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4课
小学科学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小学科学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谁先迎来黎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了解为什么地球会有昼夜和四季变化。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索和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观察地球自转的影响。
2. 描述地球公转带来的四季变化。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2.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带来的昼夜和四季变化。
四、教学准备1. 大球仪、小球仪和灯泡。
2. 不同季节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张描绘日升日落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观察天文现象的兴趣。
2. 导入新课(10分钟)观察小球仪的自转:教师在教室的中央放置一个小球仪,用手自转它,并引导学生观察小球仪自转所带来的影响,如出现昼夜变化。
解释地球自转的原理。
3. 学习新知(20分钟)a) 地球自转的原理:教师使用大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地球自转造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影响。
b) 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教师根据季节变换的图片,由全球到半球,让学生观察四季变化的规律,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导致的四季变化的原因。
4. 深入实践(30分钟)a)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展示一个关于太阳、地球自转、公转和四季变化的海报或模型。
b) 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实地观察,让他们亲自观察太阳的运动和地球自转的影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归纳总结(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整理归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它们对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影响。
6. 拓展延伸(10分钟)提出扩展问题,如为什么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四季相反,由此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7. 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总结地球自转、公转对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影响,并通过实地观察和小组合作讨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六年级上册科学 微小世界 4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教案)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4课。
本课是在前面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身边微小物体的基础上,尝试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认识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
这是对生物细胞的初次探索,以此促使学生去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了解生命的多姿多彩。
当然,课堂上还要继续巩固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加强技能训练。
本课主要有两个活动和一个研讨组成: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这两个活动之间属于递进关系。
第一个活动是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学生根据教科书呈现的步骤动手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这是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基础;第二个活动是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旨在使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三部分研讨我们看到的洋葱表皮细胞与罗伯特•胡克观察到的细胞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学生分析】学生在五年多的《科学》学习中,通过大量的观察活动已经认识了许多生物的共同特征:都有生命,都有各自独特的结构,都要适应环境……对于细胞,学生通过科普书籍、科学视频等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为细胞能治疗疾病,克隆羊与细胞有关,细胞很小……但是亲眼观察细胞,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经历过,对于细胞结构的认识更是知之甚少,更不用说亲手制作玻片标本,观察细胞了。
亲手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亲眼观察自己制作的标本,学生兴趣异常浓厚。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1. 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 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用图画和文字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 能够对比洋葱表皮细胞与死亡的软木细胞,认识植物细胞的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1. 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过程。
2. 发展观察生物细胞、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工具的发明和进步,使人类的视野不断扩大和深入,发现了更多的自然奥秘。
【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用图画和文字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第4课时谁先迎来黎明

第4课时谁先迎来黎明【教学目标】1.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2.能运用各种实验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
3.对探寻自然现象,解密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4.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处处是科学。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
难点:一是三个模拟实验目标要明确,观察要细致,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二是有的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不足,生活体验不足,影响相对运动的理解,需要教师想办法克服。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打印好的“北京”“乌鲁木齐”“东”“西”大字(剪成合适大小)、双面胶、红色圆卡纸、可以旋转的办公椅、手电筒、学生制作的地球模型、小圆片贴纸。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大表、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1.谈话: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2.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活动1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在地球仪上观察并确认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因为确定“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这一步非常重要,它是研究“谁先迎来黎明”的基础。
活动2“确认地球的自转方向”的研究活动包含三个逻辑严密的环节:回忆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说出汽车和窗外树木的相对运动关系;体验运动的椅子与周围景物的相对运动关系;联系观察到太阳的运动方向。
活动3是利用地球模型验证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座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自转一周要多长时间?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1.如果我们要给在美国的朋友打电话,根据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你觉得我们在中午打合适吗?为什么?2.为什么我们手机上的时间是北京时间呢?【板书设计】谁先迎来黎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案一. 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4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通过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地理现象可能对他们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观察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地球自转的实际情况存在一些疑问,需要通过讨论和探究来解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学生对地球自转实际情况的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地球仪的转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的现象。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日出日落的规律,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地球自转的理解和疑问,共同解决问题。
4.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准备一个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
2.日出日落时间表:提前获取当地的日出日落时间表,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
3.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如灯光、地球仪等。
4.分组讨论材料:准备分组讨论所需的材料,如纸张、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运动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地球除了自转还有其他的运动吗?大家能举例说明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地球仪,并演示地球自转的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标注,如经纬度、时区等,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谁先迎来黎明》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的第四课《谁先迎来黎明》,主要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了解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3. 能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探究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4.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探究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小学六年级的一堂科学课,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实验能力,但是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 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速度是多少?公转的速度呢?例如,可以展示一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
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1.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可以通过展示地球仪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过程,并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方向、周期等基本概念。
实验探究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1. 实验1:利用手电筒和小球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球的不同位置,探究黎明的产生原理。
(1)将手电筒放在球的一侧,球的另一侧会出现阴影,这一侧就是夜晚;而手电筒照射的一侧就是白天。
让学生观察球的不同位置,探究黎明的产生原理。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黎明时分,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例如,可以让学生手持手电筒,将手电筒照射在一个小球上,让学生观察球的不同位置,理解黎明的产生原理。
2024年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新教科版

