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概论论文

合集下载

海洋科学选修课论文

海洋科学选修课论文

海洋科学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的圈中的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打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

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g,约为地球总质量的1/3600,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水的35倍。

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2600m的水层所覆盖。

海洋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

四个主要的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陆地和海底地形线为界。

目前为止,人类已探索的海洋只有5%,还有95%的海洋是未知的。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食物资源、海洋能源、海洋药物、油气资源、海洋交通线等。

海洋也会经常发生风暴潮、海啸、灾害性海浪、赤潮、ENSO事件等海洋灾害,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而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与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旨在探索海洋资源的利用、减小海洋灾害危害的方法造福人类。

下面从海洋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海洋资源及利用和海洋灾害三个方面大体介绍一下海洋科学。

海洋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提起海洋与人类的日常生活,首先就想到海洋为人类提供的各种食品,从紫菜、海带这些大众话的食品到鱼翅、海参这些高档食品,各种各样的海鲜不仅给人类提供了各种必要的微量元素,也提供了丰富而美味的食品。

其次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就是天气。

海水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

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其中规模最大、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海陆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对农业生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而对人类生存生活有很大关系。

在其次,陆地空间越来越狭隘,科学家正在探讨在海底建设人类居住地的可能性,海底城市不再是一个神话。

海洋科学导论字结课论文 供水安全心得体会

海洋科学导论字结课论文 供水安全心得体会

海洋科学导论字结课论文供水安全心得体会海洋科学导论:供水安全心得体会引言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农业发展的不断提高,水资源越来越紧缺,且受到污染的情况也日益严重。

因此,保障供水安全成为了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和任务。

本文将结合海洋科学知识,探讨供水安全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法,并总结个人在学习和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一、供水安全的关键问题供水安全涉及到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等多个环节,其中包括水源地污染、水质安全、供水设施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1. 水源地污染水源地污染是供水安全的首要问题,其影响直接决定了供水质量的优劣。

水源地污染包括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水等多种形式,其中农业面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是造成水源地污染的主要原因。

例如,农业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大量的农药和养分流入水体,破坏水质。

2. 水质安全水质安全是指供水中的污染物浓度未超过可接受的标准,并且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水质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有害物质超标、水中微生物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等。

此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水受到地下污染物的威胁,也成为了水质安全的重要问题。

3. 供水设施和管理供水设施包括水库、水厂、管道和水井等,其安全性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供水的可靠性和质量。

供水设施的老化和破损、设备的维护不及时以及管理不善等都会引发供水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甚至危及人体健康。

二、供水安全的解决方法供水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努力来解决。

下面是几个解决供水安全的关键方法。

1. 水源保护水源保护是解决水源地污染问题的首要方法。

政府部门应制定严格的环保法律和政策,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和管理,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自觉性。

此外,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水资源的利用方式也是水源保护的重要手段。

2. 水质监测与净化水质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海洋新科技论文

海洋新科技论文

海洋新科技论⽂ 海洋浩瀚⽆涯,拥有丰富的资源,为⼈类提供了⽆数的功能与利益。

店铺为⼤家整理的海洋新科技论⽂,希望你们喜欢。

海洋新科技论⽂篇⼀ 海洋捕鱼时机 摘要从⼀个课例发现问题出发,通过构建模拟实验,进⽽构建数学模型来说明为什么海洋捕鱼时机最好是K/2。

关键词 捕鱼时机模拟实验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G633.91 ⽂献标识码B 教育之所以成为⼀种“艺术”,是因为它所⾯对的是活⽣⽣的有个性差异的个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遇到许多出其不意的问题,即使备课备得如何周详,但对学⽣提出的问题还是“防不胜防”。

如何处理课堂上⽣成的问题,既体现了⼀个教师机智,更体现了他的专业素养。

有⼀次听⼀位年轻教师讲授⾼中⽣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课,讲到数学模型的构建,在讲到“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法”时,⽆论是教学⽅法、还是课堂⽓氛,都⾮常理想。

在讲授完“J”型曲线,“S”型曲线后,话题转到了环境容纳量(也就是K值),讲到了海洋捕捞的问题:近些年来海洋的渔业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些不法之徒,使⽤法律禁⽌的渔⽹和捕捞⽅式进⾏捕鱼,结果导致鱼的数量与⼗⼏年前相⽐⼤幅度降低,当地的渔民⽣计也受到威胁。

那么,能不能捕捞海洋的鱼呢?(学⽣简单讨论)如果需要捕捞,究竟怎样才能把握好捕捞的“度”呢? 教师要求学⽣仔细分析“S”型曲线,思考在哪个位点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很快有学⽣回答是在曲线最“陡”的时候,亦即K/2时。

这时⽼师再提问:那么应该何时捕鱼?在⽼师如此明确的“明⽰”下,有的学⽣说是在K的时候,因为这时候鱼的数量最多,肯定可以捕捞到更多的鱼;也有的说是在K12的时候,因为此时鱼类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双⽅各执⼀词,争执不下。

