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病变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儿童腹膜后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儿童腹膜后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神经节细胞瘤。男,5岁。
(二)神经节母细胞瘤
很难与神经母细胞瘤鉴别。 可能的区别是临床发展缓慢,病程更长,肿瘤边界较
神经母细胞瘤更清楚,强化程度稍低于神经母细胞瘤,
也常不易与神经节细胞瘤区别。
神经源性肿瘤 嗜铬细胞瘤 肾源性肿瘤 肾上腺肿瘤 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其它
神经节母细胞瘤。男,8岁。
神经节母细胞瘤。女,2岁。
神经源性肿瘤 嗜铬细胞瘤 肾源性肿瘤 肾上腺肿瘤 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其它
嗜铬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肿瘤直径往往大于2cm,最大超过10cm,呈圆形或椭圆形; 较小时密度均匀、边缘光滑,较大肿瘤因有坏死灶,密度 往往不均匀,15%有钙化; 嗜铬细胞瘤血供丰富,肿瘤往往显示中等至明显强化; 肿瘤明显强化和囊变是嗜铬细胞瘤的特征;



向椎管内扩展:MRI冠扫可以清楚地显示肿瘤经椎间孔进入椎管。
淋巴扩展:90%有肾门、肝门和腹膜后淋巴结大,增大淋巴结常不 易与原发肿瘤区分开来,还可以有远处淋巴结转移,特别是左颈淋 巴结的发现可避免巨大不可切除肿瘤的剖腹活检。
神经源性肿瘤 嗜铬细胞瘤 肾源性肿瘤 肾上腺肿瘤 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其它
直接扩展

与大血管关系:超中线的神经母细胞瘤沿椎体前缘扩展,肿瘤包绕 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动静脉(单侧或双侧)、腹腔动脉干和肠 系膜上动脉,脾静脉前移或包绕。 与周围脏器关系:压迫还是直接侵犯肝、肾有时在CT横断面扫描 上不能正确判断,以多平面MR显示更佳,同时需与肝、肾原发肿 瘤鉴别。围绕肾侵犯。
三、周围神经肿瘤
包括良、恶性的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青春期比儿童 时期更常见,通常为良性,少数可发生恶变。 影像表现 通常为位于椎旁孤立性病变,表现为边缘光滑的软组织 密度肿块,其中可含有囊变,含脂肪的黄瘤性成分或少

腹膜及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影像诊断

腹膜及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影像诊断

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的分区: 上腹腔:
右侧:肝上间隙、肝下间隙、肝裸区 左侧:肝上前间隙、肝上后间隙、肝胃陷凹、脾肾陷凹、 脾外侧间隙、网膜囊 下腹腔: 右侧:结肠下间隙、结肠旁沟 左侧:结肠下间隙、结肠旁沟 盆腔: 男性:直肠膀胱陷凹 女性:膀胱子宫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 腹膜后间隙: 双侧肾旁前间隙、双侧肾周间隙、双侧肾旁后间隙、中线 大血管区域、腹膜外间隙
定位: 1、腹膜后器官受压向前移位 2、包绕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静脉 3、脾静脉、胰腺、升降结肠向前移位 4、有部分较大病变定位困难
脂肪肉瘤
高分化型脂肪肉瘤(脂肪瘤样脂肪肉瘤、硬化性脂肪 肉瘤)、粘液性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圆形细 胞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但多种亚型共存的混 合型多见。脂肪瘤样脂肪肉瘤基本为脂肪,表现为脂 肪密度/信号,内见少许纤维条索影,粘液性脂肪肉瘤 为脂肪及液体混合密度/信号,多形性脂肪肉瘤、圆形 细胞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含脂肪少或不含脂肪, 与其他腹膜后恶性肿瘤影像鉴别困难。
检查方法: 腹膜:CT为主,平扫及增强扫描,阅片时务必调窗;MR。
检查方法: 腹膜后:CT、MR各有所长及不足,平扫及增强扫描。
腹膜及腹膜腔
正常表现:大部分腹膜结构不可见。
腹膜占位性病变: 1、转移瘤 2、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 3、腹膜假性黏液瘤 4、腹膜间皮瘤 5、肠系膜肿瘤 ……
腹膜后淋巴瘤
可同时累及腹膜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密度/信号均匀, 轻度均匀强化,较少融合,少部分可见坏死区,包绕血管而 不侵犯,“三明治”征,广泛累及上下腹部 。
鉴别诊断
淋巴结结核:密度不均匀,环形强化,主要累及上腹部,可 相互融合成“多房状”。
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原发病史,强化较明显,不均匀或环形 强化。

