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平行5篇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平行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平行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平行教学目标:1. 理解平行概念,能够判断两条线是否平行。
2. 能够用适当的方法画出平行线。
3. 能够利用平行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 平行线的概念。
2. 如何判断两条线是否平行。
3. 利用平行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两条线是否平行。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黑板、白板、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引入平行线的概念,通过示意图和实物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平行线。
让学生观察一些平行线的例子,并问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Step 2:学习平行线的判断方法通过教材的例题,向学生介绍判断两条线是否平行的方法。
方法一:通过观察两条线的方向是否相同来判断。
方法二:通过观察两条线是否有交点来判断。
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判断平行线的方法。
Step 3:绘制平行线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平行线。
要求学生使用直尺和铅笔在黑板上绘制两条平行线,并检查线是否平行。
Step 4:巩固练习让学生通过一些练习题来巩固判断平行线和绘制平行线的能力。
Step 5:拓展应用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让学生进行一些应用题的练习,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Step 6: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Step 7:作业布置布置相应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练习判断平行线和绘制平行线的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判断平行线和绘制平行线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判断和解决问题。
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平行精选5篇(二)教案名称:数字编码教学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科目:数学教学目标:1. 掌握1-9的数字编码。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法运算律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法运算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二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加法运算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加法运算的基本规律,能够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律,能够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速度。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加法运算律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学具:练习本、计算器、铅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小动物们摘果子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小动物们摘到的果子数量如何相加更简便?2. 探索加法运算律(1)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找出加法运算中的规律。
3.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计算 123 + 456(2)引导学生运用加法运算律,将计算过程简化。
(3)教师示范解题过程,并强调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4. 随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加法运算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加法运算律:a +b = b + a2. 例题及解题过程:123 + 456 = 579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下面各题,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过程。
a. 234 + 567b. 789 + 321c. 456 + 234(2)思考:加法运算律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答案:(1)a. 801b. 1110c. 690(2)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和应用程度如何?哪些方面需要加强?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减法运算律,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篇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耐心分析和灵活运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练习题。
2. 课堂黑板和粉笔。
3. 学生教材。
教学流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学习内容,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 通过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例如:328 × 12。
步骤二:探究与讲解(10分钟)1. 让学生观察上面的例子,并思考如何进行计算。
2. 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并记录下来。
3. 引导学生从个位数开始,把个位数与乘数相乘,并写下计算过程和结果。
4. 指导学生从十位数开始,把十位数与乘数相乘,并写下计算过程和结果。
5. 最后,指导学生从百位数开始,把百位数与乘数相乘,并写下计算过程和结果。
步骤三:练习(20分钟)1. 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计算以下例子,并在黑板上展示他们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a) 293 × 46b) 748 × 31c) 576 × 23d) 469 × 15步骤四:总结(10分钟)1. 让学生思考和总结这种计算方法的特点和优势。
2.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例如:先计算个位数,再计算十位数,最后计算百位数。
3. 让学生互相分享他们的总结和观点。
步骤五: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并检查答案。
2. 如果学生完成得较快,可以给他们一些拓展题,提高他们的计算技能和思维能力。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在作业本上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2. 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完成作业,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加减法的关系》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加减法的关系》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第一节《加减法的关系》,主要介绍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能够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教材中提供了一些具体的例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关系,能够通过已知的一个算式推导出另一个算式。
-理解并应用加法运算律。
