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病症分析_16_20
现当代文坛上的女性文学研究与评析
![现当代文坛上的女性文学研究与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d57c9b60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56.png)
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特点使女性作家能够更直接地与读者沟通 ,及时了解读者反馈,调整创作方向。
传播速度与广度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有助于女性文学作品迅速 传播,扩大影响力。
未来女性文学发展前景展望
创新与实验
跨界合作与融合
随着文学观念的更新和创作手法的多样化 ,女性文学将继续在创新与实验方面取得 突破。
女性作家的作品在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方面具有显著特点,她们关注女性命运和社会问题,通过文学作 品传递正能量和积极价值观。
06
女性文学发展趋势预测与前景展望
全球化背景下女性文学发展趋势预测
跨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女性文学将更加 注重跨文化交流,借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女性经验,拓展创作视野。
多元主题探索
女性文学作品中呈现的母女关系 既有亲密无间的一面,也有矛盾 冲突的一面,揭示了母女关系的 复杂性和多样性。
女性身份的认同与
传承
通过对母女关系的描写,女性文 学作品探讨了女性身份的认同与 传承问题,以及女性如何在家庭 和社会中定位自己的角色。
情感纽带的独特性
母女之间的情感纽带具有独特性 ,女性作家在描写母女关系时能 够深入挖掘这种情感的内涵和意 义。
多元化的文学体裁尝试
女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勇于尝试多元化的文学体裁,如小 说、散文、诗歌等,展现出丰富的文学创作才华。
05
当代女性作家作品评析及影响研究
代表性作家作品介绍及评价
铁凝
《玫瑰门》、《大浴女》等作品,以细腻笔触刻画女性内 心世界,展现女性生存困境和抗争精神。
01
王安忆
《长恨歌》、《小城三月》等作品,通 过女性视角审视历史变迁和人性复杂, 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
女性文学研究现当代部分
![女性文学研究现当代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3cf7a025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38.png)
女性文学研究现当代部分当今社会,女性文学研究正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女性文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在文学界占据了一席之地。
本文将重点介绍女性文学研究的现状和一些当代女性作家的代表作品。
女性文学研究是指对女性作家创作的作品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学科领域。
这一领域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主义运动,旨在揭示和批判男权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和忽视。
女性文学研究通过关注女性创作和女性主题,呈现了以往被边缘化的女性经验和视角,为女性文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当代女性文学研究中,有许多作家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独立的思想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和研究者。
其中,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现当代女性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她的代表作品《使女的故事》通过对一个被压迫的女性角色的叙述,揭示了女性在一个极权主义社会中的处境和挣扎,对于女性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爱丽丝·沃克的《紫色姐妹花》被视为当代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通过对一个黑人女性传奇性的成长故事的叙述,探讨了种族、阶级和性别的复杂关系,并给予了女性找到自我价值和发展的启示。
此外,简·奥斯汀的小说也在当代女性文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奥斯汀的作品以精致的情节和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而著称。
她通过对女性情感和社会角色的描绘,展示了19世纪英国贵族女性的生活与挣扎,对于女性文学和社会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除了这些经典的女性作家,当代的女性文学作品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例如,安吉拉·卡特的独特风格和在恶魔与天使之间思辩的意象使她成为一位备受赞赏的女性作家。
村上春树的作品给予了读者对女性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的更深刻理解。
同时,许多年轻的女性作家也开始兴起,她们的作品不仅突破了传统的观念和写作方式,同时也反映了当今社会女性的现实与挣扎。
女性文学研究的发展推动了女性声音和视角在文学界的传播和发展。
通过研究女性作家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女性的生活经验和个体意义,从而推动社会对女性权益和平等的认识与尊重。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8dcec9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d6.png)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女性在文学创作中的形象也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人性的深度。
在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不再是简单的代表某种特定的社会群体,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生命和情感,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主、有思想、有追求的个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一、困境和抗争当代女性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经常将女性的贫困、孤独、痛苦和虚无作为作品的主旨,呼唤女性的独立和自由。
例如,钱一佳的小说《时间悄悄的嘴脸》中的女性形象,就折射出了女性长期面临的困境和抗争。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她拒绝了父亲为她安排的相亲,选择了自己心仪的男性。
可是,在长达二十年之久的婚姻中,女主人公一直承受着丈夫对她的精神和身体上的虐待,直到她的身心被彻底摧毁。
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的故事,呼吁女性要勇敢地站起来,为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而斗争。
二、心灵和情感随着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由度越来越高,女性的心灵和情感也成为当代文学作品中一个特别吸引人的主题。
当代女性作家在文学创作中通常会将女性描绘成一个内心丰富、情感细腻的形象,呈现出女性独特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例如,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都是具有独特性格和情感的形象。
王安忆通过女主人公细腻的情感抒发和对生命的热爱,呈现出了女性丰富多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三、权利和尊严在当代社会,女性的自由和权利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尊重,女性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也逐渐呈现出了女性拥有权利和尊严的意识。
小说《色,戒》中的女性形象就反映出了这种意识。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集美貌、才智和聪明于一身的女子,她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一定的手段,追求自己的权利和尊严。