这时教师总结:在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对海洋鱼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应在其数量约为K12时,因为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

⽽当种群数量⼤于K12时,其增长的速度将开始下降,此外等待捕鱼的时间过长,鱼类消耗的资源也过多,在时间上、资源上不划算;过度捕捞导致种群数量⼩于K/2时,种群的增长速度也将减慢,获取的资源数量将减少,⽽且还会影响资源的再⽣。

海洋科学论文

海洋科学论文

海洋科学论文海洋及其丰富的各类资源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海洋科学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海洋科学论文篇一浅析海洋功能区划摘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工业革命以来,人口的激增和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对于陆地的开发使用日益过度,资源与环境的各种问题暴露无遗。

于是人类的视野和活动领域开始转向海洋以解决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豍面对我国如此富饶的海洋资源我们如何在发掘其潜力的同时避免破坏,理念的创新和制度的改革必不可少。

关键词海洋功能区划区划现存问题区划建议作者简介:王广卉,大连海事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8-166-02一、海洋功能区划的概念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是我国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并组织实施的一项重要海洋管理制度。

国家海洋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于1989年~1993年和1998年~2001年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海洋功能区划工作,1982年通过、1999年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二条对海洋功能区划作了原则性规定。

1999年12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办法》,对如何划定和管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作了具体规定。

《海域使用管理法》针对我国海域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秩序混乱等现象,在第二章中专门规定了海洋功能区划制度。

豎为了合理使用海域、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于2002年制定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

海洋功能区划是根据海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状况、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需求等因素而划分的不同的海洋功能类型区,用来指导、约束海洋开发利用实践活动,保证海上开发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同时,海洋功能区划又是海洋管理的基础。

二、规定海洋功能区划的原因(一)我国海洋的可利用性海洋“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为国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包括生物、矿产、航道港口、海水、旅游等多种重要资源。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科学是以海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它与陆地科学、大气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共同构成了当今科学技术体系的基础。

在地球上,从远古到今天,海洋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这个地球上,海洋对于生命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同时,海洋也可以孕育新的生命。

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科学,在现代社会中,海洋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高,其资源也越来越多,如果再不好好利用的话,那么只能够被淘汰。

因此,必须发挥好海洋科学的作用,才能够使得沿海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而海洋污染问题则越来越突出,尤其是一些沿海城市,每年都有很多污水流入大海,造成了严重的海洋污染。

而且,近几年来,还有越来越多的污水流入海洋,导致海洋动植物受到严重破坏,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

首先,我们必须对我国海洋的污染情况加以了解,对海洋污染的原因也要充分认识。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越来越大,并且随意排放,使得海洋的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不少水产品都受到了污染,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另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也导致海洋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还有,船舶和航运事故等也会给海洋带来污染。

由于污染范围较广,所以要对各种污染情况进行全面治理。

第二,要严格执行《海洋环境保护法》。

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海洋知识,提高公民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并建立起长效机制。

对于已经造成的海洋污染,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海洋环境继续遭到破坏。

如今,不少沿海城市都推行了“退养”政策,不仅可以降低渔民的损失,还能够减轻海洋污染,不过,要想彻底根除海洋污染,仅靠“退养”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加强监督和管理。

人类最大的生存威胁就是气候变暖。

因此,我们应该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海洋科学论文

海洋科学论文

人类未来的希望——海洋中的资源内容摘要: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膨胀和耕地的逐渐减少,资源问题日渐突出。

于是我们不得不把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寄托于占据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浩瀚无垠的海洋,有着极其丰富的海洋资源。

但各种各样的丰富的海洋资源还未被大众了解,充分了解海洋资源,对人类将来的生存与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生物、矿产、能源、药物、水、化学合成正文:一、富饶的海洋生物资源地球上生物资源的80%以上在海洋。

海洋中的生物多达69纲、20多万种,其中动物18万种,在不破坏水产资源的条件下,每年最多可提供30亿吨水产品。

据科学家估计,海洋的食物资源是陆地的1000倍,它所提供的水产品能养活300亿人口。

可是目前人类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仅占其总量的2%,还有很多可食资源尚未开发。

人们在海洋中若繁殖一公顷水面的海藻,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相当于40公顷耕地每年所产大豆蛋白质的含量。

光近海领域生长的藻类植物加工成食品,年产量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总产量的15倍。

二、丰富的海底矿产资源陆地上主要矿产资源可采年限大多在30年~80年内,天然气的开采也只能维持38年~50年。

而海洋中除盐、镁、金、铀、溴化物外,海滩中的砂矿、浅海底部的石油、磷钙石和海绿石,深海底部的锰结核和重金属软泥及其基岩中的矿脉都十分丰富。

其中石油资源约1350亿吨,占陆地上石油资源的一半,如果包括天然气折算石油储量在内,则世界大陆浅海区石油储量为2400亿吨。

锰结核是大洋底部的铁锰氧化物组成的黑色团块,这种多金属锰结核含有锰、铜、镍、钴等50余种金属元素。

锰结核在各大洋中的总储量为3万亿吨,比世界陆地上蕴藏的锰、铜、镍、钴、铁等金属储量还要高几千倍。

大洋底锰结核中除含有丰富的锰外,还含有、镍、铜、钴等金属矿物。

单是太平洋底就有1.5亿平方千米的锰结核,约1.7万亿吨,其中含镍量就有164亿吨,可供世界消费2.4万年,铜88亿吨,可供使用1000年;钴58亿吨,是陆地上储量的960倍,可供使用34万年;含锰最多达4000亿吨,是陆地上储量的67倍,可使用18万年。

