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土壤分类土种对照表

合集下载

安徽省土壤分布

安徽省土壤分布

安徽省土壤分布淮北平原及沿淮地区,江淮丘陵平原区,沿江地区,皖南山地丘陵区主要土壤分布性状及其利用改良安徽省位于我国的东南部,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为13.9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居华东的第三位,全国的第二十二位,其中耕地622.5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4.5%。

本省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具有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的过渡类型特点,夏季温度高、湿度大,形成了全年的湿热多雨季节,冬季低温少雨雪,形成了比较干冷的季节,全省总的气候特征是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光热水资源丰富。

第一节安徽省土壤分布一、安徽省土壤分类系统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后,于1988年制定了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分类系统,共分五个土纲,八个亚纲,十三个土类,三十四个亚类,一百十一个土属。

土纲亚纲土类土纲亚纲土类湿热铁铝土红壤初育土石质初育土石灰(岩)土铁铝土湿暖铁铝土黄壤紫色土湿暖淋溶土黄棕壤石质土黄褐土粗骨土淋溶土湿温淋溶土棕壤半水成土暗半成土山地草甸土人为土水稻土水稻土砂姜黑土淡半水成土潮土二土壤的水平分布安徽省地处中纬度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不仅生物气候有过渡特征,土壤的过度特征也很明显。

1、淮北平原低山丘陵有地带性土壤--棕攘分布,淮北平原上主要为半水成土纲的非地带性土壤--潮土与砂姜黑土。

2、江淮丘陵岗地,主要是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黄棕壤和下蜀黄土母质上发育的黄褐土。

东部和西部是由多种母岩风化物发育的黄棕壤,中部多为黄褐土和水稻土。

3、沿江多为长江冲积物和山河冲积物发育的灰潮土,以及在这些土壤上久经耕作种稻而发育成的各种类型水稻土,除此之外,在长江沿岸冲击平原边缘,即在沿江二、三级阶地上,多出现下蜀黄土发育的黄褐土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棕红壤,长江以北以黄褐土较多,长江以南则以棕红壤出现较普遍。

4、皖南属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区,地带性土壤是黄壤与红壤,受母质影响深刻的棕红壤出现也较多。

[农业]安徽省耕地土壤养分等级划分标准

[农业]安徽省耕地土壤养分等级划分标准

安徽省耕地土壤养分等级划分标准一、常规分析方法养分等级划分标准为便于统一以及与以往测试数据进行纵向比较,采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养分分级标准。

1、土壤有机质(g/kg)土壤有机质含量划分为5个等级:2、土壤全氮(g/kg)土壤全氮含量划分为5个等级:3、土壤碱解氮(mg/kg )土壤碱解氮含量划分为5个等级3、土壤速效磷(mg/kg )土壤速效磷含量划分为5个等级4、土壤速效钾(mg/kg )土壤速效钾含量划分为5个等级6、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含量分级 (mg/kg)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含量划分为5个等级7、土壤有效中量元素分级 (mg/kg)土壤中量有效微量元素含量划分5个等级二、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ASI法)临界值及养分分级1、土壤活性有机质(g/kg)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划分为5个等级:2、土壤铵态氮(单位mg/L)土壤铵态氮含量划分为5个等级:临界值为50mg/L3、土壤速效磷(单位mg/L)土壤速效磷含量划分为5个等级:临界值为12mg/L4、土壤速效钾(单位mg/L)土壤速效磷含量划分为5个等级:临界值为80mg/L5、土壤有效硼(单位mg/L)土壤有效硼含量划分为5个等级:临界值为0.2mg/L6、土壤有效锌(单位mg/L)土壤有效锌含量划分为5个等级:临界值为2mg/L7、土壤有效铜(单位mg/L)土壤有效铜含量划分为5个等级:临界值为1mg/L8、土壤有效铁(单位mg/L)土壤有效铁含量划分为5个等级:临界值为10mg/L9、土壤有效锰(单位mg/L)土壤有效锰含量划分为5个等级:临界值为5mg/L10、土壤有效硫(单位mg/L)土壤有效硫含量划分为5个等级:临界值为12mg/L11、土壤有效钙(单位mg/L)土壤有效钙含量划分为5个等级:临界值为400mg/L12、土壤有效镁(单位mg/L)土壤有效镁含量划分为5个等级:临界值为120mg/L。

