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用人的核心四步骤》

合集下载

曾国藩4条识人之术

曾国藩4条识人之术

曾国藩4条识人之术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治理山西期间总结了一套独特的识人之术,被誉为“曾氏四条识人之术”。

这四条识人之术包括:审时度势、明辨是非、善于用人、明辨才能。

下面分别对这四条识人之术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是审时度势。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和品质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下会有所变化,所以在识人时要善于审时度势。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与时俱进,适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变革,才能在政治、军事和社会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因此,在识人时,曾国藩注重观察一个人是否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和思维方式,是否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变化。

其次是明辨是非。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是识别其价值和能力的重要依据。

他强调要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来判断其品德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在识人时,曾国藩注重观察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是否遵守道义和法律,是否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第三是善于用人。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和能力是识别其价值和潜力的关键。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的才能和能力,才能在工作和事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

在识人时,曾国藩注重观察一个人是否具备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否具备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是否具备领导和管理他人的能力。

最后是明辨才能。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和能力必须与其所从事的工作和职责相匹配。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就和发展。

在识人时,曾国藩注重观察一个人是否具备适应岗位和职责的能力和经验,是否具备解决具体问题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总结起来,曾国藩的四条识人之术是一套全面科学的识人方法。

在识人时,我们应当审时度势,明辨是非,善于用人,明辨才能。

只有通过这些准则,才能更好地识别一个人的价值和能力,从而在工作和事业中找到合适的人才,发挥他们的潜力,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曾国藩浅谈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浅谈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观其所由以辨依似;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观其情机以辨恕惑;观其所 短以知所长;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2、五视: 居而视其所亲;富而视其所为;达而视其所举;窘而视其所不 为;贫而视其所不取。 ★曾国藩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用人先识人
2、识人与相人旳不同 ★“冰鉴”相术口诀: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 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 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适于时事旳人才干发挥巨大作用
【原文】
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 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 材亦奏神奇之效。不然鉏铻而终无所成。故世 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合用也。魏无 知论陈平曰:“今有后生考己之行,而无益胜 败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当战争之世,苟 无益胜败之数,虽盛德亦无所用之。余生平好 用忠实者流,今老矣,始知药之多不当于病也。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逆境使人成长,学习使人进步
1、曾国藩一生在逆境中走来 ★科考败北 ★出师不利 ★朝廷猜疑 ★功名尽毁,后人骂名 ▲一味忍耐,徐图自强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
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作战人才:水上有彭玉麟、杨载福等;陆上有李元度、唐训方、李榕、 吴迪修、黄润昌、塔齐布、刘铭传等。
军需人才:李瀚章、甘晋、郭嵩焘、李兴锐等。 文书人才:许振祎、罗萱、程鸿沼、柯椒、向师埭、孙衣言、黎庶昌等。 吏治人才:李宗羡、洪汝奎、赵烈文、何豫、倪文蔚、方宗诚、萧世本等。 文教人才:吴敏树、莫友芝、陈鼐、俞樾、戴望、吴汝纶、张裕钊、

曾国藩用人4个漏斗

曾国藩用人4个漏斗

曾国藩用人4个漏斗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往往决定了他的人生,以及他做事的成败,所以曾国藩看重这些方面的观察,也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符合人才的选拔条件。

究其本质,曾国藩还是着眼于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而这些其实是就是曾国藩识人时的重心所在,曾国藩识人的本质就是选拔人才。

曾国藩所谓的人才论相比较于“唯才是举”这种说法,还是相当独特的,也就是说,确实和一般人不太一样。

事实上,所有成功的人基本上都很会发现并使用人才,这基本上也是作为一个成功领导者的首要条件。

像刘邦,相比较于项羽,可以说是一无是处。

要知识没知识,要文化没文化,要长相没长相,甚至出身也远不如项羽,但刘邦只有一点比项羽强,就凭这仅有的一点优势赢得了天下。

刘邦唯一的一点优势,就是他肯用人,他会用人,他能真正做到唯才是举,甚至连陈平这种据说是生活作风有问题的人,他也不管,也照样重用,这才叫真正的唯才是举!总的来说,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认为用人要分为四个漏斗来进行,层层筛选,最终聚拢各路精英。

第一步“广收人才”曾国藩也主张首先要尽可能地网罗人才,选人、用人的标准不要太严苛。

这是说大家都要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但到哪儿去找那么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啊!人都是有私心、有私欲的,有德或者有才,有一样就不简单了,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要那么求全责备。

他在家书里曾经批评他弟弟曾国荃说:“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

”(《曾国藩全集•家书》)是说你平常老说手下没人可用,那是你自己眼孔太高,发现不了人才。

然后他又现身说法,说兄长我平常用人啊,“凡有一长一技者,兄断不肯轻视。

”(《曾国藩全集•家书》)那意思虽然有点自吹自擂,但也确实符合实情,所以当时人就评价,当世最擅于用人的就是曾国藩,以至于一向不喜欢的王闿运在《湘军志》里也评价说,曾国藩身边人才济济,“几乎举全国之精华,汇集于此”。

是说当时全国的人才都围绕在他身边。

这还得了,所以曾国藩想要不成事都难。

但曾国藩用人也不是完全没条件,所以他这个“广收人才”论里,就有一个很有名的“官气、乡气”说。

完美的用人四部曲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深度好文)

完美的用人四部曲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深度好文)

完美的用人四部曲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深度好文)罗人才 ,选人、用人的标准不要太严苛 ,因为“为德为才 ,得己难 ;两者兼全 ,更不数觏”。

这是说大家都要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但到哪儿去找那么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啊 !人都是有私心、有私欲的 ,有德或者有才 ,有一样就不简单了 ,作为一个领导者 ,说:“人才以陶冶而成 ,不可眼孔太高 ,动谓无人可用。

”说你平 常老说手下没人可用 ,那是你自己眼光太高 ,发现不了人才。

然后他又现身说法 ,说兄长我平常用人啊 ,凡有一长一技者 ,兄在《湘军志》里也评价说 ,曾国藩身边人才济济 ,“几乎举全国人才之精华 ,汇集于此”。

是说当时全国的人才都围绕在他完全没条件 ,他这个“广收人才” 论里 ,就有一个很有名的“官多 ,一种乡气较多。

”也就是把人才粗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有官第一部 ,“广收” 曾国藩也主张首先要尽可能地网不要那么求全责备。

