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的传说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大禹治水》是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大禹治水的故事。
故事开始,黄河发生洪水,大禹被封为水工,负责治理洪水。
可是,大禹并没有马上开始治理,而是首先考查了每个地方的河流情况,了解各个地区的情况和民众的需要。
接着,他又亲自率领人民开凿渠道,调整堤坝位置等等,终于治理了洪水。
治水的过程中,大禹提出了“弃车保帅”的治理方法,他强调打破固有观念,不固定一种治理方案,而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理方案。
通过治水过程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大禹不仅是一个精通水利的专家,更是一个深受民众信任的贤明政治家。
他不仅掌握了治水的技巧和方法,更注重了民众的实际需求。
在小学二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中,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更激发了学生们爱好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
除此之外,这篇文章还涵盖了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语言知识。
1、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本篇文章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治水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不同地区水利管理的方法,了解保护国家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2、语言表达能力。
文章中语言简洁,表达清晰,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一些新的汉字和词汇,同时能够理解古代的文化和思想。
3、素质教育。
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和阅读,学生可以学到一些重要的人生价值观、信念和品德。
比如:为人民服务,不断创新,尽职尽责,崇尚实践等等。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正确的生态观念和环境保护观念。
4、学生思维发展。
这篇文章涉及到的治水思路、水利建设、民生解决等问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他们探究历史、了解政治经济与文化等领域的知识,以及发现表达不完美、推理不正确等问题的思维错误。
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语文教育的一篇故事,同时也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5、文化认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体验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别之处,从而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为学习中华文化打下基础。
6、情感态度这篇文章的故事背景具有浓郁的政治意义,在对大禹的英雄事迹进行了多次阐述后,学生们可以由此联系到国家、政府、和民众的关系,进而深刻的理解到每个人都有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义务和责任。
大禹治水神话故事简要概括
大禹治水神话故事简要概括嘿,大家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不?那可真是老精彩啦!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洪水就跟发疯了似的,成天到处肆虐。
那场面,就跟一群野马撒欢儿似的,横冲直撞,把老百姓的家园都给毁得一塌糊涂。
这可咋办呢?这时候大禹就闪亮登场啦!大禹啊,那可不是一般人,他就像个超级英雄一样。
面对这汹涌澎湃的洪水,他可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地冲上去。
他带着一群人,到处挖沟挖渠,想办法把这洪水给引到该去的地方。
你想想,这得是多大的工程啊!就好像要给一条大河重新找条路走,这得多难啊!可大禹不怕,他白天黑夜地干,连家都顾不上回。
他心里就想着一件事,那就是一定要把这洪水给治住,让老百姓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这就好比你家里突然发大水了,你不得赶紧想法子把水弄出去啊?大禹就是在干这样的事儿,而且是干得特别拼命。
他走过的地方,那脚印都能连成一串儿啦!那时候也没有什么高科技工具,全靠一双手和一些简单的工具。
大禹他们就这么一点一点地挖,一点一点地疏通。
有时候遇到特别难搞的地方,那真的是让人头疼得要命。
但大禹就是不放弃,咬着牙坚持下去。
他这一路治水,遇到的困难那真是数都数不过来。
有时候会遇到大山挡路,那就得想法子把山给凿开;有时候会遇到淤泥堵塞,那就得跳进泥水里去清理。
这要是换了一般人,可能早就不干了,可大禹不是一般人啊!他就像个倔强的老牛,拉着犁头使劲往前冲。
