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沿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新趋向——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前沿热点问题述要
1 — 2
主义 , 要反 对给 马 克 思 主义 任 意 张 贴标 签 的新 教 也
条主义 , 而为 马克思 主义 中 国化 创 造条件 。[ ] 从 2
成 一样 , 是一 个 不 断发 展 和 完 善 的 过程 。 只有 用 马 克思 主义 的观点 去研 究 和 解读 马克 思 “自由人 联 合 体 ” 理理 想 的科 学 建 构 , 能 更 好 地 理 解 它 的发 伦 才 展 性 , 能更 好地 实 现 人 与人 、 与社 会 、 与 自然 才 人 人 以及人 与 自身 的和谐 。[] 7也有 学 者 指 出 , 伦理 学 从 的视角 分析 ,共产 党宣 言 》 揭 示 的是 一 部道 德悖 《 所 论 的展 现史 , 对 人 的存 在二 重 化 的哲学 把握 。 是
的生 活 , 回到人 类 的生 活 。新 时 期 的 马 克思 主 义伦 理学 研究要 进 一 步 向前 发 展 , 必 须 把 “回到 马 克 就
克思 主义 伦 理 学 曾一 度 出 现 过 边 缘 化 倾 向。进 入 2 l世纪 以来 , 别 是最 近几 年 来 , 克 思 主 义伦 理 特 马 学研 究 已经取得 了令人 欣 喜 的进 展 , 现 了一 些 可 出
到现 实生 活 ” 合 起 来 。与 此 相 应 , 克思 主 义 伦 结 马 理学 研究 也应 当把 回到 马 克思 、 格 斯 和 回到 现 实 恩 生活 这两 个 方 面 结合 起 来 。 “ 回到 马 克 思 ” 一 口 这 号主 要是指 根据 马克 思 的原 典研 究马 克思 主义哲学
是把 马克思义任意 张贴标 签 , 照 自己的需 要 , 马 按 把
克 思经典 作家 的一 些 言 论从 其 思 想 整体 中 、 文 本 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研究方向与前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研究方向与前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与外延、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文将从主要研究方向和前沿问题两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一、主要研究方向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哲学维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哲学维度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基础方向。
这一维度主要关注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重要理论基础,探讨其科学性和历史地位,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建设密切相关,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当前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如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具体实践和创新,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这一方向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等问题的研究。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国际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进程的加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国际范围内的比较研究日益重要。
这一方向主要关注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探索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拓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国际话语权。
二、前沿问题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科技革命科技革命的发展对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读和引领科技革命,是当前研究的前沿问题。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全球化进程全球化进程加速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全球化时代,如何与其他理论体系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全球化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前沿问题。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何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提供科学的指导和理论支持,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探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探微【摘要】本文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展开探讨,首先从背景介绍、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入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
接着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和发展,并指出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最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性,并总结了本文的观点。
通过本文的阐述,将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的理解,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前沿问题、理论、历史、发展、挑战、未来方向、重要性、展望、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受、转化和发展过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探索。
背景介绍部分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确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的探索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热点议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化道路将成为本文分析的重要内容。
当前,中国面临着经济转型、社会变革等多重挑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
探讨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对于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
部分的分析将有助于理清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脉络和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1.2 研究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一直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对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本质和基本精神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对于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特点和发展规律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吸收和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和具体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热点问题介绍(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热点问题介绍(三)第三部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理论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对历史脉动作出敏锐的反映。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亲历着两场深刻的转变:一是国内的社会转型,即从封闭停滞到改革开放,从传统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世界的格局转变,即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以对话代替对抗,在政治多极化转变过程中经济区域化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
世界格局的新变化,要求理论研究必须紧扣“时代性”,只有这样才能跟上世界历史前进的步伐;国情认知的新特点,要求理论研究必须立足“民族性”,唯其如此才能准确把握本民族在世界历史格局中的定位。
