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五四制)
8.1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
8.1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中关于“有余数的除法”这一部分的内容。
我要带领大家复习一下除法的基本概念,然后再引入有余数的除法。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上册数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章节是“有余数的除法”。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运算方法,以及理解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运算方法,理解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能够灵活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今天教学的重点是有余数的除法的运算方法,难点是理解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实物投影仪、计算器以及一些练习题的纸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来引入今天的话题,例如:“如果有13个苹果,我们要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还剩下几个?”2. 例题讲解:然后我会给大家讲解一个有关有余数的除法的例题,比如:“13除以5等于多少?剩下的苹果怎么处理?”我会讲解每一步的运算方法,让大家清楚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3. 随堂练习: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大家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大家自己动手做一些有关的题目,巩固所学的知识。
4. 小组讨论:我会让大家分成小组,讨论一些有关有余数的除法的题目,大家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方法,共同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关键的公式和概念,比如“有余数的除法”、“除法运算方法”等,以及一些例题的解题过程,让大家能够直观地看到和理解。
七、作业设计今天的作业我会设计一些有关的练习题,让大家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
其中包括一些基本的除法题目,以及一些有关有余数的除法的题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运算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带反思
一看杂技---表内乘法(一)教学内容:1—5的乘法口诀;口诀的应用。
教材编排特点:1、素材的选取富有童趣。
教材以“看杂技”为主要线索,展现了“自行车表演”、“晃板与顶碗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能吸引学生投入到有趣的学习中。
2、口诀的设计与编排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本单元口诀的编排很有特色,主要体现在口诀句数的编排上。
由于传统的“小九九”2、3、4的乘法口诀句数太少,不利于学生探索口诀的编排规律。
而“大九九”则句数太多,对于刚刚接触乘法口诀的学生来说,记忆起来有困难。
所以本单元采取折中的方法,把大九九和小九九的优点结合起来编排。
同时,把5的乘法口诀作为学习口诀的开始,便于学生发现规律,掌握口诀的编制方法。
这是乘法口诀教学的一个创新。
3、以儿歌作为编制口诀的载体,降低了口诀编制的难度。
以琅琅上口的儿歌作为编制口诀的载体是本单元乘法口诀编写的又一特点。
儿歌是低年级学生接触最多而且最喜欢的语言表达形式,具有简短精练、朗朗上口等特点。
本册乘法口诀部分的编写思路就是将累加所得的数编成儿歌,然后将儿歌进一步简化编成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轻松愉快的口诀编制过程,同时实现学科之间的整合。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学习1—5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会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在探索口诀记忆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3、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3、4的乘法口诀。
学与教建议:1、口诀的编制要建立在解决问题和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
2、注意加强直观教学。
3、引导学生用探索的方式学习乘法口诀。
4、理解先编儿歌再编口诀的编写意图,充分发挥儿歌在编制口诀中的作用。
第一单元观看自行车表演---1、2、5的乘法口诀信息窗解读:这幅图呈现的是一位老师与两个小朋友观看杂技表演――骑自行车的情景。
主信息是5辆车,每辆车上5个人,其中每人手中转着2块红方巾。
通过师生编儿歌的对话,引出对5和2的乘法口诀的探索,并学会应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八图形排列的周期(有余数)青岛版(五四制)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八图形排列的周期(有余数)青岛版(五四制)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图形排列的周期(有余数)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第四章第二节内容,主要是探讨图形排列的周期性,特别是当图形排列中有余数时的情况。
我们将通过实际例题来理解并掌握图形排列的周期性,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图形排列的周期性概念。
2. 学生能够掌握当图形排列中有余数时的周期性规律。
3. 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周期性规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当图形排列中有余数时的周期性规律。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应用周期性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图形卡片。
2. 学具:学生作业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在黑板上画出一排图形,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一排图形的排列规律。
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发现图形排列的周期性。
2. 讲解:我会通过具体的例题,解释什么是图形排列的周期性,特别是在图形排列中有余数时的情况。
我会让学生一起跟我一起思考并找出规律。
3. 练习:我会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自己找出图形排列的周期性,并应用所学的规律解决问题。
我会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指导他们改正错误。
4. 应用:我会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应用所学的图形排列周期性规律,解决问题。
我会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解题过程和答案,并给予评价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题目:图形排列的周期性(有余数)2. 板书内容:图形排列的周期性:每几个图形为一组,循环排列。
当图形排列中有余数时:余数对应的图形,在下一次排列中继续出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找出下面图形排列的周期性,并画出下一个排列。
请应用所学的图形排列周期性规律,解决下面的问题。
有一排图形,每组有5个图形,分别是、、、、。
现在给出前几个图形:、、、,请问下一个图形是什么?2. 作业答案:下一个排列为:下一个图形为: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图形排列的周期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谁的眼睛亮— —观察物体(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
谁的眼睛亮——观察物体(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物体,使学生能够正确识别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物体: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识别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 观察物体的方法:通过观察、讨论、交流,让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