他在家书里曾经批评他弟弟曾国荃断不肯轻视。

”实际上 ,就连一向不喜欢曾国藩的王阊运”。

身边。

这还得了 ,想要不成事都难。

但曾国藩用人也不是气、乡气”说。

他说 :“大抵人才约有两种 ,一种官气较。

”气的人,一类是有乡气的人。

那什么叫官气呢?曾国藩解释说:“官气多者,好讲资格,好问样子,办事无惊世骇俗之象,言语无此妨彼碍之弊,其失也,奄奄无气。

凡遇一事,但凭书办家人之口说出,凭文书写出,不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不能苦下身段去事上体察一番。

用现在的话说 ,有官气的人 ,就是有官僚气 ,曾国藩认为这种人最死气沉沉 ,最没有活力 ,所以虽然这种人可能也有小才也有些个人专长 ,但一个团队 ,一个组织 ,要想成事 ,一定要摒才能 ,好出新样 ,行事则知己不如人 ,言语则顾前不顾后 ,其失也,一事未成 ,物议先腾。

”就是说有乡气的人好逞能 ,个性鲜明 ,种人,曾国藩说 :“吾欲以‘劳苦忍辱'四字教人 ,故且戒官气而姑用乡气之人 ,必取遇事体察、 身到、心到、口到、眼到者。

历史趣谈:曾国潘用人四部曲教你如何快速找到良才

历史趣谈:曾国潘用人四部曲教你如何快速找到良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曾国潘用人四部曲教你如何快速找到良才
导语: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认为用人要分为四部来进行,我们可以称之为“用人四部曲”。

第一步“广收” 曾国藩也主张首先要尽可能地网罗人才,选人
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认为用人要分为四部来进行,我们可以称之为“用人四部曲”。

第一步“广收”
曾国藩也主张首先要尽可能地网罗人才,选人、用人的标准不要太严苛。

这是说大家都要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但到哪儿去找那么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啊!人都是有私心、有私欲的,有德或者有才,有一样就不简单了,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要那么求全责备。

他在家书里曾经批评他弟弟曾国荃说:“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

”(《曾国藩全集•家书》)是说你平常老说手下没人可用,那是你自己眼孔太高,发现不了人才。

然后他又现身说法,说兄长我平常用人啊,“凡有一长一技者,兄断不肯轻视。

”(《曾国藩全集•家书》)
但曾国藩用人也不是完全没条件,所以他这个“广收人才”论里,就有一个很有名的“官气、乡气”说。

他说:“大抵人才约有两种,一种官气较多,一种乡气较多”。

也就是把人才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官气的人,一类是有乡气的人。

所以,虽然说面对人才,要广收,要唯才是举,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甄别。

所谓的唯才是举,在曾国藩那儿,主要是领导者的一种理念,一种强烈的人才意识。

第二步“慎用”
这其实才是曾国藩人才论里最强调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发现人才的生活常识分享。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浅议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摘要】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在长期的宦途生涯中,曾国藩形成了一套与众不同的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和利用人才的用人之道,谋略超脱,影响深远. 一、江山代有才人出:充分尊重人才曾国藩对人才非常重视,强调“成大事者,以多找助手为第一要义.”按照他对人才概念的理解,如果一个人要干成能够影响时代格局、能够让后世铭记在心的大事,就必须拥有一些可以对其提供帮助和衷心辅佐的人.曾国藩认为,在相对短暂的人生道路上,一个人无论拥有多么强的能力和拥有多么大的权力,也不可能独打天下、包罗万象,总是需要其他人的协助和支持的,只有将能力超群、技艺出众的人才团结起来,才能干成顶天立地的大事.曾国藩熟读经史典籍,深谙儒家孔孟学说的用人观念,尊奉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诸人”以及孟子的“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核心思想,通过自己的深刻领悟与实践总结,树立了“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用人之道。

【关键词】曾国藩人才观选人之道用人方略曾国藩(1811年~1872年)是清朝中兴名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涉猎广泛、思想复杂而又很有影响的人物。

他以封建政治家的独具慧眼, 网罗了一大批各种各样的人才,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为满清政府解除了心腹之患。

但他在维护封建统治实践中,知人善任,量才录用的做法,却不无可资借鉴之处。

曾国藩的人才观曾国藩十分重视人才问题,在政治上他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在军事上,他强调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守之要,在人而不在兵”。

他把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造就人才作为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的重要措施。

他倡导创办学校,认为人才不是天生的,靠的是教育培养。

曾国藩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深刻认识及对人才的重视和善用,在当时是有名的。

他最早培养提拔的“干部”,大多都官至高位,封疆大吏也有多人。

曾国藩对人才的认识之高,渴求之急,在封建地方阶级统治集团中是少见的。

1简论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1简论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简论曾国藩的用人之道●周益锋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就其本人而言,他早年精通学问,学作圣贤,后从戎理政,位居高官。

在学问方面,他对于历史、古文、书法、理学、典章制度方面都有造诣。

曾国藩一生中令人可圈可点的还有他的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看重人才,重视人才的提拔和培养。

曾国藩对其弟曾国荃说:“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守之要,在,“带勇之法,以体察人才为第一义,整顿营规,讲求战守次之”。

可见,曾国藩对人才十分重视。

如果一时找不到最合适的人才,曾国藩认为可以通过培养、雕琢,造就有用之才。

他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使得曾国藩的幕府成了一所培养人才的学校,他幕府中的许多人后来都官至一品,这些人都是由曾国藩一手提拔和培养的。

二是知人善用,待人宽厚。

曾国藩能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在任用人才的问题上,他敢于突破个人恩怨,唯才是用。