科室影像讲座系列之如何诊断和鉴别腹膜后肿瘤

科室影像讲座系列之如何诊断和鉴别腹膜后肿瘤
1、一些常见良性肿瘤特殊征象: 1.1、脂肪瘤:呈均一脂肪性低密度。 1.2、畸胎瘤:含有三个胚层组织结构而呈多种成 分的囊实性肿块,其中包括低密度脂肪组织、水样低 密度区、软组织密度区及高密度钙化灶。
1.3、神经源性良性肿瘤:包括神经纤维瘤、神经 鞘瘤和神经节、副神经节瘤(腹主动脉旁异位嗜铬细 胞瘤),通常位于脊柱两旁,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 组织肿块,密度可从水样到肌肉密度,增强实性部分 明显强化。
腹膜后肿瘤较为少见,发病率仅占全身肿瘤的0.32.0%,其中以间叶组织肿瘤多见,多为恶性(占80% 以上),以肉瘤多见。腹膜后肿瘤由于生长部位深, 周围器官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所以诊断困难,除 少数内分泌性肿瘤外,大多数病人就诊时肿瘤已相当 大。
二、腹膜后间隙范围
后腹膜腔前界为壁层腹膜,后界为腹横筋膜,上 起隔肌,下止盆隔,两侧以腰方肌外缘为界的潜在间 隙,故亦称腹膜后间隙。
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母细胞瘤、 恶性嗜铬细胞瘤、恶性神经鞘瘤、 神经纤维肉瘤
生殖细胞源性 良性畸胎瘤
恶性畸胎瘤、卵黄囊瘤(内胚窦 瘤)、绒毛膜上皮细胞癌、精原 细胞瘤
淋巴组织 淋巴瘤(惰性)
恶性淋巴瘤、转移瘤
脂肪瘤、淋巴管瘤、纤 间叶组织 维瘤、血管外皮瘤、平 (占20-60%) 滑肌瘤、横纹肌瘤、间
(一)腹膜后间隙交通: 肾前、后筋膜及侧锥筋膜将腹膜后间隙分为三个解 剖区,即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和肾旁后间隙。 ➢ 1、肾旁前间隙:位于腹后壁的壁腹膜、侧锥筋膜 和肾前筋膜之间区域,内有胰腺、十二指肠降部、 水平部及升部,升、降结肠等器官。 ➢ 2、肾周间隙:位于肾前筋膜与肾后筋膜之间的区 域,内有肾上腺、肾、肾脂肪囊和输尿管腹段等。
的腹膜外脂肪层使两侧在前方潜在相通。 ➢ 5、盆腔的病变可直接蔓延至腹膜后三个间隙,直

腹膜后淋巴瘤、转移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膜后淋巴瘤、转移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1
临床与病理
2
影像学表现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与病理
各个部位的恶性肿瘤均可转移至腹膜后间隙,但 以腹膜后器官、消化系统、盆腔、泌尿和生殖系统 的恶性肿瘤的转移最为多见。转移途径可经淋巴扩 散、血行传播、经肠系膜和韧带附着处直接扩散或 种植,但多以一种转移途径为主。就腹膜后肿瘤而 言,淋巴结转移瘤多于原发肿瘤。原发瘤部位不同, 其淋巴结转移途径和腹膜后淋巴结受累情况也就有 所不同。
影像学表现--CT
腹膜后转移瘤最常见的两种表现,即为实质性肿 块或淋巴结增大。实质性肿块表现多样,无特异性。 淋巴转移多位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部分腹膜后转 移瘤系由椎体转移瘤扩展而来,CT上除能显示软组 织肿块外,还能清晰显示椎体骨破坏的情况。
影像学表现--CT
✓增大的淋巴结可呈单一或多个类圆形结节影,边 缘清楚,呈软组织密度。
2
影像学表现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与病理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变主要侵 犯淋巴结和淋巴结外的网状组织。腹膜后淋巴瘤多 为全身淋巴瘤的一部分,但也可单发或为首先受累 部位。受累淋巴结多有增大,质地均匀,有时可有 小的坏死灶。
影像学表现—CT
✓表现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初期,淋巴结以轻-中度增大为主,表现为腹膜后
✓增大的淋巴结也可融合,呈分叶状团块,并可包绕 大血管及其主要分支。
影像学表现—CT
影像学表现—CT
女性,50岁,腰酸,消瘦2个月 低分化腺癌
影像学表现—CT
胰腺癌,腹主动脉 旁淋巴结转移
影像学表现—CT
结肠癌,腹主动 脉及下腔静脉旁 淋巴结转移
诊断
伴有明确原发恶性肿瘤的腹膜后单发、多发或 融合在一起的结节状肿块,应考虑淋巴结转移。 若无明确原发瘤病史,影像学上发现上述表现, 也应仔细寻找原发灶,以利于诊断。