《安徽土壤》课件

《安徽土壤》课件

皖中丘陵区
以黄棕壤、石灰岩土为主 ,分布在丘陵和低山地区 。
皖南丘陵山地
以红壤、黄壤为主,分布 在丘陵和低山地区,以山 地为主。
安徽土壤的类型
潮土
砂姜黑土
主要分布在皖北平原区,土壤质地较轻, 肥力较低,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旱作物 。
在皖北平原区也有分布,土壤质地较粘重 ,肥力较高,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等作物 。
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管理措施,如保护性耕作、有机农业等,可以改善土壤健 康,增强土壤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土壤与水文循环
土壤在水文循环中的作用
土壤作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重要过渡带,能够吸收、 储存和释放水分,影响水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土壤质量对水文循环的影响
健康的土壤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保水能力,能够有效地调 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循环。而退化的土壤则可能导致水资 源的枯竭和水质下降。
土壤与气候变化
土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气候变化会对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如温度升高可能导致土壤有机质的 分解加速,进而影响土壤的碳储存和养分循环。
土壤对气候变化的调节作用
土壤作为地球表面的重要碳库,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的碳。健康的土壤可以降低碳排放, 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
应对气候变化的土壤管理措施
保护土壤水文功能的措施
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方式调整等, 有助于保护和恢复土壤的水文功能,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 利用。
CHAPTER 04
安徽土壤的保护与可持续发 展
土壤退化与防治
土壤退化现状
安徽地区部分土壤面临退化问题 ,包括水土流失、肥力下降等。
退化原因分析
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土壤退化 。

安徽立地类型表

安徽立地类型表
6.0至7.5
枫香、化香、蕨类,黄檀,黄连木,酸枣,柿,野菊,白茅
ⅩⅡ
其它中性岩
丘 陵
全坡
全向
小于20°
200
以下
黄棕壤
安山岩、正长岩、闪长岩及各种中性岩
大于20
6.0至
7.0
黑菊、野菊、菅草、馒头果
ⅩⅢ
岗地
全部
全向
小于10°
50
以下
粘盘黄棕壤
黄白土
下蜀系黄土、堆积、残积物
大于50
白茅、狗尾草、荩草
部位坡向坡度海拔厚度cmph中低山上部山脊上部及山脊两全向小于361000800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小于5045五节芒白茅中低山中部阳向山坡东南西南小于361000800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小于50白栎山胡椒山中低山中部阴向山坡西北山地黄壤青冈柃木檵木杜鹃蕨莎草中低山下部阳向山坡小于36600以下大于30化香山胡椒杜鹃檵木胡枝子中低山下部阴向山坡西北柃木檵木蕨类杜鹃下部全向小于461000以下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壕小于20青冈苦槠化香继木杜鹃中低山坡间洼地洼地谷地全向小于15小于850山地黄壤山地沼泽土大于50枫香檵木杜鹃山胡椒蕨类全向30以下500以下山地黄壤山地黄红壤扁石黄棕壤砂砾黄棕壤50左右椒胡枝子杜鹃胡颓子六月雪蕨类白茅菅草铁扫帚全向30以下500以下砂岩砾岩30左右坡间洼地洼地全向15左右500以下砂岩等50以下全向小于36700以下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石灰岩大于206075枫香化香蕨类黄檀黄连木酸枣柿野菊白茅全向小于20200以下黄棕壤安山岩正大于206070黑菊野菊菅草馒头果岗地全部全向小于1050以下粘盘黄棕壤黄白土下蜀系黄土堆积残积大于50白茅狗尾草荩全部20以下泥沙土山河冲积堆积沉积物大于60三棱草狗尾草
安徽省主要立地条件类型表(试行)