他的这种精神,真的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经过好多年的努力,终于,那洪水被他给治住啦!老百姓们又可以开开心心地种地、过日子啦!你说大禹厉害不厉害?他简直就是个大英雄!他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怕,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就一定能克服它。
就像我们平时遇到难题一样,只要我们肯努力,就一定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所以啊,我们要向大禹学习,学习他那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像大禹一样,咬着牙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让我们都成为自己生活中的“大禹”,去战胜那些洪水般的困难吧!。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大禹治水,是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希望对你有用!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
禹的父亲叫鲧,算起来,他还是黄帝的后代。
他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来当此大任呢?”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
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
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
”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
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怠分毫。
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课文原文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课文原文《大禹治水》嗨,大家好!今天我想给你们讲一讲我在课本上学到的一个超厉害的故事,那就是大禹治水。
在很久很久以前呀,咱们的大地上到处都是水。
那水呀,就像一个超级调皮捣蛋的小怪兽,到处乱闯。
老百姓可惨啦,房子被水淹了,庄稼也被水冲跑了,大家只能逃到高山上,躲在山洞里。
那时候,大家心里肯定都在想:“这可怎么办呀?这水什么时候才能听话呀?”当时呢,有一个叫鲧的人站了出来。
他想啊,水这么多,我得把它拦住。
就像我们把调皮的小狗用绳子拴住一样。
于是他就到处找东西来堵水,用泥土呀,石头呀,筑了好多好多的堤坝。
可是呢,这水的力量太大啦,就像一个大力士在用力推一样,堤坝根本就挡不住,水还是到处泛滥。
大家都很失望,鲧也很伤心,他肯定在想:“我已经很努力了呀,为什么还是不行呢?”后来呀,鲧有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大禹。
大禹可不像他爸爸那样只想着堵水。
他呀,特别聪明,他就想啊,水这么多,堵是堵不住的,就像我们家里有很多调皮的孩子,你光把他们关在屋子里是不行的,得给他们找个合适的地方去玩。
大禹就决定把水引到大海里去。
大禹开始了他漫长的治水之旅。
他可辛苦了,到处去查看地形,就像一个探险家在寻找宝藏一样。
他走过了好多好多的地方,翻过了一座座高山,趟过了一条条河流。
他的鞋子磨破了,脚也受伤了,可是他还是不放弃。
我就想啊,要是我,走这么多路,脚疼得要命,肯定早就哭着喊着要回家了。
可是大禹没有,他心里就想着一定要把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在治水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
听说大禹有一次路过自己的家,他听到了屋子里传来孩子的哭声。
那是他的孩子呀,他肯定特别想念自己的家人。
他的妻子呢,也特别希望他能回家看看。
有人就对大禹说:“大禹呀,你都走了这么久了,就回家看看吧。
”大禹却说:“不行呀,治水的事情还没有完成呢。
要是我现在回家了,就像士兵在战场上逃跑了一样,那怎么能行呢?”他就这么狠心的走了,头也不回。
我想啊,他心里肯定也很难过,但是他知道自己的责任更重大。
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
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大禹,约生于公元前2297 年6 月6 日,卒于公元前2198 年8 月,享年100 岁。
大禹是黄帝的玄孙,姓姒,名文命。
大禹的父亲叫鲧。
在中国远古时代,洪水泛滥,百姓无处居住,无以为生,还常常受到禽兽的侵袭,国王非常焦急,召集各部落首领商量,决定派鲧去治理洪水。
鲧接受了命令,面对肆虐的洪水,冥思苦想。
他认为只要在村子周围建上高堤,就可以挡住洪水了。
可是,上哪找这么多土石来修大堤呢?这时,从水里爬出一只灵龟,它告诉鲧:“天庭有一种叫'息壤'的宝物,只要你能拿到息壤,往大地上一投,息壤马上就会生长起来,堆成堤,积成山。
”鲧非常高兴,他告别了灵龟,就向遥远的西方走去。
鲧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西方的昆仑山,见到了天帝,他乞求天帝将息壤赐给他,治理洪水,拯救百姓,但是天帝拒绝了他的请求。
鲧心里挂念着在洪水中痛苦生活的百姓,于是他乘天庭守卫疏忽,偷走了息壤。
鲧回到了东方,忙将息壤往水里一撒,果然,息壤立刻迅速生长,洪水涨一米,息壤就长一米,洪水涨十米,息壤就长十米,很快洪水就被阻隔在大堤之外。
人们脱离了洪水的包围,高兴地又叫又跳,并开始耕种生产。
天帝知道了鲧偷走息壤的事,立刻派天兵天将下凡,收回了息壤。
息壤一撤,洪水立即反扑而来,冲垮了堤坝,毁坏田园,淹死了好多百姓。
