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 比和比例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比和比例 -人教版 (10)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比和比例 - 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掌握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3. 比例尺的应用4. 比例分配问题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比和比例的概念,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尺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比例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具、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比和比例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比的概念和基本性质通过实例讲解比的概念,强调比的两个数是相关联的,比值是两个数的比。
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如比的反比例、比的倒数等。
3. 讲解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通过实例讲解比例的概念,强调比例是由两个比相等组成的等式。
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比例的倒数、比例的乘法等。
4. 讲解比例尺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比例尺的概念,强调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讲解比例尺的应用,如地图上的距离计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
5. 讲解比例分配问题通过实例讲解比例分配问题的概念,强调比例分配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
讲解比例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法,如按比例分配、按比例求部分等。
6.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比和比例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比和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8. 总结和布置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一些比和比例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4比例《比例的意义》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4比例《比例的意义》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4 比例《比例的意义》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使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活动,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3、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比例的意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中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起始课。
《比例的意义》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这节课是在整个比例单元教学中的第一节,是解比例的基础,进行正、反比例教学的关键,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也是为后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做铺垫。
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熟练求比值和化简比,于是本节课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而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
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比较、总结中得出比例的意义。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4教学过程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比例的意义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照片激趣。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出去玩吗?老师也特别喜欢,看这是老师出去玩的照片。
课件出示按比例放大缩小的三张照片,接着出示两张变形的照片,问学生原因。
接着再出示一张按比例缩小的照片。
师:这张照片之所以没有变形,是因为它是由原照片“按比例”放大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比例的意义。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比和比例-人教版(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比和比例人教版 (1)教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和比例人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比和比例的概念和应用。
我们将从教材的第四章开始,这部分的内容包括比的意义、比例的定义、比例的计算以及比和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比和比例的基本概念,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并能将比和比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比和比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以及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如果小明每小时走5公里,小红每小时走6公里,他们一起走了3小时,小明和小红一共走了多少公里?”3. 练习:在讲解完概念后,我会给学生们一些练习题,让他们通过计算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我会一一解答他们的问题,并给予指导。
4. 应用:我会给学生们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让他们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我会引导他们思考,并提供帮助。
六、板书设计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会通过板书来展示比和比例的计算方法,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
我会用清晰的字体和图表来帮助学生们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和小红一起走了3小时,小明每小时走5公里,小红每小时走6公里,他们一共走了多少公里?答案:小明和小红一共走了18公里。
2. 题目:一家工厂生产了120个零件,其中80个是合格的,求合格零件的比例。
答案:合格零件的比例是2/3。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比和比例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但在计算过程中,有些学生还是容易出现错误,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对于比和比例的应用,可以让学生们找一些实际问题来解决,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1.4 比和比例》-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1.4 比和比例》-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比的概念,能够举例说明什么是比。
2.能够熟练运用比例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比例计算。
二、教学重点1.掌握比的定义和比例的计算方法。
2.能够应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理解比例的概念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能够灵活运用比例方法解决复杂问题。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比例和比的概念说明、相关实例分析等。
2.黑板、彩色粉笔、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比例的知识,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
第二步:讲解比的概念1.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比的概念,解释什么是比,比的表示方法。
2.举例说明什么情况下使用比。
第三步:比例的引入1.引入比例的概念,解释什么是比例。
2.通过简单的比例计算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含义。
第四步:实例讲解1.结合教材中的实例,详细讲解比例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2.解决实际问题,演示如何利用比例计算。
第五步:练习与巩固1.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的比和比例计算方法。
2.纠正学生的错误思维,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比和比例计算。
六、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作业:练习册上与比和比例相关的题目。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并解决有关比和比例的问题,并在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入,建议下节课增加更多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比和比例的认识。
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比和比例-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比和比例人教新课标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根据您给出的要求,详细介绍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比和比例人教新课标》的相关内容。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107页至第108页的“比例”章节。
学生将学习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性质、比例的计算方法以及比例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比例的基本概念,了解比例的性质,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比例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难点在于比例的性质和比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PPT、黑板、粉笔、教案、练习题等教具和学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比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我通过PPT和黑板,详细讲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深刻理解比例的概念。
3. 例题讲解:我通过PPT展示例题,详细讲解比例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比例的计算技巧。
4. 随堂练习:我给出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比例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5. 比例的应用:我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设计了一份板书,包括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性质、比例的计算方法以及比例的应用,让学生一目了然。
七、作业设计a. 2:3 = 4:6b. 5:8 = 15:242. 答案:a. 2:3 = 4:6,计算过程:2×6 = 4×3,所以2:3 = 4:6。
b. 5:8 = 15:24,计算过程:5×4 = 15×3,所以5:8 = 15:24。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将会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了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4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4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4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观察、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研究,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一、训练铺垫,情境导入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1∶5和0.8∶4;7∶4和5∶380∶2和200∶5(一是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同,二是看他们化成最XXX 是否相同)本日老师将和大家再研究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板书:比例的根本性质2【讲授】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41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
