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中国服饰文化

合集下载

中华服饰文化之美

中华服饰文化之美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国后,为巩固 统一,相继建立了各项制度,包括衣冠 服制。秦始皇常服通天冠,废周代六冕 之制,只着「玄衣纁裳」,百官戴高山 冠、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绶。 汉代服饰更为丰富,揉合秦制与三 代古制,重新制定了祭祀服制与朝服制 度,冕冠、衣裳、鞋履、佩缓等各有严 格的等级差别,从此汉代服制得到了确 立。
服装款式:原始社会的服装配套包括冠帽、衣裳、
套裤、护腿、斜靴、发式、首饰、纹彩等。发型上古人 类的发型除了披发之外, 尚有辫发、梳髻以笄固定的 形式,可知束发作髻是自古以来华夏服饰的特征。冠帽 我国原始社会的冠帽有三种类型: 1.用来表达身分地位或象征礼仪的,这类冠帽造型 大多相当夸张,多数插有羽毛 ,这种羽冠和南美印地 安人的羽毛帽极为相似。
汉代男子曲裾袍服
汉代袍服式朝服
女子服饰:汉代梳妆汉代妇女以梳高髻为美。妇女的髻式
很多,有堆在头上的,有分向两边的,有拋到脑后的。发髻的 编梳,一般是由头顶中分为二,然后将它们各自编成束,再从 下朝上反搭,挽成各种式样。名称有瑶台髻、迎春髻、垂云髻、 盘桓髻、百合髻、同心髻等等。
传说东汉贵戚梁冀之妻孙寿所梳的堕马髻,就是一种稍带 倾斜的发髻。贵妇还常在头上插步摇作装饰, 这是一种附在替钗之上的首饰,上面饰有 金玉花兽,还有五彩珠玉下垂。因行走时 随步摇动,故名步摇。也有头戴珠翠花钗, 耳垂上插腰鼓形耳挡的。奴婢则多数用巾 子裹头。秦汉女服汉代妇女的礼服,仍以 深衣为主。只是这时的深衣已与战国流行 的款式有所不同。此外,汉代妇女也穿襦 裙。这种裙子大多用四幅素绢拼合而成, 上窄下宽,不加边缘,因此得名「无缘裙」 。另在裙腰两端缝上绢条,以便系结。这种 糯裙是中国妇女服饰中最主要的形式。
宋朝时期
• 宋代初年,朝廷参照前代规定了皇帝、皇太子、诸王及各 级官吏的服制。宋代服饰与唐代服饰相比,不仅款式少有 创新,而且色彩较为单调,趋向于质朴、洁净和自然。 • 这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宋王朝一直处在内忧外患的形势 下,国内争斗接连不断,加上辽、金相继南下,战争连绵。 尤其南宋风雨飘摇,半壁江山,岁月难熬。权贵们只望苟 延残喘,无意在服饰上用心。二是宋代程朱理学影响很大, 主张「天理是至善的人,人欲是万恶的」,存天理,必须 灭人欲。当时,人们的思想受到很大的箝制。中华古代服饰礼仪文化来自之新石器时代,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讲》教案第12课服饰之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讲》教案第12课服饰之美

两种。

曲裾袍服下摆上窄下宽,呈半圆形;直裾袍服下摆竖直。

此外,秦始皇规定袍服以黑色为上,三品(官吏的等级)以上的官员可穿绿袍,平民男子可穿白袍或交领窄袖长衫,束发誓或戴小帽、头巾。

【师生互动】【教师】展示秦代男女日常服饰,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秦代的男女日常服饰有哪些差别?【学生】聆听、思考、回答秦代的男女日常服饰形制差别不大,不同之处是男子腰间通常系有革带(皮制的腰带),贵族和文人武士的革带端常装有带钩(革带上的钩,多为青铜制,也有铁制或玉制),而女子腰间只以丝带系扎。

【知识链接】【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曲裾和直裾“(详见教材),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曲裾和直裾各指什么?【学生】阅读、思考、回答二汉他肺【师生互动】【教师】组织学生扫码观看“汉服之美”视频(详见教材),并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汉朝服饰的美主要体现在哪里?【学生】观看、思考、回答西汉初期承袭了秦代的服饰制度。

后来,随着汉代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人们的着装水平也日益提高。

于是,汉代帝王根据礼法制度的要求,建立起一套符合汉代国情的服饰制度。

汉代服饰的基本特征为交领右衽、系带,形制上主要有袍,檐榆(一种直裾单便服),襦(短衣),裙等。

汉代男子服饰包括冕服,深衣(古代诸侯、大夫、士平时闲居所穿的衣服,上衣和下裳相连),直裾袍,曲裾袍和庶民(百姓)装等。

汉代女子服饰包括大袖礼服,襦裙,长袖舞服,庶民装等。

其中,襦裙为汉代女子较为喜爱的穿着。

这个时期的襦裙一般为上襦短至腰间,窄袖;裙子长至垂地,多以4幅素绢拼合而成,上窄下宽;另在裙腰两端缝上绢带,以便系结。

=靖南lt三娜员饰魏晋时期的服饰具有优雅和飘逸的风格,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喜爱的服饰类型。