2024年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新教科版第一单元生命科学第1课生命的多样性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多样性,认识到生物种类的丰富性。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教学重点:1.生命多样性的认识。
2.生物种类的丰富性。
教学难点:1.生物分类的方法。
2.生命多样性的保护。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首关于大自然生物的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多样性。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分类的方法。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生物种类如此丰富?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一些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教师点评并讲解生物分类的依据。
五、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进行生物分类实践活动,将教材中的生物图片进行分类。
2.学生展示分类结果,教师点评。
六、拓展延伸1.教师讲解生命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2.学生讨论:如何保护生命多样性?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第2课生物的适应与进化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生物的适应性。
2.生物进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1.生物进化的原因。
2.生物进化的证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首关于生物进化的歌曲,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适应性。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生物进化是如何进行的?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一些生物进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演变过程。
3.教师点评并讲解生物进化的原因。
五、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进行生物进化实践活动,将教材中的生物图片进行排序。
2.学生展示排序结果,教师点评。
六、拓展延伸1.教师讲解生物进化的意义。
2.学生讨论:如何利用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时间差异。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探究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于地球自转和时间差异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观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还有待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时间差异。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及其对时间差异的影响。
2.运用科学探究方法研究地球自转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现象,了解时间差异。
2.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地球自转现象。
3.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自转对时间差异的影响。
4.推理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推理出地球自转的规律。
5.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完成实验和探究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现象和时间差异。
2.实验器材:地球仪、时钟、灯光等。
3.调查表:用于学生记录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与时间差异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观察实验器材,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时间不同?”引发学生思考。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地球自转现象,验证时间差异。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地球自转对时间差异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调查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进一步了解地球自转现象。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课《电能和磁能》教案(2021新版)4