(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2.4:1.6=60:40)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教学比例的根本性质。
教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教师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9比和比例∣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9比和比例∣人教新课标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叙述这个教案,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六年级下册数学的第六章第九节,内容是比和比例。
我们将通过教材中的章节来详细学习比的定义、比的性质、比例的定义和比例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并掌握比的定义和性质,比例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比的定义和性质,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难点则是如何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实物模型,用以讲解比的定义和性质,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将以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比如说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cm,宽是5cm,问长和宽的比是多少?3. 练习:然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我将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列出比的定义和性质,比例的定义和性质,以及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2cm,宽是6cm,求长和宽的比。
答案:长和宽的比是2:1。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比的定义和性质,比例的定义和性质,以及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让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比和比例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关于引入环节,我选择了实际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我可能会问学生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或者数量的情况?”通过这样的问题,我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比和比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引入环节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讲解比的定义和性质以及比例的定义和性质时,我会充分利用PPT 和实物模型。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比和比例-人教版 (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比和比例-人教版 (1)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掌握比和比例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比例的概念和表示方法3. 比和比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和比例的概念,比和比例的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比和比例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比和比例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a.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即两个数相除的结果。
b. 引导学生掌握比的表示方法,如 a:b,a/b,a比b等。
(2)比例的概念和表示方法a.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即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b. 引导学生掌握比例的表示方法,如 a:b = c:d,a/b = c/d 等。
3. 实践应用(1)比的应用a. 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 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共同解决复杂问题。
(2)比例的应用a. 让学生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 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共同解决复杂问题。
4. 总结提升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比和比例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课后作业1. 教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比和比例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应用。
2. 板书实例,展示比和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2. 学生对比和比例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应用是否掌握?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4. 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注:本教案为初步设计方案,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践应用”部分。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和比例|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和比例|人教新课标我今天要教的是六年级下册的数学,具体是比和比例这一部分。
我打算用一本教材,它的章节是"比和比例",主要内容有比的概念、求比值、比例的定义、比例的计算等。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掌握求比值和比例计算的方法,能够应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难点和重点。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比例的计算方法,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将比和比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为了教这个课程,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计算器、练习本等。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会用黑板和粉笔来写出比和比例的公式和例题,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和理解。
对于作业设计,我准备了一些详细的作业题目和答案。
比如,题目可以是"已知两个数的比是3:4,求这两个数的比例。
"答案可以是"这两个数的比例是3:4。
"我会进行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我会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讲清楚比和比例的概念,有没有让学生充分理解比例的计算方法。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拓展一些比和比例的应用,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比和比例的实际意义。
这就是我今天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和比例,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有所收获。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准备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中,我发现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的概念。
我重点关注的是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
比的概念是数学中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描述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我会在课堂上通过实际例子来解释比的概念,比如比较两个物体的重量或者两个学生的身高。
我会让学生参与进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比的概念,这样可以加深他们对比的理解。
求比值的方法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
我会强调比值是比的结果,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我会通过具体的例题来展示如何求比值,比如如果两个物体的重量比是3:4,那么比值就是3/4。
我会让学生多做练习,熟练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新人教版新课标数学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20课时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班级
课时数
第1课时
教学
内容
比例的意义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法
学法
自主学习、讲解法
教
学
准
备
教师
实物投影、教室里的国旗
学生
学习用具
教
学
过
程
流程
教师“讲”
学生“练”
活动内容
时间
活动内容
时间
一、
导
入
新
4、能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原理,并能把简单的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两个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2、能从比例知识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小学“精讲精练”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教学案(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 比例
单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能够运用比例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和情境图
(2)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3)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
(4)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5)汇报解答情况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比和比例-人教版 (2)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和比例-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掌握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通过比和比例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和性质2. 比例的概念和性质3. 比例尺4. 比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和比例的概念和性质,比例尺的意义和应用。
2. 教学难点:比例的计算和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比例关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分数、小数的概念和性质,为学习比和比例打下基础。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比和比例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作用呢?(二)新课讲解1. 比的概念和性质(1)比的概念:比较两个同类量的倍数关系。
(2)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比值不变。
2. 比例的概念和性质(1)比例的概念: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2)比例的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 比例尺(1)比例尺的概念: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2)比例尺的应用: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 比例的应用(1)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比例关系。
(2)利用比例关系进行计算和推理。
(三)课堂练习1. 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比值不变。
(2)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2. 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3.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比例关系。
