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理学 第八章 生殖毒理学

合集下载

食品毒理学--第八章--生殖毒理学精选全文完整版

食品毒理学--第八章--生殖毒理学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八章生殖毒理学和发育毒理学第一节概述一、哺乳动物的繁殖过程--生殖发育过程,是哺乳动物繁衍种族的生理过程生殖发育其中包含生殖细胞发生,即精子发生和卵细胞发生、配子的释放、性周期和性行为、卵细胞受精、受精卵的卵裂、胚泡的形成、植入或着床、胚胎形成、胚胎发育、器官发生(或称器官形成)、胎仔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直至性成熟的整个过程。

二、外源化学物对生殖发育的影响➢干扰生殖发育的任何环节并造成损害作用。

➢可以通过对内分泌系统特别是对性腺的作用,发生间接的影响。

➢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也有调节作用,通过下丘脑-垂体-睾丸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两条途径作用于生殖发育过程。

外源化学物对生殖发育损害作用的特点➢生殖发育过程较机体其他系统更为敏感➢外源化学物对生殖发育过程影响的范围较为广泛和深远➢生殖毒理学(reproductive toxicology)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殖细胞发生、卵细胞受精、胚胎形成、妊娠、分娩和哺乳过程的损害作用及其评定,评定方法即为生殖毒性试验。

➢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对胚胎发育、胎仔发育以及出生幼仔发育的影响及其评定,评定方法称为发育毒性试验,其中主要为致畸试验。

第二节生殖毒性及其评定一、生殖毒理学历史。

二、生殖毒性外源化学物对生殖的过程的损害作用可以表现为性淡漠,性无能或各种形式的性功能减退。

雌性可出现排卵规律改变,月经失调或失经,卵巢萎缩,受孕减少,胚胎死亡,生殖能力的降低不孕或不育等;雄性可表现为睾丸萎缩或坏死,精子数目减少。

1、外源化学物的雄性生殖毒性对睾丸生精细胞的影响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对性功能和生殖功能的影响1)对睾丸生精细胞的影响●棉酚影响睾丸功能的典型外源化学物CS2 工业污染物引起睾丸萎缩,精子生成障碍;对生殖细胞有致突变作用。

●重金属铅、镉、汞、锰等损害形态、功能,如精子畸形率↑、精子数和精子活动率↓●农药生精↓、精子畸形率↑、睾丸萎缩、性功能减退等2)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精子数目、精子的发育成熟、活动率、活动能力等3)对性功能和生殖功能的影响性欲功能降低、阳痿、雄性不育等2、外源化学物的雌性生殖毒性●对卵细胞的影响●对内分泌的影响●对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环境因素尤其是化学物工业污染物、农药、重金属、毒素等三、生殖毒性的评价外源化学物对生殖过程作用的评定主要通过生殖毒性试验来进行。

食品毒理学:第八章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食品毒理学:第八章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Ames检测方法:
❖首先一组雄性大鼠进行腹腔注射芳香族化合物如多 氯联苯油溶液等。以诱导大鼠肝脏酶系的活性,4
食品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 评价程序和方法》 GBl5193.1—1994
急性毒性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致畸 试验,30 天喂养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繁 殖试验,代谢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致癌 试验
化妆品 《化妆品安全性评价 程序和方法》 GB7919-87
消毒产品 《消毒技术规范》第 8 章:消毒剂毒理试 验的程序和方法
第八章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 价程序
什么是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通过动物实验和对人群的观察,阐明 某种物质的毒性及潜在的危害,对该 物质能否投放市场作出取舍的决定, 或提出人类安全的接触条件,即对人 类使用这种物质的安全性作出评价的 研究过程称为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toxicological safety evaluation)。
▪ (1)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用微生物 ▪ (2)污染食品的有害物质 ▪ (3)新食物资源及其成分 ▪ (4)食品中其他有害物质
2 对受试物的要求
(1)提供受试物的有关资料
▪ 化学结构、组成成分和杂质 、理化性质、化学物的定 量分析方法、原料和中间体
(2)受试物必须是符合既定的生产工艺和配方的规 格化产品
❖世界各国对化学物质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 价均以人类使用相对安全为前提。要知道,
绝对的安全是不可能存在的,评价的依据
是人类或社会能够接受的安全性。我国对 不同物质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中,对安 全性的要求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 允许下的安全,指我国社会发展到现今阶 段所能接受的危险度水平。
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的原则
急性毒性试验,皮肤、 急 性 毒 性 试 验 , 皮 粘膜试验(皮肤刺激、 肤、粘膜试验 致敏、光毒、眼刺激)

食品毒理学

食品毒理学

∙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外源化学物:食品除了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外,也可能含有身体非必需的甚至有害生物或化学物质。

∙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体内实验法、体外实验法(游离器官、细胞、细胞器 ) 2人群调查 3流行病学研究∙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能对活的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质对机体的易感部位引起有害生物学作用的能力。

既是一种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

毒性作用分类: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非损害作用:是指机体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都是暂时的和可逆的,并应在机体的代偿能力范围之内。

损害作用: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相反,是指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改变是持久的和不可逆的。

特点:1机体的正常形态、结构、功能、生长发育过程受到严重影响,寿命缩短。

2造成机体功能容量的各项指标改变,维持体内的稳态能力或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降低。

3生理、生化和行为方面的指标变化超出正常值范围等。

4机体对其它某些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

∙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生物学标志: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

∙包括:暴露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易感生物标志物∙一般剂量:系指给予机体的外来化合物数量或机体接触外来化合物的数量。

