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合集下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前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相关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关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实用技术指导,以降低其发生率。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与危害(一)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 48 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危害CRBSI 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它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败血症、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三、导管置入前的预防措施(一)患者评估在置入导管前,应对患者的病情、治疗需求、感染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

对于可以通过外周静脉输注治疗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中心静脉导管。

(二)手卫生医务人员在进行导管置入操作前,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包括洗手和手消毒。

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三)皮肤准备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对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

常用的消毒剂包括碘伏、氯己定等。

消毒范围应大于敷料覆盖的面积,以确保彻底消毒。

(四)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和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规格。

尽量选择管径较细、材质柔软、生物相容性好的导管,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和损伤。

四、导管置入时的预防措施(一)无菌操作在导管置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操作人员应穿戴无菌手术衣、帽子、口罩和手套,使用无菌器械和敷料。

(二)最大无菌屏障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包括铺无菌大单、穿戴无菌手术衣和手套、使用无菌口罩和帽子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和诊断优质课件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和诊断优质课件

中心静脉导管插者管人的数患 10% 0
监测反馈:
评价监测科室单个实践项目和干预组 合的依从性,必要时结合中心静脉导管相 关血流感染发病率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向 监测科室反馈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监测
• 观察插管处局部情况及患者病情 • 及时正确采样及送检 • 填写医院感染登记表及相关表格 • 积极救治病人 • 分析感染病原菌及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与
控制措施 • 总结经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监测
• 筛选指证:
• 病房内携带中心静脉导管超过48小时,出现原因不明的发 热T380C或低血压,儿童患者出现低体温者
除保的1岁血留采及管 情 血1导况时岁中管:间以心外采必下静没取须的脉有至接婴导其少近儿管他两(相明套不关确血血的培5流分感养钟染,)源其,。中各至自少做一好感套标染来记发自。病外率周静脉,并 做好中标心记静,脉中另导心外管静一相脉套关导则血管从流插导管管总中天心或VA感P隔染膜病无例数菌数采获,两个来源
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或经过培训的临床医务人员前瞻性主动收集监测数 据,但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例的确诊应由临床医生、微生物室专家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共同做出最终判断。 • 监测内容: ①收集分母数据 每日同一时间在开展监测的场所收集住院和使用中心静脉 导管的患者人数,填写“患者日志”监测表。 ②收集分子数据 在开展监测的场所,按照医院感染监测定义寻找中心静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例,填写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登记表”。
669 310 357 563 443 252 99 1201
34.1 9.9 5.5 8.2 2.3 5.9 5.9 2.7 3.1 4.6 3.9 2.2 0.9
10.5
合计
11428

最新:血流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管理2023

最新:血流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管理2023

最新:血流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管理20232023年2月国家卫健委针对医疗质量安全薄弱环节和关键点,明确行业改进方向提出3个领域涵盖10个重大疾病的医疗质量改进目标,其中“降低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10大目标之一。

国家卫健委于2023年3月17日印发"血流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3年版)”的通知,重点改善中心静脉导管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血流感染问题,以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权益。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血管导管相关感染(Vesse1CatheterAssociatedInfection,简称VCA1)是指留置血管导管期间及拔除血管导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的感染,包括血管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和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1)。

患者局部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渗出等炎症表现,血流感染除局部表现外还会出现发热(>38。

C)、寒颤或低血压等全身感染表现。

血流感染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尖端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国OCRBS1的危害及疾病负担CRBS1死亡率明显升高,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显示留置导管血流感染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高于无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或导管细菌定植患者。

Id1F<0.009Aff1UXBff1,/⅛O,O55现f 粉皿侬的IIBmCfi)CRBS1分布科室多,成为常见院内感染之一,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常见类型败血症占20%o 我国一项回顾性分析显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分布在ICU,胃肠外科、急诊急救等科室;一项美国全国范围监测研究显示院内血流感染分布在ICU 、内科、普外科等科室。

CRBS1的危险因素导管类型:双腔导管和多腔导管感染率较单腔导管明显升高。

插管部位:股静脉置管感染率较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率 高。

导管留置时间:留置时间超过2周,导管相关感染明显升高。

患者因素:患者存在严重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以及低蛋白血症、因化联血*幽 导f 包他睢摘BSI疗所致粒缺。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出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为加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降低医院感染风险,根据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特制定本制度:一、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应作为医院目标性监测的重点内容常规开展,监测结果定期进行分析和反馈。

