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4.5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5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5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描述排泄是人体内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包括尿液、二氧化碳和汗液等废物的形成和排出,以及这一过程对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2.学会运用图示和模型分析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通过观察泌尿系统的图示和模型,使学生能够正确指出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器官的位置和作用,并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4.5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学生在学习前已经掌握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生理功能,对消化系统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排泄系统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然而,由于排泄过程涉及多个器官和复杂的生理机制,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认知方面,学生对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可能较为陌生,对泌尿系统、皮肤和呼吸系统在排泄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此外,学生在分析排泄过程中可能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
3.掌握皮肤和呼吸系统在排泄废物中的作用。使学生了解皮肤通过汗液排出废物,以及呼吸系统通过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其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物、图示和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提高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尤其是泌尿系统在排泄过程中的作用。
2.学会运用图示和模型分析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3.理解皮肤和呼吸系统在排泄废物中的作用,并能结合实际生活进行举例说明。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排泄的概念和途径掌握得比较快,这说明我们在课堂上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和图示讲解的方法是有效的。然而,在讲解尿液形成过程这一难点时,学生们似乎有些困惑,尤其是对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理解不够深入。
我意识到,对于这部分内容,单纯的理论讲解和图示展示可能还不够,需要结合更多的互动和实验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计划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比如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直观感受尿液的形成过程,或者运用实物模型来讲解肾小球和肾小管的滤过与重吸收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明确排泄是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过程,强调排泄与排遗的区别,以及排泄的三个途径(泌尿系统、皮肤、呼吸系统)。
-尿液的形成过程:详细讲解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以及尿液成分的筛选和重吸收过程。
-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掌握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结构和功能。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生命观念,通过探究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过程,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增强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提升科学思维,通过对泌尿系统组成及尿液形成过程的探讨,发展学生分析、推理和解释现象的能力;强化社会责任,使学生认识到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激发关注健康、关爱生命的情感;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验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排泄的基本概念、途径、尿液形成过程以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排泄过程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主要功能。

(2)掌握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3)掌握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的不同。

(4)掌握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泌尿系统模型和有关泌尿系统组成视频,掌握泌尿系统组成知识。

(2)通过视频和动动手环节学习掌握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肾单位的结构,认同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树立卫生保健意识。

【教学重点】1•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2•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难点】人体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途径。

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主要功能。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水对人体非常重要,而排尿时却会排出很多的水。

那么,人体为什么还要排尿呢?你做过尿常规化验吗?这项检查能反映人体什么系统的健康状况呢?今天,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排尿有关的知识。

二、新课讲解(一)排泄教师讲述: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许多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这些废物必须及时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个概念。

排泄: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知识拓展】粪便的排出也是排泄吗?排遗是生物体将食物经口进入如胃、小肠等消化器官消化吸收后,排出不能消化的剩余废物的过程,如排便等。

与排泄不同的是,排遗是消化系统作用的一部分,不属于排泄系统。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教师讲述:人体产生的废物中,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

泌尿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呢?【观察与思考】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组织同学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1)由图示可以看出,泌尿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2)注意观察标注的肾动脉和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推测一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3)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什么关系?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人体废物排出》教学设计

《人体废物排出》教学设计

《人体废物排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人体废物排出教学目标:1.理解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2.了解人体废物的产生、排出和处理方式。

3.掌握正确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保健措施,以减少人体废物对健康的危害。

教学内容:一、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1.什么是人体废物:由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产生的不需要的物质。

2.人体废物的分类:固体废物、液体废物、气体废物。

二、人体废物的产生和排出1.固体废物:粪便、尿液、皮屑等。

2.液体废物:汗液、泪液、体液等。

3.气体废物:呼出气、排出的肠胃气体等。

4.排泄器官的作用和功能:肠道、尿道、皮肤、肺部等。

5.废物的排出过程:便秘、排尿、呼吸、出汗等。

三、人体废物的处理方式1.生活垃圾的分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等。

2.垃圾分类的意义: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

3.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垃圾分类投放、焚烧、填埋等。

四、正确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保健措施1.讲究个人卫生:经常洗手、刷牙、洗澡等。

2.饮食卫生:均衡饮食、避免食用变质食品等。

3.贴近大自然:多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

4.环保意识培养:养成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好习惯。

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使用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人体废物的产生、排出和处理过程。

2.实践教学法:通过观察实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人体废物的处理过程。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启发,引入人体废物排出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讲解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包括固体废物、液体废物和气体废物。