魏晋时期的男子服饰形制主要是长衣、大袖、宽衫,且多为交领右衽式。

另有直领对襟(类似现代的开衫)式服装,可开胸而穿,不系衣带。

大袖宽衫因其穿着方便,又能体现洒脱和娴雅之风,所以大受欢迎。

第十二讲+寻根文学

第十二讲+寻根文学
• 以神秘文化为载体的民族“集体无意识” : 万物有灵论 、畏天祭神 、千奇百怪的迷 信解释、预兆、禁忌和行为 、咒语拜物 教 、巫卜文化 、盲目的祖先崇拜和长辈 权威 、对人的兽性摧残 、好勇斗狠、集 团仇杀 。
• 三、描绘出个体生命、种族生命以至 人类整体的生命存在之间的关系,探 索生命的起源、生存的艰难及生命存 在的方式和意义。
1、王一生的人物形象: 呆、痴、淡
庄禅的人生境界:悠闲、淡泊、宁 静、平和,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传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尤其是 道家文化的自觉认同,呈现出一种 文化的人格魅力。
2、“吃”与“下棋” ——文化命题
“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 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于其中,终 于还不太像人。”小说通过吃与下 棋来表现人物的两种追求(生存本 能和精神追求)和人生哲学,从而 达到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刻揭示。
“吃”——生存本能
• 寄寓着人生和社会的丰富内涵: • 写王一生对“饿”与“馋”的区别,
折射出社会历史的某些可悲侧面; • 写王一生对于“吃”的高度重视,暗
示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无论在任何 逆境之中,均不必怨天尤人,只有执 着于生存,才能有所发展
下棋——进取意识
• 从“生存”到“思想”的生命升华和大彻 大悟似的超脱:
• 韩少功《文学的“根”》:“文学有根, 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 中”。
•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化是一个 绝大的命题。”
• 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 的“根”》
• 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 开掘”之中,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3、代表作家和类型
• A、对民族文化资源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 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阿城《棋 王》)

中国服装发展历程

中国服装发展历程
半臂,足登凤头丝履或精编草履。头上花髻,出门可戴幂 。
衫:衫较襦长,多指丝帛单衣,质地轻软,与可夹可絮的襦、袄等上衣有所区别, 也是女子常服之一。。
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制裙面料一般多为丝织品,但用料却有多少 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上身仅着抹胸,外直披 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濆诗:“惯束 罗裙半露胸”等诗、画即似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为大胆的一种, 足以想见唐时思想开放的时代背景。除此之外,武则天时还有将裙四角缀十二铃 的,行之随步叮当作响。 裙色可以尽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草绿等,其中似以石榴 红裙流行时间最长。唐中宗时安乐公主的百鸟裙,更是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
辽代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 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 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 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 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 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 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 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 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 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双 袖呈胡状 。 (3)夹衣衣长及膝,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
裳相连。
战国早期铜人,身穿圆摆 缺襟上衣,多褶裙
春秋战国时期的素纱锦衣
四、秦汉服饰
西汉建立时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 ,但是
汉初服饰,与民无禁。西汉虽有天子所服第八诏令的服饰制度,但也 不甚明白,大抵以四季节气而为服色之别,如春青、夏赤、秋黄、冬 皂。
半臂与披帛:这是襦裙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半臂似今短袖衫。披帛,当从狭而 长的帔子演变而来。后来逐渐成为披之于双臂、舞之于前后的一种飘带了。这种 古代仕女的典型饰物,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至隋唐盛行当无置疑,在留存至 今的壁画与卷轴画中多处可见。

中国文化概论——服饰篇

中国文化概论——服饰篇
关于考试: 时间:5月16日(周六)12:00-1Βιβλιοθήκη :00 地点:东廊201/202
服饰篇
——穿在身上的历史 >>
王永豪
1 2 3 4
一、服饰的起源与功能
二、古代服饰的演变
三,服饰与礼仪
知识延伸:关于深衣
一、古代衣食住行的等级
1.服饰:衣饰上的限制自古迄清都是用以区别贵贱的一种 标志。官吏的朝服公服,其形式、颜色不同于常服。官吏 又因官阶不同而颜色不同。至于商人、奴仆、娼妓等,不 与庶人同列,限制更苛。 衣料的质地也有讲究,庶人只能穿粗布衣。封建时代,黄 色标志着神圣、权威、庄严,是智慧和文明的象征,成为 皇帝的专用色彩,任何人都不能穿黄衣服。品服(官服), 又称“品色衣”,出现于我国隋代,至唐乃形成制度。以 唐代为例,品服的颜色:三品以上着紫色;四品,深绯; 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 品,浅青。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 “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 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 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 富。“(论语.雍也)
由于西汉时的深衣是 将下襟缠在身上,这 样既欠便利又费布帛, 所以到了东汉,一种 直裾的襜chān褕yú就 流行开来了。襜褕的 再发展一步,就是唐、 宋时代的交领袍。
深衣作为华夏民族礼服的意义:
民族服饰与一般的服饰不同,它不仅仅是一件御 寒裹体的衣服,不仅仅是追求美丽的装饰,华夏 服饰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华夏服饰的复 兴,是华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国际上 来看,作为各国文化象征而存在的民族服饰,已 不单单是一件能够蔽体保暖的外套,更加承担了 传播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因此,国服的 确立有利于我们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在国 际上展示华夏文化的风采,当然有利于华夏文化 的复兴。