腹膜腔和肠系膜影像学表现

腹膜腔和肠系膜影像学表现
4. MRI检查
作为CT检查后的补充技术,有利于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但细节显示稍逊于CT检查。
1. X线检查
二、正常影像表现
2. 超声检查
3. CT检查
正常壁层腹膜和脏层腹膜均不能直接识别,但可观察到其整齐光滑的边缘。增强CT可以看到 网膜、系膜和韧带其中血管的强化。正常情况下,无论平扫或增强检查,多不能确定网膜、 系膜和韧带的边界。
• 腹膜结核致腹膜均匀增厚
三、基本病变表现
网膜和系膜异常
网膜和系膜较常见的异常是炎性病变造成的水肿;炎性 肉芽肿或肿瘤侵润、转移所形成的结节或肿块,多发结 节也可相互融合而形成较大肿块。
• 急性胰腺炎致肠系膜根部水肿
四、疾病诊断
(一)腹膜腔感染性病变
①急性腹膜炎:绝大多数为继发性,常见于胃肠道穿孔、腹部外伤以及手术后并发 症等。 ②腹腔脓肿:腹腔脓肿是腹腔内化脓性感染局限于某些解剖间隙内,周围被纤维组 织或脏器包绕而形成。
三、基本病变表现
腹腔积液 正常时,腹膜腔内可有少量液体,当病变致腹膜 腔内有明显量液体时称为腹腔积液,即腹水。 少量游离腹腔积液聚集在腹膜腔最低位,即站立 位为盆腔腹膜陷凹,仰卧位时则为肝肾隐窝;大 量腹腔积液时,可占据腹膜腔各个间隙。
• 盆腔腹膜陷凹积液
三、基本病变表现
腹膜增厚
腹膜增厚可为均一增厚或结节状增厚,前者常见 于结核性腹膜炎和急性胰腺炎等,后者多为腹膜 原发或继发肿瘤。
腹膜腔感染性病变
结核性腹膜炎:病理分为以下三型
①渗出型:显示密度稍高于水的腹腔积液;腹膜较均匀增厚,增强后明显强化;大网膜有较多 渗出时呈污垢样改变。 ②粘连型:稍高密度的腹腔积液,常呈多发包裹性;网膜呈小片状增厚并有不同程度强化;肠 系膜增厚呈线状、星芒状改变。 ③干酪型:少见,多由渗出型、粘连型演变而来;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增大并环形强化;腹内 多发囊样病灶,常有分隔,增强后囊壁、分隔多为轻度强化,也可因复合感染而有明显强化。

腹膜与肠系膜病变的CT表现

腹膜与肠系膜病变的CT表现

腹膜是覆盖于腹壁和腹腔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膜,由内皮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

腹腔脏器表面的较薄腹膜称脏腹膜,腹壁表面的较厚腹膜称壁腹膜。

脏壁腹膜或脏腹膜之间,相互移行返折,形成了网膜、系膜和韧带等结构,内有血管、神经走行。

上述结构的病变统称为腹膜与肠系膜病变,此类病变种类较多、发病率不等,影像表现有较多相同、相似之处,易于漏诊、误诊。

本文收集经病理证实腹膜与肠系膜病例,结合文献复习,以期对此类病变提高认识。

一、炎症性病变(一)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继发于肺、肠等结核。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腹痛及发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原有肺结核病史,腹部触诊有揉面感有助于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

病变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病理表现:发病初期以腹膜、网膜等充血、水肿为主;当病变发展,腹膜、网膜及肠系膜出现不同程度增厚、黏连及渗出或伴有弥漫性小结节时,病理上以结核性肉芽肿为主;当病变进一步发展,系膜、网膜增厚、黏连更加严重时,病理上以纤维组织和干酪坏死为主,常伴结核性肉芽肿及肠黏连甚至肠梗阻表现。

CT表现:①腹水为中少量,壁腹膜增厚呈线带状,并有强化。

②肠系膜呈团片状、污垢状改变,并伴有环状强化的肿大淋巴结。

③大网膜增厚、黏连,部分呈饼状改变,强化明显。

结合患者年龄较轻,有结核病史者,临床表现以腹胀、腹痛、低热为主,病程较长,可进行CT诊断。

本组病理证实5例,均见腹水及网膜不同程度增厚,未见实性或囊性结节,其中3例伴肠系膜串珠样改变,肠系膜血管束增粗,2例见肠系膜区增大淋巴结影。

(二)肠系膜脂膜炎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慢性炎症,脂肪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往往呈不同比例混杂存在,当病变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时即称为肠系膜脂膜炎,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特发性炎性病变,部分学者认为与腹部手术有关,临床上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90%以上病人累及小肠系膜,偶累及结肠系膜,临床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厌食、发烧、乏力、消瘦、恶病质、大便习惯的改变等。