国王大怒,将鲧囚禁在羽山,三年后,又将鲧处死。
后来,禹长大了,他看到洪水滔天,民不聊生,又看到父亲没治好洪水而被处死非常伤心他每天向天祷告,要治好洪水。
天帝受他感动教他呼叫神仙帮忙的办法,跟他说:「凡是鬼怪蛇龙挡住你,可以先用火烧,再来用各种武器攻打。
还不行就请天上神仙帮忙。
」并且派遣应龙下凡帮忙。
应龙,是有翅膀的龙,用尾巴画在地上,不管怎样的岩石泥砂,地面立刻打开让水通过。
大禹疏导黄河时,为了防止河水倒流,大禹请应龙把龙门山劈成两半让水流过,于是就有了龙门,“鲤鱼跃龙门”说的就是这里。
巫山神女相助大禹治水来到巫山,这巫山绵延八百里,岩石坚硬异常,狂风骤起,刮得天昏地暗,山崖震动,凿山的民工有许多丧命于狂风骇浪之中,几个月来,无法凿开那坚硬似铁的岩石,大禹甚为发愁。
大禹治水的故事(汇总9篇)
大禹治水的故事(汇总9篇)大禹治水的故事第1篇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名叫《大禹治水》,主要讲古代的时候洪灾泛滥,庄稼被淹没,房屋被冲毁,无数的人被淹死在洪水之中。
天帝派鲧来到人间治理洪水。
鲧来到人间以后不调查研究就开始干活了。
结果任务失败,后来天帝又派大禹下界治水。
大禹比他父亲聪明机智。
他将父亲治水失败的原因作了分析,总结出一是没有分析,二是治水的方法不对。
大禹与鲧治水的方法不同,他不是防堵而是疏导,设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
大禹辞劳苦,不避艰险,顶风冒雨,跋山涉水,走遍了三山五岳,九洲大地。
在这十三年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制服了大水,人们过上了美满的生活。
通过大禹治水的过程我明白了遇事要冷静,认真思考。
学习也一样只有找到好的学习方法,才能成事。
大禹治水的故事第2篇今天,我和妈妈到丰融超市买东西。
妈妈给我买了一本神话故事的书。
这本书里一共有三十二个故事,拿着新书,我高兴极了。
我在目录上挑了三个故事看了起来。
这三个故事是《神笔马良》《哪吒闹海》和《大禹治水》。
我觉得好奇怪,记得妈妈说过大禹治水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怎么是神话呢?看了故事我才知道,原来是把大禹治水的故事里,加进去了一些神话的东西。
比如:大神鲧,天帝和神鸟以及神灵等……大禹治水的故事第3篇鲧死后,他的尸体一直都没有腐烂,眼睛也没有闭上,直到三年后,他的肚皮慢慢的被撑开,从里面跳出来一个人来,他就是大禹。
大禹对着父亲的尸体拜了三拜,并说一定会完成父亲的遗愿,将水治理好。
鲧听后,三年没有闭上的眼睛终于闭上了,紧接着,他的尸体变成了一条蛟龙,游入了水中。
这时候部落联盟的首领叫做舜,大禹找到舜后说明了来意。
舜很高兴,就认命了大禹做治水的官员。
大禹走遍了祖国的大山大水,他发现用息壤填补的堤坝只能阻挡一部分的洪水,那些没有用息壤填补的地方水患依然很严重,而且很多大江大水都流向东方的大海。
大禹就想了,如果挖出很多条大渠道,将洪水引入大海,不就可以将洪水治理好了嘛。
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治水的故事相传大约在5000年前,我国曾发生过一次特大的洪水灾害。
当时正值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极端低下,面向茫茫大水,人们束手无策,只得逃到山躲避。
为解除水患,部落联盟首领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决定推举鲧去完成排水任务。
由于鲧采取“堙”、“障”等堵截的办法,治水9年,劳民伤财,不但没有治好,洪水反而越来越大。
尧死后,舜当部落联盟首领。
他巡视治水情况,发现鲧对治水无能为力,耽误了大事,就给鲧治罪,处死在羽山。
部落联盟又推选鲧的儿子禹来治水,禹精明能干,办事认真。
他接受治水任务时,刚和涂山氏的一位姑娘结婚,但他觉得治水大事刻不容缓,便毅然告别了新婚的妻子,来到治水工地。
大禹请来长者和同他父亲鲧一同治水的人,商量治水办法。
他们总结了鲧治水的经验教训,认为采取堵截的办法不能解决问题。
只有根据地势高低,顺着水流方向,开挖河道,把水引出去,才是最好的办法。
大禹根据大家的意见,经过实地考察,制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继续加固和修筑堤坝,另一方面改过去“堵塞”为“疏导”的办法来根治水患。
为便于治水,大禹把整个地域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9个大州。
大禹亲自带领27万治水群众,全面展开了疏导洪水的劳动。
他不仅指挥整个治水工程,而且身先士卒,同群众一起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
由于长期的.辛勤劳动,他手上长满了老茧,小腿上的汗毛也全磨光了。
长年泡在水里的脚指甲也脱落了,更可贵的是在治水过程中,大禹曾三次路过家门都顾不上进去看一看。
在大禹领导下,经过13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9条大河,使洪水顺着新开的河道,服服贴贴地流入大海。
主体河流疏通后,又疏通各地的支流,让水流入主河道,从而制服了洪水灾害,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事业。
在治水的同时,大禹还带领治水大军帮助群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使大家安居乐业。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有关大禹治水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有关大禹治水神话故事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是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版本一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