2. 能力目标:-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能够分析问题,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他们对加法和减法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但是在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计一些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关系,并能够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律。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老师与学生互动,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与他们讨论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老师:同学们,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加法和减法分别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加法是把两个数合在一起,减法是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
老师:非常好!那么你们觉得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第二环节:引入新知识-老师出示一个具体的例子,并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老师:假设我们知道8 + 3 = 11,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11减去3等于几”呢?请大家思考一下。
学生:可以用11 - 3 = 8来表示。
老师:非常好!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呢?学生: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第三环节:讲解加法运算律-老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介绍加法运算律的概念。
老师: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加法运算律。
新编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四(1)班金祖敏小学数学四年级(上)教案一、四则混合运算1、不含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计算教学内容课本第1—3页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
教学目标1、通过“购物”的问题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3、能正确计算有关(不含括号)的两步式题,掌握脱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两步(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例1、例2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问: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生汇报,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
出示例1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探讨运算顺序,强调书写格式。
③练习:99×11-900585÷9+152、教学例2.出示例2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应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引导探讨运算顺序。
③练习:52+12×4110-11÷793对比、发现引导对比所练习题,发现有何相通之处?从而引导归纳出(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
4指导完成第3页“想一想”中的题。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第7页第3题:数学医院。
⑴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找找错在哪?⑵正确计算。
2、解决问题。
练习一第7页第2题四、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1题。
2、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教学内容课本第4—5页中的例3及相应的“算一算”,“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西师版小学生数学四年级上册加法运算律教案1
西师版小学生数学四年级上册加法运算律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师版小学生数学四年级上册,主要围绕加法运算律展开。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第二节“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内容包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概念解析以及应用实例,通过具体情境的引入,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的基本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2.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购物场景:小明去超市购物,买了3个苹果和2个橙子,又买了2个苹果和3个橙子。
提问:小明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2. 例题讲解根据实践情景,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3+2+2+3。
然后讲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这两个运算律。
3. 随堂练习出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加法运算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加法交换律:a+b=b+a2. 加法结合律:(a+b)+c=a+(b+c)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计算下列各题,并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过程。
① 5+7+3+2② 4+6+8+2(2)应用题:小华有10个糖果,他分别给了小红3个,小丽2个,小强2个。
问小华还剩几个糖果?2. 答案(1)计算题答案:① 17② 20(2)应用题答案:小华还剩3个糖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加法运算律。
在讲解和练习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加法运算律,并与同学分享,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西师版小学生数学四年级上册加法运算律教案1
西师版小学生数学四年级上册加法运算律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师版小学生数学四年级上册,主要围绕加法运算律展开。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二章第四节《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第五节《加法运算的应用》。
详细内容涉及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概念解析,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加法运算律,提高解题效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讲解小明和小华在超市购物时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解决问题。
2. 例题讲解:讲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加法运算律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解决购物问题的方法,并展示解题过程。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2. 加法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3. 例题及解答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计算下列算式的结果。
a. 35 + 47 =b. (12 + 18) + 24 =(2)应用题:小华去书店买书,买了一本故事书和一本科普书,故事书的价格是19元,科普书的价格是25元。
小华给了售货员50元,请计算售货员应该找给小华多少钱。
