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第十二章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一)只要打开任何一本世界地图,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地球上存在各种各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一望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洋和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炎热多雨的赤道森林和飞砂走石的戈壁沙漠,河网交错的千里沃野和千里冰封的冻土苔原等。
同时,我们还知道地球上存在着能适应各种自然地理环境的千差万别的动、植物群落。
现代地球上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生物群落难道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吗?不是。
根据地质学的研究,可以证明在过去的“地质时代”中,地球上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生物群落与现在完全不同。
并且证明现在地球上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生物群落是地球上的无机界和有机界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是在最近的地质时代中才最后形成的。
只不过地球的发展演变速度很慢,不象社会现象那样迅速明显和令人注意罢了。
一般认为,地球自形成以来,已经有四十五亿年左右的年龄。
但有较完整的地质历史记录的年龄仅有二十七亿年。
在这以前的情况,目前还只能看作是地球的史前阶段。
地质学中在研究地球的历史时,仿用了人类历史研究中划分朝代的方法,把全部地球历史分为五个“代”(从老到新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有的代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纪”(如古生代从老到新可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迭纪。
中生代可分为:三迭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新生代则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
应当说明,各个代、纪的时间长短是不一样的,一般是越老的代、纪时间越长,越新的时间越短。
(二)太古代和元古代是地球历史上已知的最古老的发展阶段。
太古代长达九亿年,元古代长达十二亿年,两者合计为二十一亿年,占已知地球历史的四分之三以上。
但由于时代上距离现在过于遥远,人们对地质研究的程度很不够,所以,我们对这两个阶段中地球历史的了解仍然是相当贫乏的,只能对当时的一般情况作轮廓性的说明。
可以肯定地说,从太古代起地球的表面上已经形成了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但它们的性质和规模和现在有明显的不同。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3.1 地球的起源和圈层分异地球起源问题自18 世纪中叶以来同样存在多种学说。
目前较流行的看法是,大约在46 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开始分化出原始地球,温度较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并无分层结构。
原始地球一旦形成,有利于继续吸积太阳星云物质使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同时因重力分异和放射性元素蜕变而增加温度。
当原始地球内部物质增温达到熔融状态时,比重大的亲铁元素加速向地心下沉,成为铁镍地核,比重小的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
从此,行星地球开始了不同圈层之间相互作用,以及频繁发生物质- 能量交换的演化历史。
正是由于地球形成以来经历过复杂的改造和变动,原始地球刚形成时的物质记录已经破坏殆尽。
我们是怎样推测它已经有46 亿年寿命的?这需要从地球自身的最老物质记录、太阳系内原始物质年龄和相邻月球演化史几方面来探讨。
3.2 地球的年龄地球上已知最老的岩石(石英岩,一种由石英颗粒组成的沉积岩,后来遭受过温度、压力条件变化)出露于澳大利亚西南部,根据其中所含矿物(锆石)的形成年龄测定,证明已有41〜42亿年历史。
根据地质学研究,这种岩石和矿物只能来自地壳的硅铝质部分(见第四章1),而且必须经过地表水流的搬运、筛选和沉积。
所以我们可以据此作出推论,地球的圈层分异在距今42亿年前已经完成。
地质学领域较精确的测定年龄方法,主要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蜕)变原理:放射性元素的原子不稳定,必然衰变为它种原子(如238U衰变为206Pb等),而且衰变速率不受外界温压条件变化影响(如238U经过45亿年后其一半原子数衰变为206Pb,故称为半衰期)。
我们只需在岩石中测出蜕变前后元素的含量,就可以获得母体岩石形成的年龄。
不同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长短有很大差异,其测年的精度也存在重要区别(表2-2)。
因此,要根据研究对象实际情况选择测试物质,采用合适的方法。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已知存在生命的行星,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是一项备受关注的科学研究。