2.介绍人体废物的产生和排出过程,以及排泄器官的作用和功能。

三、多媒体展示(15分钟)展示人体废物的产生、排出和处理方式的图片、动画或视频,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四、小组讨论(15分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人体废物的分类和处理方式,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五、角色扮演(20分钟)将学生分成固体废物、液体废物和气体废物三组,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拟出废物产生和排出的过程。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和排出途径。

2. 掌握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3. 了解人体排泄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内容:1. 人体内废物的种类2. 排泄和排遗的区别3. 排泄系统的组成4. 排泄过程及机制5. 影响排泄的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泄系统的组成及排泄过程。

2. 教学难点:排泄和排遗的区别,影响排泄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 新课导入:介绍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泄系统的组成。

3. 案例分析:分析排泄和排遗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重要性。

4. 知识拓展:介绍影响排泄的因素,如饮食、运动等。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排泄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排泄和排遗区别的掌握情况。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小组合作的表现,评价其团队协作能力。

4. 收集和分析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排泄系统的结构图、功能介绍、废物排出过程的动画等。

2. 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3. 课后作业模板:提供给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和应用所学知识的模板。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和排泄系统的组成。

2. 第3课时:讲解排泄和排遗的区别,分析影响排泄的因素。

3. 第4课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重要性。

5. 第6课时: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人教七下生物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人教七下生物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下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结合教材和刚才的讲解,讨论一下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分别承担着哪些功能,它们在排泄过程中是如何相互配合的。”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现在,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题,检验一下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3.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尿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排泄异常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人体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量饮水、定时排尿等。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人体的许多器官和系统,谁能告诉我,这些器官和系统在人体内有什么作用?它们是如何相互协作,使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的呢?”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肾脏模型、尿液形成动画等,形象直观地展示尿液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滤过和重吸收作用。
3.设计互动教学环节,如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和验证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4.针对难点内容,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和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前期的生物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为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在排泄系统的认识上,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误区,如对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排泄途径的了解不够全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排泄系统知识框架。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和排出途径。

2. 让学生掌握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3. 培养学生关注自身生理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出途径及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难点:人体内废物排出的具体过程和机制。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教学PPT。

3. 案例分析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体内会产生废物吗?这些废物是如何排出的呢?(2)引入本课《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 讲授新课(1)介绍人体内废物的种类: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分等。

(2)讲解废物排出的途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

(3)阐述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3. 案例分析(1)呈现案例:小明感冒后,体温升高,出汗增多。

(2)提问:小明出汗增多是因为什么原因?这属于哪种废物排出?(3)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4. 课堂互动(1)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举例说明其他废物排出的途径吗?(2)邀请学生分享答案。

(3)拓展思考:人体内废物排出不畅可能引发哪些疾病?如何预防?6.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搜集更多关于人体内废物排出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废物排出途径和排泄与排遗区别的理解。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出途径和排泄与排遗的区别。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教学延伸1. 邀请医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人体内废物排出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医院,实地了解人体内废物的检测和排出过程。

《人体内废弃物的排出》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

《人体内废弃物的排出》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

《人体内废弃物的排出》教学设计及教学
案例
人体内废弃物的排出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
前言
本次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体内废弃物的种类、产生、排出等相关知识,以便于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保护健康。

教学目标
- 了解人体内废弃物的种类及其产生过程;
- 掌握人体内废弃物的排出方式;
-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体废物的意识和惯。

教学方法
- 理论讲解
- 图片展示
- 视频演示
- 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1. 引入话题:老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介绍人体内废弃物的概念和种类。

2. 激发学生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人体内废弃物有害的影响等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理论讲解
1. 人体内废弃物的种类和产生过程。

2. 人体内废弃物的排出方式。

视频演示
老师可以放映与人体内废弃物相关的视频,通过视觉和听觉的
方式,深化学生对人体内废弃物的理解。

分组讨论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人体内废弃物的种类、排出方式等相关问题,并总结讨论结果。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老师可以通过场景式的角色扮演或实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人体内废弃物产生和排出的过程。

总结
本次教学旨在增强学生对人体内废弃物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
处理人体废物的意识和习惯。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
环保,为创建美好的生活环境出一份力。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人体内废物排出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1. 引入主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排尿、排便等,引发学生对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产生兴趣。

2. 介绍人体内废物的概念:解释人体内废物是指身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无用物质。

3. 强调废物排出的重要性:说明废物排出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和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有哪些了解,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2. 观看图片或视频:展示人体内废物排出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第二章:人体排泄系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人体排泄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学生能够理解排泄系统对废物排出的作用。