2. 答案:(1)a. 82;b. 54(2)售货员应找给小华6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和应用程度,以及课堂氛围和互动情况。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西师版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西师版5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西师版1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 、用“综合--分析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2、能结合树状算图理解“综合--分析法”,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教学重点/难点能用“综合--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分析复合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结合树状算图,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标签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口答: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
(1)复印机37分钟可复印多少张纸?生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2)实际每月生产多少辆汽车?生2: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3)小巧从家到学校走了多少分钟?生3:路程÷速度=时间出示课题“应用(二)”二、新课探究探究一:出示主题图和题目(1)小丁丁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示意图:①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条件?②问: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1:从已知条件开始想,如果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出示:小丁丁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020米,需要走15分钟,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生:1020÷15=68(米/分)出示: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师问:把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你会列式计算吗?生:816÷(1020÷15)=816÷68=12(分钟)答: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12分钟。
探究三: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少年宫回家要走多少分钟?师问:你会解答吗?在小组里交流,并列式解答。
(先讨论,再列式)根据学生汇报出示:先汇报分析思考过程,再汇报算式340÷(1020÷15)=340÷68=5(分钟)答: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少年宫回家走5分钟。
三、课内练习练习一:一只成年的大熊猫一周大约要吃140千克的鲜竹,照这样计算,一只成年的大熊猫一个月大约要吃多少千克的鲜竹?(一个月按31天计算)生1:140÷7×31=20×31=620(千克)师问:你是怎么想的?生2:一只大熊猫每天吃的千克数×天数=一个月吃的千克数练习二:选择题:(1)复印机5分钟复印了340张纸,照这样计算,复印2516张纸需复印多少分钟?算式是( )A、2516÷(340÷5 )B、340÷5×2516C、(2516-340)÷5问:你是怎么想的?选B或C问题可怎么改?生1:我选(A)我是从问题想的。
西师版四上完整教案
西师版四上完整教案教案:《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的编写,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等相关内容。
通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教材内容,提高数学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四年级上册各单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学会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年级上册各单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1.第一单元:巧算整百教学内容:掌握将两位数近似整百的方法,练习运算整百的加减法。
教学活动:(1)通过观察、回答问题等方式引入新知识;(2)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3)通过小组竞赛形式进行游戏练习。
2.第二单元:加减法小能手教学内容:学习并掌握两位数的加减法,体会加法交换律和减法换位律。
教学活动:(1)通过观察算式和数字情况,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2)学生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3)学生配对练习,两人互相出题并互相检查。
3.第三单元:整体和部分教学内容:学习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1)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答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2)学生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
4.第四单元:数的个、十位数教学内容:学习并掌握两位数的个位数和十位数之间的关系,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1)通过游戏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2)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3)小组合作完成综合性的问题解决。
五、教学反思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新编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编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师:2015年秋季一、万以上数的认识1、万以上数的读写第1课时:认识数位顺序表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数数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和十进制计数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记忆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准备数位顺序表教学时间:2015年9月7日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1,2,万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
,3,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
,4,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猜一猜。
谁能猜一猜比万更大的计数单位有哪些,,2,、数一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一数的方法认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
2、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计数单位。
教师指出:从上面的数数中我们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一十是一百 (10)个一万是一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认识数位。
出示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学习认识数位。
,2,认识数位分级。
师: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3,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规律。
?小组讨论。
2让学生说一说从观察中发现了什么,?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补充。
