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天理灭人欲指的是什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出处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 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 尽天理,方始是学。”(《 朱子语类》卷十三)
理学的形成 理学
❖ 两宋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了一种以「理学 」着称的学派。它是佛教、道教思想渗透到 儒家哲学以后出现的一个新儒家学派。自汉 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孔孟之道独霸学坛 ,由汉至唐经学都颇发达。但汉儒治经偏于 考据,流于破碎;唐儒则重于注疏,过于支 离。随着儒、佛、道之互相渗透,宋儒不屑 拘泥于旧经,便以阐释义理为主,使之发展 为新儒学,故称理学,亦名道学或宋学。
理学发展者
❖ 二程提出「理」是天下 万物之本。但二者又有 所不同,程颢注重内心 修养,程颐主张格物致 知,并提出「去人欲, 存天理」,宣扬「饿死 事小,失节事大」。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 要代表人物之一 。朱熹 继承周敦颐、二程,兼 采释、道各家思想,形 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 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 畴是“理”,或称 “道”、“太极”。
中华文明思想精髓
❖ 儒家理学就是一门教导人做人的哲学,“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希望学者能格物 穷理,正心修身,可成为一个内外兼修,才德具备杰出的人。“存天理,灭人欲” 就是修身养性,是劝导人做杰出的人高尚的人了不起的人伟大的人。“天生人而 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 “圣贤千 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思想宋明理学 做人哲学的经典总结,也是符合诸子百家学说放之四海不变的真理。
பைடு நூலகம்
理学创始人
周敦颐
❖ 理学的初创者为北宋的 周敦颐,他是北宋著名 哲学家,也是学术界公 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他提出「无极」是宇宙 之根源 的观点。宋明理
学的主题,即“心性义 理”的提出主要是周敦 颐的贡献。
心性义理
❖ 所谓"心性义理"主要是指性命道德问题,它既是宋明儒学 的主题,也是整个儒学史上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最早提出 这一问题的是孟子和乃师子思,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 们并没有就这些问题展开充分的论证。此后的一些儒者如苟 子、董仲舒、扬雄、韩愈等,虽不同程度地提出各种说法, 但由于主要停留在儒学淑世淑人的教化目的上,因而只能触 及人性的善恶层面,而不可能具有本体的意义。只是到了佛 教传入中土后,一些佛教徒为了解决佛性问题,才开始借用 儒学的心性术语,从而使心性义理问题具有本体的意义。因 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周敦颐重提心性义理之学且得到宋儒的 赞赏与支持,其思想资源主要是来源于佛教的启示,是数百 年来儒佛冲突的真正化解。
❖ 道家的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 无常心,以百姓为心。” 墨子说“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 朱熹对皇帝说“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希望皇帝对百姓仁爱,不以百姓为刍狗。
❖ “存天理、灭人欲”是中华文明思想精髓的经典总结……
实例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就是灭人欲的结果,人欲的天性是富贵容 易淫,贫贱容易移,威武容易屈。“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也是灭人 欲的结果,人欲都是“先天下之乐而乐,后 天下之忧而忧。” 孟子和范仲淹都做到了存 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
❖
程颐、程颢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
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
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去人欲,存天理”
❖ “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 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 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是事物本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是人的道 理、情理。“天地之心,天地之理。理是道理……心固是主宰底意,然 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窃谓天 地无心,仁便是天地之心。” “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 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朱熹“存天理”是希望留存的是 人的仁爱之心
宋人袁采:“饮食,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 非理求之,则为饕为馋;男女,人之所欲, 而不可无也,非理狎之,则为奸为淫;财物 ,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得之,则为 盗为贼。人惟纵欲,则争端起而狱讼兴……”
“灭人欲”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克己省身
存天理,灭人欲
❖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认为:“人之初性 本恶。” 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 朱熹说的 “存天理” 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 的部分。朱熹说的“灭人欲”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 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
❖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天理”是公,是 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 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 “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简单的说, “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 就是去恶。通俗的理解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 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
❖ “存天理”就是追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灭人欲
❖ “人欲”,指的是“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并非同一概 念 ,朱熹所说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 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因此,朱熹并不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 “天理”与 “人欲”是相对的,正常的合理的“人欲” 就是“天理”,过分的多于的甚至是罪恶的“人欲”就是朱 熹要灭的“人欲”。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人性,人性就 是仁爱之心,但人也是动物,所以人也有动物性,就是说人 有时候也有兽性。这兽性就是邪恶之心。这也是朱熹要灭的 “人欲”。
❖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与儒家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孟子说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心,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及 荀子说的“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还有法家的管 子说的“行天道,出公理,则远者自亲;废天道,行私为,则子母相怨。”及墨 家的墨子说的“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 贼,必得罚。” 等等内涵是一致的……
“存天理,灭人欲”的几处出处
❖ 出处一:“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 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 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且邪。” (《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
