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高分子科学家
高分子与诺贝尔奖
![高分子与诺贝尔奖](https://img.taocdn.com/s3/m/dc2100dd49649b6648d747b4.png)
R.B.Merrifield(1921- ) 美国生物化学家 1984年获Nobel化学奖
高分子材料以多功能化的面貌出现
高分子冲破了绝缘 体的界线具有了金 属独有的导电性
美国的艾伦.黑格尔,艾伦.马克迪 尔米德和日本的白川英树由于在导 电聚合物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荣获 2000年Nobel化学奖。
白川英树从事聚乙炔 聚合机理研究 韩国研修生出现几个 幸运的失误,使白川 得到膜状聚乙炔 偶然的机遇, MacDiarmid首先注意 到白川的聚乙炔膜, 三人在美国合作研究 为了说明聚乙炔的导 电性,Heeger提出孤 子的概念
W.H.Carothers (1896~1937) 美国科学院院士
对高分子合成贡 献卓著但未获奖
1937年4月29日在美国费城一家饭店 的房间里饮用了掺有氰化钾的柠檬汁 而自杀身亡 (未获Nobel 奖)
W· H· Carothers 的学生------P· J· Flory整理了导师的 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聚合反应的等活性理论及聚酯 动力学和连锁聚合反应的机理。 五六十年代,美国科学家Flory出 版了《高分子化学原理》一书。 Flory在高分子溶液的热力学性质 和聚合反应动力学的统计学研究方 面做了大量工作,他的科学成果包 括导致工业化的尼龙与合成橡胶的 研究和开发,以及对于聚合物形成 过程及其本体和在溶液中的性质研 究。
奠定了高分子合成工 业的基础并合作获奖
Natta(1903-1979) 意大利高分子化学家 1963年获Nobel化学奖
尼龙之父W.H.Carothers(卡罗瑟斯)
1924年在伊利诺伊大学获有机化学 博士学位,在该校任教两年后到哈佛 大学任教
1928年起,在美国杜邦公司任职9年, 领导基础有机化学的研究工作,其间 于1935年发明尼龙66,合成出氯丁二烯 及其聚合物 1936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一生中 发表过60多篇论文,取得近70项专利
高分子理论的奠基者施陶丁格
![高分子理论的奠基者施陶丁格](https://img.taocdn.com/s3/m/999817caa1c7aa00b52acbe8.png)
高分子理论的奠基者施陶丁格摘要:在科学的重大发现中,有一些既平凡又非凡的创新者。
他们的思想有时远远超越了他们所处的时代,而与当时所谓“正统”(或传统)的科学潮流有分歧,甚至背道而驰。
他们甘冒不被人理解的风险,以非凡的勇气和胆识及其独特的方式进行探索并坚持真理。
德国化学家施陶丁格就是其中这样一位具有非凡思想的创新者。
他毕生从事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质与结构的研究,为奠定高分子理论而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于1953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关键词:施陶丁格;高分子理论;化学史料在现代化学史上,20世纪的二十到三十年代是个关键时期,因为它正是现代化学建立的初期。
以共价键的提出为契机,现代化学家和部分物理学家开始着手奠定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
例如,量子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两个领域。
在量子化学领域,以美国化学家鲍林为代表,展开了对分子结构的准确描述和对化学键本质的探索,这方面的内容在前文中已作介绍。
在本文中,将重点陈述和探讨德国化学家施陶丁格,为建立高分子理论而走过的艰难历程,以及他为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发展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1 化学实践召唤创新的高分子理论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1881~1965),德国有机化学家和高分子化学家,出身于沃尔姆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位哲学教授。
施陶丁格自幼爱好化学和化学实验,曾就读于达姆施塔特大学、慕尼黑大学,1903年获哈雷大学博士学位。
后赴斯特拉斯堡大学深造,1907年任该校讲师,1908年任卡尔斯鲁厄工业学院副教授,1912年任苏黎世工业大学有机化学教授。
1926年任弗赖堡大学化学教授,1940年任该大学高分子化学研究所所长,一直工作到1951年退休并任名誉教授终生。
施陶丁格从事高分子化合物研究,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代价。
其重要原因在于,他所面临的研究对象既是古老的又是新生的,无论是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质,还是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以及高分子化合物的改性和合成,都存在着新的实践和旧的理论或新的理论与传统观点之间的冲突。
高分子科学家-中国
![高分子科学家-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cbcd1a1052d380eb62946dac.png)
高分子方面中科院院士当选时间:唐敖庆(1955)、王葆仁(1980)、冯新德(1980)、何炳林(1980)、闵恩泽(1980中科院,1994工程院)、钱人元(1980)、钱保功(1980)、王佛松(1991)、沈家骢(1991)、徐僖(1991)、黄志镗(1991)、黄葆同(1991)、程鎔时(1991)、林尚安(1993)、沈之荃(1995)、毛炳权(1995工程院)、徐端夫(1995工程院)、卓仁禧(1997)、周其凤(1999)、曹镛(2001)===================================================================王葆仁(1907.1.20~1986.9.12)王葆仁,男,化学家,江苏扬州人。
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化学系。
193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博士学位。
1936年回国创建同济大学理学院和化学系。
1951~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兼副所长。
195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58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系。