三、巩固练习提问:1万级的数位有哪些,2、从右起第三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右起第七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3、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五布置作业练习一第1题第2课时:多位数的读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例1、例2~“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最新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一万以上数的认识1.万以上数的读写第1课时万以上数的读法(一)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四上第1页至第4页例1,第5页课堂活动的第1题,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结合数数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3.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4.让学生经历用万以内数的读法迁移万级以上数的读法的过程,会正确读出万级以上的数。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读数中相关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多位数卡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习(多媒体出示,学生口答)(1)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
(2)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是怎样排列的?(3)我们学过的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老师可以抽生回答,再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数位顺序表。
千位百位十位个位千百十个(一)2.激发认知需求。
投影仪出示主题图(1)同学们,这里是两名同学在网上查阅到我国国家图书馆的一些资料,仔细看图,说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学生看完图后,老师抽生回答。
如果学生不会读出资料中的大数,老师可以顺势引出并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读法。
如果学生会准确读出资料中的大数,老师可以追问这样读的理由是什么?是否正确?我们可以通过今天的学习验证一下。
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读法。
二、探究新知(一)认识数位顺序表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引导学生用数数的方法认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
借助黑板上的数位顺序表格,让全体学生一万一万地数,数到九万后是十万,如何在数位顺序表上表示出来?(2)通过引导学生回答并认识: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万是“十万”。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对百万、千万、亿的认识。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篇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篇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熟悉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会数简洁图形中的线段。
3、培育学生的观看、分析概括的力量。
重点难点:1、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分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与线段、射线,会数简洁图形中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把握三种线的读法教具预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书本边、铅笔盒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看的特别认真,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刚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讨论直的线。
(板书:线的熟悉)二、探究活动,猎取新知1、熟悉直线同学们,笔直的线里也学问!电脑出示铁轨图,引导学生观看师:图中画的是铁轨,铁轨很长,笔直的铁轨,一眼望不到头,像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没有端点的线,就叫做直线。
(1)画一画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直线(2)说一说 (直线有什么特征? 直没有端点无限)2、熟悉线段电脑出示公路中的斑马线,引导学生观看公路中的斑马线大约有多长?(师:不管是几米,他都有肯定的长度,都可以度量出来,像这样的线叫做线段,它是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
你能不能画一条线来表示它?(1)画一画(2)说一说 (线段有什么特征? 直两个端点有限)3、熟悉射线电脑出示夜景图,学生观看师:这是一条什么线?你什么时候见过?它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由的说说)你能画一画吗?(1)画一画让学生尝试画射线(2)说一说 (射线有什么特征? 直有一个端点无限)4、比拟三种线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图形端点个数延长状况与直线的关系直线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线段两个端点不能延长是直线的一局部射线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长是直线的一局部5、认一认、说一说(电脑出示各种直线、线段、射线)6、线的读法(1)直线一条直线有两种读法,可以读作直线AB,也可以把字母倒过来读作直线BA。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教案3篇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教案3篇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教案篇1第一教时教学内容:平均数(一)(P116例1、例2)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意义。
2、掌握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会正确解答简单的平均数应用题。
4、初步建立平均数的统计思想。
5、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1、要求下列问题,必须已知哪两个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1) 平均每天加工零件多少个(2) 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3) 平均每组分到几本书(4) 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2、导入(1) 象以上这些问题都是要求平均每一份是多少。
类似题称之为求“平均数”。
所谓平均数,就是把不相等的几个数量,在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使其相等。
揭示课题:平均数(2)求平均数用什么方法求平均数首先从问题中判断:把什么作为总数平均分;是按什么平均分的,即与总数对应的总份数是什么;然后用“总数÷总份数=平均数”,求出平均数。
二、探究1、例1:有4组小长方体,第一组有9个,第二组有5个,第三组有7个,第四组有3个。
平均每组有多少个(1)默读题目,想一想这到题的数量关系式长方体的总个数÷组数=平均每组的个数总数÷ 份数(2)生列式,并说明是怎样想的(9+5+7+3)÷4问:平均每组的个数会不会比最多一组9个多,会不会比最少一组3个少,为什么(3)阅书P116的例12、例2:陈小红期中考试成绩,数学和英语都是98分,语文96分,自然常识100分。
她的’平均成绩多少分(1)自学例2的解题过程:A.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括号中为什么会出现两个98相加总份数为什么是4)B.你能完整说说这题的数量关系式吗总分÷科数=平均成绩(2)练习:书P117的练一练的1、2(只列式)三、运用1、根据问题找总数、总份数(1)平均每辆车运煤多少吨(2)平均每季度生产多少台(3)平均每人踢毽子多少个(4)平均每组踢毽子多少个(5)平均每次踢毽子多少个2、列式解答(1)第一组植树12棵,第二、第三小组共植树20棵。
(完整版)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万以上数的认识教学课题:多位数的读写教学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能正确读亿以内的数。
3.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习重、难点:多位数的读法。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出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图片。
