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迪厄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1)
教育社会学代表人物:布迪厄人物简介
• 以期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和利益分配
反对实证主义和抽象主义的社会学方法论
• 认为这两种方法论都无法真正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
• 提出了实践理论作为替代方案
对传统社会学方法论的反思与批判
• 指出传统社会学方法论的局限性
• 为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对社会学领域的影响
• 为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 推动了社会学的发展和创新
04
皮埃尔·布迪厄的代表作品及其解读
《教育的再生产》一书的主要观点与启示
01
提出了教育的再生产理论
• 分析了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
• 揭示了教育对于社会不平等的维持和加剧作用
02
提出了文化资本的概念
• 分析了文化资本对个体社会地位的影响
• 为社会政策制定和社会公正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03
布迪厄与教育社会学的关系
布迪厄教育社会学理论的核心观点
强调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 认为教育是维持和再生产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重要手段
• 提出了教育的再生产理论
提出了文化资本的概念
• 认为文化资本是影响个体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
• 揭示了教育对于社会不平等的维持和加剧作用
• 为教育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
被誉为当代法国社会学之父
• 对法国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为后来的社会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获得多个国际学术奖项和荣誉
• 如霍尔贝格奖、巴尔赞奖等
• 体现了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02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概述
布迪厄的社会学方法论与反思
生成结构主义_布尔迪厄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2010年第2期(总第271期)G LOBAL EDUCATIONVol.39 No2,2010 生成结构主义:布尔迪厄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李克建 【摘要】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以其独特的生成结构主义开辟了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新视界,提出了著名的教育与文化再生产理论。
本文主要从研究方法论的视角,对布尔迪厄的生成结构主义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和评价。
【关键词】 布尔迪厄 生成结构主义 方法论 【作者简介】 李克建/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副教授 (杭州310012) 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是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思想家、评论家。
布尔迪厄一生著作等身,涉及社会学、人类学、哲学、语言学、美学、文学以及政治、历史、教育等领域。
由于其丰富的著述和卓越的贡献,布尔迪厄的影响遍及世界,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
教育社会学是布尔迪厄社会学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
在布尔迪厄看来,教育社会学“远不是那种运用型的末流科学”,而是“知识社会学和权力社会学的一个篇章”。
事实上,“教育社会学构成了关于权力和合法性问题的普通人类学的基础:因为它能够引导人们探索负责对社会结构和心智结构进行再生产的‘机制’的本原”。
[1]因而,布尔迪厄的教育社会学的主要问题是“再生产”,其再生产理论主要探讨文化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系统在社会和文化结构再生产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2]布尔迪厄的主要兴趣是在社会的文化和符号(象征)层面进行分析,其目光的焦点是在日常文化和生活世界。
在布尔迪厄看来,教育系统是制度和实践的复合体,其功能是以符号(象征)和文化的形式来再生产现存的社会权力关系。
关于布尔迪厄的教育社会学及其再生产理论,已有众多学者进行过引介,大家并不陌生,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文中,笔者将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对布尔迪厄的教育社会学进行剖析与评论。
一、布尔迪厄的思想发展历程从布尔迪厄自身思想发展的轨迹上看,20世纪70年代以前,布尔迪厄教育社会学研究背后的方法论基本上是结构主义的:结构统控一切,没有主体的位置;只有共时分析,历史和事件微不足道;教育依靠“符号暴力”严格地发挥着再生产统治阶级文化从而再生产现存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结构的功能。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本让人深感启发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也对社会科学方法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这本书中,作者系统地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同时也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难点和争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有了更加深刻的反思。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先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他指出,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
定性研究主要是通过深入的访谈和观察来获取研究对象的信息,从而深入地理解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和特点;而定量研究则是通过统计和数学模型来分析大量的数据,从而揭示研究对象的普遍规律和趋势。
作者还指出,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还包括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等多种形式,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通过对这些方法的介绍,我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除了介绍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外,作者还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难点和争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例如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数据的获取和分析、研究方法的选择等等。
作者还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争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例如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关系、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关系等等。
通过对这些难点和争议的探讨,我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困难和挑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有了更加深刻的反思。
通过阅读《社会科学方法论》,我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我认识到社会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需要研究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研究经验,同时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我也意识到,社会科学研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需要不断地反思和完善研究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研究对象。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有了更加深刻的反思,也对自己的研究之路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划。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研究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研究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包括其理论核心、代表作品以及对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影响。
布迪厄,法国社会学家,以其实证主义社会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而闻名于世。
他的思想背景涵盖了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实具有重要意义。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研究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理论核心——场域理论之上。
他认为,社会现实是由一系列不同的场域构成的,每个场域都代表着一种权力关系。
这些场域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网络。
在场域理论的基础上,布迪厄提出了著名的“惯习”概念,即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在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
布迪厄的代表作品包括《实践理论大纲》和《社会学家的使命》。
在这些作品中,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社会学思想,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他的思想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领域。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对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影响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他的场域理论和惯习概念帮助我们认识到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同时,他的思想也强调了社会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揭示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还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他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细致分析,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社会现象的本质。
他的研究方法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视角和范式的出现。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
他的理论核心和代表作品展示了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对我们深入探讨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引导我们进一步揭示社会现实的奥秘。
布迪厄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社会学思想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近年来,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也逐渐得到。
布尔迪厄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
得新的阐释 , 因而展现 出新的形象与势态。 并 关键 词: 尔迪厄 ; 布 社会科 学; 方法论 ; 教育研 究 ; 社会物理学 ; 社会现 象学 ; 关系性思维
中 图分 类 号 : 4 G0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13 20 )3—02 0 10 4 3 (09 0 0 0— 4
第2 6卷第 3期
20 0 9年 9月
青 岛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O E C E SC L E EQ N D O U I E ST O R A FT A H R O L G I G A NV R IY
V0 . 6 No 3 12 .
