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5.2 科学探究:欧姆定律 课件_5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是由于现行教材、教科书中对欧姆定律的应用很少, 学生在学习欧姆定律时,缺少对欧姆定律的认识和理 解,容易认为欧姆定律就是单纯的代代公式的数学运 算而已,因而淡化了对欧姆定律的深层认识和理解, 容易造成对欧姆定律公式的错误认知。因此教学过程 中必须重视对欧姆定律公式的理解教学。
欧姆定律内容比较枯燥,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很关键
①明确研究目的 ②确定研究的方法 ③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在对学生讨论作简单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设计实验电路图及记录的表格,介绍 有关仪器,特别强调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 用。
电路图的设计
A V
教学设计
3、实验
本节课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 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实 验,对欧姆定律有了感性认识。
电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电阻R/ Ω
电流I / A
1
U = _____V
表二 保持电阻不变时,研究电流随电
压的变化
实验次数
电阻
电压U / V
电流I / A
1
R = _______Ω
2 2
3
3
教学设计
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当电阻一定时,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流过该导 体的电流也越大,电流跟电压成正比。 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阻越大,流过它 的电流越小,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欧姆定律
电路图:
A 当电阻一定时,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流跟电压成正比 当电压一定时,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V
欧姆定律:欧姆定律: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 体 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I=
I的单位:A
U的单位:V
R的单位:Ω
谢谢大家! 再见!
26、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1. 联系时厉害,比赛时就厉害。 8. 不要问别人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别人做了什么。 15. 一个人的命运不是自己想改变就能改变了的,至于理想,只不过是职业好坏的代名词罢了 。 11. 生命中的诸多告别,比不辞而别更让人难过的,是说一句再见,就再也没见过。 5. 人生太短暂了,事情是这样的多,能不兼程而进吗? 10. 如果我们做与不做都会有人笑,如果做不好与做得好还会有人笑,那么我们索性就做得更好,来给人笑吧! 18、挫折其实就是迈向成功所应缴的学费。 10、权威是你把权给别人的时候,你才能有真正的权利,你懂得倾听懂得尊重,承担责任的时候,别人一定会听你,你才会有权威。 7. 品味生活,完善人性。存在就是机会,思考才能提高。人需要不断打碎自己,更应该重新组装自己。 12. 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 13. 顾客后还有顾客,服务的开始才是销售的开始。 9. 朋友就是即使把你看透了,还能继续喜欢你的人。 15. 一个人的成熟,并不表现在获得了多少成就上,而是面对那些厌恶的人和事,不迎合也不抵触,只淡然一笑对之。 2、如果寒暄只是打个招呼就了事的话,那与猴子的呼叫声有什么不同呢?事实上,正确的寒暄必须在短短一句话中明显地表露出你他的关怀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教会学生分析、理解、并实验归纳、最后应用欧姆定律。 2.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掌握提出、分析、解决问 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 关系,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设置情景和引导,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 程,鼓励学生学习欧姆敢于探索,敢于提问,勇于创 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形成尊重事实、探求真理的科学 态度。(欧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究最后才出名赢得 后人的尊重,不像“凤姐”、“犀利哥”)
3.本节课的内容: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1)探究电流跟 电压和电阻的关系;(2)得出欧姆定律;(3)欧姆定律的 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十三章和十四章第一节已经具有有关电路 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知道了电流、电压的基本概念, 还对电阻和滑动变阻器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上已经 具备了接受欧姆定律的能力。
A: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选用不同的定值电 阻时,观察通过电阻的电流是怎样变化的? B:保持电路中的电阻不变,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 时,再观察通过电阻的电流是怎样随它两端的电压 变化的?
教学设计
4、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 论。
表一 保持电压不变时,研究电流
随电阻的变化
实验次 数
欧姆定律:流过一段导体的电流,跟加在该导体两端 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自身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I=
教学设计
(三)评估与交流
要求学生在探究报告中反思自己的探究活动中 出现的一些问题,如: (1)实验设计方案是不是最优的,还可能会 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 (2)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读数时会不会 有失误。 (3)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的。 (4)探究中是不是还有哪些问题还不清楚, 哪些问题弄明白了。……
教学设计
(二)展开探究活动
1、知识预备
引导学生回顾“控制变量法”。讨论制定本实验的 研究方法: 在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 变电压,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 在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改 变电阻,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
教学设计
2、同桌同学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对
实验方法进一步理解,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 设计过程:
重点与难点
重点: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并归纳得出的欧姆定律,对欧姆定律公式 有一定的理解,可以利用公式 进行的计 算。 难点: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设计
(一)复习设疑,启发学生探究欲望。
复习:1、电流的概念,电流是怎样形成的?(电荷的定向移动 形成电流),是什么原因使电荷作定向移动的?(有压力,才 有动力;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欧姆定律
教材分析
1. 本节课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地位:
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 这三个重要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 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 是初中物理电学中重点内容之一。
2. 本节课的特点:十分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 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经历得出欧 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 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 达式。
教学设计
(五)巩固和反馈,知识迁移训练 例题:一个电灯泡工作时的灯丝电阻是484Ω,
如果电灯两端的电压是220V,求灯丝中通过的电 流大小。
分析:本题已知的两个量,电阻、电压都是针 对同一导体电灯灯丝而言的,可直接应用欧姆 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计算,但在解题时,一定要 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强调电流、电压、电阻 “同一段导体”,“同时性”等。
2、导体的电阻对流有什么作用? (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猜想: 1、既然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那么导线中的电流与两端的电 压有何关系呢? (因果关系,类似父子关系) 2、既然电阻对电流起阻碍作用,那么导体中的电流与它本身的 电阻有何关系呢? (竞争、对立关系) 设疑: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这三个量究竟有什么样 的数量关系呢?点出本节课题“欧姆定律”。 这样通过简单回顾、分析,借助适当的比喻,使学生很快回忆起 三个量的有关概念,并且通过猜想使学生对这三个量关系的研究 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节
欧姆定律内容比较枯燥,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很关键
①明确研究目的 ②确定研究的方法 ③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在对学生讨论作简单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设计实验电路图及记录的表格,介绍 有关仪器,特别强调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 用。
电路图的设计
A V
教学设计
3、实验
本节课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 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实 验,对欧姆定律有了感性认识。
电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电阻R/ Ω
电流I / A
1
U = _____V
表二 保持电阻不变时,研究电流随电
压的变化
实验次数
电阻
电压U / V
电流I / A
1
R = _______Ω
2 2
3
3
教学设计
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当电阻一定时,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流过该导 体的电流也越大,电流跟电压成正比。 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阻越大,流过它 的电流越小,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欧姆定律
电路图:
A 当电阻一定时,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流跟电压成正比 当电压一定时,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V
欧姆定律:欧姆定律: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 体 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I=
I的单位:A
U的单位:V
R的单位:Ω
谢谢大家! 再见!