教师:孩子们,你知道这是哪儿吗?在哪个省市?谁知道“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藏书量是多少吗?怎样才能了解到这些知识呢?学生:查阅资料、上网查找。
教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有两个小朋友通过上网查到:“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 170000 m2,截至 1998年底馆内藏书 21600000册,并且每年以600000~700000册的速度递增……当他们看到这些资料时被图书馆的建筑宏大、历史悠久,藏书量的与日俱增所吸引。
小女孩说“这些数可真大呀!”小男孩说“该怎样读呢?”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学习怎样读多位数。
二、合作探究1.孩子们还记得在二年级时,我们已认识了万以内的数。
谁来说说10个一是多少? 10个一十? 10个一百?10个一千是多少?如果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10个十万是多少?怎样数?学生:十万、二十万、三十万……教师:10个一千万是多少呢?像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
那么用数字表示数时,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举例说明什么叫数位。
2.观察下面的数位顺序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学生:①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计数单位百所占的位置是“百位”。
②数位是从右往左按从低到高的排列,计数单位也是从右到左从小到大的排列。
③从个位起每4个数位分一级,已经分出了个级、万级、亿级。
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教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我们把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用计算器计算3篇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用计算器计算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用计算器计算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 掌握如何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基本的数学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数学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计算结果的审查和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1. 将每位学生的计算器都充好电。
2. 准备一些计算题目,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熟悉计算器的基本功能:a. 让学生观察计算器上的数字键、运算符键和等号键等。
b. 结合实例,让学生操作计算器上的数字键,观察屏幕上的显示,实现数字的输入。
c. 引导学生操作计算器上的运算符键,实现不同运算符的选取。
d. 结合实例,让学生操作计算器上的等号键,观察屏幕上的显示,实现运算结果的获取。
e. 结合实例,让学生操作计算器上的清零键,观察屏幕上的显示,实现清零操作。
2. 练习使用计算器进行基本的数学计算:a. 让学生从上一节课学习的加减法运算中挑选出一些题目,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在纸上写下运算过程和结果。
b. 引导学生检查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比如是否忽视小数点、负号等。
c. 鼓励学生学会估算,并比较计算结果和估算结果的差异。
3. 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乘法和除法运算:a. 让学生观察计算器上的乘法键和除法键,并进行操作。
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和解释,让学生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性质和操作方法。
b. 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乘法和除法计算练习,并检查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4. 提倡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复杂计算:a. 引导学生尝试使用计算器进行较长数字的加减乘除运算,并要求他们写下完整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b. 引导学生检查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包括小数点位置、数值大小等方面。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开方和求平方的计算。
2.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的百分比键。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用计算器计算精选3篇(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两条直线相交的概念,能够判断两条直线是否相交。
2024年西师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二篇)
2024年西师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从上学期的期末成绩来看,学生对双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吨千米的认识掌握得不太好。
在计算方面,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多数学生对于口算,能做到脱口而出,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于乘除知识掌握不好,直接影响了口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差距非常之大。
对于一些计算式题,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有待提高,各种计算的良好习惯有待养成。
应用题掌握得还不够,只有部分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正确列式,不能很好地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去分析题意,对各种应用题的结构掌握的还不够。
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待于提高。
这对本学期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8、对个别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一定要及时进行辅导,使这部分学生得以进步。
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
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平行2篇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平行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平行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平行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平行线的性质。
2. 能够辨别图形中的平行线,并能够绘制平行线。
3. 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 理解平行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平行线的性质。
2. 能够辨别图形中的平行线,并能够绘制平行线。
教学难点:1. 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平行线的示例图、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1. 教师出示一些平行线的示例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线段是否平行?如何判断线段是否平行?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判断线段是否平行的方法:若两条线段之间的距离始终相等,则它们是平行线段。
Step 2:引入概念1. 教师给出两条平行线段的定义:如果两条线段之间的距离始终相等,那么它们是平行线段。
2. 教师通过课件和示例图,向学生展示平行线的多种形态,如水平平行线、垂直平行线及斜线等。
3. 教师通过图示,向学生展示平行线的符号表示法“//”。
Step 3:练习1. 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题,判断给出的线段是否平行,并在课本上画出平行线段的符号表示法。
2. 学生互相检查答案,并与教师核对。