王葆仁是中国最早从事高分子科学研究的化学家之一。
50年代开始研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已内酰胺。
对有机硅高分子、特别是硅碳-硅-氧链高分子的合成做了深入研究。
对耐高温杂环高分子的合成及性能进行了较广泛研究,并在应用方面作了许多开拓工作。
70年代提出加强高分子大品种如聚丙烯等的研究。
在烃类化学方面也做过许多研究。
著有《有机合成反应》上下册。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葆仁,字爱予。
1907年1月20日出生于江苏扬州。
父亲王锡山以教书为生,对他薰陶很深。
王葆仁自幼体弱多病,但勤奋好学,成绩优异。
当他就读扬州中学时,父亲因病去世,家庭经济十分难。
1922年,他考入东南大学化学系,除依靠半工半读维持学习外,还赡养母亲、接济姐弟;在十分艰辛的条件下,他完成了大学学业,1926年毕业时,还不满20岁,被留校任助教。
高分子之父——Staudinger
![高分子之父——Staudinger](https://img.taocdn.com/s3/m/3382851f650e52ea551898c6.png)
高分子之父——Staudinger1881年3月23日生于德国莱因兰—法耳次州的沃尔姆斯;1907年毕业于施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
同年聘为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副教授。
1912年于苏黎世工业大学任化学教授。
1920年,发表“论聚合反应”的论文,提出高分子的概念;1926年后在弗赖堡任教。
1932年,出版划时代的巨著《高分子有机化合物》195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1965年9月8日在弗赖堡逝世,终年84岁。
20年代,他将天然橡胶氢化,得到与天然橡胶性质差别不大的氢化天然橡胶等,从而证明了天然橡胶不是小分子次价键的缔合体,而是以主价键连接成的长链状高分子量化合物。
他还正式提出了高分子化合物这个名称;预言了高分子化合物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
他提出了关于高分子的粘度性质与分子量关系的施陶丁格定律。
至今,用粘度法测定高分子的分子量仍然是常用的方法。
他所提出高分子科学理论,是纤维、橡胶、塑料等高分子工业生产的基础。
当Staudinger 开始致力于当时称为“大分子”的化合物的研究时,他在苏黎世联邦工学院工作,许多著名的化学家和科学家对他的学说嗤之以鼻,当时盛行的学说是“胶体说”,也就是说当时认为所谓的高分子实际上是一些难于用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分离的一些结构非常相似的化合物的混合物。
在1925年的胶体会议上,Staudinger与其他科学家展开了大论战,站在他对面的有好几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最后,他不得不引用了马丁路德金的演说名言:我站在这里,我别无选择。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1930年法兰克福的胶体化学年会上,长链分子概念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被绝大多数的科学家所接受,标志着高分子科学被科学家所承认,但是直到30年代末期,才被大众所接受。
由于Staudinger卓越的贡献,他获得了195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高分子科学名人
![高分子科学名人](https://img.taocdn.com/s3/m/3e1adf205901020207409cd9.png)
高分子科学名人-海外版 高分子科学名人-海外版(5)
程正迪(Stephen Z.D.Cheng) 程正迪 (1949-) -
Hale Waihona Puke 高分子科学名人(2) 高分子科学名人
• 钱人元 钱人元(1917-): -: 江苏常熟, 江苏常熟,1939 毕业于浙江大学。 毕业于浙江大学。 1980年为中科院院士 1980年为中科院院士。 年为中科院院士。 著名物理化学、 著名物理化学、高分 子物理学家。 子物理学家。
高分子科学名人(3)
高分子科学名人(1) 高分子科学名人
• 唐熬庆 (1915-), 唐熬庆: -,
中科院院士, 中科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员会名誉主任、吉林大学名誉校长。 员会名誉主任、吉林大学名誉校长。 专长:量子化学、 专长:量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学
•王葆仁 (1907-1986) 王葆仁: 王葆仁 -
中科院院士,有机化学家、高分子化学家、 中科院院士,有机化学家、高分子化学家、 教育家。 教育家。中国有机化学研究的先驱者和 高分子化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
1977年华师大数学系,1981中纺 年华师大数学系, 年华师大数学系 中纺 大高分子硕士。1985美 大高分子硕士。1985美 Rensselaer高分子化学博士。 高分子化学博士。 高分子化学博士 现任Akron大学教授,美国物 大学教授, 现任 大学教授 理学会院士, 理学会院士,北美热分析学会 院士等。 院士等。主要从事高分子凝聚 态物理学研究。 态物理学研究。
• 徐僖 徐僖(1921-): -: 1921年出生于江 年出生于江 苏南京, 苏南京,1944毕业于 毕业于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中科院院士。 中科院院士。著名高 分子材料科学家。 分子材料科学家。 四川联合大学、 四川联合大学、上海 交通大学教授。 交通大学教授。
高分子的重要人物21页word文档
![高分子的重要人物21页word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c1d515d3dd3383c4ba4cd230.png)
高分子重要人物(排序不分先后)创立高分子化学的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 1881-1965)棉、麻、丝、木材、淀粉等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连人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高分子体系。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人们虽然天天与天然高分子物质打交道,对它们的本性却一无所知。
现在我们已认识什么是高分子,并建立了颇具规模的高分子合成工业,生产出五光十色的塑料、美观耐用的合成纤维、性能优异的合成橡胶,致使高分子合成材料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并列构成材料世界的三大支柱。