汉服

汉服

韩熙载夜宴图
• 画家对人物的刻画尤为深入,以形写神,显示出 高超的艺术水平。五代人物画中肖像画的技巧前 所未有地发展,顾闳中就是一位著名的肖像画家。 古代称肖像画为“写真”,“真”就是指对象内 在的精神本质,即“神”,具备了高超的写真技 巧,对创作人物画来说自然是得心应手。通过对 不同对象的形体姿态、目光手势的相应描绘,画 中人物有的弹奏舞蹈,有的按拍欣赏,情态生动。 而对主人公刻意描绘,曲尽神形。韩熙载形体高 大轩昂,长髯,戴高巾,从倚栏倾听,到挥锤击 鼓,直到曲终人散,各个不同的场合始终眉峰双 锁,若有所思,沉郁寡欢,与夜宴歌舞戏乐的场 面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韩熙载复杂的内心世界, 刻画了人物特殊的个性,十分传神,由此深化了 《夜宴图》的内涵。 无论是设色还是用笔,《夜 宴图》的表现技法堪称精湛娴熟。古人善用矿物 质颜料作画,历经岁月的磨砺依然璀璨夺目。
“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 制
• 第一种是“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连 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遂”, 称之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 长衫等,这类属于长衣类。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 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上下连裳, 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 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但 上下分裁则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 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它也 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时服装,燕居指非正式场合,属于 休闲类服饰。深衣普及率很高,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 从先秦到明代末年,并逐渐形成了深衣制。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 华服,汉服定型于周朝,传承于秦朝。汉代衣冠直接继 承自秦朝,如汉蔡邕《独断》卷下:“天子常服,汉服 受之秦”。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 汉服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 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 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 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 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 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民间服饰

民间服饰

一、汉族民间服饰汉族民间服饰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

这可谓是整个中华服饰的脊柱。

总的看来,妇女穿上衣下裳服饰较多,而男子则以上下连属的袍服为主。

两种形制或交替使用,或并行不悖,熙来攘往渡过了几千年的岁月。

上衣种类较多,包括襦、半臂、半衣、背子、抹胸、腹围、比甲、对襟衣、衫子、长袄、短袄、云肩、霞披、兜肚、口围、马甲、坎肩、短袍、围腰等等。

至今在民间使用的仍有对襟衣、斜襟衣、袄、坎肩、兜肚、口围等数种。

不过,已经今非昔比,远失了古风时气定神闲的风采。

下裳有裤以及各种裙饰。

有些裙子名重一时,如月华裙、凤尾裙、石榴红裙、百鸟毛裙、马面裙、绣花裙等。

其中石榴红裙源起于唐,行止于近代,即使今日民间的婚俗中,业能寻其踪迹,生命力很强。

其裙初现,便留下了许多名句:“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白居易);“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李白)。

遥想当年,诸多裙饰,或简疏清秀,或多姿多彩,使中国妇女的传统风韵保持了数千年。

衣裳连属制的种类亦不少,大致有长衣、曲裙深衣、禅衣、长衫、宽衫、长袍、斗篷、旗袍等。

民国年间,长袍仍然是男子的主要服装,并有礼服性质,相比起来,旗袍在现代服装中也是一种独秀、血脉仅存了。

【名称由来】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民族服饰。

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现代称为汉服。

自炎黄时代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衣、裳概念,历经周朝代的周礼制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因推崇周礼制而趋向完善并普及,汉朝因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及光武中兴,使汉朝的影响力到达鼎盛,相传汉人称谓由此产生,汉服亦由此引申而来。

随后各朝代的汉服虽有局部变动,但其主要特征不变,均是以汉代为基本特征。

汉朝是中国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以中央集权的国家概念最早、最完备、最先进、最强大的王朝,汉族人从此形成。

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汉域本土民族文化蓬勃发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成就。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衣服的颜色有哪些讲究?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衣服的颜色有哪些讲究?