教学内容:1. 介绍排泄系统的组成:解释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废物排出功能。

2. 泌尿系统:介绍肾脏、尿道等器官的功能和废物排出的过程。

3. 呼吸系统:介绍肺脏、气管等器官的功能和废物排出的过程。

4. 消化系统:介绍肝脏、大肠等器官的功能和废物排出的过程。

教学活动:1. 观看图片或视频:展示排泄系统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排泄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促进他们的合作和思考。

第三章:废物排出的过程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废物排出的具体过程。

2. 学生能够解释废物排出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教学内容:1. 解释废物排出的过程:介绍废物在体内的积累和如何通过排泄系统排出体外的过程。

2. 泌尿系统废物排出:解释尿液的形成、储存在膀胱中并通过尿道排出的过程。

3. 呼吸系统废物排出:解释二氧化碳的产生、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的过程。

4. 消化系统废物排出:解释食物残渣的形成、通过消化系统排出体外的过程。

教学活动:1.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器官,模拟废物排出的过程,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感。

2. 绘制图表:让学生绘制废物排出过程的图表,帮助他们更清晰地理解废物排出的步骤。

生物教案-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生物教案-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生物教案-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及排出途径。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提高健康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及排出途径。

难点:人体内废物排出的生理机制。

三、教学准备1.课件、视频资料。

2.实验材料:尿液、汗液等。

3.教学道具:人体模型。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如: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有哪些?这些营养物质在人体内是如何被吸收和利用的?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探讨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如:尿液、汗液、呼出的气体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废物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需要排出体外?3.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途径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途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等。

以尿液为例,讲解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让学生明白泌尿系统在废物排出中的作用。

4.实验观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尿液、汗液等废物的颜色、气味等特征。

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思考这些废物对人体的危害,以及排出废物的重要性。

5.案例分析展示一些因为废物排出不畅导致的疾病案例,如:肾结石、尿毒症等。

让学生分析这些疾病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

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内废物排出的相关研究。

五、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内废物排出的相关研究。

3.思考:如何通过健康生活习惯,促进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出途径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健康意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1.人体内废物的种类与产生讲解:同学们,我们人体在吸收营养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废物。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学设计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学设计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更加珍爱生命。
四、教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肾单位的结构
(2)尿液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
(2)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五、教学手段与方法
采用“预习、小组探究、讨论交流”的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运用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益。
1、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最重要的器官是
哪一个?
展示课件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并提出问题:
1、肾脏的外形。
2、肾脏内部有哪些结构?
小组讨论、回答。
生:小组讨论,回答。
师:展示课件肾单位的结构,引导学生对照书本,同座之间相互提问,认识肾单位结构。
生:学生阅读书本,自学
师:展示课件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动画),动画中可看出血液流经肾单位时,其中物质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尿的形成的两个过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2)说出肾脏的结构和特点;
(3)描述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收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
(2)通过有关资料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信息分析和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比较健康人血浆、原尿、尿液中主要成分的差别。
思考:健康人的尿液中是否会有葡萄糖或蛋白质、血细胞?如果有,是什么原因?
生:学生讨论,血液经过肾单位时,成分的变化情况。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人体的废物排出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废物排出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介绍废物排出的概念和原因。

2. 讨论废物排出的途径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废物排出的了解和经验。

2. 展示图片或视频:展示人体内废物排出的图像或视频。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废物排出的途径和意义。

第二章:出汗排汗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出汗排汗的废物排出过程。

2. 讨论出汗排汗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解释出汗排汗的机制。

2. 探讨出汗排汗的好处和作用。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出汗排汗的了解。

2. 展示图片或视频:展示出汗排汗的过程。

第三章:呼吸排二氧化碳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呼吸排二氧化碳的废物排出过程。

2. 讨论呼吸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解释呼吸排二氧化碳的机制。

2. 探讨呼吸排二氧化碳的好处和作用。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呼吸排二氧化碳的了解。

2. 展示图片或视频:展示呼吸排二氧化碳的过程。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呼吸排二氧化碳的好处和作用。

第四章:排泄排尿液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排泄排尿液的废物排出过程。

2. 讨论排泄排尿液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解释排泄排尿液的机制。

2. 探讨排泄排尿液的好处和作用。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排泄排尿液的了解。

2. 展示图片或视频:展示排泄排尿液的过程。

第五章:排便排粪便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排便排粪便的废物排出过程。

2. 讨论排便排粪便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解释排便排粪便的机制。

2. 探讨排便排粪便的好处和作用。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排便排粪便的了解。

2. 展示图片或视频:展示排便排粪便的过程。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排便排粪便的好处和作用。

