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感兴趣,但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他们对文化现象的分析、评价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引导和培养。此外,学生的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也需进一步提高,以形成独立的历史见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的基本特点、重要文化人物及其作品、历史地位,以及文化发展的背景。
难点: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文化交融与影响的过程,理解历史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2.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客观评价的能力。
难点:提学生的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使其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独立的历史见解。
(5)设计课后拓展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策略:
(1)采用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3)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适时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家国情怀。
(2)重要文化人物及其作品、历史地位,如苏轼、辛弃疾、陆游、关汉卿等。
(3)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如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等。
3.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图片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所学内容。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文化的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件(28张PPT)
者),被称为“程朱理学”。
(二)“理学”的概念与 道、佛 特点: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是三教合一的产物。
儒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特点: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物质世界和人类产生之前就独立存在 着一种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理、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这种 客观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物质世界。是物质世界的本原。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是什么?
• 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 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 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 进入热兵器时代,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
• 指南针的使用,为西欧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 征服创造了条件,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 经济的发展;
宋徽宗书法瘦金体
山水画:特点是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宋代重文轻武的 国策,理学的兴 起使人们更注重 内心的修养。画 家从追求写实变 为更加注重意境。 山水画成为画寄 托思绪情怀的方 式。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
知识拓展
宋 徽 宗 赵 佶 花 鸟 画 《 芙 蓉 锦 鸡 图
P67 学思之窗 元朝是怎样确定科举考试内容和答题标准的?理由何在?
1 根据前朝经验教训以及经学、词赋的内容确定考试内容为"四书""五 经",答题标准以程朱注解为主。 2 理由:隋唐以来以词赋为科举内容使人们变得"浮华";用"四书""五经" 取士,让世人习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于实际有用,这与元朝统 治者招揽人才,维护自身统治是分不开的。
第十二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二、艺术
宋元两朝,书法名 家辈出,与唐朝相比 更加追求个性,不拘 法度。绘画成就以山 水画最为突出,其特 点是不强调写实,注 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花鸟画、人物画水平 也很高。
三、科技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雕版印刷术
(1)发展历程:隋 唐时期发明,辽、宋 、西夏、金时期进一 步发展
(2)弊端: 刻版费工费时,刻好的 版只能印制一种书籍
词的特点
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
(2)特点
,叫做词牌 北宋前,内容大多是描写女性伤
内容变化
离怨别的心境或花前月下的景色 从北宋开始,变化较大,风格多
样,内容广泛
(3)代表
人物 时代
贡献
苏 轼
(1)词风豪迈而飘逸,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
北宋 合(2)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 了词的格调
李 清 照
两宋 之交
(1)词风委婉、细腻、清秀(2)反映当时战乱 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在当时产生 了较大的影响
辛
(1)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
弃 疾
南宋
词境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 磅礴,震撼人心(2)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
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元曲
(1)内容: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2)特点: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
宋元城市中,说书演 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 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 的白话小说。
大体而言,传世宋元话本可分为三类: 一是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
底本,如《三国志平话》等; 一是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
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 事周详,可能出自当时的读书人或书会 先生之手,如《碾玉观音》等; 一是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 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如《宣 和遗事》等。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重难点探究之一:“存天理,灭人欲”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理论有两层含义。一指摒弃不合理的欲望而可以满 足个人本能的需求;二是基于社会规范层面,即要人服从“礼”的要求, 遵循“三纲五常”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 朱熹 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是其所处的历史时代的产物,继承了以往儒家 传统伦理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该主张强调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 追寻维护社会、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但该主 张也扼杀了人的正当私欲,不利于人的个性解放和社会的发展,实质是为 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是思想领域的封建专制主义。当今我们应当在 批判继承的思想下,借鉴该思想的合理成分,剔除其封建主义糟粕,自觉加 强个人道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程标准】认识辽宋夏金元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认识程朱 理学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影响。【考情分析】 宋代理学产生 的背景及其内容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文学艺术科技方面也有所 涉及。
民族政权并立,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加强。
封建的生产关系向边疆地区拓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完 成南移。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加强,继续保持对外开放,对外关系重 心由陆路转向海路。
一、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形成
