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俄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视阈下中俄图腾文化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视阈下中俄图腾文化对比研究作者:白洁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6年第10期【摘要】图腾是最早的社会组织的象征,也作为本民族的标志,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造成图腾崇拜的不同。
中国的图腾崇拜是龙,而在俄罗斯,熊是其象征和标志。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通过对龙和熊崇拜的差异,探讨图腾文化的差异。
从而减少文化误读,促进两国文化的更好交流。
【关键词】图腾跨文化龙熊【基金项目】项目:跨文化交际视阈下中俄图腾文化对比研究——以龙和熊为例,编号jsky2016027。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12-02一、图腾崇拜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
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
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
图腾作为崇拜对象,主要不在他的自然形象本身,而在于它所体现的血缘关系。
图腾一词最早见于1791年在伦敦出版的英国商人、人类学家龙格所著的《一个印第安译员兼商人的航海探险》一书中。
图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包括埃及、希腊、阿拉伯地区、以色列、日本及中国等;图腾崇拜的对象也极为广泛,由动植物、非生物及自然现象,其中以动植物为主,动物又占绝大多数。
①恩格斯指出:“没有统一的君主,就绝不会出现统一的神”。
②何星亮说道:“图腾文化既是宗教文化,又是社会文化。
因为,它包含宗教、法律、文学艺术、婚姻和社会组织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
”③二、中国的图腾崇拜―龙对龙的崇拜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绵延了数千年的特殊现象。
其实,龙就是广义的图腾,有着图腾的实物体现。
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这也体现了华夏民族绝对优于其他民族——不屈、顽强、团结,龙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也就是龙是从蛇演变过来的,传说中龙的形象是: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鬛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意味着以蛇为图腾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并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为龙。
中俄文化差异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尴尬的局面。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各国文化因素的了解尤为重要,了解对方民族文化,求同存异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俄罗斯——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邻国,正与中国关系越来越密切。
作为欧亚大陆上的两个大国,在长久以来就保持了紧密的联系。
在历史上,两国有着极其复杂的渊源。
而在近些年以来,两国又不断的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合作。
这个时候,研究中俄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跨文化交际中中俄文化的差异。
1.国家概况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国。
中国国土面积69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
俄罗斯虽然横跨欧亚大陆,其主要国土位于亚洲,但它在历史上就一直认为是个欧洲国家。
而中国是亚洲国家的显著代表。
政体上,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而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是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
1991年8月24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俄罗斯联邦,苏联解体。
现在俄罗斯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89个联邦主体构成。
2宗教意识中国虽然庙宇众多,但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宗教灭绝运动,国民中虔诚信徒的比重并不高。
中国的宗教不参与政治,这在宗教意识甚重的欧洲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的宗教往往宣扬向善和普世救人,所以没有强烈的排他性或扩张意识。
俄罗斯人被认为是最具宗教品格的一个民族,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东正教所宣传的爱与宽恕的思想处处可见。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列夫·托尔斯泰等著名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中都充满了种种宗教的哲理。
中俄交际礼仪的差异
中俄交际礼仪的差异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及研究的必要性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种族人们之间所进行的交际,但同时也可以说是不同语言或者不同文化底蕴的人们之间所进行的交际。
经济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越加频繁。
不论是在政治方面,还是在文化方面,甚至是在军事方面,都离不开交流这个过程。
这样的文化交际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中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友好的外交。
尽管现代科技发达到我们可以足不出户的程度,缩短了交流的距离和时间,交流似乎变得很容易,但是要想要拉近不同种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巧妙运用跨文化交际是十分的。
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与国际交往日益加深的时代,跨文化交际显得越发重要,跨文化交际也作为一门兴起的学科被人们学习。
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的不断研究和学习,在与外国友人的交流中,可以营造良好融洽的氛围。
二、中俄交际礼仪差异的具体表现1、自我介绍方式的差异在广泛的人际交往中,如若能巧妙地使用自我介绍,不仅可以扩大属于自己的交际范围,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展现自我,在交往中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解除不必要的误会,因此自我介绍在人际交往中显得特别重要,而中俄两国在自我介绍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
首先来看看我们中国人是如何进行自我介绍的。
中国人见到陌生人一般先是互问姓名,表明是对对方的关心,以示一种尊重和礼貌,而不习惯向别人主动介绍自己,因为在中国人看来那样做有自我夸耀目中无人的嫌疑,是无礼貌不谦虚的表现,这也许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内在含蓄、委婉性格的表现。
