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第四讲变换分析法

合集下载

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
也有人认为中国在古代的研究中就已经进行了变换分析, 如《马氏文通》中就有不少变换的例子。但是我们认为 这只能称为一种变换的思想,而不是成系统的理论,并 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变化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的客观依据
❖ “句法格式的相关性”:
❖ ~~条件:句中所包含各个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一致。
❖ ~~形成的原因:
相同。 ❖ 有助于把语法研究引向深入,揭示更多的语法规律:
对双宾语中远宾语特点的揭示 现代汉语无标记受事主语句一个特点的发现。 程度副词“还”在“比”字句中能表示比拟而不同于
“更”的现象的揭示 表示总括的程度副词“都”确切的语法意义的最新认定。
变换分析法的局限
❖ 变换分析法可以用来分化歧义句式,但不能用来解 释造成歧义句式的原因。
在传统语法中,指句子改换。纳斯菲尔德(J·C·Nesfield) 把它作为一种语言运用的方法,是把一个语法形式改换 为另一个语法形式而意义不变。
在结构主义语法中,指的是句式变换。美国描写语言学 后期代表人物哈里斯(Z·S·Harris)把它作为语法分析的 一种操作,联系的是相同词类构成的相关句式或句子的 集合。
变换分析的类推性原则
❖ 所谓类推性原则,是指根据同一性和约束性建 立起来的变换关系,可以通过推导和演绎的方 式,不经过变换程序直接从原式类推出变式,或 从变式类推出原式,它是一条可以提高变换分 析的可操作性和方便度的附加原则。
变换矩阵
❖ 变换矩阵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
我们所要研究分析的句法格式(称为“原句式”) 及其一个个具体的实例;这一部分置于变换矩阵 的左边。
❖ 语法上的同一性强调变换前后句子的基本语 义结构必须保持一致。
变换前后相对应的同现成分元素必须是同一个词, 同一个义项

第四讲变换分析法

第四讲变换分析法
2
到底有没有区别呢?
※这三个句子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同 : 例(A)包含两个行为动作,实际只有一个过
程,送的过程也就是给的过程;例(B)和例 (C)都包含两个行为动作,两个过程;但 例(B)和例(C)又有区别,例(B)包含 的是两个转移过程,而例(C)包含的是一 个制作过程,一个转移过程。
3
变换分析法:(A与B、C的区别) [A]式 名词 [施事] +动词+名词 [受事] +给+名词 [与事]
15
再看实例:
[A]式:有+名词+动词 a.有能力完成 ⇒ b.有办法解决 ⇒ c.有条件上大学 d.有人骂过他 ⇒ e.有人陪他 f.有钱买新房子 g.有时间研究 ⇒ h.有时候玩儿 ⇒
⇒ [B]式:有+动词+的名词
……
4
请看:
?[B]式⇒[D]式 ? [C]式⇒ [D]式
[B]式
[D]式
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买给她一件毛衣。
他偷了个梨给小胖子。⇏*他偷给小胖子一个梨。
他抢了张入场券给我。⇏*他抢给我一张入场券。
我要了点餐巾纸给她。⇏*我要给她一点餐巾纸。
我讨了杯葡萄酒给她。⇏*我讨给他一杯葡萄酒。
他抢了张入场券给我。 ⇒他从小张手里抢了张入场券给我。
我要了点餐巾纸给她。 ⇒我从老板娘那里要了点餐巾纸给她。
我讨了杯葡萄酒给她。 ⇒我从爷爷那里讨了一杯葡萄酒给她。
我取了些钱给张大爷。 ⇒我从银行取了一些钱给张大爷。
……
7
Hale Waihona Puke [C]式⇒[E]式 ?
[C]式
[E]式
我织了一件毛衣给她。⇏*我从上海织了一件毛衣给她。

变换分析法的总结

变换分析法的总结

变换分析法的总结变换分析法是在层次分析法不能有效地解释和分化歧义现象时为了适应句子分析的需要而产生的。

它是根据一个句式或句法结构与其他句式或句法结构之间在语义上的共同点和结构形式上有规则的变化而进行的句法分析的方法。

变换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不同,它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外部分析,通过分析有歧义的句子结构跟与之有内在结构关系的句子结构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分化歧义句式的目的。

例如:a.爸爸在屋顶上晒花生。

首先可以肯定“爸爸在屋顶上晒花生”确实有可能表示不同的意思。

同时这句话用层次分析法无法分析出其中的歧义,下面我们用变换分析法来分析这句话。

“爸爸在屋顶上晒花生”属于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动词+名词[受事]这一词类序列(假设为[A]式)。

例a可以跟下面的词类序列发生联系:名词[施事]+正在+名词[处所]+动词+名词[受事](假设为[B]式)即:爸爸在屋顶上晒花生→爸爸正在屋顶上晒花生。

又可以跟这样的词类序列发生联系:名词[施事]+把+名词[受事]+动词+在+名词[处所](假设为[C]式)即:爸爸在屋顶上晒花生→爸爸把花生晒在屋顶上。

通过以上句式的变换,证实了“爸爸在屋顶上晒花生”确实是歧义句。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是句法格式的相关性。