海洋科学导论论文

海洋科学导论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课程期末考试论文(读书报告)课程名称:海洋科学导论姓名:***学号:**********任课教师:杨娟周东升刘宝林学时:32开课院系:海洋学院开课时间:2015.9-1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末考试论文专用课程名称:海洋科学导论班号:10011433 学号:1001143324 姓名:窦文骏成绩:一丶简述《海洋科学导论》的主要内容。

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学习到许多有关海洋方面的知识,认识到了研究海洋的重要性。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和环境的卫士。

海洋是生命的发祥地,是气温的调节器和大陆水汽的源头,是资源的宝库。

海洋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和空间资源。

海洋是也兵家必争之地。

海洋问题涉及国家安全和主权利益、资源保护、交通通道保护、地缘政治等方面。

海洋还是科学的实验室。

人们自古就在海洋中探索人类起源。

我们从海洋地质与地理、海洋化学、海洋物理和海洋生物方面详细的学习了海洋的科学。

全球有5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

海的特征是面积小、占海洋总面积的11%。

深度小于2000—3000米,温度和盐度受大陆影响,季节变化大。

全球共有54个海,分为陆间海、内陆海和边缘海。

海底地貌有三大单元,大路边缘、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之间的过渡带,按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

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是世界上规模最巨大的环球山系。

大洋盆地是指大洋中脊坡麓与大陆边缘(大西洋型的大陆隆、活动型的海沟)之间的广阔洋底,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1/2。

同时,还从自然地理、政治和经济地理方面学习了“5”大洋。

60 年代诞生于海洋地质领域的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以活动论观点为主导,对奠基于大陆的传统地质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引发了一场“地球科学革命”,影响所及,不仅改变了地球科学的结构,还改变了地球科学人员的思维方式。

海洋科学专业毕业论文

海洋科学专业毕业论文

海洋科学专业毕业论文海洋科学专业毕业论文是海洋科学专业学生在大学毕业前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这篇毕业论文中,学生需要展示他们对海洋科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并通过独立的研究与分析来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旨在研究海洋科学专业毕业论文的一般结构和内容,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这一挑战性的任务。

一、引言在海洋科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引言部分,学生需要介绍课题的背景和意义,概述当前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

该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清晰地定义论文的范围和目标。

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部分是海洋科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核心部分之一。

在这一部分中,学生需要系统地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以及相关的方法和技术。

学生需要证明他们对领域内现有的问题和争议有深入的理解,并准确地总结和评估前人的研究成果。

文献综述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并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三、方法与材料在方法与材料部分,学生需要详细描述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材料。

学生需要解释他们选择这些方法和材料的理由,并描述这些方法和材料是如何被使用的。

此外,学生还需要探讨他们可能会遇到的潜在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部分的目的是让读者充分了解研究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四、实验与结果在实验与结果部分,学生需要详细介绍他们的研究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学生需要清晰地展示他们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并正确地解读研究结果。

此外,学生还需要讨论他们的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以及对未预料到的结果的解释。

这部分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研究的实际执行过程和结果,以及对研究问题的回答。

五、讨论与分析在讨论与分析部分,学生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学生需要解释他们的研究结果背后的原因和机制,并与文献中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和讨论。

学生需要准确地回答他们的研究问题,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挑战。

这部分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研究结果的意义和影响,并对之后的研究工作提出建议。

海洋学导论课程论文

海洋学导论课程论文

海洋学导论课程论文——海洋有关灾害的分析与感想引言生长于渤海之滨的我一直对海洋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缘,喜欢海产品,喜欢在沙滩上散步,喜欢清晨到渔港看出海打鱼的渔船归港……海洋对于我来说既熟悉又神秘。

之前对海洋的理解只是限于表面,掌握的专业的海洋知识很少,但是《海洋学导论》这门课给了我专业的海洋知识,弥补了我海洋知识的空白。

课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海洋引发的灾难,台风、风暴潮、海啸等。

而印度洋海啸、墨西哥湾原油泄漏等最近发生的灾害依然历历在目。

地球气候的剧烈变化和日前发生的雅安地震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关注海洋环境,保证海洋安全,已然成为迫不及待的国际问题。

海洋学有关知识海洋科学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与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它的研究对象,既有占地球表面近71%的海洋,其中包括海洋中的水以及溶解或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生存于海洋中的生物,也有海洋底边界——海洋沉积和海底岩石圈,以及海洋的侧边界——河口、海岸带,还有海洋的上边界——海面上的大气边界层等等。