S p. 0 9 e t2 0
收 稿 日期 :09— 7— 3 20 0 0
学 发展 已经逐渐 “ 克服 ” 了这 一偏 执 的信 念 , 向 走 了一种 多元化 的研究 路 径 。但 是 , 一信 念 却并 这
作 者 简 介 : 元 涛 (9 5 ) 男 , 东烟 台人 , 江 大 学教 育 学 院讲 师 , 育 学 博 士 。 孙 17 一 , 山 浙 教
当布 尔迪厄 的名 字 见诸 学 术 界 时 , 首 先 是 他 作 为一个 民族学 和社会 人类学 者 的形 象受到关 注 的。但是 , 阿尔及利 亚的人类 学研究 经历 , 得 对 使
布尔迪 厄与传 统人类 学 研究 所 主 张 的“ 与性 观 参
察 者 ” 场 走 向 了决 裂 。如他 个 人 所 说 , 裂 之 立 决
近年 来 , 国著 名社 会 学 家 布 尔迪 厄 ( i e 法 Pe c B ude ) o ri 的思想越来越 多地 被我 国教育 学者 所关 u 注 。其 富有特 色 的概 念 , “ 域 ” “ 化资 本 ” 如 场 、文 、 “ 习” 惯 等也逐渐成 为我们 分析教 育问题 的概 念工 具 。但是 , 在将这 些概念工具单 独剥 离 出来进 行解 读 和使 用 时 , 们 切 不 可 忘 记 加 纳 姆 ( i o s 我 Nc l ha G mh m) a a 和威廉姆 斯 ( amodWii s 的忠 告 : R y n la ) lm “ 对一个 内容 丰富 、 整统一 的理论 体 系和跨 越许 完 多领域的相关 经验研究 , 如果采取零碎 片面的方式 加以吸 收 …… 那 只 会 导 致 对 该 理 论 的严 重 的误 读。 l 事实上 , ”1 布尔迪厄构造 出的概 念工具 , 不 仅是其方法论思想 的构成 “ 元素 ” 而 且 , 一个精 , 每 巧的概念 工具 中 , 都几 乎 “ 全息 性 ” 地浓 缩 了布 尔 迪厄 的方法论 思想 。这 一点 常常被 教 育学 者所 忽
论布迪厄实践逻辑理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论布迪厄实践逻辑理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摘要: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的提出,为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以促进专业发展。
布迪厄的实践逻辑理论具有独特的实践观和反思性,以其为基础可以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所具有的实践特征。
本文认为布迪厄实践逻辑理论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三个方面的启示:第一,实践中积累:注重教师实践性知识习得。
第二,实践中反思:重视教学经验的反思。
第三,反思中超越:培养教师教学机智。
关键词:实践逻辑;教学实践;教师专业发展一、布迪厄实践逻辑理论:对实践与反思的独特理解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也是20世纪影响深远的教育社会学家。
他的学术活动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在法国和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界掀起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争论浪潮,推动了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变革。
布迪厄实践逻辑理论是在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的基础上而来的,超越了社会科学中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二元对立思想,包含了丰富的实践观和反思性,对我们认识教学实践的复杂性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性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一)布迪厄实践逻辑理论中独特的实践观布迪厄的实践逻辑理论阐释了其独特的实践观。
布迪厄认为实践本身并不像理性选择理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深思熟虑、精心算计的过程,而是经常要面临的一种现实的紧迫性,令行为者不得不迅速地作出决策和反应,但这种快速反应不完全是即兴的活动。
“技术理性”式的培养模式正是将教师视为“理性选择者”,认为教师在应对不同的教学情景中可以理性地作出判断和选择,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却忽视了教师并非具有完全理性的实践者这样一个事实。
教学实践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往往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按照预先安排进行下去,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布迪厄认为实践是复杂的发生过程,他提出了这样的公式:[(惯习)(资本)]+场域=实践从这一公式看出布迪厄认为实践是惯习、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
布尔迪厄社会学思想的教育启示
域 的划界就 成为 必需 。然而 , 要做 好这 项工 作决 非易 集 体 , 以 , 习既 是个人 的又是 集体 的。 有置身 于 所 惯 即 事 。 场域 的界 限只能 通过经 验研 究才 能确定 。 管各 特 定场域 中 的个体惯 习 , “ 尽 也有 置身于 相 同场域 中 的集
王 军, 州 大学 旅 游 烹 饪 学院 讲 师 , 州大 学 社 会发 展 学 院 博 士 研 究 生 , 要从 事 高 校 思 想政 治 教 育 和 中 国近 现 代 史研 究 扬 扬 主 查 永 军, 州 大学 教 育 科 学 学院 副教 授 , 扬 主要 从 事 大学 教 学 和 高 等 教 育管 理 研 究