3. 空间想象力:通过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识别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2. 学具:学生自备观察物体(如玩具、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实物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观察物体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让学生识别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3. 活动一:观察物体。
让学生分组观察物体,讨论并交流观察到的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4. 活动二:观察物体的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5. 活动三:空间想象力训练。
通过观察物体,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6. 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记录观察到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六、板书设计1. 谁的眼睛亮——观察物体2. 教学内容:(1)观察物体:正面、侧面、上面(2)观察物体的方法(3)空间想象力训练七、作业设计1. 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记录观察到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 结合观察到的物体,画出一幅图画,展示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01]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01]我的教案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相关知识点。
教学目标包括: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准备了相关的教具和学具,包括挂图、卡片、小棒、计数器等。
活动过程如下:一、引入:我通过讲解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挂图,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
二、讲解:我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在讲解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适时地进行练习。
三、实践:我让学生动手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我通过反思课堂效果,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本次教学的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情况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对于第一个重点,我通过引入实际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挂图,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的反应,根据他们的理解情况,适时地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6.1认识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
6.1认识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今天,我要为大家讲授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中的一部分内容——认识平均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出现在教材的第六章第一节。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平均分的概念,难点则是如何让他们能够将这个概念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相关的教具和学具,包括平均分计算器、实物道具等。
接着,我会通过例题讲解来进一步阐述平均分的概念,例如:“如果一个班级有20个学生,他们一共考了200分,那么平均每个学生得了多少分呢?”我会引导孩子们通过计算来得出答案,让他们能够理解并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在随堂练习环节,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孩子们运用平均分的概念来解决,例如:“如果一个家庭有6个人,他们一共吃了60个饺子,那么平均每个人吃了多少个饺子呢?”在板书设计环节,我会将平均分的计算公式和概念写在黑板上,以便孩子们能够随时查看和复习。
在作业设计环节,我会给出一些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孩子们能够在课后进行巩固和拓展,例如:“如果一个班级有30个学生,他们一共考了300分,那么平均每个学生得了多少分呢?”答案是:平均每个学生得了10分。
通过今天的教学,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后,我也会进行反思和拓展延伸,以便更好地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实践情景的引入,这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环节。
我通过提出一个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让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平均分的重要性。
例题讲解环节,我通过具体的例题来阐述平均分的概念,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并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这个环节中,我注重让孩子们亲自计算,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加深他们对平均分的理解。
接着,随堂练习环节,我给出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孩子们运用平均分的概念来解决。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2)教学内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
(2)八、野营——有余数的除法 (4)信息窗2 搭帐篷 (4)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6)教学内容:1—5的乘法口诀;口诀的应用。
(6)二、看杂技———表内乘法(一) (7)信息窗1——观看自行车表演 (7)信息窗2——观看顶碗表演 (9)第九单元教学计划 (11)教学内容: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11)九、亲近大海——统计与可能性 (12)信息窗1 亲近大海 (12)信息窗2 沙滩游玩 (14)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17)教学内容:给定东、西、南、北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他三个方向,看简单的路线图;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17)六、小桥流水人家——方向与位置 (18)信息窗2 小桥流水人家 (18)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21)七、制作标本——表内除法 (22)信息窗1 采集动植物标本 (22)信息窗2 观赏蝴蝶标本 (26)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29)教学内容:初步认识角,比较角的大小,画角。
(29)三、小制作——角的初步认识 (31)教学内容:角的初步认识,教科书23~27页 (31)第十单元教学计划 (33)教学内容:简单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
(33)十、休闲假日——混合运算 (35)信息窗1 进入景区 (35)信息窗2 观光旅游 (38)教学内容:除加(减)混合运算,教材第112—113页。
(38)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40)教学内容:6的乘法口诀、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和9的乘法口诀以及乘法口诀的系统整理。
(40)四、凯蒂学艺——表内乘法(二) (42)信息窗1——缝沙包 (42)信息窗2——叠纸啪 (43)信息窗3——学做中国结 (45)信息窗4——趣味剪纸 (48)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51)教学内容:平均分;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有关0的除法。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认识各个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2.能够通过造数和画图的方式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