三、医务人员在置管操作和维护导管时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四、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置管后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并定期更换。

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无菌纱布为1次/2天,如果敷料或纱布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五、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六、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防乳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七、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出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八、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渗湿或浸入水中。

九、医务人员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出导管。

十、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十一、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出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在血管导管插入或使用期间引起的血流感染。

它是医院内常见的院内感染,并且可能导致患者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对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防控措施:1. 导管选择选择适当类型的导管对于预防CRBSI至关重要。

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预期的导管置入时间,选择合适类型的导管。

优先选择无导向导管,减少侵入性操作次数。

2. 导管插入导管的插入过程应该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

医护人员在插入导管之前必须严格执行手部消毒操作,使用无菌巾将插入部位覆盖,并确保环境无菌。

3. 导管固定导管固定是预防导管感染的关键环节。

确保导管固定方式合适,避免导管的剧烈晃动和脱落,减少导管周围细菌交叉感染的机会。

4. 导管护理定期对导管进行护理是预防CRBSI的重要手段。

定时更换导管贴固定物,保持导管皮肤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并严格遵循导管护理操作规程。

5. 导管使用时机合理使用导管,避免不必要的导管置入和过度使用。

及时拔除不必要的导管,减少导管在体内停留时间,可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率。

6. 严格隔离措施对于已发生CRBSI的患者,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防止感染的扩散。

医疗人员应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遵循感染控制的相关规范。

结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院内感染,对患者健康造成威胁。

通过遵循以上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减少CRBSI的发生率,保护患者的安全。

同时,医护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共同努力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其预防与处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其预防与处理
对于革兰阴性杆菌导致的导管相关菌血症,建议拔除中心静脉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合并金葡菌感染应该立即拔除导管,并需明确是否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
念珠菌导致的导管相关菌血症时,建议拔除中心静脉导管。
CRBSI的处理建议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导管相关感染,抗生素药物治疗至少2周。
01
一旦诊断为念珠菌导管相关感染,应立即进行抗真菌治疗,疗程至临床症状消失和血培养最后一次阴性后两周。
CRBSI严重并发症的处理
由中心静脉导管引起的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可能出现上肢、颈部、胸部的肿胀。
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他病原微生物还包括念珠菌和革兰阴性杆菌。目前没有关于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适当疗程的随机研究结果。治疗主要包括:拔除导管、抗凝如低分子肝素(中心静脉受累时)、外科切开引流或结扎切除受累的静脉等,不推荐溶栓治疗。抗生素疗程一般4~6周。
CRBSI的预防
导管插入核查表手卫生穿刺点,避免股静脉最大屏障保护洗必泰消毒皮肤
植入 bundles
1
维护 bundle
擦拭接口(洗必泰或酒精,>15m)使用抗菌导管含洗必泰的贴膜抗菌剂封管洗必泰洗澡(ICU)立即拔出不需要的中心静脉导管
2
临床出现可能的导管感染表现时,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导管本身的处理、全身或局部抗生素使用以及必要的检查和化验,治疗方案的制定除了参照临床表现、可能导致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资料以外,不同导管的类型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临床拟诊导管相关感染时,应当考虑临床相关因素后再做出是否拔除或者更换导管的决定,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的种类、感染的程度和性质、导管对于患者的意义、再次置管可能性及并发症以及更换导管和装置可能产生的额外费用等。
周围静脉导管:周围静脉导管是引起导管相关感染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于周围静脉导管留置相对容易,操作创伤较小,所需费用较少,所以如果怀疑导管相关感染,应立即拔除导管,同时留取导管尖端及两份不同部位的血标本进行培养(最好在应用抗生素药物之前,其中一份血标本来自经皮穿刺)。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是指患者在留置血管内导管期间或拔除血管内导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的感染。

CRBSI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医疗质量。

为了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确保医疗安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目的和适用范围1.1 目的(1)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保障患者医疗安全。