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
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孟子;滕文公下》)远古的时候,洪水肆虐,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这时,出了两位治水英雄:鲧和他的儿子禹。
他们治水的神话流传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
鲧是一个聪明能干、造福民众的英雄,他不但创制了农具耒耜,驯服驾驭了耕牛,教导人民播种五谷,创建城郭,更带领人民筑堤防洪,战胜洪水。
当时洪水实在太大了,鲧填了九年,依然是“滔滔洪水,无所止极”。
鲧为了制服洪水,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不待天帝允许,私自取了“息壤”去治水,救黎民百姓。
息壤是天庭中一种生长不息的土壤,取一点投向大地,就能积成山、堆成堤。
鲧的行为触怒了天帝,被天帝殛杀于羽山之野。
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天帝命人剖开他的肚子,肚子里跳出一条虬龙,这就是鲧的儿子禹。
大禹出生后,鲧的尸体化为一条黄龙,永远沉入了羽渊。
治水英雄鲧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禹继承父亲的遗志,决心治理滔天的洪水。
大禹治水采用两个办法,一是填堵筑堤,二是疏通引导。
大禹让黄龙帮助勘察地形,用尾巴划开地面,让洪水流向应当去的地方。
黄龙长着两只美丽的翅膀和强有力的尾巴。
大禹又让曾助鲧治水的玄龟,背着息壤,去填堵筑堤。
大禹还与兴风作浪的恶神进行了殊死的战斗。
狂暴的共工,制造洪水,直到今天的山东曲阜,中原大地一片汪洋。
禹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大会诸神,定与共工决一死战。
首先擒杀了共工的主要助手相柳氏。
相柳氏身为长蛇,有九个头,食于九座山,所到之处立即变为溪泽。
《大禹治水》教案(优秀9篇)
《大禹治水》教案(优秀9篇)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大禹淳朴、勇敢、坚强的性格特征。
2、能积极参加交流、讨论,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3、喜欢听民间神话故事,产生进一步了解民间神话故事的愿望。
【活动准备】1、连环画图片、实物投影仪。
2、看过壁画故事《大禹治水》。
3、幼儿进行过“治理洪水”的调查收集工作。
4、活动区域提供“抗洪治水”的图书及录像带等。
【活动过程】1、集体讨论,激发阅读、学习的兴趣。
①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灾难?②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治理洪水的?2、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1)自由阅读图书,感知故事内容。
你在书中看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2)边倾听教师讲述故事,边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①大禹是怎样治水的?②听了故事后你觉得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3、交流调查情况,了解科学防洪的方法。
(1)交流调查情况。
现在有些地方也会发生洪水,人们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来介绍一下你调查的方法?(2)整理归纳调查经验。
通过调查,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合理的方法来治理洪水?【活动延伸】观看壁画并讲述故事。
大禹治水禹是一位神仙,他来到人间和阿娇姑娘结了婚,住在山洞里。
有一年洪水泛滥,禹告别新婚的妻子,号召人和天神们团结起来到会稽山集合,商量治理洪水的办法。
禹在去会稽山的路上遇到乡亲,乡亲告诉他阿娇怀孕了。
禹听了很高兴,但是约定的时间快到了,他只好托乡亲转达他对妻子的问候。
人和神都按时赶到了会稽山。
禹说:“我想应该用疏导的方法,让洪水顺着河道流到大海里去。
”大家觉得这个办法很好。
于是,禹带领众人动手开凿河道,挖出的泥土用来填平洪水冲成的大坑。
大家不停地工作,修了一条又一条河道。
又是一天,禹带领人们经过自己的家乡。
一位乡亲告诉他阿娇生病了,希望他回家去看看。
禹非常想念妻子,可是他想了想说:“治水是大家的事,不能因为我而耽搁了大家。
”他托乡亲把草药带给阿娇,又和大家一起上路了。
神话故事大禹治水内容
神话故事⼤禹治⽔内容神话故事⼤禹治⽔内容 禹,姓姒,名⽂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密。
史称⼤禹、帝禹,为夏后⽒⾸领、夏朝开国君王。
禹是黄帝的⽞孙、颛顼的孙⼦(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
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之⼥修⼰。
接下来⼩编为你带来神话故事⼤禹治⽔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继承帝位。
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或在晋阳),国号夏。