世界大洋既广漠但又互相连通,从而具有统一性与整体性,海洋中各种自然过程相互作用及反馈的复杂性,人为外加影响的日趋多样性,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的相互借鉴相辅而成的共同性等等,促使海洋科学发展形成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科学体系。

海洋学导论讲述了世界和我国的海洋学发展史,海底的构造和地形地貌,海洋蕴含的自然资源,海水的物理特性和世界大洋的层化结构,海水的化学组成和特性,海洋环流和波动现象,潮汐,大气和海洋的关系,海洋生物,海洋工程等专业知识。

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108km2,包括陆地和海洋。

如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陆地面积为1.49×108km2,占地表总面积的29.2%;海洋面积为3.61×108km2,占地表总面积的70.8%。

海陆面积之比为2.5:1,可见地表大部分为海水所覆盖。

地球上的海洋是相互连通的,构成统一的世界海洋;而陆地是相互分离的,故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

海洋科技论文集

海洋科技论文集

海洋科技论文集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海洋科技论文集,希望你们喜欢。

海洋科技论文集篇一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浅析摘要:海洋管理指的是人类把海洋作为实践活动的对象,而海洋行政管理指的是以这种实践活动作为管理的对象。

本文通过以分析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为前提、以海洋实践活动的发展规律及它的历史经验为依据,简单分析了海洋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针对与于相关的学术问题的研究,给工作者提供有利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海洋管理海洋实践活动海洋行政管理▲▲一、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多,陆地资源的短缺,人类开始寻找新的资源,而远比陆地面积广博的海洋资源进入人类的视线,这造成了对海洋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增大了海洋管理者的压力,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海洋管理方式已经被各国政府列为重点关注问题。

海洋综合管理的发展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海洋管理方式是我国当前海洋管理工作科学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而通过对海洋行政管理这一学术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对海洋管理的关注。

▲▲二、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的分析(一)对海洋管理的分析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

因此,对海洋资源的利用越来越重要,海洋利益的各种矛盾也日益突出,一些沿海国家和政府为了争取更多的海洋资源的利用,不考虑海洋资源的综合发展,不顾后果恶性破坏、抢夺资源。

为了管理这些诸多无序的行为,针对海洋资源与海洋利益的分配,在管理中将涉及到海洋的活动都称为海洋管理。

在各类管理活动中,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很大的,不同性质的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中也是不同的,其中一些是为了科学有效的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还有一些是为了增加经济效益。

(二)对海洋行政管理的分析海洋管理的概念并不局限在对相应海域进行管理,从广义上来说,海洋管理主要是基于政府层面对所辖海域进行政治、经济以及环境开发等项目的综合性管理,当前海洋资源管理的主要方向是经济开发方面,管理人类的海洋实践。

海洋科学导论论文

海洋科学导论论文

卫星海洋遥感技术的应用价值及发展建议摘要:卫星海洋遥感,或称空间海洋学,是利用电磁波与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原理,从卫星平台观测和研究海洋的学科分支。

它属于多学科紧密交叉的新兴学科,其内容涉及物理学、海洋学和信息学科,并与空间技术、光电子技术、微波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密切相关。

卫星海洋遥感是20 世纪后期海洋科学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对卫星海洋遥感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起步较晚。

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海洋资源开发日益重视,卫星海洋遥感技术在这方面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卫星海洋遥感应用价值发展建议正文:一、卫星海洋遥感系统1、空间平台及轨道装载传感器的空间运载工具称为空间平台,它包括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天空实验室等。

卫星作为海洋遥感的空间平台,除安装传感器外,还装备如设备:电源、热控制器、方位控制器、数据处理系统等。

电源通常采用太阳能电池并与畜电池相连以提供夜间能源。

热控制器为保证传感器及其它电子装置正常工作。

方位控制器用于控制空间平台的方位。

2、卫星传感器目前用于海洋观测的所有卫星传感器,均根据电磁辐射原理获取海洋信息。

遥感技术采用的电磁波包括可见光、红外、微波。

其中,可见光谱范围在0.4〜0.7卩m,红外波谱在1〜100卩m,微波波段在0.3-100GHz 传感器按工作方式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

被动传感器如可见红外扫描辐射计,微波辐射计等;主动式如微波高度计、微波散射计、合成孔径雷达等。

卫星传感器的种类很多,目前用于海洋研究的传感器主要有:①海色传感器:主要用于探测海洋表层叶绿素浓度、悬移质浓度、海洋初级生产力、漫射衰减系数以及其他海洋光学参数。

②红外传感器:主要用于测量海表温度。

③微波高度计:主要用于测量平均海平面高度、大地水准面、有效波高、海面风速、海流、重力异常、降雨指数等。

④微波散射计:主要用于测量海面10m处风场。

⑤合成孔径雷达:主要用于探测波浪方向谱、中尺度涡旋、海洋内波、浅海地形、海面污染以及海表特征信息等。

海洋科学导论大论文

海洋科学导论大论文

海洋科学导论大论文海洋开发及新技术【摘要】: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由于受到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早期传统的海洋开发活动,大都是在沿岸或近海海域从事捕鱼、制盐、航运等。

