款模式的设想针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需求压力巨大、规模迅速扩张、教学经费使用效率低、教学质量问题凸显等诸多矛盾,我国高等学校院系教学经费的拨款模式改革的目标定位为: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努力提高高校内部教学经费使用与管理的科学性、公开性、公平性,强调通过教学经费的配置激励各院系等基层教学单位对教学质量的追求。
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成立学校绩效经费拨款委员会,改变现行拨款体制。
目前我国各高校内部教学经费的拨款机制是全部教学经费通过学校向校财务处下达对各院系的经费拨款数额,具体发放由财务处落实。
这种拨款机制是纯粹的官方行为,其人员都是校行政人员,拨款的整个操作程序都要受到校领导的直接干预,其主观因素影响很大且没有透明度。
因此,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运作机制上引入拨款机构。
在学校和各院系之间引入拨款机构的目的是:增加拨款的透明度,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设立拨款机构之后与绩效有关的教学经费不直接拨给学校,而由拨款机构进行相对独立的运作,将对各院系的教学质量评估结果与拨款挂钩。
在此笔者对学校绩效经费拨款委员会的基本设想如下:它是一个准官方性的组织,隶属于学校行政部门,但应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其成员组成包括学校行政领导、专家、教师等,其主要职能是对各院系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将拨款与评估结果挂钩,确保经费使用的效益和效率等。
同时,它本身应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
(二)改革拨款方法。
建立绩效拨款的公式,即不再单一地以学生数为拨款因子。
建立绩效拨款公式就是要设定一种囊括了各院系的尽可能多的成本因素,甚至可以包括一些未来发展的因素,这样确定拨款额度的公式就会更加复杂,或者也可以建立新的公式作为主要拨款公式的补充。
新的拨款公式演变成了多项政策参数的拨款公式,这样就可以较好地反映出各院系的成本行为。
多政策参数拨款公式要达到尽善尽美程度,还需要做到拨款公式的设计必须使教育规模、教育质量、教育效益三方面指标成为缺一不可的要素,为此就应赋予各种要素以乘积结构,而不是加和结构,在公式中应以相乘的形式出现,而不是以相加的形式出现。
若以相加的形式出现,则即使某一方面甚至某两方面的指标值为零,只要有一方面的指标特别高就能以偏概全,照样获得较多的拨款。
绩效水平拨款主要通过竞争获得,为了保证各院系的普通需要和特殊需要就必须将保证教学的普通拨款与绩效拨款分开对待。
[8]首先以公平为主,主要按照不同科类生均成本、成本分担办法和学生数量进行拨付,保证基本经常费的起点公平,而后辅之以评价为基础的质量拨款。
另外,还可以有一部分是用于学生奖助学金和某些特殊专项的拨款。
教学直接面对的是每个学生,教学拨款主要满足研究生、本、专科生教学需要,因此,公平问题很重要。
经常性拨款的基础就是为教学提供正常的运行经费,并至少保证为每个学生提供合格的教学条件。
但经常性教学拨款对教育质量的激励没有什么作用,为了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还需引入评估手段,对各院系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学质量高的院系追加拨款。
为避免与科研拨款的交叉,应鼓励各院系真正在教学上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三)绩效拨款公式的具体设计。
某院系财政拨款总额=离退休人员数×人均拨款定额+∑各专业在校生标准数×该专业生均标准定额+绩效拨款数。
[9]对比原来的拨款公式,仍然保留离退休人员拨款和直接按在校生人数的拨款,体现对高等教育特性的认同,只要有学生,学校就要运转,也就有基础消耗。
应当看到,学生的毕业与否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现实中往往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耗费更多的学校资源,如补修、补考等。
因此按毕业生数确定拨款额,并不一定符合实际。
所以,“∑各专业在校生标准数×该专业生均标准定额”仍然应当是核定高等教育拨款的主体部分,但其在整个拨款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应当适度调低,体现绩效因素。
绩效拨款部分涵盖原来的发展项目拨款和原来按在校生人数拨款的削减数。
这部分拨款的依据,则完全依据学校有关部门对院系开展绩效评估的结果。
每年可以测算出全校可以用于绩效拨款的份额,然后依据有关高校在绩效评估中的分值,分配这部分财政资金。
这样,既可以保证高校维持基本运转的教学经费需要,又可以依靠绩效评价与拨款增量挂钩,利用绩效评价引导各院系向学校所期待的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