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禹治⽔》 要说⼤禹,应该先说他的⽗亲鲧。
因为⼤禹是为了继承其⽗的遗志⽽出⽣,并且如愿以偿地完成了其⽗未竟的事业,因⽽名垂青史的。
鲧是黄帝众多⼦孙的⼀个,他⽣活在尧的时代。
舜在位的时候,发⽣了巨⼤的洪⽔灾害,天下洪⽔泛滥。
⼤⽔铺天盖地,⽼百姓有的在树梢上像鸟⼉⼀筑巢,有的在⼭顶洞⾥像野兽⼀样⽳居,有的⼲脆在⽊筏上安家,随着⽔流东漂西荡。
所有这些简陋的住所在风⾬之中,随时都有倾覆和被淹没的危险。
飞禽⾛兽游蛇也⽆处藏⾝,来和⼈争抢地盘。
由于洪⽔长期不消退,滋⽣了⼤量的野草。
⽽⼈们赖以⽣存的庄稼却⽆法⽣长,⾷物也越来越少。
衰弱的灾民既要忍受饥饿、疾病和寒冷的折磨,还要随时随地提防毒蛇猛兽的侵害,那悲惨绝望的⽇⼦,是多么可怕啊。
这个时候,仁慈⽽盛明的尧开始为⼈们处于这样的困境⽽忧虑不安起来,他召集有⽂治武略的⼤⾂,来商讨如何对付如此泛滥的洪⽔。
天上众神,对于天下万民所遭受的苦难都⽆动于衷,惟有鲧真⼼哀怜难民。
鲧和防风是好朋友。
防风是⼀个巨⼈,站⽴的时候好像⼭那样⾼,躺下的时候好像河那样长。
鲧则刚好相反,他的⾝体⾮常⼩,长三⼨,重六两。
当两⼈站在⼀起时,⼤⼩对⽐⼗分明显,常常令⼈发笑。
鲧对防风说,找们俩应该为苍⽣百姓去治理洪⽔。
于是向地皇请命。
地皇帝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他俩听说在天帝那⾥有⼀种名叫“息壤”的神奇东西,那是⼀团能⽆限膨张、⽣长不息的泥⼟。
小学生《大禹治水》课文
小学生《大禹治水》课文
专门久专门久往常,洪水埋住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牲畜被冲走了,庄稼也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
见到人们受苦,鲧专门着急,就把天上的土偷下来,去堵塞洪水。
这种土叫息壤,能自生自长,永久用不完,可不定期是堵不住洪水。
天帝明白鲧偷了息壤,大怒,命令火神把鲧处死。
鲧在临死前叮嘱亲小孩禹“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蒙蒙亮就又动身了。
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
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辞别了妻子。
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到里面去看一看。
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复原了繁荣昌盛的景象。
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仰慕和热爱和英雄。
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三篇主体课文。
讲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
本课讲述的是古时候大禹治理洪水的事。
通过本课的阅读让学生明白得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缘故,体会大禹不顾个人利益,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
本课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洪水泛滥的景象,点明大禹治水的缘故。
第2、3、4自然段讲大禹治水的通过。
第5自然段讲大禹治水的结果。
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课文
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的课文原文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
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
当时,一个名叫鲧的人领着大家治水。
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
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
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
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
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_大禹治水的民间故事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_大禹治水的民间故事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希望您喜欢阅读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
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禹隐去龙身,幻化成一个英姿勃勃的少年,额上长着三只闪光明亮的大眼睛。
他痛恨天帝残忍无道,滥发大水淹死人民,又杀了自己的父亲。
他决心治理好洪水,完成父业,解救人民。
水神共工知道鲧的儿子禹又要来治水了,就成心和他作对,掀起了更大的洪波,一直从西方淹到空桑,就是现今山东曲阜的地方。
整个中原变成了一片水国。
禹见共工这般凶横,十分气愤,感到要治平洪水,必须先除掉这个祸害。
于是就召集天下诸神,在东南海岸的茅山,共商讨伐共工的大事。
四方之神应邀而来。
众鸟之神伯益,众林之神乌木由,掌管天条天律的天神童律,掌管时辰的天神庚辰,按时到了茅就连天上的夔龙、应龙也瞒着天帝参加了会议。