现代的海洋开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的。

到七十年代初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陆地资源的渐趋减少,人们越来越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海洋开发上,海洋科学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国外有的学者还把海洋技术与原子能和宇宙空间技术并列为当代的“三大尖端技术”。

此后,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以开发大陆架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热潮。

从此,海洋开发成为各国科学家和有识之士瞩目的重要问题,后来,人们又把海洋工程列为新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首先介绍21世纪的海洋开发的现状以及面对的困难,然后详细的介绍新技术在海洋开发中的应用。

【关键词】:海洋资源海洋开发海洋工程技术世界新技术革命开发利用科学技术一、海洋开发的现状海洋资源主要是指形成和存在于海水之中与海洋水体及海底、海面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国际海底区域的多金属结核资源、海洋能源、海水资源、港口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自然资源与衍生资源。

海洋科技研究结果表明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

当今世界资源枯竭、能源短缺,海洋将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托。

毋庸置疑,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就是海洋。

正因为意识到海洋这一座巨大的宝库,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开发海洋资源,如海洋油气资源、生物资源等。

在这些方面,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中国则较为落后。

然而,凭借目前掌握的技术,人类能够开发的海洋资源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

以海洋油气资源为例的开采为例,世界海洋石油蕴藏量约1000多亿t,目前探明储量约200亿t,海洋天然气储量约140万亿m3,目前探明储量约80万亿m3。

可见还存在大量资源未被探明,更不用说开发了。

二、海洋开发的困境目前人类了解以及能够开发的海洋资源对于整个海洋资源而言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然而在进一步开发海洋资源的道路上却遇到了不少的困难。

海洋学研究论文

海洋学研究论文

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它的研究对象是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包括海水、溶解和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海洋中的生物、海底沉积和海底岩石圈,以及海面上的大气边界层和河口海岸带等。

由于海洋本身的整体性、海洋中各种自然过程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和主要研究方法、手段的共同性而统一起来,使海洋科学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

海洋科学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即使是同一区域,海洋、水文、化学要素及生物分布也是互相各异、多层次性的。

因此,很难在实验室里对各类海洋现象和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精细的实验,也不能只靠数学分析和数学模拟来进行研究,而是要充分利用科学设备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观察研究。

直接的观察研究,既为实验室研究和数学研究的模式提供确切的可靠资料,又可以验证实验室和数学方法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因此,在自然条件下进行长期的、周密的、系统的海洋考察是海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海洋科学研究中,海洋观测仪器和技术设备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海水深而广,具有大密度和流动性,给人们的直接观测带来极大困难。

从海面向下大约每增加10米,压力就要增加一个大气压,在万米深处,海水的压力作用可以把潜水钢球的直径压缩几个厘米,人类很难在这样大的深处活动。

既使在海洋上层,海水处于不断的流动和波动状态,依靠一个点上的观测资料,也很难说明面上的情况。

因此,只有大力发展海洋观测仪器和技术设备,才能取得所需要的大量海洋资料,以推动海洋科学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海洋科学的发展表明,几乎所有主要的重大进展都和新的观察实验仪器、装备的建造,新的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观察实验的精度,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有紧密关系。

例如,浮标观测技术、航天遥感技术和计算技术的应用,促成了关于海洋环流结构、海-气相互作用、中尺度涡旋、锋区、上升流、内波和海洋表面现象等理论和数值模型的建立;回声测深、深海钻探、放射性同位素和古地磁的年龄测定、海底地震和地热测量等新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对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海洋科学导论论文 (2)

海洋科学导论论文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课程期末考试论文(读书报告)课程名称:海洋科学导论姓名:一、试述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你如何理解它是地学史上的一场革命?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全球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是海地扩张学说的动力支持,加上新的证据(古地磁研究等)支持大陆确实很可能发生过漂移,从而使复活的大陆漂移开始形成,它是海底扩张的具体引申。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表构造、板块划分、板块的边界、板块的运动等内容。

(1)地表构造:板块的基本思想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硬壳岩石圈(或称构造圈),相对于软流层来说是刚性的,它的下面是非常粘滞性很低的软流层。

其实岩石圈并不是很完整的一块,它具有侧向的不均一性,有许多活动带把它们像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裂谷等分割成有多大大小小的块体,这些快题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板块。

通俗的来说,整个岩石圈可以理解为由若干个板块和起来的圈层,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但是板块的边缘和接缝地带则是地球表面的活动带,有强烈的构造运动、沉积作用、生成作用、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变质作用、地震活动,又是极有利的成矿地带。

其次,岩石圈板块是活动的,是围绕有一个旋转扩张轴在活动的,并且以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可以发生几千米的大规模的水平位移。

在漂移过程中,板块或张裂拉开,或碰撞压缩焊接,或平行相错,这些不同的相互运动方式和相应产生的各种活动带,控制着全球的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2)板块划分:根据学者的研究和资料的整理情况来看全球岩石圈划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包括大块陆地,又包括大片海洋。

