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含答案)
(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日:"万事莫贵于义。
今(如果)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日:'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
故日:'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B.是义贵于其身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C.死亦我所恶不以恶小而为之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予观夫巴陵胜状2.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指明其意义。
通意义:3.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断子之手足A.人皆有之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吾欲之南海,何如D.醉翁之意不在酒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万事莫贵于义也。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论证的观点。
6.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一)1.B 2."辟"通"避,,意义:躲避3.D 4.(1)不是只有贤明的人才有这样的谚、部队士、任何事都比不上"义"重要。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含答案)甲】我所欲的是鱼和熊掌,但不能同时得到,所以选择舍弃鱼而取熊掌。
我所欲的是生和义,但也不能同时得到,所以选择舍弃生而取义。
生虽然是我所欲,但我的追求不仅仅是生存,所以不会为了苟且而放弃追求。
死虽然是我所恶,但我所恶的不仅仅是死亡,所以会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危险。
因此,我的所欲中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我的所恶中也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
这不仅是贤者的思想,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态,只是贤者能够坚守这个原则而已。
乙】XXX说:"在万事中,没有什么比义更重要。
如果我问你:'我给你冠履,但要你失去手足,你愿意吗?'你肯定不愿意,因为冠履不如手足重要。
再问你:'我给你天下,但要你牺牲自己的生命,你愿意吗?'你也肯定不愿意,因为天下不如生命重要。
如果为了一句话而互相残杀,那么义就比生命更重要。
所以说:'在万事中,没有什么比义更重要。
'"1.选B,因为"A"中的"苟"和"C"中的"恶"用法不同,"B"中的"书"和"观"用法不同,而"D"中的"观"和例句中的"观"用法不同。
2."辟"通"避",意为躲避。
3.选D,因为例句中的"之"和D中的"意"都是代词,指代前面的名词。
4.(1)不仅贤者有这样的想法,每个人都有。
(2)在万事中,没有什么比正义更重要。
5.甲文和乙文都用比喻来阐述观点,但甲文的比喻是舍鱼取熊掌和舍生取义,而XXX的比喻是冠履不如手足和天下不如生命。
6."义"的内涵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坚持这个观点,因为正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鱼我所欲也》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鱼我所欲也》含答案【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
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2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二者不可得兼..( )(2)所恶.有甚于死者( )(3)故患有所不辟.也( )(4)杖.汉节牧羊( )2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A.【甲】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隐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
B.【乙】文通过详细记叙苏武被幽禁时忍受的种种磨难,生动形象的刻画了苏武这一人物。
C.【甲】文强调人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鱼我所欲也》中考对比阅读训练精选7篇(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中考对比阅读训练精选7篇(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①则凡可以辟.患者辟:_____________ 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是故:_____________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独:_____________ ④是贵.义于其身也贵:_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断子之.手足醉翁之.意不在酒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或以钱币乞之.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D.诲汝知之.乎投诸渤海之.尾3.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的观点,甲文则用论证了的观点。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答案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参考答案(一)1.B2.⑴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⑵如果、假使⑶因为这个缘故⑷丧失“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思想境界3.D4.①不是只有贤明的人才有这样的认识②任何事都比不上“义”重要(句式和关键词“非、是”、“莫、贵”翻译对才得分。
)5.舍鱼而取熊掌舍生取义6.万事莫贵于义“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翻译】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
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
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
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
(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二)1、(2分)(1)躲避。
(1分)(2)眼泪。
(1分)2、(4分)(1)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兀亡更严重的事。
(2分)(2)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来会见文天祥。
(2分)3、(4分)①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2分)②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2分)4、(1分)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或“舍生取义者也”)5、(4分)甲文:通过比喻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
(2分)乙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话、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
(2分)【译文】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元军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不叩拜,张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
文天祥与元军一起进入崖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
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写。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含答案)
(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日:"万事莫贵于义。
今(如果)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日:'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
故日:'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B.是义贵于其身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C.死亦我所恶不以恶小而为之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予观夫巴陵胜状2.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指明其意义。