唯有防风氏姗姗来迟。
禹见事情尚未开始,就有人不遵守号令,为严明纪律,就命人把防风氏杀掉。
一两千年后的春秋时候,吴王和越王打仗,越王被围困在会稽山。
仗打得很激烈,会稽山都被毁平了。
会稽山就是古茅山,因禹在这里会聚诸神,计议事情,后就改叫会稽山。
人们从毁坏的山中发现了一节骨头,这骨头大得出奇,装满了整整一辆大车,几匹壮马还拉不动。
有人请教孔子,孔子考证,这就是大禹治水时杀掉的防风氏的残骨。
可见当年禹的神力和威力之大了。
禹率领诸神和共工展开的激战。
共工于的是残害人民的坏事,没有谁愿意帮助忙,很快就被打败。
只得潜水逃跑,再也不敢来捣乱了。
禹为治是洪水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为对整个地形:眈势有所了解,使派大神大章和竖亥将土地丈量了一下。
大章从东极走到西极,量的结果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零七十五步;竖亥从南极走到北极,量的结果也是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零七十五步。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说课稿第1篇】一、说文本《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
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着力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辛,顽强治水,一心为民的英雄形象。
这一英雄形象不是平面的、脸谱化的,而是生动可感的,是在课文展现的几个场景中一步步深化,逐步丰满立体起来的。
洪水肆虐,百姓遭难,大禹决心治水,初现英雄形象;治水过程异常艰辛,大禹不畏艰难,吃尽辛苦,英雄的顽强意志使人震撼,人物形象丰满起来;为了治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献身精神让人感动,进一步深化了人物形象;治水成功,百姓讴歌,此时大禹的形象已经不再只是停留于纸上,而是立体的呈现在学生眼前,根植于学生心中。
同时本文还具有一定的情节,留有许多空白点,这些都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和语言发展空间。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认识,再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我为本课确立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文10个生字,读准两个多音字(没倒),认识一个偏旁(衣字旁)。
过程与方法:1、抓住关键词语,反复品读,体会治水的艰辛,感受大禹的英雄形象。
2、创设整体情境,同时发展想象,在情境中明理悟情,提升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禹治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了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展开品读、想象,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这一人物形象,领悟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本课我打算分三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认识生字词,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第二课时,精读课文,创设情境,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体会大禹的献身精神;第三课时,复习巩固,指导背诵,指导书写生字词,完成课后练习。
大禹治水的故事(通用12则)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的故事(通用12则)大禹治水的故事篇1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
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
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
鲧理解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
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
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之后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
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不断交流,各种能够论著异曲纷呈,关于河事的记载也逐渐曾加。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一书就是一本专门记述地理状况的书。
该书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依托,按“九州”的地理区域,对中国的山脉、河川、疆界、贡赋等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大禹治水的故事篇2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故事被世人广为传颂,这个故事说的是他在治理家乡沣河和黑河时所发生的感人的事。