量 的差异 造成 了区隔 , 而现 有教 育将 这 些差异 制度化 、 合理化 。“ 场域—— 惯 习” 理论 为教 育理 论研 究 提供 了新 的方 法论 。 实践层 面 的教 育政 策制 定提 供 了理论依 据 。 为 关键词 : 尔迪厄 ; 会 学思 几个 主 要概 念
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及对传播研究的启示
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及对传播研究的启示法兰西学院社会学终身权授布迪厄,在社会理论多个学科领域里的研究成果着著,影响巨大,特别是在传播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上,主张与主客观决裂,采取“关系性思维方式”和“生存状态(资本)+场域=实践”的分析模式进行研究,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
但要将其移植到我国的学术界应批判地的汲收。
标签:布迪厄;社会理论;传播研究中国大陆近年掀起了一股研究布迪厄的小浪潮。
这包括布迪厄的十多本主要的代表性著作陆续被译介成中文,包括一小部分学者发表过一些研究布迪厄的著作和文章,但是,这与布迪厄在当代社会科学领域内的重要地位与影响相比,国内学术界对他的介绍与研究仍然是十分有限的。
显然,这一现状与布迪厄的巨大贡献极不相称,也不利于中国社会科学的建设与发展。
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在多个学科领域(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语言学、政治学、哲学、美学、文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对于中国传播学界而言,国内少有相关的研究论著发表(有一些关于电视场、新闻场的文章),这对于传播学理论大厦的建构,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疏漏。
有鉴于此,本文拟向读者介绍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及对传播学研究的启示,以起抛砖引玉之功。
一、布迪厄的学术生涯在正式介绍布迪厄的思想之前,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布迪厄,因为一个人的身世历程,将直接影响他的思想进路。
布迪厄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是非常吝于笔墨的,事实上,他抵制公开的自我亮相。
在他的一本书中,他对于知识分子自我卖弄趣闻逸事深感悲哀(与此相应,我们在报刊、电视、网络中看到了太多此类的信息),认为传记写作是一种自恋形式,是一种沉迷于个人主体性的自鸣得意,这可能间接地与他的出生相关。
布迪厄1930年出生于法国南部一偏远的小镇德甘的一个低层中产阶级家庭,凭着聪明与勤奋,操着一口方言的他1951年进入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由于个人身世背景,布迪厄在众多的同学中没有文化和社会的优势可言,他将自己定位成一个边缘的陌生人(乡下人),也就是定位为与任何主流话语和合法化体制格格不入的敌人,他的同学证明了布迪厄给人印象深刻的是那种对巴黎知识分子世界的“异乎寻常的报复渴望”。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的启示
过程和 实践 未经表达 的逻辑, 恩是其 实践理论不可或缺 的组成部分 , 反 只有将二 者结合起 来才能 更好地理 解
其实践理论。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不仅具有重要 的理论 意义, 而且对社 会学研究具有极 大的启发作 用。首先 , 布迪厄对社会 学研究的本体论 、 认识论 、 方法论三个相 互联 系的问题的反 思有助 于增强社会 学研 究的科 学性。 其次, 布迪厄指 出社会 学也是一种政 治科学对 于认识社会学学科性质、 促进社会 学发展 具有重要 意义。第三 ,
| ll _ ¨l l
t _ | i I _
|I k | -
一
Pi r e Bo r i u The r fPr c i e e r u de o y o a tc
a d is Re ea i n t o i l g n t v l to o S c o o y
szs t rc s n h ae tl gc o r cie,a d rfe t n i n n ip n a l a to i h oy o ie hep o e s a d t e ltn o i fp a t c n e ci so ei ds e sb e p r fh st e r f l o
pa t e On yb o sd rn oh p it a ireBo r iu te r fp a t eb nd rto l.Pi rc i . c l y c n i e gb t on sC P er u d e h o o r ci e u eso d we1 i n y c ・ er ud e h o fp a t en to l a e mp ra ta a e cv l eb tas ra v lt nt o reBo r iu t e r o rci o ny h sv r i otn c d mi au u o ge tr eai o s— y c y l e o
布尔迪厄社会学思想的教育启示
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15期布尔迪厄社会学思想的教育启示———————————————————王军/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讲师,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查永军/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教学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王军查永军一、布尔迪厄提出的几个主要概念布尔迪厄的社会学思想非常丰富,绝非一篇文章所能尽述。