其形成的原因是:(1)语言中存在大量同义句式。

例如:A.名词[施事]+动词+名词[受事]我打破了窗户。

B.名词[施事]+把+名词[受事]+动词我把窗户打破了。

C.名词[受事]+被+名词[施事]+动词窗户被我打破了。

D.名词[受事]+名词[施事]+动词窗户我打破了。

(2)语言中存在大量同形歧义句式。

例如:猫把老鼠吃了。

[老鼠是“吃”的受事]奶酪被老鼠吃了。

[老鼠是“吃”的施事](1)说明了使用变换分析的必要性;(2)说明了使用变换分析的可能性。

运用变换分析法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明确变换分析法的变换是指句式的交换而不是句子的交换,并且变换的句式与原句式的基本语义结构要保持不变。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中的变换分析法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中的变换分析法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中的变换分析法现代汉语句法分析中的变换分析法内容简介:摘要:对变换分析法在汉语语法学界的发展运用作较全面的分析阐述并对变换现象加以分类,分析变换的方法和原则,阐明变换的作用,归纳分析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指出了变换分析的局限性。

关键词:变换分析;句法分析;汉语我们想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摘要:对变换分析法在汉语语法学界的发展运用作较全面的分析阐述并对变换现象加以分类,分析变换的方法和原则,阐明变换的作用,归纳分析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指出了变换分析的局限性。

关键词:变换分析;句法分析;汉语我们想要认识和了解语言,就要对其作深一层的分析,要了解其中的规则,句法分析就是必不可少的。

从句法的角度来解释说明种种语言现象,就称之为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句子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等多种方法。

首先一般比较熟悉的是句子成分分析法,它可以让人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但它不大关注语法结构的层次性。

由于它的这一局限性,便出现了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将句法结构的层次性考虑进来,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但它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特别是歧义。

要揭示这种隐含在句子里边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就得寻求新的分析手段,于是变换分析法就又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了,成为最易于和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

一、什么是变换分析法变换分析法是通过移位、添加、删除、替换等方法来考察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句法结构之间联系的一种分析方法,即按照一定的规则,把甲句变成乙句。

它是根据句法格式的相关性,是两种结构不同的句式之间根据依存关系的变换。

目的是通过变换分辨句法结构的异同,看清句子结构的特点。

朱德熙先生首先提出变换分析法,并在国内最早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实践。

例如:a台上坐着主席团可以转换为:a1主席团坐在台 b 操场上放着电影b1 操场上正在放电影这两组例句都是处所名词+动词+助词+名词,是相同的结构,但在语义关系上还存在区别。

变换分析法现代汉语教学

变换分析法现代汉语教学

言知识
• 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
0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通过变换分析法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
表达能力
•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知识
03
提高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
• 通过变换分析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语言创
新能力
• 提高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知识
03
变换分析法的优势及其对现代汉语教学的促
进作用
变换分析法提高教学效果的优势

揭示语言规律,提高教学的科学性
• 通过变换分析法分析语言结构,揭示语言规律
• 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

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 通过变换分析法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知识
•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有效的教学评估方法
• 通过采用有效的教学评估方法,评估教学效果
• 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展望变换分析法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未来发展

变换分析法的理论创新
• 变换分析法将在理论创新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为现代汉语教学提供新
的思路和方法
•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SMART CREATE
变换分析法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CREATE TOGETHER
01
变换分析法的理论概述及应用领域
变换分析法的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变换分析法是一种语言研究方法
变换分析法的发展历程
• 通过分析语言结构之间的变换关系来揭示语言的规律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中的变换分析法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中的变换分析法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中的变换分析法现代汉语句法分析中的变换分析法(2)句法多义时1.通知的人还没有来。

在分析这句话的时候,层次分析法,虽然可以划分出句子的层次,但是不能解决其中语义方面的问题,所以就无法分析出其中的歧义。

而使用变换分析法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把这个句子变换成两种句式:a、他通知的人还没有来。

b、通知他的人还没有来。

这样的话,句子的两个意思就分别出来了,也就解决了歧义。

这里是将主语补充完整,运用了添加的方法。

二、变换的方式方法综合例子我们知道变换分析法主要是通过移位、添加、删除、替换等几种方法来考察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句法结构之间联系的。

1.移位变换中最常用的就是移位,例如运用移位的方法可说明动量词和名词之间存在修饰关系。

例如:买了五本书进了一次城《现代汉语语法学》中说只能这么切分,认为动量词不具有修饰名词的功能。

而朱先生在《语法讲义》中运用移位的变换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例如:A进了一趟城B一趟城也没进(《语法讲义》) A式可以变换成B式,一趟城是作为一个整体被移到句首的,可见它是句法单位。