3.学会使用较为简单的数学符号进行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习认识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2.学习简单的算术运算。
3.学习使用简单的符号进行加减法运算。
2. 教学难点1.学生可能会混淆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2.有些学生可能还不太熟练使用数学符号进行简单加减法运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数字和符号,让学生认识这些数字和符号,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比如,教师可以问:“这个数字比那个数字大还是小?”并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回答,如“手举牌子”、“点头摇头”等。
2. 讲解教师可以通过造数和画图的方式,对算术运算进行讲解。
例如,教师可选择两个数字,并让学生通过画圆圈、点数、横线等方式,表达这些数字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之上,再让学生进行加减法运算的讲解。
3. 练习教师可以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比如,让学生练习查找数字大小的关系、练习画图并计算简单加减法等。
4. 拓展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或实际生活中的计算问题进行拓展。
比如,让学生参与简单的加减法游戏、让学生解决购物时的找零问题等。
四、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1.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查学生是否掌握所学内容。
2.在游戏和生活实践中,观察学生能否熟练运用所学知识。
3.发放试卷或小测验,检查学生的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找规律(青岛版五四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找规律(青岛版五四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找出简单情境中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2. 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规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找规律”部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找出简单情境中的排列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并描述规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2. 运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规律。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发现规律。
(2)学生汇报发现的规律,教师点评并总结。
(3)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活动一:寻找规律(1)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寻找规律。
(3)小组汇报,分享发现的规律。
4. 活动二:应用规律(1)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3)教师点评,总结解题方法。
5.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总结自己在找规律、运用规律方面的收获,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6. 作业布置(1)课后自主练习: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观察生活中的规律,与家人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七谁的眼睛最亮--观察物体青岛版(五四制)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七谁的眼睛最亮观察物体青岛版(五四制)我教学的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材,本次课的章节是“谁的眼睛最亮观察物体”,属于青岛版五四制。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物体的形状和空间关系,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我准备了PPT和实物模型这两种教具,让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和触觉两种方式来感受和理解物体的形状和空间关系。
我的板书设计会包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词,比如物体的形状、空间关系等,以便学生可以随时回顾和复习。
对于作业设计,我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体,找出它们的形状和空间关系,并画下来。
这样既可以巩固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也可以让他们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课后,我会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比如让他们自己设计一些观察物体的游戏,既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作为核心目标。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了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实物模型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实物模型作为教具,让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和触觉两种方式来感受和理解物体的形状和空间关系。
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情景引入的实际性:在教学开始时,我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引入,比如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桌子,让他们注意到桌子的形状和空间关系。
这样的引入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4. 例题的选取与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例题来巩固学生的知识。
在讲解例题时,我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随堂练习的多样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我设计了多种类型的随堂练习,包括观察、操作、解答等。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01]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01]一、教材信息•书名:《青岛市小学数学(五四制)二年级上册》•出版社:青岛出版社•ISBN号:978-7-5421-xxx-x/x二、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说出0到100的数字。
2.能够正确识读0到100的数字。
3.能够掌握0到100的数字排列顺序及大小关系。
4.能够认识和数0到100的十以内升、降的顺序。
5.能够认识和数0到100的个、十位数,会用个、十位数表示0到100的数字。
三、教学内容1.简单认识0~100的数字。
2.了解0~100的数字排列顺序及大小关系。
3.掌握0到100的数字排列顺序及大小关系。
4.掌握0到100的数字排列顺序及大小关系。
5.了解数字升降,认识升降的顺序。
6.认识和数0到100的个、十位数。
7.拓展数字认识能力。
四、教学重点1.掌握0到100的数字排列顺序及大小关系。
2.能够认识和数0到100的十以内升、降的顺序。
3.能够认识和数0到100的个、十位数,会用个、十位数表示0到100的数字。
五、教学难点1.能够正确说出0到100的数字。
2.能够正确识读0到100的数字。
3.了解数字升降,认识升降的顺序。
六、教学方法1.游戏式教学法。
2.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示范标准算法为辅。
3.情境教学法。
七、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1.导入作者及课题。
2.熟悉教材内容。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环节(1)认识数字和数0~100。
1.要求学生自己理解数字和数的概念。
2.让学生说出0~100的数来。
3.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数字的排列,比如1到9或10到19。
4.让学生用舌头数数字。
(2)认识数字升降。