中国古代服饰⽂化:⾐服的颜⾊有哪些讲究?殷商时期“其⾊尚⽩”西汉《礼记·曲礼》始有“冠⾐不纯素”之记载先秦时期,⽩⾐是⼀种相当⾼雅漂亮的服装,⼴为⼥孩⼦喜爱。

《诗经·郑风》中有⼀篇《出其东门》,称“缟⾐綦⼱,聊乐我员”,诗中的“缟⾐”即素⽩⾊的⾐服。

由诗可见,当时男⼦把⾝着缟⾐、头戴綦⼱的“时髦”⼥孩当成⾃⼰⼼中的最爱。

⽩颜⾊的⾐服在早期本是⼀种吉服,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才穿着。

《史记·荆轲传》中记载,得知荆轲要去刺杀秦王,太⼦丹和他的朋友都穿成⼀⾝⽩,来到易⽔边上为荆轲送⾏,此即所谓“太⼦及宾客知其事者,皆⽩⾐冠以送之。

”在上古殷商时,⽩⾊还曾为贵族所喜爱,《吕⽒春秋》即称,商汤之“其⾊尚⽩”。

那么“缟⾐”何时被看成了凶服?据考始于汉代。

西汉戴圣所编的儒家经典《礼记》⾥有这⽅⾯的讲究,其中的《曲礼》篇记载:“为⼈⼦者,⽗母存,冠⾐不纯素。

”意思是,如果⽗母活着,⼦⼥便不能穿⽩⾐戴⽩帽。

不过,对于⽩⾊不吉的说法古代不少名⼈不以为然,曹操就是其中之⼀。

曹操⽣前曾亲⾃发动过⼀场“颜⾊⾰命”,向⽩⾊服饰不吉旧俗发起挑战。

当时兵荒马乱,正是饥荒年,物资严重紧缺,曹操“裁缣帛为⽩帢,以易旧服”。

⽩帢,是⼀种以缣帛为底料、不加染⾊的帽⼦,犹如上古⽪弁。

考虑到民间的禁忌,曹操不仅带头使⽤这种⽩⾊⾸服,甚⾄连参加宴会时都不脱下。

⽩帢旋即流⾏开来,成为⼀种时尚,为魏晋⼠⼈所青睐。

但在曹魏亡国后,有⼈开始质疑曹操当年的“颜⾊⾰命”,认为⽩帢是⼀种妖服,本⾝就是⼀种不祥,“名之为帢,毁辱之⾔也”。

《晋书·五⾏志》记载,《搜神记》⼀书的作者⼲宝即认为,曹操“缟素,凶丧之象也。

”到南朝梁时,朝廷⼲脆将这种“⽩帢”规定为丧服,⼠庶男⼦⽇常闲居均不戴之。

“戴绿帽⼦”本⽆妻⼦“红杏出墙”内涵《元典章》规定“娼妓之家家长并亲属男⼦裹青⼱”在古代,⽩⾊⾐装虽然有不祥之说,但并⾮下贱,着绿⾊⾐装才被⼈看不起,特别是男⼈最忌讳“戴绿帽⼦”。

失落的文明――汉族传统民族服饰(校本课程教案)

失落的文明――汉族传统民族服饰(校本课程教案)
(穿插讲解:
xx引清兵入关)
2、xx的剃发易服政策:
A、剃发易服政策的目的:
打击汉人的民族自尊心、汉人对满人统治臣服的象征
B、剃发易服政策的内容:
“十从十不从”
着重讲解:
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
(由“男从女不从”引出清朝中后期汉服女装的异化,即满化。由“生从死不从”引出为何现在汉服被某些人污蔑为“寿衣”。)
褙子
(褙子是xx女子的常用服饰)
27、汉服款式:
比甲
28、《红楼梦》剧照
(里面的服饰是很正规的明代汉服款式)
29、汉服男子剧照:
xx型
30、汉服男子剧照:
儒雅型
31、汉服男子剧照:
xx在《xx》中的xx造型
32、汉服男子剧照:
xx在《xx词》中的xx造型
33、汉服男子剧照:
吴奇隆在《大宋开国》中的南唐后主李煜造型
12、民间设计的北京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入场服汉服款
13、民间设计的北京奥运会礼仪小姐礼服汉服款
14、交领右衽的汉服特征重点展示
15、汉服款式:
《xx》中的xx汉服造型
16、汉服款式:
十二章纹冕服
(皇帝祭祀xx天地的最高级别的礼服)
17、汉服款式:
xx
(男子最常用的朝服)
18、汉服款式:
周制婚礼服
19、汉服款式:
9、汉服款式:
祭服
(汉服青年xx祭祀抗清少年xxxx)
10、xx2006年汉服成人礼
(女大学生写信倡议,市长亲自批示,市团委组织,数百名武汉重点高中的学生于武汉东湖畔参加并完成汉服成人仪式。)
11、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小姐身穿露大腿的旗袍演奏《茉莉花》
(请问这种过于暴露的服装真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服饰的最佳视觉再现吗?请问东方女子那种含蓄典雅的风格在哪里?难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演员也是以这种服装出场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传统形象?哦!My God!^^)

中国唐宋元明清女子服饰简介

中国唐宋元明清女子服饰简介

袒 领
宋朝女子服饰
宋朝建立于公元960年,统一的社会局面带来了宋朝经 济的繁荣。“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使程朱理学逐步居 于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的美学观念也相 应发生变化,服饰开始崇尚俭朴,重视沿传统,朴素和理 性成为宋朝饰的主要特征。

宋代的裙子有六幅、八幅、 十二幅的形式,共同的特征是 折裥很多。裙子上的纹饰更是 丰富多彩,有彩绘的,有染缬 的,有作销金刺绣的,有缀珍 珠的……裙子的色彩以郁金香 根染的黄色最为高贵;也有红 色裙,是歌舞伎穿的;而色彩 艳丽的石榴裙最负盛名。 宋代 因袭了唐代的襦裙,将其作为 女子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服饰。 由于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 宋代襦裙的衣襟形式可左可右; 在裙子中间的飘带上常挂有一 个玉制的圆环饰物——“玉环 绶”,用来压住裙幅,使裙子 穿窄袖短襦的宫女(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彩塑) 在人体运动时不至于随风飘舞 而失优雅庄重之仪。
穿比甲的妇女(《燕寝怡情》图册
背子
明代的背子多为合领 或直领对襟的,衣长与 裙齐,左右腋下开禊, 衣襟敞开,两边不用钮 扣,有时以绳带系连, 是女子的日常服装。一 般情况下,贵族女子穿 合领对襟大袖的款式, 而平民女子则穿直领对 襟小袖的款式。
穿宽袖背子的贵妇
水田衣
中国诗句中有“裁衣学水 田”的描述,女子水田衣的浪 漫和新奇从中可见一斑。水田 衣是用许许多多零星的织锦缎 料拼合而成的。这些缎料色彩 不同,图案不同,大小不同, 形状也各异,所以拼制起来的 服装色彩斑斓,形如水田,具 有一种极其特殊的装饰效果, 受到明代女子的普遍喜爱。
中国古代女子服饰张岩衣人相映包蕴文化?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唐朝宋朝唐朝女子服饰?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中国衣裳-传统服装文化读书笔记