(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比和比例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2. 强调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课后作业1. 巩固比和比例的概念和性质,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实际生活,解决一些简单的比例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比和比例的概念、性质和应用,让学生掌握了比例尺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精选-人教新课标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公开课教案-word文档
人教新课标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P32~34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目的:1、使同学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同学笼统概括能力。
3、使同学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同学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局部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同学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 4.5:2.7 10:6同学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
(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P32例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5: 2.4:1.6 60:40 15:10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5: =2.4:1.6 60:40=15:10 2.4:1.6=60:40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
列表如下:时间(时) 2 5路程(千米) 80 200指名同学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和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比和比例-人教版 (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比和比例(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比和比例的概念,能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 比例的概念: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4.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5. 比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按比例分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比和比例的概念,比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
2. 难点: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比和比例的概念,比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3. 实际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和比例。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生活实例,引出比和比例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0分钟)- 详细讲解比和比例的概念,比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
3. 小组讨论(5分钟)-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4. 实际操作(5分钟)-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比和比例的理解。
5. 课堂练习(10分钟)-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
6. 课堂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5分钟)- 布置一些与比和比例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是否正确理解并运用了比和比例的知识。
3. 实际操作能力: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是否能够熟练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5 比和比例 -人教新课标
标题: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5 比和比例 -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和运算。
2. 使学生掌握比例的概念,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3. 培养学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性质和运算2. 比例的概念和性质3. 比和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2. 教学难点:比和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比的概念、性质和运算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和运算。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比的意义,明确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比的基本性质和运算。
(2)比例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了解比例的概念,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比例的意义,明确比例是用来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3. 实践应用设计一些与比和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五、课后作业1.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
2.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找出与比和比例相关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教案根据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编写,适用于我国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践应用”。
实践应用是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6.1.4《比和比例》教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6.1.4《比和比例》教案一. 教材分析《比和比例》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掌握求比和比例的方法,并能够应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比和比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比和比例的概念和应用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并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掌握求比和比例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比和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2.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运用比和比例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比和比例。
2.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掌握求比和比例的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情境材料,用于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奥运会奖牌榜、商品价格标签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片中存在比和比例的关系。
让学生思考:这些比和比例有什么特点?它们有什么作用?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比和比例的概念,并用实例解释比和比例的求法。
例如,给出一组数据:一辆汽车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了1.5小时,求行驶的距离。
通过求解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求比和比例的方法。
操练(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题包括求比和比例以及应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9课时 比和比例-优质教案.doc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
一、数与代数
第9课时比和比例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迅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会判断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2. 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比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比比例
意义
各部分
名称
基本性质
2
3.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也可用字母表示,便于比较、区别。
正比例:=k(一定)反比例:=k(一定)
二、专项训练
1.先化简比,再求比值:
(1)96∶24
(2)
2
3:4 9
2.小结: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化简比的结果是一个比,它的前后项互质的两个整数。
当然也可以把比写成分数,但不要写成整数或小数。
三、课堂达标
四、课外拓展
用同样的方砖铺地,铺20平方米要320块,如果铺42平方米,要用多少块方砖?。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和比例》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和比例》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掌握比和比例的计算方法。
- 能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比和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掌握比和比例的计算方法。
- 难点- 能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小组活动道具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例子,引入比和比例的概念。
- 让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到比和比例?2. 新课导入(10分钟)- 详细讲解比和比例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 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的计算方法。
3. 小组活动(15分钟)- 学生分组,每组一个实际问题,需要用到比和比例来解决。
- 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 总结(5分钟)- 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解题过程和答案。
- 教师对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比和比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5.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比和比例的知识。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 在小组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 在作业布置时,要注意难度的把握,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的知识。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小组活动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比和比例知识的掌握程度。
- 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在以上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小组活动”环节。
这个环节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和应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还需要他们进行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6.1.4《比和比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6.1.4《比和比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比和比例》是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求比值的方法、比例的判断和比例尺的应用。
这一章节的内容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初中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对数量关系有一定的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比例的概念和应用还不够清晰,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2.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判断方法,能够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