面对这一辉煌成就,我们不能不缅怀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德国化学家赫尔曼·施陶丁格。
1881年3月23日,海尔曼·施陶丁格出生在德国的弗尔姆斯。
他父亲是新康德派的哲学家,所以他从小就受到各种新的哲学思想的熏陶,对新事物比较敏锐,在科学推理、思维中,能够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复杂的事物中,理出头绪,发现关键之处。
提出新的观点。
在中学时,他曾对植物学发生浓厚的兴趣,所以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哈勒大学学习植物学。
这时有一位对科学发展颇有见地的朋友向他父母进言,最好先让施陶了格打下雄厚的化学基础后,再让他进入植物学的领域。
这一中肯的建议被采纳了,借他父亲转到达姆一所大学任教的机会,施陶丁格也来到该城的工业大学改读化学。
从此施陶丁格与化学给下不解之缘。
1903年,他完成了关于不饱和化合物丙二酸酯的毕业论文,从大学毕业。
接着又来到施特拉斯堡,拜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梯尔为师继续深造。
1907年,以他在实验中发现的高活性烯酮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
同年他被聘为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的副教授。
5年后他被楚利希联邦工业大学聘任为化学教授。
在这里他执教了14年,这期间的教学和研究使他熟悉了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的各个领域和一些新的理论,为他顺利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也在这期间,他投入了上述关于高分子组成、结构的学术论战。
施陶丁格
![施陶丁格](https://img.taocdn.com/s3/m/55c77029b90d6c85ec3ac6ea.png)
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1881~1965)1881年3月23日生于德国莱因兰—法耳次州的沃尔姆斯;1907年毕业于施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
同年聘为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副教授。
1912年于苏黎世工业大学任化学教授。
1920年,发表“论聚合反应”的论文,提出高分子的概念;1926年后在弗赖堡任教。
1932年,出版划时代的巨著《高分子有机化合物》195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1965年9月8日在弗赖堡逝世,终年84岁。
施陶丁格是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
20年代,他将天然橡胶氢化,得到与天然橡胶性质差别不大的氢化天然橡胶等,从而证明了天然橡胶不是小分子次价键的缔合体,而是以主价键连接成的长链状高分子量化合物。
他还正式提出了高分子化合物这个名称;预言了高分子化合物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
他提出了关于高分子的粘度性质与分子量关系的施陶丁格定律。
至今,用粘度法测定高分子的分子量仍然是常用的方法。
他所提出高分子科学理论,是纤维、橡胶、塑料等高分子工业生产的基础。
因其对高分子科学的建立和理论方面的贡献,施陶丁格荣获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创办了《高分子化学》杂志。
共发表了600多篇论文和专著。
事迹:棉、麻、丝、木材、淀粉等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连人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高分子体系。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人们虽然天天与天然高分子物质打交道,对它们的本性却一无所知。
现在我们已认识什么是高分子,并建立了颇具规模的高分子合成工业,生产出五光十色的塑料、美观耐用的合成纤维、性能优异的合成橡胶,致使高分子合成材料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并列构成材料世界的三大支柱。
面对这一辉煌成就,我们不能不缅怀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德国化学家施陶丁格。
论文发表的背景什么是高分子呢?它是由许多结构相同的单体聚合而成的,分子量往往是几万、几十万,结构的形状也很特别。
如果说普通分子象个小球,那未高分子由于单体彼此连接成长链,就象一根有50米长的麻绳。
潘祖仁高分子化学化学方程式汇总
![潘祖仁高分子化学化学方程式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48a142f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bf.png)
潘祖仁高分子化学化学方程式汇总在高分子化学领域,潘祖仁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在高分子化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他的研究中,有许多重要的化学方程式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潘祖仁高分子化学化学方程式进行汇总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领域。
1.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反应乙烯和醋酸乙烯酯是两种重要的单体,它们可以进行共聚反应得到聚乙烯醋酸乙烯酯。
这是一种重要的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耐化学性,被广泛用于包装和涂料行业。
其化学方程式如下:\[ CH_2\ = \ CH_2 + CH_3COO(CH_2)_nOCOCH_3 \rightarrowCH_3COO(CH_2)_nOCOCH_2CH_3 \]2.苯乙烯聚合反应苯乙烯是一种重要的芳香烃单体,它可以进行聚合反应制备聚苯乙烯。
聚苯乙烯具有高强度和优异的绝缘性能,被广泛用于电子、建筑等领域。
其化学方程式如下:\[ nC_6H_5CH\ = \ CH_2 \rightarrow (C_6H_5CH_2)_n \]3.丙烯酸甲酯乳液聚合反应丙烯酸甲酯可以进行乳液聚合反应制备丙烯酸甲酯乳液聚合物。
这种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和耐候性,被广泛用于涂料和粘合剂。