(2)提高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水平,提升医疗质量。

1.2 适用范围(1)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开展留置血管内导管操作的医疗机构。

(2)适用于临床科室、麻醉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等涉及留置血管内导管操作的科室。

二、依据和原则2.1 依据(1)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涵〔2019〕480号)。

(2)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感染控制分会发布的《麻醉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专家共识》。

(3)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的《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年版)》。

2.2 原则(1)预防为主,综合管理。

(2)规范操作,提高依从性。

(3)多学科合作,共同管理。

三、预防与控制措施3.1 直管前的准备工作(1)严格执行留置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早拔除。

(2)置管人员应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必要时穿无菌手术衣。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部位铺大无菌巾,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4)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和手消毒。

(5)选择合适的置管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6)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共2次,消毒范围直径应15cm,待干后(2分钟)或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再置管操作。

(7)患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宜进行置管操作。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讲课PPT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讲课PPT

指导患者保持个人卫生,遵守 医护人员的操作规程,不随意 触碰导管和注射部位。
提醒患者如有异常症状,如发 热、疼痛等,应及时告知医护 人员,以便及时处理和干预。
2023 WORK SUMMARY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是指留置血管内导管的患者出现菌血症,其临 床表现为发热、寒战等,且除其他明确感染源外,与导管插入及使用有关。
分类
CRBSI可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种类型,急性CRBSI通常在导管留置后48小时内发 生,而亚急性CRBSI则在导管留置后的48小时至30天内发生。
等。
健康教育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导管相关性血 流感染的预防和护理知识教育, 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预防
意识。
PART 04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案 例分析
案例一:长期卧床患者的感染预防
总结词
长期卧床患者由于活动受限,容易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详细描述
长期卧床患者由于活动受限,血液循环减慢,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因此,对 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定期更换导管,保持导管通畅,并加强护理和监测,预防感染的发生。
对导管插入部位进行彻底 清创,使用抗菌药物敷料 覆盖,以控制局部感染。
预防性措施
对于高风险患者,采取预 防性措施,如定期更换导 管、保持导管通畅等,以 降低感染风险。
其他辅助治疗手段
支持治疗
给予患者充足的营养支持、补液 等治疗,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采取相应 的对症治疗措施,如降温、止痛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其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提高 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是指患者在留置血管内导管期间或拔除血管内导管后48小时内出现的菌血症或真菌血症,伴随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症状。

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增加患者痛苦及医疗负担。

为了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医疗机构应制定并落实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教育1. 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

2.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培训课程,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

3. 加强跨学科合作,提高医务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二、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 制定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规范,包括置管、维护、拔管等环节的操作规程。

3. 制定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应急预案,提高医疗机构对感染事件的应对能力。

三、提高静脉置管专业护理质量1.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护理人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能力。

2. 加强护理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确保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 建立静脉置管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置管操作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

四、严格无菌技术操作1. 置管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细菌传播。

2. 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严格执行手消毒程序。

3. 皮肤消毒程序:使用75%酒精自穿刺点环形消毒皮肤,消毒面积直径15-20cm。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预防与处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预防与处理