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故事,呼吁女性要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并用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权利和尊严。
四、自由和独立在当代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中,女性的自由和独立也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知识女性形象的精神困惑的论文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知识女性形象的精神困惑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b509c8f65ce050876321364.png)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知识女性形象的精神困惑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二十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复杂的现代化变革,这种变革改变着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和精神特征,也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类新的人物形象——精神困惑的现代人形象。
这类形象不只一般地困惑于“自我”生活的具体问题,而是进入到人的“超我”思索,执著于“人”的精神困惑,以这种困惑为主要精神特征的知识女性形象,“五四”时期崭露头角,新时期得到发展,世纪之交进一步深化。
通过分析系列知识女性形象,展示她们从“自我”到“超我”的精神困惑,能引起人们对生存困境的思考。
关键词:知识女性女性形象精神困惑一二十世纪的中国,虽然不同于西方高度发展的工业社会,但它已经面向世界,在自己特殊的历史土壤中,出现了复杂的现代化变革,这种变革改变着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和精神特征,也使新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类新的人物形象——困惑的现代人形象。
这类形象不只一般地困惑于“自我”生活的具体问题,而是进入到人的“超我”思索,执著于“人”的精神而又找不到出路。
她们在灵与肉、情与爱、事业与家庭、满足和追求、理想与现实、希望和失望间挣扎,而自身的能力和现实社会的严峻,形成极大的反差,构成她们的精神困惑。
精神困惑对于知识女性而言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
当夏娃在蛇的引诱下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之后,那种蒙昧混沌但安宁和谐的伊甸乐园生活便结束了,迎接她的是困惑与流浪。
“智慧之果”使夏娃心明眼亮,懂得了善恶与羞耻,同时也注定了她面对庞大而芜杂的世界时那波荡不平的心灵世界。
幽默的马克·吐温在《亚当夏娃日记》中借夏娃之口对那个古老的神话做了不无反讽的改写,夏娃说:“开始我想不出我被创造出来究竟是为了什么,但现在我认为,我被创造出来是为了探索这个世界的各种秘密……”这与耶和华创造夏娃做伴侣以免去亚当孤独的初衷相去甚远,但却明白造出了拥有知识的“夏娃”们必然的生命选择——永恒的探索与困惑。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综述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08a42d1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55.png)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综述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是近年来文学研究的重要分支,旨在探讨女性作家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地位。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当代女性文学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足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的女性文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
作为文学研究的新兴领域,女性文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文学的理解,也为全球女性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将介绍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并探讨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启示。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伤痕文学、到80年代的女性文学高潮、再到90年代的多元化发展,女性作家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当代女性文学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对传统男权文化的挑战;注重内心世界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多样化的创作风格和题材广泛。
当代女性文学的主题主要包括性别认同、女性形象、家庭和社会地位等。
女性作家通过独特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出女性的独立、坚强和勇敢。
很多女性作品还表现出对传统美德和家庭观念的反思,以及对两性关系的深入探讨。
当代女性文学中蕴含着强烈的女性主义思想和女性文化,表现为对性别歧视、家庭暴力、生殖权利等问题的。
女性作家在作品中通过呈现女性的生活经验和内心世界,传达出对社会不公的抗议和追求平等的精神。
很多作品还表现出对传统父权文化的批判和对母系文化的怀念与重构。
当代女性文学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促进性别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女性文学作品为受众提供了不同于男性作家的审美体验,丰富了文学的多样性;女性文学传达出的女性形象和价值观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推动社会的性别平等进程;女性文学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视角,为全球女性主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通过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疾病隐喻与女性书写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疾病意象探析
![疾病隐喻与女性书写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疾病意象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2df4ca96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6e.png)
疾病隐喻与女性书写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疾病意象探析一、本文概述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疾病隐喻的运用及其对女性书写的影响。
疾病,作为一种生理现象,自古以来便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疾病意象不仅作为叙事元素出现,更是一种深刻的隐喻,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特别是在女性作家的笔下,疾病往往与女性的身体和经验紧密相连,成为表达女性声音、探讨女性身份和抗争的一种手段。
本文首先将回顾疾病隐喻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疾病意象及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意义。
接着,我们将重点探讨女性作家如何运用疾病隐喻来表达女性的身体经验、心理状态和社会地位,以及这些书写如何挑战和颠覆了传统的性别观念。
本文将讨论疾病隐喻在女性书写中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它对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和社会实践的启示。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疾病隐喻的理解,而且对于认识女性书写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反思和推动性别平等的社会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疾病隐喻理论框架疾病隐喻理论源自于20世纪中叶的文学批评理论,主要受到了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影响。