其化学方程式如下:\[ CH_2 = CHCOOCH_3 \rightarrow (CH_2 = CHCOOCH_3)_n \]4.氯乙烯聚合反应氯乙烯可以进行聚合反应制备聚氯乙烯。
聚氯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塑料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能,被广泛用于管道、包装等领域。
其化学方程式如下:\[ nClCH_2CHCl \rightarrow (ClCH_2CHCl)_n \]总结回顾:通过对潘祖仁高分子化学化学方程式的汇总和解读,我们了解到了不同单体进行聚合反应所形成的高分子材料。
这些高分子材料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和应用,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
1.高分子科学Nobel奖获得者工作简介
![1.高分子科学Nobel奖获得者工作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7565926a5e9856a5612606f.png)
syndiotactic polymer (间同立构聚合物)
a regular polymer, the molecules of which can be described in terms of alternation of configurational base units that are enantiomeric. In the syndiotactic polymer, the configurational repeating units consist of two configurational base units that are enantiomeric.
聚丙烯发明的优先权之争
最后达成的协议: •纳塔与蒙特卡蒂尼公司具有聚丙烯的优先权 •聚丙烯的专利费与煤炭所对半分 •聚乙烯的优先权仍是齐格勒的
stereoregular polymer (有规立构聚合物)
A regular polymer, the molecules of which can be described in terms of only one species of stereorepeating unit in a single sequential arrangement.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74
“For his fundamental achievements, both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in the physical chemistry of the macromolecules”
Ziegler -Natta 催化剂
• 1953年发明了齐格勒催化剂以及低压聚乙烯合成 方法,使聚乙烯的工业化生产取得了重大进展 • 1954年~1956年纳塔改进了齐格勒催化剂,使其 能适用于聚丙烯的生产,从而建立了有规立构聚丙 烯的合成方法。 •
世界著名高分子科学家
![世界著名高分子科学家](https://img.taocdn.com/s3/m/94febee14a7302768e9939f0.png)
世界著名高分子科学家Hermann Staudinger(1881-1965 ) ―――――――――――――――――――――――――――――Karl Ziegler Giulio Natta―――――――――――――――――――――――――――――――――――――――H Staudinger(施陶丁格) 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
1920年在《德国化学会通讯》上发表论文首次提出了高分子的概念,1953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被后人称为“高分子科学之父”。
德国人齐格勒(Karl Ziegler)与意大利人纳塔(Giulio Natta)分别用金属络合催化剂合成了聚乙烯与聚丙烯。
Karl Ziegler 催化剂:三乙基铝-四氯化钛混合物Giulio Natta 催化剂:三乙基铝-三氯化钛混合物纳塔(Giulio Natta)首次提出了有规立构高分子的概念,取得了革命性成果。
1963年两人因其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J. Flory 在高分子物理基础理论研究领域贡献卓越,1974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主要贡献:●首次提出聚合物分子凝聚态的无规线团理论。
●聚合物溶液基础理论的奠基人。
●提出了聚合物热动力学理论。
●提出了聚合物分子重量分布的概念。
Paul J. Flory(1910 - 1985) ――――――――――――――――――――――――――――――――――――――Alan G. MacDiarmid Alan J. Heeger Hideki Shirakawa日本人白川英树(Shirakawa),美国人麦克德尔米德(MacDiarmid),黑格(Heeger)三人因其在导电高分子聚乙炔的合成及导电机理方面的突出贡献,共同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Wallace H. Carothers (1896-1937) 1935 杜邦公司基础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部的卡罗瑟斯(Wallace H. Carothers)合成出聚酰胺66,即尼龙。
世界着名高分子科学家
![世界着名高分子科学家](https://img.taocdn.com/s3/m/16a268465acfa1c7ab00cc20.png)
197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P.J.Flory (1910~1985)
美国人,1934年获博士学位 后,作为物理化学家进入杜邦 公司,在Carothers手下工作。 Carothers鼓励他从事将数学方 法用于高分子领域的研究。
按照这一思路, Flory的研 究在许多重要的理论方面多有 建树:高分子分子量分布、等 活性反应原理、高分子溶液的 热力学研究等。
1974年因在长链分子物理化学性质方面的研究获奖
1910年6月19日生于伊利诺伊州斯特灵 1934年在俄亥俄州州立大学获物理化学 博士学位,后任职于杜邦公司,进行高分 子基础理论研究; 1948年在康奈尔大学任教授; 195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57年任梅隆科学研究所执行所长; 1961年任斯坦福大学化学系教授; 1974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1975年退休; 1985年9月9日逝世。
