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四种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四种能力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学习是全面地接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学习。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必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相关联的学科知识,从多方面来丰富个人的知识,提高个人的能力。多年的语文教学使笔者深刻地认识到要搞好语文教学,教师应具备以下四种能力。一、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语文学科的性质就决定了语文教师是一个杂家。语文教师对天文、文史经哲、数理化生都应有所涉猎,广览博取。爱因斯坦有过这样的论述:“单靠真理的知识是不够的;相反,如果要不失掉这些知识,就必须以不断的努力使它经常更新。”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地掌握新本领,并在知识的广度和综合程度上不断提高,实行专博结合,“专才”和“通才”统一,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求知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求得知识面的广度和知识掌握的深度,才能满足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要求。事实证明,要想在教学上独树一帜,就应在教学实践中孜孜以求、勤于学习、勤于积累,不断地充实自己。只有有了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二、掌握教学内容的能力
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内容,对一些经典的名篇佳作记忆成诵,而且要能够深入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结构、语言做深入探究,力求能得出准确、独到的理解。否
则,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就只能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不可能有新意、有深度,甚至连准确度也难以保证。语文教师不能总是啃别人嚼过的馍,而应形成自身钻研的真功夫,对教材应当常教常新。同时,语文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及其不同的发展阶段的接受水平,对教材做出大胆、合理的取舍;要充分了解教材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教材的构成体系与单元的组合做出积极、恰当的补充,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逐步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让学生学会求知。所以,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三、组织教学的能力
组织教学的能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调控、应变能力的体现。教学目标的实现,要靠教师得当的引导,更应靠学生的密切配合。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全面而准确地领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知识点,理清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大纲的要求,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处理教材,并且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力求全面系统、正确无误地将知识传给学生;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同时,要根据学生输出信息的情况,灵活、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法。教师还要以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思维能力以及较强的适应性,随时观察学生的表情,因势利导,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四、教育科研能力
常言道:“教而不研,死水一潭;又教又研,左右逢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而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必须由教育科研指导。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有科学研究的意识,要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及社会上发生的与教育有关的事情保持职业的敏感性,并萌发探究的欲望。要有意识地从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主动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使自己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表面深入事物的本质。
其次,要有知难而进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勇气。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敢于面对问题,敢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使教育教学工作取得实质性的成效。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逐步形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要认真学习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和开展结合自己工作的研究,教师学习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不一定能保证形成研究的能力,关键是教师要在实践中尝试研究和开展研究,才能最终形成这种能力。
第四,要主动与同事和学生交流。苏轼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针对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由于受到自己认识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等因素的局限,往往出现“当局者迷”的情况,问题的解决也不一定科学和正确。因此,教师必须以谦虚的态度,经常请同事或学生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发现症结所在,尝试逐步解决。这对于开阔自己的视野、形成
正确的认识、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是极为有利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学中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