通意义:3.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断子之手足A.人皆有之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吾欲之南海,何如D.醉翁之意不在酒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万事莫贵于义也。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论证的观点。
6.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一)1.B 2."辟"通"避,,意义:躲避3.D 4.(1)不是只有贤明的人才有这样的谚、部队士、任何事都比不上"义"重要。
原创:《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摘自近十年中考题),含答案
晏子谏景公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偱国计数,无言其名。
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翻译齐景公在位的时候,雪下了几天不放晴。
景公披着用狐狸腿下白色的皮毛缝制的皮衣,坐在朝堂一侧台阶上。
晏子进去朝见,站立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雪下了几天,但是天气不冷。
”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
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温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
现在君王不知道了。
”景公说:“好!我明白你的教育了。
”于是命人发放皮衣、发放粮食,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
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
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
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3)公被狐白之裘被: (4)乃令出裘发粟裘: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11.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 (2分) 12.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 答案:9.何加:有什么好处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被:同“披”,披着,穿着裘:皮衣,御寒的衣物 10.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 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 11.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 12.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 (4)其弟子谏曰( ) 22.翻译句子(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 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 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 答案:(四)阅读两个文言语段 21.(1)用脚踢 (2)通“辨”,分辨 (3)特别喜欢(很爱好) (4)他,指公孙仪 22.(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2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2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2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2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译文: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
《鱼我所欲也》中考对比阅读训练精选7篇(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中考对比阅读训练精选7篇(含答案)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六、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①
②
③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
④
“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
⑤
⑥
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
郡并获全。
⑦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荀巨伯:汉桓帝时人。
②值:遇到。
③胡贼:胡人入侵的军队。
④败:毁坏,舍弃。
⑤男子:这里表示轻蔑的称呼。
⑥止:停留。
⑦全:保全。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4分)
(1)故不为苟得也(2)故患有所不辟也..(3)不忍委之(4)遂班军而还..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第9课《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6篇)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羮(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一)【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孟子日:“……丈夫①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④!,以顺为正者,妾妇⑤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⑥,立天下之正位⑦,行天下之大道⑧;得志,与民由⑨之:不得志。
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①丈夫:成年男子。
②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
③命:教导。
④夫子:丈夫。
⑤妾妇:妇女,这里“妾…‘妇’’连用。
⑥广居:宽大的房子,孟子用来比喻“仁”。
⑦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用未比喻“礼”。
⑧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
⑨由:遵循大道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是亦不可以已.乎(3)往之.女家 (4)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甲、乙两文中,孟子各阐述了怎样的主张?4.甲、乙两文中,孟子论述的观点一致的地方是什么?这其中又有何差异?(二)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
公输》比较阅读【甲】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服。
【乙】吴王欲伐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②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③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⑤得其前利⑥,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舍人名叫少孺子,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
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少孺子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
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傍。
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
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注释:①[吴王欲伐荆]吴五,指吴王阖闾;荆,楚国。
②[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待从官;少孺子,年轻人。
③[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
④[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
⑤[务欲]一心想要。
⑥[前利]眼前的利益。
12解释加点的意思。
起于.鲁:_公输盘不说.:_吴王欲伐.荆其.上有蝉:__________________13、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知.而不争不知.螳螂在其后B露沾其.衣其.真无马邪C.子墨子起起..于鲁D、行十日十夜而.至于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14.翻译下列句子。
(1)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甲文体现了墨子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乙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训练题三篇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训练题三篇《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一【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乙】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公孙仪不受。