意大利人,21岁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多所 大学任教,同时兼任Montecatini公司顾问。主 要从事有机合成和高分子结构研究。1954年, 在用改进的Ziegler催化剂进行聚丙烯合成时发 现对聚合物立体结构有的重大发现”共同获 奖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他还正式提出了高分子化合物这个名称;预言了高分子化合 物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
他提出了关于高分子的粘度性质与分子量关系的施陶丁格定 律。至今,用粘度法测定高分子的分子量仍然是常用的方法。
他所提出高分子科学理论,是纤维、橡胶、塑料等高分子工 业生产的基础。
因其对高分子科学的建立和理论方面的贡献,施陶丁格荣获 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创办了《高分子化学》杂志。共发表了600多篇论文和专 著。
1953年因“链状大分子物质的发现”获奖
世界着名高分子科学家
![世界着名高分子科学家](https://img.taocdn.com/s3/m/9542cfd749649b6648d747cb.png)
Hermann Staudinger (1881-1965)Wallace H. Carothers(1896-1937)Paul J. Flory (1910-1985)Karl Ziegler (1903-1979)Giulio Natta (1898-1973)Pierre-Gilles de GennesHideki ShirakawaAlan G. MacDiarmidAlan J. Heeger创立高分子化学的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 1881-1965)棉、麻、丝、木材、淀粉等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连人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高分子体系。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人们虽然天天与天然高分子物质打交道,对它们的本性却一无所知。
现在我们已认识什么是高分子,并建立了颇具规模的高分子合成工业,生产出五光十色的塑料、美观耐用的合成纤维、性能优异的合成橡胶,致使高分子合成材料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并列构成材料世界的三大支柱。
面对这一辉煌成就,我们不能不缅怀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德国化学家赫尔曼·施陶丁格。
什么是高分子呢?它是由许多结构相同的单体聚合而成的,分子量往往是几万、儿十万。
结构的形状也很特别,如果说普通分子象个小球,那未高分子由于单体彼此连接成长链,就象一根有50米长的麻绳。
有些高分子长链之间又有短链相结而成网状。
又由于大分子与大分子之间存在引力,这些长链不但各自卷曲而且相互缠绕,形成了既有一定强度、又有不同程度弹性的固体。
大分子的长链一头受热时,另一头还不热,故熔化前有个软化过程,这就使它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正是这种内在结构,使它具有包括电绝缘在内的许多特性,成为新型的优质材料。
人们对它们的组成、结构的认识和合成方法的掌握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实践的曲折过程。
1812年,化学家在用酸水解木屑、树皮、淀粉等植物的实验中得到了葡萄糖,证明淀粉、纤维素都由葡萄糖组成。
高分子的重要人物
![高分子的重要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5b119d73770bf78a652954bb.png)
高分子重要人物(排序不分先后)创立高分子化学的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 1881-1965)棉、麻、丝、木材、淀粉等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连人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高分子体系。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人们虽然天天与天然高分子物质打交道,对它们的本性却一无所知。
现在我们已认识什么是高分子,并建立了颇具规模的高分子合成工业,生产出五光十色的塑料、美观耐用的合成纤维、性能优异的合成橡胶,致使高分子合成材料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并列构成材料世界的三大支柱。
面对这一辉煌成就,我们不能不缅怀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德国化学家赫尔曼·施陶丁格。
1881年3月23日,海尔曼·施陶丁格出生在德国的弗尔姆斯。
他父亲是新康德派的哲学家,所以他从小就受到各种新的哲学思想的熏陶,对新事物比较敏锐,在科学推理、思维中,能够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复杂的事物中,理出头绪,发现关键之处。
提出新的观点。
在中学时,他曾对植物学发生浓厚的兴趣,所以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哈勒大学学习植物学。
这时有一位对科学发展颇有见地的朋友向他父母进言,最好先让施陶了格打下雄厚的化学基础后,再让他进入植物学的领域。
这一中肯的建议被采纳了,借他父亲转到达姆一所大学任教的机会,施陶丁格也来到该城的工业大学改读化学。
从此施陶丁格与化学给下不解之缘。
1903年,他完成了关于不饱和化合物丙二酸酯的毕业论文,从大学毕业。
接着又来到施特拉斯堡,拜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梯尔为师继续深造。
1907年,以他在实验中发现的高活性烯酮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
同年他被聘为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的副教授。
5年后他被楚利希联邦工业大学聘任为化学教授。
在这里他执教了14年,这期间的教学和研究使他熟悉了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的各个领域和一些新的理论,为他顺利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也在这期间,他投入了上述关于高分子组成、结构的学术论战。
世界知名的材料科学家我国高分子材料研究领域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