将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结合需要一种深透的世界历史眼光。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勾画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蓝图,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既避免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历史挫折,又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既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民族精神的瑰宝“,她作为社会转型期理论的自觉要求与积极成果,代表着改革开放20年来中华民族最大的理论收获。
一、世纪之交的理论视点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理论成为国内理论研究的视点中心,党的十五大以来,以邓小平理论为母题的研究工作更臻热烈,表现为主题更广泛,内容更深刻,成果更丰富。
究其原因,概要述之,主要基于下列三个条件。
(-)党的十五大的召开开创了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新境界。
党的十五大的历史性贡献是把邓小平理论正式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对之作出了历史的科学的评价。
十五大之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实践过程中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回响。
以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以及邓小平理论的科学评价为起点和指针,邓小平理论研究在各个领域普遍展开,诸多研究、探索、阐发邓小平理论的作品纷纷面世,这其中既有郑必坚、龚育之、石仲泉等老一辈理论家的理论贡献,也有众多中青年学者的理论成果。
思想新高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沿探索
思想新高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沿探索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探索。
这一探索成为了中国理论创新的源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思想的新高地,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沿探索,既是一次实践总结,也是一次理论拓展。
首先,思想的新高地体现在实践总结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一次次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推进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结合。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为,实践是立足点也是出发点,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的正确性。
实践总结的过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逐渐走向中国化,即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创新。
其次,思想的新高地体现在理论拓展上。
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逐渐有了自己的特色。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共产党人视为基本指导思想。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成为了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利用世界一流的理论成果和中国近代以来理论创新的实践,不断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这一理论拓展既与当今时代的现实需求相契合,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动。
第三,思想的新高地体现在实践成果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沿探索,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的突破,更是一项可以落地生根的实践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还是文化建设,都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下前进的。
例如,中国共产党实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严厉打击腐败现象,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一实践成果的取得,既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的新高地的巩固,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成功运用。
思想的新高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沿探索,是中国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
这一成果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有力的支撑。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指导下,中国将继续迈向更加繁荣和富强的未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仍然是一种富有解释力和影响力的哲学理论。
同时,它也面临许多重大的时代性课题,有些甚至具有根本的挑战性,需要结合新的实践经验和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丰富和发挥。
这里,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1.本体论问题是当代世界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人们甚至认为,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也不过是在拒斥传统本体论的同时所实现的一种当代的“本体论复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不仅是研究本体论需要加以讨论和澄清的一个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理解。
这里首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是马克思本人的本体观。
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与本体论的关系,学者们见解不一。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有其“本体论”(“存在论”)。
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变革就源于对传统本体论首先是传统本体观的变革。
马克思的本体论是一种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
这一本体论构成整个马克思哲学大厦的基石。
同时,它也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逻辑起点。
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概括为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具有下述三层含义:其一,它表明了生产力的观点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主要特征;其二,它揭示和展现出物质对象与人类实践活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内在关联,即将物质和实践这两者视为同构一体和密不可分的。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而作为客体的物质则是实践化的物质。
因此,就此而言,物质的实践和实践化的物质在马克思那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其三,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称为“存在论”,不仅符合“本体论”一词的固有含义,而且也更切合马克思哲学的主旨和本质精神(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之所以在多数场合沿用“本体论”这一概念,仅仅是考虑到既有的通行习惯用法)。
人们对本体论概念的理解颇具歧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探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探微作者:谭培文来源:《桂海论丛》2014年第02期摘要:学术前沿不一定就是研究热点,而是推进学术问题研究过程处在最为前端、最具有战略性与前瞻性的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处在最前端的前瞻性、战略性的问题,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究竟是怎样的?什么是本真的马克思主义,这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究竟是何以可能的?它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否需要、是否可能、究竟何以可能等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如何时代化、大众化等问题;中国道路的价值与全球化时代如何建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等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沿问题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2-0035-04前沿是指在战争中处在与敌相接的最为靠前的地方。