1.让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将自己的学号报出来。
2.让学生找出某个数之前和之后的数,并判断它们是升序还是降序,最后列数,让学生来判断。
3.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排列,来发现数字的升降次序。
(3)认识十的概念。
1.让学生通过一些图形认识十这个概念。
2.利用手的手指来简单计算。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倍的认识》青岛版(五四制)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倍的认识》青岛版(五四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能够用“倍”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倍”的概念2. “倍”的表示方法3. “倍”的计算方法4. “倍”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倍”的概念,掌握“倍”的表示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用“倍”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实物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倍”的存在。
2. 新课:讲解“倍”的概念,举例说明“倍”的表示和计算方法。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用“倍”来解决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倍的认识》2. 目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正文:按照教学过程,分步骤展示教学内容、方法和要求。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用“倍”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计算。
2. 提高题: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倍”的知识。
3. 拓展题:让学生探讨“倍”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倍”的概念、表示和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倍”的知识。
认识方向(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
教案:认识方向-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基本的方向,包括东、南、西、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1. 认识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
2. 学习如何使用罗盘确定方向。
3.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基本的方向,包括东、南、西、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方向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罗盘、地图、方向标。
2. 学具:小罗盘、小地图、小方向标。
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出示罗盘,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罗盘上的四个基本方向。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并让学生亲自操作罗盘,加深对方向的认识。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个小罗盘、小地图和小方向标。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确定自己所在位置的方向。
4.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方向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5. 课堂练习: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方向2. 板书内容:- 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 罗盘的使用方法- 实际操作步骤作业设计:1. 让学生在家中观察并描述自己所在位置的方向,与家长分享。
2. 让学生画一幅简单的地图,标出自己家、学校等地点的方向。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罗盘,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了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并通过实际操作,培养了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意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认识方向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至关重要。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智慧广场《图形排列的周期》青岛版五四制
- 能够将图形排列周期性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如设计装饰图案等。
举例:通过教材中的例子,如“笑脸”图形的排列,学生需要学会观察每一行或每一列的图形是如何重复出现的,理解这种重复的规律,并能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出来。
2. 教学难点
- 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技巧。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如设计一个具有周期性的图案并解释其规律。
-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书籍、网站、视频等资源,供学生进一步探索图形排列的周期性。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作业,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点。
- 拓展学习:利用提供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自主学习和探索。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通过反思,促进自我认知和提升。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教育平台和数学学习网站,提供丰富的图形排列实例和练习题,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预习指导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强调图形排列周期性的基本概念。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图形排列的周期”课题,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有规律的图形排列?它们是如何重复的?”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或学生的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阅读并写出20以内数字的符号表示法;2.能够用加减法进行20以内的口算;3.能够简单了解“添头法”和“拆头法”;4.能够通过练习,提高对动态图形的观察能力和几何形状的认知。
二、教学内容1. 数字符号表示法•认识阿拉伯数字0-20,并用符号写出;•通过练习掌握0-20的数字拼音。
2. 两位以内的口算•认识两位数的概念,了解数位、数值;•纵列竖式解决两位以内的加减法口算问题。
3. 添头法和拆头法•通过数学游戏认识添头法和拆头法的概念;•通过练习掌握添头法和拆头法的实际应用。
4. 图形观察和认知•认识三角形、矩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基本几何形状;•通过观察和操作练习,了解几何形状的特性和属性。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讲解法:通过讲解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总结数学规律。
2.操作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数学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和巩固练习。
3.游戏教学法: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性。
4.讨论交流法:通过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共同探索和解决数学问题。
四、教学过程1. 数字符号表示法1.引导学生数数0-20,然后写出数字符号显示。
2.让学生进行拼音练习,看拼音写数字。
2. 两位以内的口算1.让学生理解万、千、百、十、个位数概念;2.让学生掌握纵列竖式形式,以两位数为一组进行计算。
