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北京城总分析

合集下载

明清北京城总分析

明清北京城总分析

明清北京城总分析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历史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明清时期北京城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描述。

首先,明清时期北京城的总体规划和布局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明朝初期的北京城规模较小,东、西、南、北四城各自为独立,主要功能是军事防御。

然而,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北京城的规模扩大了许多,新增了内城、外城和皇城的概念,形成了现有的三城结构。

内城是皇城的范围,主要是皇帝和皇家成员的生活区域;外城是官员、商人和普通百姓的居住区域;而皇城是内城和外城的连接区域,也是政府机构和文化设施的所在地。

其次,明清时期北京城的政治中心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明朝将北京设为兵马都指挥使司的所在地,成为明朝的政治中心。

清朝建立后,北京成为其首都,政治中心地位更加确立。

皇帝在紫禁城中举行各种政治活动,例如庆春园、万寿山等皇家园林的修建,体现了政治权威和皇家威严。

第三,明清时期的北京城经济繁荣发展。

作为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北京城吸引了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其他各种行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商业街区和市场得以建立。

例如著名的前门大街、王府井大街等,成为了商业活动的热点地区。

此外,明清时期的北京城还有许多手工业工坊,特别是丝绸和瓷器的生产,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最后,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地方。

文化活动在宫廷和城市中都有显著地存在。

在皇城中,许多文化机构和学府得以建立,例如太学、礼部等,为皇族和官员的文化培养提供了条件。

而在城市中,戏曲、书画、文艺等各种文化活动繁荣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例如,四明新罗书院、梨园等都是当时的重要文化设施。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历史意义。

其整体规划和布局、政治中心地位、经济繁荣发展以及文化繁荣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独特的特点。

北京城在这段历史时期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北京城

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北京城

4、金朝
完颜亮正式迁都,改燕京为中都 北京作为我国封建王朝统治中心的历史真正开始 金中都既是在北京原始聚落的旧址上发展起来的最 西夏 后一座大城,又是向全国政治中心过渡的关键

在北京城市建设史上还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南宋
5、元朝
中都城内金代的皇宫被元朝将领的一场大火焚烧 这时的中都城已改称燕京 忽必烈继承了汗位后,到燕京城,在旧金中都城的 东北郊外选择新址,营建一座新都城 又以“元”为国号,并把新都城命名为大都,至 1274年大都城建成,即元大都。
中部偏南地区,面积0.72平
方千米,为南北向的长方形 。宫城设置八门,南五门, 即承天门、端门、午门、左 掖门、右掖门,东为东华门
,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
(清改为神武门)。
故宫鸟瞰

(1)宫城内压在中轴线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筑物,以 乾清门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后寝。

前三殿为奉天殿(清改为太和)、华盖殿(清改
有河流,四周有护城河,面积是金的3倍;
•明清北京城是在元的基础上改建的,北城墙
向内缩进,在南面修筑外城,使北京城呈“凸” 字形状,呈现出“中轴对称,平缓开阔,轮廓丰
富,节律有序”的特点,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
规划建筑精华。

三、明清北京城城市布局

1、中轴线:
永定门—正阳门— 中华(大清)门—
天安门—端门—午
资料影片观摩

明清故宫
课后作业:

1、图解明清北京城,总结其城市规划特点。
符合“左祖右社,前朝
后市”的城制。
北京天坛
(2)宫城布局

宫城按前朝后寝布
置:以乾清门(路
门)为界,外为朝, 内为寝,乾清宫为 正寝。符合“前朝 后寝”。

明清北京城

明清北京城
“后寝”部分属阴,全按紫微垣布局。中央是乾清、坤宁、交泰三宫,左右是东西六宫,总计是十五宫,合 于紫微垣十五星之数。而乾清门至丹阶之间,两侧盘龙六个列柱,象征天上河神星至紫微宫之间的阁道六星。午 门在前,上置五城楼又称“五凤楼”,为“阳中之阴”。内庭的乾清宫为皇帝寝宫,与皇后坤宁宫相对,在寝区 中的乾阳,为“阴中之阳”。太和殿与乾清宫,虽同属阳,但地理有别。太和殿以三层汉白玉高台托起,前广场 内明堂壮阔。而乾清宫的前庭院,台基别致,前半为白石勾栏须弥座,后半为青砖台基,形成独特的“阴阳合德” 的和合。北京城凸字形平面,外城为阳,设七个城门,为少阳之数。内城为阴,设九个城门,为老阳之数,内老 外少,形成内主外从。按八卦易理,老阳、老阴可形成变卦,而少阳,少阴不变,内用九数为“阴中之阳”。内 城南墙属乾阳,城门设三个,取象于天。北门则设二,属坤阴,取象于地。皇城中央序列中布置五个门,取象于 人。天、地、人三才齐备。全城宛如宇宙缩影。城市形、数匹配,形同涵盖天地的八卦巨阵。
宫城即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京明清的故宫,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周长六里一十六步,南北长960米, 东西宽760米,面积0.72平方千米,为南北向的长方形。宫城设置八门,南五门,即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 端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清改为神武门)。①宫城内压在中轴线 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筑物,以乾清门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后庭。前三殿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为 皇极,清改为太和)、华盖殿(同上改为中极,清改为中和)、谨身殿(同上改为建极,清改为保和),后三殿 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宫城周围有护城河,宽达52米,称为御河(清称筒子河)。清代紫禁城的建筑物多 有重建,名称也有变迁,但基本上维持了明代的规模。
皇城在宫城之外,周长十八里有奇,缺其西南角,南北长2.75千米,东西宽2.5千米,面积6.87平方千米。 东部为宫城,西部为西苑(元为西御苑),中部为太掖池(即元太液池,增开南海)。皇城有六门,“正南曰大 明,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门东转曰长安左,西转曰长安右”。清改大明门为大清门,北安门为 地安门。