∙致死剂量(LD):致死剂量是指某种外源化合物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系指外源化学物能引起一群受试动物50%死亡所需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绝对致死量(LD100):系指外源化学物能引起一群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最小致死量( LD01 或MLD或LDmin):系指外源化学物能引起一群受试动物个别死亡所需最低剂量。

食品毒理学教学课件

食品毒理学教学课件

n ⑴遗传毒性试验:目的是对受试物的遗传毒性以 及是否具有潜在的致癌作用进行筛选。
n ⑵传统致畸试验:目的为了解受试物对胎仔是否 具有致畸作用;
n ⑶短期喂养试验:又称30天喂养试验,了解其毒 性作用,并可初步估计最大无试验包括90天喂养试验、 繁殖试验以及代谢试验。
食品毒理学教学
12
南京汤山镇严重食物投毒中毒事件
n 2002年9月14日南京汤山镇发生300余人中毒, 46人死亡的严重食物投毒中毒事件。
➢ 嫌犯因生意竞争而投“毒鼠强”--剧毒急性杀鼠剂, 对哺乳动物有剧毒。
➢ 毒鼠强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 ➢ 食物投毒事件引起了全国的关注,餐饮行业生安全问
题凸显出来。
影响因素的三方面: 毒物构效关系的例子: 脂水分配系数 毒物进入机体速度几种途径的比较
食品毒理学教学
30
n 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一般毒性作用的定义及分三类; 急性毒性的定义及试验目的; 三种试验对动物选择的要求; 霍恩法计算LD50;
食品毒理学教学
31
n 霍恩法计算LD50
4个剂量组; 组距:2.15倍,3.16倍; 每组动物4只或5只;
食品毒理学教学
6

饮水型氟中毒


氟斑牙
食品毒理学教学
7
吉林某村氟中毒严重
食品毒理学教学
8
内蒙古饮水型 砷中毒
食品毒理学教学
9
痛痛病(Ita ita disease)
n 大腿、腰和关节痛, 随后发展为全身,造 成病理骨折、骨骼变 形,从而导致呼吸和 进食困难。
n 多见于40岁以上的 妇女
食品毒理学教学
食品毒理学教学
39

食品毒理学

食品毒理学

一、名词解释1.原癌基因: 调控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正常细胞基因, 突变后转化称为致癌的癌基因。

2、化学致癌: 由外源化学物引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

3.生殖毒性: 外源化学物对雄性和雌性生殖功能或能力以及对后代产生的不良效应。

4.性腺毒性: 外源性化学物质对性腺的损害作用5、食品毒理学: 是研究食品中外源性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 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6.毒物:在一定条件下, 以较小剂量进入生物体后, 能与生物体之间发生化学作用并导致生物体器官组织功能和(或)形态结构损害性变化的化学物质。

7、毒性:外源性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 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包括一般性的损害、正在发育胎儿的损害(致畸胎)、遗传密码改变(致突变)、引发癌症(致癌性)的能力等。

8、生物转运: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

9、生物转化: 指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过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

10、被动转运: 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体内由高浓度想低浓度自动转运的过程。

11.主动转运: 在载体和ATP的参与下, 外源性化学物质体被有选择行的被运输的过程12.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 未被代谢的化学物原形和代谢产物, 不经体循环就被肝脏代谢和排泄的现象。

13.血脑屏障: 指脑毛细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和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和脑脊液之间的屏障。

14、胎盘屏障: 由位于母体血液循环系统和胚胎之间的几层细胞构成, 是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之间的屏障。

15.生物半衰期: 进入机体的外来化学物由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生物半衰期。

16.肠肝循环: 化学毒物及其代谢物由胆汁进入肠道。

一部分可以随粪便排出, 一部分由于肠液或者细菌的酶催化, 增加其脂溶性而被肠道重吸收, 重新返回肝脏, 形成肝肠循环。

食品专业教学大纲--《食品毒理学》教学大纲

食品专业教学大纲--《食品毒理学》教学大纲

《食品毒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200017学时:32学分:2授课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教材:刘宁,沈明浩主编.食品毒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主要参考资料:1.Helferich,William.Food Toxicology.CRC Press,20002.祝寿芬,裴秋玲.现代毒理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 3.杨晓泉编著.食品毒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4.李龙主编.现代毒理学实验技术原理与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5.史志诚主编.动物毒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6.梁运霞主编.动物源食品毒理学基础及检验.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食品毒理学》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选修课。

食品安全是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食品毒理学是食品安全性的基础。

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以评定食品的安全性。

食品毒理学的作用是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所含的内源化学物质或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确保人类的健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食品中外源化学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掌握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食品毒理学研究的新技术及发展方向,以适应日益严格的食品安全检验、评价等工作的需要。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从理论上掌握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食品中外源化学物吸收、分布、转化的基本原理、引起毒性损伤的机制、影响毒作用的因素;了解食品外源化学物的基础毒性,遗传毒性、生殖毒性、免疫毒性、神经及行为毒性的损伤特点和试验方法;掌握食品外源化学物分析和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原理、法规、程序。

考试方式:平时学习(10%)、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10%)、闭卷考试(80%)。

食品毒理学

食品毒理学

绪论食品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卫生安全、无毒无害;含有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和有益成分;感官性状良好、可被人体接受。