在《疾病的隐喻》一书中,桑塔格批判了将疾病视为道德或政治隐喻的文化现象,指出这种做法不仅忽视了疾病的生物学本质,还可能导致对患者的歧视和误解。
桑塔格的观点为疾病隐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疾病隐喻理论框架中,疾病不仅是一种生物学上的状态,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疾病隐喻通过对疾病的概念化,揭示了人们对于健康、疾病、身体和心灵的理解。
在文学作品中,疾病往往被用来象征社会、政治或心理上的问题。
例如,结核病在19世纪欧洲文学中常常象征着浪漫和死亡而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疾病则常常被用来隐喻社会的腐败和个人的困境。
在女性书写中,疾病隐喻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
由于女性在历史上长期被边缘化,她们的身体和疾病往往被用来象征社会的压迫和性别的不平等。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病症与产生的原因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病症与产生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b86f7bfeff00bed5b8f31d9d.png)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病症与产生的原因作者:朱笑雪来源:《文学教育》 2014年第8期朱笑雪内容摘要: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
中国的女性文学到90年代由于空前的作品数量和广泛深刻的影响才正式被文学史所接受。
与此同时女性文学也由于“身体写作”和片面否定男性而被限制了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许多批评理论却并未对女性文学进行客观的批判,而是带着某些偏见,这就使得本来就举步艰难的女性文学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女性被定义为“他者”和僵化的“二元对立”观念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病症偏见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
女性写作是西风东渐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在文学上的必然反应。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文化发生巨大变革,女权主义政治运动声势浩大,冲击了西方社会的传统伦理、文学、语言,甚至人们的穿着打扮。
在文学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女权主义立场和态度重新解读和审视以往几千年的传统男权文化,对以往的文学史进行新的价值重估,着重批判文学创作中男性权威所规定的性别等级观念,试图建立一种完全以女性为本质和目的的文学。
在创作领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号召女性“以写作进入历史”,主要考察出自女性之笔的文学作品的历史、主题、类型和结构。
中国冠以“女性文学”之名的文学创作是在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西方文艺思潮大量涌入才出现的,到90年代由于空前的作品数量和广泛深刻的影响才正式被文学史所接受。
在概念上普遍认可的女性文学必备“三女”的标准:女作家创作的、以描写女性生活为内容的、表现了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才称得上是女性文学。
一.“用身体写作”之病症与女性文学界定之偏见“女性写作”本是具有西方背景的一个概念,最早使用者是法国的女性主义作家与学者埃莱娜·西苏,她首先提出了“妇女必须写妇女。
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文学价值的论文
![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文学价值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3da485b0b4c2e3f56276336.png)
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文学价值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文学价值在中国当代思想史的脉络里,女性文学最为突出的是五四运动之后,涌现出一大批女性作家,比如舒婷和林子等,接受五四文学彻底反叛精神,从此,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被打破,妇女解放问题一开始就受到五四先驱者的青睐。
女作家本身就是一种新型人格的探索者,他们大多置身于男作家“寻根”的集体意识之外,这也是女性文学一直表现的特点,有自身独特的魅力,更直接细腻地表达极为新奇特异的感触和思想。
一、“十七年”与“文革”时期女性创作“十七年”与“文革”时期女性创作具体的时间是指1949年至1966年期间的女性创作,涌现第一批有独特色彩的女作家,对于整个现当代的文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主要表达的思想就是“男女都一样”。
打破传统观念,通过作品的描述,表达女人从此要站起来的希望,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十七年”女性创作,从整体上呈现出性别意识淡漠与消解的特点。
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赋予“女性”新的历史地位,女性同男性一样具有选举权、工作权、教育权、参政权等,现实中反映女权主义的诞生。
“男女平等”的思想得到推广,通过一些作品彰显女人的魅力。
在这个时期的作家有茹志鹃的《百合花》、宗璞的《红豆》、杨沫的《青春之歌》。
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都是英姿飒爽的豪杰,与唯唯诺诺的柔性女子形成鲜明对比。
主人公的命运很多坎坷,女子不再逆来顺受,开始反抗各种压迫,对于封建家庭的思想更是强烈反感。
张爱玲《半生缘》有新时代女性的特征,反抗社会不公平的对待,与各种黑暗势力做斗争。
通过这些女性文学作品,突出的反映了“十七年”中普遍的价值追求和审美观念。
这些思想在整个文学界中,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认识,开辟女性文学另一条道路。
由于女性敏捷的思维和独特的视觉,不再只注重于小家碧女情怀,更多现象出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女性也是社会一员,开始抨击政治现象。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品赏析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98d902e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66.png)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品赏析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性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当代女性在经历社会变革和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挣扎和追求。
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女性对生活和情感的真实感受,又揭示了社会对于女性地位和身份的思考与探索。
本文将通过对几位中国当代女性作家代表作进行赏析,探讨其作品中所体现的主题和形式特点。
第一部分:女性自我觉醒的表达1. 莫言艳《红高粱》《红高粱》是莫言艳的代表作之一,它以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女主角祥子的成长经历,展示了一个女性在家庭压迫和封建制度束缚下如何实现自我觉醒和追求自由的故事。
作品中,祥子从一开始的无知、天真到最终的坚强勇敢,她通过与自己和家庭的斗争,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2. 韩少功《明朝那些事儿》《明朝那些事儿》是韩少功的长篇小说,通过女主角明妃的视角,展示了明朝末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百态。
作品中,明妃凭借自己的聪慧和勇气,从一个普通的宫女逐渐崛起为后宫垂帘听政的女性执政者。
她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英雄。