03
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案例三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培训和教育,提高预 防意识。
建立监测与报告制度
建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监测与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并处理感 染病例。
患者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知识,提高患者的 自我保护能力。
并进行分析。
建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报告 制度,确保感染病例得到及时上
报和处理。
对监测和报告的数据进行汇总和 分析,评估感染防控措施的效果
,为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
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预防意识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导管相关性 血流感染的预防知识,提高他 们的预防意识。
指导患者及家属在留置导管期 间如何保持个人卫生、减少感 染风险。
分类
根据感染发生的时机,CRBSI可分为导管插入部位感染、导管相关性局部感染 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发生机制与影响因素
发生机制
导管作为异物植入人体后,会引发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如血小板在导管表面 黏附、形成血栓,以及炎症细胞和补体系统的激活,这些都为微生物的黏附和定 植提供了条件。
影响因素
影响CRBSI发生的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导管材料与类型、置管技术、医护人 员手卫生、导管护理措施等。
01
在置管、更换导管和敷料等操作 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 则,确保操作环境、操作者和使 用的物品均达到无菌要求。
02
操作者应接受专业培训,熟悉无 菌操作规范,并定期进行考核, 确保在实际操作中能够严格执行 。
合理选择导管类型和置管部位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 导管类型,尽量选择材质好、生物相 容性好的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PPT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PPT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分类
根据感染发生的不同阶段,CRBSI可分为早发和晚发感染。早发感染通常在置 管后48小时内发生,而晚发感染则发生在置管后48小时至30天内。
发生机制与风险因素
发生机制
导管作为异物进入血管,使皮肤表面的细菌随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引发感染。同 时,导管插入和留置过程中可能损伤血管内膜,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
01
02
03
严格无菌操作
确保操作环境清洁、消毒 ,遵守无菌原则,降低外 界细菌污染。
正确置管方法
掌握正确的置管技术,避 免损伤血管和皮肤,减少 感染机会。
导管固定
妥善固定导管,防止导管 移位或脱落,避免局部皮 肤受压和破损。
置管后的维护与管理
定期更换敷料
保持置管部位干燥、清洁 ,定期更换敷料,防止细 菌滋生。
定期监测
定期对导管及周围皮肤进 行监测,及时发现感染迹 象。
健康教育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导管维 护和注意事项的教育,提 高自我管理意识。
03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监 测与控制
监测方法与指标
血液培养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培养检测血液中的微生物, 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
定期进行血液化验,检测感染相关的 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 等。
临床研究
针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流行 病学、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进行 深入研究。
实践经验
分享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积累 的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经 验和技巧。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成果展示
国际合作项目
开展跨国界的合作研究项目,共享全球资源和技术。
学术交流平台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各国学者之间的合作与知识共享。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护理导管相对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s)是指经过导管插入体内后,由于导管周围的菌群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的感染。

预防和护理CRBSIs是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步骤之一、以下是预防和护理CRBSIs的一些建议。

预防措施:1.规范操作:确保插管前进行适当的手卫生。

导管插入前,医务人员应戴好手套,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和消毒规范操作。

2.导管选择与护理:根据患者需要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如中心静脉导管或动脉导管。

在插入和固定导管过程中要保持导管的尽可能地清洁和固定。

3.导管留置时间:尽可能缩短导管的留置时间,定期评估是否需要继续留置。

及时拔除不需要的导管。

4.引流器材消毒:对于使用引流器材,定期更换,并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避免引流器材的再污染。

5.导管容器更换:按照医院的制定规定,定期更换导管容器,保持导管周围区域的清洁。

6.手卫生:医务人员在接触导管时,特别是在进行活动之前和之后要进行彻底的手卫生。

护理措施:1.皮肤护理:保持导管周围皮肤的干燥、清洁,如果有必要,可以使用适当的皮肤保护剂。

每天检查导管周围皮肤是否有异常,如红肿、起泡等。

2.导管端口护理:在使用导管前后,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

在无菌条件下,用75%乙醇消毒导管端口,使用消毒棉签进行旋转擦拭消毒。

3.导管连接护理:在更换引流器等护理过程中,遵循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导管连接口。

4.导管固定护理:保持导管固定,避免导管在体内移动。

使用适当的固定剂,如透明固定贴,根据导管类型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

5.导管清洗护理:如果导管可以清洗,按照医院制定的清洗方法进行清洗,保持导管清洁。

注意事项:1.医务人员应参加相关培训,了解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护理知识。

2.加强护患沟通,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教育,引导患者正确理解导管相关感染的危害性和预防措施。

3.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监测并评估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和控制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护理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ppt课件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ppt课件