1食品中主要的外源化学物质:天然物、衍生物、污染物、添加剂。

2毒性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摄入的剂量。

毒理学奠基人:西班牙的Orifila。

17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个体观察、流行病学观察。

2毒理学实验可采取整体动物、游离的动物肝脏、组织、细胞进行。

根据采用的方法不同,可分为体内试验(也称整体动物实验)、体外实验(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研究)、人个体观察(仅限于低浓度、短时间的接触,并且毒作用应有可逆性)、流行病学研究.3体外试验是利用什么进行研究:游离器官、细胞、细胞器。

3体外试验有:大量全胚胎培养、胚胎细胞团培养、生精细胞与旧质细胞共培养、现代食品安全性六大问题:营养失控、微生物致病、自然毒素、环境污染物、人为加入食物链的有害物质、其他不确定的饮食风险。

9食品毒理学的作用: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的安全或安全范围,从而确保人类的健康。

第一章毒物的种类按其用途和分布范围可分为:工业化学品;食品中的有毒物质;环境污染物;日用化学品;农用化学品;医用化学品;生物毒素;军事毒物。

18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及性质影响因素:剂量,接触条件、接触途径,接触期限,速率和频率。

毒性作用分类:1速发或迟发型作用·2局部或全身作用·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4对形态或功能的影响·5过敏性反应·6特异体质反应。

损害作用的特点:1机体的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严重的影响,寿命亦将缩短;2机体功能容量或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降低;3机体维持稳态能力下降;4机体对其它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

反映毒作用终点的观察指标大致分为两类:特异指标;死亡指标。

生物学标志分类: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食品毒理学第八章

食品毒理学第八章
1、妊娠早期遭致病毒感染的孕妇。
2、接触了有毒物或受到过辐射的孕妇。
3、应用过不良药物的孕妇。 4、饲养家猫的孕妇。猫是弓形虫体病的传染源。孕妇感染此病后生下的 婴儿可能患有先天性失明、脑积水等。 5、经常化浓妆的孕妇。化妆品中含有铅、汞等有毒物质,这些物质被孕 妇的皮肤吸收后,可透过血胎屏障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影响胎儿发育。 6、经常情绪不好的孕妇。人的情绪变化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多少有关。 当孕妇出现忧虑、焦急、暴躁、恐惧等不良情绪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可 能阻碍胚胎某些组织的融汇作用,造成胎儿唇裂或腭裂等。 7、妊娠早期有过热浴史的孕妇。有些孕妇在怀孕初期常进行热水浴或蒸 气浴,过高的温度与闷热的浴室空气很容易影响胎儿大脑和脊髓的发育。
畸形、畸胎和致畸物
畸形—器官形态的异常
畸胎—具有畸形的胚胎或胎仔。 致畸物—指在一定剂量下,凡能通过母体对胚胎或胎儿正 常发育过程造成干扰,使子代出生后具有畸形的化合物。
致畸试验是评价外源化学物是否具有致畸作用的试验。
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 器官发生期的胚胎对致畸物最为敏感
大鼠器官发生期: 9-17 d 小鼠器官发生期: 7.5-16 d 家兔器官发生期: 11-20 d
怀孕期间应做四次B超
第一次:怀孕第5周至7周期间,发现是否怀孕,胚胎何 处着床,与停经时间是否相符。 第二次:怀孕11周至14周期间,测量胎儿颈部透明带, 可以预测90%左右的染色体异常风险性。 第三次:怀孕20周至26周期间,胎儿形态学检查,系统 筛查排除孩子有没有大的畸形、无脑儿、开放性脊柱裂, 对胎儿发育进行评估,这也是做三维彩超的最佳时间。 第四次:怀孕32周至34周,主要做生长测量和胎儿宫内 情况评估。了解胎盘的位臵、羊水量的多少及晚期妊娠时 的胎盘功能等,有利于安全地分娩。

2014毒理学重点

2014毒理学重点

毒理学老师划的重点考试题型:一、选择题二、填空题(名词解释穿插在里面)三、判断题四、计算题(送分题:联合作用类型)五、问答题第一章绪论(P8)1、食品毒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定义: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性质、来源及对人体损害的作用与机制,评价其安全性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以及提出预防管理措施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外源化学物?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础(P33)(主要考名词解释)1、名词解释:什么是毒物、毒性、毒作用?各自如何分类?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进入人机体后,积累一定的量,能与体内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变化,扰乱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的有害物质。

按人们接触得方式,以接触较小剂量时,可引起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化学物。

分为外源性化学物(包括人为添加的、食品生产原料自身产生或有害微生物产生的、无意加入的、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内源性化学物(食品在人体内消化、吸收以及代谢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中间产物或终产物)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集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简化为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分为剧毒、高度毒、中等毒、低毒、微毒。

毒性作用:也叫毒性反应,指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发生生理生化技能异常或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的反应。

分为变态反应(也叫过敏反应、超敏反应)、特异体质反应、速发与迟发作用、局部与全身作用、可逆与不可逆作用、功能、形态损伤作用。

2、判断急性毒性的指标有哪些?毒性参数:上限参数&下限参数(安全限值ADI不是毒性参数)上限参数:在急性毒性试验中以死亡为终点的各项毒性参数,即致死剂量或浓度“: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MLC,LC01、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LD或LC下限参数:指有害作用阈剂量及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