![世界知名的材料科学家我国高分子材料研究领域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https://img.taocdn.com/s3/m/4e0972d949649b6648d74793.png)
学 。13 年 l 月 日寇入 侵 南 京 ,他 随父 母 97 2
逃 难 到 四 川 , 先 后 就 读 万 县 金 陵 大 学 附 中 I 和 重 庆 南 开 中 学 , 9 0 毕 业 , 入 内迁 贵 14 年 考 州 的 浙 江 大 学 化 工 系 , 94 毕 业 留校 师 从 14 年
业 于 浙 江 大 学
化 工 系 , 获 工
学学士 学 位 , 14年 获 美 国 里 98 亥 大 学 ( e ih Unv riy L hg i est )科 学 硕 士 学 位 。 现 任 四 川 大 学 ( 都 科 技 大 学 ) 教 成
我 国著 名染料 专家 侯毓 汾 教授 研 究 五桔 子
硕 士 学位 。 掌 握五 桔 子 塑 料 生 产方 面 的 为
经 验 和 操 作 技 能 , 他 毅 然 放 弃 攻 读 博 士 学 位 的 机 会 , 到 纽 约 州 诺 切 斯 特 城 柯 达 公 司 精 细 化 学 药 品 车 间 学 习 。 学 业 告 成
报 》、 《自然 科 学 进 展 》 、 《高 等 学 校 化 学 学 报 》 ,以及 国 外 多 家 世 界 著 名 学
术 期 刊 和 丛 书 编 委 。 曾 任 《中 国 大 百 科 全 书 ・化 工 卷 》高 分 子 化 工 分 支 主 编 , 《中 国 大 百 科 全 书 ・化 学 卷 》 高 分
后 ,在 祖 国解 放 前 夕 ,他 满 怀 对 祖 国 的 深 情 ,冲 破 重 重 阻 挠 , 回 到 祖 国 。 1 4 年 秋 他 应 聘 重 庆 大 学 ,任 化 工 系 副 9 9
高 分 子 材 料 工 程 国 家 重 点 实 验 室 创 始
海内十七位高分子牛人
![海内十七位高分子牛人](https://img.taocdn.com/s3/m/f8c1eb54af45b307e971971a.png)
卓禧仁,男,1931年2月出生于福建厦门。
高分子化学家,现任武汉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3年7月复旦大学毕业后,到武汉大学化学系任教。
1957~1959年去天津南开大学进修,在前苏联专家指导下进行有机硅化学研究。
1983~1984年在美国耶鲁大学从事生物活性化合物研究。
现任武汉大学“教育部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开放实验室”主任,兼任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副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等职务,还担任《离子交换与吸附》和《Chinese Journal of Reactive Polymers》副主编,《Polymer International》执行编辑,《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高分子学报》等杂志编委。
目前主攻科研方向为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1983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991年、1999年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和三等奖。
已发表论文240余篇。
1986年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9年当选为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会士。
曹镛,男,1941年10月生。
湖南长沙人。
1965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化学学士。
1979至1981年日本东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进修,1987年获东京大学理学博士。
1966年至1988年任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1年至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研究室副主任。
1988年获国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
1988年至1990年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高分子及有机固体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1990年至1998年美国州圣巴巴拉UNIAX公司资深研究员。
1998年至现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子光电材料及器件研究室主任。
200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自1975年起余年来,曹镛教授开始从事有机固体,光电高分子材料及器件的研究二十余年,曹镛教授一直在该研究领域前沿从事创造性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
高分子材料发展历程综述
![高分子材料发展历程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281e5c7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1.png)
高分子材料发展历程综述
高分子材料是指由大分子结构构成的材料,一般可以用来构筑填充剂,密封剂,涂料,装饰、缓冲、吸附、绝缘等材料。
近二百多年来,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历程始终很精彩。
19世纪末,著名的德国发明家豪斯·瓦尔特·韦伯研制了第一种人造高分子,用葡萄糖丙交联来制造塑料,利用活性助剂
调节塑料物理性能,从而发明出高分子研发故事一曲。
20世纪早期,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开始发力:1904年,美国科学家乔治·邓特·拉里
利发明了第一种塑料,即聚甲醛;1909年,美国科学家乔治·马歇尔·路德利发明了第一种涤纶,即聚酯聚乙烯。
之后,各种高分子材料不断发展,例如:甲苯材料——聚苯乙烯,醋酸环氧乙烯;乙醇醚醚材料——环氧树脂,聚氨酯;硅酮类材料——硅橡胶,模塑硅酮。
20世纪50年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近几十年来全球经济增速的加快,高分子材
料的生产和应用取得了飞跃式发展,制造成本急剧降低,运用领域扩大,无论在任何行业,都受到很大的好评。
20世纪60年代,高分子材料又与复合材料和低流动性高分子材料一起进入一个新的
阶段。