腹膜后纤维化的CT诊断与鉴别

腹膜后纤维化的CT诊断与鉴别

腹膜后纤维化的CT诊断与鉴别目的分析腹膜后纤维化的CT影像表现,探讨CT在腹膜后纤维化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纤维化的影像资料并进行总结。

10例均行CT平时及增强检查。

结果10例病灶中9例为肿块型,1例病灶呈弥漫性分布;肿块型病灶包绕下腔静脉、腹主动脉、腹腔干及一侧或双侧输尿管等,增强扫描病灶强化程度呈轻中度为主。

弥漫型病例累及范围较广泛,肾周组织、肝脏被膜及胸膜均见受累改变;肿块表现为密度均匀、形态欠规则并弥漫增厚软组织影。

结论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更全面地显示腹膜后纤维化的表现及其侵犯范围,为鉴别诊断提供非常有价值的线索,对临床诊断腹膜后纤维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签:腹膜后纤维化;螺旋CT;诊断腹膜后纤维化是一种少见病,其主要病变在腹膜后,常压迫腹主动脉、髂动脉、下腔静脉及输尿管等结构,产生相应症状。

该病原因不明,目前可能与药物、肿瘤、感染、外伤或手术等因素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1]。

腹膜后纤维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晚期由于腹膜后广泛纤维化导致输尿管与大血管受压而出现肾盂积水、肾功能不全、下肢水肿等[2]。

近年来普遍认为这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但由于症状隐匿,缺乏特征性表现,所以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常致误治[3]。

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5月~2015年6月经手术及活检病理证实的10例腹膜后纤维化病例,对其CT影像特点进行总结,提高对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15~57岁,平均年龄36岁,自发病至确诊时间为2个月~3年,平均约1年。

10例中有4例以进行性腹痛及腹胀痛为主要症状,其中1例有中等量腹腔积液;2例有肾积水及肾功能损害;1例于超声检查时发现肾脏、输尿管积水,但没有肾功能异常;3例患者发热,以长期中低度热为常见;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2例;C反应蛋白增高及肾功能异常2例。

1.2影像学检查使用日本东芝Asteion SUPER全身4排多层螺旋CT机。

腹膜病变的CT表现

腹膜病变的CT表现
腹腔假性粘液瘤
肝脏表面扇贝状压迹,脾脏基本全部被吞噬,左侧腹腔钙化灶 钙化的形成与其粘液中含有类似软骨内的粘多糖样物质有关
腹腔假性粘液瘤
肝脏表面无扇贝状压迹,阑尾区可见阑尾粘液囊肿
腹腔假性粘液瘤
肝脏外缘不典型压迹,受压成块状的肠系膜形成网膜饼征,右侧腹腔钙化灶
腹腔假性粘液瘤
腹水密度较高,内可见粗细不均的线条状分隔;因腹水为胶冻样液体, 故肠管受压不能到达前腹壁;若改变体位,无腹水流动现象
腹膜间皮瘤
腹膜间皮瘤
腹膜间皮瘤
局限性腹膜间皮瘤,腹腔内扁平状软组织肿块影,增强边缘不均匀强化
腹膜间皮瘤
腹膜间皮瘤,腹膜板层状增厚,局部钙化
腹膜间皮瘤
腹膜间皮瘤,腹膜增厚,包绕肝脏及肠管
腹膜间皮瘤
二、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
发生于胃肠道外网膜、系膜韧带等处 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表型相同 好发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无大差异 多以腹痛、腹胀包块就诊
网膜
小网膜:自肝门向下移行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结构 大网膜:连于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间的腹膜结构 网膜囊:是位于小网膜和胃后方的扁窄间隙,属于腹膜腔的一部分,又称小腹膜腔;网膜囊通过网膜孔与前方的腹膜腔相通
系膜
系膜是由壁、脏层腹膜相互延续、移行,形成许多将器官系连固定于腹、盆壁的双层腹膜结构;其内包含出入脏器的血管、神经及淋巴管等 肠系膜:是将空、回肠系连固定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 阑尾系膜 横结肠系膜 乙状结肠系膜:活动度大,是系膜扭转产生肠梗阻的易发部位
腹腔淋巴管瘤
腹腔内淋巴管瘤
小肠系膜淋巴管囊肿
腹腔淋巴管瘤
小肠系膜淋巴管囊肿
腹腔淋巴管瘤
小肠系膜淋巴管囊肿:大体标本清楚地显示多个间隔,而CT图像上却没显示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影像学表现
CT/MRI: 1.不规则有分叶无包膜的软组织肿块,瘤内可有不同程 度的坏死、囊变、出血。极少数可为完全囊性肿块。 2.早期肾周受压向外、向下移位,肾皮质完整。晚期肾 脏受累并可侵犯脊柱旁组织。 3.80%以上肿瘤可见钙化,以斑点状和细砂样钙化最常 见,也可为环状、块状或不规则钙化。 4.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实质内见紊乱的肿瘤血管,坏死 囊变区显示清楚。 5.肿瘤易越过中线侵犯对侧结构,并包埋大血管,腹膜 后淋巴结广泛肿大。
平滑肌肉瘤
类同肌肉密度(信号),内多小 囊变,易累及邻近血管;弥散受 限明显;增强多呈中等程度渐进 性强化,易血行转移,淋巴结转 移少见
中老年女性,易复发,可远 处转移
神经母细胞瘤 80%以上肿瘤可见钙化,以斑点状 90%以上发生于5岁以下,其
和细砂样钙化最常见
中2岁左右是高峰期,男性
稍多见
小结
腹膜后肿瘤 高分化脂肪肉瘤 去分化脂肪肉瘤 粘液样脂肪肉瘤 多形性脂肪肉瘤
女,71岁,发现腹膜后占位18天。病理:平滑肌肉瘤
右肾门处可见实性团块影,测CT值约40Hu,动脉期测CT值约78Hu,静 脉期测CT值约123Hu,延迟期测CT值约121Hu,内可见小点片状低密度 无强化区,邻近下腔静脉受挤变形、移位。
女,71岁,发现腹膜后占位18天。病理:平滑肌肉瘤
右肾门处可见实性团块影,MRI平扫呈等稍长T1、等稍长T2信 号,DWI序列其内实性成分弥散明显受限,内可见小片状囊变 灶,邻近下腔静脉受挤变形,胰头受挤前移。
高度恶性,侵袭性高 75%患者中早期可转移至肺
LOGO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膜后间隙分区
解剖
肾旁前间隙: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向上延伸 至肝脏裸区,向下经髂窝与盆腔腹膜后间隙相通。