生殖毒理学MicrosoftPowerPoint

生殖毒理学MicrosoftPowerPoint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对雄性生殖能力的损害作 用与机制
• 一)对雄性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 睾丸的功能由垂体前叶所分泌的促性腺激素进 行调节,而垂体前叶所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又由 下丘脑产生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促 性腺激素包括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 (LH)和间质细胞刺激素。卵泡刺激素能促进生 精上皮的增生和精子的成熟,间质细胞刺激素 能刺激睾丸间质细胞的发育及雄激素的分泌。
• 毒物:1,3DNB、MEHP、乙烯乙二醇单酯、 铅和棉酚
三、间质细胞
• 一)概述 • 功能:合成和分泌T • 毒物:雄激素受体拮抗剂、5α-还原酶抑制
剂睾酮生物合成抑制剂、多巴胺激动剂、 雌激素激动/拮抗剂
二、直接损害间质细胞功能的化学 物
• 直接损害间质细胞功能的化合物 • 1、外源性化合物:酮康唑,TCDD,二乙
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 一大类在环境中天然存在或污染的,可模 拟天然激素生理、生化作用,干扰或抑制 生物体神经、内分泌、免疫和生殖功能, 产生可逆或不可逆性生物学效应的化学物。
• 主要来源于石油、电子、塑料、涂料、农 药、医药等产品和某些食品中,在造纸、 化工、垃圾处理、汽车尾气排放、吸烟和 制药等过程中产生
• 某些毒物诱导血睾屏障改变可允许一些大 分子物质通过产生选择性损害
• 免疫球蛋白、碘化清蛋白以及某些小分子 物质均可通过血睾屏障
支持细胞-生殖细胞连接
• 作用:生殖细胞从生精上皮释放到近腔室 的数量减少,引起生殖细胞丢失。
• 主要毒物: • 2,5己二酮、1,3-二硝基苯、秋水仙素和
邻苯二甲酸盐类
生殖危害
• 美国男性工人职业性接触DBCP可引起少精、 无精及生殖细胞发育不全而导致不育

《食品毒理学》教学大纲

《食品毒理学》教学大纲

食品毒理学教学大纲(第二次修订)河北经贸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教研室编2011年3月编写说明食品毒理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其主要任务是阐明环境中有害因素对机体损伤作用的一般规律、作用机理及评价和管理损害作用的方法。

食品毒理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操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掌握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大纲的内容共有七部分,即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考核目标、复习思考题、参考书目、课时分配等。