学术前沿不仅要看它是如何推进的,更为重要的还应该看这个问题是否能够引领某种学术研究思潮。
即便有些学术问题是靠前的问题,但那些不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不一定能够上升为学术前沿。
为此,黑格尔说:“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来,才会起飞”[1]。
这不是说,哲学落后于时代。
而是说,哲学是反思的学问,反思的前提就是对时代的最为前沿的问题看它是如何历史地推进的。
反思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使智慧之神张开自己的翅膀,展翅向前飞翔。
换言之,哲学必须把握时代前进过程的学术前沿,而且这种前沿必须能够引领时代的学术研究方向。
所以,学术前沿必须是在推进学术问题研究过程中,那些处在最为前端、最具有战略性与前瞻性的问题。
那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过程中,有哪些问题是处在最前端或最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四大问题。
一、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接合。
要研究这个问题,首先第一个要研究的前提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是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第一个前提就是要搞清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样的。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扫描论文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扫描论文摘要:本文描述了近5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包括基本原理的内容与拓展、中国化、经典文本的研究、学科建设、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等方面。
这些方面代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向和最新成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文本研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及其面临的挑战1、关于马克思主义体系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理论体系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有学者认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首先要承认哲学是一门学科,哲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应当有许多经过实践检验而成立的原理且构成了一个前后一贯的完整严密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宇宙、人类社会、精神活动。
而有的学者希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能够消除以往教科书的“板块结构”,有意识地涉及自然哲学、社会理论、伦理学、美学、辩证逻辑以及中外哲学史研究等分支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从而建构一个以实践观点贯穿始终的新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
还有学者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区分为“内核”和“外围”两个部分。
一方面,适当放宽和调整对理论之外围的理解;另一方面,坚守对理论之核心内容的信念。
2、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虽然这不算一个新话题,但依然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观”的问题。
有的认为应急需纠正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某些简单化、绝对化倾向,需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性观点,把握其基本精神,吸纳研究的新成果,搞清其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将其转化为现实的思想路线。
有的指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特性,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前提。
另外,学者们还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模式、马克思主义与解释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148理论纵横理论版引言: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应能够紧密围绕自身所具备的学科特色与科学性。
即便在当下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飞速发展的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具备极强的应用价值。
其所蕴含的与时俱进品质,促使我国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拥有更明确的方向。
相关学者需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能够进一步了解与研究社会发展规律。
带着创新视角,不断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进行再研究。
确保其能够充分发挥现实指导作用,将博大精深的内涵进行充分挖掘。
做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融入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并指导我国更有效的建设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相关学者必须能够着眼世界、放眼未来,结合我国实际发展特色与基本国情,更加系统、全方位的探究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
结合学术研究领域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的研究要点、难点等要素,能够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的特征。
并能够将其作为继续深度研究的核心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进行科学拓展与深化。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特征(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具备一定创新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的研究,需能以现代化的特点进行融合。
相关学者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进行深入了解,如此才能对相关前沿问题特征进行全面解读。
在整个过程中,需摒弃落后的哲学思想,并充分汲取具有研究价值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知识。
与此同时,在对文化理论、生态理论等方面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所具备的创新性特征。
而这种创新性,更多的是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巨著中所阐述的具有前瞻性的思想。
其鲜明的与时俱进品质,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特征等方面,进行全面解构与研究的过程中,应能紧密围绕实时的文学理论、经济理论等要素,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构成要素,从而创新出新的解读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进行深入再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沿问题研究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
一、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中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起点与丰厚土壤
三、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优良传统的深度结合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本问题 • 第二章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第三章 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 •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 第七章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展问题的若干分析与对策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前沿问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马克