知人善用是曾国藩用人的最大特点。

他经常说,什么样的人,只能干什么样的事,千万强求不得。

所以曾国藩任用的人才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展示才能。

这一点,连太平军首领之一的石达开也不得不佩服。

石达开曾说:“曾国藩不明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

曾国藩认为,用人之道,“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因此,在用人时,曾国藩总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破格提拔一些讲求经世致用以及敢于提意见的“直臣风骨”的人才充任各级官员。

在给曾国荃介绍如何用绅士的信中,曾国藩写道“用绅士不比用官,彼本无任事之责,又有避嫌之念,谁肯挺身出力以急公者?贵在奖以好言,优之以廪给,见一善者则痛誉之,见一不善者则深藏而不露一字。

久久善劝者,而不善者亦潜移而默转矣。

”这种以礼待人,仁义为先的用人方法,使曾国藩有着很好的用人环境。

三是宽严皆备,恩威并用。

曾国藩深知,用人之道仅有宽、恩是不够的。

要将人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必须宽严皆备,恩威并用。

曾国藩识人用人八字诀: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曾国藩识人用人八字诀: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曾国藩识人用人八字诀:广收、慎用、勤教、严绳!关于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有学者从其所著《家书》和《冰鉴》中,将其概括为八字诀: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广收,就是广泛招揽人才;慎用,就是视情委任,用其所长,务求慎重;勤教,就是经常进行督导和教诲;严绳,就是立法度,定规矩,加以管束。

人才经“广收”而济济,又因“慎用”而得所,辅以“勤教”和“严绳”,自然得以善用,此为“开疆拓土”加足了马力。

曾国藩“用人必先识人”曾国藩认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

也就是说,用人需具备识人本质的眼力,用人慎重须以知人至深为前提。

那么曾国藩的眼力如何呢?有一次,李鸿章带着三个人去见曾国藩,碰巧曾国藩出去散步,李鸿章便让此三人在门口等候。

当曾国藩回来的时候,看到门口有三个人,他左边看一眼,右边看一眼,中间看一眼,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进去。

李鸿章问老师对此三人的评价,曾国藩回答道:“左侧之人可用,但只可小用:右侧之人万万不可用;中间之人可用,且可大用。

”李鸿章对老师“一眼识英雄”非常敬佩,问其原因,曾国藩说:“左侧这个人,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再看他一眼,他就把眼皮顺了下来,不敢再与我对眼神了。

这说明他心地比较善良,但是气魄不够展开,所以可用,但只可小用。

右侧这个人,在我看他的时候,他不敢看我,当我不看他的时候,他又偷偷地看我,很明显这个人心术不正,所以万万不可用。

然而,中间这个人,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上上下下扫他一眼,他又堂堂正正地打量了我一番。

说明此人心胸坦荡,气魄宽广,可用,而且可以大用。

”此时,李鸿章幡然领悟,并遵照老师的指点派用此三人。

事实证明,曾国藩看得很准,那个人就是后来在台湾保卫战中闻名于世的淮军将领刘铭传,后任台湾首任巡抚。

这个识人的故事在当时被广为传颂。

曾国藩用人德为先曾国藩认为,错一个人,横则影响一片,纵则贻误长远,造成难以补救的后遗症。

那么到底如何在广收的基础上做到慎用,如何处理好广收与慎用两者间的关系?此为企业管理人才中的一个难题。

曾国藩 识人用人

曾国藩 识人用人

遇有加,盛情接待。
正是这种求贤若渴的美名,让全国各地第一流人才对这位曾“伯乐”趋之若鹜,甚至许多新科进士不愿履朝廷之任而愿意进入曾国藩的幕府。
其二、相人有法
据说曾国藩精通麻衣相法,而事实上,是他一生在考察人才方面摸索、积累了丰富经验。
知人善用,莫过曾公。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再次向我们昭示了一个道理:成就别人,最终也将成就你自己——得人才者得天下!
作者:王逸凡
来源 经理人网
曾国藩最为人推崇的“杀手锏”
顶一下
标签: 曾国藩 识人用人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胸无用兵之策的文弱书生,曾因兵败走投无路,两次投水、多次以剑自刎未遂,还给儿子写绝命信,叮嘱子孙后代永不再带兵征战——而正是这样一个人,最终成为驾驭千军万马的最高统帅,打出了“无湘不成军”的传奇,并被朝廷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文人封武侯”第一人。
善于奇谋战策的左宗棠,自视甚高、目空一切,然而在识人和用人这一块,对同乡曾国藩心悦诚服,“知人之明,自愧弗如元辅”;即使是老对手石达开,也不得不承认,曾国藩“虽不以善战闻名,却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而作为曾之正宗传人的李鸿章,则不止一次向别人表示,不仅自己前半生功名事业出于老师的提携,即其办理外交的本领亦全仗曾国藩“一言指示之力”;半个世纪后的蒋介石,对曾国藩相人的工夫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曾经专门研究曾氏用人得失,并将其用在自己的识人、用人上。
在选人时,曾不喜欢用官气重、夸夸其谈的人,并以“德大于才”为用人第一要旨,对此他有过精辟的阐述:“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其三、量才适用
曾国藩不仅善于发现人才,还善于使用人才。他清楚地认识到,“世人聪明才力,不甚相悬,此暗则彼明,此长则彼短,在用人者审量其宜而已。山不能为大匠别生奇木,天亦不能为贤主更出异人”在笔记《才用》篇中,曾国藩进一步指出:“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才亦才亦奏神奇之效,否则龃龉而终无所成。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适宜也。”

曾国藩选文人的四条标准

曾国藩选文人的四条标准

曾国藩选文人的四条标准
曾国藩作为一位文人,他在选文人时有着自己的一套标准。

根据资料,曾国藩选文人的四条标准如下。

1.慎独:曾国藩认为,慎独是衡量一个人品质的重要标准。

慎独意味着在独处时也能保持谨慎,不做违背道德原则的事情。

这一标准体现了曾国藩对个人修养的高度重视。

2.主敬:曾国藩主张对人要谦虚尊敬。

他认为,主敬是一种美德,能够使人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此外,主敬也有助于培养一个人的稳重性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基础。