第二部分:女性情感与家庭关系的描述1.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两个女主角秋瑾和红绶的人生故事,展现了女性之间、女性与家庭之间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关系。
作品中,张爱玲以独特的叙述方式,深入探讨了女性在婚姻与家庭之中的选择与困惑,以及她们对于自由与幸福的追求。
2. 林海音《红灯记》《红灯记》是林海音的代表作之一,以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坐台戏”的形式展示了出卖身体为生的女性命运。
作品中,女主角秋巴的坚毅、善良和自强不息,表达了被压迫的女性对于生活和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林海音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揭示,向读者传递了对性别不平等和社会不公正的思考和警示。
第三部分:女性身体与性别议题的探索1. 陈冠男《女人是水做的》《女人是水做的》是陈冠男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女性身体和性别议题的深入探索,展示了当代女性在物质欲望和情感追求之间的挣扎和选择。
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身体与身份问题
![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身体与身份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3e75c42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5c.png)
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身体与身份问题随着当代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女性在社会地位和权益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然而,在中国当代女性的写作中,身体和身份的议题仍然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当代女性写作中出现的身体与身份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对女性写作及其文学价值的影响。
首先,身体在中国女性写作中被广泛讨论,尤其是与性别和性的议题相关的身体话题。
许多中国女性作家通过描述自己的身体经验来探索女性主体性和性别角色。
她们讨论了月经、妊娠和分娩等与女性生理特征相关的问题,以及性爱和性别认同等与性行为有关的议题。
例如,王安忆的《长恨歌》,通过描写女性一生中的生理变化,展现了一个女性成长、辉煌与衰落的过程。
这种身体写作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女性在不同生命阶段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惑。
其次,身份是另一个中国女性写作中常见的议题。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传统观念的撞击下,女性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困惑。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通过描述女性角色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来探讨她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
莫言的《红高粱》中的女性形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们被困于封建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努力找寻个人身份和自我价值。
这种写作方式使读者对中国女性在实现自我价值和融入社会中的心路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身体与身份的问题也在中国女性写作中展现出了多样性和复杂性。
中国女性作家们并不仅仅关注自己的身体和身份问题,而是将这些议题与社会、历史和文化联系在一起。
她们通过叙述女性个体经历和集体命运,探讨了社会压力、家庭责任、职场歧视、婚姻关系等与身体和身份有关的议题。
邓肯的《梦回大清》,通过主人公和她的家族的命运,讨论了中国女性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和命运转变。
这种以个人为突破口,折射出整个社会环境的写作方式,使作品更具有思想深度和社会批判性。
尽管中国当代女性写作中的身体与身份问题非常丰富和多样,但也有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尽管女性作家在神圣和敏感的身体话题上敢于发声,但她们仍然受到社会和文化的束缚。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病症分析_11_15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病症分析_11_15](https://img.taocdn.com/s3/m/1ae9ab375727a5e9856a61a8.png)
萧红的《生死场》、丁玲的《水》《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冯铿的《红的日记》、草明的《原动力》、葛琴的《总退却》等。
1949年之后,杨沫以一部描写中国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青春之歌》而加入了史诗的写作行列。
在中国发生巨大变动的近30年里,大部分女作家创作兴趣集中在现实问题上,女作家们参与了所有的时代话题,在诸如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思想解放、人道主义、文化寻根、市场经济等时代大事上发出她们的声音:《沉重的翅膀》《爱,是不能忘记的》《在同一地平线上》《致橡树》《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人到中年》《小鲍庄》《你别无选择》《昆仑殇》《烦恼人生》《狗日的足球》《苍老的浮云》等等,可以说,在中国近30多年嘈杂的社会大合唱中,女性的声音不仅没有断裂过,而且还常常是尖利的、爆破的,与浅吟低唱、哽哽噎噎、柔声细气的旧女性的闺阁怨诉不可同日而语,社会的每一个重大事件女性都没有缺席。
然而,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却不约而同地被女作家们避开了。
据说巴金的小说《家》是北大图书馆借阅率最高的书,我想这是因为该作品触及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问题——家庭。
“中国的家族制度在其全部文化中所占地位之重要,及其根深蒂固,亦是世界闻名的。
中国老话有‘国之本在家’及‘积家而成国’之说;在法治上,明定家为组织单位。
”[5]“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亲戚邻里朋友等关系是中国人第二重的社会生活。
这两重社会生活,集中了中国人的要求,范围了中国人的活动,规定了其社会的道德条件和政治上的法律制度。
……人每责备中国人只知有家庭,不知有社会,实则中国人除了家庭,没有社会。
就农业言,一个农业经营是一个家庭。
就商业言,外面是商店,里面就是家庭。
就工业言,一个家庭里安了几部织机,便是工厂。
就教育言,旧时教散馆是在自己家庭里,教专馆是在人家家庭里。
就政治言,一个衙门往往就是一个家庭;一个官吏来了,就是一个家长来了。
……人从降生到老死的时候,脱离不了家庭生活,尤其脱离不了家庭的相互依赖。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精神分析话语剖析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精神分析话语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e07a9962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e3.png)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精神分析话语剖析20世纪是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女性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女性文学不仅关注着女性的生活和命运,更是对女性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与表达。
通过对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进行精神分析话语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女性作家在创作中表现出的各种情感和心理状态,探究她们对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的追寻。
首先,女性文学在20世纪的中国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尽管面临着传统观念和社会压力的束缚,女性作家们仍勇敢地以自己的文字描绘出女性的人生轨迹和内心世界。