笔者觉得他所提出并作了较多论述的几个概念对学界的影响非常大,而且与教育理论研究及教育实践工作有着很大的关联性。
(一)场域人们通常将场域与地域、区域等同。
其实,这种理解违背布尔迪厄的本意。
布尔迪厄在社会学研究中提出场域概念既受物理学中磁场论的启发(布尔迪厄在分析社会场域时就用过物理学中的磁场作比喻),也与现代社会高度分化的客观事实有关[1]。
简言之,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而不是一个地理空间。
它是那种相对自由的空间,那种具有自身法则的小世界。
“从分析的意义上来说,场域可以定义为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型”[2]。
所以,布尔迪厄的场域是由关系、网络构成的。
场域又由更小的子场域、亚场域构成,而且“每一个子场域都具有自身的逻辑、规则和常规”[3]。
即,不同的子场域、亚场域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
在不同的场域之间,因为利益方面的原因常常引发争夺、冲突。
“利益既是场域运作的条件,也是场域运作方式的产物。
利益推动人们参与到特定场域的游戏之中,相互争夺。
或者说,人们进入一个特定的场域,是因为相信其中存在着他们珍视的利益,比如在艺术场域是艺术感受,在宗教场域是宗教信仰”[4]。
既然不同场域(子场域、亚场域)之间存在着相互争夺、冲突,那么,进行场域的划界就成为必需。
然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决非易事。
“场域的界限只能通过经验研究才能确定。
尽管各种场域总是明显地具有各种或多或少已经制度化了的进入壁垒(barrierstoentry)的标志,但他们很少会以一种司法限定的形式(如学术机构录取人员的最高限额———numerousclauses)出现。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维及其对教育学研究的启示
突 出实践 活动对个体发展 的决定性意义 。正如 叶澜 先生所言 , “ 教育学说到底是研究造就人生命 自觉的教育实践 的学 问, 是一 个充满希望 、 为了希望 、 生希望 的学问” 生命 ・ 创 。“ 实践 ” 对于人 的发展来说 , 既是一个客观存在 , 又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 中的主 观创造 , 它应 当成 为教育学研究的“ 因” 基 。
样 ,布迪厄最大的兴趣 在于方法 ,而不是发展有 固定概念 的稳 布迪 厄的独特 之处是 他始终持 之 以恒地在其社 会学研 究 中渗 “
定 的理 论系统 。” 于教育学研究而言 , 对 我们认为布迪厄提供 的 透 、 体现这 种思维 , 而且他 所说 的关 系不 更 主要是为教育学研究提供 言 “ 构” 素之 间 的 “ 时 ” 系 , 非皮 亚杰 等 人所 言 “ 结 要 共 关 也 结
了方 法 论 上 的启 示 。
一
构” 中的 “ 时” 系 , 历 关 而是在 场域 中变 化多端 的动态关 系 , 这 种关 系是竞争 而非合作 关系 、 意识 而非 有意识 的关系 , 无 不平
对于教育学研究者 而言 ,布迪厄的关系性思维启 示是要彻
、
主 观 客 观 主 义 的批 判
对 于教育学研究来说 ,布迪厄为克服主观 , 客观 主义提出 等而 非平 等关系 。
的场域 和惯 习概念 已在教育社会学领域有所反 映 ,为我们展现
了一 幅全新 的教育 研究对象 图景 , 即教育 系统中的各种 “ 场域 ” 底打破研究 中长久以来奉行 的实体主义思维方式 及其 造成的各 及“ 惯习” 这一点 已有许多论者论及 , 。 在此不再赘述。 不过 , 笔者 种对立 ( 主要有 主体 与客体 、 教师与学生 、 长与教师 、 校 教与学 、
从布迪厄的相关理论看教育公平
从布迪厄的相关理论看教育公平摘要在布迪厄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阶级惯习”是如何促进“符号资本”在教育这个“场域”中“游戏”的,以及权力如何借教育这个工具再生产阶级结构的,教育公平如何成为谎言。
文章在介绍了布迪厄的生平及相关理论后结合教育公平问题提出相关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字布迪厄;社会公平;教育一、布迪厄生平简介皮埃尔·布迪厄,法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1930年出生在一个法国与西班牙交界的偏远乡镇。
凭着自己的努力,他进入了巴黎高师学习哲学,并最终成为法兰西学院的讲座教授。
20世纪50年代在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服兵役的经历,使他成为一个注重实践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奠定了他社会学研究中的平民立场和尖锐而又悲悯的学术情怀。
也许是自己成长的经历,即便成了巴黎高师的学生和法兰西学院的院士,成了他所反对的体制的一个构成要素,布迪厄依旧感到一种强烈的不适感并似乎背信弃义地对成就了他的学术成果的体制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他认为教育系统内隐藏着的严重的不公平的再生产机制,教育已经代替门庭、宗教和直接政治、经济背景,成为一种新的不平等机制。
二、相关概念介绍第一,场域。
场域具有空间性的特征,它是由一些特定原则所界定的社会构建的空间。
在这一空间里,各自独立的不同场域相互关联,各自发挥着不同的效用,而行动者在其中相互争夺有利于自己的位置和利益,并试图改变或维持其空间的范围或形式。
场域是潜在开放的游戏空间,其疆界是动态性的;它是没有创造者的游戏,是一个不断推进的集体创造的历史进程的产物,具有无穷无尽的生成性。
第二,惯习。
综合布迪厄的表述,惯习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惯习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是体现于身体而实现的集体的个人化。
