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的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

一方面,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完善和师资力量的不足,很多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缺乏系统性和深度,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由于处在快节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们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往往被忽视,导致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较为薄弱。

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优化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高校可以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

应该开设多样化的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绘画、舞蹈等,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

还可以引入国内外知名艺术家进行讲座和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专业的指导。

高校可以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应该招聘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晋升机制,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还可以组织教师间的交流活动,促进他们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合作。

高校还可以加强学生的艺术活动和社团组织。

可以组织各类艺术比赛、展览和演出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

还可以成立艺术社团,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存在不少问题,但通过加强课程设置、提高师资力量和加强学生艺术活动和社团组织等方面的努力,可以达到优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

希望未来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方面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摘要】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师资不足、课程设置单一、实践教学环节匮乏等。

本文通过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理念滞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模式单一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优化路径,包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拓展多元化教学模式等。

本文总结了现状分析的重点,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并提出了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建议,以期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分析、优化路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多元化教学模式、发展展望、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扮演着培养人才、促进文化传承等重要角色。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需求的增加,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与问题。

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水平不尽完善,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尚未得到充分发展。

研究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对于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以期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优化路径以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改进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艺术素养的提升。

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引起社会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优秀艺术人才做出贡献。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规范化研究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规范化研究

艺术教育,包括专业艺术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

专业艺术教育通常由专业艺术院校或综合大学艺术院系实施,通过艺术专业课程训练,为社会培养专门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才。

而公共艺术教育,是指针对非艺术专业的普通大学生的、以培养艺术审美能力为主的通识教育。

进入新时期,我国大学生需要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均衡发展。

教育部在2006年发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此加强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提高普通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

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具有特殊的意义,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提升学生审美境界,具有重要作用。

过去一段时期,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得到总体的发展,同时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

一些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不够,相关课程匮乏,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美育课程的开发迫在眉睫,公共艺术教育在管理模式、机构设置以及课程安排等方面,与正确的发展轨道有所偏离。

让大学生在高校系统教育课程中了解美的真谛,获得美的熏陶和教育,提升审美格调,最终能够“浸润心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与健康的审美情趣,是当今高等教育内容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分析通过对国内20余所综合性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情况进行调查,笔者发现一些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目标单一、目标设计有限、课程建设滞后的现象。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建设是高校开展美育教学的关键,当前部分高校相关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对培养对象调查、分析不足,没有考虑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审美基础,一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只是对专业艺术教育内容的摘录、简化,设计过于抽象,难以调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缺乏关注学生知识结构的识别与能力提升等综合素养的训练,也缺乏针对理工、文史等专业大学生思维特点的细致内容。

这成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与对策的开题报告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与对策的开题报告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与对策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需求日益增长。

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不仅在美学、审美、人文等方面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享受,而且其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对于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前,随着高校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逐步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逐渐成为各个高校重视的一项工作。

为了探究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解决的策略和措施,本文拟以此为选题。

二、研究的内容和方式本文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究: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理论体系:分析和研究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相关的学科、理论、方法、途径等。

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通过对各个高校艺术活动、教育课程等的实地调研,对现有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困境和不足之处。

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对策和措施:通过对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问题和瓶颈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期能够推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本文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等。

三、研究的预期目标和意义1.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供基础性的理论支持,以期更好地推进其发展。

2.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效性。

研究出具有实践可操作性的对策和措施,有利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际推进,提高其实效性。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通过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水平和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和社会发展。

4.为推动中国文化创新作出贡献。

通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挖掘、展示和传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创新,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公共艺术教育是指在高校中为广大学生开设的与艺术有关的课程或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

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一些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行优化。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学生参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很少有学生主动选择这类课程或参加相关活动。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不高,或者是他们感到无法从这些课程或活动中获得实际的收益。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多样化,缺乏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的定制化课程。

目前,大多数高校只提供基础的音乐、舞蹈、美术等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缺乏针对学生兴趣和特长的专业课程。

这导致一些学生可能对这些通用课程失去兴趣,无法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评估方式不合理。