思主义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北京大学哲学 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主要著作:《艰辛探索的哲学轨迹——1956至1966年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现代哲学》《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二十世纪中国马克思 主义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主编,天 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视野》(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 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 项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成就、问题与对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成就、问题与对策■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斌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学术界针对学科内涵、学科定位、研究领域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主要就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相对全面地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的成就、问题和对策,旨在更好地推进该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和全面发展。
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特别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建设问题,成为专家学者的重点研究领域。
学术工作者针对该学科建设中的学科内涵、学科定位、研究领域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在取得较大成果的同时,也发现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就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全面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的成就、问题和对策,旨在更好地推进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重点,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多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规律、特点和理论成果。
[1]近年来,一些科研单位和学者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
(一)学科定位精准,学科意义深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处于中心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标志性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应用和继承,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和保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其学科意义主要体现在学术功能、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上,尤其是在意识形态、政治宣传、社会服务等方面,既有助于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用辩证的思维发展马克思主义,又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特别是对于繁荣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确保正确稳定的社会发展方向都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沿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沿问题研究
作者:石国亮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04期
〔主持人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的理论创新的一条根本经验,也是理论界始终关注的热点之一。
2005年国务院决定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二级学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
党的十七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系统的论述,不仅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依据,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作为改革开放十条基本经验之首,而且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同时,对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如何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如何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问题进行了战略部署。
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
本专栏所刊发的几篇论文,有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概括作了有深度的分析;有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历程、新任务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有的从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新的探讨,其目的在于引起理论界的关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刘德军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省级教学名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的老师和本学科点研究生必须认真对待与搞明白的问题。
今天,我借学校论坛的机会,着重讲一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前沿的几个问题,以供老师与同学们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展概况(一)学科发展现状中共中央决定: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
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其中的五个二级学科之一。
据了解,全国目前已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士点2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1个,总计46个。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点9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73个,总计168个。
如此庞大的研究队伍,如此众多的招生数量,再加上在各地的宣传部、党校、社科院、军队院校中,还有一支颇为壮大的研究队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成为研究人员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学科之一。
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搞得好会有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研究水平,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搞得不好,则只能适得其反。
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含量亟待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建设亟待规范。
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生命力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生命力所在。
(二)学科建设总体思路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郭建宁教授,就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郭教授认为,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品位,规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建设,已是当务之急。
他提出的总体思路主要有以下五点:1、以历史为线索。
即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迁、社会变革、文化转型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从中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线索、发展格局、经验教训和当代走势。
2、以实践为基础。