❖ 出处二:“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 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 己随之。” (《四书集注·孟子》)
理学的形成 理学
❖ 两宋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了一种以「理学 」着称的学派。它是佛教、道教思想渗透到 儒家哲学以后出现的一个新儒家学派。自汉 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孔孟之道独霸学坛 ,由汉至唐经学都颇发达。但汉儒治经偏于 考据,流于破碎;唐儒则重于注疏,过于支 离。随着儒、佛、道之互相渗透,宋儒不屑 拘泥于旧经,便以阐释义理为主,使之发展 为新儒学,故称理学,亦名道学或宋学。
理学发展者
❖ 二程提出「理」是天下 万物之本。但二者又有 所不同,程颢注重内心 修养,程颐主张格物致 知,并提出「去人欲, 存天理」,宣扬「饿死 事小,失节事大」。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 要代表人物之一 。朱熹 继承周敦颐、二程,兼 采释、道各家思想,形 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 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 畴是“理”,或称 “道”、“太极”。
中华文明思想精髓
❖ 儒家理学就是一门教导人做人的哲学,“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希望学者能格物 穷理,正心修身,可成为一个内外兼修,才德具备杰出的人。“存天理,灭人欲” 就是修身养性,是劝导人做杰出的人高尚的人了不起的人伟大的人。“天生人而 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 “圣贤千 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思想宋明理学 做人哲学的经典总结,也是符合诸子百家学说放之四海不变的真理。
பைடு நூலகம்
理学创始人
周敦颐
❖ 理学的初创者为北宋的 周敦颐,他是北宋著名 哲学家,也是学术界公 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他提出「无极」是宇宙 之根源 的观点。宋明理
学的主题,即“心性义 理”的提出主要是周敦 颐的贡献。
心性义理
❖ 所谓"心性义理"主要是指性命道德问题,它既是宋明儒学 的主题,也是整个儒学史上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最早提出 这一问题的是孟子和乃师子思,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 们并没有就这些问题展开充分的论证。此后的一些儒者如苟 子、董仲舒、扬雄、韩愈等,虽不同程度地提出各种说法, 但由于主要停留在儒学淑世淑人的教化目的上,因而只能触 及人性的善恶层面,而不可能具有本体的意义。只是到了佛 教传入中土后,一些佛教徒为了解决佛性问题,才开始借用 儒学的心性术语,从而使心性义理问题具有本体的意义。因 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周敦颐重提心性义理之学且得到宋儒的 赞赏与支持,其思想资源主要是来源于佛教的启示,是数百 年来儒佛冲突的真正化解。
❖ 道家的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 无常心,以百姓为心。” 墨子说“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 朱熹对皇帝说“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希望皇帝对百姓仁爱,不以百姓为刍狗。
❖ “存天理、灭人欲”是中华文明思想精髓的经典总结……
实例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就是灭人欲的结果,人欲的天性是富贵容 易淫,贫贱容易移,威武容易屈。“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也是灭人 欲的结果,人欲都是“先天下之乐而乐,后 天下之忧而忧。” 孟子和范仲淹都做到了存 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
❖
程颐、程颢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
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
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去人欲,存天理”
❖ “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 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 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是事物本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是人的道 理、情理。“天地之心,天地之理。理是道理……心固是主宰底意,然 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窃谓天 地无心,仁便是天地之心。” “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 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朱熹“存天理”是希望留存的是 人的仁爱之心
宋人袁采:“饮食,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 非理求之,则为饕为馋;男女,人之所欲, 而不可无也,非理狎之,则为奸为淫;财物 ,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得之,则为 盗为贼。人惟纵欲,则争端起而狱讼兴……”
“灭人欲”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克己省身
存天理,灭人欲
❖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认为:“人之初性 本恶。” 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 朱熹说的 “存天理” 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 的部分。朱熹说的“灭人欲”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 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
❖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天理”是公,是 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 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 “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简单的说, “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 就是去恶。通俗的理解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 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
❖ “存天理”就是追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灭人欲
❖ “人欲”,指的是“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并非同一概 念 ,朱熹所说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 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因此,朱熹并不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 “天理”与 “人欲”是相对的,正常的合理的“人欲” 就是“天理”,过分的多于的甚至是罪恶的“人欲”就是朱 熹要灭的“人欲”。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人性,人性就 是仁爱之心,但人也是动物,所以人也有动物性,就是说人 有时候也有兽性。这兽性就是邪恶之心。这也是朱熹要灭的 “人欲”。
❖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与儒家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孟子说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心,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及 荀子说的“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还有法家的管 子说的“行天道,出公理,则远者自亲;废天道,行私为,则子母相怨。”及墨 家的墨子说的“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 贼,必得罚。” 等等内涵是一致的……
“存天理,灭人欲”的几处出处
❖ 出处一:“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 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 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且邪。” (《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
❖ 出处二:“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 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 己随之。” (《四书集注·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