1、背景: (1)社会现实(重建伦理纲常秩序)的需要 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分裂与战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 冲击了伦理纲常秩序,宋朝需要重建纲常伦理,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儒学。 (2)政治: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和倡导尊儒读经,宋 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推动。 (3)经济: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奢靡 享乐之风盛行,冲击了传统道德,理学家试图用理学来维护传统儒家 伦理道德,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4)思想文化: ①三国到五代,经学日益僵化,佛道两教的冲击,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②“三教合一”及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宗旨) ③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氛围宽松,成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案)
第 12 课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两宋的文化,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义,政治经济决定思想文化;通过学习各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文化建设,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纷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2.时空观念:通过了解各两宋时期文化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及读取文物图片等资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对辽宋夏金元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两宋的文化科技,了解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学习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培养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重点】儒学的复兴【教学难点】儒学的复兴、少数民族文字【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第一步:导入新课[引入]成书于元朝的《宋史》总结说:儒家思想的精髓“道”在孟子之后就失传了。
经过宋朝道学学者的努力,儒家“道”方才“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
这种说是对宋朝儒学复兴的高度评价。
儒学经历魏晋时期佛道的冲击,在宋朝时期是如何复兴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儒学的复兴。
第二步:讲授新课[问]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宋朝为什么要掀起儒学复兴运动?[学生回答] 为了服务于政治统治,维护封建伦理纲常。
[讲] 同学说的很对,一语道出了问题的本质。
在古代封建社会,思想体系是依附于政治体系的。
一种思想能够被统治者采用,是因为这种思想可以迎合政治统治需要。
比如战国时期秦国采用法家思想,西汉武帝时期采用儒家思想。
儒学自汉朝成为主流思想以来,虽然历经冲击,但影响力依旧很大,其经义仍然是维护封建政治伦理的支柱。
[问] 宋朝复兴的儒学和以前的儒学有何不同?为什么要改动?[学生回答]传统儒学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讲] 是的,从三国到五代,由于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北宋指南针
南宋罗盘针
印刷术
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三 大 发
火药
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 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型射击火
明
器
指南针
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了指南针,并且 广泛应用于航海
两 大 科
北宋的 沈括
所著的《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 的许多科技成果
学
元
的
文 化
科技
主要 思想
少数民 族文字 影响
儒学的
背景
①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 日益僵化,社会影响力不及佛教和道教
复兴
②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
辽
宋 文学
夏 艺术 金
元
的
文 化
科技
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作用
代表 人物
程颢、程颐(北宋)朱熹(南宋)
涵义 主要 理 思想 学 内容
少数民 族文字 影响
理学的涵义
儒家(根本)
道家
佛教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 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它是以“理” 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根本目的
理学的内容
宇宙观
程朱理学
宇宙观: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 天,世地界得本之原而是为理地,,是凡万生于天地之间者, 又各物得遵之循以的为普性遍;原其则张。之为三纲,其纪之 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特在点。:从哲学高度 材料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论义证、专礼制、统智治岂和不君是 天父天就理子理是?即 儒、君家“君臣的三臣、道纲,父德五天子伦常下、理”之兄和,定弟等理、级,夫秩无妇序所、逃朋于友天臣序岂地父 的不之子 合是间尊 理天…卑 性理…等 。?为级”君秩尽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五、课堂练习
1、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宋朝理学 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 要是指( C ) A.世界万物的本源 B.社会发展的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人的情感、感受
五、课堂练习
2、据记载,培根说过,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 变了整个世界。下列说法对“改变了整个世界”这句话理解最 恰当的是( D ) A.确立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 B.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C.推动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D.促使西欧步入了近代社会
二、文学艺术
2-1 宋词
起源 背景 特点
代表
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
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唱歌,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 各有固定格式 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 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 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 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2 科技人物
《梦溪笔谈》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 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 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 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 的记载。
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 量,编订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 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五、课堂练习
3、“北宋时,有人在黏土制成的一个个小方块上刻单字,再用火烧 成陶字。排版时,把陶字放在一个铁框里,排满为一版;印刷时可以 同时排版,效率很高。印完一版以后,陶字拆下还可以再用。”这 里介绍的是( D ) A.雕版印刷术 B.火药的使用 C.指南针的发明 D.活字印刷术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件(17张ppt)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
……
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
志。
——(南宋)罗大经《鹤林
玉露·丙编》卷一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相对于宋朝来说, 辽、夏、金都不再是周边附属性的民族政权, 而已经成长为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都能 够与赵宋长期抗衡的少数民族王朝。
——《通制条格》卷5《学令·科举》
元朝是怎样确定科举考试内容和答题标准的?为 什么要这样做?