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又有人进一步在大板块中划分出许多小板块。

如美洲板块分为北美和南美板块,印度洋板块分为印度和澳大利亚板块,东太平洋单独划分为一个板块,欧亚板块中分出东南亚板块以及菲律宾、阿拉伯、土耳其、爱琴等小板块。

地大北京海洋科学导论结课论文

地大北京海洋科学导论结课论文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百度文库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课程期末考试论文(读书报告)课程名称:海洋科学导论任课教师:学时:32开课院系:海洋学院学生姓名:学号:开课时间:一、《海洋科学导论》的主要内容?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学习感受。

二、答:(一)通过学习,我认为“海洋科学导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1.海洋科学发展史、研究海洋的意义以及海洋未来的发展趋势。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是生命的守护神,它的发展史是人类不断探索其奥秘的文明史;海洋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和空间资源,基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强大压力,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海洋这一巨大宝库,积极采取合理的方法对海洋进行研究与开发,同时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的基本状况,我国海洋的现状。

四、2.地球上海洋分布的基本特征及其自然效应,地球的结构、海与洋定义及特征,地球上三大洋情况分述。

我们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海洋主要有连续性、广大性等特点,用海和洋的基本特征来区分海和洋,地球上洋和海的基本分布。

五、3.海底的一些基本知识,主要有海底地貌构造及其历史演化,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海底地貌现象的地质解释。

这些知识主要是与地质、地貌有关,对于研究海底有很大作用,便于分析海洋上的一些情况。

六、4.海水的物理、化学特性和海水运动。

海水基本的物理性质,海水的运动形式,世界洋流的分布情况及运动情况,水团。

七、5.海洋的化学资源及生物资源。

海水的组成和特性、海水中的化学反应,海洋化学资源、海洋化学环境及保护及海洋生物的分类系统。

八、6.海洋高新技术及海洋法与海洋权益。

(二)谈到学习海洋科学导论与我专业的关系,首先二者都是地质方面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海洋是地质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载体,海洋中的洋中脊、大洋沉积等对研究现今的地质现象有很重要的意义。

通过海洋生物在岩石中形成的化石判断岩层的形成时期是当今地质工作中判断地层形成时期的一种简单而有效地方式。

同时我学习的专业是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这与海洋科学又有特别的联系,二者都与水有密切的关系,海洋是地球包含水最多的地球系统,其他地球系统都很大程度上受到海洋的影响。

海洋科技概论论文

海洋科技概论论文

邱震海:2011年中国的周边外交挑战和未来方向2011-01-01 09:04作者:邱震海来源:联合早报评论(1)T|T在2009年年底,笔者在撰写当年中国内政外交的年终专稿时认为,从2010年开始,中国的内政外交将进入一段为期两、三年的盘整期,其间中国在继续前进的同时,一些前些年为人忽视的深层问题将逐渐浮上水面。

笔者同时也认为,若中国能在这段盘整期对内政外交的一些深层问题有所着手,则这段盘整期将不啻为未来中国走上更为自信道路的准备、调整和渐趋成熟期。

去年(2010年)中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似乎部分印证了这一点。

本文仅就中国外交去年的际遇和未来挑战,作一些整理和点评。

危机集中反思契机首先,去年是中国在周边形势上经历严峻考验的一年。

虽然去年没有如前些年西藏事件和奥运火炬传递那样的重大风浪,但周边形势给中国外交提出的挑战,实际上已经逼迫人们直面中国崛起期对外战略的一些深层问题。

去年年初开始,从美台军售导致中美军事交流再次全面中断,到3月朝韩“天安舰”危机爆发后,美韩的黄海军演导致中国高调反弹,再到南中国海主权争议升温,夏天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表示愿意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间展开调停,直到9月中日钓鱼岛撞船风波,最后到11月朝韩炮战导致朝鲜半岛局势再度剑拔弩张,中国周边形势可谓风起云涌;同时伴随其中的,还有中美就贸易、汇率问题和军力竞争展开的持续角逐。

整整一年的周边外交风波似乎有几个特点:一、东亚地区安全结构中原有的“火药桶”(如朝鲜半岛和中日关系)往往以突如其来的方式爆发,而且看似孤立,实则互有关联;二、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一些长期结构性矛盾(如南海争议)往往在危机迭起的情况下突然升温,从而不但上升为与原有“火药桶”一样的主要矛盾,而且还会扰乱了中国的主要战略目标和视线;三、几乎所有危机的背后,都有另一个大国的清晰影子,那就是美国。

去年的一系列周边危机看似偶然,其实带有相当的必然性。

它们均来源于东亚战略格局的深层结构;其爆发虽然偶然,但形成、演变却为必然。

海洋学论文

海洋学论文

赤潮的成因、危害及其防治近年来,有关赤潮和赤潮所造成灾害的新闻频繁见于报刊和电视等媒体,人们对赤潮这个名词也耳熟能详。

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赤潮的危害,日本是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十几年来,我国同世界其他沿海国家一样,一直遭受赤潮灾害的困扰,海洋环境受到破坏,经济损失也不断增加,赤潮已经成为中国沿海地区主要海洋生态灾害之一。