因此,虽然从意义上来看,一趟、一次都是表示动作的次数的,可是从结构上说,却是修饰后边的名词的。

所以也可以得出,有的动量词也可以修饰名词。

添加变换分析,有时需要添加一些成分。

运用添加的方法可辨析结构层次相同的句式。

例如:A我自己明白。

B我自己修理。

(《语法讲义》) B句可在我和自己之间插入会、能等助动词或不等副词,如:我会自己修理。

我能自己修理。

我不自己修理。

而A句则不可以,要插的话,只能在自己后头。

原因在于A句中我自己结合得紧密,而B句中的主语是我,谓语是自己修理,主谓结构之间没有那么紧密,因此在主语我后可插入某些助动词和副词。

这样,这两种结构相同的句式就辨别了出来。

3.删除变换,有时要添加,有时又要删除部分结构,运用删除的方法可以分化同形结构。

朱先生在书中列出了一些的字结构做定语的偏正结构,例如:A开车的技术走路的样子(《语法讲义》)还有另外一类的字结构做定语的偏正结构:B开车的人走路的学生 B中的结构后面都是人,都可以把的后的中心语删除,只说开车的、走路的,其定语可以指代整个偏正结构。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中的变换分析法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中的变换分析法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中的变换分析法提要:对变换分析法在汉语语法学界的发展运用作较全面的分析阐述并对变换现象加以分类,分析变换的方法和原则,阐明变换的作用,归纳分析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指出了变换分析的局限性。

关键词:变换分析;句法分析;汉语我们想要认识和了解语言,就要对其作深一层的分析,要了解其中的规则,句法分析就是必不可少的。

从句法的角度来解释说明种种语言现象,就称之为“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句子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等多种方法。

首先一般比较熟悉的是句子成分分析法,它可以让人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但它不大关注语法结构的层次性。

由于它的这一局限性,便出现了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将句法结构的层次性考虑进来,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但它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特别是歧义。

要揭示这种隐含在句子里边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就得寻求新的分析手段,于是变换分析法就又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了,成为最易于和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

一、什么是变换分析法关于变换的思想,早在1942年出版的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一书里就有了。

之后,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讨论了句子和词组相互转换的问题,但未具体展开。

50年代,海里斯和乔姆斯基分别在结构语言学和生成语法的框架下展开了转换的研究。

而继海里斯之后,在中国朱德熙先生在变换分析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语法讲义》中,朱先生充分运用了变换分析的方法来解释许多层次分析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分化歧义句式、层次切分、判断词类以及分化语义角色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意义。

变换分析法是通过移位、添加、删除、替换等方法来考察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句法结构之间联系的一种分析方法,即按照一定的规则,把甲句变成乙句。

它是根据句法格式的相关性,是两种结构不同的句式之间根据依存关系的变换。

目的是通过变换分辨句法结构的异同,看清句子结构的特点。

第四章-变换分析法

第四章-变换分析法

• 英语语法著作中的transformation有三种含
义:
我们采用
• 在传统语法中,指句子的改换

• 在美国描写语言学中,指不同句式的变换
•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中,指由底层结 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
三、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 客观依据:句法格式的相关性 • 各个句法格式,从表面看好像是各不相同
基本意思
• 2. 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乔姆斯基的转换生 成语法,翻译为“转换”
• 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
• 3.美国描写语言学后期代表人物海里斯译为 “变换”
• 定义为:两个有着相同词类的n个词的句式, 如果其中一个n元组集合的句式中某一个能 让人满足的句子X跟另一个n元组集合的句 式中某一个能让人满足的句子Y,在排列词 序的可接受性上相同,那么对该n元组集合 来说,这两个句式互为变换。
• A→C A →D • B→D B→C
• 通过上面那样的分析方法,证实了“我在 屋顶上发现了他”的确是个歧义句,这种 分析方法就叫变换分析。
再如:
• (2)我送一件衣服给他。
• (3)我偷一件衣服给他。
• (4)我做一件衣服给他。

12

34

1-2主谓 3-4连谓
• 语法意义不同: • 例(2)送的过程就是给的过程 • 例(3)(4)包含两个行为动作,两个过
• 注意:“变换是句式的变换”

决不能看做两个具体句子之间的变换
遵守以下原则
• 1.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形成一个变 换矩阵(matrix),这个变换矩阵由三部分 组成:
• (1)我们所有研究分析的句法格式(原句 式)及其一个个具体的实例;置于变换矩阵 的左边。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件 第四讲变换分析法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件 第四讲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的作用

一、变换分析最直接的作用是可以更有效地分化歧义 句式。
[A]式: 动词+补语(了)+名词1+的+名词2 ⇒[C]式:把+名词1+的+名词2+动词+补语(了) 咬死了猎人的狗⇒把猎人的狗咬死了 [B]式: 动词+补语(了)+名词1+的+名词2 ⇒[D]式:是+指量名2+动词+补语(了)+名词1 咬死了猎人的狗⇒是那条狗咬死了猎人