儒学为何要复兴?哪些学者为此作出了 贡献?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孔子《论语》 曾子《大学》 子思《中庸》 孟子《孟子》
孔至子宋没中,叶曾,子周独敦得颐…其传乃,得传圣之贤子不思传之,学以,及孟张子载,…孟又子极没言 而理无一传分殊。之两旨汉而,下…,程儒颢者及之弟论颐大…道融,会察贯焉通而,弗无精复,余语蕴焉。而…弗迄 详宋,南异渡端,邪新说安起朱而熹乘得之程,氏几正至传大…坏而。上接孟氏者欤!
——胡道静等《梦溪笔谈全译》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和本 续》(局部)约1075年
1991年在宁夏贺兰县拜寺沟方塔发现的西 夏木活字印本《吉祥遍至□和本续卷第三》, 是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樊树志《国史概要》(2011年第4版)
出处:/culture/1999-11-5/29162.html
北宋·苏东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樽前 月下 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生
孙何帅钱塘,柳耆卿
望海潮·东南形胜(节选)作《望海潮》词赠之云:
作者:柳永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知识点总结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一、儒学复兴运动
1、背景
(1)思想: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2)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目的:(1)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2)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3、口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
4、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北宋后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2)思想主张
A宇宙观: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B人生观:存天理,去人欲。
C方法论:格物致知。
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真理的认识。
理学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D教育: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3)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提醒:理指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二、文学艺术
3、话本
(1)原因: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
(2)内含: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4、书法
(1)概况: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
(2)特点: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三、科技
四、少数民族文字。
教学设计6: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标目标】通过辽、西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新课导入】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费正清说:“中国最伟大的时代:北宋与南宋。
”钱穆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
……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莫有不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宋朝在不同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形象,那么,宋朝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呢?一、儒学的复兴1、儒学复兴的背景①主观:传统儒学日益僵化,缺乏创新与活力。
②客观:佛道盛行,儒学遭到冲击。
③政治:社会道德沦丧,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和自身统治的需要。
材料:五代时期是文治精神最弱的时代,也是儒学传统被唾弃之时。
从中央到地方,学校七零八落。
由于做官并不需要读书人,所以没有什么人再上学了,各地学宫和文庙无不房倒屋塌。
与之相适应,朝野上下也处于道德混乱的情景。
后梁开国皇帝朱温,生性好淫,不但他部属的妻子女儿难以幸免,就是他的儿媳妇也要前去侍寝,而他的儿子却借机邀宠。
从朝廷开始,上行下效,基本的人伦道德都没有了。
——张鸣著《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145 ④文化:宋代重文轻武,文人地位比较高,文化氛围比较好,士大夫具有担当精神。
解说:赵匡胤通过军事政变的方式建立了宋朝,也继承了旧王朝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统治者需要新思想来维护自身的统治。
宋太祖非常尊重知识分子,死前留下不杀士大夫的祖训,提出与士大夫共天下,使强调祖宗家法的赵宋王朝确立了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活动设计:阅读下列材料,概括儒学复兴的背景。
材料1:(唐代官方颁布的)《五经正义》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
自唐代始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
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应试亦必须按此答卷,不许自由发挥。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共17张PPT)
• 考试内容有两种选择:一是考文学(诗赋),二是考儒家经书。 • 以程朱理学的相关阐释为标准 • 理由:重视发挥儒家思想在巩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和树立社会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儒家思想的演变
春秋 应运而生
战国 蔚然大宗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2)元曲 ①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②杂剧: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 整的故事情节,就形成了杂剧。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程