(2)惯习是一种生成性结构,是产生惯习的社会结构在身体层面的积淀,是作为一种社会性变量而存在的,是在历史中建构的、植根于制度的生成性母体因此具有历史性。
(3)惯习是一种形塑机制,其操作来自行动者自身的内部。
布迪厄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公平的启示
布迪厄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公平的启示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文化社会理论是建立在惯习、资本、场域这三块基石之上的。
布迪厄对教育场域内的等级分析和以及他教育公平的思想对于我国教育公平在理论上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布迪厄教育公平教育理论1 皮埃尔•布迪厄简介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法国社会学家。
1958 年与1963 年发表的两部著作《阿尔吉利亚的社会学》和《阿尔吉利亚的劳动与劳动者》,奠定了他社会学家的地位。
之后他成为法国高等实践学院最年轻的研究指导教授。
1968 年至1988 年任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教育文化社会学中心主任。
1981 年进入法兰西学院执掌社会学教席,这使他达到学术生涯的顶峰。
2000 年英国皇家学院为布迪厄颁发了代表了国际人类学界最高荣誉的赫胥黎奖章。
2 布迪厄文化社会理论—惯习、资本、场域布迪厄的文化社会理论的基本构架是建立在三块基石上的,即“惯习”、“资本”和“场域”。
这三块基石直接承担了其反思社会学、观照现实各个领域和人生社会的基本指南,值得深入探讨。
2.1 惯习(habitus) 惯习是指通过对世界的感知、判断和行动而形成的长期的、可转换的性情系统(disposition)。
个体行动者只有通过惯习的作用,才能产生各种“合乎理性”的常识性行为。
在布迪厄看来,惯习决定着人们的行动模式,产生了对文化客体进行分类和区分的图式,产生了欣赏和评价的种种标准,使个体能够表达其偏好。
惯习的相互交织就此把所有的人类实践和文化客体逐一分类,成为文化竞争领域中一系列清楚有别的生活方式亦或品味。
因此布迪厄认为,正是品味指定了:谁是谁的朋友;谁是谁的反对者;谁应该与谁结婚;应该接纳谁、排挤谁。
2.2 资本(capital) 资本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领域里有效的资源,它使个体获得因为参予社会领域并在其中竞争而形成的特殊利益。
布迪厄认为,资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经济类型、文化类型和社会类型。
读布迪厄社会学理论有感
读布迪厄社会学理论有感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处于社会中低层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不读书就得像我一样”,话里行间有告诫教导之意。
也常常听到一些从底层走出的家长对孩子说“要想生活好就得努力生活”,总之一句话“不读书就没有出路”,这既是父母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也是这个社会最普遍的观念和共识。
我也在实际中看到很多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十分优秀的人因为学历不够不得不过着一种更为艰难的生活。
这是“不读书就没有出路”的一个现实境遇。
而这些则是文凭热和应试教育存在的表现和基础,这里边已经说不清楚到底是因为人们有这种观念才导致了这种情况还是因为这种情况导致人们有这种观念,它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成了一个永远也说不清的逻辑问题。
为什么读书成了绝大多数人唯一的最优出路?为何文凭成了能力的代名词和人们职业的敲门砖?而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之下能不产生文凭热吗?能不存在应试教育吗?学生的负担能不重吗?我们的教育资源本来就有限,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能不产生对教育资源的激烈争夺吗?应试教育根本上讲是对教育资源的激烈争夺的产物,可人们争夺的不仅仅是教育资源,换句话说教育资源绝非人们争夺的最终目标,它仅仅只是一个桥梁,一个帮人们获取其他经济、政治等社会资源的工具。
既然如此,那么教育的问题就绝不可能只在教育领域就能得到解决。
应试教育的问题也就不可能单独靠改革招生制度,多办几所学校就能解决的,甚至不可能通过对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得到解决。
仅仅把教育的问题锁定在教育体制之上是不可能解决当前教育的问题,过于强调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产生其他新的问题,使问题更复杂。
这一点我们的高等教育扩招就是前车之鉴。
高等教育扩招是上世纪末本世纪除我国在教育改革方面的一个重大决策,其意图一方面在于想要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这是时代对我国教育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大批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解决教育中过于倾向应试而导致学生不能健康全面成长的问题,这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两者有内在的关联。
布迪厄社会学思想对中国教育研究的影响回顾与评论
布迪厄社会学思想对中国教育研究的影响回顾与评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回顾与评论布迪厄社会学思想对中国教育研究的影响。