她们通过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探讨了婚姻、家庭、子女教育等与女性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同时,她们也通过自己的创作传达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关照,成为了真正的文学艺术家。
在20世纪女性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女性作家通过作品表达了对男权社会和父权制度的质疑。
她们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女性地位,通过对女性内心世界的剖析,揭示了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压迫和剥夺。
例如,徐志摩的长诗《再别康桥》中,诗人对婚姻和家庭的幻灭与追求展现了女性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表达了对传统家庭价值观的质疑。
同时,女性文学也揭示了女性自我认知与社会认同之间的紧张关系。
女性作家们通过作品表达了对自我身份的矛盾和迷茫,展现了女性在传统道德观念和现代价值观念之间挣扎的心理状态。
例如,萧红的小说《生死场》中,女主人公矛盾地面对着传统的婚姻观念和自身的物质追求,最终选择了背离社会道德规范,反叛传统观念。
这种表达既是对传统观念的嫌弃,也是女性在当时社会价值体系中寻找自我价值和价值认同的尝试。
此外,女性文学中也体现了女性对尊严和自主权的渴望。
女性作家们通过作品展现了女性在爱情、婚姻中的思考和选择。
她们不再满足于传统婚姻观念所期望的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并渴望有自己的事业、独立的经济来源和权利。
例如,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中,女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实现了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展现了女性对自主权和尊严的渴望。
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现状述评毕业论文
![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现状述评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4b5113fba0d4a7303763a27.png)
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现状述评内容摘要:创始于20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和法国,而后又在西方乃至全世界得到长足发展的女性文学批评给传统的文化和文学批评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动摇了文学研究领域中由男性文化为中心的思想观。
同时,它的出现给世界文坛带来新的生机和力量,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和传播,自然而然地波及我国新时期文坛,成为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实践的有力参照。
论文试图从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现状着眼,解析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力图在西方女性文学批评和近现代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参照下,从社会历史批评、心理学批评、文本批评的视角揭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独特性和互补性,并思索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寻找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女性文学研究;兴起;批评方法;反思Abstract:Founded in the 20th century to the 1960s the United States and France, and then in the West and the whole world i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female literary criticism to the culture and tradition of literary criticism concept hitherto unknown Some of the impact will shake the area of literary study by the male culture of the ideological center. Meanwhile, it has the appearance to the world literary bring new vigor and strength in the world and the practice spread, naturally affected China in the new era literary circles, as Chinese women practice of literary criticism powerful light. Papers from the Chinese women trying to literary criticism of the status quo - oriented, analytical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status, Western women in an attempt to literary criticism and near the modern Chinese woman in the light of literary criticism, social history from criticism Psychology criticism, the criticism of text reveals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of women's unique and complementary. and ponder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the problem, efforts to find contemporary Chinese female literary criticism trend of development.Key words: Women’s literature research,rise,cirticsm ,relection引言中国女性的文学创作历史悠久, 然而在20 世纪以前的漫长时期, 妇女的文学活动本质上仅作为男性中心文学传统的附庸而存在, 她们的创作被纳入正统文化圈内, 成为一种增添别趣的点缀。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研究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eae4832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b5.png)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研究近年来,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在文学界逐渐崭露头角。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女性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展现了她们独特的生活体验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现状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现状值得关注。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女性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投身文学创作。
她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受,描述了女性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
她们的作品涉及了婚姻、家庭、职业发展、性别歧视等诸多话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其次,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女性文学作品的出现为女性发声提供了平台。
通过文学作品,女性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更多人了解她们的内心世界,从而推动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尊重。