安徽省土壤分布

安徽省土壤分布

安徽省土壤分布淮北平原及沿淮地区,江淮丘陵平原区,沿江地区,皖南山地丘陵区主要土壤分布性状及其利用改良安徽省位于我国的东南部,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为13.9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居华东的第三位,全国的第二十二位,其中耕地622.5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4.5%。

本省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具有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的过渡类型特点,夏季温度高、湿度大,形成了全年的湿热多雨季节,冬季低温少雨雪,形成了比较干冷的季节,全省总的气候特征是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光热水资源丰富。

第一节安徽省土壤分布一、安徽省土壤分类系统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后,于1988年制定了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分类系统,共分五个土纲,八个亚纲,十三个土类,三十四个亚类,一百十一个土属。

土纲亚纲土类土纲亚纲土类湿热铁铝土红壤初育土石质初育土石灰(岩)土铁铝土湿暖铁铝土黄壤紫色土湿暖淋溶土黄棕壤石质土黄褐土粗骨土淋溶土湿温淋溶土棕壤半水成土暗半成土山地草甸土人为土水稻土水稻土砂姜黑土淡半水成土潮土二土壤的水平分布安徽省地处中纬度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不仅生物气候有过渡特征,土壤的过度特征也很明显。

1、淮北平原低山丘陵有地带性土壤--棕攘分布,淮北平原上主要为半水成土纲的非地带性土壤--潮土与砂姜黑土。

2、江淮丘陵岗地,主要是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黄棕壤和下蜀黄土母质上发育的黄褐土。

东部和西部是由多种母岩风化物发育的黄棕壤,中部多为黄褐土和水稻土。

3、沿江多为长江冲积物和山河冲积物发育的灰潮土,以及在这些土壤上久经耕作种稻而发育成的各种类型水稻土,除此之外,在长江沿岸冲击平原边缘,即在沿江二、三级阶地上,多出现下蜀黄土发育的黄褐土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棕红壤,长江以北以黄褐土较多,长江以南则以棕红壤出现较普遍。

4、皖南属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区,地带性土壤是黄壤与红壤,受母质影响深刻的棕红壤出现也较多。

安徽省土壤分类土种对照表

安徽省土壤分类土种对照表

安徽省土壤分类土种对照表
我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始于1979年,终于1990年,期间土壤分类经数次变动,土种名称较为混乱,同土异名或异土同名,现以省土种为标准规范各地土种,以便土壤数据库的建立和查用。

各地按照土种对照表,将各土种规范到省土种名称和编码下,建立属性数据库。

如由于土种名称混乱,有些土种可能难以根据对照表找到相应的归属,可根据成土母质上寻相应土属甚至亚类、土类,再按土壤分类与编码表,找到相应的土种。

如一个省土种可能对应当地一个土种以上,当地需要可保留,但要用上下标或其它符号作标记。

1959年六安土壤第一次普查结果

1959年六安土壤第一次普查结果

1959年六安土壤第一次普查结果一、土壤类型1959年,第一次土壤普查,全区土壤分为2个土型(自然土壤、耕作土壤),三个地类(山地自然土壤、水田、旱地),12个土类(碎石土、砂性土、黄泥土、青黄土、平原土壤、黄沙土、粗骨土、澄白土、砂姜土、浆土、碱土、淤土);26个土组(碎石土、乌砂土、砂土、夹砂土、黄泥土、黑淤土、草灰土、黄砂土、马肝土、黄土、青黄土、黄白土、油砂土、矾砂土、澄白土、青姜土、黑粒土、鸡零粪土、青浆土、青泥土、碱土、淤土、石灰性砂土、淤砂土、砂淤土、死泥土)。

但对土壤高级分类,未能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基层分类也显得过于简单,并存在着同土异名和异土同名的现象。