布迪厄,作为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其独特的社会学观点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是其对于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不仅为教育社会学领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我国的教育研究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以教育问题为研究起点和核心,揭示了整体社会运作的机制。
他的理论不仅为反思当今教育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工具和研究范式,而且为中国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场域”理论、“文化资本”概念等,都在中国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公平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通过文献分析,我们发现布迪厄的理论在中国教育界的传播和研究情况十分活跃。
在中国知网等学术数据库中,以“布迪厄”为主题的教育研究文献数量众多,其中“场域”和“文化资本”是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概念。
这表明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在中国教育研究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从布迪厄社会学思想对中国教育研究的影响出发,深入探讨其在中国教育公平、教育改革、教师教育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影响。
通过回顾与评论,我们希望能够为未来的教育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布迪厄社会学理论概述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法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社会学理论具有深刻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教育研究领域。
他的理论主张,人的行为和思想并非仅由个体决定,而是深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资本和场域的影响。
他提出了“场域”“惯习”“文化资本”等核心概念,用以揭示社会运作的深层机制。
在布迪厄的理论中,“场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由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建设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型。
场域中的每个个体都拥有自身的位置和角色,这些位置和角色又由他们在场域中的行动策略所决定。
在教育研究中,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我们理解学校、教室、课程、教师、学生等各个教育元素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十五章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综述
第十五章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第一节布尔迪厄的思想渊源一、法国社会学传统布尔迪厄在20世纪60年代严厉批评了战后法国社会学一度抛弃了迪尔凯姆开辟的传统,盲目追随美国社会学的趋势,斥之为一种“新实证主义”。
在他看来,迪尔凯姆学派对于当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迪尔凯姆关于“应该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的思想,始终构成了一种与战后法国兴起的以萨特式主体哲学相抗衡的力量。
其次,迪尔凯姆对社会学科学性的反复强调,尤其是他对社会学的各种认识论或元科学问题的思考,使他和法国认识论的传统殊途同归,有助于社会学家(特别是人类学家)避免一种依靠自发理论进行科学研究的极端经验主义倾向。
第三,迪尔凯姆晚年对人类社会中各种认知图式的研究,特别是他和外甥莫斯在上世纪初对分类形式进行的初步探讨,对布尔迪厄的社会学取向影响非常大,促使布尔迪厄关注社会结构与心智结构之间的关系,试图从中发现社会支配现象的隐秘根源。
二、结构主义与关系论布尔迪厄认为结构主义可以帮助社会学和人类学清除数学和物理学早已拒斥的实体论思维方式。
在这方面,结构主义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它的基础假定就是认为经验是一个关系系统。
另外,布尔迪厄还将结构主义看作是迪尔凯姆以后的法国社会学传统的一个继承和发展。
不过,在布尔迪厄看来,结构主义思潮也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他努力通过分析实践、策略、惯习及其与客观结构的关系来克服结构主义的这些问题。
三、马克思与韦伯的学说尽管布尔迪厄经常强调法国社会学的独创性,但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和美国社会学的“文化霸权”相抗衡,而不是要倡导一种狭隘的社会学“民族主义”。
布尔迪厄对德国的两位学者:马克思和韦伯的著作也非常熟悉。
当60年代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者排斥韦伯的思想时,布尔迪厄却广泛地引用其作品,特别是韦伯关于宗教的功能的分析,来支持自己的符号权力理论。