明清北京城市布局

明清北京城市布局

明清北京城市布局明清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就是其严谨的城市布局。

以紫禁城(宫城)为核心,外围皇城、内城、外城等四道城池组成。

四道城池的正中线是从南到北,由一条近8公里的中轴线所贯穿。

北京建都八百余年形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凸”形城市规划形制和格局,整个建筑群体庄严凝重,层次鲜明,气势宏伟。

北京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

内城九门比较重要,也各自有各自的用途。

用老北京的话儿来说,叫做“九门走九车”。

绕着北京城东南西北地走上它一圈儿,下面来一个一个详细说。

朝阳门走粮车朝阳门老照片过去那阵子,没有铁路交通。

南方出产的粮食往北京调运,必须走通惠河,通过水路运到北京东边的通州(就是现在的通县)。

顺便说一句,通州又分南通州和北通州,有个著名的对子“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说的就是这档子事儿。

粮食到了通州以后,再装车进城。

进城走的就是朝阳门。

所以,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一个谷穗儿。

粮食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

现在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禄米仓”、“海运仓”、“新太仓”等,那都是当年存放粮食的仓库。

崇文门走酒车崇文门老照片崇文门又名哈德门,城外是酒道,当年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

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

清朝那时候京城卖酒的招牌得写“南路烧酒”,意思就是说,我上过税了,我的酒不是盗版,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产权一说呢。

清末的杨柳青年画,有一幅叫做《秋江晚渡》。

它的画面上画着酒幌,上面写着“南路”、“于酒”等字样,反映的就是这种全民纳税的良好风尚。

以前的崇文门外,东北方向有一只铁龟,造型很是古朴,据说这一段儿护城河的桥下有一个海眼,于是人们就用一只乌龟来镇住海眼,保护北京城的平安。

正阳门走“龙车”正阳门老照片正阳门位于内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专用的,皇上每年两次出正阳门,一次是冬季,到天坛祭天,另一次是惊蛰,到先农坛去耕地。

这两次出行,都是要走正阳门。

明清北京城的布局档

明清北京城的布局档

…材料一‟明清北京城的布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都城以宫室为主体的规划思想。

它继承过去传统,以一条自南而北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为全城的骨干,所有城内的宫殿及其他重要建筑都沿着这条轴线,结合在一起。

这条轴线以南端外城永定门为起点,至内城正门的正阳门为止,建造一条宽而直的大街,两旁布置两个大建筑组群:东为天坛,西为先农坛。

大街再向北引延,经正阳门、大明门到天安门,则是为全城中心的皇宫作前引。

在大明门与天安门之间,有一条宽阔平直的石板御路,两侧配以整齐的廊庑,称千步廊,廊的外侧,隔着街道建有东西向的衙署多所。

天安门前的御街则横向展开,在门前配以五座石桥和华表、石狮,以衬托皇城正门的雄大。

进入天安门、端门,御路导入宫城。

体量大小不同的宫殿建筑集结在这中轴线上。

宫城后矗立着高起约50米的景山,表现出中轴线的部署发展达到最高峰,也是突出全城的制高点。

在景山之后,经过皇城的北门──地安门,最后以形体高大的钟楼、鼓楼作中轴线的终点。

这种布局使宫殿苑囿占据了全城的中央部分,虽然满足了统治阶级附会古代制度和便于进行统治的要求,但严重地妨碍了全城东西方向的交通。

由大清门到景山,主要建筑完全位于轴线上,严格地保持对称布局,这对于统一建筑群的艺术面貌起了一定的作用。

至于明清故宫的空间组织,由大清门到坤宁宫,中轴线上共有八个庭院。

它们形式不同,纵横交替,有前序,有主体。

从大清门到天安门以千步廊构成纵深的庭院作前导,而至天安门前变为横向的广场,通过空间方向的变化和陈列在门前的华表、石狮、石桥等,突出了天安门庄重的气象(图157)。

天安门至午门,以端门前略近方形的庭院为前导,而端门和午门之间,在狭长的庭院两侧建低而矮的廊庑(朝房),使纵长而平缓的轮廓衬托中央体形巨大和具有复杂屋顶的午门,获得了很好的对比效果。

太和门前广阔的矩形庭院是前三殿的前奏。

乾清门前狭长的横向庭院则给人以空间变化中一个关捩的感觉,表明外朝部分已经结束而将进入另一性质的空间。

元明清定都北京的原因

元明清定都北京的原因

明清时期出于那些考虑定都北京北京市境处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燕山山脉的交接部位。