目前,很多高校将学生的评估方式仍然以考试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艺术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表现、作品展示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艺术水平,而不是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

为了优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提高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参与度。

学校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推广艺术文化,增加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参与其中。

丰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

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更多专业化的公共艺术课程。

可以开设写作、戏剧、影视等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学校还可以与相关行业、机构合作,开展实践性的课程项目,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改变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评估方式。

学校可以通过作品展示、实践演练等形式来评估学生的艺术水平。

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目前存在参与度低、课程设置不多样化和评估方式不合理等问题。

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探析

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探析

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探析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探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和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渐提高。

艺术教育作为一种传承文化、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也亟需改革。

一、问题现状1.低水平、单一化一些地方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虽然已经开设,但由于师资力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原因,教学水平普遍较低,教学内容十分单一化,很难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2.培养目标单一地方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为目标,但忽略了对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以及大量的练习和考试,让学生沦为应试机器。

3.师资力量不足地方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一般由文学院、美术院等文化类院系负责,但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师资缺乏,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课内课外难以分别,让很多学生错过了更多艺术体验的机会。

二、改革方向1.强化课程建设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应重视基础性、实践性和打破常规三个方向,好的教育课程应该是多样性、个性化的,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设计出适合其发展的课程。

2.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改革过程中,应该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

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

而且,要通过开展有意义、有质量的培训,引导和带动教师树立创新思维、快速应变的意识,让教师具有更强的教育专业化水平。

3.多学科、融合教学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实现多学科、融合教学。

艺术是涵盖广泛的领域,不仅仅属于美术、音乐等领域,还包括舞蹈、戏剧、影视等。

开设跨专业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让学生通过不同类型的艺术课程,全面、多元化的学习艺术知识。

三、实施路径1.调整思想、拓宽视野加强校内教学改革研究,开展调查研究,收集信息,调整思想,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同时也要拓宽学校、学科以及个人的视野观察研究现场和实践中的问题,积极思索找出更好的改革之路。

2.注重教师培训教师作为改革的中坚力量,在改革过程中,必须注重教师培训的质量水平。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浅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摘要: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学习艺术理论、鉴赏艺术作品、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味,提高人文素质;了解、吸收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化;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大学生选修课一、艺术教育的意义艺术教育是其它任何学科都不能替代的。

有知识并不等于有修养。

美育,特别是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人才的重要手段。

所以说“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何东昌)。

新时代,要求大学生具备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的栋梁,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未来的建设的成败和民族的兴衰。

把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高校的培养目标。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加强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和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

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促进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健康开展具有着重要意义。

1、有利于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艺术高校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

大学生精力充沛,理解力强,容易吸收知识和接受新鲜的事物。

公共艺术课程门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学生通过选修、学习,能了解更多更广文化艺术,既可开阔视野,又可通过他们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

艺术教育能通过感性的艺术,作用于人的意识,把德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化在艺术的意象形式中,润物无声地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境界得到提升,有效发挥德育的功能。

它可以通过作品的介绍、欣赏作品或是名曲名段等,如戏曲鉴赏课程,有反映历史题材的《空城计》、《霸王别姬》等作品,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有演绎许多动人爱情故事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等作品,都是纯真的、引人深思、感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同样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公共艺术教育是指在高校开设的艺术课程,不仅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学习资源,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然而,如今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优化路径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当前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较单一。

许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都是基础课程,往往只注重艺术知识的传授,缺乏更多实践环节和交流平台。

这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积极效果。

二是教学方式较传统。

基于讲解和演示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灵感,缺乏互动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缺乏给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的平台。

三是师资队伍力量较弱。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多为青年教师,缺乏经验和教学水平;同时,教学资源和设施也相对匮乏,难以支持学生的实践和创新需求。

一是课程设置创新。

应该将公共艺术教育与实际需求相结合,鼓励内外学科交融,多关注场景、风格、流派、特色等真实情境,多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是教学方式多元化。