3.求仁:曾国藩强调求仁,即追求仁爱之道。

这意味着要有博爱之心,关爱他人,以仁义之心待人。

求仁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是个人品德高尚的表现。

4.习劳:曾国藩认为,经常劳动有助于培养一个人的勤奋习惯和自律精神。

习劳可以使人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从而更有利于成就事业。

综上所述,曾国藩选文人的四条标准分别是: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这些标准强调了个人修养、品质和勤奋精神的重要性,体现了曾国藩独特的选拔人才理念。

曾国藩4条识人之术

曾国藩4条识人之术

曾国藩4条识人之术
1. 观其言行:即通过观察一个人说话和做事的方式来了解他的性格、品德和能力。

需要细心观察,不仅要看其外表,更要关注他的言辞、表情、身体语言等细节,从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

2. 见其交际:即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社交行为来了解他的人际关系、社交能力和背景。

需要留意他的交友圈子、聚会方式、话题重心,了解他的朋友、业务关系、政治关系等,从中了解其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3. 问其家庭:即通过了解一个人的家庭情况来了解他的性格、背景和人生经历。

需要了解他的家庭成员、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从中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和了解他的价值观、情感和背景。

4. 辨其名人:即通过了解一个人的名誉、声望和成就来了解他的能力、品德和文化素养。

需要了解他的职称、业绩、荣誉、名气等,从中判断他的能力、品德和文化素养。

中层领导的用人四部曲

中层领导的用人四部曲

中层领导的用人四部曲前言:中层领导的用人四部曲如下:1、中层领导的识才方法21世纪,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人才!争夺市场占有率,抢占技术制高点,比拼品牌美誉度,企业方方面面日益激烈的较量,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

但用才必先识才,识才是为了更好地用才,在现今的改革大潮中,有很多技术过硬、能力强、具有管理和开拓精神的人才聚集在我们身边,以期待着领导者的赏识、重用。

所以一个领导者必须学会识人,领导识人用人的能力——决定了其事业的大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曾国藩有一句偏颇的名言:“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民间俗话也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但想要读懂人心,就要掌握科学的心理技巧和说服方法。

好的识人技术可以让领导者更精明,让员工更有效率,让谈判更顺利,让业绩有更大提升……当兵最重要的是什么?身体素质好。

有好的身体素质,冲锋陷阵时的胜算就大,即使点背吃了枪子儿,身体素质好也能多挺一会儿不死赢得救治时间。

做为领导者最重要的是什么?识人,企业里什么岗位都能找到专业人员胜任,唯独这个识人是企业领导必须自己深谙的。

《孙子兵法》里面还有这样一段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这段话同样适合企业管理。

我们很多领导者,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别人,这样的管理要想有效,从何谈起?如果不相信,我们现在就可以做个测试:请大家问一下自己,作为一个企业领导,你身上的三大缺点是什么?现在你可以试着把它们写下来。

我想很多人一生都没想过这个问题,即便你现在就能写下来,我也可以告诉你,你写的保证不准确。

我在10年前就问自己:我的三大缺点是什么?但直到今天我还没看清,我在自己的企业内部特别喜欢用这样的题目去面试新员工。

新员工人职考试第一题:如实写出你的三大优点。

来应试的人都会觉得,自己的优点太多了,岂止是三大、四大、五大、六大……甚至连“会加塞”也会被当成优点写出来。

新员工人职考试第二题马上换一个角度:如实写出你的三大缺点。

林乾-- 《曾国藩识人用人方略》

林乾-- 《曾国藩识人用人方略》

7、“宝善堂”的《同官录》 成为人才库的榜样
胡林翼强调选人有 “三不用”原则:即软熟者 不可用,谄谀者不可用,胸无实际、大言欺人者不 可用。软熟者就是没有担当、拿不起事、患得患失 之人。左也有“二不用”:好利者、贪赃妄法者不 可用。
第三讲:训育陶铸人才
魏征的人才“六正六邪”,是西汉刘向提出的 选拔人才方法。
3、营造吸引人才的氛围 —建立曾氏激励机制
► 墨子发现的人才社会概率:良马难乘,良才难
令: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 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亲士》)
► 周公“一饭三吐哺”典故。
4、借种子理论—引进关键人才
1857年冬天,胡林翼极力称赞“三庵一琴”之 贤。 “三庵”是指迪庵李续宾、希庵李续宜、厚庵 杨载福,“一琴”是雪琴彭玉麟。曾国藩当时要组 建直接统属的亲兵营,但觉得都不满意,于是向李 续宜提出“借种子”,“借种子’就是搞“移植栽
曾国藩忠告:天下无现成的人才,也没有生知 的卓识,大概都是由勉强磨练而出啊。《淮南子》 说“功可强成,名可强立”,《中庸》所说的“人 一己百,人十己千”,讲的就是勉强功夫。
衡量人才不能求全责备,不能因为有小的瑕疵 就放弃有用之才,对于有作为的人不能过于苛求, 这样的话,使庸庸碌碌的人反而能得到升迁。
5
关于同类相聚即合作的层次,《吕氏春秋·应 同》指出有五个层次:“同气贤于同义,同义贤 于同力,同力贤于同居,同居贤于同名。”而同 气相聚的条件是“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罗马军团与资源满足率
6、场面做大,才能群雄影从
曾国藩的《杂著》中有《居业》一条,意思说打 江山创事业都要有基础。他说:“古时代英雄的事迹 必定有基础;如汉高祖刘邦在关中,光武帝在河内, 魏在衮州,唐在晋阳,都是先占据根据地,然后进可 以战,退可以守。”曾国藩把建立基业归纳为两个必 要条件,即规模宏大,言辞诚信。

百家讲坛曾国藩

百家讲坛曾国藩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主讲人简介:郦波,1972年4月17日出生,祖籍江苏省丹阳市。

中共党员。

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

2007年出现在江苏城市频道《万家灯火》节目,开创了该节目收视率的第二新高。

2009年10月初,他已在《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大明名臣:抗倭英雄戚继光》、《大明名臣:于谦》和《大明名臣:海瑞》。