东距渤海150公里。

她的东南部为平原,属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区;她的西部山地,为太行山脉的东北余脉;她的北部、东北部山地,为燕山山脉的西段支脉。

北京位于北纬39°56′,东经116°20′。

其雄踞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北端,西部、北部、东北部,由太行山(西山)与军都山及燕山山脉所环抱,造成形似“海湾”之势,故自古就有“北京湾”之称。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交通、旅游和国际交往的中心。

全市由11个区和7个县组成。

总面积168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占地1040平方公里。

人口1150万。

北京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首。

北京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是其各季气候的不同特色,不论你何时来京观光,均有迷人的风彩。

北京春秋季较短,夏冬季稍长。

一月份较冷,月均气温-4.7℃,七月份稍热,月均气温26.1℃。

年均降雨量650毫米,无霜期180天。

这里地理位置显赫,山川雄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故历来被视为藏龙卧虎的神州宝地。

北京,已有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和悠久的城建沿革。

远在70~50万年前,这里就是人类祖先的发祥地,“北京猿人”便在京西南的周口店等地繁衍生息。

公元前586年,周朝的封侯国—燕国,在此建都,名“蓟”,从此“燕京”之名流传至今。

公元前三世纪后,此地历为秦、汉、隋、唐各朝的北方重镇。

公元十世纪初,我国东北的契丹族建立辽朝,将这里作为陪都,名南京。

1125年,女真族兴起,灭辽而建金朝,正式于此建都,定名中都,并大兴土木,建起三十六座豪华的宫殿。

中都城在今广安门一带,但1215年毁于兵火。

这一年,我国北方的蒙古族举兵南下,相继灭了金朝和避于杭州的南宋王朝而统一了中国。

1267年,元朝以金代的大宁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都城,改名为大都,此是今天旧北京城的前身。

简述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地理研究

简述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地理研究

简述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地理研究关于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地理研究的论文报告一、明清时期北京城市人文地理分析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市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城市,是中国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之一。

在这个城市中,人文地理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明朝时期,北京城的人口相对较少,城市规划也比较简单。

但是,随着清朝的兴起,北京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典型的宫廷城市,皇帝和宫廷内部的人口较多,社会地位和财富状况都比较高。

这些因素在城市整体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人文地理分析中,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城市内部各个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人口分布规律。

例如,在北京城废墟中发现了很多老房子和古典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而且对城市空间结构和人口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明清时期北京城市贸易经济分析经济发展是一个城市繁荣与否的重要因素。

在明清时期,北京城市的贸易活动非常发达,尤其是清朝时期,北京成为了中国的最大贸易中心之一。

在贸易经济分析中,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城市内部贸易活动的类型、规模和发展趋势。

比如,许多历史文献都记录了清朝时期北京的集市贸易和媒体广告,这些贸易活动不仅影响着城市内部的居民,也影响着北京与外部地区的经济联系。

在现代的经济制度下,城市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城市的贸易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明清时期北京城市的贸易活动对于人们深入研究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明清时期北京城市社会结构分析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一个特定的社会结构,这不仅影响着城市内部的格局,也影响着城市与外部地区的联系和互动。

在明清时期,北京城市也具有着特定的社会结构。

在社会结构分析中,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城市内部各种群体的社会地位、职业构成和相互关系。

比如,在北京城市中,皇帝和宫廷内部的人口地位和财富状况都很高,而平民百姓的状况则相对较低,这些因素在城市内部的社会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明清时期北京城市文化发展分析文化是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

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

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

外城又称南城 东西交民巷 人口增加至100万


城市布局两重性
都城:上层建筑按照传统礼法 反映市民生活,如府邸、市肆等因地制宜



恢复宗教礼法
城市布局,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强调中 轴线,九重门阙。 街道沿袭元的
坊里,开放,四合院。东富西贵。 经济繁荣

正阳门外大街 地名,米市大街,磁器口

京城、皇城、宫城 三重。京城又包括 内城和外城
北部:缩5里 南部:移1里半,增 加御道。

北东西各开两门, 南三门 城门艺术


皇城在京城中心, 含三海。正南为天 安门\承天门1415永乐十五

太庙、社稷坛,千 步廊,五府六部 T字广场
,护城 河,东西华门,午 门,玄武门,景山 三大殿 前朝后寝 蒯祥、蔡信

园林 下水道

李自成烧紫禁城 重修紫禁城 内城迁民 三山五园


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圆明园、畅春园、静 宜圆、静明园、颐和园
商业:正阳门外大街,东西河沿。 宗教建筑等

华东师大城市与区域经济系 赵玄骄制作

洪武初保护元大都宫阙,未尝损毁 洪武元年1368,攻占大都 1371年徐达修复城垣,更名北平。缩 洪武年间元大都未曾损毁,反而保护。直至永 乐14年(1416年)才“撤而新之” 洪武时诏建诸王府,燕用元旧内殿



增建社稷、山川坛、宗庙

永乐时期营建北京宫殿

永乐四年1406年诏建北京宫殿,但未曾施工 永乐十四年,旧宫殿撤而新之 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营建北京郊社、宗庙、宫殿。十 九年定都北京 吸收了明中都的规划成果 建城门楼、月城、宗人府四部等 嘉靖九年建天地坛,十年建帝王庙,三十二年建外城

明朝北京城布局有何特点?