应该采用更多的反思式启发式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更多“自主”“协作”和“互动”环境下,学习科技、艺术、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三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应该建立公共艺术教育龙头教师,建立师质量体系,组织高水平教学研讨,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吸引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教师,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

总之,对于当前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需要高校加强措施改进教育模式,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模式,丰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各种艺术,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素质立人的人才。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完善发展,公共艺术教育也日渐受到重视。

公共艺术教育是指在大众文化中培养人们对美的认知和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意识的一种教育形式。

然而,现实中,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育内容和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生动性和实践性等。

因此,本文将分析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优化路径。

一、现状分析1. 教育内容单一目前,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主要以音乐、美术和舞蹈为主,而其他领域及多元文化的内容较少,这导致了学生们在接受公共艺术教育时,只了解到很少的领域,缺乏多元文化的视野,无法形成对不同艺术形式的全面认知。

2. 缺乏针对性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缺乏对不同专业学生的针对性培养,教育内容和方式并不是按照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需要进行量身定制的。

这使得公共艺术教育的效果有限,难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品位。

3. 生动性和实践性不足因为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单一、陈旧以及缺乏与现实相结合的问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形式几乎都是以课堂为主,生动性和实践性很低,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也难以让学生对所学的艺术知识进行创造性运用。

二、优化路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该拓宽教育内容领域,涵盖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增强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的认识和鉴赏能力,在丰富多元的文化环境中获取不同层面的视野。

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建立相应的艺术课程体系,丰富艺术学科门类,建立专业特色课程,进而将公共艺术教育贴近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品位。

3. 强化教学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课内外差异化的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专业实践和社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等,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并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 增加公共艺术教育资源投入高校应投入更多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增加教材、教具等教学资料投入,建立公共艺术教育基地,免费或低价向全体学生开放,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面向全社会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效性。

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

然而,在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领域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一、现状分析1、例行化教育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往往是例行化的,大多数学生都要经过相同的课程,听相同的老师上课,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这种例行化的教育导致了学生的自主性不强,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2、职业化导向在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很多学生对公共艺术的理解都过于局限于了学科本身的范畴,许多学生认为只有成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才算是对公共艺术的认识与理解。

这种职业化导向,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期间只关注于专业性教育,缺乏对公共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理念的认识与理解。

3、乏味的课程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许多课程形式枯燥乏味,逐渐被学生所抵触,无法引起学生的浓烈兴趣。

同时,课堂教学也往往缺乏互动性,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形式。

4、学科交叉不够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学科交叉的程度不够,各个专业之间缺乏沟通和互动。

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着学科交叉性较强的特点,其中文学、音乐、戏剧、美术、舞蹈等与公共艺术相关的学科之间需要更多的交流,增强互相学习和共同成长的机会。

二、思考1、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我们需要分析目标群体的特点,设计不同类型、形式的教学策略,以促进不同学生的认知和表现。

例如:针对感性学习者,可以设计更多的视觉化、动态音乐化、游戏化的教学策略;针对思维型学习者,可以设计更加系统的、理性的、知识化的教学策略。

2、注重公共艺术的全面性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与文化、社会、心理等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应该注重公共艺术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关注公共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教育应该努力通过跨学科、跨文化、综合别的领域的学生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多样化的文化背景和各种艺术形式和语言,鼓励学生有机地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公共艺术,打造多样化和更加创新性的艺术形式。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一、现状分析1. 艺术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目前,一些高校的艺术课程设置相对滞后,缺乏多样性和前瞻性。

很多学校只安排基础的艺术素养课程,对于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并不够充分。

这导致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2. 教学资源不足与艺术专业相比,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缺乏高质量的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和艺术资源,制约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学校需要加大投入,提升艺术教学设施和资源的质量,确保学生接受到全面的艺术教育。

3. 学生参与度低一些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缺乏兴趣,参与度不高。

这与社会对于学生的职业期望、就业压力和个人价值观念有关。

而部分学校在公共艺术教育中也缺乏引导和激励,导致学生对艺术教育缺乏积极性。

4. 教学方法单一目前,一些学校在公共艺术教育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和多样性。