A组是没有被动标记的受事主语句(即不带“被”、 “给”一类字眼儿而表示被动意义的受事主语句)。 变换分析法: (替换为“把”字句)
把你给批评了? 把他请来了。 那西红柿烂了,把它扔了。
替换以后我们可以发现什么规律或现象呢?
凡“把”的宾语为人称代词都不能变换为无标记受事 主语句。
把这。



[A]式:有+名词+动词 a.有能力完成 ⇒ b.有办法解决 ⇒ c.有条件上大学 d.有人骂过他 ⇒ e.有人陪他 f.有钱买新房子 g.有时间研究 ⇒ h.有时候玩儿 ⇒
[B]式:有+动词+的名词 有完成的能力 有解决的办法 ⇒ 有上大学的条件 有骂过他的人 ⇒ 有陪他的人 ⇒ 有买新房子的钱 有研究的时间 有玩儿的时间 ⇒
请看: [B]式
?[B]式⇒[D]式 ? [C]式⇒ [D]式
[D]式
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买给她一件毛衣。 他偷了个梨给小胖子。⇏*他偷给小胖子一个梨。 他抢了张入场券给我。⇏*他抢给我一张入场券。 我要了点餐巾纸给她。⇏*我要给她一点餐巾纸。 我讨了杯葡萄酒给她。⇏*我讨给他一杯葡萄酒。 我取了些钱给张大爷。⇏*我取给张大爷一些钱。 ……

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这两组句子从外在形式上看是一样的,都是|主+动+补+宾|格式。

所谓不同,指的是深层的语义关系不同,句法变换分析法有助于我们看清这种不同。

(一)我们可以先试着把两组都转换成“被”字句。

A组:船被他们凿沉了。

门被他们踢开了。

B组:无法转换。

饭被他们吃饱了。

(×)酒被他们喝醉了。

(×)通过以上转换表明,A、B两组存在着无可争辩的差异。

至于差异的原因,可以通过再一次转换来考察。

(二)根据句意,可以把两组句子分解如下:A组:他们凿船,船沉了。

他们踢门,门开了。

B组:他们吃饭,他们饱了。

他们喝酒,他们醉了。

本次变换,不仅再次印证了两组的差异,而且还进一步呈现了导致差异的原因:A组补语的语义指向是宾语,是船沉了、门开了;B组补语的语义指向是主语,是他们饱了、他们醉了。

说得明白点,补语的语义指向不同,是两组句子存在差异的根源所在。

变换分析法 2“这位领导我也不认识”可以变换为“这位领导不认识我”,也可以变换为“我不认识这位领导”.其中的“我”可以是受事者(“这位领导不认识我”),也可以是施事者(“我不认识这位领导”);而在“这种植物我也不认识”中,“我”只能是施事者。

我也不认识和这种植物只能变换为“我不认识这种植物”。

扩展资料:变换分析的运用更有助于我们把语法研究引向深入,揭示更多的语法规律;1、双宾结构的远宾语不能有表示占有领属关系的偏正结构充任;2、现代汉语里不用“被”“给”一类字的受事主语句有一个特点,即受事主语不能是人称代词;3、使用程度副词“还”的“比”字句,除了表示比较外,还能表示比拟;而使用程度副词“更”的“比”字句则不可以;4、表总括的程度副词“都”,强调表示“都”后面所说的性状或情况适用于它所指向的某个集合中的每一个个体。

在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

要揭示这种隐含在句子里边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就得寻求新的分析方法,因此,变换分析法产生。

语法研究-变换分析(下)

语法研究-变换分析(下)

四变换分析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变换分析的着眼点不在所分析研究的句法结构的内部,而在所分析研究的句法格式的外部。

具体说,变换分析是通过考察所研究分析的有歧义的句法格式跟与之在结构上有相关性的另外的句法格式之间的不同联系来达到分化原先的歧义句法格式的目的的一种分析手段。

对于变换分析,首先必须认识清楚,“变换是句式的变换”。

用朱德熙先生(1986)的话来说,“变换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两种结构不同的句式之间的依存关系”。

因此,决不能将变换看作是某两个具体句子之间的变换。

明确这一点很重要。

按照这个精神,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遵守以下一些原则。

一、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形成一个变换矩阵(matrix[ ]),这个变换矩阵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我们所要研究分析的句法格式(称为“原句式”)及其一个个具体的实例;这一部分置于变换矩阵的左边。

二是与原句式在结构上有相关性的另外的句法格式(称之为“变换式”)及其一个个具体的实例;这一部分置于变换矩阵的右边。

三是表示原句式和变换式之间变换关系的箭头,置于原句式及其实例和变换式及其实例之间(用一般的箭头,如“→”,表示变换关系成立;用加斜杠的箭头,如“ ”,表示变换关系不成立)。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个变换实例。

先看实例:(1)戏台上摆着鲜花。

(2)戏台上演着京戏。

这两个句子格式相同,其词类序列都是:(3)名词[处所1+动词+着+名词语。

如果对它们进行层次分析,切分和定性相同。

请看:(4) 名词[处所] 动词着名词语a.戏台上摆着鲜花。

b.戏台上演着京戏。

1 2 1—2 主谓3 4 3—4 述宾但例(1)和例(2)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不同的。