中国衣裳-传统服装文化读书笔记

中国衣裳-传统服装文化读书笔记1、夏商服饰(等级分明)夏代的等级分化特别明显,至少在服饰上表现出了明显品类两分现象。

所谓服饰品类,大体包括服装及其饰品材料来源的难易、质地的贵贱、制作的精粗、形式的新口、种类的多家、组合的繁简、品第的高低,以及穿戴佩挂者身份地位的尊卓和所服之意义。

其实,这种服饰品类的两分现象,早在夏代立国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在夏代更为明显,更进一步深,更有了等级之分。

商代物质生活资料己远比夏代丰富,这难免助长贵族服饰的奢靡之风,因此,商朝服饰的礼仪、等级制度在秉承前代的同时,更加继往开来,最终得以确立。

从商代发掘的各类墓室出土的实物来看,当时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不同的人,所享用的服饰品类的质和量也不同,并且差别极为显著。

商代衣料的使用也有严格的等级差别,凡是比较高级的染织布、刺绣品及装饰用品,从原料、成品的征收、加工制作到分配使用等,都受到奴隶主政权严格控制。

他们认为这是国家所要求的“礼法”的一部分,而礼法对人们服饰上的另外一个要求就是根据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社会地位来穿着自己的衣服。

所以当时的中高级衣料都被奴隶主阶级享有,而贫贱阶层的百姓只能穿用粗麻粗葛制作的编织物,还有的连这些都穿不起,只能用秋后干黄植物的草茎集成衣服。

衣料质地:夏代贵族服饰的衣料以麻布和平纹丝织品为主。

商代衣料基本仍以麻,丝织品为主体,但编织技巧和夏朝相比大大提高了,品种也增多了。

2、西周服饰(服饰制度建立)服饰文化作为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发展到周代,成为了“礼”的重要内容,有了装饰、实用之外的另一层含义,即等级差别,被赋予了强烈的阶级内容。

尤其是“周公制礼”后,不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宗法等级制度,而且还完善了与之相匹配的服饰制度。

从此,服饰成了统治者维护社会制度,“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

止是受宗法等级制度的影响,西周时期的服饰式样和色彩都极为单调和程序化。

不管什么年代,服饰纹样一直都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只不过在古代社会,服饰纹样的内容政治意义大于审美意义罢了。

汉服文化(讲课课件)

汉服文化(讲课课件)
影 汉 节,上巳节,上元节(元宵节),汉服成人礼,七夕 响 服 节及汉服婚礼
成人礼男子成年实行冠礼
女子成年实行的笄(ji)礼
花朝节u
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的生日,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 “花神生日”、“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 十二或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举行。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 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
襦裙的变化
根据衣领的不同分为: 交领、直领(对襟)
根据长短厚薄的不同分为: 长襦、短襦、单襦(衫)、 复襦 (袄) 长袄:长复襦,长度过膝盖
襦裙发展至后来,上衣时有加白色护领,于现代多 为装饰用,称呼有袄裙、衫裙等。 袄:衣有衬里,夹层,若缀以棉是为棉袄。 衫:单衣无衬。 襕裙:有花边的裙子。 马面裙: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 jiǎn,中间裙门重合而成光面。
夏 文 明 ,始 自 炎 黄 二
历成经有治而人汉
史 传 承 性 。
的 民 族 服 装 ,具 有 鲜 明 的
济 条 件 ,自 前 而 后 自 然 形
的 生 活 方 式 、审 美 理 想 、
”始 至 明 代 ,是 按 照 汉 人 特
是 从 “黄 帝 垂 衣 裳 而 天 下
,汉 服 也 不 单 指 汉 朝 服 装 ,
住以长领 有
。 小齐或 对
带肘无 襟
子 当
身 长
领 式套、胸及样头源自,、宫 廷
传 开 的 半
腰的据
、高 腰 、齐
不 同 分