而当进入7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对马克思的学说大肆攻击时,他却开始大量引述马克思的思想,包括马克思对文化的相对自主性的论述,对国家的分析,以及马克思有关意识形态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3期2009年9月青 岛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 O URNAL OF TEAC H ERS COL LEGE QI NGDAO UN I VER SIT Y Vo.l 26No .3Sept .2009收稿日期:2009-07-03作者简介:孙元涛(1975)),男,山东烟台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p教育研究布尔迪厄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孙元涛(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摘 要:运用布尔迪厄的概念工具时,不应遗忘概念工具内部与背后所蕴涵的方法论思想。
布尔迪厄的关系性思维,是与/社会物理学0、/社会现象学0的双向/决裂0,是对社会人类学/参与性观察者0角色的颠覆。
布尔迪厄社会学方法论带给教育研究者的,决不仅仅是可以直接套用的程序,而是具有根本性意义的视界和眼光。
经由一种新的视界和眼光,教育、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诸多根本性问题,都可能获得新的阐释,并因而展现出新的形象与势态。
关键词:布尔迪厄;社会科学;方法论;教育研究;社会物理学;社会现象学;关系性思维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33(2009)03-0020-04近年来,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PierreBourdieu)的思想越来越多地被我国教育学者所关注。
其富有特色的概念,如/场域0、/文化资本0、/惯习0等也逐渐成为我们分析教育问题的概念工具。
但是,在将这些概念工具单独剥离出来进行解读和使用时,我们切不可忘记加纳姆(N icholas Garnha m)和威廉姆斯(Ray mond W illia m s)的忠告:/对一个内容丰富、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和跨越许多领域的相关经验研究,如果采取零碎片面的方式加以吸收,,那只会导致对该理论的严重的误读。
0[1](P3)事实上,布尔迪厄构造出的概念工具,不仅是其方法论思想的构成/元素0,而且,每一个精巧的概念工具中,都几乎/全息性0地浓缩了布尔迪厄的方法论思想。
这一点常常被教育学者所忽视。
因此,从概念工具出发的研究,一方面要从中透析出布尔迪厄的方法论观照,另一方面则需不断返归布尔迪厄的思想整体,以便领悟其深邃的方法论思想所特有的解释力与穿透力。
一、双向/决裂0当布尔迪厄的名字见诸学术界时,他首先是作为一个民族学和社会人类学者的形象受到关注的。
但是,对阿尔及利亚的人类学研究经历,使得布尔迪厄与传统人类学研究所主张的/参与性观察者0立场走向了决裂。
如他个人所说,决裂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在面对政治上的弱势群体时,这种所谓的/参与性观察者0的角色定位令他心存/愧疚0。
他希望能够/有所作为0,以消除/良心上的愧疚0。
正是在这样的立场之下,布尔迪厄致力于将/实践0从学术界普遍存在的/学究式谬误0中解放出来。
但是,令人惊奇的是,布尔迪厄所构想的/解放0,居然是让实践的逻辑从/清晰0返归/模糊0。
在他看来,一种/多少有些含糊不清0的实践逻辑,尽管是令人遗憾的,但却往往是更为本原的,并且是在与/世界的日常关联0中真实敞开着、展现着的。
[1](P24-45)从布尔迪厄略显生涩的论述中,我们不仅能够解读出一种独特的实践观,而且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方法论变革的力量。
这一变革首先是以一种/双向决裂0的形态出现的。
(一)与社会物理学决裂在布尔迪厄那里,社会物理学(socia l phys 2ics)是社会学研究者用以透视社会的一种/透镜0。
客观主义、结构主义和实证主义知识观便是这一透镜透视出的知识结果。
早在孔德时代,模仿物理学结构,建构一种社会物理学的理想就深深扎根于社会学研究传统中。
尽管之后的社会学发展已经逐渐/克服0了这一偏执的信念,走向了一种多元化的研究路径。
但是,这一信念却并第26卷第3期孙元涛:布尔迪厄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未/根除0,甚至于它常常作为社会学者群体的一种/集体无意识0,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学研究的发展路向。
在布尔迪厄看来,社会物理学将社会看作一种客观的结构,研究者可以从外部加以把握,可以无视居处于其间的人们的各自看法而从物质上观察、测量和勾画这种结构的关联接合。
布尔迪厄认为,这种社会物理学式的解读社会的方式,只能消极地把握实践,最多只能用/学究0式的对实践的思考来替代行动者的立场。
[1](P7-8)布尔迪厄并不完全否认社会客观结构的存在,但是他同时认为,个体的社会活动既促生着对于这些结构的实践性把握(practical mastery),也在这种把握中得到发展。
实践并不全然遵从研究者所揭示出来的理论的、超时间的、逻辑的模式,相反,/行动者实践性地组织他们的行动,而不是寻求满足逻辑连贯的形式标准0。
正因如此,/实践对客观结构具有建构性,而对社会生活的僵化的客观主义解释所不能说明的正是这一点0[2](P68-69)。
(二)与社会现象学决裂与社会物理学形成鲜明对比,在社会现象学(social pheno menology)的透镜中,社会就像是从个人的决策、行动和认知中涌现出来的产物;世界因此变得亲切熟悉并饱含意义。
在布尔迪厄看来,社会现象学的立场认识到了在社会持续不断的生产过程中,那些世俗知识、主观意义和实践能力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认识到了人的能动性在社会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这种立场将社会结构理解为只是个人策略和分类行为的聚合,因而无法说明社会结构的韧性;无法解释现实社会生产过程本身得以被生产的缘由及其所遵循的原则。