1964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张俊民、张辛水、潘玉生、胡积琳等,曾在金寨、六安等地进行短期土壤调查,写有《大别山北部地区之土壤》,指出境内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具有南北过渡的特点,“既不同于淮北地区的棕壤,也不同于江南地区的黄壤和红壤,而与南京地区和云台山的黄棕壤以及黄山的山地黄棕壤相似”。

同·时也指出大别山北部土壤分布的建谱系列应以黄棕壤(750米)、山地棕壤(1400米)、山地草甸土为主的观点。

由于调查范围小,分类只是以黄棕壤为重点,未能涉及境内其它众多土壤类型和基层分类。

1979年国家统一部署进行第二次土壤普查,历经7年,由童存泉、郭本尚主编出版《六安土壤》。

根据《六安土壤》分类系统,全区土壤总面积2029。

36万亩,计分4个土纲、9个土类、18个亚类、59个土属和139个土种,其中土纲、土类、亚类为高级分类单元、土属为中级分类单元、土种为基层分类单元。

具体情况见表:表2-7 六安地区土壤类型单位:亩二、土壤分布各类型土壤随着地形的起伏呈有规律的分布,由南向北,从高到低的大致顺序为:山地草甸土——山地酸性棕壤——粗骨土——黄棕壤性土——(普通)黄棕壤——棕色石灰土——紫色土——粘盘黄棕壤——淹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漂洗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砂姜黑土——灰潮土——(黄)潮土。

《十六安徽土壤》课件

《十六安徽土壤》课件
成土母质的化学性质
成土母质的化学性质影响土壤的酸碱性和盐基饱和度,进而影响土壤 的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
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01 02
植被类型
安徽植被类型多样,包括森林、草地、农田等,不同植被类型的根系分 布、枯枝落叶的积累量以及根系与微生物的活动等对土壤的发育和形成 具有重要影响。
微生物活动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活动对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和分解、养分的转化和释放 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运动,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土壤肥力
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和微生 物等养分,对植物生长和发育至
关重要。
土壤酸碱度
适宜的酸碱度能够保持土壤养分 的有效性,促进植物生长。
不同类型土壤的农业利用
黄棕壤
适宜种植茶叶、烟草、果树等经济作物。
红壤
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
紫色土
适宜种植蔬菜、花卉等园艺作物。
《十六安徽土壤》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安徽土壤概述 • 安徽土壤的形成因素 • 安徽土壤的改良与利用 • 安徽土壤与农业生产 • 安徽土壤与生态环境 • 安徽土壤研究展望
01 安徽土壤概述
安徽土壤的分布
皖北平原区
以潮土、砂姜黑土为主,分布在 地势平坦的黄河、淮河平原及湖
间洼地。
皖中丘陵区
黄棕壤
主要分布在皖中丘陵和皖南山 区,土层深厚,质地适中,适 宜种植茶叶、果树等经济作物 。
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皖中丘陵和皖南山 区,土层深厚,质地适中,适
宜种植水稻等作物。
安徽土壤的特点
01
02
03
多样性
安徽土壤类型多样,包括 潮土、砂姜黑土、黄棕壤 、水稻土等,适宜种植多 种作物。