明朝北京城布局有何特点?

明朝北京城布局有何特点?
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如下
一、总体特点:有内外城之分(如下图)
二、内皇城内门多:明朝增加和修建了好多不同性质的门(如下图)
三、整齐,对称
城内外总体平面整齐划一,自南向北延伸的中轴线把全城一分为二,左右布局对称,体现了儒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思想。

四、立体感强,主要体现在城的防御设计上
城防建筑的设计上,北京城池也吸取了北宋《武经总要》和南宋时期已经发展健全的城池建造经验,以砖石城墙为基础,箭楼、角楼、瓮城、敌台、闸楼、城壕等为依托,组成了平面和立体的综合防御体系,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史上防备最完善的都城之一,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工程技术的极高水平
(本文内容由百度知道网友仟家信黄金团队贡献)
本文作者:百度知道知历史。

【精选】解析明清时期北京城

【精选】解析明清时期北京城

简述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地理研究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韩茂莉北京是中国著名的古代都城,自金代营建中都于此,经元、明、清三朝北京已经有八百多年的都城史了。

八百多年中北京城不但有着自己的城市风貌和社会文化,而且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建筑、都邑景观。

针对这些,中国学者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北京城市的发展脉络、城市结构、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地理特征.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以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为内容的研究占有突出地位。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北京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变化特征,对于认识北京城市历史与发展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北京城的发展历程虽然可以上溯至辽,并经金、元、明、清各代,但明清时期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阶段,有着不同于一般的意义。

明清时期不但确定了北京城的空间格局,而且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发展、演变以及社会风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文即以明清时期为基点,介绍以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为主的研究成果。

中国学术界对明清时期北京城市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以侯仁之先生为代表,主要侧重于明清北京城市格局的研究;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以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等为代表,开始转向明清北京城市人口、商业布局等问题的研究;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北京城市研究的关注点逐渐增多,其中居民分布格局、贵族宅院选址以及寺庙等宗教建筑的分布等,均成为重要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于明清北京城市社会给以全方位关注。

当然,从时段上中国学术界对于明清北京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但每个阶段的研究重点中,又不乏介入其他内容的研究。

因此,本文仍然采取分类陈述的形式对相关成果进行介绍。

一有关明清北京城市格局研究明清北京城在元大都基础上改造、发展,为城市格局带来新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侯仁之先生就对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变化与城市格局特征形成了系统研究。

侯仁之先生在《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一文中首先指出明清北京城在继承元大都基本格局的基础上,完成了南北城墙的迁建、紫禁城的兴筑与皇城扩建等重要城市改造与重建工作,这一系列迁建工程对北京城市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论述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

论述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

论述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
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

在元朝时期,北京作为首都,城市规模已经相当大,城市布局也奠定了明清北京城的基础。

明朝建立后,在元朝的基础上对北京城进行了扩建,并在城南加筑外城,使北京城的总面积进一步扩大。

在明朝时期,北京城的城门数量有所增加,从元朝的11座城门增加到了13座。

明朝还对城墙进行了加固和增高,城墙上增设了敌台和垛口,增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

此外,明朝在北京城内建设了一系列重要的建筑和设施,如皇宫、天坛、太庙等,进一步提升了北京城的政治和文化地位。

清朝时期,北京城的建设发展主要集中在城市内部的完善和改造,而非在城墙和城门等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改动。

清朝时期对北京城的街道、胡同等进行了规划和改造,使得城市内部的交通更加便捷。

同时,清朝还在北京城内建设了许多园林和建筑,如颐和园、圆明园等,进一步美化了城市的环境。

总的来说,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历了从元朝的奠基到明朝的扩建和加固,再到清朝的内部完善和美化。

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智慧和艺术。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明清北京城的历史文献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明清北京城

明清北京城
殿 前 陈 设
故 宫 太 和 殿 前 陈 设
故 宫 太 和
殿 前 陈 设
乾 清 宫
乾 清 宫 内 宝 座
乾 清 宫 内
宝 座
故 宫 角 楼
景 山 万 春

鼓楼近景
钟 楼 近 景
故宫房屋有9999间,每个门上的铜门钉 也是横竖9颗。这种奇特的数字现 象和 古代中国人对数字的认识有关。古代人 认为“9”字是数字中最大的,皇帝是人 间最大的,所以必须用对应的“9”。 “9"的谐音为“久”,意为“永久”, 所以又寓意为江山天长地久,永不变色。
故宫里建筑的名称,都有“仁”、“和”、 “中”、“安”等字,如天安门、太和 殿等,这些字所代表的意义是中国儒家思 想的核心,即“中正”、“仁和”,突出 了传统的儒家理念。 皇帝、皇后居住的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名字也和儒 家经典《易经》有关。 《周易》说, “乾”象征“天”,代 表“男”;“坤” 象征“地”,代表“女”;中间的“泰”意 为“平安、畅通”, 整个意思即为“天 地交泰”,暗示帝后关系和谐,再加上 “清正”、“宁静”,把一个皇宫生活 想象 得异常美丽。
明 清 北 京 城 平 面 图
“紫禁城”由来
“紫禁城”这个名字就和中国古代哲学 和天文学有关。中国人认为“天人感应” 和“天人合一”。因此故宫的结构是模 仿传说中的“天宫”构造的。古代天文 学把恒星分为三垣,周围环绕着28宿, 其中紫微垣(北极星)正处中天,是所 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 微正中”之紫,意为皇宫也是 人间的 “正中”。“禁”则指皇室所居,尊严 无比,严禁侵扰。
故宫里的颜色也有深奥的寓意。故宫多 用黄色琉璃瓦,室内的颜色也多为黄色, 乾清宫的布置尤其突出。这种用法来源 于古代经典《尚书》中的五行说。古人 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 行构成,五种元素相生相克,世界因此变 化不定。“黄色”代表“土”,土是万 物之本,皇帝也是万民之本, 所以皇宫 多用黄色。