第六章:皮肤的废物排出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皮肤的废物排出功能。

部编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一.概述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 描述其他的排泄途径。

4. 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二)教学难点:尿的形成过程。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1.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感性认识优于理性认识。

但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

平时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获得的信息量大,对于尿毒症等有一定的了解。

2.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细胞获得生活所需营养物质、氧气的途径,掌握了血液循环的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尿液的形成”做好了铺垫。

五.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课件、实现录制的模拟实验小视频。

学生课前准备好大科作业纸。

1
七.教学过程
2
3
4
5
6
7
8
9。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案

天津五十中学教师课时教学方案第周第课时使用时间年月日同学们自学的非常好,现在我们来一起回答几个问题:1、泌尿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2、观察标注的肾动脉和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推测一下血液是如何进出肾脏的?3、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什么关系?总结:1、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2、肾动脉为红色,肾静脉为蓝色,肾为红色,血液是经肾动脉流向肾由肾静脉流出。

3、肾动脉中的血液将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尿素、无机盐以及多余的水分带到肾脏,形成尿液并排出,肾静脉则将排除了尿素、无机盐和多余水的血液送往人体的其他部位。

经过教师引导和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三、尿的形成和排出1、肾单位的组成请同学们阅读73页,比对图4-44来自学肾单位的组成。

总结:肾小球:毛细血管球肾单位肾小囊:肾小管自学肾单位的组成,完成学案,并小组互助,组间互助板书设计作业(掌握好层次和作业量)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排泄: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二、泌尿系统: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三、尿的形成与排出1、肾单位: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2、尿的形成: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3、区分血液、血浆、原尿、尿液4、尿的排出 四、排尿的意义完成测评练习教学反思2、尿的形成尿的形成与排出: 1、过滤作用 2、重吸收作用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分析利用图示和学案对尿的形成过程进行检测。

1. 阅读课本第74页,先找到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

2. 对照图4-45总结尿的形成过程,分析各个阶段血液成分发生哪些变化。

(小组合作完成)3. 区分血液、血浆、原尿、尿液4. 尿的排出四、排尿的意义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并讲解血尿、蛋白尿、糖尿,提出注意个人卫生和健康。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指出产尿无时无刻,但排尿却不是这样的原因。

)1. 排出体内的废物2. 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3. 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完成表格认真思考。

七年级生物《人体内废物排出》教案

七年级生物《人体内废物排出》教案

七年级生物《人体内废物排出》教案课程概述本节课程将介绍人体内废物的产生及排出方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和排出途径,并认识到废物的排出对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和产生过程。

2.掌握人体内废物的主要排出途径。

3.理解废物排出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良好的废物处理习惯。

教学准备1.教师:PPT、教案、活动道具。

2.学生: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人体内有哪些废物吗?它们是如何被排出体外的?”鼓励学生回答并展示出他们已有的知识。

了解废物的种类和产生过程(15分钟)教师通过PPT向学生介绍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和产生过程,包括代谢废物、消化废物、呼吸废物等。

教师可借助生动有趣的图片和示意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废物的产生过程。

掌握废物排出的途径(20分钟)教师通过PPT和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人体内废物的主要排出途径,包括排泄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

教师可以使用示意图或模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各个排出途径的作用和机制。

理解废物排出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废物排出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如果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们进行讨论。

培养良好的废物处理习惯(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培养良好的废物处理习惯。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进行引导:“你们平时是如何处理自己产生的废物的?”、“你们觉得应当如何处理垃圾和废弃物?”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正确处理废物的习惯。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废物排出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和培养良好的废物处理习惯的重要性。

课堂作业请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学习笔记,并写一篇关于废物排出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的短文。

拓展活动1.制作模型:让学生分组制作废物排出的模型,以图示化地展示废物排出途径的作用和机制。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教案标题: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废物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 理解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重要性。

3. 掌握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促进废物排出。

教学重点:1. 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和形成原因。

2. 不同器官在废物排出中的作用。

3. 促进废物排出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白板。

2. 图片或模型,展示不同器官的结构。

3. 视频或动画,演示废物排出的过程。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模型,引起学生对人体内废物排出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人体内有哪些废物吗?这些废物是如何排出体外的?讲解(15分钟):1. 使用幻灯片或白板,向学生介绍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如二氧化碳、尿液、汗液等,并解释它们的形成原因。