大禹外出治水后,第一次飘过家门是在出门后的第十个月,他带人修渠飘过家门,这时,妻子刚刚生下儿子夏启没几天。
这天,大禹飘过家门,正巧听到自己的孩子“呱呱”的啼哭声,妻子边哄孩子边骂大禹是个不顾家的死鬼。
同行的人都放慢了脚步。
有人说:“禹王,您回家住几天吧!”大禹没有停住脚步,边走边说:“此刻灾情严重,治水要紧!”跟随人说:“你还没有见过自己的亲生孩子,回家看一眼吧。
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 大禹治水(第1课时)课件 苏教版
机 可______ 乘 无______ 路 可______ 走 无______
计 可______ 施 无______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 32、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33、空想会想出很多绝妙的主意,但却办不成任何事情。 34、不大可能的事也许今天实现,根本不可能的事也许明天会实现。 35、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36、失败者任其失败,成功者创造成功。 3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38、天助自助者,你要你就能。 39、我自信,故我成功;我行,我一定能行。 40、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41、从现在开始,不要未语泪先流。 42、造物之前,必先造人。 43、富人靠资本赚钱,穷人靠知识致富。 44、顾客后还有顾客,服务的开始才是销售的开始。 45、生活犹如万花筒,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相依相随,无须过于在意,人生如梦看淡一切,看淡曾经的伤痛,好好珍惜自己、善待自己。 46、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4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48、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49、如梦醒来,暮色已降,豁然开朗,欣然归家。痴幻也好,感悟也罢,在这青春的飞扬的年华,亦是一份收获。犹思“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更加灿烂。 50、人活着要呼吸。呼者,出一口气;吸者,争一口气。 51、如果我不坚强,那就等着别人来嘲笑。 52、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53、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 54、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55、领导的速度决定团队的效率。 56、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要后者再向前几步。 57、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58、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誉就很难挽回。 59、不要说你不会做!你是个人你就会做! 60、生活本没有导演,但我们每个人都像演员一样,为了合乎剧情而认真地表演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禹治水的传说
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大汶口文化,其中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宁阳及周边地区就已流传3000多年。
2009年《大禹治水的传说》被山东省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阳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北倚泰岱,南襟曲阜,东部有重峦叠障的神童山,中部是活野平畴,西与水泊梁山相望。
孔子唱叹的“逝者如斯夫”的大汶河,横亘东西,穿越县境,境内有数十条汶河支流,经纬交织。
经考证西周时期,遂国便位于今山东省宁阳县西北,它的国都现为白马庙村,国都西有一山,至今仍叫遂山。
与《史记·禹贡》及《诗经·大雅》中的有关大禹治水的记载相印证,将大禹治水的传说定位于3000多年前。
以禹王庙为核心,在周边20公里范围内,考古工作者已发现从旧石器时代至春秋的文化遗址60余处,其中有旧石器时代末期的前张庄文化遗址、云山店遗址、大官庄遗址、黄家庵文化遗址、沈西皋遗址,最重要的是距禹王庙20公里的大汶口文化(堡头类型)文化遗址。
堡头文化遗址出土的1800余件陶器、骨器、玉器及生产用的簇矢、标、梭、渔钩、铲、镰、斧又佐证着从大禹始,中华先民就从大山走向平原,由狩猎逐渐
向原始农业过度,由穴居到向阳而居的半穴房屋集群定居,并发生了贫富分化,夏禹作为夏始祖的史实是十分可信的,也从大背景上印证着“大禹是宁阳人”的论断是有充足的文化背景支持的。
宁阳境内有关大禹及其治水的记载很多,最早见于西周中期遂公盨铭文,其后《诗经·大雅》、《史记·禹贡》均有记载,宁阳县志(公元1743年)中亦有反映。
除正史外,禹王庙、禹王坟、村名、地名、宁阳八景中也有反映。