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①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释】①下人:迁就他人。
【参考译文】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时特别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孙仪先生却不接受。
他的弟子们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
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
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
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
”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1.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B.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C.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D. 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含答案)(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日:"万事莫贵于义。
今(如果)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日:'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
故日:'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1.以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不异的一项是A.故不为苟得也苟繁华,无相忘B.是义贵于其身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C.死亦我所恶不以恶小而为之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予观夫巴陵胜状2.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指明其意义。
通意义:3.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断子之手足A.人皆有之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吾欲之南海,何如D.醉翁之意不在酒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万事莫贵于义也。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论证的观点。
6.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一)1.B 2."辟"通"避,,意义:躲避3.D 4.(1)不是只有贤明的人才有这样的谚、部队士、任何事都比不上"义"重要。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告诉我们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一【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日:"万事莫贵于义。
今(如果)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日:'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
故日:'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B.是义贵于其身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C.死亦我所恶不以恶小而为之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予观夫巴陵胜状2.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指明其意义。
通意义:3.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断子之手足A.人皆有之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吾欲之南海,何如D.醉翁之意不在酒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万事莫贵于义也。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论证的观点。
原创:《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含答案
原创:《鱼我所欲也》⽐较阅读,含答案晏⼦谏景公景公之时,⾬雪三⽇⽽不霁。
公被狐⽩之裘,坐于堂侧阶。
晏⼦⼊见,⽴有间。
公⽈:“怪哉!⾬雪三⽇⽽天不寒。
”晏⼦对⽈:“天不寒乎?”公笑。
晏⼦⽈:“婴闻古之贤君,饱⽽知⼈之饥,温⽽知⼈之寒,逸⽽知⼈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善!寡⼈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令所睹于途者,⽆问其乡;所睹于⾥者,⽆问其家;偱国计数,⽆⾔其名。
⼠既事者兼⽉,疾者兼岁。
孔⼦闻之⽈:“晏⼦能明其所欲,景公能⾏其所善也。
”选⾃《晏⼦春秋·内篇谏上》翻译齐景公在位的时候,雪下了⼏天不放晴。
景公披着⽤狐狸腿下⽩⾊的⽪⽑缝制的⽪⾐,坐在朝堂⼀侧台阶上。
晏⼦进去朝见,站⽴了⼀会⼉,景公说:“奇怪啊!雪下了⼏天,但是天⽓不冷。
”晏⼦回答说:“天⽓不冷吗?”景公笑了。
晏⼦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饱却知道别⼈的饥饿,⾃⼰温暖却知道别⼈的寒冷,⾃⼰安逸却知道别⼈的劳苦。
现在君王不知道了。
”景公说:“好!我明⽩你的教育了。
”于是命⼈发放⽪⾐、发放粮⾷,给那些挨饿受冻的⼈。
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
⼠⼈已任职的发给两个⽉的粮⾷,病困的⼈发给两年的粮⾷。
孔⼦听到后说:“晏⼦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他认识到的德政。
”9.解释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3)公被狐⽩之裘被:(4)乃令出裘发粟裘:10.翻译下列句⼦(4分)(1)此之谓失其本⼼(2)婴闻古之贤君,饱⽽知⼈之饥11.⽂段(甲)中画线句⼦强调的是:(2分)12.⽂段(⼄)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答案:9.何加:有什么好处得,通“德”,恩惠,这⾥是感激的意思被:同“披”,披着,穿着裘:⽪⾐,御寒的⾐物10.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吃饱了却想到别⼈的饥饿11.有的⼈“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义”的表现12.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百姓的疾苦,不可⾼⾼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公孙仪1相鲁⽽嗜鱼,⼀国尽争买鱼⽽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谏⽈:“夫⼦嗜鱼⽽不受者,何也?”对⽈:“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3之⾊;有下⼈之⾊,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不能⾃给鱼;即⽆受鱼⽽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给鱼”此明夫恃⼈不如⾃恃也(《韩⾮⼦·外储说右下》)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迁就他⼈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1)蹴尔⽽与之( )(2)万钟则不辩礼义⽽受之( )(3)公孙仪相鲁⽽嗜鱼( )(4)其弟⼦谏⽈( )22.翻译句⼦(4分)(1)⼀箪⾷,⼀⾖羹,得之则⽣,弗得则死(2)夫⼦嗜鱼⽽不受者,何也?23.甲⽂“此之谓失其本⼼”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24.⼄⽂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答案:(四)阅读两个⽂⾔语段21.(1)⽤脚踢(2)通“辨”,分辨(3)特别喜欢(很爱好)(4)他,指公孙仪22.(1)⼀碗饭,⼀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2)先⽣喜欢鱼却不接受(别⼈送给的)鱼,为什么呢?23.万钟则不辨礼义⽽受之(或:乡为⾝死⽽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如⽤⾃⼰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24.此明夫恃⼈不如⾃恃也2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律),清正廉明的⼈2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前如何抉择的问题译⽂: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却不接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片段与比较阅读题训练(含答案)(一)[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范笑而置之。