地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46亿年前的太阳系形成时期。
而地球的演化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涉及到地球的物质组成、大气层、水体、生命的出现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地球的起源和演化的角度,介绍地球是如何形成并发展至今的。
地球的起源始于太阳系的形成过程。
根据普遍的理论,太阳系形成于一个巨大的分子云坍缩过程中。
在这个过程中,分子云内的物质开始向中心聚集形成了太阳,而围绕太阳的剩余物质则形成了行星。
地球形成于这个过程中,最初是一个由尘埃、气体和岩石组成的原始团块,称为原行星团。
原行星团逐渐通过重力聚集,形成了地球的雏形。
地球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表面炙热,并且没有氧气和水。
通过凝结,地球逐渐形成了固体的岩石地壳和金属的地核。
同时,地球逐渐吸积了大量的气体,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知的大气层。
与此同时,地球的内部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包括地壳板块的演变、构造运动等。
地球上的水体是地球演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科学家普遍认同的理论是,地球上的水体是由陨石带来的。
陨石的撞击给地球带来了大量的水,而这些水逐渐积聚形成了海洋。
海洋中的水温度和盐度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与生态环境。
此外,地球上的冰川和河流也是地球演化过程中水体变化的产物。
地球上的生命的起源是地球演化过程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科学家们认为,生命可能起源于地球的海洋中,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单细胞生物。
通过长时间的进化,地球上出现了更多更复杂的生命形式,包括多细胞生物和各种种类的植物、动物。
这些生命形式的出现和演化,不仅改变了地球的生态系统,也推动了地球的演化过程。
总结一下,地球的起源与演化是一个复杂而持久的过程。
从分子云坍缩到太阳系形成,再到地球的初步成长,地球的形成阶段是漫长而艰苦的。
而地球的演化阶段,则涉及到地球内部的变化、大气层的形成、水体的积聚,以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等多个方面。
第十二章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一、天文地质 3. 太阳系天体地质概况 (2)行星
火星表面 的峡谷
延伸长约 5000km
一、天文地质 3. 太阳系天体地质概况 (2)行星
火星表
面的
“运河
网”
被认为是 过去某个 时期流水 (或液体)
一、天文地质 3. 太阳系天体地质概况 (2)行星
(4)元古宙时期大量的CO2以碳酸盐岩的形成被固定下来; (5) O2与NH3化合产生N2和H2O,使大气圈中N2含量增加。
月壳
月球的内部结构 与地球类似,具 有月壳、月幔和 月核,但月核无 内核与外核之分。
一、天文地质 3. 太阳系天体地质概况 (4)小天体
(4)小天体
太阳系的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陨星等。
海王星
冥王星
天王星
小行星带
水星
金星
土星
火星
木星
一、天文地质 3. 太阳系天体地质概况 (4)小天体
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数以千计的石质天体, 最大直径1003km。 彗星:一种质量较小、形态特异的天体,由彗核、 彗发和彗尾组成,成分主要是碳、氢 、氧组成的挥 发份,含有镁、铁、硅酸盐岩石碎片和尘埃。
质量 (地球质量计为1) 0.055 0.815 1 0.108 317.9 95.2 14.6 17.2 0.0016 332830 0.012
平均密度
(水的密度计为1) 5.4 5.2 5.5 3.9
1.3
0.7 1.6 1.655 1.084 1.434 3.36
最高表面温度
℃
315 315 60 24 -145 -168 -183 -195 -217 5540 100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课件
地质事件是指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如火山喷发、地震、板块运动等。
地质事件的定义
地质事件的影响
地质事件的记录
地质事件对地球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时甚至导致了物种的灭绝和新生。
地质事件被记录在地层、岩石和古生物化石中,为研究地球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03
02
01
02
CHAPTER
地球的地质历史
地质年代是用来描述地球形成和演化历史的时间单位,包括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地质年代的划分
每个地质年代都有其独特的地质特征和生物群落,反映了地球环境和生命演化的历史。
地质年代的特点
通过研究地层、古生物化石、同位素年龄等手段,可以测定和划分地质年代。
陨石撞击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03
CHAPTER
地球的生命起源与演化
生命起源的探索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化石记录、生物分子结构以及地球化学特征,不断探索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生命起源的条件