Step 4:拓展1. 教师出示一道有关平行线的问题,如:问两条平行线段之间的距离是否会变化?请学生思考并回答。
2. 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答案。
Step 5:概念巩固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在纸上绘制一些平行线段,再用尺子验证线段之间的距离是否相等。
2. 学生互相交流,并发现平行线段之间的距离始终相等的规律。
Step 6:小结1.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并强调平行线段之间的距离始终相等。
2. 教师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平行线的存在,并思考平行线的性质。
Step 7:课堂作业1. 学生完成课本上的作业,并继续练习题。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案加法运算律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案加法运算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中,深入学习加法运算律。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加法运算律概念,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够灵活运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加法运算律意义,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运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计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讲述小明在超市购物时,计算总价过程,引出加法运算。
2.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计算 3+5+7 结果。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3)讲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概念。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题,巩固加法运算律应用。
5.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3. 示例:3+5+7=5+3+7=5+7+3=15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 8+6+4② 12+7+8③ 15+25+35(2)小明、小红和小华去公园玩,他们一共买30元门票。
已知小明买10元,小红买8元,小华买多少元?2. 答案:(1)① 18 ② 27 ③ 75(2)小华买12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理解和应用较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然不能灵活运用运算律。
今后教学中,应增加此类题目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除加法运算律,还有哪些运算律可以用于简便计算?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为后续学习乘法运算律打下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万以上数的认识教学课题:多位数的读写教学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能正确读亿以内的数。
3.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习重、难点:多位数的读法。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出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图片。
教师:孩子们,你知道这是哪儿吗?在哪个省市?谁知道“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藏书量是多少吗?怎样才能了解到这些知识呢?学生:查阅资料、上网查找。
教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有两个小朋友通过上网查到:“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 170000 m2,截至 1998年底馆内藏书 21600000册,并且每年以600000~700000册的速度递增……当他们看到这些资料时被图书馆的建筑宏大、历史悠久,藏书量的与日俱增所吸引。
小女孩说“这些数可真大呀!”小男孩说“该怎样读呢?”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学习怎样读多位数。
二、合作探究1.孩子们还记得在二年级时,我们已认识了万以内的数。
谁来说说10个一是多少? 10个一十? 10个一百?10个一千是多少?如果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10个十万是多少?怎样数?学生:十万、二十万、三十万……教师:10个一千万是多少呢?像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
那么用数字表示数时,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举例说明什么叫数位。
2.观察下面的数位顺序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学生:①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计数单位百所占的位置是“百位”。
②数位是从右往左按从低到高的排列,计数单位也是从右到左从小到大的排列。
③从个位起每4个数位分一级,已经分出了个级、万级、亿级。
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教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我们把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换算要用到十进制?教师:同学们很能干,从数位顺序表中发现了这么多新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读数、写数又有很大帮助。
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来读大数。
4.教学例1。
大屏幕出示“中国国家图书馆”主题图。
教师:刚才同学们看到了国家图书馆的建筑群非常宏大,现在我们来看看馆内的阅览室(出示书第14页图)。
馆内的藏书量特别大“截至2005年底馆内藏书中文图书约5920000册,外文图书约3280000册”,想一想:这些数该怎么读?同桌互相交流。
汇报交流。
学生:①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②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不同的是要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教师:你能举一反三,真棒。
学生:③个级上全是0,这些0都不读。
5.同学们总结得很好。
教师:按照这些方法读出下面各数。
(出示例2)305000610002008307000490800020000。
自己先读一读,同桌的再互相议一议,这些数的0哪些要读,哪些不读?全班交流。
学生:①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②其他数位有一个 0或连续几个 0,都只读一个“ 0”。
6.谁来说说含两级的数怎样读?请用刚才学的读数方法来读下面的数。
把下面各数读给同桌听:50002、 1374689、 120900085。
三、当堂测试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下面我们按照方法,继续进行读数练习。
1.教科书第16页第1题。
读卡片上的数,说一说两个数的读法有什么不同?2.分别在各数的后边添上3个0,再读一读。
905017002326四、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谁来说说亿以内的数怎样读?3.个四人小组的同学合为一个大组,每人在卡片上写出一个数字,把它们任意组成一个八位数,再读一读。
四、全课小结。
总结反思:第一单元:万以上数的认识教学课题:认识计数单位教学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
2、结合读数,培养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多位数的读法。
难点: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读法。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教师: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你会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学生1:问老师,家长或者同学。
学生2:查资料,上网查询……教师:大家说的这些方法都是很好的获取知识的渠道,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上网查询这种方法越来越多地受到同学们的喜爱。