[1](P9-10)换言之,在布尔迪厄这里,社会现象学过多地关注到了行动者对于社会的建构性作用,却忽略了实践活动本身就是被一定社会情境形塑而成的,/忘记了行动者是在自己所处的、等级化地建构的社会空间中的特定位置出发来划分与建构自己对社会世界的理解的0[2](P68-69)。
布尔迪厄认为,无论是社会物理学还是社会现象学,在本质上体现的都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在一种存在固有缺陷的透镜中,人们看到的只能是褊狭的、残缺的社会图景。
事实的情况是,/世界塑造了人类,人类也给这个世界塑造了意义0。
社会学研究既要抛弃那种/将行动者-打发去度假.的机械结构主义0,也要杜绝那种过度渲染意志和实践能动性的/目的论个人主义0[1](P7-10)。
在完成这种/双重决裂0之后,布尔迪厄/捧0出了他的方法论武器)))关系性思维。
二、走向关系性思维/关系性思维0是布尔迪厄社会学观念的核心。
在布尔迪厄看来,与实体性思维/只承认直接为日常经验直觉所把握的现实0不同,关系性思维倡导的是/相互关联地思考0[2](P71)。
在布尔迪厄这里,这种/相互关联地思考0并不是为了反对/非此即彼0式对立思维而构造出的/既此又彼0的庸俗折衷,而是力图回返世界原本图像的一种思维方式上的努力。
布尔迪厄的这种努力,首先是通过概念的构造表达出来的。
而每一个构造精巧的核心概念中都全息性地浓缩了其方法论思想。
限于篇幅,这里谨以/惯习0与/场域0为例加以阐发。
(一)/惯习0与/场域0在布尔迪厄这里,惯习(hab itus)是/由-积淀.于个人身体内的一系列历史的关系所构成,其形式是知觉、评判和行动的各种身心图式0[1](P17)。
/一种既是内在主观精神状态,又是外化在客观的行动表现中;既是主观思想心态的向外结构化的客观化过程,又是客观环境(包括历史环境)的各种条件向内被结构化的主观化过程。
0是/个人社会、主观与客观、内在与外在的关系的中介物和转换环节0[3](P123-124)。
/惯习0不同于习惯,因为习惯往往显现出自发性、重复性、机械性或惰性倾向。
而布尔迪厄所设想的惯习则兼具建构性、创造性、再生性和被建构性、稳定性、被动性两方面的心态结构,是在外在化、现实化、历史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却又同时返回到客观与历史中去。
布尔迪厄之所以避开/习惯0,使用/惯习0这个词汇,是为了突出某种/强有力的生成机制0。
他希望这一概念能够表达某种被大多数社会学家所忽略的、存在于行动者性情倾向体系中的一种生成能力、技艺。
因此,惯习是一个兼备了能动性与生产性的社会学概念,而它之所以具有生成性,就在于它不仅承载了个人所经历的全部历史,成为个人生活历程在此时此地的浓缩,而且重要的是,人从来不是个人历史的单纯承受者,而是个人生活道路的创造者,人的这种创造性和创造力,发端于人的惯习。
惯习是一个既可以21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9月使外在客观结构内在化又能通过惯习行动的生产使内在结构外在化的、同时连接着客观结构与惯习行动(实践活动)的心灵与身体的结构。
[4](P174-178)何为场域?布尔迪厄认为,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fie l d)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 w or k),或一个构型(confi g uration)。
正是在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之上的决定性因素之中,这些位置得到了客观的界定。
[1](P133-134)/场域0这个词的中文译法,较为传神地凸显出了布尔迪厄的关系性思维。
/域0字蕴含着社会空间的含义,任何人,并且任何人的任何实践行为,都是处于特定的社会空间结构中。
/场0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动力学意涵。
它是一种虚灵的力量。
虽无形,却又实在。
无形却又实存,无所在却又无处不在。
这是作为关系范畴存在的场域的重要特点。
人身处其中,无法逃逸。
不仅无法逃逸,而且正是因为/你0的存在,使得场的结构、力量、力量产生作用的方式等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因此,/场域0这一概念实际上表达的是人与他身处其中的社会空间结构、社会人际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
与实体不同,/关系0作为一种存在形态是/虚0的,是眼睛看不到的。
但是,/看不到0并不意味着不存在。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它并非实体,才使得它可以不受空间广延性的限制,从而具有了较之实体更为强大的渗透力。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布尔迪厄或许是略带俏皮地改造了黑格尔(GeorgW ilhel m Friedrich)的著名/公式0,提出了/现实的就是关系的0[1](P133)这样的命题。
(二)实践的逻辑基于关系性思维,在布尔迪厄这里,即便是一种看似简单的实践,也孕伏着非常丰富复杂的关系。
至少,实践总是/全息性地0渗透着实践主体的惯习,/凝缩式0反映着场域中各种复杂的关系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利益博弈。
而且,实践总是在时间之中展现着的实践,它的时间结构,亦即它的节奏、速度,或曰它的方向性,构成了实践的意义。
因此,实践并不是理论的直接派生,也并非实践主体的个人主义的/表演0。
只要实践主体是意识清晰的,那么,实践就/不可能遵循理论家所设想的那种逻辑,也常常不可能按照行动者事先的规划去行事,因为千变万化的制约因素总是迫使行动者不是按照理论可能性而是根据现实可能性对行为路径或行为模式做出选择0[5](P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