例(1)表示存在,表静态,“动词着”在意思上大致相当于“有”。

我们把例(1)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假定为A义。

例(2)表示活动,表动态,“动词着”在意思上表示某行为动作正在进行。

我们把例(2)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假定为B义。

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


B式
C式
*京戏演在台上 *锣鼓敲在门外 *大雨下在外面
通过变换手段,我们可知 A式 和 B式是不同的句式,看起来 词汇排列相同,词类相同,构 造层次相同,结构关系相同, 实际上,内部语义关系不同。
三. 变换分析法释义及原则
3.1 变换 1.什么是变换? 美 国 描 写 语 言 学 后 期 代 表 人 物 海 里 斯 ( Z. Harris ) 所 用 的 transformation 译 为 “ 变 换”。 “变换” 是指同一层面上不同句法结构之间 结构上的依存关系。
动词的类不同引起的 A: 写贴戴带插 躺 漂 ……

B: 看 吃 开会 咳嗽 上 洗 ……

[+附着,+持续,+状态]

[-附着,+持续,-状 态]
在+Np+V+N 分化为(a)与(b)

在火车上贴标语 在火车上写字 在黑板上写字

四.变换分析法的作用
山上正 在架炮
山上架着炮
句法分析
变换分析法
主要内容
一.变换分析法的产生
二.经典案例分析 三.变换分析法释义及原则 四.变换分析法的作用
一. 变换分析法的产生

三个例子:
(1)咬死猎人的狗 (2)我们需要进口设备 (3)反对的是他
可用结构层次分析法


例(1)分析如下:
(1a)咬死 猎人的 狗Fra bibliotek
例(2)分析如下:

A 列变换到 C 列,横向和纵向的句子排列形成 一个矩阵。 在这个矩阵里,横行的句子之间是变换关系, 竖行的句子之间是同构关系。

第四讲 变换分析法讲解

第四讲 变换分析法讲解

参加的是张三。 →参加会议的是张三。

跑的是班长。 →跑一百米的是班长。
讲究的是我们。 →讲究卫生的是我们。
砍伐的是队长。 →砍伐树木的是队长。
B式: VP的是NP。→D式:VP+NP。 反对的是他。 → 反对他。 考试的是现代汉语。 →考试现代汉语。 蒸的是馒头。 →蒸馒头。 跳的是拉丁舞。 →跳拉丁舞。 写的是小说。 →写小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变换的原则
变换矩阵: 原式包含若干句子,变换式 包含若干句子。把原式和变换式中一部 分相应的句子写出来,就会形成一个形 式上的方阵,即变换矩阵。
(1)我借给你一支笔使。 → 我借一支笔给你使。 (2)我送给你一瓶酒喝。 → 我送一瓶酒给你喝。 (3)我递给他一张报纸看。→ 我递一张报纸给他看。 (4)他租给我一间房住。 → 他租一间房给我住。
三 变换的手段和原则
(一)变换的手段 1、成分换位(语序)。(移位) 更换原式中的某个或某些成分的位置,从而构成
不同于原式的变换式。 如:我喜欢苹果。 →苹果我喜欢。 2、成分增减。(添加/删除) 在原式上增加或减少一些成分构成变换式。 如:狼把羊吃了。→狼吃了羊。
3、我在屋顶上看到了他。 是不是歧义结构?如果是歧义句有几种意义? 直接成分分析法无法解释。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个句子有三种意义: (1)我在屋顶上,他不在,我看到了他。 (2)他在屋顶上,我不在,我看到了他。 (3)我和他都在屋顶上,我看到了他。
4、下列句子都是“NP施事+在+NP处所+看 到了+NP受事”结构的句子,它们表达意义相 同吗?
(2)我在飞机上看到了长城。 →我在飞机上,长城不在飞机上,我看到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四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四讲

增添实词即扩展。通过考察能不能扩展,可以给句法结构及其组成成分分类
1
如:
2
迅速处理 非常迅速的处理
3
迅即处理 ————
4
“讯即”是副词,迅速是形容词。
5
3、增添
如: NP “(都)NP了” 大姑娘 大姑娘了 一个部队的老战友 一个部队的老战友了 四点钟 (都)四点钟了 这么多年 这么多年了 百把斤的猪 百把斤的猪了 (比较:*猪了,哪能随便卖出去?)
01
在保持语义关系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句法结构格式,找出一般的语法分析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扩展法、替换法等)无法找出的狭义同构(模式相同、相对应的语法形式功能相同)的语法形式内部的差别,从而分出更小的类来。
02
“在黑板上写字” √“把字写在黑板上”。
“在家里吃饭” ╳“把饭吃在家里”。
01
NP + VP
(在这路上开车考司机了!)
考司机——考验司机的水平或胆量。
(我想考司机,将来开出租车。)
考司机——通过考试,成为司机——我收藏的书画。
(我的书画都是学着乱涂的。)
我的书画——我创作的书画。
(开始是魔术,接着是我的书画。)
我的书画——我表演写字画画。
2、替换 (有人认为不属于变换分析) 能够相互替换说明有相同的分布特征,而有相同的语法性质,有可能归为同一种聚合。 NP + VP (NP NP+VP) 人 人们 同学 来了。 三个同学 客人
02
对“变换”的理解和使用,可主要分为三种含义:
01
海里斯是美国描写语言学后期代表人物。对变换地解释,他先后有三种有影响的说法,除上面的说法,他还说:
“两个有着相同的个别同现集合的形类相同的不同结构之间的联系”叫着变换关系。