生命的起源需要适宜的气候、水和有机物质等条件,这些条件在地球早期的环境中可能已经具备。
生命起源的证据
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关于生命起源的证据,如最早的化石记录、氨基酸等有机物质的合成等,这些证据表明地球上的生命可能起源于约40亿年前。
03
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环境污染等,这些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04
CHAPTER
地球的环境变化
总结词
气候变化是地球环境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它包括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等。
详细描述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类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严重后果。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教学课件
地球的演化过程
地球的形成
新生代
地球的早期演化
02
01
03
古生代
05
04 中生代
地球演化的主要阶段和事件
冥古宙
古生代
太古宙
中生代Biblioteka 元古宙新生代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核
位于地球的最中心,主要由铁和 镍组成,约占地球体积的16.2%。
地幔
位于地核上方,主要由硅、镁、 铝、铁、钙、钠等元素构成的岩 石组成,约占地球体积的82.3%。
地壳
位于最外层,主要由轻质的岩石 组成,约占地球体积的0.8%。
地球的地壳与地幔
地壳
地幔
地球的磁场与地震
地球磁场
地震
地球的气候与大气 层
总结词
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太阳辐射、大气环 流、海洋循环等。
详细描述
地球的大气层由氮、氧、氩等组成,其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温室气体对地球 的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大气环流受到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影响,导致不同地区 的气候差异。海洋循环和地球表面的地形也会影响气候。
地球的水循环与海洋
总结词
地球的水循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降水、地表水流动、地下水流动和海洋循环等。
详细描述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它通过蒸发作用将水分释放到大气中,形成云和降水。地表水通过河流、湖泊等流动, 形成水循环。地下水则通过土壤和岩石的渗透作用流动。这些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球的水循环。
资源枯竭
自然灾害
核战争风险
地球科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与价值
发展趋势
价值
THANKS
感谢观看
地球的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
要点一
地球起源和演化
地球起源和演化固体地球形成至今,在46亿年的漫长演变史中,经历了地球化学动力演化、大气成分的演化、海陆变迁及生命的演化,形成今日的地球。
这些变化,有些是逐渐发生的,有些是突然发生的。
下面小编带你去看看地球系统演化。
地球起源太阳系的形成关于太阳系的形成,一类认为太阳系是一次激烈的偶然突变而产生的,即灾变说观点;另一类则认为太阳系是有条不紊地逐渐演变成的,即演化说观点。
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原理,提出一个太阳系形成的假说,认为太阳系中的太阳、行星和卫星等是由星云——一种稀薄的云雾状微粒物质逐渐演化形成的。
1796年,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也提出了与康德类似的星云说,后人常把两者合起来,统称“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
这个假说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占统治地位。
星云说认为:恒星的形成是银河弥漫的原始星云的某一个球状碎片,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不断收缩,产生旋涡,旋涡使星云碎裂成大量碎片,每个碎片又逐渐转化为恒星。
太阳就是其中之一,它也不断收缩、旋转,在长期的运动中形成原始太阳。
周围的物体不断聚合、碰撞,越转越大,就形成了今天的八大行星。
行星周围的物质,也是这样渐渐形成了卫星。
这就是太阳系形成的一个主要假说。
唯心主义认为,地球和整个宇宙都是依神或上帝的意思创造出来的。
18世纪爱尔兰一个大主教公开宣称:“地球是纪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一个星期天的上午9时整被上帝创造出来的。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远古的时候还没有天地,宇宙间只有一团气,在一万八千年前,有位盘古氏开天辟地,才有了日月星辰和大地。
康德和拉普拉斯他们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庞大的旋转着的原始星云形成的。
原始星云是由气体和固体微粒组成,它在自身引力作用下不断收缩。