2. 通过展示不同器官的结构,讲解它们在废物排出中的作用,如肺部排出二氧化碳、肾脏排出尿液等。

3. 使用视频或动画,演示废物排出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废物是如何从人体内排出的。

讨论(1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促进废物排出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活动(15分钟):1. 分发一份小册子或工作表给学生,让他们记录自己平时如何促进废物排出的方法。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的方法。

3. 教师巡视并提供指导,确保学生的方法正确和合理。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重要性。

2. 提醒学生每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促进废物的正常排出。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家中观察和记录废物排出的过程,并与同学分享观察结果。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废物处理设施或卫生保健中心,加深他们对废物排出的理解。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讨论质量。

2. 检查学生完成的小册子或工作表,评估他们对促进废物排出方法的理解。

教学延伸:1. 在生物课中进一步探讨不同器官的功能和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上传: 曾玉琇更新时间:2012-11-28 20:08:38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信丰三中曾玉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o说出肾的结构和特点。

o描述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肾的结构和特点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通过有关肾的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信息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通过了解肾的结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o通过了解肾的功能与保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更加珍爱生命。

重点难点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

学法指导本课的重点是肾脏的结构和肾单位的组成,它们是后面学习泌尿排尿的基础,所以我们要给予足够的认识。

1.回顾日常生活中对肾脏的认识,并能与其俗名进行对接。

2.借助教材插图,教师多媒体课件,归纳出肾单位的结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简便的材料尝试制作肾单位模型。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挂图、模型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视频展示:2004年感动中国获奖者田世国捐肾救母,思考:(1)尿毒症患者为什么要换肾?(2)肾脏有什么功能?(3)尿液来源于体内的哪种液体?引入课题。

激发学习欲望,营造良好的氛围。

1.出示图片,引出问题生命在于运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会产生哪些废物?这些废物排出体外的途径有哪些?学生合作,阅读课本讨论,并从中找出答案,尝试归纳。

教师展示,提示泌尿系统的工作量最大,排出废物最多,是本节学习的重点。

废物形式途径二氧化碳、少量的水气体呼吸系统绝大部分水、尿素、无机盐尿液泌尿系统小部分水、尿素、无机盐汗液皮肤教师补充: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粪便排遗废物二氧化碳尿素排泄多余的水1.观察活动,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

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认识组成,同桌合作,完成讨论题。

全班交流。

教师出示图片及正确答案。

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形成尿液的器官输尿管:输送尿液的器官膀胱:贮存尿液的器官尿道:排出尿液的器官1.阅读图片,整体感知人体的肾脏,并与俗名相对应。

学生描述肾脏的形状、颜色。

教师介绍肾脏的大小,俗名。

肾门、肾盂等概念。

5、认识肾单位的结构学生阅读课本肾单位部分,结合教师多媒体课件,识图作答肾单位的结构: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2部分,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

肾小球是个血管球。

肾小囊是由肾小管的盲端膨大部分凹陷而成,。

肾小管弯曲细长,外面包绕着由出球小动脉分支所形成的毛细血管网。

1.多媒体动态展示尿液的形成过程。

学生观看探究,归纳特点。

Flash动画形象,直观、生动展示尿液的形成过程。

学生探究,总结归纳。

血液肾小球的过滤形成原尿肾小管的重吸收形成尿液师生共同总结:血液是人体内的河流,而肾脏是人体内的污水处理器1.资料分析,比较血浆、原尿、尿液的区别。

(1)、教师展示资料某健康人血浆、原尿、尿液的成分比较(单位:g/mL)成分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尿素血浆907.000.100.720.03原尿990.000.100.720.03尿液950.000.00 1.50 2.00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课本23页讨论题1、2。

1、血液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后,血液收集的人体代谢废物(多余的水、无机盐、尿素)都消失了。

在肾脏内形成了尿液,从而排出了体外。

(2)、人一昼夜形成的原尿和排出的尿液量不相等,而且差别很大。

因为原尿中有很多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

被肾小管重新吸收了。

所以排出的尿量比原尿少了很多。

1.尿液的排出师:提出问题:尿的形成是连续的,但为什么尿的排出却是间断的?生:阅读课本内容,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肾脏形成的尿,经过肾盂、输尿管流入膀胱。