细菌入侵:阐述导管如何成为细菌入侵的途径
导管的材质 研究表明,导管的材质对细菌入侵有重要影响。如聚氯乙烯导管比乳胶导管更容易滋生细菌。 导管的清洗和消毒 未彻底清洗和消毒的导管是细菌的主要入侵途径。数据显示,70%的血源性感染与此有关。 插管时间 长期留置导管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血流感染。据统计,留置导管超过2周的患者感染率增加3倍。 患者的免疫状态 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更易通过导管发生血流感染,数据显示,HIV感染者使用导管后感染风险增加50%。
导管感染的早期识别 据研究显示,约20%的患者会在插管后48小时内出现血流感染症状。因此,一旦患者插管后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应立即考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的可能。 定期监测与护理 根据统计,定期更换导管并严格执行手卫生等预防措施可降低70%-90%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风险。
02.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病机 制
无菌操作:强调在进行导管插入和更换时必须进行无菌操作
无菌操作降低感染风险 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数据,严格执行导管插入和更换的无菌操作,可将血流感染风险降低60%以上。 医护人员应接受无菌操作培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每年有30%的血流感染病例是由于医护人员未能正确执行无菌操作造成的,强调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培训至关重 要。
Logo/Company
THANK YOU
汇报人:XXX 202X.XX.XX
202X
Learn more
04.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护理措 施
抗生素治疗:介绍抗生素在治疗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的应用
抗生素的早期应用
CDC数据 早期使用抗生素
降低发病率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抗生素选择的策略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根据病原体和患者的情况进行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皮肤表面的细菌在穿刺时或之后,通过皮下致导管皮内段至导管尖端的细菌定植,随后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

其中,前两种属于腔外途径,第三种为腔内途径

微生物污染导管接口和内腔,导致管腔内细菌繁殖,引起感染

另一感染灶的微生物通过血行播散到导管,在导管上黏附定植,引起CRBSI
微生物引起导管感染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置管后
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 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 时,应当及时处理,必要时拔除导管,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 当尽早拔除导管
02
在我国最常见者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硝酸盐阴性杆菌、微球菌和真菌
03
一旦怀疑病人发生CRBSI,应如何处理呢?
处 理
可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 应立即停止输液 拔除PVC,暂时保留PICC、CVC、PROT 遵医嘱给予抽取血培养等处理并记录 一旦确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立即拔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2014年5月1日实施)
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 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 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 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 规范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课件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课件

流行病学
住院天数增加:7~24天
死亡率增加:3~4倍
增加治疗费用:大约40000美元/生还者 因此: 显著增加医院支出 显著增加住院时间 显著增加患者病死率
CRBSI的后果
01
穿刺VAD前没有进行充分的皮肤消毒
02
对输液系统反复多次操作
03
患者的年龄、姓名和敏感性
04
继发感染的存在
05
临床医生的教育水平和技术水平
CRBSI诊断目前尚没有新标准!
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和延迟性使诊断更难以把握。
配对血培养阳性时间差是诊断CRBSI的简单方法。
拔管后抗菌药物治疗在24小时内有效提示CRBSI。
CRBSI的诊断
血培养
正确采集血培养标本的关键点: 采血时间 采血次数 接种血液数量 使用含树脂培养瓶
发热开始时
22%
寒战结束时
Click to add your text
临床实践标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RBSI的干预措施
CRBSI的预防
CRBSI的危险因素
CRBSI的定义
CRBSI的诊断标准


主要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定义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 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采血次数:
血培养
血培养
接种血液数量: 每份血培养(2个血培养瓶)至少为10ml血液,最好为20ml血液。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在身体内插导管(如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尿道导管等)时,细菌或真菌侵入血液引起的感染。

这种感染是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非常重要。

首先,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应从插管前开始。

医务人员在插管前应进行彻底的洗手,并采取无菌操作。

同时,应确保插管部位的皮肤清洁,可以使用酒精溶液进行消毒。

另外,在插管前可以给患者口服抗生素进行预防。

其次,在导管的选择上要慎重。

选择导管时,应尽量选择适合患者具体情况的导管,如选择内径较小的导管,减少侵入血管的表面积,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

此外,导管也应定期更换,避免长时间的使用导管。

在导管的护理上,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感染的发生。

患者的插管部位应定期清洗,可以使用无菌物质进行保护,如使用透明贴膜进行覆盖。

每天应检查导管部位是否有红肿、渗液等感染征象,并定期更换导管固定带,保持导管的稳定。

另外,导管周围的环境也要保持干净整洁。

医院要定期对导管相关区域进行清洁消毒,避免污染导管。

患者所在的病房也要保持干净,避免交叉感染。

此外,医院还应建立和执行相关的感染控制指南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医务人员的操作规范和合理。

最后,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医务人员要了解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及预防措施,并严格执行。