星云体中的大部分物质聚集成质量很大的原始太阳。
与此同时,环绕在原始太阳周围的稀疏物质微粒旋转的加快,便向原始太阳的赤道面集中,密度逐渐增大,在物质微粒间相互碰撞和吸引的作用下渐渐形成团快,大团快再吸引小团快就形成了行星。
611 地球科学概论大纲
地球科学概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参考用书:《地球科学概论》汪新文主编,地质出版社,1999绪论重点掌握与理解“历史比较法”(现实主义原理)的思想和地球科学的研究意义。
了解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的特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重点掌握大地水准面、黄道面、白道面的概念。
理解各种地形、地貌的特征及海底地貌单元的构成。
了解地球是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结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开普勒三定律;地球的基本参数和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
第二章地球的外部圈层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含义(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的物质组成及组分的分类,大气运动的动力、大气环流及其成因;水的类型(按存在形式、所处的环境)。
理解大气圈的分层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掌握海水运动的形式及定义;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冰川的形成与冰川的类型。
重点掌握科里奥利力、河流、洪流、片流、潮汐、引潮力、透水层、隔水层、包气带水、潜水、潜水面、承压水等概念。
第三章地球的内部圈层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状态特点及组成;地球内部密度、压力、重力、温度、磁场的特征;矿物的肉眼鉴定依据;按化学成分划分的矿物类型;重力异常与重力均衡;三大岩类(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概念;地磁场的组成(基本磁场、变化磁场、磁异常)。
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及划分依据;地壳类型(大洋地壳、大陆地壳)及其分层结构。
掌握莫霍面、古登堡面、软流圈、岩石圈、地热增温率(地温梯度)、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矿物、岩石、解理、硬度、岩石结构、岩石构造等概念。
第四章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了解地质作用的类型,即可分为表层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和内部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表层地质作用可分为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内部地质作用可分为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原理。
理解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地质年代单位的划分及其依据。
第十二章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第十二章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目的要求地球的起源与演化一直是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长期探讨和争论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眼界越来越开阔,掌握的证据越来越多,对地球的认识也更加深入。
要求学生深刻认识到,地球的起源和演化与宇宙及本身的物质组成、各种性质、内外各圈层以及其中的资源和环境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课时:2学时授课内容•一、天文地质o(一)宇宙起源新说o(二)陨击作用o(三)太阳系天体与地球演化的关系o(四)宇宙环境与地球演化的关系•二、地球的演化o(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形成o(二)地壳的演化o(三)大气圈和水圈的形成与演化o(四)生命的起源与生物演化•三、新地球观—地球系统科学重点1.陨击作用及宇宙环境与地球演化的关系2.地球的演化3.圈层间的强相互作用难点新地球观—地球系统科学教学方法配合多媒体以讲授为主讲授重点内容提要•一、天文地质天文地质学(astronomical geology)是运用天文学的方法、观测资料和成果来研究地球以外天体的组分、结构、起源和演化历史,并运用这些研究成果探讨和解释地球上各种地质现象的成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o(一)陨击作用为陨石撞击作用的简称,是指宇宙空间中的陨石高速撞击到地面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作用(图12-1)。
陨石撞击导致的冲击变质作用可使普通矿物转变成极高压矿物,形成的角砾岩广泛分布于原始坑内,并产生放射状或环状分布的褶皱和断裂,导致局部岩石熔融,大量的粉尘进入大气圈还会影响地表环境,进一步影响外力地质作用以及生物的生存与演化。
据研究,在地球演化的早期,由于大气圈稀薄,陨击作用十分普遍和强烈,随后具有减弱的趋势。