明清北京城总分析报告

明清北京城总分析报告

明清北京城总分析报告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北京城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北京城的规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展现了明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本报告将对明清北京城进行总体分析。

一、政治方面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是帝王的居所和政务中枢。

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修建了紫禁城,并在此举行了盛大的祭天仪式,确立了北京作为国都的地位。

清朝时期,清太祖爱新觉罗福临继位后,也将北京定为国都,扩建了紫禁城,修建了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和圆明园等。

二、经济方面三、社会方面明清时期的北京城社会比较复杂,有明清两个朝代的政权更迭和社会阶层的变动。

首先,明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期,社会阶级矛盾尖锐,但北京城作为帝王的居所,相对而言相对稳定。

而在清朝时期,随着满族的统治,北京城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封建贵族和满族族人成为社会的核心,社会阶层逐渐固化。

其次,由于北京城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繁荣,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圈和社会群体。

各地来京的官员、商人、学者等人才在北京交流互动,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四、文化方面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文化发展繁荣,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成果。

首先是建筑艺术方面,明清时期的宫殿、园林和庙宇等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如紫禁城、天坛和孔庙等。

其次是文学艺术方面,明代的文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丰富的戏曲、诗词和小说等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和《西游记》等。

清代则以舞蹈、曲艺和绘画等表演艺术为主,如京剧和素描画等。

此外,北京城还是官方教育的中心,各级学府如南书院、国子监等均设立于此,为培养人才和普及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也反映出了明清社会的特点和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明清北京城总分析

明清北京城总分析
富贵山 ——北安门—— 玄武门——“后寝”(坤 宁宫、 奉先、春和— —乾清门——“外朝” (谨身、华盖、奉天 殿) ——奉天门——午 门——承天门 ——洪武 门——正阳门
明清北京城
1. 建都背景
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改造的方案以明南京为蓝本, 并且有所发展。
2.位置范围
3. 布局结构
包括京城(外城、内城) 、
B 沿玄武湖南缘和西缘向 北扩展;
C 建筑各主要城门和主要 街道;
D 建造外面的外郭城。
4 组成部分
外郭城、大城、皇城、宫城
大城:南北狭长、东西略窄的 不规则形状;大城内除皇城外, 还有文化区、军事区、商业居 民区。 皇城:东南角,是一片背山面 水的吉地 宫城: “前朝后寝”的礼制布局。
南北中轴线:
明代南京城
1. 建都背景
在六朝建康城城址和南唐 都城江宁府城的基础上建设起 来的,由于它的巨大规模和独 特的不规则的城墙走向和城市 布局,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
2. 地理位置
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处在江 湖山丘交会之处,地形复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建城阶段
A 新建皇城、宫城和改筑 南唐以来的旧金陵城;
要脉络。
• 4)城市格局变迁
• 北京历代所在的具体地址,及其城市的规划建设,也都历经沧桑,多 有变故。清代北京城是在明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清的北京城城区 范围基本重合,明清北京城的前身是元大都。
• 2、城门
• 清代北京城的 城门的规模和 各局,基本上 是沿用明制。 从元大都到明 清北京城的城 门命名,大豆 曲子《易经》 乾坤二卦,以 喻“天地尊卑, 乾坤定矣”。
• 严谨的平面模数关系
• 紫禁城南北长度为北京城长度的 1/5.5,东西宽度为北京城宽度的 1/9,占地面积为北京城的1/50.

明代北京城的政治理念

明代北京城的政治理念

明代北京城的政治理念
明代北京城的政治理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央集权:明代政治体系强调中央集权,北京城成为帝国政治权
力的中心。