由于海洋污染日益加剧,赤潮灾害也有加重的趋势,由分散的少数海域,发展到成片海域,一些重要的养殖基地受害尤重。

那么,究竟什么是赤潮呢?一、赤潮“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赤潮泛指由于海洋浮游微型藻类(也有少量原生动物)的过度繁殖造成海水变色(一般为红色)的现象。

由于引致海水变色的赤潮生物种类的不同,所造成的海水变色也不都是红色。

一般来说,甲藻类的赤潮海水为红色,而硅藻类和一些定鞭藻类的赤潮为褐色等。

发生赤潮的海水常带有粘性,并有腥臭,俗称臭水。

能引起赤潮的生物约有60多种。

近年,国际科学界将那些能直接造成海洋危害的赤潮,称之为有害藻类水华(简称为HABs)。

而把一些无直接危害的赤潮(如某些硅藻赤潮)不归于此类。

赤潮和藻类水华是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早在《圣经》中就有过赤潮(海水变色)的记载,只不过由于近代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海洋污染的加剧,使得这种生态现象的发生频率不断增加。

二、我国赤潮发生的概况我国是世界上赤潮发生比较频繁的国家之一,每年都有多起赤潮事件的记载。

在我国的海域中,发生赤潮比较集中的海区有:渤海(主要是渤海湾、黄河口和大连湾等地)、长江口(主要包括浙江舟山外海域和象山港等地)、福建沿海、珠江口海域(大亚湾、大鹏湾及香港部分海区等地)。

我国最早的赤潮记录见于1952年,费鸿年报告黄河口夜光藻赤潮。

实际上1933年在原浙江水产实验场,费鸿年就报道有关镇海至台州、石浦等海域发生的夜光藻赤潮,只是没有正式刊于杂志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科学概论论文》
考号:28号
生命的起源与发展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
生命的起源
内容简介:从地球的演化形成,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生命最初的存在形式及演化、分类。

引言:生命的起源一直是很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他的古老在于,很久很久之前,人们就开始好奇,开始探索:而他的年轻则是因为,直到现在人们还是没有真正探索清楚,并且不断有新的发现。

对生命起源的探索是人类认识自己认识自然必须经历的阶段,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认识,更是在积极的寻求自身发展。

从地球最初的形成,到第一片海洋,第一片大陆的诞生,再到第一个生命开始,发展壮大,这一切的一切那么自然,又那么神秘……
一.地球的演化形成
关于地球的演化,科学界也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

但是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公认的看法,那就是地球的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的发展与演化是相互关联的。

地球的演化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冥古宙;(二)太古宙;(三)元古宙;(四)显生宙。

如下图:
根据上面的表格可以很明显的了解到,地球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漫长变化才逐渐形成今天的具有先进系统的地球。

应当引起注意的是,现有的假说并不能作出对宇宙及地球起源以及进化的定论,科学探索仍然在进行中。

地球的演化离不开她的载体宇宙,也离不开最基本的结构基础物质。

正是在宇宙创造的各种有利条件和物质无休止的发展变化中,地球一步步的成长演化。

如今地球仍然在不停的变化演化之中。

很难设想,数亿年之后,地球乃至宇宙将会是什么样子?茫茫宇宙,究竟还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奥秘?这些问题,也是无数科学家不懈研究地球起源与进化的不竭动力。

二.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
当第一只古猿解放双手开始直立行走,进化成人类,当人类不再为食物奔波劳碌,开始学会思考,人便开始好奇,好奇自己从哪里来,于是便有了各种各样的猜想,这些学说大致有以下几种:
1.创造论或神创说
创造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神所创造。

比如上帝、阿尔修斯。

在《圣经》上说,“起初,神创造天地。

这种学说把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结于神的创造。

2. 自然发生论
又称“自生论”或“无生源论”,认为生物可以随时由非生物产生,或者由另一些截然不同的物体产生。

如中国古代所谓“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中世纪有人认为树叶落入水中变成鱼,落在地上则变成鸟等。

自然发生说是19世纪前广泛流行的理论,这种学说认为,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自然发生的。

但是,1860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设计了一个简单但令人信服的肉汤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

他的实验为科学家进一步否定“自然发生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生物学,化学的研究结果发现生命的创造只能通过遗传物质的复制,以及细胞的分裂过程来实现。

我们在生活中所直观观察到的生命“自生”现象,全部都是某种不易发现的复制过程在起作用。

这些发现彻底地否认了自然发生论的可能性,
3.陆地起源说
地质学家们于1946年在澳洲埃迪亚加拉山的赤红岩层中发现了最古老的大型多细胞化石,其生存年限要早于寒武纪进化大爆炸(Cambrian evolutionary explosion),先前的研究表明正是在该时期产生了类似于这些化石的现代动物群化石。