裙 子 穿



修 长 的 感 觉 。
给 人 一 种 俏 丽
以 丝 带 系 扎 ,

12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礼仪

12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礼仪

拜仪分为多种,主要有空首、稽首、顿首、稽颡、肃。 空首 空首即是拜。拜是男子的通常礼仪。身份平等者之间可用,卑者对尊者、尊者对卑者也可以用。古人席地而 坐,表示感谢、表示亲敬,可以随时行拜礼。 稽首 郑玄说:“拜,头至地。”稽首行礼的仪姿是屈双膝跪地,继而拱手至地,手仍不分散,左手按在右手上,俯身, 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前,头抵地后停留片刻抬起。稽首往往是与拜相配行。一拜一稽首称为拜稽首 。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降,拜稽首。”二拜一稽首称为再拜稽首。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重耳敢再拜稽首。”稽首是拜礼中最重的礼仪。一般用于祭祀天地、祖宗,诸侯拜天子,臣拜国君,子拜父等重要 的礼仪场合。身份地位等同者,一般不行稽首礼而只行拜礼。 顿首 郑玄说:“顿首拜,头叩地。”后世俗称叩头。其仪姿是跪而拱手至地,如稽首仪,只是稽首头轻缓至地,稍做 停留。顿首则是头快速叩地,叩而即起。顿有快之意,所以称为顿首。顿首礼多是用于表示哀求或表示谢罪等场合 。如《左传·定公四年》载:吴破楚都郢,楚臣申包胥奔秦国求救,“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 日”,得见秦哀公,“九顿首而坐”,秦乃同意出兵救楚。 稽颡 稽颡主要是用于居丧期间答拜前来吊丧宾客的礼仪。《仪礼·士丧礼》载:“吊者致命,主人哭拜,稽颡成踊 。”稽颡与顿首基本相同,颡者,额也。叩地的部位用额,所以称为稽颡。稽颡则是头至地急快而叩,稍有停留,既 体现了失去亲人的极度悲痛,又表达了对吊丧宾客的感激之情。 肃 肃为军礼,即长揖之礼。清代学者黄以周认为肃与肃拜不同。他说:“肃拜者,跪而俯下手也。肃者,立而俯下 手也。”黄以周的释说确为精见。《礼记·曲礼上》载:“介者不拜。”因为军中将士甲胄在身,不便于跪俯,所 以不行跪拜之礼,只是行 的
起 源 与 五 礼

中国服饰礼仪

中国服饰礼仪

中国服饰礼仪服饰与礼仪有什么关系?服饰涉及的对象是穿衣,知道怎么穿衣,懂得如何搭配就行了,与礼仪联系不上,礼仪是礼节的问题。

此言谬矣。

服饰与礼仪的关系是互为因果,互相影响的,服饰离不开礼仪,礼仪必然联系服饰。

下面店铺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中国服饰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中国服饰礼仪一、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当社会进入阶级社会,阶级意识与统治观念得以强化,人与人有了等级差别,服饰也融入了等级的意识,服饰的礼仪制度也应运而生。

《易经·集解》曰:“黄帝以上,羽皮革木以御寒暑,至乎黄帝始制衣裳,垂示天下。

”提出了黄帝始制衣裳说。

谁制造了衣裳并不重要,在人类发展中,制衣裳乃是人类集体的发明创造。

《易经·系辞》又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这才是比制造衣裳更为重要的事。

大家都穿衣裳了,脱离了原始人的生活与气息,进入文明社会。

文明社会的文明体现在哪里?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执行指令,于是皇帝按照尊卑等级,采用衣冠服饰各有等差,帝王只要拱手而立,天下就可太平。

尽管这是一种愿望,毕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服饰等级的重视及其教化作用。

随着历史的演进,天地间的万物给了人类在服饰上多样的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空间。

《易经·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虞书·益稷》也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文与地之宜”,就是根据日月星辰的星象,山川景物的形状,自然界的色彩变化,象征地在服饰上绣成纹样,形成服饰的等差之别。

大约在夏商之际,服饰礼仪制度开始出现,《论语·泰伯》记载:孔子用“致美乎黻冕”赞美夏大禹冠服之美。

黼黻是古代礼服上绣有的半青半黑纹样的服饰,冕是古代天子诸侯的礼帽。

奴隶制的西周已经形成了服色等差的制度。

至封建时期,服饰“明贵贱,别等级”的特性日趋显著,遂衍变成中国古代官服的一大特点。

二、衣裳制度形成在中国的思想体系中,“礼”占据重要的地位,“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汉服衣服知识点总结

汉服衣服知识点总结

汉服衣服知识点总结一、汉服的起源和发展1. 汉服起源汉服的起源可追溯至中国古代,最早的汉服是在新石器时代产生的。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汉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2. 汉服的发展汉服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每个时期的汉服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汉服更加注重裁剪和面料的选择,而汉代汉服则更加讲究色彩和图案的运用。

二、汉服的设计特点1. 袍服袍服是汉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装,其特点是上下宽大,贴身设计,款式简洁。

袍服分为上衣和下裳,通常由面料、颜色和图案组成。

2. 褙子褙子是一种古代妇女的上衣,具有短小、罩肩和交领等特点。

褙子通常配以襦裙、对襟、长裙和裙裾等。

3. 裙装裙装是汉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长裙、短裙、裙衩等款式。

裙装的设计讲究下端宽大、上端收紧,体现出贵族气质和柔美风格。

4. 头饰头饰在汉服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可以分为发髻、花簪、发冠、鬏髻等多种种类。

头饰的设计缤纷多样,可以根据不同场合和服饰搭配进行选择。

5. 饰品汉服的饰品也非常丰富多样,如玉佩、首饰、饰绳等。

这些饰品的设计都具有传统的特点,能够体现出中国古典的风格和韵味。

三、汉服的面料和颜色1. 面料汉服的面料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丝绸、麻布、纱布、绸缎等。

这些面料具有柔软、光滑、透气等特点,适合于制作汉服。

2. 颜色汉服的颜色讲究古典、淡雅的风格,常见的颜色有红色、绿色、蓝色、黄色等。

这些颜色都具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四、汉服的穿着礼仪1. 理发穿着汉服时,理发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通常男子会留长发,胡须也会修剪成特定的形状,女子则通常盘起头发,并配以发髻等头饰。

