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心动图对胎儿心脏畸形诊断价值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胎儿心脏畸形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旨在探讨超声心动图对胎儿心脏严重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20例孕18~28周孕妇行系统产科检查,重点观察胎儿心脏。结果检出胎儿心脏畸形15例, 5例引产证实, 10例足月产后心脏超声证实,漏诊2例。结论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胎儿心脏畸形的重要首选方法。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胎儿心脏畸形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本院行系统产科检查的孕妇920例,年龄20~42岁,孕期18~28周,其中高危孕妇85例,检出胎儿心脏畸形15例, 5例引产后证实为严重心脏畸形,产后12例有心脏畸形,漏诊2例。

1. 2 仪器百胜 my lab twice,ge 730,探头频率

2.5~5.5mhz,选用ob/fetal echo模式。

1. 3 方法孕妇仰卧位,找到搏动的心脏,确定其位置,通过胎儿肩部确定胎儿的左右方位,打出胎儿四腔心切面、三血管切面、大动脉起始部交叉平面、心尖五腔心、左室、右室流出道切面、主动脉弓长轴切面、动脉导管弓长轴切面、上下腔静脉长轴切面等,测量房室腔、管腔大小,观察瓣膜血管与心室的连接关系,观察主动脉弓与导管弓的形态。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心脏及大血管内血流情况,有无高速、涡流湍流分流反流。

2 结果

920例孕妇中,超声心动图发现胎儿心脏畸形15例(1.63%),其中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3例,三尖瓣下移畸形1例,单心室1例,左心室发育不良1例,室间隔缺损4例,肺动脉狭窄1例,大动脉转位2例,法乐四联征2例。另来复查的新生儿发现2例漏诊[1]。

3 讨论

3. 1 胎儿心脏检查的最佳时间胎儿心脏超声检查的最佳孕周是20~22周,因此时的心脏结构已能被超声清晰分辨,羊水相对较多,胎儿易变换体位,骨髂钙化不很强,但18~26周亦可, 26周以后胎儿体位合适也可清晰显示。

3. 2 胎儿心脏检查的常用切面,①胎儿四腔心切面,观察左右心房左右心室及房室瓣膜。该切面对诊断左心发育不良、三尖瓣下移畸形、三尖瓣闭锁、房室管畸形、单房心单室心等较直观,可作出诊断。②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主要观察主动脉、肺动脉之间的位置关系及与心室连接情况,对法四、右心室双出口、永存动脉干、大动脉转位等的连接关系显示较清楚,为重要的诊断切面。③主动脉弓和动脉导管切面,测量主动脉升部、弓部内径,测量动脉导管长度及内径,观察弓部发出的三根血管。④三血管切面,了解血管的大小排列顺序,观察肺动脉、主动脉、上腔静脉的位置关系[2, 3]。

3. 3 超声可显示的心脏畸形,目前超声能明确诊断的五大畸形:心内膜垫缺损,法乐四联征,大血管错位,主动脉缩窄,左心

发育不良,这五大畸形是超声必须检查出来的重大畸形,是目前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

3. 4 超声对胎儿心脏检查是一种无创、简便、准确度较高的检查方法,容易得到孕妇及家属的理解,目前无其它更理想的检查方法可代替。超声检查包括m型、b型、c型彩超, d多普勒诊断,对于胎儿心脏的解剖结构、血流方向及血流性质均有较清楚的显示,对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也越来越多的超声医生参与到胎儿心脏学习与研究中,红房子医院超声室严英榴主任医师认为,一般胎儿心脏检查在20~22孕周最佳, 14周即可胎儿心脏检查。本组资料表明,超声心动图可以清楚显示胎儿心脏的形态结构,对严重的胎儿心脏畸形可以早期做出诊断(28孕周前),有效的减少畸形儿的出生,准确率高,本组漏诊的2例中一例为法四,一例为肺动脉狭窄。胎儿心脏检查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孕20周前胎儿胎动频繁,心脏结构显示欠清,加上缺损口较小,容易漏诊,还有孕妇肥胖、胎儿位置、羊水量等均影响胎儿心脏的成像,加上操作者的熟练程度,胎儿心脏心动图检查是近年发展的项目,技术有待提高,切面还有待规范化。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对产前筛查要求会越来越高,而超声心动图的无创、简便、直观、检出率高的优点,已成为筛查中孕期胎儿心脏畸形的首选诊断技术,对优生优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严英榴,杨秀雄.产前超声诊断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2] 温燕萍,王小燕,陈彥红. 不同切面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心脏畸形的临床研究.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 14:1218-1219.

[3] 刘建军,张学光. 胎儿心脏畸形的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河北医药, 2012, 4:566-5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