这些化石要追溯到至今
5.42亿至
6.35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Ediacaran)时期,其中有狄更逊水母(Dickinsonia)化石。

埃迪亚加拉纪化石代表了一种独立的陆地生命进化辐射模式,这种模式要比寒武纪进化大爆炸出现的海洋生物至少早2000万年。

长期以来,远古时期的多细胞化石被认为是早期海洋生物的先祖,它们生活在海洋里,是一些陆栖地衣或其他微生物菌群的残留部分。

但最新的化石研究发现,这些远古时期的多细胞生物与陆生生物具有共性,所以它们很可能是生活在陆地上的,而非海洋里[1]。

4.化学起源说
化学起源说是被很多学者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米勒模拟实验(Miller’s simulated experiment)通过模拟的原始大气中的最初物质,通过通电引爆,合成小分子有机物,进而合成大分子有机物,最终成为生命。

这个过程漫长而复杂,因为有比较充分的根据和实验证明,这一学说为多数科学家接受。

生命起源是一个自然历史时间,是整个宇宙演化的一部分。

但仍需要深入进行研究。

但是米勒实验有如下缺陷:米勒试验提供持续的电能,但是原始时代的地球不一定;不能完全确定米勒试验各物质浓度的配比;氨基酸很可能是宇宙流星和彗星在撞击地球的时候带出的,因为当时这种现象十分普遍,科学证明氨基酸可以在宇宙的恶劣环境中存在;地球的高温环境和强烈的紫外线会使有机物迅速分解。

该理论的质疑者认为,仅仅能够证明蛋白质大分子可以自然形成便宣称生命可以如此自发产生,就好比给猴子一台打印机,就宣称它可以写出一本红楼梦。

形成一个大分子固然简
单,但是形成含有生命信息的DNA,蛋白质需要这些有机小分子以一种非常非常特别的方式组合。

就好比用打字机打出一本完全随机的书固然简单,写出一本红楼梦却难上加难。

仅仅依赖于随机过程,形成有效生命分子的概率可以小到在1亿个宇宙的年龄这么长的时间也不太可能发生。

生命的信息是怎样被创造的?至今该理论的支持者都没有对这一质疑给出有效的解答
5.宇宙生命论(或泛生说)
这一假说提倡“一切生命来自宇宙”的观点,认为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来自宇宙间的其他星球,即“地上生命,天外飞来”。

这一假说认为,宇宙太空中的“生命胚种”可以随着陨石或其他途径跌落在地球表面,即成为最初的生命起点。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在已发现的星球上,自然状况下是没有保存生命的条件的,因为没有氧气,温度接近绝对零度,又充满具有强大杀伤力的紫外线、X射线和宇宙射线等,因此任何“生命胚体”是不可能保存的。

这个假说实际上把生命起源的问题推到了无边无际的宇宙中去了,同时这个假说对于“宇宙中的生命又是怎样起源”的问题,仍是无法解释的。

三.生命最初的存在形式及演化、分类
生命的进化过程一般认为是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我们都知道,生命最初是由单个细胞而来,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出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命最初诞生,形成细胞膜,开始与外界环境分离,这是一个神奇的过程。

而原始地球的环境十分恶劣,原始大气没有氧气这种物质的存在,而且缺少阳光,原始生命无法自养,所以生命最初都为异养型生物,原始海洋有大量有机物,原始细胞便靠分解有机物生存,发展,这便是生命的最初存在形式——异养厌氧型生物。

原始生命依靠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然而无氧呼吸对有机物的利用率不高,所以生命的进化方向会向更为高级的方向进行,随着地球环境的变化,阳光氧气开始产生,进而产生了自养型生物,但是他们依旧结构简单,自养型生物产生发展,产生大量的氧气,并不断进化,从水中向陆地发展,随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异养需养型生物诞生。

地球历史中的生命是以化石的形式保存下来的。

早在18世纪,科学家在寻找矿产的生产活动中发现,古生物化石的面貌最能反映地层系统的新老顺序。

19世纪地质学家基本完成了地层系统(界、系、统)的建立,并提出与地层系统相对应的地质年代表(代、纪、世)。

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表的建立主要根据古生物进化发展的阶段。

以海洋无脊椎动物和高级藻类植物为主,以低级脊椎动物无颌类及高等植物罗蕨类出现的阶段,成为早古生代;以海洋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向陆地侵进(从出现于早古生代的无颌类逐渐演化出鱼类、两栖动物及原始爬行动),以及植物占领陆地(从裸蕨发展到石松类及其他蕨类、种子蕨类及原始裸子植物)的阶段,成为晚古生代;爬行动物的恐龙类盛极一时,裸子植物大发展,鸟类、哺乳类以及被子植物出现的阶段,成为中生代;哺乳类和被子植物大发展的阶段,成为新生代。

我们人类出现在新生代末期。

参考文献:
缪启龙主编《地球科学概论》气象出版社
2004年 [2]陈俊王鹤年《地球化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
张昀.生物进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李难进化生物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