腹膜炎、腹腔脓肿、腹膜腔转移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膜炎、腹腔脓肿、腹膜腔转移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 检查时,上腹部脓肿可出现上腹部软组织肿胀,皮肤及皮下有压痛或 叩击痛;下腹部脓肿一般有肠积气,可扪及边界不清的肿块,局部压 痛或反跳痛;盆腔脓肿可有腹泻,肛门指诊有触痛,并可触及炎性肿 块。
影像学表现
X线:腹腔脓肿在腹部平片上一般无明显改变,部分病例可显示脓腔气 影征象表现为较大的气-液腔、气团或多发性排列成串小气泡。
腹膜腔转移瘤 (peritoneal metastatic carcinoma)
概述
➢ 腹膜腔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腹膜腔肿瘤比较 少见,大多数为腹膜转移瘤。
➢ 腹膜转移瘤是最常见的腹膜腔肿瘤,是癌细胞经血行或直 接种植到腹膜、肠系膜和大网膜所致的肿瘤。
➢ 多继发于肝、胃、结肠、胰腺和卵巢的恶性肿瘤。 ➢ 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腹部肿块、腹腔积液及胃肠道功能
单房或多房囊性病灶, CT平扫囊内密度均 匀一致,呈等密度或 稍高于水样的密度, 囊壁多薄,或无法显 示,增强扫描病灶内 部无强化,囊壁不强 化或轻度强化
男,58岁 淋巴管瘤
治疗
通常早期脓肿尚未形成或较小时,多采用以广谱抗生素为主的 非手术治疗;若治疗数周后仍持续发热或脓腔逐渐增大,单纯药物 治疗效果不佳的,应及时行穿刺引流治疗;手术引流多适用于脓腔 大、多房性脓腔、穿刺引流不彻底或因穿刺风险较大者。
小结
➢ 腹腔脓肿按其发病部位有膈下脓肿、肠系膜肠曲间脓肿、盆腔 脓肿等
➢ CT主要表现为腹膜腔内低密度肿物,边缘模糊,密度介于软 组织肿物与积液之间,中央密度更低;增强扫描中心无强化, 边缘见环形强化;脓肿有时可见气体影。
➢ MRI:T1WI为稍低信号,T2WI为明显高信号;脓腔弥散受限; 增强扫描脓肿壁明显强化,脓肿腔不强化。
CT:腹腔脓肿一般循腹腔解剖间隙分布,但由于各解剖间隙之间的连 通性对腹腔积液及脓肿引流的影响,以及脓肿的局限化,因此腹腔脓 肿累及的范围与解剖间隙之间不一定一致。