皇帝、官僚机构以及各级政府机构都设立在北京城内,使得政治决策和行政管理集中在这里。

北京城的建设和规划旨在展示皇权威严和国家的宏伟形象。

2.国家统一与控制:北京城被视为国家的象征,具有象征性和宣示
性的作用。

皇帝通过在北京城内举行盛大的仪式、庆典和宴会,展示皇权的荣耀和国家的统一。

此外,北京城还设有严密的城墙和城门体系,以确保对城市和人民的控制。

3.建筑规划和布局:明代北京城以紫禁城为核心,围绕着皇帝的居
所建设了一系列宫殿、庙宇、官署和住宅区。

城市的规划和布局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以体现君主权威和官僚体系的等级结构。

紫禁城位于城市的中心,象征皇权至高无上。

4.人民生活与社会秩序:北京城内聚集了大量的官僚、士人和手工
业者。

城市内有规划整齐的街道、市场和商业街区,人民的生活主要集中在城市内。

明代政府通过严格的法律和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对市民的管理和控制。

总的来说,明代北京城的政治理念体现了中央集权、国家统一与控制、建筑规划和布局以及人民生活与社会秩序的特点。

这些理念在城市的建设、政治活动和社会秩序中得到体现,形成了明代北京城独特的政
治文化和社会结构。

明清北京城总分析

明清北京城总分析

防御设施
明清北京城的防御设施主要包括城墙、城门和护城河。城 墙高大坚固,城门设有门楼和瓮城,增强了防御能力。护 城河环绕城墙外侧,起到了天然屏障的作用。
此外,城市内还有许多军事设施,如兵营、炮台等,为守 卫城市安全提供了保障。这些防御设施的布局体现了明清 时期对城市安全的重视和维护。
03
建筑风格与特色
发展
旅游开发:合理开发古城旅游资源, 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确保古城风貌得 到保护。
城市更新与改造:在保持古城风貌的 基础上,进行城市更新与改造,提升 居民生活质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城市规模
城市布局
明清北京城采用了严格的左右对称布局,以皇宫为中心,向外延伸出紫禁城、 皇城、内城和外城。城市的街道和坊市都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形成了独特的城 市风貌。
人口数量
明朝时期,北京的人口数量逐渐增加,最高时达到了100多万。清朝时期,北京 的人口数量继续增加,但增长速度较慢。
02
城市规划与布局
宜游览。
04
社会文化影响
人口与民族
人口数量
明清时期北京人口数量有较大波动,但 总体呈增长趋势。据记载,明朝永乐年 间北京人口约为80万人,而清朝康熙年 间增长至约120万人。
VS
民族构成
北京城内居住着汉、满、蒙、回、藏等多 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相互融 合,形成了独特的北京多民族文化。
教育与文化
社会制度与习俗
要点一
社会制度
明清时期北京的社会制度以皇权为核心,实行严格的等级 制度和身份制度。社会阶层分为士、农、工、商等,各阶 层之间流动受到严格限制。
要点二
习俗风尚
北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习俗风尚,如老北 京的胡同文化、四合院文化等。这些习俗风尚反映了北京 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解读明清北京城

解读明清北京城

解读明清北京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建制历史前沿明清北京城也就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唯一继承首都地位的城市,集中国都城建设之大成。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

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筹建北京宫殿城池,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告成”,历时15年,正式定都北京。

明代的北京城也就是元大都城的改建,北墙南缩5里,南墙向南展出2里,成为东西向的长方形。

重建了宫城和皇城。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修筑外城,仅筑成南侧一面。

至此,北京城的基本轮廓已经构成,即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基本规模宫城即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京明清的故宫,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周长六里一十六步,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面积0.72平方千米,为南北向的长方形。

宫城设置八门,南五门,即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清改为神武门)。

宫城内压在中轴线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筑物,以乾清门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后庭。

前三殿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为皇极,清改为太和)、华盖殿(同上改为中极,清改为中和)、谨身殿(同上改为建极,清改为保和),后三殿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宫城周围有护城河,宽达52米,称为御河(清称筒子河)。

清代紫禁城的建筑物多有重建,名称也有变迁,但基本上维持了明代的规模。

皇城在宫城之外,周长十八里有奇,缺其西南角,南北长2.75千米,东西宽2.5千米,面积6.87平方千米。

东部为宫城,西部为西苑(元为西御苑),中部为太掖池(即元太液池,增开南海)。

皇城有六门,“正南曰大明,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门东转曰长安左,西转曰长安右”。

清改大明门为大清门,北安门为地安门。

内城即元大都城改建而成,周长45里,9门,东西长6.65千米,南北宽5.35千米,面积35.57平方千米。

正南为正阳门(即前门),左崇文门,右宣武门;东之南为朝阳门,北为东直门;西之南为阜成门,北为西直门;北之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

明清北京城

明清北京城

清北京城
10/29/201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明清北京城
明代北京的改建 明北京城的规模与形制 明北京的特点 清北京的变化
明代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 城市改建的,其布局恢复传 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 历代都城的规划传统. 重建的北京城,依然采用了 元大都的格局,又参照明初 国都南京的建制,汇集了我 国历代王朝都城建筑的精华, 集中体现了封建时代,普天 之下,唯我独尊,皇权统治 的威严。
明北京的规模与形制
10/29/2014
10/29/2014
城市布局则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 居民城市生活的建设布局 明北京的官府衙署密布于天街, 全城没有集中的绿地,但在各住房庭院中树木较多。 园林建设相对元代有较大发展。 商业与元大都时不同, 城市水系沿袭元大都,居民饮用水为井水,下水道系 统为明代整修的砖砌工程。
明北京城特点
10/29/2014
•重修了一些宫殿。 •城市范围、宫城及干道系统没有改变。 •加强中轴线的作用。 •城内增建了王府和胡同。 •居住地段有改动。 •强调了外部空间组织和建筑形体的处理。 •全盛时期建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组群。 •政治生活因为帝王的生活习惯而转移至西城。 •商业进一步发展,商业中心位置没有转移,甚至更为扩大。。 •商业运输依赖大运河 •清北京新增喇嘛教建筑。 •人口从明末近百万,增到清代超过100万。
北京城的改建
10/29/2014
三重城制
• 京城(内城):北、东、西三面各开二门,南面开三 门。在南门正中建有一组建筑群,是古城北京的标 志性建筑群。 • 皇城:包括三海和宫城。按礼制排列建筑群,空间 处理极为丰富。 • 宫城:城墙高大,四角建有角楼,城外有护城河, 共开四门。主要建筑分三大殿。整个宫城用“前朝 后寝”的形制,后有一御花园。 • 外城:也称外罗城。由于大运河的漕运不再入城, 商业中心就集中在外城。形成大片的市肆及居民区