即紧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当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方法论摘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发展的理论。
这里的国情指的就是中国的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就是通过社会实践,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来实现。
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充分的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才能让马克思主义为我国所用,这也是进行实践的前提条件。
因此对文化的清晰解读是必可少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国情;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自共产党建立以来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项重要理念。
学者也热衷于对其进行研究讨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最先被谁所提出的,最开始是如何理解的,为什么后来把“中国化”这词改为“具体化”,现在对马克思主义深入化研究时,遇到一些疑难需要解决,又得到哪些新的进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核心理念之一,也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如何提出的,应当怎样理解,为什么后来停止使用“中国化” 的提法而代之以“具体化”。
当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中,遇到哪些哪些疑难有待解决,又有哪些由于社会国情的改变有一些理论可以更改创新。
提出怎样的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史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艾思奇在他的书中提出的,而对这一理论推进最大的属于毛泽东。
艾思奇认为中国哲学与社会实践是相结合的,而毛泽东则认为要让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除了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外,还应该运用一定的形式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理论。
让它成为中国有用的理论。
1938 年毛泽东讲在六届六中全会讲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来为了和苏联的友好关系,避免国家矛盾就把“中国化”改为了“具体化”。
1956 年大跃进时期“毛泽东思想”又一次提出,特别是在和苏联的关系恶化以后,更加多的利用起来。
文化大革命时期,浮夸风、鼓吹风盛行,还把支不支持毛泽东思想作为衡量真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一标准。
直到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说法才被重新启用并流行。
“第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学术前沿问题综述
律 , 断推 进 马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进 程 ; 不 第 三 .不 断 拓 展 马 克 思 主义 理 论 研 究 的 领
域 和 深 度 . 力 实 现 学 术研 究 、 策 探讨 努 政 和理 论 宣传 的有 机 结 合 ; 四 , 力 提 升 第 努 马克 思 主 义理 论 研 究 的 国际 视 野 ,大 力
话 语 ” 。 华侨 大学 哲 学 与 社 会 发 展 学 院杨 楹 教 授则 从 反 思 的 角 度 探 讨 了 “ 总结 中 国 马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研究 ”这 一 范式 中存 在 的一 系 列 突 出 问 题 。 些 问 题 主 要有 : 这 第
理 论 .可 以拓 展 出研 究 美 国霸 权 衰 落 时 期 全 球 金融 动 荡 的 新 范式 。 四 、 关于 马克 思 主 义 理 论 教 育教 学
总 结 与 反 思 依然 在知 识 论 的平 台 上 进 行 , 乏 应 有 的 价 值 审 视 ; 二 . 能 缺 第 未 分 领 域 、 层 次 、 主题 地 进 行 反 思 性 总 分 分
化 的主 体 是 谁 ; 四 , 六 十年 马克 思 主 第 这 义 中国 化 的 主题 是 什 么 ; 五 , 六 十年 第 这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的 主要 经 验 教 训 是 什 么 。针 对这 些 问题 , 他认 为 。 须 承 认 这 必 六 十 年所 取 得 的成 就 就 是 坚 持 马 克 思 主 义 指 导 的结 果 。 而且 , 应该 把 这 六 十 年 作 为 一个 完 整 的过 程 来 看 待 。否 则 就 割 断 了 毛泽 东 思 想 和 邓 小 平理 论 等 的 内在 联 系 。 所 以说 六十 年 是 一 个完 整 的过 程 , 之 其 理 由在 于 贯 穿 于这 六 十年 的是 同一 个 主题 , 即是 对 “ 么是 社 会 主 义 ” 什 以及 “ 如 何 建 设 社会 主义 ” 的探 索 。 这六 十年 来 推 动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的 的主 体 当然 是 广 大 中国人 民 。 从 具 体 创造 过 程 而 肓 , 但 主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作者:王学俭张智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年第01期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设立八年来,已取得重大的发展,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亟须加强和改进的问题。
结合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的实践和经验,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应主要从强化学科问题意识、明确学科方向定位、优化学科结构体系、规划学科发展战略、营造学科学术环境方面加强和改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思考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020-03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工程、生命工程、基础工程。
目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上,众多理论工作者始终强调高度的理论自尊,保持高度的学术自觉,保有高度的学科自信,立足学术前沿,以高度的学科建设使命感和责任感,致力于学科的架构、总结、省思和拓展,已取得了卓著成绩。
但是,必须看到其中也存在一些现象和问题亟须加强和改进。
本文就结合近八年来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的理论总结,谈几点看法,求教于同仁。
一、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人们“主动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分析问题”的自觉意识,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品质。
科学的发展、知识的增长和学术的进步始于问题,这几乎已经成为学术研究者们的共识。
学科的成立,源于知识的划分和对精确知识的追求。
“问题的学科化”和“学科的问题化”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
一门学科只有能够诠释现实问题,回应时代需求,才有其价值。
一般而言,任何研究都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动向与前沿问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动向与前沿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学术研究方法,在当代中国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呈现出一些新的动向和前沿问题。
本文将对这些新动向和前沿问题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这一要求使得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更加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和中国特色的体现。
研究者们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和发展道路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在当代中国,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因此,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话,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思想资源。
这种对话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主义之间建立起联系,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精神世界。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在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需求更加迫切。
研究者们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理论应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实践中,为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思维工具和理论支持。