腹膜后脂肪肉瘤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腹膜后脂肪肉瘤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 淋巴结转移瘤
通常体积较小,表现为腹膜后多个肿大淋巴 结,可以融合,中间有坏死的成环状强化, 结合原发肿瘤病史容易鉴别
总结
• 腹膜后病变的诊断步骤 第一步:是否是腹膜后? 第二步:是否是脏器来源的?与脏器关系 第三步:寻找特殊征象 第四步:血供情况? • 肿瘤的良恶性鉴别
单从肿瘤的大小及外观上有时候很难认其良恶性,需要结合肿块与周围的关 系、淋巴结增大等综合表现
润,周围大血管被包绕,形成“包埋”征象。 • 肿瘤体积大、范围广、形态不规则,局部呈融
合性生长。 • 肿瘤主要以软组织密度为主,盆腔右侧区肿块
内可见混杂少许 密度影。 • 延迟强化,强化尚均匀,周围血管局部可见充
盈缺损样改变。 • 右侧腹股沟区肿大淋巴结。
综合判断考虑:
腹膜后及盆腔内多发软组织肿块,考虑恶性 肿瘤,脂肪肉瘤可能,并右侧腹股沟淋巴结 转移。
常伴有
,可能为肿瘤基质内聚集骨软骨化
生病灶所致,可作为诊断本病的线索
肿瘤内常局灶性出现席纹状或车轮状结构:
MRI:成分复杂,含有实质部分、囊变、出血、黏液间质及
纤维组织等,MRI表现复杂。T2WI
为恶性纤维组
织细胞瘤的特征性改变
CT显示“轨道征”
• 淋巴瘤
发热、盗汗,可有腹痛
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发生于50岁以上,霍奇金淋巴瘤多发发 生在15-35岁
• 肿块密度根据肿瘤细胞分化程度、黏液及纤维组织成分不同而密度各 异,含黏液成分较多,密度低接近于水,病变实性成分较多者密度增 高,呈稍低于肌密度或等于肌密度
去分化型脂肪肉瘤
• 低度恶性的高分化型脂肪肉瘤中出现高度恶性的非脂肪源性肉瘤 • 典型的CT表现为脂肪样成分中出现等于或高于肌肉密度肿块,可见出现钙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本例是男性病人,腹膜包涵囊肿罕见于男性 。
8、结核病
• 慢性结核杆菌弥漫性腹膜感染,常继发于肺、肠 等结核病。
• 有腹胀、腹痛及结核中毒症状,腹部触诊有揉面 感。
• 常产生大量腹水,分隔包裹在腹腔内,因此,影 像学表现类似于囊性病变。
• 观察回肠末端有无异常,周围有无异常肿大的淋 巴结(主要表现为内有低密度的干酪坏死灶)。
• 大约有10%类癌患者会因血管紧张素分泌过多发 展为类癌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皮肤发红、腹泻、 支气管狭窄。
• 类癌转移到肠系膜时容易与小肠原发肿瘤混淆, 鉴别点为邻近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明显增 厚、回缩。
• CT表现为中央钙化的肠系膜肿块,通常合并肝脏 的转移,周围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增厚。
胃肠道外间质瘤
• CT表现:类似于恶性GIST
• EGIST体积常较大 • 以圆形或卵圆形为主,分叶少见 • 多呈不均匀性强化,边界清晰,瘤内无气-液平面 • 转移和播散:
肝脏和腹膜转移为主 腹水和淋巴结转移少见
病例1
• 男,56岁,恶性GIST(乙状结肠系膜)
病例2
• 病灶内出血和坏死常见,而且面积较大,CT多 表现为混杂密度,增强后明显强化。
以囊、实性为主的病变鉴别
• 以囊性为主: • 病史长短
• 病变形态、囊壁厚度 及间隔、强化特征
• 脏器表面压迹
• 结节、腹膜网膜及系 膜增厚、腹水等伴发 表现
• 是否有原发病灶
• 以实性为主:
• 鉴别较难,依据肿块 本身表现及伴发征象
• 同时结合病史及临床 资料
以腹水为主病变的鉴别
• 首先鉴别良、恶性腹 • 其次具体病变的鉴别
病例1
• 肝脏表现的显著的扇贝状压迹,脾脏基 本全部被吞噬。
• 腹腔左侧可见钙化灶。
病例2
• 肝脏表现并无扇贝状压迹。 • 左图示镰状韧带增厚。 • 右图示阑尾粘液囊肿。
病例3
• 左图肝脏外缘可见不典型的压迹。 • 右图示“网膜饼征”,为受压成块状的
肠系膜。
病例4
• 病理考虑腹膜假性粘液瘤伴化 脓性炎症
腹膜及肠系膜病变的影像 学表现
解剖
腹膜分为相互连 续的壁层腹膜和脏 层腹膜两部分。壁 层腹膜贴附于腹壁、 横膈脏面和盆壁的 内面;脏层腹膜覆 盖于内脏表面,成 为它们的浆膜层。
请在此处添加标题
• 脏层腹膜将内脏器官 悬垂或固定于膈肌、 腹后壁或盆腔壁,形 成网膜、肠系膜及几 个韧带。
• 大网膜是由悬挂在胃 大弯和近端十二指肠下 方像围裙一样地双层腹 膜组成的。
• 1、(右附件肿块)高分化粘液性腺癌, 大网膜见癌转移。
双侧附件区可见 • 2、(腹膜转移结节)转移性粘液腺癌。
2、腹膜假粘液瘤PMP
腹膜继发性肿瘤,为低度恶性肿瘤,以中老年女 性多见。
继发于卵巢、阑尾的粘液肿瘤,表现为向腹腔蔓 延、种植的粘液性囊肿。
临床特异性表现为反复大量的粘蛋白样顽固性腹 水,而不侵犯周围器官。
6、肠囊肿或间皮囊肿
• 也属于肠系膜囊肿,罕见,影像学表现没有特异 性。
非胰源性假性囊肿
• 病人8月前遭遇车祸,推测出血为安全带 压迫所致。
• 病理学对比
7、腹膜包涵囊肿
• 也称腹膜良性囊性间皮瘤。少见的良性原发性腹 膜肿瘤,与恶性间皮瘤没有关系。
• 多发生在绝经前妇女,多有妇科手术或感染引起 腹膜损伤的病史。
) • 增厚腹膜强化,与正常腹膜强化不同
病例1
• 腹膜及肠系膜多发结节影 • 阑尾壁增厚、明显强化
病例2
• 大量腹水,大、小网膜呈饼状、污垢状增 厚
• 胃体胃壁增厚,明显强化
病例3
• 卵巢腹膜转移。 • 可见网膜饼征(黄箭头)
病例4
• 肺癌腹膜转移。 • 盆腔内可见一实性占位性病变,无特
异性 活检证实为转移癌
• CT:腹部可见 一边界清晰的 低密度灶,边 缘轻度强化, 病灶内可见小 条状强化。
病例1
• MR增强比CT增强强化明显。 • CT增强扫描仅显示大面积的低密度影,而MR
增强显示出明显强化的实性成分,表明实质
病例2
病例3
• 上图肠系膜纤维瘤表 现为等密度影。
• 因为病变以胶原纤维