为官要学曾国藩专题讲座(洱吧下载网提供)国学堂:曾国藩克已修心智慧(梁冬、栗强解读曾国藩修身十二法)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MP4视频点播下载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MP3点播下载《曾国藩家书》里的教育智慧(郦波)历史人物传记:曾国藩传晚清名臣曾国藩:治世与自省(陈仲丹)晚清两江名臣之——曾国藩:在道德与事功中挪移(陈仲丹)城市传奇:不近人情曾国藩(牛贯杰)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隋丽娟)曾国藩与传统文化(唐浩明)影响中国百年的师徒:曾国藩、李鸿章(唐浩明)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唐浩明)向曾国藩学用人(唐浩明)抗倭英雄戚继光从农家子弟到封侯拜相——曾国藩评说(唐浩明)曾国藩全集中的修齐治平理想(唐浩明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演讲视频)论道:评点曾国藩(唐浩明)城市传奇:曾经愤青曾国藩(牛贯杰)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隋丽娟)晚清名臣曾国藩:治世与自省(陈仲丹)曾国藩的“官道”之变(董丛林)曾国藩:《讨粤匪檄》与湘军出战后的胜负顺逆(董丛林)曾国藩:编练湘军——湘系势力崛起的奠基(董丛林)曾国藩的科举历程与京官生涯(董丛林)曾国藩的家世概况(董丛林)近代文学史:曾国藩与“桐城中兴”(王飚)曾国藩与湘淮派系(董丛林)清代后期人物:曾国藩——“旧教育之特产人物”(杨东梁)凤凰大视野:近人曾国藩(梁文道)曾国藩与晚清文化(史革新)马骏谈晚清军事变革(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晚清重臣曾国藩(隋丽娟、今波讲述)|文化中国谭伯牛说湘军传奇--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湖湘讲堂曾国藩和他的同时代人(王澧华)|湖湘讲堂唐浩明评点晚清重臣、中兴名臣曾国藩|湖湘讲堂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一)《谁来拯救笨小孩》(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曾国藩识人四法

曾国藩识人四法

曾国藩识人四法曾国藩,清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以其执政严明、勤政爱民、开创新政而著称于世。

在他长达44年的官场生涯中,曾国藩通过对人才的挖掘、选拔和培养,为清朝政治、军事和文化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识人四法”更是为后人所推崇和学习。

曾国藩在《曾国藩全集》中详细论述了自己识人四法,这四法是:格物致知、明辨诚伪、知人善任、作为范例。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曾国藩的识人四法。

首先是“格物致知”。

曾国藩提出,要想识人任用,首先要明了世事规律,了解人性原理,只有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思考和总结,才能深刻理解人的行为、动机和本性。

只有掌握了实质性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做到以德服人,取信于人,从而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其次是“明辨诚伪”。

曾国藩认为,识人任用首要的是诚信。

只有明辨诚伪,才能避免被表象所蒙蔽,从而看清一个人的实质和品行。

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真假、善恶,要把握住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态度和品行,避免被表面的虚伪所迷惑,要以真正的优秀和踏实的品德为标准。

第三是“知人善任”。

曾国藩认为,只有深入了解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才能准确判断其人才和能力,才能有针对性地任用对的人。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注重发现和挖掘每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做到因材施教,合适地把人放在合适的职位上,发挥其所长,才能实现人尽其才,事事顺利。

最后是“作为范例”。

曾国藩认为,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做一个模范,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影响他人。

只有自己率先垂范,才能树立榜样,让他人心服口服,努力跟随,达到“上行下效”的目的。

曾国藩自己一生严格要求自己,恪守廉洁正直、勤政爱民的原则,深得人民拥戴和尊敬,成为整个官场的楷模。

总的来说,曾国藩的“识人四法”是对人才选拔和人际关系处理的一套系统而又深刻的理论体系,其实质是倡导诚信做人、用人唯才、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后人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对于我们今天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来说,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曾国藩用人的四项基本原则

曾国藩用人的四项基本原则

曾国藩用人的四项基本原则
曾国藩用人的四项基本原则:
有本事没脾气的圣人——放心使用;
有本事有脾气的能人——监控使用;
没本事没脾气的庸人——培养使用;
没本事有脾气的坏人——坚决不用。

事实上,在任何组织里,总会至少同时存在下面五种人:
能力好,人品好,称之为极品;
能力一般,人品好,称之为良品;
能力好,人品一般,称之为次品;
能力差,人品差,称之为废品;
能力极强,人品极差,称之为毒品。

能力可以后天培养,人品不好却不容易改变。

很多人觉得能力是基础,是本钱,是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的必要条件。

但对品德就不那么重视了,认为品德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对自己的发展没有多少实际价值。

我个人觉得这种看法显然是片面的!品德和能力相比,品德是能力的灵魂和向导,能力是人才飞翔的翅膀。

一个人若失去了灵魂,能力就会变成黑夜中的魔鬼,让人恐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

无论何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身处何时何地,能力并非第一,更不是唯一,因为高尚的人品比卓越的能力更可贵。

总之——身体不好是废品,思想不好是毒品。

曾国藩

曾国藩

曾国藩用人之道一、知人曾国藩说“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

知人之道,总须多见几次,亲加察看,方能得其大概。

”曾国藩用人观识人观,包括四个基本原则:一要才堪治民,二要不怕死,三不计名利,四是要耐受辛苦。

最重要的是要有忠义血性,这是第一标准。

这个忠义血性论不是和平时期提出来的,是乱世中提出来的。

曾国藩做湖南团练大臣,想把团练绿营一起合练,导致绿营兵变,差点要了老命,他狼狈跑到衡阳去了。

通过这件事他想明白了,要想有所作为,得有自己的队伍。

而建立队伍人才最重要,于是曾国藩遍招学生故旧,到处访求人才。

彭玉麟是典型的儒家传统知识分子,最符合他的识人标准,在寻访彭玉麟过程中逐渐总结出用人标准。

像刘备请诸葛亮一样,曾国藩通过三顾茅庐终于请出了彭玉麟。

彭玉麟对水军作战有一套,就让他负责水师。

洋务运动起点就是从海军开始,正是彭玉麟帮他组建起最早意义的海军,这是公认中国近代史上中国海军的缔造者。

二、用人四部曲曾国藩用人智慧自成体系,分四步来做,叫用人四部曲:一是广收。

人才都有特长,人才多得是,关键看是你有没有看人才的胸襟与眼光,“凡有一长一技者,断不肯轻视”,“为德为才,得一已难,两者兼全,更不数觐。

”人都有私欲,有特长让他发挥出来就行了。

二是慎用。

有人才意识就容易发现人才,还要慎用。

“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吾辈所慎之又慎者,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无可着力之处。