o(二)太阳系天体地质概况1.太阳据现代研究,太阳内部结构由表层向内可分为光球、对流区、辐射区和中心核4个圈层。
光球层是太阳表面光彩夺目的一个圈层,即通常说的日面,厚度约300km。
在日面上可以看到物质流动。
有时有成群的黑色斑点叫黑子(sun sport)。
《地球演化》课件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 众环保意识和行动力。
05
总结与思考
对地球演化的认识与启示
地球演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 程,经历了从形成初期到现今的 不同阶段,揭示了地球的多样性
和变化性。
地球演化过程中,自然力量和生 物进化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上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地球演化史对人类认识自然、探 索宇宙和思考生命意义等方面具 有重要启示,激发了人类对未知
生物大灭绝事件
五次大灭绝
影响评估
地球历史上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生物 灭绝事件,这些事件导致了大量生物 的消失和生态系统结构的改变。
生物大灭绝事件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生 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改 变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并对人类的生 存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原因分析
生物大灭绝的原因包括陨石撞击、气 候变化、海平面升降和地壳运动等自 然因素,以及环境污染、过度捕捞和 物种入侵等人为因素。
人类的出现与演化
人类的起源
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古猿,经过数 百万年的演化,逐渐发展出了直
立行走和制造工具等能力。
文化演化
人类文化在演化过程中不断发展 ,从最早的石器时代到现代的信 息时代,人类创造了一系列伟大
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人类的未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 展,人类将继续演化并适应新的 环境和社会变化,未来的演化方 向将取决于人类自身的选择和发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 式,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 同守护地球家园。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展。
04
地球的未来演化
地球的气候变化
01
02
03
温室气体排放
人类活动导致大量温室气 体排放,引发全球气候变 暖。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课件
板块构造理论
总结词
地球表面由多个板块组成,板块之间相 互作用。
VS
详细描述
板块构造理论是一种地球科学研究理论, 该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由多个板块组成,这 些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地形和 地貌。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球表面运动 和变化的重要理论之一,对地震、火山活 动、地形形成等方面都有很好的解释能力 。
动物的演化历程
动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01
从最早的原始动物到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等不同类群的
出现。
动物的适应与辐射
02
动物在地球不同环境中适应和发展的历程,以及不同类群动物
的地理分布和生态角色。
人类的演化历程
03
从灵长类到人类自身的演化过程,以及人类在地球生命系统中
的地位和影响。
05
地球的未来演化
历了数百万年。
地壳的演化
地壳的演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包 括原始地壳的形成、大陆和海洋地 壳的分离、地壳板块的漂移等。
地壳运动的规律
地壳运动受到地球内部力量的作用 ,表现为地震、火山活动、构造运 动等,这些运动规律对于地球的地 质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火山的形成与活动
01
02
03
火山的成因
火山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 浆和气体在地表或地下爆 发而形成的。
干旱和洪水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干旱和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增 多,对农业、水资源和人类社会造成影响。
06
相关概念与理论
大陆漂移学说
要点一
总结词
