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

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中,角色或社会角色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流行的概念,尽管人们对它的定义、功能以及范围的看法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分歧。

我们可以将角色视为个体在群体或社会中的一种功能,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式;同时,我们也可以将角色考虑为一种人格状态,或完整的人格的一个侧面,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一个人就象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各种习惯和掌握各种品质特性一样学习他的社会角色。

一、角色:社会期望与个人表演

社会中的个体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位置上,或者说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社会对每一个处于一定社会地位上的人有着一定的要求,我们称此为社会期望;与此相应,当个体依照社会对他的要求去履行其义务,行使其权力时,我们又称他是在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其社会行为乃是一种角色行为。

(一)社会角色的本质

全世界是一个舞台,

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

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

也都有上场的时候,

一个人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威廉·莎士比亚。他在《皆大欢喜》)

在中国早就有“人生如戏”的说法,并且智慧的中国人用自己毫不逊于莎士比亚的方式表达了与后者同样深刻的看法:

尧舜生,汤武净,桓文丑末,古今来几辈角色;

云霞彩,日月灯,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大戏台。

上述比喻所以能够为人们普遍接受,并成为20世纪符号互动论者建构社会角色理论的基石,根本在于社会与舞台、社会中的人与舞台上的演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演员在舞台上有明确的角色,社会中的行动者也占据明确的地位;演员必须按照写好的剧本去演戏,行动者在社会中也要遵守规范;演员必须听从导演的命令,行动者也必须服从权势之人或大人物的摆布;演员在台上必须对彼此的演出作出相应的反应,社会成员也必须调整各自的反应以适应对方;演员必须与观众呼应,行动者也必须扮演各种不同的观众或…一般他人‟和概念化的角色;技能不同的演员赋予角色以独特的解释意义,行动者也由于各自不同的自我概念和角色扮演技巧而拥有独特的互动方式。”(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版, 第430页。)

尽管用舞台上的角色来比喻社会中的人十分贴切,但这个概念本身却似乎只能意会难以言传。

有时,角色被用来指一个社会地位,有时则指与某个地位有关的行为……角色还被用来表示个人行为或者典型行为‟。”(罗森堡、特纳主编:《社会学观点的社会心理学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101页。)

美国学者蒂博特和凯利认为,角色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首先,角色是社会中存在的对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该个体在与其他个体的互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其次,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期望系统;最后,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

肖和康斯坦佐又进一步从以下六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概念:

(1)从历史渊源上说,•角色概念取自古希腊罗马剧场中的戏剧和舞台,它指的是演员在某场戏剧中扮演的那个人物所具有的特征;

(2)角色以其舞台原意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其概念本身并无变化,它指的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

(3)正如演员扮演角色要受到同台演出的其他演员的制约,社会中的角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该社会环境中与之发生关系的其他人;

(4•)社会科学中角色概念的出现事实上带有学科交叉的性质,其主要源于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

(5•)现代角色理论的先驱者们都是在他们各自的学科中建构自己的角色概念的……;

(6)这种通过多门社会科学的共同参与而造成的结果,•导致了一种综合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有关内容,并形成独特语言系统和概念系统的角色理论的产生。

从这些学者的论述中我们还是可以分析出角色一词包含的两种主要成份:社会的客观期望和个体的主观表演。综合这两种成份,角色可被定义为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社会角色的类型

从个体和社会的关系来看,社会是由各种不同的角色构成的。人的一生要进入不同的社会位置(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因而要扮演各种不同的的角色;同时,由于社会生活的多元性,也使处于同一社会地位上的个体要同时扮演不同的角色。为了把握社会生活中各种不同的角色,有必要对社会角色进行科学的分类。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通常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方法根据角色所占据的社会地位的取得是否经过角色扮演者的主观努力,将角色划分为先赋性角色与自致性角色。

具体说,在社会生活中一般存在两种先赋性角色:一种是由遗传、血缘等先天因素决定的,诸如性别角色以及由父子关系而产生的父亲角色和儿子角色等;另一种则是由社会规定的,如封建时代通过世袭制继承地位所形成的皇帝、王公或公爵、伯爵等角色。在现代社会,更为多见的是自致性角色或曰获得性角色,这是指社会个体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进入某一社会位置后所扮演的角色,如通过考试而成为大学生,通过竞选而当上总统或总理等。

第二种方法根据角色表现的隐显状况,将角色划分为活跃性角色与潜隐性角色。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R.林顿1936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最先使用了这种划分方法。林顿认为,个体作为社会成员,虽然要扮演多种角色,但是在每一具体时刻他只能扮演一种角色,这种正在扮演着的角色便成为活跃性角色,而该个体扮演的其他角色此时则成为潜隐性角色暂时不表现出来。显然,在这种划分方法中,活跃性角色与潜隐性角色是相对的,并且会随着个人所处的情境的转换而互相转换。

第三种方法根据社会对角色有无明确的期望以及角色对期望的执行情况,将角色划分为正式角色与非正式角色。

社会对每一种角色都有着一定的社会期望,只是存在明确程度上的差异而已。换句话说,社会对有些角色有着明确的期望,而对另一些角色则只有模糊的期望。实际上,有了社会期望也就意味着角色得了社会的认可。因此,我们可以说,凡是存在相对明确的社会期望、得到社会认可的角色叫作正式角色。与此相对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会不断地创造出一些新的角色,而当这些角色初次出现时,由于社会对他们还不熟悉、不了解,因此对他们难以形成特定的社会期望,暂时还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这些尚没有特定的社会期望,未能获得社会认可的角色我们称之为非正式角色。这些先于社会期望而问世的非正式角色,也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即所谓“新生事物”,它们会随着社会期望的逐渐清晰而发展而成为为社会所认可的正式角色;另一种则是那些对社会只有消极作用的角色,它们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被社会所否定而遭淘汰。(丁水木:《略论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及其实践意义》,载《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6期。)

T.萨宾和V.艾伦的《角色理论》一文中,这两位角色理论家曾根据角色参与的程度,将角色分为七种类型:即从0度参与到精神与外物合一的参与(表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