2. 穿着穿着汉服时,需要注重细节,比如衣领、袖口、裙摆等都应该整洁得体。

男女子的服饰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自己的性别和身份地位进行选择。

3. 礼仪穿着汉服时,还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比如行走的姿态、坐姿的仪容、言谈举止等等。

这些礼仪规范都能够体现出古代文人的风度和气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讲中国服饰文化(1学时)一、中国服饰发展简史远古时代:被发文身《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 雕题交趾;西方曰戎,被发毛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

”周朝: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冠服制度――冠冕堂皇、紫绶金章《礼记·冠仪》:“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礼记·列传》:“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腰。

”汉代:紫袍玉带、羽扇纶巾。

黄袍加身: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方:东、南、中、西、北五色:青、赤、黄、白、黑黄色代表五行中构成万物之源的土,五方之中的中,也就天经地义代表了华夏的正色。

从唐朝开始“黄袍加身”就意味着登上了龙位,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黄袍始终是皇权的象征。

衣冠禽兽:我国唐朝的袍服多以暗花为主,到了武则天当朝的“周”时,又有了一种“绣袍”。

所谓的“绣袍”就是在各种不同职别的官服上绣以不同的纹样,文官绣禽,武官绣兽。

清朝时最为明显,尤以清朝官场的官服“补子”为最。

“补子”是清朝官服前后胸所绣的方形动物织样,使人一望而知其品级。

“衣冠禽兽”的成语源出于此,指的是官服上所绣的禽或兽,以区分文、武之意,只是到了后来被用来形容某种行为的败坏,而成了贬义词。

西装革履:民国以来,由于接受西方思想、西方文化的日益增多,人们的观念也日趋与世界融合。

西方的服饰也随之被国人接受,开始是中西交杂,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简洁、随意的西装逐步取代了原有的长袍马褂。

服饰的起源:远古时期,人类生活在深山密林中,人们自然也就利用一些能够随手得到的东西来护身御寒,比如树叶、茅草以及狩猎得来的兽皮,穿着方式是最简单的披挂。

人类最早的护体材料是自然物。

之后人类发明了骨针、骨锥等工具,开始了对兽皮的初步缝制,从而使披挂物能够逐渐适合身体的形状。

但是,兽皮来源很有限,而一般的树皮、树叶性脆易烂,所以韧性纤维的就开始被利用,这就扩大了人类服饰材料的来源。

最早使用亚麻作物制成亚麻布的是公元前6500年安纳托利亚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人。

到公元前3000年人们就开始利用羊毛。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10000-4000年前)人们开始养蚕获取蚕丝。

亚麻、羊毛、蚕丝成为主要衣料。

进入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农业,又逐步创造出纺轮等最早的纺织工具。

纺织品出现以后,人类又学会采用天然染料染色,染料取自植物、水果、花朵。

中国目前出现最早的染色材料记载是《诗经》,其中有“采菉”、“采蓝”的记载。

蓝和菉的本意都是草的名字,因为性喜潮湿,因此大都生长在水边。

当人们穿着素色的衣服到河边汲水时,被蓝草的枝叶碰到而又无法洗去时,染色就为人们所认识。

蓝草染出的色相是叫做“青”色,所以才出现今天的“青出于蓝”的说法。

服饰的发展过程:自然物—亚麻、蚕丝、羊毛—纺织、染色技术的发明商周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蓝、绿等冷色。

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春秋战国贵族冠帽与服饰:头戴冠,两侧有组缨下垂系于颌下,脑后辫发上挽,包入冠内;身穿窄袖长袍,腰系带,足穿鞋。

春秋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深衣样式:襟: 指衣的前幅。

交领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观如英文y。

右衽:领子系向身体右边。

方向不可以相反,左衽为异族或死者的样式。

祛: 袖口,袂: 袖子,裳: 裙子。

曲裾: 由服装环绕形成的裙子样式。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

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

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汉代女装襦,短上衣袖子。

襦的袖子一般较长,窄交领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观如英文y。

腰带,用丝或革制成,起固定作用。

宫绦,以丝带编成,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

魏晋时期,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这一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衫-大袖翩翩的衫子,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

魏晋女服款式多为上俭下丰,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隋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其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襦裙、大袖衫裙、圆领衫宋代朝服:朝服用于朝会及祭祀等重要场合,皆朱衣朱裳,佩带和衬以不同颜色和质地的衣饰,还有相应的冠冕。

宋代公服:圆领大袖,腰间束以革带,头上戴幞头,脚上穿革履或丝麻织造的鞋子宋代妇女裙装:宋代的襦裙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

有披帛,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佩戴一个玉制圆环饰物,史书所称的“玉环绶”,就是这种装饰。

褙子: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

模仿古代中单(内衣)交带的形式,表示"好古存旧"明代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是华夏近古服饰艺术的典范,当今中国戏曲服装的款式纹彩,多采自明代服饰。

明代襦裙:在年轻妇女中间,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裙幅从六幅到十幅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

明代公服:盘领右衽,袖宽三尺。

袍服所用的纹样及颜色,因级别而异:一至四品,用绯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至九品,用绿色。

纹样也不一样,一品用大朵花,径五寸;二品用小朵花,径三寸;三品用散花,无枝叶,径二寸;四品五品用小朵花,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用小朵花,径一寸;八品以下,无花纹。