医院可以组织培训班和讲座,提高医务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认识和防控水平。

同时,医务人员也需要关注相关研究和最新的指南,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

总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是多方面的,需要医务人员、患者和医院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各环节的管理及培训,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才能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
其次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真菌
如表皮葡萄球菌、凝 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如铜绿假单胞菌、嗜 麦芽窄食单胞菌、鲍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
球菌)
曼不动杆菌)及真菌
(如念珠菌)
CRBSI的危险因素
1、导管相关因素

导管的选择 导管的材料与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 选择组织相容性好光滑柔韧的导管,以减少血管内壁的 损伤和感染的发生,表面越光滑可防止细菌粘附,表面粗糙 越易形成血栓; 导管的腔道也很重要,腔道越少感染率越低,单腔导管 感染率为 2%~5%,双腔导管感染率 4 . 9%~22 . 7%,差 异显著,管腔越多操作过程复杂,感染机会也就会随之增加 导管的附加装置 附加装置可增加污染发生率 导管留置时间 放置时间>72h感染危险性明显增加
4.心理护理

向患者说明导管感染的可能表现和原因,指导患者及时反映发热等症状。告知 患者护士在进行导管维护及使用中的规范要求,加强监督。护士发现可疑感染 迹象时及时处理,确保患者安全。对于化疗未结束提前拔管的患者给予心理安 慰,配合再次建立合适的静脉通道完成疗程,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
CRBSI是后果严重而又可预防的感染
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导管插入的持续时间,插管时的 无菌水平和持续的导管护理
输注药物 所有的感染源都应防护 导管 血源性 敷贴 皮肤 接头
重症患者:2-4个导管
Page 11
一旦怀疑病人发 生CRBSI,应如何 处理呢?
CRBSI的诊断

怀疑CRBSI时
拟拔除导管 留外周血培养及导管尖端培养 暂不拔除导管 应从外周静脉和导管内同时取得配对血液标本
•穿刺点,避免股静脉
•最大屏障保护 •洗必泰消毒皮肤 •每日评估,尽早拔除
•抗菌剂封管
•洗必泰洗澡(ICU)

最大无菌屏障
研究显示,在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时如果没有提供 最大无菌屏障,CRBSI感染率可高达6倍。最大无菌屏障 是指在进行置管时,无论操作者还是其助手都应严格执 行最大无菌屏障,包括洗手、戴帽子、戴口罩、穿无菌 手套。对患者应采用一整张无菌单从头到脚整个覆盖. 只露出穿刺部位。
3.正确采集细菌培养标本

当可疑CRBSI时.在开始抗菌药物治疗前。分别自导管和 对侧外周静脉留取血标本.而且培养瓶上需注明采血部位Ⅲ。 拔除PICC导管时。在无菌操作下留取导管尖端5era进行导管 细菌学培养,以进一步确诊。本组8例均遵医嘱在寒战、高热 时、抗生素使用前。分别采取PICC导管内、对侧上肢外周血各 10ml进行双份血培养,严格无菌操作下采血并及时送检。
Page 43
预防CRBSI的护理与对策 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 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 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 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 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使用消毒剂多方位擦拭各种接头(接口)的横切面及外 围。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 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 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 致病菌。
——2011年卫生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瑞士的一项研究显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在新生儿病房导致平均7d的住
院时间延长,额外增加费用 10440 美元。 在美国,ICU 每年发生 80 000 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在院的发生例次
导管接口污染 CRBSI的重要原因
用力擦拭注射接口!
未消毒 秒
用力摩擦5秒
用力摩擦10秒
用力摩擦15
敷料选择及更换
覆盖透气透明无菌贴膜