《汉语语法分析》第四章第一节

《汉语语法分析》第四章第一节

“NL+V+着+NP”对应两种变换格式: (A)NP+V+在+NL (B)NL+正在+V+着+NP 台上摆放着鲜花 鲜花摆放在台上 台上正在摆放着鲜花
语义特征分析法
“床上躺着病人”和“门外刮着大风”形式相同,为什么却有不同的 变换格式呢?学者们经过研究发现,这是因为句子中的核心动词(“躺、 刮”)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 能进入“NL+V+着+NP”格式的动词V,在语义特征上有两类:一 类(Va)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坐、躺、站、放、贴、挂),一类 (Vb)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走、跑、跳、打、刮)。 因此,“NL+V+着+NP”实际上是两类:(1)NL+Va+着+NP; (2)NL+Vb+着+NP。其中(1)只能变换为(A)NP+Va+在+NL; (2 )只能变换为(B)NL+正在+Va+着+NP。 “台上摆放着鲜花”之所以既能进入A,又能进入B,是因为其中的核 心动词“摆放”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
(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在]热恋。
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句子成分分析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即中心词分析法)的缺点: 句子成分分析法坚持寻找句子的主干,但事实上寻找出来的主干很多 时候并不能反映整个句子的大意,有时候甚至适得其反。 无原则的团结对革命事业有害。 团结 —— 有害 我的心情很不平静。
句子成分分析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就是要找出主要由词充当的各种句子成分:主语、 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即“六大成分”,其中主语、谓语是 主要成分,宾语是连带成分,定语、状语、补语是附加成分)。 句子成分分析法的析句程序:
①划主谓:根据逻辑语义关系把句子划分成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用“‖”隔开)。 ②找中心词:找出主语部分的中心词(主语,用“ ”表示)、谓语部分的中心 词(谓语,用“ ”表示),主语和谓语就是句子的主要成分(或基本成分)。 ③找连带成分:看谓语是否有连带成分(宾语,用“ ”表示)。 ④找附加成分:主语、宾语之前的修饰语是定语(用“( )”表示),谓语之前 的修饰语是状语(用“[ ]”表示),谓语之后的补充成分是补语(用“〈 〉” 表示)。

第四讲 变换分析法

第四讲 变换分析法

台上坐着主席团 =>台上是不是坐着主席团 满满地坐着主席团=>*满满地是不是坐着主席团 台上坐着主席团=>台上如果坐着主席团,… … 满满地坐着主席团=>*满满地如果坐着主席团,… …




2、更有效地分化歧义句式。 例如:山上架着炮 这个语言单位有以下两个意思: (a)山上正在架炮(动态) (b)山上有炮(静态) 层次切分是相同的,这个例句对应着下面 两个格式: (1)戏台上放着鲜花。 (2)戏台上演着京戏。

小王吃完了饭=>小王把饭吃完了 小李看完了书=>小李把书看完了 小张卖完了菜=>小张把菜卖完了 王华做完了题=>王华把题洗完了 …… => ……

再来看一下开始的那个例句: 县里来了一位语文教师 [A]县里来了一位语文教师 ===>[C]从县里 来了一位语文教师 [B]县里来了一位语文教师 ===>[D]有一位 语文教师来到了县里 严格说来,[A]变换为[C],[B]变换为[D], 都是属于句式的变换。变换是指句式的变 换,而不是指具体某个句子的变换。

买一本 ===> 买了/过一本 吃一碗 ===> 吃了/过一碗 写一篇 ===> 写了/过一篇 洗一次 ===> 洗了/过一次 敲一下 ===> 敲了/过一下 说一遍 ===> 说了/过一遍 看一天 ===> 看了/过一天 干一年 ===> 干了/过一年 站一小时 ===> 站了/过一小时

……
=>
……

[B]变换为[D]实际的变换情况是[B]式变换为[D]式,请看: NPL + VP + NPQ => 有+ NPQ+VP+到+NPL [B] => [D] 咱村里调来了一位女干部=> 有一位女干部调到咱村里 屋里飞来几只苍蝇=> 有几只苍蝇飞到屋里 小张那里送去了两袋面粉=> 有两袋面粉送到小张那里 他们村来了一位首长=> 有一位首长来到他们村