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
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注】①弘范:元军元帅。
②扞(hàn):保卫。
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
④捄:同“救”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1)故患有所不避.也避:(2)天祥泫然出涕涕: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译文:3、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
(4分)答:①富贵不能淫:②威武不能屈:4、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1分)5、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4分)答案:1、(2分)(1)通“避”,躲避。
(1分)(2)眼泪。
(1分)2、(4分)(1)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兀亡更严重的事。
(2分)(2)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来会见文天祥。
(2分)3、(4分)①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2分)②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2分)4、(1分)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或“舍生取义者也”)5、(4分)甲文:通过比喻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
(2分)乙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话、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
(2分)译文:...文天祥被押到潮阳................弘范就以宾客之........,.见到弘范....,.左右押解之人令其拜见..........,.文天祥坚持不拜礼接见....:"..我不能报效.................,.令其投降......文天祥说...了他..,.并与其共入厓山.......,.并要求文天祥作书与张世杰祖国..............,.文天祥..,.反而教我让人背叛自己的国家.............,.怎么可以这样做呢........?"..弘范仍然要求他写招降书不得已...,.把自己过零丁洋时所做的诗文给了他.......,.留取丹心照汗青......."...................,.诗末有句....:"..人生自古谁无死弘范看了后...:"..你的国............,.弘范说............后来厓山被攻破.....,.就不再提及此事.......,.弘范在军中置酒大摆庆功会家已经来亡.....................,.仍不失你的荣华富.....,.你作为宰相忠孝已经两全了............,.若能以事宋之心事我大元皇帝贵.,.仍然是你做宰相............."..文天祥潸然泪下........,.也不能免除........,.作为人臣即使死了.......,.说.:"..国家灭亡而不能救自.己的罪过......,.另事他主呢.....?.....,.怎能苟且偷生(二)(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
普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4 分)①故患有所不避也患避②纵子有赐,不我骄也赐骄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 分)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3.〔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的高贵品质。
(4 分)4.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 3 分)1.答案:①祸患,灾难通“避”,躲避②赏赐傲视评分;大对一个词语得1分,共4分。
2.答案:①不仅贤人有之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索要(城),别人主动送您一座城,为什么不接受呢?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3.答案:舍身取义廉洁自律评分:每空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4.答案示例:①当面对人身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身取义的价值观。
②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评分:共3分。
观点正确,答出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1原文:曾子衣①敝衣②以耕,鲁君使人往致③邑焉,曰:“请以此修衣④。
”曾子不受。
反⑤,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⑥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⑦子有赐,不我骄⑧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⑨其节也。
” --------选自《说苑·立节》2译文: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座城,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
”曾子坚决不受。
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
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
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从曾参的话来看,是足够用来保全他的气节操守的。
”3注释:①衣(yì):穿。
②敝衣:破旧衣服。
③致:送。
④修衣:添置衣物。
⑤反:同“返”,返回。
⑥奚:什么,疑问词。
⑦纵:纵然。
⑧然不我骄:即“不骄我”,不对我显露骄色。
⑨全:保全,使……得以保全。
(三)[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③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⑤而敢独止⑥?”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
郡并获全⑦。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荀巨伯:汉桓帝时人。
②值:遇到。
③胡贼:胡人入侵的军队。
④败:毁坏,舍弃。
⑤男子:这里表示轻蔑的称呼。
⑥止:停留。
⑦全:保全。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4分)(1)故不为苟得也(2)故患有所不辟也(3)不忍委之(4)遂班军而还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3.请概括出[乙]文所写的故事。
(2分)4.[甲] [乙]两文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的思想。
(2分)1.(1)苟且(注:使用语文版教材的学生还可以答为“苟且。
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2)祸患,灾难(3)丢下,抛弃(4)于是,就每词1分。
2.(1)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或得到)正义(2)朋友对荀巨伯说:“我现在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
”每句1分,大意正确即可。
3.荀巨伯在危难关头不抛弃生病的朋友。
大意正确即可。
4.舍生取义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朋友的病情,恰逢胡国的人攻城。
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快要死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败坏道义而求得生存,难道是我荀巨伯会做的事吗?”胡国的侵略军已经到了,对荀巨伯说:“大军到了,整个城的人都空了,你是什么男人,竟敢一个人留下?”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命来代替朋友的生命。
”胡贼互相讨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了一个讲道义的国家。
”于是就把军队撤回去,整个城都得到了保全。
(四)[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曾子②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
其母曰:“母还,顾反为汝杀彘③。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节选自《韩非子·曾子杀彘》)[注]①辩,有的版本作“辨”。
②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
③彘:zhì,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4分)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与: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③曾子之妻之市之:④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止: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文: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