第六章 安徽土壤6

第六章 安徽土壤6
1、淮北属于棕壤地带: (1)广大淮北平原主要是半水成土:潮土与砂姜黑土。其中,潮 土分布在淮北北部黄泛冲积平原,沿淮河及支流两岸的泛滥带 上,是由黄泛河淮泛沉积物母质形成的;砂姜黑土则分布在河 间平原上,没有或较少受黄泛或淮泛影响,母质是全新世中期 黄土状沉积物。 (2)局部石灰岩丘陵分布的是石灰(岩)土; (3)少数酸性结晶岩与页岩残积物上发育石质土或粗骨土; (4)一些残留阶地上和河岸自然堤上,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中期黄 土发育为黄褐土。 2、江淮丘陵岗地,主要是北亚热带地带性土壤黄棕壤与黄褐土。 其中东部和西部主要为黄棕壤;中部多为黄褐土和水稻土。 3、沿江是长江冲积物和山河冲积物发育的灰潮土。 4、皖南地带性土壤是黄壤和红壤: 另有棕红壤(第四纪红土发育)、水稻土、紫色土和石灰 13 (岩)土等。
34
砂姜黑土的成土特点 —2
伴随干湿交替和地下水上下运行,同时引起水体 中易溶性物质的淋溶与淀积,在暗色腐殖质下部形成 黄棕色过渡层与砂姜土层。黄色过渡层也称氧化还原 层,是地下水季节性升降,土体干湿交替作用形成的, 反映半水成土的总特征,铁锰氧化物的迁移和淀积, 形成锈斑与铁锰结核等。 干湿条件下,富含重碳酸盐的地下水及成土母质 中的碳酸钙。在砂姜黑土长期成土过程中淋溶淀积成 砂姜结核(层)。砂姜土层的土体呈橄榄色或黄棕色, 块状或棱块状结构,夹黄棕色锈纹锈斑;砂姜呈黄白 色、灰色,形状呈砂姜核状或浑圆块大小不等。通常 面砂姜(雏形钙质结核)在 70 厘米深处出现,刚砂姜 (完形钙质结核)在1米左右,砂姜盘(钙质硬盘)在 3米左右出现。
第六章 安徽土壤
教学目的、要求: 学习土壤应该与地方的特点结合起来,做 到学以致用,因此本章要求学生在了解安徽基 本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土壤类型的特点, 学习一些主要土壤类型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安徽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主要土壤资源性状

安徽省部分地区工程场地地层简表

安徽省部分地区工程场地地层简表

附录D安徽省部分地区工程场地地层简表表D.0.1 合肥市区(江淮波状平原)
注:过去将第三纪划分为早第三纪、晚第三纪,据现行通用的中国区域地质年代表,古近纪相当于早第三纪,新近纪相当于晚第三纪,下同。

表D.0.2 亳州市区(淮北平原)
表D.0.3 宿州市区(淮北平原)
表D.0.4 阜阳市区(淮北平原)
表D.0.5 蚌埠市区(淮北平原、江淮波状平原)
表D.0.6 六安市区(江淮波状平原)
表D.0.7 马鞍山市区(沿江丘陵平原)
表D.0.8 芜湖市区(沿江丘陵平原)
表D.0.9 宣城市区(沿江丘陵平原)
表D.0.10 铜陵市区(沿江丘陵平原)
表D.0.11 安庆市区(沿江丘陵平原)。

各省典型或主要土壤类型

各省典型或主要土壤类型

全国各省土壤主要或典型土壤类型华北地区:
北京:褐土、潮土、棕壤
天津:潮土、滨海盐土、褐土
河北:褐土、潮土、棕壤
山西:褐土
内蒙古:草甸土、黑钙土、栗钙土
东北地区:
辽宁:草甸土、潮土
吉林:黑土、草甸土、黑钙土
黑龙江:黑土、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华东地区:
上海:水稻土、潮土、黄棕壤
江苏:水稻土、褐土、棕壤、黄棕壤
浙江:红壤、水稻土、滨海盐土、潮土
安徽:水稻土、红壤、砂姜黑土
福建:红壤、黄壤
江西:红壤、黄壤
山东: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
华中地区:
河南:黄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
湖北:水稻土、潮土、黄棕壤
湖南:红壤、黄壤
华南地区:
广东:红壤、赤红壤、砖红壤
海南:砖红壤、赤红壤、水稻土
广西:红壤、赤红壤、水稻土、砖红壤
西南地区:
重庆:紫色土、水稻土、黄壤
四川:紫色土、水稻土、黄壤
贵州:黄壤、石灰土、红壤、黄棕壤
云南:红壤、赤红壤、砖红壤
西藏:亚高山草甸土、潮土、耕种草甸土
西北地区:
陕西:黄绵土、黑垆土、塿土
甘肃:黄绵土、黑垆土
青海:(亚)高山草甸土、栗钙土、山地草甸土
宁夏:灰钙土、黄绵土、黑垆土
新疆:风沙土、棕漠土、棕钙土、灰漠土。