3.让学生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够应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比的概念、求比值的方法、比例的判断和比例尺的应用。
2.教学难点:比例的判断方法和比例尺的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比和比例的应用,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讨论和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问题。
2.准备教学PPT,包括比和比例的概念、求比值的方法、比例的判断和比例尺的应用等内容。
3.准备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和应用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如商品打折,引导学生思考比和比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使用PPT呈现比和比例的概念、求比值的方法、比例的判断和比例尺的应用等内容。
讲解并示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些选择题和判断题,检查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的比和比例例子,并分享给其他小组。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应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如地图上的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换算。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比和比例的概念和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回家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1比和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6.1比和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6.1比和比例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比的概念和计算。
我们将学习比的定义,如何计算比,以及比的基本性质。
2. 第二章:比例的概念和计算。
我们将学习比例的定义,如何计算比例,以及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比和比例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够熟练地计算比和比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在于理解比和比例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如何正确地应用它们。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际例子,以及一些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将会给学生展示一些实际例子,比如在购物时如何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让学生们感受到比和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比的概念和计算:我会通过讲解比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
3. 比例的概念和计算:我会通过讲解比例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概念。
4.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一些例题来展示比和比例的计算方法,并指导学生们如何应用比和比例来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计算,巩固他们对比和比例的理解和掌握。
6. 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列出比和比例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及一些重要的性质,方便学生们随时查阅和复习。
7. 作业设计:答案:题目1:2:3 = 0.666题目2:4:5=6:8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比和比例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但在实际应用中,仍有一些学生存在困难。
在课后,我会继续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并鼓励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多运用比和比例来解决问题。
我还可以向学生们拓展一些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比如比例的历史背景,以及一些与比例相关的有趣故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并加以解释和说明的。
人教版六下数学《比和比例》获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比和比例本案例为省级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内容分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84〜85页例1〜4,练习十七第1〜7题。
这部分内容主要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正反比例关系的判断,以及比和比例的一些应用。
'教材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比和比例的基础知识,比较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并利用填表引导学生重温比和比例的意义以及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接着通过不断地追问,引导学生回忆比和分数、除法三者间的联系,继而深化到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规律间的内在联系。
最后让学生回忆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以及成正比例、反比例关系的判断方法。
练习十七中安排了7道题,进一步巩固所复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应用。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能够正确、迅速地求出比值和化简比。
2.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能够应用比的意义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4.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比例来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
熟练判断正反比例,并合理运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回顾交流1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出示表格,通过提问进行填空。
引导提问:(1)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
各部分名称是什么?(2)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3)什么叫做比例?举例说明。
各部分名称是什么?(4)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2.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出示表格。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填空。
引导提问:(1)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2)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法中的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除法中的除数;比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除法中的除号;比值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值,除法中的商。
3.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之间有什么联系?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和比例
解比例(1)12:X=8:2(2) = 求比值:4:
比和比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103页的内容和“做一做”的题目,练习二十二的第1、3、5、6、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
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指名举例回答。(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3:2= = 。)
指名中等生回答。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
(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例如:5:6=20:24,其中,与24叫外项,6与20叫内顶。)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例如,5:6=20:24,5×24=6×20。)
第3题。
二、求比值和化简比
例2求比值:
在做题过程中,要思考解题时用的是什么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什么?两者有什么区别。
学生做完后,教师边提问,边板书。整理成下表:
一般方法
结果
求比值
根据比值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
是一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化简比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
是一种运算
是一种数
想—想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
2.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什么是比例?并举例说明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
例1解比例(1)12:X=8:2(2) =
3.做教科书第101页“做一做”的题目。
第l题。
第2题。1.4是甲数除以乙数的商。还可以表示什么?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比值是1.4的甲数和乙数的比有许多。例如,14:10,7:5,28:20,35:25等等。教师问:为什么有多种答案?(因为144可以看成甲数和乙数的比的比值,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所以会有多种答案。)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比例。)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要说明能组成比例的理由。
(表示甲数和乙数的比的比值。)
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独立练习,指名板演。
指名讲。
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01页“做一做”的题目。做完后集体订正。
做教科书第103页上面“做一做”的题目。做完后集体订正。
教具准备
一幅比例尺是1:100的教学大楼平面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
设计说明
复习整理系列训练复源自整理系列训练布置作业
一、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1.比的意义和性质。
在学习比的意义时,我们已经知道有时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两个数的比来表示。那么,比的意义是什么呢?举例说明比的各部分名称。
两个数的比能不能写成分数形式?(3:2可以写成 仍读作3比2。)
(3)比例尺除了写成 以外,还可以怎样表示?(可以写成1:100。还可以在线段上标出l厘米的长度所代表的实际距离:
0 1 2 34米
练习二十二的第1、3、5、6、8题:
指名回答。(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例如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其中3是前项,2是后项,“:”是比号,并且后项不能等于零。)
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
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分数,要化简比时也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解答。例如:
: = = = 6:5
注意:化简比的结果要是一个比,而且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三、比例尺
出示一幅教学大楼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后提问:
(1)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比例尺是1。)
(2)这个比例尺表示的含义是什么?举例说明。(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如果实际距离是l米,图上距离就是1厘米。)
两个数的比能不能求出它们的值?
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比、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下表:
比
除法
分数
联系
3:2 = 1.5
┇┇┇┇
前比后比
项号项值
3÷2 = 1.5
┇┇┇┇
被除除商
除号数
数
分子…3
分数线…——=1.5
分母…2┇
分数值
区别
表示两个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