按照新的形势要求和我校课程改革的设想,我们再一次对本大纲进行修订,修订后。

由贾艳菊老师修正、审核,定稿。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教研室2011年3月课时分配表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食品毒理学概述第二节食品毒理学和食品安全性第三节国外食品安全评价概况第四节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第一节定义和术语第二节剂量、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第三节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第四节安全限值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第一节生物膜第二节吸收第三节分布第四节排泄第五节毒物动力学第四章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第一节生物转化概述第二节 I相反应第三节 II相反应第四节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激活、抑制和阻碍第五章毒作用机制第一节终毒物的形成第二节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第三节毒物对生物膜的损害作用第四节毒物对细胞钙稳态的影响第六章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第一节化学因素第二节机体因素第三节环境作用第四节毒物的联合作用第七章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第一节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第二节蓄积毒性作用及其评价第三节亚慢性、慢性作用及其评价第八章化学毒物的致突变作用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化学毒物的致突变类型第三节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的机理及后果第四节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的研究方法第九章外源化学物的致癌作用第一节化学致癌物质第二节化学致癌过程第三节化学毒物致癌性的判别第一十章危害度评价和安全评价方法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危害度评价第三节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概念及意义第四节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的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食品毒理学的概念,了解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学科任务、研究方法、发展简史;了解食品毒理学和食品安全性的关系;了解国际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关系【重点和难点】食品毒理学的概念、研究方法【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实例分析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学内容】第一节食品毒理学概述一、食品毒理学定义1.毒理学2.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二、学科的性质地位三、学科内容和任务四、研究方法1.整体动物实验法2.体外实验法3.人体观察4.流行病学研究五、发展历史第二节食品毒理学和食品安全性一、食品毒理学是食品安全性的基础二、食品的安全性或危害度评价是毒理学的重要内容三、食品安全性的现代问题第三节国外食品安全评价概况一、食源性危害关键检测技术二、食源性疾病与危害的检测、溯源和预警技术三、食源性危害的人群接触评估和健康效应四、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加工食品的安全性和评价五、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六、食品安全标准【思考题】1. 什么是食品毒理学?2. 食品毒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毒理学重要概念、剂量-反应关系,掌握常用毒性指标及意义,熟悉安全限值指标及意义,了解剂量反应关系的转换【重点和难点】毒理学的基本概念【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内容】第一节定义和术语一、毒性、毒物和毒作用1.毒性2.毒物3.毒性作用及其分类二、损害作用和非损害作用三、毒效应谱四、靶器官五、生物学标志1.接触生物学标志2.剂量生物学标志3.易感生物学标志第二节剂量、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一、剂量二、量反应和质反应三、剂量-量反应关系和剂量-质反应关系四、剂量-反应曲线第三节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一、致死剂量二、阈剂量三、最大无作用剂量四、毒作用带第四节安全限值一、每日允许摄入量二、最高容许浓度三、阈限值四、参考剂量【思考题】1.什么是毒物、毒性、毒作用和毒作用剂量2.急型毒性指标包括哪些?3.什么是靶器官?4.致死剂量包括哪些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机体吸收外源化学物的途径和影响因素,掌握毒物在体内的分布和贮存,掌握毒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了解毒动力学的研究内容【重点和难点】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代谢【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学内容】第一节生物膜一、生物膜的组成二、生物膜的物质转运方式1.被动运输2.主动运输3.膜动转运第二节吸收一、经胃肠道吸收二、经呼吸道吸收三、经皮肤吸收四、经其他途径呼吸第三节分布一、毒物在体内的贮存二、机体的屏障作用三、特殊的膜转运机制第四节排泄一、经肾脏排泄二、经肝与胆排泄三、经肺和其它途径排泄第五节毒物动力学【思考题】1.机体对化学毒物的处置包括哪几个方面?什么是生物转运?2.什么是生物膜?生物膜主要有哪几个功能?3.什么是分布?毒物是如何在体内贮存的?4.毒物是怎样被排泄出体外的?第四章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生物转化反应意义,掌握生化转化的过程,熟悉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激活、抑制和阻遏【重点和难点】I相反应、II相反应【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内容】第一节生物转化概述一、生物转化的意义二、生物转化的模式三、毒物代谢酶的特征和分布四、毒物代谢转化的要点第二节 I相反应一、氧化作用1.细胞色素P450酶系2.微粒体含黄素单加氧酶3.醇、醛、酮氧化-还原系统和胺氧化4.过氧化物酶依赖性的共氧化反应二、还原作用1.醇脱氢酶2.乙醛脱氢酶3.二氢二醇脱氢酶4.钼水解酶三、水解作用1.硝基和偶氮还原2.羰基还原作用3.二硫化物、硫氧化物和N-氧化物还原4.醌还原第三节 II 相反应一、乙酰化结合二、甲基化结合三、葡糖醛酸结合四、硫酸结合五、氨基酸结合六、谷胱甘肽结合第四节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激活、抑制和阻碍一、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阻遏二、毒物代谢酶的抑制和激活【思考题】1.什么是生物转化?生物转化的意义是什么?2.经过代谢活化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可分为几类?3.代谢反应过程为哪几相?其定义是什么?4.生物转化的I相反应主要包括哪些反应?举例说明第五章毒作用机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外源化学物增毒现象,熟悉终毒物与靶分子的作用,掌握外源化学物对细胞膜和细胞钙稳态的影响【重点和难点】自由基、外源化学物对细胞膜和细胞钙稳态的影响【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内容】第一节终毒物的形成一、终毒物二、毒物产生毒性的可能途径三、解毒四、自由基1.自由基的定义2.自由基的类型3.自由基的来源4.自由基对生物大分子的损伤5.自由基的解毒第二节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一、靶分子的属性二、终毒物与靶分子之间的反应类型三、终毒物对靶分子的效应第三节毒物对生物膜的损害作用一、毒物对膜组成成分的影响二、毒物对膜生物物理性质的影响1. 对膜通透性的影响2. 对膜流动性的影响3. 对膜表面电荷的影响第四节毒物对细胞钙稳态的影响一、细胞钙稳态1.钙在体内的存在方式2.细胞钙稳态3.钙在细胞功能调节中的作用4.细胞内钙离子的调控二、细胞钙稳态的紊乱与毒性三、钙稳态失调的机制【思考题】1.外来化合物对生物膜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影响?2.什么是细胞钙稳态?外来化学毒物是如何影响细胞钙稳态?3.机体内自由基的来源主要有哪些方面?自由基如何损害生物大分子?4.什么是共价结合?共价结合主要引起大分子哪些损伤?第六章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影响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化学物因素、机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外源化学物联合作用及类型;理解选择毒性的毒理学意义;了解环境基因组计划【重点和难点】影响毒性作用的化学因素和机体因素、基因多态性【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内容】第一节化学因素一、化学结构1.取代基2.构型3.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4.分子饱和度5.与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二、理化性质1.溶解度2.分散度3.挥发性4.电离度5.比重三、不纯物的含量四、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1.接触途径2.溶剂3.毒物浓度与溶剂4.交叉接触第二节机体因素一、物种遗传学的差异二、个体遗传学的差异三、机体的其他因素1.性别2.年龄3.健康状况4.营养状况第三节环境因素一、气象条件1.气温2.气湿3.气压二、季节和昼夜节律三、动物笼养形式第四节毒物的联合作用一、相加作用二、独立作用三、协同作用四、加强作用五、拮抗作用【思考题】1.主要有哪些机体因素影响毒性作用?2.主要有哪些环境因素影响毒性作用?第七章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一般毒性作用的概念、试验目的;熟悉一般毒性试验方法要点;熟悉蓄积毒作用的概念;了解蓄积毒作用的研究方法【重点和难点】一般毒性作用的概念、试验目的和试验要点;剂量选择和剂量分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内容】第一节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一、基本概念二、急性毒性试验目的三、急性毒性试验设计1.实验动物的选择2.实验动物分组及预处理3.实验动物喂养环境4.剂量选择及剂量分组5.实验动物染毒方法6.试验周期7.观测指标四、急性毒性评价五、LD50的计算方法第二节蓄积毒性作用及其评价一、基本概念二、蓄积毒性试验方法及其评价1.蓄积系数法2.生半减期法3.蓄积率及其测定三、关于机体耐受性第三节亚慢性、慢性作用及其评价一、基本概念及试验目的1.亚慢性毒性作用的基本概念及试验目的2.慢性毒性作用的基本概念及试验目的二、亚慢性毒性试验设计1.试验动物的选择及喂饲环境2.剂量选择与剂量分组3.试验动物染毒途径4.试验周期5.观察指标及选择三、慢性毒性试验设计1.试验动物选择及饲养环境要求2.剂量选择与分组3.接触途径4.试验期限5.观察指标的选择四、亚慢性、慢性毒性作用评价【思考题】1.何谓急性毒性?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什么?怎样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设计?2. LD50常用的计算方法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