颢
(2)主张:
程
朱
颐
熹
① 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 是 一 套 包括宇宙观、人
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②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③ 人 生 的 目 标 是 “存天理, 灭 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
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
关 汉
元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
卿
海孝妇"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蔡婆婆借他的
银子,不得已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没过几年窦娥的
夫君早死。适逢蔡婆婆索要赛卢医还钱,却险些被赛卢医害死。
幸得张驴儿父子相救。那张驴儿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窦娥
第三单元 辽历史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件(16张PPT)
3、理学的评价
(一)程朱理学
结合教材第一目第三段及学思之窗思考归纳程朱理学的地位
(1)地位:
“四书”作为儒学基础读物;
(元朝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 基本内容,答案标准以程朱理学 的解释为主)
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 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3、评价
以下材料说明了什么?
宋代一大批知识分子毅然肩负起重振儒家文化的重任,积极参与现实,参与 政治,恪守道德规范,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的人格意识,范仲淹、欧阳 修号召士人重视名节,振作士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社会上
产生了深远的(—影张2响岂)。之积:《极中:国塑历史造十中五华讲》民,北族京性:北格京大特学征出版社,2003年,247页
理学是中(国3古)代消最为极精:致用,最三为纲完备五的常理维论体系系封,其建影专响制至深至巨。理 学家将天理和制人度欲对,立压起抑来,、进扼而以杀天人理们遏制的人自欲然,约欲束求带有。自我色彩、个
的发明。” ——马克思 指南
针
推雕动版了印文刷艺已复经兴相运当动普和及宗,教改北革宋, 促工进匠了毕思昇想发解明放了和活社字会印进刷步。术。
火推类药动作大了战欧方量洲式制火,造药冷并武兵用器器的时于发代军展进事,入,改热由变兵人器燃 烧时型代火;加器速逐欧步洲发封展建社为会爆衰炸落型。火器。
用促人进工了远磁洋化航的行方,法迎造来出了了地指理南大针发, 并现且的广时代泛。应用于航海。
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 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从积极和局限两方面思考理学的评价。
教学设计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学理念1.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落地为目标在本课中基于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可以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强化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落实。
“辽宋夏金元”本身既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
但在授课过程中,又不能局限于这一时空环境,需拉长时间,拓宽空间,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时空平台来考察。
在考察的过程中选择适当史料,强化史料实证意识,同时放大时空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时期文明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以及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具有怎样的价值。
2.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于这一单元的解读中着重两点:一是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变化;二是认识少数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也以史实为依托,重点帮助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意识。
3.以学生学情为依据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对本课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不少的陌生点。
再加上本课内容较多较零散,因此调动学生已有知识(比如宋词、四大发明等),适当选取难度适中,较有趣味性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是本课在教学设计时的基本思路。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儒学的复兴、文学艺术、科技和少数民族文字四大块。
若再细分,内容包括理学、宋词、元曲、说书、书法绘画、三大发明、两位科学家、少数民族文字等方面,知识点较多且比较分散。
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时接触过,而像“少数民族文字”等内容比较陌生。
除书本正文外,教材提供的辅助史料也较多(包括最后问题探究中关于理学的理解,提供了6则史料,且这6则史料有一定的理解上的难度),如何对教材史料进行选择和挖掘也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
其次,不论是教材的正文部分还是其他辅助的材料,都较少结论性的文字。
因此从史料性文字到史论,甚至到家国情怀意识的树立,都需要教师再行挑选材料,进行对比分析。
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
高一学生在初中时部分接触过本课内容,但对于他们而言,大部分内容还是比较陌生的。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一、理学之兴:现实的忧虑
冯道(生卒不详),字可道,后唐明宗时起任宰相, 瀛州景城(今山西交河)人。历仕后唐、后晋、契 丹、后汉、后周五朝,八姓十一帝。
——乔继堂《正说历朝八十臣》
②政治动荡破坏君臣伦理
仁宗朝吏部侍郎孙祖德“娶富人妻,以规有其财”, 真宗朝向敏中、张齐贤两大宰相互相争夺寡妇柴氏, “为其有十万囊橐故也”。
北
宋
王希孟
秾 芳 诗 帖 宋徽宗
这一时期的文艺发展有何新特点? 据教材及所学指出其原因?