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的培养,难以满足当代社会对于艺术人才的需求。

二、优化路径针对现有问题,高校应当完善艺术课程设置,提升教学质量。

除了基础的艺术素养课程外,还需要增设更多的专业选修课程,涵盖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艺术形式,提供给学生更多样的学习选择。

应该结合实际需求,增设一些与艺术相关的专业导向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高校需要加大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投入,提升教学资源的质量和覆盖面。

建设艺术实践基地和实验室,购置艺术作品和器材,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还可以加强与社会艺术资源的对接,引入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参与度。

比如举办学生艺术作品展览、组织艺术比赛和表演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和表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

学校还可以与社会资源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艺术活动,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对艺术的热爱和兴趣。

在公共艺术教育中,高校可以尝试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摘要】这篇文章将从现状分析和目的与意义入手,探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问题与挑战、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在将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和应对策略。

通过分析现状,可以看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探索创新。

未来,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推动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为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分析、目的与意义、特点、问题与挑战、教育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未来发展方向、应对策略。

1. 引言1.1 现状分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在当前形势下,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公共艺术教育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的高级艺术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公共艺术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师资力量不足等。

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和进步。

1.2 目的与意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升其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的优秀人才。

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拓展其艺术视野和文化视野,激发其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文化品位,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艺术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服务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局。

2. 正文2.1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探析地方高校公共艺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探析地方高校公共艺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探析地方高校公共艺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摘要:在大数据时代, 美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重要内容, 也是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文章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概念和高校艺术教育的意义进行了阐释, 深入剖析了地方高校公共艺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为目前地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建设和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 地方高校; 大数据时代;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 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地方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建设中坚力量的重要场所,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新工科不断向纵深发展, 学科间的融合越来越多, 学科对于学生美学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对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 为高校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参考。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概念艺术教育可以分为专业艺术教育和非专业艺术教育 (即公共艺术教育) 两个大类。

公共艺术教育主要针对非专业人群 (在高校中特指艺术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学生) , 通过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学习、欣赏、实践等, 达到提升其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挖掘大脑潜力和创造力、完善人格的一种教育手段。

相较于专业艺术教育的专、精、深, 公共艺术教育更加注重艺术门类的广度、内容的趣味性和过程的互动性, 在较短的时间内, 通过对一定艺术门类的了解和鉴赏, 最终达到提升艺术素养的目的。

二、公共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一) 艺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中外教育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西方社会,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人都认为美育与哲学、科学、道德、体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且美育与其他学科内容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国在西周时期, 便有周公制礼作乐, 其中乐就是包括诗、歌、舞在内的综合艺术, 之后孔子更是创立了包含乐这一美育内容、以礼乐书数射御六艺为代表的古代教育体系。

这一教育体系在2000年前的封建社会中成为主流的教育模式, 也构成了中国文化阶层的独特品质。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共艺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公共艺术教育在传播文化、培养人才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优化路径,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需求。

一、现状分析1. 教育内容单一化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育内容大多以传统美术、音乐、舞蹈等为主,缺乏针对当代艺术的教学内容。

这使得学生只能接触到传统的艺术形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2. 教育资源匮乏在一些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资源相对匮乏,教学条件有限。

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老化,都影响了学生的艺术学习体验。

3. 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由于缺乏对当代艺术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较差,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化需求。

这也使得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劣势较大。

4. 教学手段陈旧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手段还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社会融合度不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社会的融合度不高,学生缺乏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二、优化路径高校应该加大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资源投入,建设现代化的艺术教育设施,提高教学条件。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国内外优秀的艺术教育人才,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开设创意课程、组织学生参与艺术创作比赛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艺术实践,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高校应该加强与社会的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结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优化公共艺术教育的路径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不断深化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理解,加大对其的投入,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文化需求,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的艺术人才,为我们国家的文化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优化路径,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1. 教育理念滞后在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仍停留在传统教育理念下,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对艺术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缺失,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存在巨大隐患。