《食品毒理学教案》

《食品毒理学教案》

《食品毒理学教案》教案章节:第一章食品毒理学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掌握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3. 理解食品毒理学在食品安全保障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定义:研究外源化学物质对食品的安全性、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研究对象:食品中的有害物质、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等。

2.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内容毒性评价:毒性物质的毒性作用、毒性机制、毒性剂量等。

安全性评价: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等。

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等。

3.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毒理学实验、毒代动力学实验等。

流行病学方法:暴露评估、疾病关联分析等。

计算模型:暴露-反应关系模型、风险评估模型等。

4. 食品毒力学的应用领域食品安全管理:食品法规标准制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

食品产业:食品安全控制、食品质量保障等。

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监测、食源性疾病防控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

2. 难点: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的具体操作。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食品毒理学》等相关教材或教参。

2. 课件:制作相关章节的教学课件。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食品中毒事件案例引入食品毒理学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

3. 讨论:分组讨论食品毒力学的应用领域,分享心得体会。

4. 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总结本章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案章节:第二章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二、教学内容1.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种类重金属:铅、镉、汞、砷等。

农药残留: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等。

食品添加剂:色素、防腐剂、甜味剂等。

微生物:细菌、病毒、霉菌毒素等。

2.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光谱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等。

食品毒理学重点

食品毒理学重点

食品毒理学重点整理绪论1.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的区别(1)概念不同:食品安全是种概念,食品卫生是属概念.(2)范围不同:食品安全包括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安全,而食品卫生通常并不包含种植养殖环节的安全.(3)侧重点不同:食品安全是结果安全和过程安全的完整统一. 食品卫生虽然也包含上述两项内容,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

2.常用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1)从方法学来分•微观方法利用生物化学、细胞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从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观察到多方面毒作用现象,其中包括一些极微小的毒作用表现。

•宏观方法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2)根据采用的方法不同•体内试验(in vivo test)实验对象采用哺乳动物,例如大鼠、小鼠、豚鼠、家兔、仓鼠(hamster)、狗和猴等。

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多在整体动物进行•体外试验(in vitro test)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3.毒理学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其他研究领域:法医毒理学、临床毒理学、环境毒理学、生态毒理学4.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外源化学物的定义毒理学: 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传统定义)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综合学科。

(现代定义)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 :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定义:靶器官、剂量-量反应关系、剂量-质反应关系、半数致死量LD50、NOAEL、生物学标志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8 第八章 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与规范

8 第八章 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与规范

流行病学时研究人群中疾病及健康相关事件发生和 分布的一门科学。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最重要的目的是确定疾病的病 因,以及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对策及措施提供 科学依据和方法。 设计周密的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对于确定毒物种 类、毒物的危害程度可提供最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确定人类致癌物的唯一确认方法只能是人群的流行 病学调查。
目前我国实施的有关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法律法规有: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农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新药(西药)毒理学研究指导原则》
《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 《食品功能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检测方法(试行)》
国际性相关组织或机构(P192)
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IPCS)




在50年代末期,通过对致癌作用的研究,人们发现致突变物和致癌物的 效应表现为“零” 阈值,即在零以上的任何剂量都可以产生效应。对于 这样的物质找不到安全限值,不能用原有的化学物质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特别是进入70年代以后, 发现的具有致癌潜力的化学毒物越来越多,而 且其中有一些或是难以完全消除、或是经权衡利弊后尚需应用的。有鉴 于此,发展了危险度评价的方法,提出了“可接受危险度”的概念。 1976年,美国环境保护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首 先提出并推荐了危险度评价系统,公布了致癌物评价指南,并成立了致 癌物评价小组。 1983年,美国国家科学研究顾问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任命专门小组制订颁发了危险度评价的程序,将其主要内容和步 骤分为四个部分,即危害认定、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和危险度 特征分析,总称为危险度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危险因素进行利弊 权衡,作出决策并制订标准和措施的过程称为危险度管理。 近些年来,危险度评价的方法发展得很快,不断完善。由于该方法具有 可定量、有预测性等优点,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美国EPA先后颁布 了有关致癌物、致突变物、发育毒物和生殖毒物等一系列危险度评价指 南。危险度评价已成为许多国家对各类化学毒物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

8章-食品中外源化学毒物的生殖毒性-

8章-食品中外源化学毒物的生殖毒性-

一、基本概念
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对胚胎发育、胎 仔发育以及出生幼仔发育的影响及其评定,评定方法称为发育毒性试验,其中 主要为致畸试验。
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 指出生前经父体和(或)母体接触外源性理化因素引起的在子代到达成 体之前出现的有害作用。具体表现可分为:
F0 (断奶或出生8周)
第一次交配 第二次交配 给予受试物8到12周
F1 a
观察三个月,喂饲普通饲 料,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
F1 b
断乳后给予受试 物8到12周
F2 a
观察三个月,喂饲普通饲 料,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
F2 b
断乳后给予受试 物8到12周
F3 a
F3 b
第四节 繁殖试验
两代一窝(和一代一窝)生殖试验
①发情周期的观察 ②排卵的观察 ③雌性激素检测 ④病理组织学检查
第三节 致畸试验
反应停 thalidomide
第三节 致畸试验
• 一、基本概念
• 生殖毒性(reproductive toxicity) 外源化学物对生殖过 程的损害作用,主要包括对生殖细胞发生,卵细胞受精, 胚胎形成,妊娠,分娩和哺乳过程的损害作用。评定方法 即为生殖毒性试验。 • 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 外源化学物对胚胎发 育,胎仔发育以及出生幼仔发育的损害作用。评定方法 称为发育毒性试验,其中主要为致畸试验.
第二节 雌性生殖毒性
一、雌性生殖细胞的生成过程
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卵子
二、外源化学物的雌性生殖毒性表现
1、对卵细胞的影响 2、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3、其它毒性作用 如对子代造成畸形、死胎、功能发育不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生殖毒理学和发育毒理学第一节概述一、哺乳动物的繁殖过程--生殖发育过程,是哺乳动物繁衍种族的生理过程生殖发育其中包含生殖细胞发生,即精子发生和卵细胞发生、配子的释放、性周期和性行为、卵细胞受精、受精卵的卵裂、胚泡的形成、植入或着床、胚胎形成、胚胎发育、器官发生(或称器官形成)、胎仔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直至性成熟的整个过程。