土质的分类表

土质的分类表
石)
有风化痕迹的安山岩及玄武岩,片麻岩,粗面岩,
中粗花岗岩,坚实的片麻岩,辉绿岩,玢岩,中粗
正长岩。
八类土(特
坚石)
坚实的细粒花岗岩。花岗片麻岩,闪长岩,坚实的 玢岩、角闪岩、辉长岩、石英岩、女山岩、玄武岩, 最坚实的辉绿岩、石灰岩及闪长岩,橄榄石质玄武
岩,特别坚实的辉长岩、石英岩及玢岩。
用爆破方法开挖。
软土)
泥炭(淤泥)。
掘。
二类土(普
潮湿的粘性土和黄土,软的盐土和碱土,含有建筑
用锹、条锄挖掘、需用脚蹬,
诵十)
材料碎屑、碎石、卵石的堆积土和种植实的粘性土或黄土,含有碎石、卵石或建筑
主要用镐、条锄,少许用锹。
土)
材料碎屑的潮湿的粘性土或黄土。
坚硬密头的粘性土或黄土,含有碎石、砾石(体积
泥灰质石灰岩,粘土质砂岩,云母页岩及砂质页岩,
六类土(次
风化的花岗岩、片麻岩及正长岩,滑石质的蛇纹岩,
用爆破方法开挖,部分用风镐。
坚石)
密头的石灰岩,硅质胶结的砾岩,砂岩,砂质石灰
质页岩。
白云岩,大理石,坚头的石灰岩、石灰质及石央质
七类土(坚
的砂岩,坚硬的砂质页岩,蛇纹岩,粗粒正长岩,
用爆破方法开挖。
可编辑修改土的分类岩土名称开挖方法及工具一类土松略有粘性的砂土粉土腐殖土及疏松的种植土用锹少许用脚蹬或用板锄挖二类土普潮湿的粘性土和黄土软的盐土和碱土含有建筑用锹条锄挖掘需用脚蹬材料碎屑碎石卵石的堆积土和种植土
土的分类
岩、土名称
开挖方法及工具
一类土(松
略有粘性的砂土、粉土、腐殖土及疏松的种植土,
用锹、少许用脚蹬或用板锄挖
四类土(砂
在10~30%重量在25kg以下石块)的中等密实粘

土质的分类表

土质的分类表
用镐或撬棍、大锤挖掘,部分使用爆破方法。
六类土(次坚石)
坚硬的泥质页岩,坚实的泥灰岩,角砾状花岗岩,泥灰质石灰岩,粘土质砂岩,云母页岩及砂质页岩,风化的花岗岩、片麻岩及正长岩,滑石质的蛇纹岩,密实的石灰岩,硅质胶结的砾岩,砂岩,砂质石灰质页岩。
用爆破方法开挖,部分用风镐。
七类土(坚石)
白云岩,大理石,坚实的石灰岩、石灰质及石英质的砂岩,坚硬的砂质页岩,蛇纹岩,粗粒正长岩,有风化痕迹的安山岩及玄武岩,片麻岩,粗面岩,中粗花岗岩,坚实的片麻岩,辉绿岩,玢岩,中粗正长岩。
土的分类
岩、土名称
开挖方法及工具ຫໍສະໝຸດ 一类土(松软土)略有粘性的砂土、粉土、腐殖土及疏松的种植土,泥炭(淤泥)。
用锹、少许用脚蹬或用板锄挖掘。
二类土(普通土)
潮湿的粘性土和黄土,软的盐土和碱土,含有建筑材料碎屑、碎石、卵石的堆积土和种植土。
用锹、条锄挖掘、需用脚蹬,少许用镐。
三类土(坚土)
中等密实的粘性土或黄土,含有碎石、卵石或建筑材料碎屑的潮湿的粘性土或黄土.
用爆破方法开挖.
八类土(特坚石)
坚实的细粒花岗岩.花岗片麻岩,闪长岩,坚实的玢岩、角闪岩、辉长岩、石英岩、安山岩、玄武岩,最坚实的辉绿岩、石灰岩及闪长岩,橄榄石质玄武岩,特别坚实的辉长岩、石英岩及玢岩.
用爆破方法开挖。
主要用镐、条锄,少许用锹。
四类土(砂砾坚土)
坚硬密实的粘性土或黄土,含有碎石、砾石(体积在10~30%重量在25kg以下石块)的中等密实粘性土或黄土,硬化的重盐土,软泥灰岩
全部用镐、条锄挖掘,少许用撬棍挖掘。
五类土(软石)
硬的石炭纪粘土,胶结不紧的砾岩,软的、节理多的石灰岩及贝壳石灰岩,坚实的白垩,中等坚实的页岩、泥灰岩.