早期地球大陆分布不同,后来逐渐漂移到当前位置。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大陆漂移学说是指地球的大陆块在地球表面上的移动现象 。根据该理论,地球的大陆块在数亿年前分布与现在不同 ,经过长时间的漂移,逐渐形成了现代大陆的分布格局。 该理论由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世纪末提出, 并在20世纪初得到广泛传播。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优质课件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Cenozoic——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磁耦合说 太阳可以通过磁场的作用,把自己的一部分角动 量转移给形成行星和卫星的云团。 电磁场的作用能说明在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中,从 中心抛出物质的质量虽不多,但带走的角动量可 以很多。
地球的形成
在太阳系内,由于接受的太阳辐射多,温度高,轻的 气体被辐射到远处,散失到太阳系的外部远处构成 类木行星。
近太阳的地区,以尘埃中的固体物质为主,化学组成 当然和原来的星云有显著的不同(铁、硅、镁、氧 为主)近处构成类地行星。
地球层圈构造的形成
一、内部热演化//二、内部圈层的形成//三、外部圈层的形成
在距今46-38亿年期间,原始地球是均质的固体,主 要是硅质化合物、铁、镁的氧化物。原始冷的地球由于: (1)微星碰撞转换来的热; (2)压缩导致温度升高; (3)放射性元素蜕变生热;
导致地球逐渐变热。 未来的发展趋势???
原始地球表面如同现今的月球一样,没有水、气、 生物圈,是地球分异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水圈的形成——原始冷的地球把水分组合在矿物中。 当地球逐渐热起来,便发生熔化和分异作用,水便以蒸 气云的形式或随同火山喷发而释放出来,水气遇冷形成 降雨,汇集形成水圈。
地球层圈构造的形成
一、内部热演化//二、内部圈层的形成//三、外部圈层的形成
出来,并分别凝聚结成行星,行星周围的卫星也有 着类似的形成过程,星云中心部分则收缩成为太阳。
星云说不能解决太阳和行星的单位质量的角动量问题, 太阳和行星的单位质量的角动量,应该是一样的, 但实际上相差近100倍。
灾变说 潮汐说
俘获说 原始太阳随银河系公转,在经过有大量星际物质 弥漫的空间时,将它们吸引在周围,成为行星的 物质来源的,用外来物质形成的行星,角动量可 以和太阳不同。
地球概论分解课件
03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包括地热、重力等作用力。这些作用力使得地球内部的物质不断进行流动和重新散布,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质构造。
地震的形成原因
地震是由于地壳内部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释放的结果。当地壳内部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地壳会产生断裂或错动,释放出能量,形成地震波,从而造成地面的震动和破坏。
水资源管理
为了公道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例如,制定用水计划、实施节水措施、加强水质监测等。
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保护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包括防治水污染、保护水源地、促进水生态修复等。
地球的探索与未来
太空探索的起源
太空比赛时代
太空探索的商业化
国际合作与共享
01
02
03
0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自20世纪初,人类开始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技术进行太空探索。
矿产资源散布
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例如,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主要原料,石油和天然气则是能源和化工产业的重要原料。
矿产资源利用
不同的矿产资源有不同的开采方式。例如,铁矿石通常通过露天开采或地下开采获得;石油和天然气则通过钻井开采。
矿产资源开采方式
水资源利用
水资源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涉及到农业、工业、生活等多个领域。例如,农业用水主要用于灌溉,工业用水则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冷却、加工等,生活用水主要用于饮用、洗涤等。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分解、破碎和改变性质的过程。风化作用可以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主要是由于温度变化和机械作用引起的岩石破碎;化学风化则是由水、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与岩石产生化学反应,使岩石分解、矿化;生物风化则是由生物活动对岩石的破坏和分解作用。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二章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宇宙大爆炸学说 天文学家还推算出这次大爆炸的时间是距今 (150±30)亿年以前,即我们目前观测到的这个 宇宙诞生的时间。
陨击作用
陨石撞击作 用的简称,指宇 宙空间中的陨石 高速撞击到地面 的过程中所发生 的一系列作用。
图 1 陨 击 作 用 过 程 示 意 图
陨击作用
当陨石撞击到地面时, 陨石首先以强大的冲击力穿 插进入地下,同时向下和周 围产生强烈挤压力,使大量 物质粉碎、加热膨胀甚至熔 融,然后把被粉碎和加热的 物质向高空溅射,部分物质 下落回填到撞击坑中和坑的 四周。同时,陨石撞击使四 周和下部岩石发生冲击变质 作用和破碎作用,形成角砾 岩和断裂构造等。