4.电能和磁能【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能量》单元的第4课。
上一课通过重现奥斯特实验,学生已经初步了解电与磁的关系,知道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电能产生磁。
而本课希望学生能上升到“电能和磁能可以相互转化”上。
聚焦部分借助生活中的磁能用具,引导学生聚焦问题进行思考:什么样的装置可以将电能转换成磁能呢?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制作铁钉电磁铁:在铁钉上绕线圈,并通电测试。
学生需要进行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明确电磁铁的结构和制作注意事项。
二是用电磁铁将大头针搬运到指定位置。
通过感受电磁铁的通断控制,引导学生体会能量的转移和转换。
三是电磁铁也能指南北吗?通过对比磁铁的性质,研究铁钉电磁铁是否有南北极,且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有关。
研讨部分提出“用电磁铁搬运物体,能量是怎样转移的?在这个过程中,能量形式是怎样转换的?”引导学生关注探索活动2过程中能量的转移与转换。
拓展部分了解磁能如何转换成电能,通过大型发电机的机械传动部位图,暗示通过机械能转换成电能。
【学情分析】在第3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电流的磁效应,初步掌握了扎线圈的一些方法,知道电能产生磁,为本课更深入的学习能量的转移与转换做好铺垫。
本课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电磁铁,利用电磁铁搬运大头针,并探究电磁铁的南北极及影响因素,在观察的同时需要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对观察所得进行记录。
而学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践和观察能力,并能进行记录,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通过自制电磁铁,理解并能描述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
通过搬运大头针,知道电能和磁能可以互相转换,也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通过测试电磁铁南北极实验,知道电磁铁像磁铁一样也有南北极,且改变电流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制作铁钉电磁铁,并亲历用铁钉电磁铁搬运大头针的实验。
能够利用磁铁“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的原理,借助指南针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
第4课:《电能和磁能》(教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第4课:《电能和磁能》(教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电能和磁能的基本概念、作用及相互转化关系,掌握电流与磁场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内容1.电能和磁能的基本概念2.电流与磁场的关系3.电能和磁能的相互转化关系三、教学重点1.掌握电流与磁场的关系。
2.了解电能和磁能的相互转化关系。
四、教具准备1.黑板、粉笔2.电磁铁、电池、导线等实验器材3.课件、多媒体设备五、教法和学法1.教法: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
2.学法:观察实验法、讨论研究法。
六、教学过程1.导入(1)引入话题,介绍电能和磁能的概念及各自作用。
(2)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展示,引导学生思考:“手机充电时,电能是如何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电瓶车行驶时,电能是如何转化为运动能的?”等问题。
2.讲解(1)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有关电能、磁能、电流、电磁铁等知识点的内容,注重阐述电能和磁能的相互转化关系。
(2)将所讲解的知识点和实际应用进行联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能和磁能及其相互转化关系的理解。
3.实验探究(1)安排学生进行实验,从实践中探索电能和磁能的关系。
可以设计如下实验:a.用电池、导线、铁钉、钢丝等制作电磁铁,调整电流的大小,观察铁钉的磁性变化,验证电流与磁场的关系。
b.用电池、导线等器材制作简易电路,通过测量电池电压和电路中所消耗的电流,计算电路的电功率,引导学生理解电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通过实验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电能是如何转化为磁能?磁能又是如何转化为电能?4.小结通过对电能和磁能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实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电能和磁能的理解和认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4.说一说:通过两组实验,我发现了。
学生活动3——“地球椅”体验活动(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1.回忆并思考:当我们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时,树木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2.小组合作完成“地球椅”体验活动,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活动4——“地球模型”验证活动(模拟谁先迎来黎明)1.运用材料进行模拟实验,观察、归纳并得出结论。
4.交流讨论:通过两组实验,有什么发现?总结板书教师活动31.提问:大家都有坐过汽车的经历,当我们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时,树木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2.组织学生完成“地球椅”体验活动,思考:当我们坐在转动的转椅上观察周围的景物,周围的景物是怎样运动的?3.交流讨论。
教师活动41.出示地球模型,引导学生在地球模型上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
在地球模型上再次模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昼夜变化。
2.总结并板书结论。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明确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是完成本实验和模拟实验3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多次举例强化,帮助其归纳出“相对运动”中“相反”这一规律。
让学生在模拟实验前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保证实验结果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论证观点的能力。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3)学生活动5思考并讨论:①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座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②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教师活动5提问:1.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座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交流讨论、总结汇报,解决地球自转周期的问题,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认识。
环节四:课末练习(根据教学活动选择使用)(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6一、填空题1.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是由于产生的。
2.北京和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后看到太阳。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表格式教案)

(一)模拟实验:谁先迎来黎明(预设12分钟)
1.找一找位置:要想知道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要在地图上找到这两个城市的位置。
2.教师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
3.出示模拟实验的要求:
(1)每个小组的同学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模拟地球。
(2)其中一个同学身上贴上写有“北京”和“东”的纸片,代表北京;在他右手边的同学身上贴上写有“乌鲁木齐”和“西”的纸片,代表乌鲁木齐。再请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举一个红色纸片,代表“太阳”。
(3)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观察谁先看到太阳,也就是谁先迎来黎明;再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观察谁先看到太阳,也就是谁先迎来黎明。
2.微课展示模拟的方法:在地球上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小圆片贴在上面,打开手电筒(使其照亮半个地球),慢慢地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仔细观察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三、研讨
1.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个城市先迎来黎明?你是如何知道的?(预设:北京,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北京先被太阳照到,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
教学 准备
教师:1.课件优化;2.班级记录大表、地球仪
学生:打印好的“北京”“乌鲁木齐”“东”“西”大字、双面胶、红色圆卡纸、可以旋转的办公椅、手电筒、学生制作的地球模型、小圆片贴纸、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谁先迎来黎明的探索。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 《地球的运动》单元 4.谁先迎来黎明 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优质课教案