分子级复合材料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高分子材料的形象,使其走了一条性能
更高,价格更低的新道路。
此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高分子材料整体材料性能以及特性以及加工工艺也经历
了极大的改观,物理和机械性能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可以说,高分子材料的未来发展前景
一片光明。
总而言之,高分子材料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它在构筑现代社
会科技发展框架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是近两百多年来的一个重要科技成果。
高分子材料专家牛人
![高分子材料专家牛人](https://img.taocdn.com/s3/m/32990471be23482fb4da4c68.png)
高分子院士(健在的)(按地域从北向南):王佛松(应化所)周其凤(吉林大学)沈家璁(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双聘)张希(清华大学)徐僖(四川大学)沈之荃(浙江大学)程镕时(南京大学)杨玉良(复旦大学)江明(复旦大学)严德岳(上海交大)卓仁禧(武汉大学)曹墉(华南理工)林尚安(中山大学)吴奇(香港科技大学)高分子领域973首席科学家:曹墉(华南理工)杨玉良(复旦大学)顾忠伟(四川大学)韩志超(北化所)高分子领域著名期刊美国化学会Macromolecules的顾问编委(国内教授)江明(复旦大学)韩志超(北化所)潘才元(中科大)高分子材料专家牛人很多,我介绍些院士你认识认识:周其凤——中科院院士、高分子化学家,现任吉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曹镛教授,1998年至现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子光电材料及器件研究室主任。
200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
徐僖教授,1921年1月出生,江苏南京人,我国著名高分子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任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长。
程镕时教授,中科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
江苏宜兴人。
194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
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研究部。
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江明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高分子学家、复旦大学教授。
毛炳权院士,高分子化工专家。
广东省东莞市人。
1933年11月2日出生。
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获工程师学位。
北京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颜德岳中科院院士,高分子化学家。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1937年生于浙江永康。
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65年吉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
2002年获比利时Leuven天主教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长期致力于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和不规整聚合物的超分子组装领域的研究。
提出了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等分子结构参数及其与聚合反应条件之间的数学关系;利用不同聚合反应基团的活性差别,建立了用商品化的双组分单体原位合成AB2型中间体的方法大量制备超支化聚合物的新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新型超支化聚合物;基于氧杂环单体的自缩合开环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种带超支化“核”合聚氧化乙烯“臂”的两亲性多臂共聚物;进而提出了其分子堆砌模型和宏观分子自组装机理,在实验室实现了宏观尺度的分子自组装和结构不规整大分子的宏观自组装。
高分子界诺贝尔获奖者及国内院士介绍.
![高分子界诺贝尔获奖者及国内院士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bd7f30cc3186bceb19e8bbd0.png)
主要贡献
他最卓越的贡献是,1954年在德国化学家K. 齐格勒乙 烯低压聚合制成 聚乙烯 重大发现的基础上,发现以三 氯化 钛和烷基铝为 催化剂 ,丙烯在低压下高收率地聚 合,生成 分子结构高度规整的立体定向聚合物—— 聚 丙烯 ,具有高 强度和高熔点,开创了立体定向聚合的崭 新领域。 1957年,他直接参与在意大利的 世界上第一套聚丙烯 生产装置的建立,他的发现导致合成树脂和塑料的一个rre-Gilles de Gennes 1932~2007)
16
基本信息
] ] ] ]
] ] ]
]
1932年生于巴黎,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1961年成为奥尔塞巴黎大学固态物理学教授 1971年以来,他一直在法兰西学院教授公共课; 1974年,他编著了《液晶物理学》一书,此书 至今仍是该领域的权威著作。 1976年开始任巴黎物理和化学学院院长。 1990年,他获沃尔夫物理学奖。 199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斯德哥尔摩科 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称他为“世界性人才、 当代之牛顿”。 2007年5月18日去世
9
纳塔,G.(Giulio Natta 1903~1979 )
10
基本信息
] 1903年2月26日生于意大利因佩里亚 ] 1924年获米兰工学院博士学位,先后在罗马大学、 都灵大学等校任教 ] 1938年任米兰工业大学教授,工业化学研究所所长 ] 1952年, 在德 Frankford 参加Ziegler的报告会,被其 研究工作深深打动 ] 50年代以前,从事甲醇、甲醛、丁醛等应用化学研 究,取得许多重大成果 ] 1954年,发现丙烯聚合催化剂1963年,获Nobel化学奖 ] 1979年5月2日卒于意大 利贝加莫。
施陶丁格,H. 卡尔· 齐格勒 纳塔,G.