”平生智慧都在怎么用人上,最大本事是用得准与对。

三是勤教。

发现用对之后,还要勤教,对他们进行培养。

不能任意他自己的发展,得不断引导他们,按你的方向发展前进。

平时,他们师生相称,事实上,手下将领都认可这种关系。

因为曾国藩确实像老师一样循循善诱,平时练兵时,他都要先训话,时间都在半到一个时辰。

四是严绝。

要成事,得靠一个队伍,组成人才环境,得有序得稳定,人才团队才能良性循环。

要做到保证人才环境的稳定,两种人不用,一是表现欲极强的人,二是虽有大才但是性格极其激烈的人。

曾国藩用人司法——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曾国藩用人司法——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曾国藩识人四法(2007-03-21 07:35:01)转载重人、识人、取人、用人是清中兴名臣曾国藩的特长。

尤擅长于通过人的身体语言来判断的对方的品质,性格,情绪,经历,并对其前途作出准确的预言。

某天,有新来的三位幕僚来拜见曾国藩,见面寒暄之后退出大帐。

有人问曾国藩对此三人的看法。

曾国藩说:“第一人,态度温顺,目光低垂,拘谨有余,小心翼翼,乃一小心谨慎之人,是适于做文书工作的。

第二人,能言善辩,目光灵动,但说话时左顾右盼,神色不端,乃属机巧狡诈之辈,不可重用。

惟有这第三人,气宇轩昂,声若洪钟,目光凛然,有不可侵犯之气,乃一忠直勇毅的君子,有大将的风度,其将来的成就不可限量,只是性格过于刚直,有偏激暴躁的倾向,如不注意,可能会在战场上遭到不测的命运。

”这第三者便是日后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罗泽南,后来他果然在一次战争中中弹而亡。

某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请曾国藩任命差遣。

当时曾国藩晚饭后正在散步,他有饭后缓行三千步的习惯,李鸿章不便打扰,就与那三个人在一旁恭候。

散步之后,李鸿章请他接见那三个人,曾国藩却说不必了,李鸿章很是惊讶。

曾国藩解释道:“在散步时,那三个人我都看过了。

第一个人低着头不敢仰视,是一个忠厚善良之人,可以给他保守的工作。

第二个人喜欢弄虚作假,我眼光扫过他时他毕恭毕敬,等我一转身,他便左顾右盼,将来必定阳奉阴违,不能任用。

第三个人气宇轩昂,双目平视,始终挺立不动,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将来他的功名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

”后来三个人的发展,果然不出曾氏所料。

而那第三个人便是台湾的首任巡抚刘铭传,他为收回台湾、治理台湾立下了汗马功劳。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有人向幕府推荐了陈兰彬,刘锡鸿两人。

陈兰彬,刘锡鸿颇富文藻,下笔千言,善谈天下事,并负盛名。

接见后,曾国藩对陈,刘二人作了评价:“刘生满腔不平之气,恐不保令终。

陈生沉实一点,官可至三四名,但不会有大作为。

不久,刘锡鸿作为副使,随郭嵩焘出使西洋,两人意见不和,常常闹出笑话。

曾国藩新人入世四法则

曾国藩新人入世四法则

曾国藩新人入世四法则
1862年4月6日,李鸿章带淮军赴上海抵抗太平军,曾国藩向李面授机宜,面对新单位,新局面,新面孔,怎么办?曾氏给出四句话:曰言忠信,曰行笃敬,曰会防不会剿,曰先疏后亲。

这四句话,是曾国藩对李鸿章立足上海给出的应对之策,也是任何一个新人到了新的环境之时,所必须要谨守的这四句话。

第一就是言语稳重,注重诚信,万不可刚一出场就弄个信用破产,那就没办法混下去了。

第二是说做事情的时候,要有恭敬严肃的态度。

对于中国人来说,态度比是非对错重要,比做事的结果重要,只要态度对了,一切都对了。

第三是告诉李鸿章,对于洋人,可以一起防守,但不可一起进攻。

这一条说的是新人在官场中对同事兼对手的政策,可以与老同事一起做封闭性工作,但千万不要一起做开放性工作。

封闭性工作职责权明确,出了问题不容易栽到你头上。

而凡开放性工作,都有一个职责权不明确的特点,一旦效果不理想,背黑锅的永远是新人。

最后一条说的是人际关系的疏理,新人如果有必须要让渡的利益,就要让渡给关系与你疏远的人,以便在整体环境中获得正面评价,万不可只顾及关系亲近的人,而不理会关系疏远的人,让人疑心你搞小动作,那就彻底毁了自己的前程。

曾国藩:亨通官场的四大用人秘诀(领导者必读!)

曾国藩:亨通官场的四大用人秘诀(领导者必读!)