二、文艺之变:雅俗的分化
为何要否认著作权?
接受民间词的影响,是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趋势。从欧阳修的大量俚
俗词中已经可以看出这一点。晏殊、张先也不能“免俗”……但是,时人喜
欢“为贤者讳”,否认这些作品的著作权。 文人众,市民兴,雅俗分化
学为主,但或多或少也吸纳了佛、道思想。
——余蔚《士大夫的理想时代:宋》
一、理学之兴:回答“为什么”
如何保留人身上的“理”, 如何探求世间的理?
阅读教材P75<问题探究>中的 最后一则史料《晦庵先生朱文 公文集》,“理”是什么?
宇宙观
“理”是本源
天理
伦理
人生观 存天理,灭人欲
物理
认识论与方法论 格物致知
宇宙观
“理”是本源
天理
思辨化
伦理
人生观
存天理,灭人欲
物理
认识论与方法论
格物致知
分析“理”这一核心概念的来源? 这一时期的儒学新发展,“新” 在哪里?
一理之实,二万物分之以为体……如月 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 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0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明历史解释] 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 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成为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 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 “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 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 论,都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代理学吸收、借鉴佛教与道 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 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道德主张。
知识梳理(四) 少数民族文字 1.辽、金与西夏
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 辽
文学创作 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_进__士__科__,用女 金 真文字答题 西夏文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 西夏 来的经史著作
2.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后
特点 命人使用畏__兀___儿_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 这套文字被用于修史,其中一部分内容的汉语译本流
由”相符,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均与题干主旨不符,
排除。 答案:C
材料] 材料一中的两项发明对欧洲社会的进步产生了什么 影响?
[提示] 火药传入欧洲,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 器;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指南针 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__指__南___针__,广泛应用于 航海
(2)意义: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 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4.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发展,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创新等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5.课外拓展: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文章,观看纪录片等,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更多文化成就,拓宽知识视野。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内容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确保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量适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对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发展知识的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练习:设计一份包括10道选择题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简答题:要求学生从以下两个主题中任选一个,进行简答题作答,字数在200-300字之间。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宗教等方面的文化成就,掌握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情况,把握该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2.通过对代表性文化成就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绘画、建筑、诗词等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ppt(27张PPt)
新加坡政府甚至把“忠孝仁爱礼义廉பைடு நூலகம்”八德具体化,赋予现代化 和新加坡化的内容,把其当作一以贯之的治国之纲。
17—18世纪,朱子学在法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的孟德斯鸠、伏 尔泰等许多启蒙思想家都曾研究过朱子学,并从中吸取营养。
借讽刺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来表 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 国的立场和态度。豪壮悲凉,义重 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三、映射时代的新文艺
浪淘沙·雁塞说并门 [宋] 裴湘
雁塞说并门。郡枕西汾。 山形高下远相吞。 古寺楼台依碧嶂,烟景遥分。 晋庙锁溪云。箫鼓仍存。 牛羊斜日自归村。 惟有故城禾黍地,前事消魂。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陈寅恪:“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 赵宋之世”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民族政权并立,分裂割据逐步走向 统一 , 民族融合 加强。 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繁荣, 对外贸易 发达。 科举制 更完善, 门第观念 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 于平等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 松弛 。
两宋与辽、金、西夏和 平的时间远比战争时间 长,描绘了民族关系和 谐局面下的边塞风景。
元杂剧《窦娥冤》
关汉卿
天净沙·秋思
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否定,表现了女性不可征服的反抗精 神。杂剧起到了大众娱乐和社会教化的双重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
历史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知识点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一、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
1、背景:
(1)魏晋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佛道盛行,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2)五代以来,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宋代急需重建道德伦理体系,强化皇权和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3)宋代商品经济繁荣,进一步冲击道德伦理(冲击传统义利观、家庭伦理等)。
2、代表人物:程颢、程颐(理学创立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3、理学的内容:
(1)宇宙观: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2)人生观、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
(3)方法论/求“理”的方法:格物致知(探究实践万事万物求得天理)
4、理学的地位:南宋以后理学(新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5、理学的特点:
①思辨化、哲理化②以伦理道德为核心③吸收了佛道因素④关注现实,注重完善人格和道德⑤儒学世俗化、生活化
6、理学的影响
(1)积极: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塑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消极:用“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来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二、文学艺术
①文字创制由少数民族政权推动②深受中原文化以及汉字的影响。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 事周详,可能出自当时的读书人或书会 先生之手,如《碾玉观音》等; 一是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 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如《宣 和遗事》等。
3.书法:行书--“宋四家”
苏 轼
黄 庭 坚
米
——《通制条格》卷5《学令·科举》
元朝是怎样确定科举考试内容和答题标准的?理由何在? 考试内容:通过政府宣布的方式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以程朱理学 的解释为标准 理由: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导致浮华,如今专立德行明经,明经的四书五经 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有利于国家得到品德高尚的优秀人才
(一)儒学复兴的背景
1、经济上: 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 思考。
2、政治上: 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同时重文轻武的政策,提供了文 化环境;
3、 文化上:儒学危机 (1)魏晋以来的战乱使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加上儒学思想体系的缺点 已无法控制人心,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2)唐宋时期,出现儒、佛、道“三教合一”潮流。(尊儒-礼佛-崇道) (3)为重兴儒学,儒家学者不断探索,儒学体系得到丰富更新。
程颢、程颐: 确定了理学的 最高范畴“天 理”;天理的 核心就是 “仁” ,修养 的最高境界就 是“仁”。
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
1.地位:
建立了庞大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集 大成者,在儒学地位上仅次于孔孟。
2.思想观点:
(1)宇宙观 (2)认识论 (3)人生观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物质世界和人类产生 之前就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上帝、理念、 理、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这种客观精神 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物质世界。是物质 世界的本原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2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课标要求:认识这一时期文化上的新变化,认识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课标解读:通过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和文字等方面的成就,理解这一时期文化方面的新变化,以及少数民族在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第十二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上包括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和文字上等方面的新变化。
按照朝代更迭的次序,上承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下启明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前面三课对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具体情况的介绍,便于学生理解这一时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而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结果,是历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地位较为重要。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对这一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情况会有更深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相关知识,七年级下册第12课和第13课分别介绍了宋词、元曲、元杂剧等文学艺术方面的内容,以及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等科技方面的内容。
但是对于程朱理学和少数民族文字等相关知识,学生较为陌生,教师需要着重讲解,比如程朱理学的内容及影响等,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能力基础:16岁左右的高一学生,充满了好奇心且思维活跃,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但思维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宜采用图片教学、情境教学和适当的史料教学。
三、教学目标学习运用程朱理学、宋词元曲、文人画、三大发明技术的成熟和少数民族文字等史实或史料,论证它们对塑造民族性格,促进民族融合,并对东西方的交流创造条件的作用(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并深刻探究和感悟辽宋夏金元文化对推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传承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意义。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结合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背景:政治上各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结束中国境内长期割裂的局面,重建了大一统国家;经济上,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和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了解在时代背景下催生出灿烂辉煌,民族性与多样性共存的文化(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林则徐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明末清初·顾炎武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能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人的社 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显人性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材料六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贞节牌坊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 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 容、妇功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有理而后有气,虽 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 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朱熹
材料一中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先后关系是怎样的?世 界的本源又是什么?