同学们看,丽丽和明明正上网查阅信息呢!教师:通过丽丽和明明的查询,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遇到哪些不清楚的问题?学生1:我知道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很大。
学生2:我知道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很多,而且每年的增长速度很快。
学生3:这里面的数都比万以内的数大,我不知道该怎么读?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跟它们有关的知识吧!二、合作探究1.数数。
(1)接着数。
(出示丽丽和明明拨珠数数的情景)丽丽:我们已经学会数万以内的数,大家一起来数数。
明明:好吧!我拨珠,大家数。
学生:10个一是十,一十、二十、三十、……10个十是一百,一百、二百、……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两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丽丽:一万一万地数,同学们能接着数下去吗?数给同桌的伙伴听一听。
(一人数,一人听)教师:谁来数给大家听听?学生:十万、二十万、……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课件出示拨珠过程和计数单位名称)(2)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
教师:同学们很会数数,请自学书第9页上的内容,看书上为我们总结出了哪些知识?你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看书,教师指导)学生1:我明白了个、十、百、……都是计数单位,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学生2:我不明白计数单位和数位有什么不同?教师:有谁能讲明白吗?学生1:计数单位像长度单位一样,只是在表示数的时候才用;数位是这些单位所占的位置,比如:“个”这个计数单位占的数位是“个位”,“万”所占的数位是“万位”等。
学生2:数位有哪些呢?学生3: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等。
2.数位顺序表。
(1)排序。
教师:说得很对,认识了这么多计数单位和数位,请你把它们排个顺序?(学生排顺序)学生1:我是按照从小到大先排计数单位个、十……再从低到高排数位个位、十位、……学生2:我是把计数单位和数位对起来同时排的……(2)观察数位顺序表。
教师:想法都不错,老师把同学们的意见综合起来,并制作成了一个表,(出示表格)它叫数位顺序表。
仔细观察数位顺序表,你从中发现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数位从右往左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而且还分了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万位……是万级……教师:对,从右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我们要熟悉数位的分级,为以后读数和写数作好准备。
学生1:计数单位个和十的进率是10,十和百的进率是10。
学生2:千和万的进率也是10,万和十万的进率是10……千万和亿的进率还是10。
学生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教师:总结得很好,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 举例:生活中哪些换算要用到十进制?学生:买菜计算钱数时。
……三、当堂测试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
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强调读多位数时,先把多位数分级,再读数。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第2、3、4题。
教学反思:第一单元:万以上数的认识教学课题:多位数的写法及大小比较教学课时: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在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读法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多位数的写法。
2、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3、培养类推、概括能力。
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多位数的写法,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难点: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在()里填上﹤或﹥。
290()300 456()4803700()3720 2223()2229提问: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二、合作探究1、教学例3。
出示例题。
先让学生看一看前两道小题,想一想含有万级的多位数应怎样写,并与同伴交流想法。
学生独立写出“七亿”这个数,并与同伴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写多位数时,也应从最高位写起。
2、即时练习。
完成“写一写”。
先让学生看前两道小题,想一想,含有0的多位数应怎样写,并与同伴交流。
学生独立写出“五千万零四”这个数,并与同伴交流。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议一议。
提问:怎样写多位数呢?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多位数的写法法则:(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写。
(2)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个数位上写0。
4、教学例4。
(1)让学生独立尝试,比较两组数的大小,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2)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三、当堂测试1、写数。
三百零四万零七十写作:四亿零三百万零二写作:三千万零三写作: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989898和1010101 73544和73579四、全课小结。
写多位数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比较多位数的大小?五、布置作业练习二第5题总结反思:第一单元:万以上数的认识教学课题:练习课教学课时:第四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十进制计数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多位数。
2、熟练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
3、进一步感受多位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知识面。
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提问:在“多位数的读写”这一节内容里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读写多位数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比较多位数的大小?学生依次回答,教师评判肯定。
二、指导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中的第8—15题。
第6题。
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写数,再进行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进行错题评析,学会检验自己写的数是否符合题意要求。
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反馈。
第8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指名说一说怎样比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第10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
第3小题,教师应多提醒学生认真审题,认识“多1”与“多1万”是不同的。
第11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情境图中的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三、全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四、作业布置《同步练习》6——11题。
总结反思:第一单元:万以上数的认识教学课题: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教学课时:第五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学会将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