曾国藩:亨通官场的四大用人秘诀(领导者必读!)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后,掌握三省市的人事大权,而人事又关系到江南四省的吏治民生,因此他用较长时间,通过比较和探索,找出一条特有的“曾氏”用人法。

他把主持理财的文职官员的标准概括为四项。

第一,有操守过去有一句话说:“文官不要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得太平。

”还有一句话:“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

”这两句话所讲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即能力的重要。

操守是一个人的为人,特别是做官员,做领导的一条底线,是一条永远不可逾越的红线。

中国从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约束官员的三条标准,也就是“清”、“慎”、“勤”这三个字。

所以,曾国藩把文官的第一条标准定位为“有操守”。

操守含有两个意思:■ “要清廉”,为官不清廉,老百姓怎么能服气?■ 有节操,有节气,有一种临事不惧、临难不苟的胸怀和修养。

曾国藩说,下属获得上司偶然青睐,但操守有问题,还是不能持久,手下的人也不会真心佩服你。

即使你的权势可以压他一级,但他心中不会服你,所以曾国藩特别强调,做领导要有操守。

第二,多条理曾国藩“相人口诀”当中就有“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他打了一个比喻说,庖丁解牛在外行人看来,这样复杂的一头牛,庖丁很快就能解得很清楚、很伶俐、很利索,因为庖丁找到了诀窍。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每天用得着的不能太繁多,两句话就够了。

一本书也好,古人流转下来的典籍也好,概括起来,可能就是几句话,你千万不要把它变复杂。

总之,把很多复杂的事情变为简单,就是曾国藩所说的“有条理”。

“多条理”,不但是工作方法,而且也是一种能力。

他将“剖析”列为第一方法或工作步骤。

实际是指如何下手,如何抓住主要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曾国藩提出“庖丁解牛”这一日常生活中的成语典故等方法。

概括说来,是说条分缕析,要把各种事务集中起来,分清主次、轻重、难易、缓急。

曾国藩说:大凡办一件事情,其中常常有互相曲折交汇之处,如果一个地方不通,那么处处都会受到牵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用人的核心四步骤(分析透彻)曾国藩这套识人、用人的本领,重点又在哪里呢?以后我们会为《世纪名堂》微友们陆续介绍曾国藩的那本相学名著《冰鉴》。

曾国藩总结了相人之术的总口诀:▪要看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关键要看他的眼睛和鼻梁。

▪要看一个人是不是虚伪,是不是喜欢说谎话,主要要观察他的嘴唇。

▪要看一个人将来能做多大事,要看他的气概和气度。

▪要看一个人有没有富贵命,也就是将来能不能飞黄腾达,主要要看他的精神状态。

▪要看一个人聪不聪明,要看他的手,其实也就是动手的能力。

▪要看一个人会不会经历磨难,要看他的脚和脚筋。

要看一个人说话、干事是不是有条理,主要要凭借他的说话内容与说话方式来分析。

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往往决定了他的人生,以及他做事的成败,所以曾国藩看重这些方面的观察,也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符合人才的选拔条件。

究其本质,曾国藩还是着眼于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而这些其实是就是曾国藩识人时的重心所在,曾国藩识人的本质就是选拔人才。

倘若我们如果能够综合曾国藩在家训中,包括他在给朋友的书信中,所提出的用人理论,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出,曾国藩所谓的人才论相比较于“唯才是举”这种说法,还是相当独特的,也就是说,确实和一般人不太一样。

事实上,所有成功的人基本上都很会发现并使用人才,这基本上也是作为一个成功领导者的首要条件。

像刘邦,相比较于项羽,可以说是一无是处。

要知识没知识,要文化没文化,要长相没长相,要力气没力气,甚至出身也远不如项羽,人家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代,刘邦呢,最早不过是个无业游民。

但刘邦只有一点比项羽强,就凭这仅有的一点优势,他最终战胜了项羽,赢得了天下。

刘邦唯一的一点优势,就是他肯用人,他会用人,他能真正做到唯才是举,甚至连陈平这种据说是生活作风有问题的人,他也不管,也照样重用,这才叫真正的唯才是举!总的来说,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认为用人要分为四部来进行,我们可以称之为“用人四部曲”。

第一步“广收”。

曾国藩也主张首先要尽可能地网罗人才,选人、用人的标准不要太严苛。

这是说大家都要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但到哪儿去找那么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啊!人都是有私心、有私欲的,有德或者有才,有一样就不简单了,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要那么求全责备。

他在家书里曾经批评他弟弟曾国荃说:“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

”(《曾国藩全集•家书》)是说你平常老说手下没人可用,那是你自己眼孔太高,发现不了人才。

然后他又现身说法,说兄长我平常用人啊,“凡有一长一技者,兄断不肯轻视。

”(《曾国藩全集•家书》)那意思虽然有点自吹自擂,但也确实符合实情,所以当时人就评价,当世最擅于用人的就是曾国藩,以至于一向不喜欢的王闿运在《湘军志》里也评价说,曾国藩身边人才济济,“几乎举全国之精华,汇集于此”。

是说当时全国的人才都围绕在他身边。

这还得了,所以曾国藩想要不成事都难。

但曾国藩用人也不是完全没条件,所以他这个“广收人才”论里,就有一个很有名的“官气、乡气”说。

他说:“大抵人才约有两种,一种官气较多,一种乡气较多”。

也就是把人才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官气的人,一类是有乡气的人。

那什么叫官气呢?曾国藩解释说:“有官气的人,就是有官僚气的气,曾国藩认为这种人最死气沉沉,最没有活力,所以虽然这种人可能也有小才,也有些个人专长,但一个团队,一个组织,要想成事,一定要摒弃这种人。

”那什么叫乡气呢?曾国藩说:“有乡气的人好逞能,个性鲜明,优点很明显,缺点也很明显,但也确实有本事。

”曾国藩开始招湘军的时候,据说他坐镇招兵处,看到油滑的人,他就不吭声,意思就不要。

看到朴实的人,他就“唔”一声,那就认可了。

这一招说起来还是跟戚继光学的,当年戚继光招戚家军的时候,也是这个选人的标准。

所以,虽然说面对人才,要广收,要唯才是举,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甄别。

所谓的唯才是举,在曾国藩那儿,主要是领导者的一种理念,一种强烈的人才意识。

第二步“慎用”。

这其实才是曾国藩人才论里最强调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发现人才的长处到底在哪里,要合理地用其长,避其短,能做到这一步,才叫真的会用人。