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

陈薇01080135说变换变换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两种结构的句式之间的依存关系。

变换分析法是指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把一种结构的短语或句子变为另一种结构的分析方法。

在我国第一位有意识地用变换进行分析的语法学家是朱德熙,他在《句法结构》一文中指出变换形式相同则结构相同。

此后变换分析法成为汉语语法学的常用方法。

朱德熙的变换分析法是这样论述的:狭义同构的语法形式中,比如“台上坐着主席团”,如果我们把处所名词(“台上”)记作NPL,把指人名词(“主席团”)记作NP,把动词(“坐”)记作V,那末以上这一组语法形式可以写成:NPL+V+着+NP在一部分格式里,NP和NPL可以互换位置。

位置调换以后,动词部分也得相应地改变形式,即把原来的“着”换成“在”,变成:NP+V十在+NPL,简称S'但是并不是所有的“NPL+V+着+NP”都可以变成“NP+V十在+NPL”(即S')的,把能变的记做S1,不能变的记做S2。

那么“台上坐着主席团”就是S1,可以变成“主席团坐在台上”。

而比如“台上唱着戏”就是S2,变成“戏唱在台上”是不成立的。

S1和S2的变换情况不同,语法意义也不一样:S1表示“存在”,说明事物的位置,着眼点是空间;S2表示动作或行为的“持续”,着眼点是时间。

S1和S2还有一点重要的区别:S2的动词前头可以加上副词“正在”,如“台上正在唱着戏”,S1的动词前头不能加“正在”,不能写成“台上正在坐着主席团”。

有些结构里似乎既是S1,又是S2,比如“屋里生着火”,那是因为这里既可以表示为屋里正在生着火,又可以表示为屋里生着火的一种存在状态,所以两者并不互相矛盾。

而S'也分为能变成S1和不能变成S1两类,我们把前一类记作S´1,把后一类记作S´2。

S´1表示事物的位置,是静态的;S´2表示运动的趋向,是动态的。

根据狭义同构,S1和S2是相同的结构,S´1和S´2是相同的结构;根据变换关系,S1和S2,S´1和S´2都是不同的结构。

现代汉语语法专题 第四讲 变换分析法

现代汉语语法专题 第四讲 变换分析法

假设表示A 义的“名词L + 动词+ 着+ 名词语”为“ A 式”
“C 式”:名词语+ 动词+ 在+ 名词L 表示B 义的“名词L + 动词+ 着+ 名词语”为“ B 式”。 “D 式”:名词L + 正在+ 动词+ 名词语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层次分析的客观依据是句法构造的层而又经济的原则 致使语言中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句 法格式来表达, 从而造成语言中存在大量 的同义格式。 第二, 语言中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 而表达 意义的句法格式又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格 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 就致使同一种句法格式 可以表示多种意义, 从而使语言中存在大量的 歧义句法格式。
变换分析的一些局限
变换分析虽然可以用来分化歧义句式, 但却不 能用来解释造成歧义句式的原因。
例如, 现代汉语里“ 名词L + 动词+ 着+ 名词语” 是个歧义句式。
练习:
请用变换分析法分别分析歧义句:
1 “咬死了猎人的狗”。
2 “反对的是他”。
我在昨天由于不小心丢了两把办公室的钥匙 ”
• • • • • • • a .我昨天不小心丢了两把办公室的钥匙。 b . 我昨天不小心把两把办公室的钥匙丢了。 c . 昨天不小心, 办公室的两把钥匙给我丢了。 d . 昨天不小心, 我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丢了。 e . 我不小心在昨天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给丢了。 f . 是我昨天不小心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给丢了。 g . 我昨天不小心, 办公室的钥匙给我丢了两把。
双宾结构的远宾语不能由表示占有领属关系的偏正结构充 任,这个特点就是在运用变换分析法时发现的。
“ 老虎不吃鸡了”VS“鸡不吃白菜 了”