膀胱出口处周围有环形的平滑肌,平时平滑肌收缩,出口呈关闭状;当膀胱内的尿液贮存到一定量时,就要排尿。

这时候,环形的平滑肌舒张,出口开放,尿就从膀胱里流出,经过尿道排出体外。

师:排尿的意义。

生:讨论总结尿液的排出,不仅起到排泄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含量,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作用。

1.学以致用,课堂小结。

教师出示某3人的尿常规化验单,学生解读,并提出建议,谁需要进一步做检查。

姓名性别送检标本检查结果甲女22岁尿蛋白质- - 红细胞- -葡萄糖- - 白细胞- -乙男35岁尿蛋白质+ + 红细胞- -葡萄糖- - 白细胞- -丙男17岁尿蛋白质- - 红细胞- -葡萄糖+ + 白细胞-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甲、乙、丙三人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

因为甲出现了血尿,有可能是肾炎。

乙和丙需要作进一步检查1.提出问题,拓展探究。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探究的空间。

∙为什么医生可以通过化验尿液的各种成分的变化,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我们应怎样保持泌尿系统的卫生?教学反思:1、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关注学生在教育教学教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自立、强烈的“我要学”等主体意识,最终走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材设计,是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的特点。

2、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教材改革的一股新的动力。

本节课通过展示“肾小体内的液体流动情况”、“肾脏的外形图”、“肾脏的剖面图”、以及“动态的尿液形成等课件”,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3、本节课通过课件“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孕育情境,用案例导入,设置悬念,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入了生物学科的科学性质和教育性质,有机地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4、学生是最丰富的课程资源,本节课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通过协作,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而获得相关知识,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开放思想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设计依据与构思】本课题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生物圈中的稳定与协调”第14章“维持生物体内平衡”第2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1课时。

本节课是本章的开始部分,本节中的知识和能力的养成,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材以图片及文字内容直接呈现了相关知识,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图片和文字信息,能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尿液的形成。

【教学分析】设计思路:在本节课中,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那么课堂既要有知识性还要有趣味性,在设计教学时,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一则广告创设情景,引入课题,然后把整节课分为两大块:一是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二是尿液的形成过程。

第一块内容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然后再借助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更形象地弄清泌尿系统的组成。

第二块内容主要抓住滤过和重吸收两个过程。

对于这两个具体过程本课设计了一个资料分析并播放一段动画,通过同学们相互的讨论和总结,培养分析、合作学习的能力。

最后,通过两个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能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

这样安排,学生应该很乐于参与,学生的各种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和各个器官的功能。

2.能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资料分析,培养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情感目标 1.形成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2.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会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肾脏的结构及尿液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1、新课程倡导学生主体性教学,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引导作用,而不是灌输,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体验整个学习过程。

本节课的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了这一特征。

2、`本节课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主要运用了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优化了课堂教学,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了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使直观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提高了教学质量。

3、本节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方面、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观察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加强,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关爱别人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安徽省马鞍山市十三中禹萍一、导入新课的设计通过回忆“血液”的组成和血浆的功能之一是运输代谢废物等,由人体产生的废物等必须得及时地排出体引入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接着由学生总结出人体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废物种类,由我讲解排泄和排遗的概念;再由排泄主要是以尿的形式进行的来引入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这样的导入顺其自然,合情合理。

二、新课教学的设计1.制作flash动画“进入肾脏的三管液体的流动”及视频资料“肾的结构等”,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与肾脏相关的知识。

由flash动画“进入肾脏的三管液体的流动”作出推想:⑴肾脏是形成尿的器官⑵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关系2.将课本中的资料分析分解为三分资料,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作出假想、得出结论等。

在其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等。

这是突破本节难点的策略之一。

3.制作flash动画演示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过滤与重吸收”,由此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这是突本节难点的策略之二。

4.教学内容的顺序更动为:先讲尿液的形成,再讲尿液的排出,再总结出泌尿系统的组成。

目的是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更多的时间获取信息,更多的时间去分析数据,以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巩固练习和布置作业的设计由于本节内容量大,学生自始到终都处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地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状态,实际用于练习的时间不多,故此环节我将之设为由学生对照板书进行小结,教师则用彩色笔勾出重点的方式,然幻灯片显示两道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思考。

所设计的思考题,其中一道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题(见幻灯片7),另一道为拓展练习题(见幻灯片8),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地将本节知识与上一章血液循环的内容联系起来。

[教学理念]采用认知发现说的问题解决法进行教学。

即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或推想,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信息,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能。

在这种方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的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新的认知结构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并将新旧知识相联系而建构起来的。

学生的学习属于接受式的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新旧知识的整合。

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