二、外源化学物对生殖发育的影响干扰生殖发育的任何环节并造成损害作用。

可以通过对内分泌系统特别是对性腺的作用,发生间接的影响。

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也有调节作用,通过下丘脑-垂体-睾丸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两条途径作用于生殖发育过程。

外源化学物对生殖发育损害作用的特点生殖发育过程较机体其他系统更为敏感外源化学物对生殖发育过程影响的范围较为广泛和深远生殖毒理学(reproductive toxicology)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殖细胞发生、卵细胞受精、胚胎形成、妊娠、分娩和哺乳过程的损害作用及其评定,评定方法即为生殖毒性试验。

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对胚胎发育、胎仔发育以及出生幼仔发育的影响及其评定,评定方法称为发育毒性试验,其中主要为致畸试验。

第二节生殖毒性及其评定一、生殖毒理学历史。

二、生殖毒性外源化学物对生殖的过程的损害作用可以表现为性淡漠,性无能或各种形式的性功能减退。

雌性可出现排卵规律改变,月经失调或失经,卵巢萎缩,受孕减少,胚胎死亡,生殖能力的降低不孕或不育等;雄性可表现为睾丸萎缩或坏死,精子数目减少。

1、外源化学物的雄性生殖毒性对睾丸生精细胞的影响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对性功能和生殖功能的影响1)对睾丸生精细胞的影响●棉酚影响睾丸功能的典型外源化学物CS2 工业污染物引起睾丸萎缩,精子生成障碍;对生殖细胞有致突变作用。

●重金属铅、镉、汞、锰等损害形态、功能,如精子畸形率↑、精子数和精子活动率↓●农药生精↓、精子畸形率↑、睾丸萎缩、性功能减退等2)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精子数目、精子的发育成熟、活动率、活动能力等3)对性功能和生殖功能的影响性欲功能降低、阳痿、雄性不育等2、外源化学物的雌性生殖毒性●对卵细胞的影响●对内分泌的影响●对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环境因素尤其是化学物工业污染物、农药、重金属、毒素等三、生殖毒性的评价外源化学物对生殖过程作用的评定主要通过生殖毒性试验来进行。

生殖毒性试验可以全面反映外源化学物对性腺功能、发情周期、交配行为、受孕、妊娠过程、分娩、授乳以及幼仔断乳后生长发育可能发生的影响。

1、雄性生殖毒性评价精子生成分析精子计数、形态观察、状态分析精子穿透试验精子体外受精试验睾丸中标志酶活性测定体外试验生殖细胞体外培养接触受试物雄性激素检测显性致死试验雄性生殖细胞遗传毒性检测雄性生殖毒性病理检查2、雌性生殖毒性评价体外试验动物试验辅助试验第三节发育毒性及其评定发育毒性基本概念生殖毒性的评价一、基本概念1、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指出生前经父体和(或)母体接触外源性理化因素引起的在子代到达成体之前出现的有害作用。

发育毒性具体表现为:生长迟缓:即胚胎与胎仔的发育过程在外源化学物影响下,较正常的发育过程缓慢。

致畸作用:由于外源化学物干扰,活产胎仔胎儿出生时,某种器官表现形态结构异常。

功能不全或异常:即胎仔的生化、生理、代谢、免疫、神经活动及行为的缺陷或异常。

胚胎或胎仔致死作用 :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在胚胎或胎仔发育期间对胚胎或胎仔具有损害作用,并使其死亡。

2、畸形、畸胎和致畸物畸形(malformation):器官形态的异常。

畸胎(terate):具有畸形的胚胎或胎仔。

致畸物或致畸原(teratogen):凡在一定剂量下,能通过母体对胚胎或胎儿正常发育过程造成干扰,使子代出生后具有畸形的化合物。

致畸试验:评定外源化学物是否具有致畸作用的试验。

3、胚胎毒性作用(embryotoxicity)外源化学物引起的胎仔生长发育迟缓和功能缺陷不全的损害作用。

其中不包括致畸和胚胎致死作用。

4、母体毒性作用(maternal toxicity)母体毒性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在一定剂量下,对受孕母体产生的损害作用。

具体表现包括体重减轻、出现某些临床症伏、直至死亡。

5、母体毒性作用与致畸作用关系具有致畸作用,但无母体毒性出现。

出现致畸作用的同时也表现母体毒性。

不具有特定致畸作用机理,但可破坏母体正常生理稳态。

仅具有母体毒性,但不具有致畸作用。

在一定剂量下,既不呈现母体毒性,也未见致畸作用。

6、畸形与变异在胚胎或胎儿出现器官形态结构异常称为畸形。

机体的形态结构或生理功能,在同一物种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或子代的个体之间,有时出现不完全相同的现象,为变异。