四、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的对话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开始与国际学术界开展广泛的对话和交流,吸取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先进成果,以丰富自身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这种对话不仅有助于扩大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更能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更加开放、多元化。
五、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问题的结合当代中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开始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这些现实问题相结合,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思想支持和政策建议。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贾建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考博分数线-出题老师-考博重点
中共中央党校贾建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考博分数线-出题老师-考博重点一、专业的设置贾建芳老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方向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贾老师长期从事马列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和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很有造诣,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个专业的人才正是是社会所需要的,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这一个方向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一个下设方向,导师是贾老师,贾老师同时也是马克思人的学说中国化研究方向的导师。
二、考试的科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考试科目是: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0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含原著)③3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复试加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三、参考书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郭德宏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历程》第一、二、三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朱乔森、李玲玉、柳建辉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5、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6、金春明等主编:《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7、郑必坚等主编:《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2年版。
9、《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10、郭德宏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
11、林国标:《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角》,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李景治、蒲国良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概述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概述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从两个角度界定义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以及后人对它的发展。
我们现行党章上规定的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广义上说的。
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和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在我国,我们又把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经列宁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称之为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21世纪为什么还要研究19世纪诞生的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理论又是科学信仰。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怎么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1、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有重点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
2、要认真研读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原著。
3、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二、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特点(一)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特点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和实践最丰硕的时期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我国理论界从此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理论界最活跃、形成的成功也是最多的一个时期。
2、特点:出现了向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回归的趋势。
以20世纪70、80年代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起点,紧接着就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生产力的标准等问题展开了热烈地探讨和较为深入地研究。
从90年代开始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激烈地讨论。
世纪之交,理论界又就深化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调研。
当前伴随着我们党提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等问题的研究继续升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现状分析报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现状分析报告一、学科概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它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能够同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在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并在新的实践中获得新的发展.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的中国的特性,带有中国的作风和气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它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先后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会在新的实践中得到新的发展。
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二级学科,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这个学科的研究和建设,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重点,密切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理论总结,深入研究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学科队伍本学科教师队伍共22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11人,学科队伍、职称结构合理,但学历层次较低。
详细情况见下表。