• 肠重复囊肿 • 非胰源性假性囊肿 • 肠囊肿和间皮囊肿
• 腹膜包涵囊肿(又称 腹膜良性囊性间皮瘤 )
• 结核病 • 包虫囊肿
• 实性肿块 • 腹膜转移瘤 • 淋巴瘤 • 类癌 • 胃肠道外间质瘤
EGIST • 炎性假瘤 • 肠系膜纤维瘤病——
硬纤维瘤
• 硬化性肠系膜炎 • 恶性间皮瘤 • 原发性腹膜浆液性癌
2、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通常合并其他部位的淋巴结肿大。
CT多表现为均匀密度,轻度或无强化。 若密度不均匀,提示病灶具有侵袭性。 治疗期的淋巴瘤由于病灶坏死或纤维化也会出现
不均匀密度。 有可能会出现钙化。
• 发生于小肠系膜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3、类癌
• 类癌是小肠最常见的增长缓慢的神经内分泌肿瘤 。
• 临床分为4型:肠壁囊肿型、肠外囊肿型、肠外 管状型、憩室型。
• 肠重复囊肿并不是仅仅发生在靠近肠管的地方, 也可以发生在离肠 管较远的地方。
肠重复囊肿
• CT表现:
• 单房囊性肿块,无分隔,水样密度 • 囊肿可位于肠腔内,肠壁内或肠腔外的肠系膜缘 • 肠内和壁内的囊肿大多为球形,多与肠管不相通 • 肠腔外的囊肿大多为管状,位于肠系膜缘,与肠
• 腹膜包涵囊肿影像学表现: 盆腔多房囊性肿块 分隔有强化 局限于盆腔,附着于子宫或膀胱的表面,可向上 蔓延至腹腔 有时可见卵巢被分隔的囊肿包围
病例1
• 病灶巨大并向上方生长。 • 左侧卵巢被“困”于囊中。 • 增强后可见分隔强化。
病例2
• 腹膜包涵囊肿的MR与病理对照。
病例3
• 可见一多房囊状肿块从盆腔一直蔓延至上腹 部。
特征 • 3、多可显示分隔,无壁结节 • 4、病变部位:多见于小肠系膜(淋巴网丰富)
病例1
• 典型的肠系膜淋巴管囊肿。 • 可见明显强化的分隔。
病例2
• 本例CT并未发现分隔,但病灶的确有分隔。 • 超声及MR的分隔的检出更为敏感。
病例3
• 腹膜后淋巴管瘤
4、肠重复囊肿
• 肠重复囊肿的囊壁具有小肠肠壁的三层结构,即 粘膜、 粘膜下层、 肌层。
同的表现形式。
• 1、含黏蛋白:CT表现为界限清晰的低密度肿块 ,在肿块周围和内部有一些强化。MR上T1为低 信号,T2为相对高信号。(特征性)
• MR增强比CT增强强化更明显,病变是富血供 的。
• 2、含纤维基质:CT表现为等及稍高密度肿块,
无明显特异性。
病例1
• 男,33岁,主 诉腹围增大, 腹胀及触及腹 部包块。
• 小网膜是一个肝胃韧 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的 联合体。
腹• 膜是由腔腹膜相互延续、
移行,共同围成的不 规则的潜在性腔隙。 分腹腔和盆腔,又分 大、小两腔,小腹膜 腔即网膜囊。
• 以横结肠及其系膜 为界,分为结肠上区 和结肠下区,前者又 称膈下间隙,被肝分 为肝上、下间隙,后 者可分为左、右结肠 别诊断 • 囊性肿块 • 实性肿块 • 总结
A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 定位 • 腹部结节及肿块的来
源: 腹膜、网膜及系膜 腹腔脏器 腹膜后间隙
• 位于交界区正常结构 的移位表现
• 较大病变的中心部位
• 改变体位后病变的移 动度
• 病变本身的特征性表 现
• 结合临床资料进行鉴 别
鉴别诊断
• 无原发肿瘤病史者,临床表现多缺乏特异性。 • 转移途径:
沿系膜、韧带直接蔓延 腹腔种植转移 淋巴转移
腹膜转移瘤
• CT表现:
• 腹水:多中到大量,局限性(种植转移) • 网膜改变:浑浊、增厚、结节状、饼状、污垢
状、囊样改变
• 腹膜改变:壁或脏腹膜增厚、结节,脏器表面 压迹
• 肠系膜:浑浊样、结节状改变 • 小肠肠壁增厚,肠管移位 • 部位:以右侧多见(膈下负压及右侧结肠旁沟
原发灶多来自卵巢及胃肠道(胃、结肠、 胰腺),预后较差;低度恶性的阑尾黏液 样癌向腹膜腔播散,其预后较好。
常表现为腹膜内侧缘及大网膜边缘的结节 影,部分合并肠梗阻。
病例1
右结肠旁沟内的结节影。 病理是转移性粘液腺癌。
病例2
• 腹腔内多发囊性结节 • 盆腔内多房囊性肿块,分隔强化明显