其中有西汉时期的古村落禹颓村(今白马庙村);被现存最早的明万历三十四年编撰的《宁阳县志》中列为明代宁阳八景之一的“铁牛镇海”,是传说大禹治水时留下镇海眼,绝水患的堌堆山景观;以及为纪念大禹治水业绩,在大汶河南岸创建的距今年代不祥,占地25亩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禹王庙,庙内十一株千年古柏参天蔽日,形如华盖,其中一株传说为大禹化身的古柏树,胸径达1.52米,号称“齐鲁第一柏”,似乎向人们传递着远古时期大禹治水的信息,述说着禹王庙悠长的历史。
现在,人们在宁阳禹王庙的周围发现了多处与大禹治水同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并采集到了大量的文物标本,进一步印证了大禹治水的活动范围。
特别是2002年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在香港收购的西周中期青铜礼器“遂公盨”,进一步确定了宁阳应为大禹治水的古史传说发源地的霸主地位,它的发现对于中国古史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由此证明大禹治水的古史传说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在今天
的宁阳及其大汶河沿岸广为流传。
几千年来,有关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宁阳及周边地区久传不衰,家喻户晓,人们至今传颂着许多大禹治水的故事、诗词及歌谣,妇幼皆知的《禹王台的来历》、《筷子的传说》、《建立禹王庙的传说》、《“禹碑洪诸”传说》、《威镇水妖之庙的传说》、《大禹定属相的传说》、《大禹“夫妻树”的传说》、《“虬枝歧柏”的传说》、《禹攻云山传说》、《白马庙里祀禹父的传说》等十余个传说,有些已编入《宁阳县志》、《宁阳民间文学集成》等书籍。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大荒之中,有山名巧涂之山。
青水穷焉。
有云雨之山,禹攻云雨”。
宁阳西北8公里有高近百丈的云山,山下群众传言:该山是当年禹疏蜀(伏)山湖积石而成。
清咸丰元年(1851)《宁阳县志山川》记:“上有洞,出云辄雨,相传为禹攻云雨所致。
八景云山烟雨即此”。
又传云山西北有海眼,禹将“东海流波山”上的“东海夔牛”点化到此,让这位“状如牛,苍身而无角、声如雷、闻五万里”的夔牛镇住了海眼,消除了水患。
宁阳明万历十四年第一部县志将其“铁牛镇海胜景”,列为宁阳八景之一。
在禹王庙大门前,并排屹立着两棵巨柏,树干笔直劲挺,极具凌霄之势,树冠的枝梢盘旋生长,形成天骄形的树顶,向东南斜伸的枝条象高昂的凤头,西北树枝如展开的凤尾,人们都把这树冠叫做“凤凰架”,西侧的一株略低于东柏,树冠翁郁,尤如淑女,有趣的是这株柏向东斜长,有偎夫之怀之蕴,传说当年大禹治理汶水,积劳成疾,病死在汶水之滨,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把他葬在禹王庙的这个位置。
不久,在
埋葬大禹的地方,长出了一株翠柏,以示大禹死后镇守汶水。
大禹由于常年在外治水,他的妻子非常想念他,便化作一只凤凰来找他,正巧落在大禹化身的这株柏树枝上,当得知自己日夜想念的丈夫不在人世间后,心中十分悲痛,哀鸣不止,猛然间嘎然而止,又紧接着一头栽到树下,离开了人间。
人们就把凤凰葬在这株树的西边,过了几天,葬凤凰的地方又长出了一株新柏树,人们纷纷议论说:大禹夫妻活着不能团聚,死后化作夫妻树、连理树,永不分离。
像这样有关大禹治水的传说还有很多很多……
有关大禹出生地,大禹治水定九州、大禹为政以德、大禹铸铁牛镇海眼止水患、大禹教民众用筷子、禹王庙、宁阳八景禹碑虹诸、白马庙历史上曾名禹颓村、禹王庙里夫妻柏、大禹死后葬逐山等传说在全国流传很广,遍布大江南北,故事内容十分丰富,极具地域特色,涉及大禹多个侧面。
这些故事多数流传于宁阳县伏山、鹤山、茅庄等乡镇,有的传至附近各县。
宁阳境内的逐公铭文、禹王庙、禹王像、禹碑等都有文字记载,见于诗经的大雅、史记的禹贡,清宁阳县志,宁阳县民间文学三集成,宁阳县地名志,大约1万余字,中央电视台、中国社会科学院报、齐鲁晚报、泰安文物曾刊载专文。
有些传说记载与史实相合,尤其是遂公盨铭文,充分表明30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着大禹的功绩,具有较高的史
实研究价值。
大禹治水的传说,弘扬勤劳勇敢、为政以德、公而忘私、不畏艰险、战天斗地、救国救民的民族精神,主题高跋,影响远大,教化功能明显,使宁阳和周边地区形成了淳厚和谐的民风,有很重要的思想教育价值。
大禹治水的传说,历史史实与神话传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有些故事美丽动人,传说大于史实,神奇夸张,富于想象,充满了浪漫色彩,具有很高的文学性、艺术性;诗词歌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易于上口,流传面广,影响广泛,是该地区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因此大禹治水的传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关大禹治水故事口头传说部分,能够讲述的人、了解详情的人越来越少,在宁阳故事发源地的人群中,有的老年人略知一二,大部分年青人则一无所知,有些故事在民间已失传,只保留在文献记载中,有的记载非常简略,已失去了口头文学的原貌,大禹治水的传说已经濒临失传。
针对这种现状,市、县两级政府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已着手对这一遗产进行了有序挖掘、保护。
搜集整理所有的关于大禹治水的史料,将民间传说和现有的史料及地名进行认真整理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一些濒临失传的口头
传说进行抢救性保护,做好文字、录音、录像资料,并编辑出书、制作专题片;修复有关大禹治水传说的庙宇、塑像等实物;成立有关大禹治水传说研究中心,设立大禹治水传说生态保护区域,多角度、多层次进行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