土质的分类表

土质的分类表
七类土(坚
的砂岩,坚硬的砂质页岩,蛇纹岩,粗粒正长岩,
用爆破方法开挖。
石)
有风化痕迹的安山岩及玄武岩,片麻岩,粗面岩,
中粗花岗岩,坚实的片麻岩,辉绿岩,玢岩,中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正长岩。
八类土(特
坚石)
坚实的细粒花岗岩。花岗片麻岩,闪长岩,坚实的 玢岩、角闪岩、辉长岩、石英岩、女山岩、玄武岩, 最坚实的辉绿岩、石灰岩及闪长岩,橄榄石质玄武
土的分类
岩、土名称
开挖方法及工具
一类土(松
略有粘性的砂土、粉土、腐殖土及疏松的种植土,
用锹、少许用脚蹬或用板锄挖
软土)
泥炭(淤泥)。
掘。
二类土(普
潮湿的粘性土和黄土,软的盐土和碱土,含有建筑
用锹、条锄挖掘、需用脚蹬,
诵十)
材料碎屑、碎石、卵石的堆积土和种植土。
少许用镐。
三类土(坚
中等密实的粘性土或黄土,含有碎石、卵石或建筑
岩,特别坚实的辉长岩、石英岩及玢岩。
用爆破方法开挖。
用镐或撬棍、大锤挖掘,部分
石)
页岩、泥灰岩。
使用爆破方法。
坚硬的泥质页岩,坚头的泥灰岩,角砾状化冈岩,
泥灰质石灰岩,粘土质砂岩,云母页岩及砂质页岩,
六类土(次
风化的花岗岩、片麻岩及正长岩,滑石质的蛇纹岩,
用爆破方法开挖,部分用风镐。
坚石)
密头的石灰岩,硅质胶结的砾岩,砂岩,砂质石灰
质页岩。
白云岩,大理石,坚头的石灰岩、石灰质及石央质
主要用镐、条锄,少许用锹。
土)
材料碎屑的潮湿的粘性土或黄土。
坚硬密头的粘性土或黄土,含有碎石、砾石(体积
四类土(砂
在10~30%重量在25kg以下石块)的中等密实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土壤分类土种对照表
我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始于1979年,终于1990年,期间土壤分类经数次变动,土种名称较为混乱,同土异名或异土同名,现以省土种为标准规范各地土种,以便土壤数据库的建立和查用。

各地按照土种对照表,将各土种规范到省土种名称和编码下,建立属性数据库。

如由于土种名称混乱,有些土种可能难以根据对照表找到相应的归属,可根据成土母质上寻相应土属甚至亚类、土类,再按土壤分类与编码表,找到相应的土种。

如一个省土种可能对应当地一个土种以上,当地需要可保留,但要用上下标或其它符号作标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