2. 课程体系不完善部分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缺乏多元化和综合性。

学生接受的艺术教育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和体验环节,影响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3. 师资力量不足一些高校的艺术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和教学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需求。

缺乏具备艺术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的专业人才,限制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4. 学生审美观念偏差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不同,部分学生对艺术的认知存在偏差,缺乏对古典与现代艺术的鉴赏能力。

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投入程度,阻碍了其全面发展。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优化路径1. 落实新时代教育理念高校应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4. 加强社会合作与交流高校应加强与艺术机构、艺术家等社会资源的合作与交流,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学习体验。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和作品展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艺术的魅力,拓展艺术视野。

5. 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公共艺术教育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艺术竞赛和展览,树立正确的学习和创作导向。

建立学生艺术作品展示平台和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创作。

关于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与发展研究摘要: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但从实际看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与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尤其是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异化”现象非常突出,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模式远离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特质”。

如:(1)把本应该是人文文化的艺术课程“搭车专业课程进行教学”,课程内容侧重于专业知识与技能;(2)把高校开展的艺术课程靠向单一“美育”,弱化艺术课程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功能;淡化艺术教育对思维方式、创造能力、个性情感等方面的功能。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地方性课程建设创新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但从实际看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与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尤其是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异化”现象非常突出,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模式远离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特质”。

如:(1)把本应该是人文文化的艺术课程“搭车专业课程进行教学”,课程内容侧重于专业知识与技能;(2)把高校开展的艺术课程靠向单一“美育”,弱化艺术课程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功能;淡化艺术教育对思维方式、创造能力、个性情感等方面的功能。

由于高校“公共艺术”的教育(对象)目标、教育目的、教育性质不同,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不同于专业教育的一种独立的课程体系。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该是具有文化属性的人文课程,它的课程目标不是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不是培养艺术创作或设计专业人才,是针对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而言的。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是关怀“人文精神”和关注“人”的各种潜能开发,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课程,是提高国民素质的课程。

教育目的要求高校公共艺术的课程必须走出狭隘纯粹的艺术本位的课程观念,课程必须体现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掌握知识的综合化的功能,必须有利于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人本”全面和谐发展。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也对社会文化建设、精神追求、审美情趣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进行分析和优化。

本文将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

1. 课程内容单一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课程内容较为单一,主要以传统的绘画、音乐、舞蹈等形式为主,缺乏对当代艺术形式和创新技术的引导和培养。

这种单一的课程内容使得学生的艺术视野相对狭窄,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2. 师资力量不足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很多学校在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培养方面存在困难。

由于艺术教育的特殊性,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水平的专业人才。

目前许多学校的师资力量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导致艺术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3. 学生创造性不足在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中,学生更多地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艺术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对艺术和创意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社会需求与教育方式脱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艺术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

目前许多高校的艺术教育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难以与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相匹配。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优化路径1. 多元化课程设置针对目前课程内容单一的问题,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应该多元化课程设置,引入当代艺术形式和创新技术的教学内容。

可以开设数字艺术、多媒体艺术、动画设计等课程,满足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的学习需求。

高校应该加大对艺术教育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吸引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水平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公共艺术教育中。

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和提升,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创新意识。

针对目前社会需求与教育方式脱节的问题,学校应该探索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可以与社会艺术机构、企业等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锻炼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地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地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132教育学苑地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摘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人格、陶冶情操、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来,我国高校从不同角度展开对公共艺术教育模式的探索,但多数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本文将对地方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希望能对构建公共艺术教育体系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对策【作者简介】常建博(1981.10~),男,宝鸡文理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学。

【课程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课题《陕西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编号:SGH140662。

一、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一)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科学管理和统筹规划当前地方高校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途径一是设置艺术学科的选修课程,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呈现,另一种是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尽管原国家教委对全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及硬件条件匮乏、课程建设滞后、工作机构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等难题,导致部分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缺乏科学管理、统筹规划,工作中存在着间歇性、随意性和以活动代替课程、以讲座代替课程的情况。