理先于气,“理”是世界的本源
客观唯心主义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 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2.(2018天津文综,1,4分)朱熹在《四书章句集
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
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
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B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3.(2018江苏单科,4,3分)清代黄周星评仑元 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日少引圣 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目录: 一、儒学的复兴 二、文学艺术 三、科技 四、少数民族文字
课程标准: 了解两宋在文化与社 会发展方面的新变化, 认识少数民族文化与 汉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一、儒学的复兴
1.儒学复兴的背景:
(1)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受佛教和道教冲击 (2)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儒家学者希望发挥儒学道德教化功能, 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张载
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中断的 学术传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一、儒学的复兴
朱
2.程朱理学
熹
(1)代表人物:程颐、程颢、朱熹
道教 佛教
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 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是宋代、明代 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0《读大纪》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 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朱子语类》
“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和等级秩 序,即“三纲五常”;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材料三
朱熹:“饮食,天理 也;山珍海味,人欲 也。夫妻,天理也; 三妻四妾,人欲也。”
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消极: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 以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材料五 从这四个历史人物的诗句中,理学有哪些积极影响?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
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A )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郭守敬 王祯
设计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天文测量,编定历法《授时历》 《农书》,记载农业工具尤为丰富
四、少数民族文字:
辽朝 • 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进行文学创作。
金朝 • 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 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 西夏 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强调尊卑等级观念, 重男轻女,重义轻利;压制和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理是世界的本源
程
----宇宙观
朱 理
存天理,灭人欲 ----道德观
影响
学
格物致知把握理
----方法论
儒家思想的演变
春秋 孔子创立
战国 孟、荀发展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隋唐 三教并存
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前夕,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
元朝
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 这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辽 钱币
课堂总结
儒学的复兴
辽宋夏金 元的文化
文学艺术
科技
少数民 族文字
背景
程朱理学
影响
文学 艺术 印刷术 沈括
代表 内容 朱熹对儒学 的深入探索 宋词 元曲 话本 火药 郭守敬
“存天理,灭人欲”。个人私欲要服从社会准则,即通过道 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 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材料四
主张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格,推究;致,求得。“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 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积极:理学注重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
宋明 发展为理学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补充
二、文学艺术
特点
代表宋词Βιβλιοθήκη 句子长短不等,配乐歌唱,分不同的词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牌,有固定格式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散曲 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可配乐演唱 元杂剧标志着古代戏曲
元曲 杂剧 成套的散曲,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的成熟。代表:关汉卿、 王实甫
宋元话本 说书用的底本,早期的白话小说
——《声声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千古第一才女”
苏 轼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李 清 照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 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 酹江月。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关汉卿的《窦娥冤》
关 汉 卿
王实甫的《西厢记》
王 实 甫
“宋四家一体”
苏 轼
黄 庭 坚
米 芾
蔡 襄
瘦金体:宋徽宗
山水画:注重意境,有意无法
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
宋 马远《山径春行图》
三、科技
四大发明 沈括
雕版印刷普及,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火药用于战争;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造纸
《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书法 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绘画 山水画为主,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和南宋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 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 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书章句 集注》
指南针 王祯
1.(2019课标II,26,4分)程颢诗云:“闲来无事 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 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 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 现的主旨是 (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儒家
目的
一、儒学的复兴
2.程朱理学
(2)内容:
①什么是“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②怎样遵循“理”:“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
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 精神境界。
怎样把握“理”:“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
到其中的“理”,达到普遍天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