因为有材不用,固然是浪费;大材小用,也有损于事业;至于小材大用,那就会对事业带来危害了,这样反而还不如不用。

曾国藩在“慎用”上是有着很大的心得的。

比如说他为什么如此重用塔齐步,在湘军初期,甚至把塔齐步推崇到手下第一的重要位置。

按道理,要说从知识分子的共鸣上,他跟罗泽南早就是知己;要说从儒家知识分子的信仰上,他更推崇“忠义血性”的彭玉麟。

但塔齐步不论从哪方面都比这两人差远了,而且还是一个满族将领,还是原来的绿营将领,曾国藩怎么会对他这么重用呢?难道就因为他是一个穿草鞋的将军。

曾国藩是一个做事极讲究布局的人,他打一开始就没想只办个和别人一样的团练,就算是办团练他办的和别的省都不一样,规模都要大得多。

他这个人做事,不做则已,一做就是大手笔,所以从办团练到办湘军那是早晚的事。

但要办起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来,就要面临一个清王朝两百多年来一直要担心、要面临的问题,那就是——满汉相防。

满人一直都不放心汉人带兵,所以就是汉军的绿营,主要是军事负责将领也一般都是满族人。

曾国藩要办湘军,全是汉人知识分子为主,要是一个满人也没有,朝廷怎么信得过你塔齐步这样一个人,曾国藩极为推崇,极为倚重,就看出曾国藩用人上的精明与慎重来了,他是要布一手棋,而塔齐步这手棋在他那儿要发挥的作用绝不只在于眼前,而要在于长远。

可惜,塔齐步太能打仗了,所以死得太早,曾国藩固然因为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而痛惜,但同时也为自己的这一手好棋的丧失而痛惜。

后来,果然不出曾国藩所料,满人主政的朝廷对他时时小心提防,再找塔齐步这样一个含金量高的棋子,就不那么容易了。

同样,推崇罗泽南也体现出曾国藩用人的高超来。

曾国藩用罗泽南开始从来不拿他当自己的下属看,因为罗泽南比自己年龄大,出道也比曾国藩早,所以曾国藩虽然名义上是湖南团练大臣,但一直尊称罗泽南为兄,并处处说罗泽南才是湘军的创始人。

当然,曾国藩这么推崇罗泽南也完全是发自真心的,但这样一来,罗泽南作为湖南当地最有名的知识分子之一,因为他死心踏地地跟着曾国藩,所以他的学生、他的弟子,以及他影响力所及的一批读书人,也就都聚拢到了曾国藩的周围,这些人后来都成了湘军中的骨干。

在罗泽南罗老师的影响下,他们也都以曾国藩为师。

后来罗泽南强攻武昌战死之后,罗泽南的那些弟子就只认一个曾老师了,像湘军大将李续宾,在曾国藩离开江西战场回老家守父丧跟咸丰皇帝斗气的一段时间里,连兵部都调不动他,他还是只听已经辞职在家歇菜的曾国藩的话。

用人真是一门艺术,曾国藩为什么讲“慎用”?一是怕用错,更关键的还在于怕不能发挥出人才的最大作用。

不仅不用错,还要发挥出人才的最大作用,这才是“慎用”的诀窍。

第三步“勤教”。

这一点也是曾氏人才论里非常有特色的地方,也体现了曾国藩他自己就是一个“身到、心到、口到、眼到”的勤于实践的人。

曾国藩一直认为找到了人才,用对了人才还不算完,作为一个领导者,你还必须善于引导人才,使人才不断提升,不断发展。

所以,曾国藩算是最早提出了人才培训的概念。

你看,虽然曾国藩真正认可的入室弟子,严格说起来也就是李鸿章,但当时很多湘军将领都以师礼对待曾国藩,曾国藩对此也坦然接受,因为他确实在长年征战的过程中,很注意对手下的人培养,而且这些培养,他大多是亲力亲为。

他治军的时候,很注意思想政治工作,每次练兵都要亲自训话,一次训话都要半个时辰到一个时辰。

这个气力花得不可谓不大,但正因为他教训的勤,他手下的人才也才跟他跟得紧。

曾国藩的勤教,既是一种人才培训的手段,也是一种凝聚人才的手段。

第四步“严绳”。

这就要说到曾国藩为什么容不下号称最有才的湘军早期统帅王錱了。

曾国藩是非常讲究所谓人才是要能为我所用的,而使用人才,一定有一个环境,要么是一个团队环境,要么是一个组织环境。

也就是说我们是在一个体系里使用人才的,这个体系小可以小到一个团队,大可以大到一个政党,甚至国家机构,但不管大小,这个人才环境它要自成一个体系,就必须要保证这个人才环境的有序与稳定。

所以,我们看现在的市场经济,有些小企业为什么始终做不大?原因就在于它的人才流动、人才跳槽太厉害,无法形成属于自己的人才环境。

湘军也是一个团队,也相当于一个企业,它为什么做大了呢?就在于曾国藩这个团队核心他很会并且很注意打造这个有序和稳定的人才环境。

为了保证它内部的人才环境的稳定,所以不稳定的因素,他就要剔除出去。

所以他说过有两种人他不用,一种是表现欲过强的人,一种是虽有大才但性格极其偏激的人。

因为这两类人最容易破坏整体人才环境的稳定。

他认为,王錱就属于第二类虽有大才但性格极易偏激的人。

通过前文的介绍可以看出来,应该说曾国藩对王錱性格的判断基本上还是准确的,要不然王錱也不会自作主张并轻易把他和曾国藩的内部矛盾公开化。

对曾国藩来说,这会给其他人起了很危险的示范作用,到时候一个王錱就会影响两个、三个甚至几个王錱来。

一个团队里,不要多,有几个这样的人,你的人才环境就要被打破了,就难以掌控了。

所以曾国藩宁肯舍王錱之才,也要跟他较真。

但王錱确实有才,后来左宗棠重用王錱也确实建立了不少功勋。

可曾国藩虽然面对左宗棠的嘲讽挖苦也不后悔。

从长远的实际效果来看,他这么做虽然绝情了一些,但对湘军这个团队的建设来说,还是有很大的正面意义的。

所以,所谓“严绳”,就是对人才的管理与驾驭。

这也算是曾国藩人才论里最有特色的一点。

统观曾国藩的人才论,他并不只说“唯才是举”四个字,他在家书里总结说:“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

得人不外四条: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曾国藩全集•日记》)可以说,正是这个“用人四部曲”,成就了那个人才济济的湘军团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