重视部分艺术特长生的活动而忽视其他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公共性”特点,开设课程杂乱无章,忽视学生艺术素养参差不齐的现状,影响学生公共艺术教育及人文素养的提高。

(二)没有独立的公共艺术管理机构,公共艺术教育边缘化部分地方高校没有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缺乏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队伍,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挤不进课表,大多数人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工作特性认识不够,教学工作量计算不能“一视同仁”等也制约了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尽管我国大学普遍开设了艺术类课程,但除了少数艺术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大多数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化、边缘化问题。

地方艺术课程研究报告

地方艺术课程研究报告

地方艺术课程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我国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视,地方艺术教育逐渐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艺术课程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弘扬地方文化、推动地域特色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地方艺术课程仍面临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资源匮乏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地方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本研究围绕地方艺术课程展开深入探讨。

本研究旨在分析当前地方艺术课程存在的问题,探讨适合地方艺术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并提出相应改革措施。

研究问题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是地方艺术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困境;二是地方艺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三是地方艺术教育对地域文化传承的作用。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为地方艺术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目的在于:一是揭示地方艺术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二是探索地方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三是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

本研究假设地方艺术课程在优化教学模式、整合教育资源、强化地域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较大潜力。

研究范围限定在我国某地区的地方艺术课程,以该地区的中小学为主要研究对象。

研究限制主要包括时间、地域、样本等方面,力求在有限范围内进行深入研究。

本报告将从地方艺术课程的现状、问题、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为地方艺术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报告分为五个部分: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和结论。

以下各部分将逐一展开论述。

二、文献综述地方艺术教育研究在我国学术界已有一定成果。

早期研究主要关注地方艺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如弘扬地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探讨地方艺术课程的理论框架,如文化传承、教育公平、课程开发等。

在理论框架方面,研究者普遍认为地方艺术教育应立足于地域文化,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体系。

主要发现包括:地方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艺术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地方文化资源的利用;跨学科整合是地方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然而,现有研究在地方艺术课程的实践探索方面存在争议和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的调研报告
巩雪夏雪辉程宇赵辉徐雅群
(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湖南岳阳414006)
前言:2000、2003年两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专题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包括高校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均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但是,长期以来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尚缺乏将地方高校作为一个独特的对象进行整体性思考。

地方高校目前存在的课程设置内容与学生艺术基础的不对称性矛盾、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失位或不到位、艺术课程教学形式单一陈旧和艺术课程教学上的“非艺术化”等许多共性问题都需要通过课程建设的创新去正视、解决;地方丰富多彩的地域艺术等多元性的文化优势需要通过课程建设创新去传承、发扬;地方高校现有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等各方面的资源需要通过课程建设创新去规范、整合。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地方性“非艺术化”课程建设创新
内容:本文旨在分析研究全国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通过透彻剖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地探究其原因,并逐一探讨解决途径,及时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更好地推进我国地方高校公共艺术建设课程的建设与创新。

正文:随着国家艺术教育专题会议的成功召开,以及诸多纲领性文件的颁发,可见国家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

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有着广袤的疆域和丰富的民族特色,那么就为公共艺术课程的色彩斑斓提供了可能。

然而,由于多种现实条件的制约,使得我国的地方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还存在种种弊端,没有充分实现艺术化。

为此,我们针对公共艺术教育课堂地方艺术的结合与否,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否以及教学形式创新与否等问题对数所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根据对问卷进行的总结分析与研究发现:其中,21%的学生认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效果,53%对艺术教育课程是一知半解,而只有26%的学生认为在艺术教育课堂上学到了很多;31%的学生认为,艺术教育课程上课形式单一陈旧;32%的学生认为,地方公共艺术教育没有与地方特色结合;13%的学生对于上课内容不感兴趣。