施陶丁格_高分子化学的奠基人
![施陶丁格_高分子化学的奠基人](https://img.taocdn.com/s3/m/dcec5c6d168884868662d60f.png)
第二十八卷 总165期2006第5期自然辩证法通讯JOU RNAL OF DIALEC TICS OF NATU RE Vol 128,Sum No 165No 5,2006#人物评传#1收稿日期22005年12月13日1作者简介2张清建(1963))男,四川西华师范大学化学系教师。
施陶丁格:高分子化学的奠基人张清建(西华师范大学化学系,四川南充637002)摘 要:施陶丁格(1881)1965),高分子化学的奠基人,195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本文介绍了施陶丁格的生平、成就,尤其对施陶丁格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施陶丁格 聚合物 高分子化学1中图分类号2N0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0-0763-(2006)05-0094-06施陶丁格这个名字,总是与高分子化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1953年12月10日,他因在这一领域的开创性成果,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他提出的聚合物结构理论,以及对生物大分子的研究,为高分子化学、材料科学和生物科学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促进了塑料工业的迅速成长。
今天,施陶丁格的理论,还在不断地刺激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他的高聚物/分子设计0思想,仍是研制新结构、新功能高分子材料的重要基础和指南。
一、早期的工作赫尔曼#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1881年3月23日生于德国沃尔姆斯(Worms),其父(Franz Staudinger)是新康德主义哲学家。
由于对植物学和显微镜工作感兴趣,1899年中学毕业后,施陶丁格入哈雷大学跟随克里比(klebe)教授攻读植物学。
他的父亲告诉他,只有学好化学,才能更好地研究植物学问题,施陶丁格听从父亲的劝告,转而学习化学,但他依然对植物学怀有浓厚的兴趣。
他后来在高分子化学方面的许多成果,对植物学和生物学领域都产生重大影响,他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化学和植物学、生物学之间的联系。
施陶丁格在哈雷大学呆的时间很短。
2019美国高分子化学家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精品教育.doc
![2019美国高分子化学家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精品教育.doc](https://img.taocdn.com/s3/m/c5c59c5b0b1c59eef9c7b424.png)
美国高分子化学家—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Alan G MacDiarmid)教授生于新西兰,早年就读于新西兰大学、威士康星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1955年开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现为该校的Blanchard化学教授。
他作为导电聚合物(普通也称之为“合成金属”)领域的共同创始人之一,在聚乙炔的化学和电化学掺杂以及目前已成为最前沿的导电聚合物之一的聚苯胺的“再发现”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73年,他开始了具有金属导电率(103S/cm)的聚硫氮[(SN)x]的研究。
1976年他在日本期间获悉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白川英树制出了具有金属光泽的膜状聚乙炔的消息后,立即邀请白川到他们学校与当时正在该校物理系任教的Heeger三人一起进行合作研究,实现了用碘对聚乙炔的化学“掺杂”,并进行了详细的物理研究。
他们三人之间的卓有成效的合作导致了有机聚合物显示金属导电率的历史性发现。
电绝缘的有机聚合物可以被容易地‘掺杂”到金属区,这一发现开创了涉及牛导性和金属性有机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和电性能之间关系的化学、物理多学科交叉的全新研究领域。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并得到了更大的扩展。
目前,导电聚合物的研究已经在可亢放电池、电磁干扰的屏蔽、抗静电、防腐蚀、柔软的“塑料”晶体管和电极、聚合物电致发光显示等等许多方面显现了巨大的技术应用前景。
在过去的20多年中,MacDiarmid广泛涉足于导电聚合物研究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导电聚合物的合成、化学、掺杂、电化学、电、磁和光学性质以及聚乙炔与聚苯胺的加工等。
目前他主要集中于对具有最重要技术应用前景的导电聚合物——聚苯胺及其齐聚物和衍生物,特别是对可以贡献于最大程度提高其导电率和力学性能的异构体结构的研究。
他还活跃于苯胺齐聚物在可逆气体传感器中的应用、在发光层中的微量离子性物种对增强有机聚合物发光特性等方面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发表了约600篇科学论文,获得了20项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