其次,女性文学作品的出现也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对女性生活经验的描述和思考,人们对性别角色和社会结构的认识得到了拓展,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然而,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女性文学作品在文学界的认可度相对较低。
由于长期以来文学界主导权被男性占据,女性文学作品在评价和出版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公平。
其次,女性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推广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女性文学作品的受众相对较小,很多作品无法得到广泛传播,限制了其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为了推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对女性文学作品的评价和认可。
文学界应该给予女性作家更多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她们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
其次,需要加强女性文学作品的推广和传播。
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将女性文学作品介绍给更多的读者,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女性文学创作。
最后,需要加强对女性文学创作的研究和探索。
通过深入研究女性文学作品,挖掘其中的思想和价值,为女性文学创作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总之,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在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提升。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题库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93c94c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7.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题库及答案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题库及答案 11 、下列作品中哪一部是中国新史诗上的第一部象征主义诗集?(B)A. 《望舒草》B. 《微雨》C. 《为幸福而歌》D. 《食客与凶年》2 、被瞿秋白高度评价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是(D)A. 《家》B. 《骆驼祥子》C. 《阿Q正传》D. 《子夜》3 、被称为“独幕剧的圣手”的现代剧作家是(C)A. 曹禺B. 欧阳予倩C. 丁西林D. 田汉4 、诗篇《金黄的稻束》的作者是(A)A. 郑敏B. 冯至C. 卞之琳D. 绿原5 、下列哪一部作品不是赵树理创作的?(C)A. 《李家庄的.变迁》B. 《三里湾》C. 《山乡巨变》D. 《传家宝》6 、曹禺的第一部话剧《雷雨》(C)A. 1923 年B. 1928 年C. 1933 年D. 1935 年7 、下列哪篇作品穿插了书信形式的心理独白?(A)A. 《超人》B. 《人生哲学的一课》C. 《边城》D. 《春风沉醉的晚上8 、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最重要贡献的新文学社团是(A)A. 语丝社B. 莽原社C. 沉钟社D. 弥洒社9 、爱姑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D)A. 《风波》B. 《幸福的家庭》C. 《明天》D. 《离婚》10 、巴金代表作《家》描写的故事发生在(B)A. 20 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B. 30 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C. 抗战前夕上海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D. 40 年代初期上海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题库及答案 2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B.贞贞C.夭夭D.香香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B.“文协”C.中国诗歌会D.九叶诗派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B.胡适C.周作人D.刘半农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B.黄遵宪C.裘廷梁D.谭嗣同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发展困境之一——女性主义小说在写作主题上存在的误区及意义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发展困境之一——女性主义小说在写作主题上存在的误区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f4dfd7f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0e.png)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发展困境之一——女性主义小说在写作主题上存在的误区及意义刘彦华【摘要】九十年代中国女性主义小说在主题表达上常以类型化的方式出现:一是身体写作:二是对女性主体性历史的虚构;三是对神圣母亲形象的解构;四是对姐妹情谊的建构.对这些主题进行辨析,发现误区,阐明意义,有利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更长久的发展.【期刊名称】《集宁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3)001【总页数】6页(P11-16)【关键词】女性主义小说;主题;误区;意义【作者】刘彦华【作者单位】集宁师范学院中文系,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47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文学批评中不断出现了“缺憾”、“误区”、“危机”、“困境”等字眼,当然用这些字眼很难有效地界定九十年代依然繁茂的女性文学创作,但女性文学创作中存在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而评论界之所以在这个时间段集中提出这些问题,笔者认为,一是因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在创作实践和理论运用方面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积淀和检验后,暴露了一些问题;二是在当代女性文学发展之初,建构的热情大于自审的意识,而当冷静下来思考女性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时,回顾来路,发现了自身发展中的偏颇之处;三是当代女性文学发展中所采取的对抗姿态,以及九十年代一些极端化的个人写作方式,也招致了评论界对她的诟病。
也就是说,困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她既有理论上的,也有创作上的,对出现的困境进行认真的查找和分析,将有利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尽快地走出困境,更健康地向前发展。
如果我们把女性文学看作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即创作主体是女性,那么女性主义小说是指那些具有鲜明性别意识,对父权制文化进行解构的女性文本。
九十年代,女性主义小说在写作主题上,一直以来都有她关注的共同点,那就是致力于女性独立、平等、自主的发展之路。
但具体的文本表达却像园中的花朵,千差万别,丰富多样。
细究这些文本就会发现,这些文本的主题受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很深,常常以类型化的方式出现,大致归纳起来有四种:一是身体写作;二是对女性主体性历史的虚构;三是对神圣母亲形象的解构;四是姐妹情谊的建构。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与身体与欲望的表达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与身体与欲望的表达](https://img.taocdn.com/s3/m/9ffaaa50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70.png)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与身体与欲望的表达在当代中国文学中,女性作家们对身体和欲望的表达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