高达53%的学生上课从来没有用过相关辅助器材,57%的学生甚至没有公共艺术教材。

授课老师所使用的辅助器材,其中71%的是基本的放映器材,如,幻灯片、电脑等,也有13%的老师没使用辅助教材,仅使用书本;根据一连串数据显示,目前高校课程建设着实存在诸多问题,形式不容乐观。

问题集中体现在:课程设置内容与学生艺术基础的不对称性矛盾、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失位或不到位、艺术课程教学形式单一陈旧和艺术课程教学上的“非艺术化”等许多共性问题。

其中,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没有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很好地结合。

据调查分析,造成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对称、单一、非艺术化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师自身素质也是造成公共艺术教育授课内容出现不对称性矛盾的重要原因。

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全面地掌控艺术教育本质以至没有规划出与学生接受水平相协调的教学体制。

其次,受当地教学水平的限制,使得艺术教育课程需要的一些特殊器材,如,钢琴、摄像机等,不能很好地满足课堂需求。

教学器材了匮乏了成为了艺术教学建设前行路上的绊脚石。

而其又引发了一个突出性问题,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侧重理论性,实践性不强,甚至没有课外实践。

当然,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失位或不到位,也与学院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整体把握不到位密不可分。

有些地方高校甚至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充分,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还有个别院校甚至视公共艺术教育为可有可无的课程。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
式。

然而数据显示,有82%的同学认为,公共艺术教育是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69%的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还是许下了期望值。

既然,地方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是我国高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是相关教育者,专家们迫在眉睫、义不容辞的责任了。

为此,项目组采访了系列专家以及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多年的老师,针对如何改善我国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现状,提高整体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等系列问题进行了考察、咨询。

形成了系列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说服力的观点。

总结出,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建设的关键在于,进行创新,课程教育的创新。

课程建设创新是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发展到现阶段的适应性选择和必由之路。

现阶段的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因为存在受教育群体艺术基础的先天不足与艺术教育内容的不对称性矛盾,必须进行课程调整与创新,以使得艺术教育得以有效进行,这是艺术教育主动的适应性选择,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课程建设创新是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继承与发展地方文化艺术的必有使命。

广袤的疆域和丰富的民族特色是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得以异彩纷呈的前提,这也为高校艺术教育加强课程建设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高校艺术教育的使命也在于保护、继承和发扬光大不同民族特色的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

课程建设创新是高校培养与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艺术教育的目标是要通过学生在学习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进行课程建设创新,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路径。

创新要应用到实践中来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我们总结出创新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艺术教育课程内容上的“地方性”与“一、二课堂兼容性”创新(1)以地方艺术为主体的课程内容创新。

可以将代表性的地方艺术
纳入课堂,既让学生感受亲切、易于接受,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传承地方优秀艺术,从而更好地做好保护与发展地方艺术的工作。

(2)以常规艺术实践主干活动为主体的课程内容创新。

可以实施以艺术实践活动为主体的课程建设创新,将学生广泛参与的艺术实践主干活动,如合唱、舞蹈、简笔画、广告设计等阶段性地纳入课程设置范畴,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形成教与学、训与练的互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

二、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上的“兼容性”与“多样性”创新。

(1)进行与其他课程的兼容性建设。

可以依托体育在公共课程中的强势地位,加强艺术与体育兼容性课程的设置。

也可以有意识的加以培养和实践。

还可以利用人文科学课程设置面广的优势,加强艺术对其他人文科学的渗透与交叉,使艺术教育借助其他课程得到更充分的扩展。

(2)进行课程开设的多样性建设。

充分利用自有资源,广泛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

树立大课程观念,将艺术教育纳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加强对各类艺术实践和艺术竞赛的指导,把相关的培训与学习纳入教育课程,并计入学分等等。

加强建设高校艺术教育建设,契合“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教育理念,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呼吁教育界人士加强对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认识,提高对地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视,为我国多姿多彩的多元文化增光添彩奉献力量。

摘自:
丁析:《关于艺术课程学科综合之思考》(《艺术百家》2005第6期)冯兰芳:《关于普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思考》
黄昌海:《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及课程建设改革构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