图12.3 美国亚利桑那巴林格陨石坑
陨击作用
现代天体地质研究成果揭示,在地球以 外的其它太阳系天体上,由于一般缺少大气 保护层或保护层很弱,陨击作用是十分普遍 和强烈的一种重要地质作用。加之表层地质 作用相对较弱,使陨击作用形成的地貌与构 造保存较好,并且构成这些天体上最普遍和 最重要的地形景观;其一些大型的和最要的 区域构造单元的形成也常与大规模的陨石撞 击及其引发的内部地质作用有关。
康德的“星云说”
康德星云说(1755) 同时又逐渐聚集成小团块,在引 力和斥力的共同影响下绕太阳旋转,形成行星。行星 周围的颗粒以同样过程形成卫星。太阳是在太阳系聚 集时开始发热发光。行星中密度较大者受到较大引力 而离太阳近,密度较小的离太阳远。 康德假说的主要问题在角动量的分配上,而且原 先不动的原始太阳在引力和斥力下会旋转起来也是不 可能的。
康德的“星云说”
拉普拉斯星云说(1796)
认为原始太 阳是炽热的球形星云,直径有太阳系直径那么 大,缓慢自转。由于散热收缩而自转加速,致 使赤道离心力增大,星云变扁,当离心力超过 向心力时分离出一个环,以后又相继分离出五 个环(当时只知道六颗行星),各环绕日运转 时逐渐吸聚成行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伊尔-沙兹曼磁藕合假说(20世纪60年代)
在太阳系形成的开始阶段和 拉普拉斯的星云说有些相似 。认为太阳系开始时是一团 凝缩的星云,但温度并不高 ,转动并不快,转动速度因 急剧收缩而加快,当收缩到 一定的程度,它的转动就达 到不稳定的状态,两极渐扁 ,赤道突出,物质终于由此 处抛出,形成一个圆盘。当 中心体与圆盘脱离后,继续 收缩,不再分裂,最后形成 太阳。圆盘内物质则相互凝 聚成了行星。
霍伊尔-沙兹曼磁藕合假说
电磁作用解释 太阳系角动量 分配图
宇宙大爆炸- -太阳系-- 地球形成演化 过程示意图
第三节
地球的演化
一、地球内部层圈的形成 二、地壳的演化 三、大气圈和水圈的形成与演化 四、生命的起源与生物演化
一、地球内部层圈的形成
原始地球可能是增积作用形成的均质固体 ,主要由硅、氧、铁、镁等的化合物组成,开 始是冷的,由于下列原因逐渐变热: (1)小星体碰撞、增积转换来的热能 这种热 源可能是地球形成初期的主要形式,小天体的冲 击、尘埃碎块的碰撞将大量的动能转换为热能。
康德的“星云说”
拉普拉斯星云说(1796)
认为原始太 阳是炽热的球形星云,直径有太阳系直径那么 大,缓慢自转。由于散热收缩而自转加速,致 使赤道离心力增大,星云变扁,当离心力超过 向心力时分离出一个环,以后又相继分离出五 个环(当时只知道六颗行星),各环绕日运转 时逐渐吸聚成行星。
拉普拉斯的 “星云假说”
拉普拉斯星云说(1796) 热的行星以同样
方式形成卫星。现知木星、土星和天王星都有 这样的环就是证据,人们把这种环称拉普拉斯 环。这个假说也没有解决角动量分配问题。如 果行星是太阳分出来的,两者的角动量与质量 关系应该一致,现在却大不相同。太阳目前的 转速太低,不能抛出环来。
拉普拉斯的 “星云假说”
(2)压缩导致温度升高 随着地球体积的 缩小,内部压力不断增高,重力压缩的结果使 地球温度升高。 (3)放射性元素蜕变生热 地球内部的U 、Th、K等放射性元素蜕变时放出的热量,长 期积累起来,造成地球升温。
在地球形成初期,由碰撞、压缩和放射性而产生 的热量使地球温度达到1000℃或更高。地球形成的最 初10亿年内,在深度400~800 km范围内,温度已上 升达到铁的熔点。
显生宙地壳(5.7亿年~今)
地壳上的大陆 总体上经历一个分裂—聚合—再分裂的历史。 早期分裂的历史是从新元古代延续到早古生代的。 到5.1亿年前后,古冈瓦纳大陆相对较为完整,而北美 、欧洲和亚洲大陆则相距甚远; 在距今5.1亿~3.8亿年之间,欧洲与北美碰撞;距 今3.4亿~2.25亿年之间(晚古生代晚期),欧洲-北美大 陆和亚洲大陆碰撞,构成巨大的北方古陆——劳亚古陆; 劳亚古陆与冈瓦纳古陆相连,形成泛大陆即联合古 陆,两者之间为特提斯海;距今2亿~1.8亿年之间,联 合古陆又开始逐渐发生分裂,开始主要是南北方向的分 裂;距今1.8亿~1.35亿年,南美与非洲之间也开始分 裂,而特提斯海不断闭合;0.65亿年以来,澳大利亚从 南极大陆分裂并向北漂移,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形成喜 马拉雅山脉,现今海陆格局形成。
元古宙地壳
古元古代时(25亿~ 18亿年)陆核逐渐扩 大,地壳的稳定性得 以加强。到古元古代 末期,地壳上发生广 泛的构造运动,一些 不同规模的古陆核发 生拼合,形成规模较 大的古陆块,许多大 陆的雏形就是在该时 期形成的。
元古宙地壳
中元古 代(18亿~10亿年),古 陆块又进一步发展,到中 元古代末期,地球上又发 生一次广泛的地壳运动, 板块汇聚、大陆和大陆互 相碰撞,全球大陆相互联 结,形成一个或极少数量 的超大陆。进入新元古代 (10亿~5.7亿年),超大 陆逐渐分裂、解体,出现 五个巨型的稳定古陆。
由于铁和镍的熔点较硅酸盐低,这时达到熔点首先熔 化,形成熔融的金属层,同时硅酸盐开始软化,为重 力分异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于是比重大的铁、镍形 成大的熔滴向地心下沉。降落过程中将释放出来的重 力能转变为热能,使地球出现局部熔融状态。
铁、镍最后向地心集结成为地核,与此同时,硅铝 、硅镁等较轻物质上浮,冷却而成为原始地壳,二 者之间的铁镁硅酸盐组成地幔。在长期分异作用下 ,地核不断加大,地核内热不再散失,致使外核保 持液体状态。
宇宙大爆炸学说 天文学研究表明:观测到的几乎所有星系, 均以极高的速度远离我们而去。而且星系或星系 团距离我们越遥远,其背离我们的运动速度也越 大。
宇宙大爆炸学说 如以任意一个星系为中心,则其它星系和星系团 也同样以极高的速度远离这个星系而去。好像每 个星系都位于宇宙的中心,而宇宙则以极高的速 度在膨胀。假如把星系的运动倒退回去,则最终 所有星系必将聚集在一起。那时可能发生一次大 爆炸,使所有星系互相分离。
二、地壳的演化
冥古宙地壳 目前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为加拿大