明清时代的北京城平面图

明清时代的北京城平面图

明清时代的北京城平面图(如下)
此时城区人口:武八年北平府城的人口数额约有10余万人,到洪熙元年增至80万人以上,而天启元年,北京城市人口已接近120万人。

城区面积:明北京城的東西城墙沿用元大都舊城牆,北墙即用洪武時建的新北城牆,南墙則因宮城南移,向南拓展了約0.7公里新建。

所以明北京的位置比元大都稍向南移,並非全在元大都舊址上重建,面積也由元大都的50.9平方公里縮減為35平方公里。

民国时期的北平地图(下两张)
民国时期北平人口:1920年为849,554人,1925年为1,266,148人,1930年为1,383,873人,1920年代的中期,人口超过一百万
北平面积:面积707平方公里
现在北京简图
人口:北京总面积1680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735平方公里。

面积:截止2005年底北京市常驻人口1538万人,
现北京功能区:其中东城、西城、崇文、宣武4区被定位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4区被定位为“城市功能拓展区”;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5区和亦庄开发区被定位为“城市发展新区”;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区县被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

明代北京城的形制

明代北京城的形制

明代北京城的形制
明代北京城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之一,它呈现出了中国传统建筑
的精髓,而且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将从城区大小、内部划分、城门风貌和城垣气势等四方面详细介绍
明代北京城的形制。

一、城区大小
明代北京城总面积为约40余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它的城墙高达12米,周长达18公里,里面可以容纳从民居到宫殿,
从市井小贩到富商土豪的百姓。

城旁环绕遍布各种农田,形成一个完
整的城市生态系统。

二、内部划分
明代北京城内部被划分为二十个坊,坊内街道宽阔,建筑高低错落,
其中有许多历史悠久的胡同,也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庭院。

坊内的建筑
以官府和贵族府邸为主,还有很多豪华的商业和宗教建筑,平民百姓
的居住区则主要集中在南城外。

三、城门风貌
明代北京城拥有九座大城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正门太和门,它的规
模宏伟壮观,建筑精美典雅。

太和门由大门、小门和桥组成,整个建
筑浑然天成,不仅具有很高的防御性能,还是北京城的象征之一。

四、城垣气势
明代北京城的城垣高达12米,周长达18公里,城墙外面镶嵌着一排青石,防止城墙被攀爬。

城墙上下分为四层,内部设有武器库和水井等,整个城垣气势磅礴,体现了明代军事防御技术的高超水平。

总之,明代北京城的形制历经莫大的劳动成果与智慧积累,建筑风格独具魅力,被誉为中华建筑的经典之作。

它时至今日依然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沿玄武湖南缘和西缘向 北扩展;
C 建筑各主要城门和主要 街道;
D 建造外面的外郭城。
精选课件
2
4 组成部分
外郭城、大城、皇城、宫城
大城:南北狭长、东西略窄的 不规则形状;大城内除皇城外, 还有文化区、军事区、商业居 民区。 皇城:东南角,是一片背山面 水的吉地 宫城: “前朝后寝”的礼制布局。
北 京 城 主
及六大宫殿——宫城(北门)