二、外源化学物发育毒性的评价—雌性生殖发育毒性评价1、生殖毒性评价生殖毒性试验2、发育毒性评价致畸作用评定主要依据是交配后母体受孕情况(受孕率)、妊娠过程情况(正常妊娠率)、子代动物分娩出生情况(出生存活率)、授乳哺育(哺育成活率)及断奶后发育情况等。

检查外源化学物对动物生育繁殖机能有无损害作用。

生殖毒性的评价试验试验方法原则受试动物:性成熟大鼠、小鼠或家兔剂量分组:一般设立三个剂量组(至少两个剂量组)和一个对照组染毒途径:动物接触受试物的方法应参照人类实际接触途径动物数:每组雌雄各16到20只,或雌16到20只,雄8到10只试验方案1 三代两窝两代一窝(和一代一窝)观察指标:⌦受孕率(%):反映雌性动物生育能力以及雌性动物受孕情况⌦正常分娩率(%):反映雌性动物妊娠过程是否受到影响⌦幼仔出生存活率(%):反映雌性动物分娩过程是否正常⌦幼仔哺育成活率(%):反映雌性动物授乳哺育幼仔的能力⌦除上述4个指标外,还应该注意出生幼仔是否有畸形存在,对死亡的幼仔应进行畸形检查,可为下一步致畸试验提供参考2、发育毒性评价致畸作用毒理学特点机理传统致畸试验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器官发生期的胚胎对致畸物最为敏感剂量与效应关系较为复杂剂量效应关系复杂的表现及原因致畸作用的剂量反应曲线较为陡峭致畸作用最大无作用剂量问题尚有不同意见物种差异以及个体差异在致畸作用中较为明显在不同动物并不一定都具有致畸作用,引起畸形的类型也不一致。

种间差异即同一物种中不同品系间存在的差异,在致畸作用中也极明显。

致畸作用机理Wilsom(1977)提出了畸形发生的9种机制,包括突变、染色体断裂、有丝分裂改变、改变核酸完整性或功能、减少前体或底物的补给、减少能源支持、改变膜特性、渗透压不平衡和酶抑制作用。

近年来在分子水平的研究有很大的进展,虽然胚胎有代偿机制弥补外源性化学物的影响,但是,是否产生畸形依赖于在致病过程中的每个步骤在损伤和修复之间的平衡。

致畸作用机理干扰基因表达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畸变损伤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翻译细胞调亡干扰细胞通过胎盘毒性引起发育毒性干扰母体稳态内分泌干扰作用传统常规致畸试验动物选择剂量分组动物交配处理胎仔检查动物选择:致畸试验的动物选择,除参照毒性试验中选择动物的一般原则,即食性和对受试物代谢过程与人类接近,体型小,驯服,容易饲养和繁殖及价廉外,还应特别注意妊娠过程较短、每窝产仔数较多和胎盘构造及厚度与人类接近等特点。

剂量分组先进行预试,目的是找出引起母体中毒的剂量。

最少设3个剂量组,另设对照组。

原则上最高剂量组,可以引起母体轻度中毒,即进食量减少、体重减轻、死亡不超过10%。

最低剂量组不应观察到任何中毒症状;中间剂量组可以允许母体出现某些极轻微中毒症状。

其剂量与高剂量和低剂量成等比级数关系。

一般,最高剂量不超过LD50的1/5~1/3;低剂量可为LD50的1/100~1/30。

动物交配处理每组动物大鼠或小鼠为12~20只,家兔8~12只,狗等大动物3~4只。

将性成熟雌雄动物按雌雄l:1或2:1比例同笼交配。

每日将已确定受孕雌鼠随机分入各剂量组和对照组。

出现阴栓或精子之日即为受孕0日,也有人作为第1日。

由于致畸作用有极为明确的敏感期,应精确掌握动物接触受试物的时间,必须在器官发生期。

胎仔检查自然分娩前1-2日将受孕动物处死,剖腹取出子宫及活产胎仔,并另行记录死胎及吸收胎。

一般大鼠在受孕后第19-20天,小鼠第18-19天,家兔在第29天。

下列几方面进行畸形检查:⌦外观畸形肉眼检查,例如露脑;⌦肉眼检查内脏及软组织畸形,例如腭裂;⌦骨骼畸形检查,例如颅顶骨缺损,分叉肋等。

畸形检查只限活产胎仔。

结果评定⌦活产幼仔平均畸形出现数:即根据出现的畸形总数,计算每个活产幼仔出现的畸形平均数。

⌦畸形出现率:即作为畸胎的幼仔在活产幼仔总数中所占的百分率。

⌦母体畸胎出现率 :即出现畸形胎仔的母体在妊娠母体总数中所占的百分率。

确定受试物是否具有致畸作用时需注意以下几点:⌦任何结果必须通过统计计算方法进行剂量组与对照组对比;必须具有统计学意义才能认为是阳性结果。

⌦应该掌握所用实验动物品系的自然畸形发生率。

⌦致畸作用中动物物种和品系差异较为显著,因此要求在两种动物进行试验。

由于物种差异,对动物不具有致畸作用的外源化学物对人是否致畸的问题,应格外认真对待。

发育毒性的替代试验大鼠全胚胎培养胚胎细胞微团培养小鼠胚胎干细胞试验发育毒性的体内预筛试验(C .K.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