的阿卡斯达片麻岩(40亿年),这说明最晚在距 今40亿年已经存在由分异作用形成的地壳。冥古 宙(46亿~38亿年)地壳特点是从与月球对比获 知的。
冥古宙地壳
在月球上,46亿~44亿年间,熔 融深度达到1000km附近,形成了岩浆海,随着它 的冷却,形成了大约60 km厚的以基性岩为主岩石 圈。地球在冥古宙时比月球更强烈地遭受到陨石 的轰击,被岩浆海覆盖。在岩浆海冷却固结时, 地壳以基性岩为主,经分异在局部形成了花岗岩 质的原始地壳,并有微弱板块活动。
(5)类地行星距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 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类木行星距太阳远 、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自转快、卫星多 ,多具星环。 (6)太阳系内其它天体上已知的元素,地球 上都存在,即太阳系具有组成物质的统一性。 行星的内部结构一般均可分为星壳、星幔和星 核3个圈层,即内部结构具有相似性。 (7)根据月球、地球和陨石样品中所含放 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年龄测定,得出了46亿年的 相近年龄值,推测它可能代表了行星的形成年 龄,即太阳系行星的形成年龄具有一致性。
图12-2 火星表面的环形盆地与环形山
第二节
太阳系及地球的起源
一、太阳系及地球起源的基本问题 二、太阳系及地球起源的假说
太阳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事实: (1)所有行星公转的运行轨道都接近圆形( 近圆性);并且几乎位于同一轨道平面上(共 面性)。 (2)几乎全部行星都以同一方向绕日运行 ,而且还各自以同一方向绕轴自转(同向性)。 (3)各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具有按近似于 几何级数递增的规律。 (4)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可是 角动量只占太阳系角动量的1%,而99%的角动 量分配在行星、卫星、彗星和小行星中。
、起源和演化历史,并应用这些研究成果探
讨和解释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现象的成因和演
化规律的学科。
是一门内容广、综合性强的边缘学科。
现代天文地质学成果已初步揭示,宇 宙中的天体都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共 同规律,太阳系内的天体在物质组成、 结构、起源和演化历史等方面都有一定 的相似性和可类比性,地球的形成和发 展与太阳系、银河系甚至宇宙星体都有 密切联系。
尘埃组成的星云,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密度较大 的微粒吸引了周围密度较小的物质逐渐集成大的团块 ,从而引力增大,促使聚集加快,形成巨大的球体, 即原始太阳。原始太阳周围的微粒继续向引力中心竖 直落下时,由于斥力而发生偏转,其中有一个主导方 向,遂形成扁圆的旋转云状物。
第十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天文地质 太阳系及地球的起源
第三节
地球的演化
第一节
天文地质
地球在形成、发展、演化中并非
孤立进行,而是受到宇宙因素影响
。地球岩石和地层记录中保存着许 多天文过程的信息,这些均体现了
地球和宇宙的统一关系。
天文地质学是运用天文学的方法、观测资 料和成果来研究地球以外天体的组分、结构
宇宙大爆炸学说 天文学家还推算出这次大爆炸的时间是距今 (150±30)亿年以前,即我们目前观测到的这个 宇宙诞生的时间。
陨击作用
陨石撞击作 用的简称,指宇 宙空间中的陨石 高速撞击到地面 的过程中所发生 的一系列作用。
图 1 陨 击 作 用 过 程 示 意 图
陨击作用
当陨石撞击到地面时, 陨石首先以强大的冲击力穿 插进入地下,同时向下和周 围产生强烈挤压力,使大量 物质粉碎、加热膨胀甚至熔 融,然后把被粉碎和加热的 物质向高空溅射,部分物质 下落回填到撞击坑中和坑的 四周。同时,陨石撞击使四 周和下部岩石发生冲击变质 作用和破碎作用,形成角砾 岩和断裂构造等。
现今 Q
0.65亿年前 E/K
图 12 - 16 显 生 宙 大 陆 的 分 裂 - 聚 合 - 再 分 裂 历 史
1.35亿年前 K/ J
1.8亿年前 J
2.25亿年前 P-T
3.4亿年前 D-C
3.8亿年前 D
5.1亿年前 O- S
三、大气圈和水圈的形成与演化
大气圈在地球形成的最初阶段就可能存在,可能 比较稀薄,主要由H、He等组成。 地球的排气活动(如火山活动)使大气圈产生了 重要的变化,它使得大气圈在冥古宙晚期至太古宙时 以H2O(水汽)和CO2为主,其次为N2、HCl、HF、NH3、 CH4、H2S。太古宙大气中游离氧没有或很少,末期大 气中的氧气仅占5.5%,水中的光合植物(如蓝藻、绿 藻)逐渐增加,氧的生产量越来越多,于是较多的氧 气在元古宙进入大气圈。 随着有机界的发展,氧的积累又逐渐增加,元古界 末期大气中氧含量达到12%,中生代初达氧含量到18 %,而CO2则由较高的含量逐渐降低到现在的水平。CO2 减少并进入水体中,使得元古宙-古生代形成大量的 碳酸盐岩,碳酸盐岩沉积又可释放出氧气到大气圈。
太古宙地壳(38亿~25亿年)
在太古宙早期 ,地壳可能比较薄,大部分为脆弱的以基性岩为主的 岩石圈层。可能仅在发生板块挤压、俯冲的地区,由 于岩浆的分异作用与岛弧的形成,出现一些孤立的以 岛弧形式为主的原始陆壳。 随着岛弧逐渐增大,板块俯冲作用与岩浆活动也逐 渐增强,使得以中、酸性为主的陆壳物质不断增长。 同时,火山岛弧被风化、剥蚀下来的碎屑物质, 经过搬运后沉积在岛弧附近的水域,形成最早的沉积 岩,并进一步扩大了陆壳的分布范围。 由于板块活动和构造运动,又不断使这些早期的 火山岩、侵入岩和沉积岩发生变形、变质和焊接。这 样,陆壳不断增长。到太古宙中、晚期,地壳上已出 现了一些分散的、孤立的较小古陆或称为陆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