6.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探讨地球自转和时间差异的关联。
7.讲授法:教师讲解地球自转的原理和知识。
六.教学准备
8.教学PPT:包括地球自转的原理、现象、实验等内容的PPT。
9.实验材料:地球仪、灯光、计时器等。
10.图片素材:日出和日落的图片。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使用一个地球仪和灯光,模拟地球自转过程。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地点之间的时间差异。
15.巩固(10分钟)
学生分角色扮演,扮演不同地点的人,讨论并交流各自观察到的现象,探讨地球自转和时间差异的关联。
16.拓展(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还有哪些实际应用?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国际日期变更线等。
24.拓展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实际应用,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国际日期变更线等。这一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5.小结环节: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和时间差异。这一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加深他们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在《谁先迎来黎明》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利用日出和日落的图片,以及地球自转的动画或实拍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地球自转的直观现象。通过模拟地球自转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地点之间的时间差异。这样的教学情境既生动又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知道不同地点之间的时间差异。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教学重难点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3单元第4课《改变运输的车轮》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3单元第4课《改变运输的车轮》教案一. 教材分析《改变运输的车轮》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轮轴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的车轮设计,学生能够理解轮轴如何改变运输的方式,提高运输效率。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和机械原理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本课内容时,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轮轴的原理,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轮轴的原理,知道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验,掌握轮轴的工作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明白科学技术对生活的改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轮轴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理解轮轴如何改变运输的方式,提高运输效率。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的车轮设计,了解轮轴的原理。
2.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轮轴的原理。
3.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轮轴应用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轮轴模型、不同设计的车轮图片。
2.实验材料:自行车、轮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不同设计的车轮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车轮设计对运输的影响。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样的车轮设计能够改变运输的方式?”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轮轴的原理,并通过轮轴模型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轮轴的工作原理。
同时,教师呈现教材中的相关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验证轮轴的原理。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轮轴应用的理解。
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轮轴原理和应用的认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4课 改变运输的车轮

第4课改变运输的车轮(教材P49~51)2 .追问:(教学提示:课件出示箱子、桶装水、平板、手推车的图片。
)你们打算如何利用这些物品来验证车轮的作用呢?(预设:分别用平板和手推车运输箱子和桶装水,比较运输的效果。
)3 .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小组内分工,强调室外活动要遵守的规则后,带领学生到指定场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提醒学生搬运重物的时候注意安全。
课件出示活动帮助卡任务:用平板和手推车檄运物体 第(1)组(1)在场地上标记好三个目标地点A 、B 、CC(2)两位同学分别用平板和手推车将两个箱子沿直线从A 处活动运输到B 处,一位同学计时.一位同学记录。
内容(3)两位同学分别用平板和手推车将两桶水沿曲线从B 处运输到C 处.一位同学计时,一位同学记录。
(4)组内4人分工互换,使每位同学均体聆到不同的分工。
4,交流:测试活动结束后,带领学生回到教室,并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在刚才的测试活动中,哪一种工具完成任务的时间更短?使用起来更省力?学生1:手推车。
主持人:如何评价这两种工具的运输方式?学生2:用平板搬运时,摩擦力大,搬运起来费力,转弯困难,运输水时容易洒出来;用有轮子的手推车搬运时,会更省力、更灵活。
主持人:有哪些指标可以评价这两种工具的优劣?学生3:可以用是否省力、是否方便、是否省时、是否灵活、运送的物品是否完整等多个指标对两种工具的优劣进行评价。
主持人:搬运过程中,你们认为车轮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4:车轮减小了摩擦力,使搬运更省力、省时、平稳、便利。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探索 与研讨 平板和手推车运输物品测试记录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第4课时改变运输的车轮

第4课时改变运输的车轮【教学目标】1.车轮属于轮轴,乜是一种简单机械。
2.能运用时间、用刀、安全、灵活、损耗等多个指标来评判运输过程的效果。
3.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4.轮子的发明和改计,改变了人类的运输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参与、体验用平板和手推车模拟搬运物品的活动。
难点:分析、描述平板和手推车运输物品的优劣。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推车(没有的可以用木板钉上四个万向轮自制)、不带轮子的木板、标志桶A、标志桶B、标志桶C、重物(就地取材,适合即可,不限)。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一堆大石块图片。
提问:要把一堆大石块搬走,你通常会用什么办法?根据学生的办法,引入汽车装载并搬运石头,出示教科书第49页图片。
追问:轮子有什么作用?揭示课题,轮子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用双脚、双手搬运的历史,促使人们发明出了更多的交通工具。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改变运输的车轮”。
板书课题。
2.提问:你还见过哪些车轮?它们有什么作用?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准备好运送的工具,教科书给出的是手推车和平板。
2.做好角色的分工,四人小组比较合适。
3.建议选择操场开展活动,利用操场跑道作为运送物品的跑道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4.物品的选择。
A到B可以选择一些稍重一点的固体,用纸箱或暑袋子封装,凸显车轮搬运省力的优势。
B到C可以选择运输一些液体,凸显车轮搬运灵活的优势。
5.从A到B再到C分两段进行,四个人可以互相交换角色,让每个成员都有体验的机会,体现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协作的精神。
6.除了计时员的计时之外,观察员要自己观察活动进行过程中两个运送物品同学的表现。
活动结束后要进行小组内的交流活动,分享自己运送物品的感受,然后共同商仪一些其他指标来评定本次的测试活动。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你如何评价两种工具的运输方式?有哪些指标可以评价这两种工具的优劣?2.你认为车轮在运输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了解车轮的改进和发展。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4课《电能和磁能》(表格式教案)