——景山,直到北边的钟楼和
线
鼓楼,全长达8公里。
的 空
• 轴线的影响:宫城的轴线大大

的强化了都城线的分量,并构

成都城轴线的主体;都城轴线

反过来也大大突出了宫城的显
赫地位,成为宫城轴线的延伸
和烘托,奠定了紫禁城建筑布
局的基本框架和空间组织的主
要脉络。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7
• 紫禁城设计细则分析
• 设计因素:空间建筑群不仅涉及庞大的建筑规模,繁多的使用要求, 森严的门禁戒卫,而且还需要遵循繁缛的礼制规范和等级制度,吻合 一系列阴阳五行、风水八卦耳朵吉祥表征,表现帝王至尊、江山永固 的主题思想,创造巍峨宏壮、富丽堂皇的组群空间和建筑形象。
• 设计构思:择中立宫、五门三朝、前朝后寝、阴阳五行,仰法天象。
10
• 4)城市格局变迁
• 北京历代所在的具体地址,及其城市的规划建设,也都历经沧桑,多 有变故。清代北京城是在明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清的北京城城区 范围基本重合,明清北京城的前身是元大都。
精选课件
11
• 2、城门
• 清代北京城的 城门的规模和 各局,基本上 是沿用明制。 从元大都到明 清北京城的城 门命名,大豆 曲子《易经》 乾坤二卦,以 喻“天地尊卑, 乾坤定矣”。
2.位置范围
精选课件
5
3. 布局结构
包括京城(外城、内城) 、
皇城和紫禁城。 1)京城:“凸”字形 外城、内城 2)皇城: 包括三海及宫城周围的 建筑及广场,空间处理 十分丰富。
精选课件
6
3)紫禁城:
紫禁城即故宫,是明代 皇帝的主要宫殿区。四 个城门,周围有护城河 和角楼。 宫城南北960米,东西 760米,在太液池东, 宫殿仍采用“前朝后寝” 之制。前朝三大殿:即 奉天殿、中和殿、保和 殿,后面是内廷三宫: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 宫,再后是御花园。
明代南京城
1. 建都背景
在六朝建康城城址和南唐 都城江宁府城的基础上建设起 来的,由于它的巨大规模和独 特的不规则的城墙走向和城市 布局,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
2. 地理位置
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处在江 湖山丘交会之处,地形复杂
精选课件
1
3. 建城阶段
A 新建皇城、宫城和改筑 南唐以来的旧金陵城;
• 空间布局:紫禁城周边环绕城墙和护城河,每面设一门。南门正面为 午门,北面后门为神武门,东西两侧为东华门、西华门。城墙四隅建 角楼。
• 建筑布局:建筑大体分为外朝、内廷两大区。外朝在前部,是举行礼 仪活动和颁布政令的地方,以居于主轴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 主体,东西两侧对承德布置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作为皇帝讲解 经传的“经筵”和召见大臣的场所。内廷在后部,是皇帝及其家族居 住的“寝”,分中、东、西三路。中路沿主轴线布置后三宫,依次建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其后为御花园。东西两路对称的布置东六 宫、西六宫作为嫔妃的住所。

• 皇城轴线的其他空间布局上也有模
度 分
数体现。如午门之天安门之间的朝

房两端山墙之距为438.6米,约为后

两宫宫院长度的两倍。类似的倍数
关系在紫禁城的格局体现中不胜枚 举,有划时代的意义。
精选课件
9
• 突出的主轴空间序列
• 从外城的南门永定门开始,
经过天坛和先农坛之间 ——内 城正阳门(前门)—— 皇城天 安门 ——端门——宫城午门
北京城水口方位
精选课件
15
明清北京城的特点
1)城市布局的双重性 上层建筑部分,包括城制、宫殿、官署、官方宗教文化设施
等按照传统宗法礼制思想进行布局; 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商业市肆、
会馆、园林等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有较大的灵活性。 2)强调中轴线的手法
以宫城为中心,按中轴线对称的原则进行设计,以宫城为中 心,“前朝后 市,左祖右社”两侧有华表、桥梁、广场,使中
1)运河网 络:明清时 期,由于多 种原因,京 郊的山泉水 量减少,有 的甚至断流, 为了维持运 河的正常运 转就必须不 断疏浚运河 河道、修闸 建坝、开发 新的水)水口位置:明 清北京城有不少 入水口,向内城 的入水口是北侧 西面的积水潭关 和西直门南侧的 金水河水关。紫 禁城护城河俗称 筒子河,其入水 口在筒子河西北 角外沿西侧偏南, 系一个双孔暗道; 北京内城水系的 出水口,均设在 东南巽方即地户 方位(入通惠 河)。
精选课件
8
• 严谨的平面模数关系
• 紫禁城南北长度为北京城长度的 1/5.5,东西宽度为北京城宽度的
紫 禁
1/9,占地面积为北京城的1/50.

《周易。系辞上》有“大衍之数五

十,其用四十有九”的说法,北京 城与紫禁城之比,正式49比1.
殿 总 平
• 城内后两宫宫院的长宽尺寸118米和

218米,具有明显的模数意义。
轴线长但并不单调,还加强了宫殿庄严的形象,显示了帝王的权 威和至高无上的威严。 3)街道
街道和坊都沿用元大都的规划系统,由于皇城位于城市中央,
阻碍了东西之间的直接联系,所以城内的主要道路以平行于城市 中轴线的左右两条大街为主,其它的街都与这两条干道联系在一 起。 居民区分为37坊,开放式的布局,多为四合院并联
精选课件
12
• 3、水系规划
• 北京城是享誉中外的文明古都,不但有宏伟的故宫见证者他的历史, 古老的城市运河、水系也是北京古老文明的见证。经过金元明清几个 朝代的治理,北京形成了一通惠河为主线,其间串联城区河湖,形成 涵闸节制、河湖连通环绕的极丰富的中国传统特色的北京古代城市水 系格局。
精选课件
13
精选课件
3
南北中轴线:
富贵山 ——北安门—— 玄武门——“后寝”(坤 宁宫、 奉先、春和— —乾清门——“外朝” (谨身、华盖、奉天 殿) ——奉天门——午 门——承天门 ——洪武 门——正阳门
精选课件
4
明清北京城
1. 建都背景
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改造的方案以明南京为蓝本, 并且有所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