清代:馬褂是穿在長袍外面的短褂子,長度只到腰際,本來是北方人在騎馬時穿的,滿人統一中國後,不乘馬的人也穿起馬褂,漸漸流行起來。

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顏色是外面黑,裏面紅。

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

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寬寬大大的,後來才變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

她們的鞋子也很特別,是一種花盆式的高底鞋。

至於漢族婦女的服飾,則和明代差不多。

清代中期始, 满汉各有仿效, 至后期, 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 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 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二、中国服饰文化的内涵中国素有“衣冠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的服饰艺术是最有民族性、地域性、人文性及审美性的文化形式。

它是中国深厚人文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服饰艺术中的“礼乐”文化“礼”是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其本质内涵便是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乐”是与歌舞联系在一起,以祭祀祖先神灵为主要内容。

在深受“礼乐”文化影响的阶级社会中,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

各阶层的成员,从衣食住行到穿衣戴帽,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不可随便逾越。

而服饰则成为的重要工具。

中国服饰艺术中的形制、颜色、配饰、纹样等特征,便是“礼乐”文化的鲜明物化形式。

服饰颜色体现尊卑:赤黄色是至尊之色,除了皇帝外是任何人都不能随便乱用的;红、紫是官服之色;黑色,多为小吏之服色;青蓝,多为低品位的服色,常为婢女所用。

诸如此类,在中国传统服色上已形成了固定的体制。

总之,金黄红紫等艳丽之色,多属于达官贵人;青蓝黑白,则属于平民。

服饰形制彰显等威:天子、诸侯穿衮服,戴冕;大夫穿裨衣,戴冕;士人以素积为裳,戴白鹿皮做的皮弁;平民则只能穿布衣。

在配饰上,金钗、翠翘、系在绶带末端的金坠子等等都是贵族饰物,持笏佩玉也是贵族服饰的一种风尚,当时的平民则要遵照“非命妇不得以为首饰,冶工所用器悉送官”。

服饰纹样:最典型的要数龙纹,皇帝衣服用五爪龙纹样装饰,即龙袍,而其他人一般情况下是不能穿着龙纹服装的,只有少数高官可以穿三或四爪龙纹服装,称为蟒袍。

最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服装“冕服”特别集中地凝聚了“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核。

冕服是古代非常隆重的礼服,是帝王百官参加祭祀大典时服用的,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大带、舄(礼鞋)等要件所组成。

冕服的主体是玄(黑色)衣、(黄赤色)裳、冕冠,衣裳上面绘绣有章纹、冕冠上则有旒。

天子在举行各种祭祀时,要根据典礼的轻重,分别穿六种不同样式的冕服,总称六冕,天子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戴十二旒冕服,冕服上的章纹数与冕冠上的旒数是相应的。

十二章纹饰中,上衣六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用绘;下裳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用绣。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虎取忠勇,猴取慎终追远;藻(水草)-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白米)-取其滋养;黼(斧形)-取其决断;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十二纹章”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文饰,或画、或织、或绣在天子及诸侯的官服上。

一种文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威,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

十二纹章来源于古代华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是中华皇权的神圣象征。

2、服饰艺术中的民俗文化“民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2.1 民族服饰中的民俗传统布衣族妇女的服装特色是在头上包裹着尖角往左右延伸的帕子,大多为青底花格布、紫青色布或白布,形似两只水牛角,俗称“牛角帕”。

这一特殊形制的头饰主要是因为在布衣族的民俗中,牛是圣物,与该民族的牛图腾崇拜有关。

彝族流行虎崇拜及葫芦崇拜,所以过去彝族祭司举行丧葬和祭祖时要批虎皮,虎皮披风常作为首领的礼服,另外,彝族服装常常装饰有虎皮纹样。

云南洱海一带的白族曾以鱼为图腾,所以这一地区的妇女都流行带“鱼尾帽”,它是用黑色或金黄色的布制成鱼形,鱼头在前,鱼尾后翘,鱼鳞以帽上所缀银泡子或白色珠子表示。

苗族中流行过蝴蝶崇拜,人们至今还可以在苗族服饰中见到蝴蝶刺绣图案。

土家族、白族都以白虎为图腾,土家族织锦中的“台台花”纹样的原型就是虎头。

台湾高山族是蛇崇拜,高山族的织绣中多有蛇形纹饰,以蛇纹为饰的织绣衣料常被制成裙、衫及结婚礼服,由蛇形纹更演变出了曲折纹、半圆形纹、网纹及菱形纹等。

蒙古族、维吾尔族、鄂伦春族等大多从事游牧、狩猎、渔业生产活动,由于这些民族在历史上大多信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所以其服饰用色、服饰纹样一般与崇拜对象有关,如大多喜好白色(雪山之色)、蓝色(天空之色)、红色(太阳之色)等,喜用花、草、羊、马、鹰、鹿等动植物的形象做服饰图案和服饰纹样的意象。

汉民族的服饰民俗更是丰富多彩:新生婴儿常给穿“百家衣”,也就是用邻里乡亲提供的碎布头制作的衣服,据说这样可以保佑自家新生婴儿健康成长、福寿两全……总之,每个民族的服饰都自成体系,它们在形制、色彩、配饰、质料及工艺等方面所形成的独特的形式和内容,都和每个民族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体现了不同民族别具特色的民俗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