这种表达形式的兴起,不仅反映了女性在社会地位上的变化,也展示了她们对自我权力和自由的追求。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中身体与欲望的表达,并探讨其中的一些重要作品。
首先,身体在女性文学中的表达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女性作家们通过对身体的描写和表达,传递出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思考和探索。
例如,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中,女主人公通过对自己身体的描述,展示了她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自由的渴望。
她的身体不再仅仅是一个被社会定义和束缚的对象,而是成为了表达自我和追求自由的媒介。
其次,女性作家们对欲望的表达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的欲望常常被压抑和忽视。
然而,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中,女性作家们开始勇敢地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欲望。
例如,张爱玲的小说《色,戒》中,女主人公通过对自己欲望的追求,展示了她对自我权力和自由的追求。
她的欲望不再被社会规范和道德束缚,而是成为了她追求自我实现的力量。
此外,女性作家们对身体和欲望的表达也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观念的变化。
在传统观念中,女性的身体和欲望常常被视为不可言说或者是被禁忌的。
然而,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中,女性作家们开始大胆地展示和表达自己的身体和欲望。
她们通过对身体和欲望的描写,挑战了传统审美观念的桎梏,为女性树立了新的审美标准。
最后,女性作家们对身体和欲望的表达也反映了她们对自我权力和自由的追求。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的身体和欲望常常被社会规范和道德束缚。
然而,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中,女性作家们开始勇敢地追求自我权力和自由。
她们通过对身体和欲望的表达,展示了她们对自我权力和自由的渴望和追求,为女性争取了更多的自由空间。
总之,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中身体与欲望的表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女性作家们通过对身体和欲望的描写和表达,传递出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思考和探索,展示了对自我权力和自由的追求。
论新时期女性文学对疾病主题的表现
![论新时期女性文学对疾病主题的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6c50c23684868762caaed5ed.png)
论新时期女性文学对疾病主题的表现文学与疾病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
如果从性别差异出发,我们会发现女性作家作品中的疾病主题与男作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与患者的角色、自我意识发生关系。
在女作家笔下,女性的疾病成了受害的隐喻,女性的疾病与女性的角色冲突、与女性性别紧密联系了起来。
新时期女性文学对疾病主题的表现则主要集中在女性的生理疾病方面,病妇形象更多地患有生理意义上的疾病,遭受着身体病痛的折磨。
在这些作品中,疾病变成了一个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思考生存方式的隐喻。
标签:女性;女性文学;疾病主题传统文学理论,往往研究文学与政治、文化、历史、哲学等关系,对文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尚未充分展开。
事实上文学与疾病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
16世纪法国的拉伯雷是医学博士,在当时没有麻醉药的情况下,为减轻病人的痛苦,他给病人做手术时讲一些笑话,这些笑话就成了《巨人传》的雏形。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往往视文学家、艺术家为超常或反常的个体。
关于这一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艺理论家柏拉图。
他认为:诗是在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状态时写成的。
诗人的本领不是凭技艺而是凭灵感。
而他所说的灵感,不仅含有天赋、神助、神启的意义,还具有陶醉、迷狂之意。
他说:“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毛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状态,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作诗或代神说话。
”在《斐德若篇》中,谈到“诗兴的迷狂”时他又说:“神智清醒的诗遇到迷狂的诗就黯然无光了。
”从柏拉图迷狂的诗人的说法到文学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国度受病魔折磨的大文豪,都表明文学与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乔纳森·斯威夫特患有疑病症,荷尔德林患有神经错乱,妥斯陀耶夫斯基患有癫痫病,拜伦是跛足,蒲伯是驼背,卡夫卡、尤金·奥尼尔长期患肺结核,普鲁斯特多年哮喘,博尔赫斯也是长期身体孱弱并患有眼疾,埃伦·坡是鸦片嗜好者,斯特林堡、伍尔夫患有精神分裂症。
长期疾病导致这些人选择文学来表达情绪,普鲁斯特在疾病状态中写出了《追忆似水年华》,海明威晚年忍受着各种病痛写出了《老人与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者改良传统的方式呼应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问题。
“五四”之后的文学主流基本上是沿着鲁迅的道路批判封建礼教“吃人”而进行创作,乡土文学不用说,就是巴金、老舍、曹禺、张爱玲、都没有离开这个轨道,他们的作品以批判为主,更适合破坏旧世界。
而冰心的富于女性特点的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性的文学创作却鲜有继承者。
(二)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建设性的女性文学的偏见与主流文学史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相似,90年代女性文学评论全盛时期,学者们重视的是庐隐、沅君、白薇等“从女儿到女人”的叛逆式的成长过程,重视从丁玲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泯灭来挞伐政治的权威,大力赞扬林白、陈染的“女性身体之歌”对传统伦理文化的拆解作用。
普遍忽视了女性文学写作自冰心开始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改良问题和新文化的建设性问题。
受到女性主义理论刚登陆中国时偏激思潮的影响,这些评论对一些作品过度的女性主义的诠释伤害了女性主义的正常着陆。
在著名女性主义学者波伏娃的论著里,她坚持认为,法律、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制约着女人,但也不能完全囚禁女人,女性主义是不排斥建设的。
女性主义文学评论者在这里犯了忽视本国国情的错误,她们不是没有注意到冰心的写作的特点,而是由于冰心的写作不符合西方女性主义,而把冰心当作一个“特例”。
孟悦、戴锦华在《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中一方面认为“冰心是长不大的女儿”,另一方面也承认“但她仍然不失独特,她未曾辜负家庭、文化所给与她的全部恩赐,她把这一份经验全部拿了出来,通过她笔下的母子世界,她的爱的哲学乃至她的女扮男装而成为中国女性生活世上不可多得的原型。
这才是冰心作品中潜藏的女性意味。
” [10]“中国女性生活原型”,这才是冰心的独特贡献。
冰心在《论文学的复古》指出:“新文学不能普遍得国人欢迎,……介绍不得法,像天书,难懂”,“新文学中,……又有几篇是真建设,真向上,真有自己的哲学……我相信除了建设,没有破坏……当抖擞精神,折回原路,来寻找向上的建设的途径。
” [11]她所塑造的这些中国女性生活原型,既为中国人所熟悉,又为中国人所喜爱,她们是新式的贤妻良母——开明慈爱体贴入微的“母亲”(《南归》)、识大体顾大局的“我朋友的母亲”(《我朋友的母亲》)、勤劳能干健壮开朗的“张嫂”(《张嫂》)、爱国爱丈夫爱弱小者的“我的学生”(《我的学生》)、用双手托着未来的妇产科大夫L(《我的同班》)……,她们既具有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又具有新时代所要求的挺拔的灵魂、坚韧的性格和高贵的心灵。