3. 添头法和拆头法1.通过游戏引导学生认识添头法和拆头法的概念。
2.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掌握添头法和拆头法的具体应用方法。
4. 图形观察和认知1.让学生认识几何形状的基本特性和属性;2.通过观察、分类、比较、组合等方法,加深对几何形状的认知。
五、教学评价评价学生的过程,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自我评估:让学生自己评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情况;2.交流分享:让学生结对、小组或全班交流、分享学习成果、经验和困难;3.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及时指导和纠正错误。
五四制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例文
五四制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例文教学导入语(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
注意课堂中每个环节过渡性语言的设计,使课堂教学进程流畅自如,让全部课堂显得张弛有度,活而稳定,没有跳跃感,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五四制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例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五四制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例文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6~P7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运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知道乘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情境中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知道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2、培养孩子对具体情境提取数学信息、进行推理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真实体验中感受乘法的简便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和热情。
教学重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直接用乘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说明乘法列式的理由。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有几块积木的挂图”或课件动画显示。
教学进程:一、情境诱思课件显示一堆摆放整齐有序的积木,教师顺势引诱:“这么多积木,怎样数才能数得又快又准呀?”(板书:有几块积木?)二、解决问题1、学生各自用自己爱好的方法算出积木的块数。
2、小组交换:你是怎样数的,所列的算式中每个数各代表什么意思?3、汇报情形。
加法乘法5+5+5+5+5+5+5=35(人) 5×7=35(人)7+7+7+7+7=35(人) 7×5=35(人)4、你爱好那种运算方法?为何?(绝大部分学生会爱好用乘法运算)因此得出结论:直接用乘法运算会简便的多,由于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5、从上面的两道乘法算式中,你发觉了什么?两个乘数前后调换位置,积不变。
三、巩固运用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2、、3、4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观察物体 青岛版(五四制)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观察物体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物体,让学生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并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具体内容包括:1. 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
2. 观察物体和几何体的三视图。
3. 根据观察到的图形,推断物体和几何体的形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的能力,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图形。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到的图形,推断物体和几何体的形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各种几何体模型。
2. 学具:学生自备各种几何体模型、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和几何体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律。
3. 活动一:让学生分组观察几何体模型,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观察,记录观察到的图形,并讨论观察到的图形与几何体之间的关系。
4. 活动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图形,推断几何体的形状,并验证自己的推断。
5. 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观察物体2. 内容:(1)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
(2)观察物体和几何体的三视图。
(3)根据观察到的图形,推断物体和几何体的形状。
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和几何体,记录观察到的图形,并尝试推断其形状。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01]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01] 前言本文档为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适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参考。
以下内容为第一单元的教案,具体内容如下:第一课再认识几何图形教学目标1.了解点、线、面的概念,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属性。
2.学习如何画正方形、长方形。
教学重难点1.几何图形的概念和基本属性。
2.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画法。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进行集体讨论,引导学生提出几何图形的概念,并让他们一起探讨几何图形的基本属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几何图形的大小、角度和相对位置等属性,并进行讨论。
•通过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引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概念。
2. 讲解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画法•分别介绍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样例,让学生观察,再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如何画正方形和长方形,强化学生对几何图形和基本属性的认识。
3.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练习,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自己画出正方形和长方形,并找出不同的画法。
•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不同画法,让同学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进行互相交流。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哪些物品符合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形状,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属性,引出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画法,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互相交流,探究出不同的画法。
在合作探究环节中,学生积极活跃,发言积极,表现出了较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然而,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注重对课程的复习,巩固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