临床上可按需要选择敷料种类。
透明敷料易于观察,适用于无渗
血的穿刺部位,而纱布敷料则适 用于有渗血的穿刺部位,方便吸 收渗液。
导管固定
目前习惯的固定方式:缝合和胶带
的每一项措施,而不是间断地执行或只选择其中一两项措施来执行,才是真正施
行集束干预策略,否则就违背了集束干预策略的精神。
2011年美国CDC指南 CRBSI预防中,加入维护的Bundle
根据医疗改进中心(InstituteforHealtheareImprovement)
导管维护规定
• 输注血液及血液制品或脂肪乳的患者,应在开始输注24小时 内更换输液管(ⅠB类) • 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氯己定、聚维酮碘、碘剂或 70% 酒精) 擦拭接触的端口对其进行消毒,以减少污染风险(ⅠA类) • 在使用无针装置时,分隔膜接头可能优于其他机械接头,因 为后者可增加感染风险。(Ⅱ类) • 一次性或可重复使用压力换能器每 96小时更换一次,同时更 换系统其它部件(包括输液管、连续冲洗装置和冲洗液)。 (ⅠB类) 每日评估,是否需要继续使用静脉导管,减少留置时间,减少接触病菌 的几率。
随着临床医疗护理技术的发展,侵入性血管内置管技术成为医疗实 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被广泛应用于血流动力学监测、血液透析以及注 射血液制品、药物、全肠外营养等方面。伴随使用量的增加,包括导管 相关血流感染在内的并发症也不断出现。
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 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 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外周静脉I 外周静脉II 结果判断
导管尖端
+
+ -
+
+ -
+/+/-
CRBSI
培养为金葡菌或念珠菌属,并缺 乏其他感染的证据则提示可能为 CRBSI 导管定植菌或污染菌 非CRBSI
CRBSI护理
1.生命体征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寒战、高热的发生规律及与静脉导管内输液或冲管的时间关系。 分析伴随症状与菌血症发生原理的相似性,根据病情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和 血压变化,及时发现。遵医嘱处理寒战、高热和低血压等急性症状。
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使CRBSI明显减少
Page 21
研究显示,施行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干预策略(Central LineBundle。CLB)能有效减
低CRBSF。
集束干预策略(Bundle ofCare)是近年ICU专业的新名词,中文译为集束治疗策略 或集柬干预策略。意思是集合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来处理某种 难治的临床疾患。 CLB就是指执行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预防CRBSI。 需要强调的是,在临床工作中,一定要对所选择的患者持续地执行集柬干预策略
外周静脉 + 条件
导管较外周报阳时间快120分钟
导管细菌浓度较外周高5倍
导管 +
结果判断 CRBSI可能
+
+
CRBSI
培养为金葡菌或念珠菌属, 并缺乏其他感染的证据则 提示可能为CRBSI 导管定植菌或污染菌 非CRBSI
+ -
+ -
CRBSI的诊断
实验室(不保留导管)

从独立的外周静脉采两套血,同时在无菌状态下取出导 管,剪下导管尖端5cm或近心端,一并送细菌室培养
导管固定装置
缝合材料和导管微小移动 会直接或间接的导致感染
研究显示,用免缝设计导管固定法比用传 统的缝针固定的中心静脉导管 CRBSI发生率更低。
中心静脉导管上的思乐扣
抗菌药/消毒剂涂层导管
• 对于导管预计留置超过 5 天的患者,若采用综合措施仍不 能降低 CLABSI 率,推荐使用氯己定 / 磺胺嘧啶银或米诺环 素/利福平包裹的CVC
利福平/米诺霉素
冲管装置的选择
• Single dose containers are preferred 推荐独立包装容器 –独立包装容器,例如10ml不含防腐剂的生 理盐水 –预冲式注射装置
第四代补液系统

即配型粉-液双室袋产品及其配制方法
预防CRBSI的护理与对策 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 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 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 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 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 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 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2.输液护理

对于原来没有发热表现的患者 ,静脉导管冲管或输液后短时间内出现寒战、发 热症状时。首先应考虑CRBSI的可能。立即告知医生,停止导管内输液.导管 暂时予封管处理,遵医嘱给予对症用药,控制寒战、高热等急性症状,同时抽 取血培养标本送检。在对侧上肢建立新的静脉通路,先给予广谱抗生素静脉滴 注.待血培养及药物试验结果报告后再改用敏感抗生素。
选择最理想的置管位置
研究显示,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率和并发症远低于
颈内静脉或股静脉所产生的感染率。所以置管位置建议 优先选择锁骨下静脉,但也要考虑其他因素,包括舒适
度、安全性、无菌维持及患者的具体问题(如血管解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