MR显示更清晰,
易复发。 与转移性粘液腺癌的鉴别:
腹膜假性粘液瘤并无肿瘤结节形成。
腹膜假性粘液瘤
• CT表现:
1、单或多囊样密度肿块: • 密度似水或略高 • 可有囊壁,大多厚度一致 • 边缘性强化 • 脏器表面形成扇贝样压迹(特征性表现) 2、大量粘液性腹水:改变体位无流动 3、可有斑点状钙化 4、部分显示原发灶、腹膜结构受侵、淋巴结肿大
小肠系膜是最常见的部位,大约有13%的病人有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在术后几乎总是会在手 术位置发生肠系膜纤维瘤病,肿块常多发,包括 腹壁纤维瘤。肿瘤具有侵袭性,易复发,复发后 侵袭性更高,因此,这类病人应尽量保守治疗。
肠系膜纤维瘤病-硬纤维 瘤
• 肿瘤可含有黏蛋白或纤维组织,因此有两种不
病例1
• 结核性腹水
病例2
• 腹水,肠系膜及大网膜增厚改变,肠系膜淋 巴结肿大、钙化
病例3
• 壁腹膜增厚、明显强化,大网膜呈饼状
9、包虫囊肿
• 发生于腹膜上的很少见,多发生在肝、脾 、肾。
可见子囊(蓝色箭头) 脾脏也可见包虫囊。
盆腔区的包虫囊。
C 实性肿块
1、腹膜转移瘤
• 常见于盆腹部恶性肿瘤(胃、肠道及卵巢肿瘤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