三、科研现状(一)学术论文1.史历,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 理论前沿,2007,10(499):31-32,CN-3807/D, 中文核心2.史历,论科学发展观价值选择的未来性和整体性,中国市场,2007,187-90,CN11-3358\F,中文核心3.史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经营与管理,2007,3,41-42,CN12-1034/F经济类核心4.刘双, 试论构建和谐社会维度中的思想道德建设, 科学社会主义,2007,3,109-112,CN11-2797/D, 中文核心5.史历, 试论构建和谐社会维度中的思想道德建设, 职业时空,2007,1(3),27-28,CN13-1349/C, 中文核心6.秦小霞,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前景及制约因素分析,学术界,2008,3(263-268)ISSN-1002-1698,核心7.秦小霞,转型时期乡村社会的政治结构变迁及政治改革问题探析.农业经济,2007,3 6-7,CN21-1016\F, 中文核心8.秦小霞,新时期农民发展问题及乡镇体制改革初探,中国市场,2007,1 45-46,CN11-3358\F, 中文核心9.王冰,大学生科学素养和对科学技术态度的调查与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 110-113页,中文核心10.彭秀兰,青少年文化世界的本质与德育的使命,高等教育研究2008.6 (20页)CN42-1024/G411.张爱红, 学校德育信度和效度缺损归因及对策探析,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3,CN 13-1377/P12.张爱红,从档案看马君武的道德观,兰台世界2007.06,63-64,CN21-1354/G2, 中文核心13.张爱红, 论传统孝道在新农村背景下的现代功能及重构途径,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3、34-36,CN41-1011/C, 中文核心14.王卫华,WTO规则对我国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的挑战析,经营与管理2007.11,11-13,CN12-1034/F, 核心15.王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重新阐述,教育与职业2008.4 126-127页, 核心16.王冰,试论高等学校德育的制约及其化解,教育与职业2008.9 108-109页, 核心17.王冰,浅谈邓小平干部选拔思想,科学管理研究2007.12 133-134页,中文核心18.王冰,EQ理论于大学生精神状态提升的关系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8 40-42页,中文核心19.王伟,浅论江泽民知识分子政策的创造性发展,理论新探索,007,1,8-9,CN62-1031/F20.王冰,青年学生对迷信现象态度的调查与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5 45-47页,中文核心21.王冰,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建构特征,中国成人教育2008.3 47-48页,中文核心22.李振堂,高校教师群体心理特点及对学校管理的影响,中国成人教育,2008(1),37-1214/g4,核心23.高联合,从行为训练到理性提升,当代青年研究2008,268(7):49-52CN31-1221/C,中文核心24.洪军,浅谈大班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福建论坛,2008,6:99-100 CN35-1268/C,中文核心25.王伟, 浅论江泽民知识分子理论的形成背景, 世纪桥,2007,1,5、15,CN23-1464/D26.朱大锋试析大昭保沼“文明相容的人权观”天中学刊,2007,22(3):28-30,CN41-1232\C27.朱大锋,略论先秦儒家、法家的“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8(5):89~91,CN 50-1138/C28.朱大锋,自由、责任和人道主义,黑龙江教育学报,2008,27(10):22~24,CN 23-1143/G429.李振堂,孙中山的伦理观,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2008(9)69-70,cn32-103230.李振堂,正视农村教育不公平问题,经营与管理,2008(4),79-80,cn12-1034,核心31.李振堂,科尔伯格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的借鉴意义,天中学刊,2008(4)138-14032.张爱红,浅谈大学教育发展定位的人文取向,教师教育研究,2008(3)84-85 ,cn 11-5147/g433.刘双,构建和谐社会应正确认识和把握的几个问题,天中学刊2008年第23卷第6期第19-21页34.王伟,党的小康社会基本理论形成过程探析,党的小康社会基本理论形成过程探析2008,7:5-8CN41-1396/C35.李振堂,高校院校如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农村经济2008(4):73-74CN21-613936.高联合,“灌输”与青少年道德教育,天中学刊,2008,23(6):136-137 CN41-1232/C(二)论著、教材1.秦小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功能与创造性工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2,ISBN 7-206-04487-52.史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发展观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5,ISBN 7-206-05289-73.刘双,《批判和构建近世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问题研究》,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8,ISBN978-7-80183-955-74.刘双,《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红旗出版社,2007,6,ISBN978-7-5051-1513-25.刘双,《发展经济学的变革与发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6,ISBN7-206-05289-96.羊守森,朱鸿飞,洪军,王永恒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ISBN978-7-81131-300-07.李振堂,《思想道德修养》,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ISBN 978-7-227-08042-18.牛耀堂,曹忠义,张爱红,李振堂,王文卓等,《邓小平理论概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8 ISBN 978-7-215-06508-69.张爱红,《批判和构建近世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问题研究》,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ISBN978-7-80183-955-7(三)科研项目1.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项目(编号:2007A020):《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的价值选择》,主持人:史历.主要完成人:史历,秦小霞,李春生,丁如剑,羊守森,付昆等2.河南省科技厅项目(编号:0724********):《合并高校校园文化整合问题实证研究》,主持人:张爱红,主要完成人:张爱红,曹忠义,李振堂3.河南省教育厅:2006-ZX-208:《当代青年的使命与生态环境教育》,主持人:史历.主要完成人:史历,秦小霞,张婷,何中喜,王万玲,聂向山4.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06-JKGHAG-208,《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主持人:刘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
一、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中国文化是马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优良传统的深度结合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本问题 • 第二章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第三章 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 •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 第七章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展问题的若干分析与对策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前沿问题研究
• 郭建宁,1990年于北京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马克
思主义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北京大学哲学 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主要著作:《艰辛探索的哲学轨迹——1956至1966年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现代哲学》《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二十世纪中国马克思 主义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主编,天 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视野》(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 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 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