第四讲 变换分析法

第四讲 变换分析法

例三



确定“住人”的句法属性。 买票 住人 我们走 买一张票 住一个人 *我们一个走 不买票 不住人 *不我们走 买不买票 住不住人 *我们不我们走 买了票一张 住了人一个 *我们了走一个 票买了 人住了 *走我们了 票不买了 人不住了 *走不我们了 买票可以 住人可以 我们走可以 今天买票 今天住人 今天我们走 同意买票 同意住人 同意我们走
它对于变换关系具有验证作用,对于变换实 例来说具有鉴别作用。看一个变换是否成立, 看一个实例是不是属于某个变换矩阵的合格 的成员,就是要看它和其它实例是不是具有 足够的平行性。
四 变换分析法的优点(作用)
1、能够更好地分化歧义。 分化由分析对象内部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现
象,用变换揭示不同语义关系,分化歧义。 如:反对的是他。 2、给某些句法结构分类。 指的是构成成分的词类相同,成分的排列顺序相 同,内部结构层相同的句法结构。 台上坐着主席团。 台上唱着戏。 山上架着炮。
2、平行性原则。 在变换矩阵中的句子,不论语法上还是在句
义上都具有一系列的平行性。 (1)在变换矩阵中,横行的句子构成变换 关系,即原式和变换式中相对应的句子句法 结构可以不同,但语义结构必须相同。 (2)在变换矩阵中,竖行的句子语法结构 一定相同,概括意义也相同。
说明:平行性原则是变换分析的附加性原则,
不同于原式的变换式。 如:我喜欢苹果。 →苹果我喜欢。 2、成分增减。(添加/删除) 在原式上增加或减少一些成分构成变换式。 如:狼把羊吃了。→狼吃了羊。
→狼把羊吃了。 3、成分替换。(替代) 替换原式中的某个或某些成分构成变换式。 张三不但去北京,张三还去南京。 →张三不但去北京,他还去南京。 4、成分分合。(合并/分裂) 通过对原式中的某个或某些成分的分裂与合并 构成变换式。 如:我喜欢唱歌和跳舞。 →我喜欢唱歌,我喜欢跳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 现代汉语里“ 名词L + 动词+ 着+ 名词语” 是个歧义句式。
练习:
请用变换分析法分别分析歧义句: 1 “咬死了猎人的狗”。 2 “反对的是他”。
我在昨天由于不小心丢了两把办公室的钥匙 ”
• a .我昨天不小心丢了两把办公室的钥匙。 • b . 我昨天不小心把两把办公室的钥匙丢了。 • c . 昨天不小心, 办公室的两把钥匙给我丢了。 • d . 昨天不小心, 我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丢了。 • e . 我不小心在昨天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给丢了。 • f . 是我昨天不小心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给丢了。 • g . 我昨天不小心, 办公室的钥匙给我丢了两把。
变换分析法
内容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总结变换分析需要遵循的原则
分换分析的作用与局限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
层次分析法只能揭示句法结构的构造层次和直 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不能揭示句 法结构内部隐性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 关系。例如:
严格说来,[A]变换为[C],[B]变换为[D],都是属于 句式的变换。变换是指句式的变换,而不是指具体 某个句子的变换。
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
a可以转换成下面c式: b可以转换成下面d式:
试着分析:山上架着炮。
A 义,“山上有炮”; B 义,“ 山上正有人在架 炮”,。
名词L + 动词+ 着+ 名词语 假设表示A 义的“名词L + 动词+ 着+ 名词语”为“ A 式”
“ 老虎不吃鸡了”VS“鸡不吃白菜 了”
• a . [鸡是“吃”的受事] • a1 . 老虎不吃鸡了( 回答“老虎还吃鸡吗?”) • a2 . 老虎不吃了( 回答“老虎还吃鸡吗?”) • a3 . 鸡老虎不吃了( 回答“鸡老虎还吃吗?”) • a4 .鸡不吃了(回答“鸡老虎还吃吗?”)
• b . [鸡是“吃”的施事] • b1 . 鸡不吃白菜了(回答“鸡还吃白菜吗?”) • b2 . 鸡不吃了(回答“鸡还吃白菜吗?”) • b3 . 白菜鸡不吃了(回答“白菜鸡还吃吗?”) • b4 . 白菜不吃了(回答“白菜鸡还吃吗?”)
县里来了一位胸外科大夫。[A][B]
县里来了一位胸外科大夫
[A]县里we来lco了m一e to位u胸se外the科se大Po夫we=rP=o=in>t templates, New [C]从县Co里nte来nt了de一sig位n,胸10外ye科ar大s e夫xperience [B]县里来了一位胸外科大夫 ===> [D]有一位胸外科大夫来到了县里
双宾结构的远宾语不能由表示占有领属关系的偏正结构充 任,这个特点就是在运用变换分析法时发现的。
“C 式”:名词语+ 动词+ 在+ 名词L
表示B 义的“名词L + 动词+ 着+ 名词语”为“ B 式”。
“D 式”:名词L + 正在+ 动词+ 名词语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层次分析的客观依据是句法构造的层次性。变 换分析的客观依据是“ 句法结构的相关性”。
第一, 语言表达要求细致而又经济的原则 致使语言中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句 法格式来表达, 从而造成语言中存在大量 的同义格式。
句式变分析的作用
“ 变换分析”最直接的作用是可以更有效地分 化歧义句式。
层次分析只着眼于所分析、研究的结构的内部构造 情况; 而变换分析从本质上说更注重句法结构与句 法结构之间的联系。因此, 变换分析的运用更有助 于把语法研究引向深入, 揭示更多的语法规律。
变换分析的一些局限
变换分析虽然可以用来分化歧义句式, 但却不 能用来解释造成歧义句式的原因。
第二, 语言中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 而表达 意义的句法格式又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格 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 就致使同一种句法格式 可以表示多种意义, 从而使语言中存在大量的 歧义句法格式。
总结原则并分辨
总结变换分析需要遵循的原则(“变换分析的 平
行性原则”)
请找出下面在变换矩阵中出现鱼目混珠的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