26、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1. 联系时厉害,比赛时就厉害。 8. 不要问别人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别人做了什么。 15. 一个人的命运不是自己想改变就能改变了的,至于理想,只不过是职业好坏的代名词罢了 。 11. 生命中的诸多告别,比不辞而别更让人难过的,是说一句再见,就再也没见过。 5. 人生太短暂了,事情是这样的多,能不兼程而进吗? 10. 如果我们做与不做都会有人笑,如果做不好与做得好还会有人笑,那么我们索性就做得更好,来给人笑吧! 18、挫折其实就是迈向成功所应缴的学费。 10、权威是你把权给别人的时候,你才能有真正的权利,你懂得倾听懂得尊重,承担责任的时候,别人一定会听你,你才会有权威。 7. 品味生活,完善人性。存在就是机会,思考才能提高。人需要不断打碎自己,更应该重新组装自己。 12. 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 13. 顾客后还有顾客,服务的开始才是销售的开始。 9. 朋友就是即使把你看透了,还能继续喜欢你的人。 15. 一个人的成熟,并不表现在获得了多少成就上,而是面对那些厌恶的人和事,不迎合也不抵触,只淡然一笑对之。 2、如果寒暄只是打个招呼就了事的话,那与猴子的呼叫声有什么不同呢?事实上,正确的寒暄必须在短短一句话中明显地表露出你他的关怀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教会学生分析、理解、并实验归纳、最后应用欧姆定律。 2.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掌握提出、分析、解决问 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 关系,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设置情景和引导,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 程,鼓励学生学习欧姆敢于探索,敢于提问,勇于创 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形成尊重事实、探求真理的科学 态度。(欧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究最后才出名赢得 后人的尊重,不像“凤姐”、“犀利哥”)
3.本节课的内容: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1)探究电流跟 电压和电阻的关系;(2)得出欧姆定律;(3)欧姆定律的 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十三章和十四章第一节已经具有有关电路 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知道了电流、电压的基本概念, 还对电阻和滑动变阻器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上已经 具备了接受欧姆定律的能力。
A: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选用不同的定值电 阻时,观察通过电阻的电流是怎样变化的? B:保持电路中的电阻不变,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 时,再观察通过电阻的电流是怎样随它两端的电压 变化的?
教学设计
4、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 论。
表一 保持电压不变时,研究电流
随电阻的变化
实验次 数
欧姆定律:流过一段导体的电流,跟加在该导体两端 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自身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I=
教学设计
(三)评估与交流
要求学生在探究报告中反思自己的探究活动中 出现的一些问题,如: (1)实验设计方案是不是最优的,还可能会 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 (2)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读数时会不会 有失误。 (3)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的。 (4)探究中是不是还有哪些问题还不清楚, 哪些问题弄明白了。……
教学设计
(二)展开探究活动
1、知识预备
引导学生回顾“控制变量法”。讨论制定本实验的 研究方法: 在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 变电压,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 在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改 变电阻,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
教学设计
2、同桌同学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对
实验方法进一步理解,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 设计过程:
重点与难点
重点: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并归纳得出的欧姆定律,对欧姆定律公式 有一定的理解,可以利用公式 进行的计 算。 难点: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设计
(一)复习设疑,启发学生探究欲望。
复习:1、电流的概念,电流是怎样形成的?(电荷的定向移动 形成电流),是什么原因使电荷作定向移动的?(有压力,才 有动力;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欧姆定律
教材分析
1. 本节课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地位:
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 这三个重要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 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 是初中物理电学中重点内容之一。
2. 本节课的特点:十分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 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经历得出欧 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 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 达式。
教学设计
(五)巩固和反馈,知识迁移训练 例题:一个电灯泡工作时的灯丝电阻是484Ω,
如果电灯两端的电压是220V,求灯丝中通过的电 流大小。
分析:本题已知的两个量,电阻、电压都是针 对同一导体电灯灯丝而言的,可直接应用欧姆 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计算,但在解题时,一定要 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强调电流、电压、电阻 “同一段导体”,“同时性”等。
2、导体的电阻对流有什么作用? (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猜想: 1、既然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那么导线中的电流与两端的电 压有何关系呢? (因果关系,类似父子关系) 2、既然电阻对电流起阻碍作用,那么导体中的电流与它本身的 电阻有何关系呢? (竞争、对立关系) 设疑: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这三个量究竟有什么样 的数量关系呢?点出本节课题“欧姆定律”。 这样通过简单回顾、分析,借助适当的比喻,使学生很快回忆起 三个量的有关概念,并且通过猜想使学生对这三个量关系的研究 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