哈佛大学东亚系汉学家宇文所安说:“一个传统要继续繁衍下去,一定要有新的解读、新的阐释注入新的活力,否则这个传统就死了。
” [12]巴金1994年5月20日给冰心的题字:“冰心大姐的存在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她是一盏明灯,照亮我前面的道路。
她比我更乐观。
灯亮着,我放心地大步向前。
灯亮着,我不会感到孤独。
”这盏明灯至今仍然亮着,“潜藏着女性的意味”,照出中国女性写作的明亮的前程——继承民族优良传统的建设性的女性写作。
其实,女性主义文学研究者已经发现了冰心创作的建设性特点,却没有继续挖掘下去,西方女性主义在此起了阻拦作用。
冰心的建设性体现在她通过母爱弥补了以往文学中对女性的忽视,借助母亲返回历史,寻找自己的历史来路,为自己正名。
也借助母女之爱、姐弟之爱,诠释传统文化中“孝悌”观念最人性化的因素,在建设新的中国女性文学时不丢到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美德。
这涉及到女性文学对传统的继承问题。
今天重新评价传统文化,不能不看到“五四”时期对待传统文化的偏激态度。
“五四”时期叛逆的儿女急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向往独立自由,夸张地扭曲了中国几千年的家庭伦理文化,把历来的“严父慈母”形象改写成封建老顽固,他们被塑造成戕害子女的情感、破坏子女的幸福人生的刽子手。
这之中的偏激显而易见,如果父母真的都是无视子女幸福的人,很难想象封建社会能够统治两千年之久。
无论从历史上考察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来比较,冰心所描写的家庭生活在本质上更合乎中国的实际情况。
中国人的爱子女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激进的女性主义学者忽视了冰心的建设的文学的意义,倾向于左倾的文坛也一直没有从新文化的建设性上去认识冰心,冰心在她长达75年的创作生涯中一直都受到读者的喜爱,不是只因为文笔典丽而没有思想情感上的原因的。
当代女作家创作了一些比较有建设性的作品,如王安忆,《长恨歌》从里弄出发,肯定了女性生活的日常性,《桃之夭夭》更进一步歌颂日常性,颠覆形而上的男性文化。
如池莉,大肆张扬女性的世俗性生活,她的作品仿佛就站在柴米油盐之中,虽然她的向庸常生活妥协是不足取的,但是她对女性的生存常态的繁复渲染,很可能是中国女性文学最坚实的根基。
现实中的女性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变化正在以作家们所想像不到的方式迅速发展。
作家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记录女性的正在发生的历史。
三、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落脚点的选择不适合国情(一)移植的文学观念——躯体写作文学史正式承认的“女性文学”是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以女性为创造主体,呈现女性意识和性别特征的女性文学” [13]。
其代表作家是林白、陈染、徐小斌、海男等,她们的写作被认为是女性主义的范本。
到了90年代中期,“女性写作”逐渐取代了“女性文学”流行开来,黄修己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第十二章“转型期的文学新作”中把“小说中的女性写作”单独作为一节来介绍。
“女性写作”本是具有西方背景的一个概念,最早使用者是法国的女性主义作家与学者埃莱娜·西苏,她首先提出了“妇女必须写妇女。
男人则写男人”的主张[14]。
“通过写作她自己,妇女将返回到自己的身体,这身体曾经被从她身上收缴去,而且更糟糕的是这身体曾经被变成供陈列的神秘怪异的病态或者死亡的陌生形象,这身体常常成了她的讨厌的同伴,成了她被压制的原因和场所。
身体被压制的同时,呼吸和言论也被抑制了。
”“写你自己,必须让人们听到你的身体” [15]。
女人的写作“本文:我的身体——充满了一连串的歌”,“我们将重新思考妇女,从她身体的每一种形式和每一个阶段开始思考。
” [16]林白、陈染、徐小斌、海男等呼应这样的女性写作思潮,开始大规模的“躯体描写”。
“女性的躯体呈现为女性写作的一个醒目的主题。
在这方面,男性话语的封锁圈被粉碎”,“女性占领文学的目的之一即是,通过写作放纵躯体生命,冲破传统女性躯体修辞学的种种枷锁,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充当写作所依偱的逻辑”。
[17]“躯体描写”成了女性写作的旗帜和口号,细致描写女性身体的文字弥漫在小说文本之中,女作家们充满感性的描写使女性的酮体呼之欲出。
但是,移植过来的“躯体描写”在汉语的字面意义上启发了中国人丰富的想象,正像鲁迅所说,中国人看见手臂就会想到衣服遮蔽的部分。
“躯体描写”和它的另外的说法“私语化写作”、“私人写作”与“隐秘的欲望”等等词语非常暧昧,嗅觉敏锐的商人闻到了金钱的味道,于是不仅女作家们的“女”被炒作成“美女”,作品的名字也靠近肉体,带着肉色、肉味,《大浴女》、《有了快感你就喊》、《玫瑰门》、《破开》等作品打着“边缘”、“另类”旗号以女性的身体做卖点,更有人借机兜售暴露色情的文字,牟利,出名。
女性写作严肃的口号被偷换、被利用了。
移植的概念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国的适应性,给女性写作带来惨重的损失。
(二)女性文学错误的落脚点——性描写文明是通过对人类本能的压抑限制而建立起来的,对性本能的限制首当其冲,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不约而同地对自然的性关系进行社会规范,建立起强大威严的性秩序。
而中华文明作为早熟的、理性的文明,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建立起了一套独特的“身”、“心”价值系统,既不推行“苦修”,又不鼓励“放纵”,中庸平和,含蓄文雅,无论是文献中还是人们日常交谈中,性都是禁忌。
在单个人自身,性的困惑与苦恼很少被提及,可能与中国古人早婚有关,在性还没有成熟时就准备好了发泄的对象。
即或在文学作品里涉及到与性有关的事情,也都使用隐喻的方式表达,使之文雅含蓄,重视美感,少有色情诱惑力。
代替身体的性而存在于中国文学中的是文人雅士“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之后博大高雅的情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相看两不厌,唯有静亭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彬彬有礼的中国人热衷于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乐,偏重精神情趣,对身体的性感觉进行细腻的揣摩不是中国文化的兴趣所在。
具体涉及到两性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男女之间的互补性、互助性,讲究阴阳互补,刚柔相济。
两性之爱的内核是“恩爱”,它有着更多的人性因素、道义基础和世俗内容,西方文化中的“性爱”不可与之同日而语。
“爱情”这个词,在“五四”时期作为新的两性伦理观念在新文化阵营中传播,被青年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文学热情讴歌的主题。
今天看来那种爱情题材的作品并没有真正深入探讨现代社会的两性之爱,它只是反封建的工具,当时作品中的冲突基本上是青年与封建家长的冲突,很少涉及到男女之间的感情的发动和漫长的磨合。
鲁迅曾写过一篇《伤逝》,敏锐地触及到了问题的实质,可惜少有继承者。
沉樱在这方面有独特的贡献,她的《下雪》《爱情的开始》《喜筵之后》等小说涉及到了私奔后男女情感的变化和苦恼。
也很可惜,沉樱被现代文学史遗落了。
后来的女作家把爱情当作一种信仰进行描写和讴歌,如果说林白和陈染的写作是在严肃地探讨如何建立女性独特的话语的话,到90年代后期卫慧和棉棉的作品中,爱情和身体感受、和性的界限模糊成暧昧的一片,糟粕借爱情的名义大肆玷污文学,女性写作沦落为大众色情偷窥的对象。
从生物性的女性性征到社会性的女性性心理,她们的笔触没有避讳,没有禁忌,她们的细密的语言像魔镜一样幻化出以性为主的女性生活,而女性作为人的非性的生活则被挤压到了边缘。
这样的性描写违背了女性主义的初衷,使女性沦落为性对象、性玩物,由于它是来自女性的笔下,又出现在道德失范的这会转型时期,破坏性就更大。
现在,女性写作解释起来已经颇费周折,以铁凝、王安忆、翟永明为代表的女作家坚决拒绝“美女作家”的头衔,对女性主义也多有避讳,这不能不是女性主义在中国着陆不当而带来的后果。
林白在《妇女闲聊录》里放弃了对女性身体的描写,改为让女人直接说话,发出声音,这个改变是意味深长的。
(三)误区——宣扬同性爱(恋)90年代随着对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紫色》的译介,随着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把它搬上银幕,随着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作品风行中国,西方女性主义学者纷纷将女同性爱立场理解为反抗父权制的女性主义姿态,指出异性爱是父权文化实行的压迫性的性政治,挖掘弗吉尼亚·伍尔芙等人作品中的同性爱因素。
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研究者也争相效仿西方,从同性爱出发阐释一些女作家的创作,例如,张洁的《方舟》、王安忆的《弟兄们》,更不用说陈染的《破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