断开电流的方法搬运大头针。
器材的分发与管理:
1.先让学生领取制作电磁铁的器材,将做好的电磁铁给老师检查后再领取“搬运大头针”的器材。
这样分发器材能方便老师检查学生制作的电磁铁是否合格。
2.完成“搬运大头针”的实验后,将所有器材放回水槽,并放在桌角,不允许学生动。
这样的管理让学生在交流研讨时更加专心专注。
3.在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时,让材料员到材料区领取一个指南针研究。
在判断出电磁铁的南北极后不着急上交器材,如果交流研讨时有个别小组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让这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电磁铁,在全班进行重新实验。
待研讨结束或者课堂最后再归还器材。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4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表格式教案)

一、选择题
1.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发现目镜下的光圈非常暗淡,此时应该调节()直至光圈明亮。
A.调节旋钮 B.反光镜 C.载玻片 D.目镜
2.制作洋葱表皮切片标本的四个基本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①放置和展平洋葱内表皮②取一块洋葱内表皮
③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④染色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3.如图细胞的名称是()。
A.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B.人体神经细胞 C.洋葱表皮细胞 D.骨细胞
4.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时,滴碘液的目的是()。
器材: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小刀、吸水纸、染液、塑料小盒、永久装片。
【特别介绍】这是四人小组领到的一盒材料,其中载玻片和盖玻片每人一份;洋葱、滴管和镊子两人一份;碘酒、小刀四人一份。
自备器材:显微镜
我们学校显微镜较多,有的小组可以分到两台。
观察完洋葱表皮细胞之后,还有时间可以给学生提供其他玻片标本观察。
这个活动我采取的方式是每个小组先领取一张永久装片,待观察完再上来换一张观察。
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四单元第4课《电能和磁》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四单元第4课《电能和磁》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电能和磁》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电能和磁现象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电磁感应现象,了解发电机和动圈式话筒的制成原理,以及能够运用电能和磁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对电和磁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了解了电流的形成、磁铁的性质等基础知识。
但是,对于电能和磁现象之间的联系,他们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建立起电能和磁之间的联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电能和磁现象之间的关系,掌握电磁感应现象。
2.能够运用电能和磁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2.发电机和动圈式话筒的制成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发电机、动圈式话筒、磁铁、导线、灯泡等。
2.教学课件: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动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电流和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出本课的主题——电能和磁。
2.呈现(1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发电机和动圈式话筒的制成原理,让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现象。
同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电能和磁能的转化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电磁感应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电磁感应现象的特点和应用。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电能和磁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电风扇的工作原理、电磁炉的加热原理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电磁感应现象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改变运输的车轮》教案(2021新版)4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改变运输的车轮》教案(2021新版)4一. 教材分析《改变运输的车轮》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轮轴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科书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轮轴的特点,掌握轮轴的转动原理,以及如何运用轮轴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此外,教科书还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机械原理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轮轴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动手实践和创新的兴趣较高,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轮轴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使用轮轴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轮轴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如何使用轮轴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轮轴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轮轴的特点。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轮轴的转动原理。
3.讨论法:分组讨论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创新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轮轴的图片和实例,用于导入和讲解。
2.准备实验器材,如轮轴模型、物体等,用于实验环节。
3.准备分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轮轴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轮轴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轮轴的原理,让学生明白轮轴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
在此过程中,结合实验器材进行生动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轮轴的转动原理,亲身体验轮轴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观察水龙头的构造
认识在轮上用力比较省力,轴上用力比较费力。
感受在轮上用力比在轴上用力要省力。
认识螺丝刀能省力是因为轮比轴大。
Hale Waihona Puke 作业设计完成《科学习作》板书设计
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教学内容
轮轴的秘密
教材版本
教科版
教案属性
共1课时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2、示范操作实验:
3、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
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教学难点
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修注栏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
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