而俄罗斯人正好相反,他们的自我表现意识相当强,常常会在别人面前显示自我的价值,与生人见面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主动向别人介绍自己。
在他们看来,不这样做的话,就会被别人误认为是对方在耍架子摆谱,不容易接近。
由此看来,中国人的性格应该是属于偏内向型的,感情虽然很丰富,但是不轻易表露。
而俄罗斯人性格属于很明显的外露型,他们拥有火一般的热情,感情比较容易外露,因此说话也比较直截了当,动作行为比较豪爽。
中俄跨文化交际语言差别初探
第30卷第9期咸宁学院学报Vol.30,No.9 2010年9月Journal of Xianning University Sep.2010文章编号:1006-5342(2010)09-0077-02中俄跨文化交际语言差别初探*朱苏妍(西安边防检查站,陕西西安710086)摘要: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民族的文化和习惯都会在语言中有所体现。
中俄两个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习惯、宗教,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决定了两国交际语言的差别。
文中对这些差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如果在平时的交往中能够留心这种差别,尊重对方的文化和习惯,就能更好地促进交流,促进双方的友谊。
关键词:文化差异;交际语言;中俄交流中图分类号:H35文献标识码:A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交换各种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都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语言是逻辑和内容交换的基础,是交际的工具。
语言是文化的基础,语言不但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还充分反映着一个民族的鲜明的文化特征,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习惯都会在语言中有所体现,仅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会导致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误解,影响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相互沟通。
中俄两个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发展、社会背景、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两国交际语言在很多地方存在差别,学习对方的文化,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和习惯,有助于跨越语言的障碍,增进两个民族间在交往中的相互理解。
对于两个民族之间沟通桥梁的翻译工作者,了解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语言的差别,是一项基础而又重要的任务,本文就中俄跨文化交际语言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差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
一、称呼中国是礼仪之邦,在人际交往中非常注重对于他人的尊重,在称呼时中国人一般不会直呼其名,以表示对被称呼者的礼貌。
年龄小的人称呼长辈“爷爷”、“奶奶”或“叔叔”、“阿姨”,社会交往中往往以一个人的职业或职务称呼,在称呼时单独用职务或与姓名连用都可以,如:“厅长、李医生、张华老师”。
文化差异对中俄商务沟通的影响
被欧美 人士赞为是艺术 的创造 。中国饮食在不断发展 中形成了 “ 十美风 格” : 讲究 味、色 、香 、质 、形 、序 、器 、境 、趣 的和谐 统一 。中国是 茶的故乡 ,俄罗斯的茶就是从 中国传人 的。 俄罗斯以吃俄式西餐为主,大 多都使用刀叉用餐 ,也有个 别人习惯 用手抓饭吃。他们讲究量大实惠 ,油 大味厚 ,他们 偏爱炸 、煎 、烤 、炒 的食物。俄罗斯主食为面包 。一般上 菜的顺序 为 :头盘 、汤 、副菜 、主 菜 、蔬菜类菜肴 、点心、甜品、水果 、热饮 。俄罗斯人 在饮食上 ,一般 都不吃乌贼 、海蜇 、海参和木耳等食 品。在饮料方 面,俄 罗斯人很是钟 爱烈酒伏特加 。俄罗斯人将手放在喉部 , 一般表示 已经吃饱 。 2 . 中俄 行 为 文 化 的 差 异 农业经济培养了 中国人吃苦耐劳、勤俭 持家的传 统美德 ;农业经 济 培养 了中国人注重实际的务实精神和酷爱 和平的性格 。 由于俄罗斯有太优越的 自然条件 , 俄 罗斯人 又显得非常懒散 ,他们 喜欢晒着太 阳在大 街上 、公 园里 唱歌跳 舞。但俄 罗斯 漫长 而寒 冷 的冬 季 ,磨练 了俄罗斯人意志 ,培养出了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征 。 三 、 中俄 文 化 差 异 对 商 务 沟 通 的 影 响 1 .霍 夫斯坦德文化分析 下 面根据霍夫斯坦德文化五维度系统 、克拉克洪与斯多特 贝克 的价 值双 向模型 以及霍尔 的文化分析框架 ,我们将文化分为十个方 面 :交流 方式 、工作方式 、讨论方式 、商业态度 、领导方式 、商业关 系、决 策方 式 、决策基础 、时间态度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下面从这十个方 面对 比
中俄商务礼仪在跨文化视角下的差异
中俄商务礼仪在跨文化视角下的差异前言中国和俄罗斯是世界上相邻的经济大国,贸易合作从10世纪就已经开始,并且不断发展,尤其从2000年普京开始执政,中俄贸易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十几年贸易额增长了近八倍多。
但是,由于长期传统观念的影响,不管在中国还是在俄罗斯,一提到贸易活动,就界定在以质论价,钱货交易的层面上,往往忽略了文化交际对贸易活动的影响。
商务礼仪作为文化的折射,越来越影响国际贸易活动,恰当的商务礼仪可助贸易活动一臂之力;反之,就会产生误解,甚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 中俄商务礼仪的差异所谓商务礼仪,可以界定为商务人员在其商务活动交往中所应恪守的行为规范。
目前,商务礼仪作为商务活动中的重要工具,已经渗透到国际交往的方方面面,它逐渐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缩影。
由于中俄两国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礼仪文化已经不能再局限于自由文化的范围,需要进一步跨文化交流和沟通。
中俄商务礼仪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时间观念、语言习惯、行为交际等3个方面。
1.1时间观念的差异时间作为物质世界赖以存在的主要形式,是人类日常生活和认知的重要成素,因此,时间问题一直都是各个领域研究的对象之一。
在现代商务活动中,中俄两国的时间观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中国人对待时间随意性比较强,不能遵守时间计划,而且不习惯预约,周期性相对长。
但是,与俄罗斯人相比,中国人对时间的要求还是相对严格的。
在俄罗斯,人们喜欢休闲、散漫的生活,即使是商人也是节奏缓慢、懒散常见。
如果有商务活动,一定不会提前或准时到达,常常会在预定时间的一个小时或者更长的时间开始,结束的时间比预定的时间更要长,而且活动期间经常会被打断。
正如许多国家的商务人士劝时间观念强的访问者:在俄罗斯,耐心比遵守时间更为重要。
每年的4-6月是俄罗斯人的度假季节,经过5、6个月的寒冷时期,人们无不希望利用这段时间捞回一年的好阳光,所以,不宜进行商务活动;同时,商务活动还要避开节日。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俄文化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俄文化差异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尴尬的局面。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各国文化因素的了解尤为重要,了解对方民族文化,求同存异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跨文化交际中中俄文化的差异。
一、年龄的文化差异俄罗斯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不喜欢谈论年龄。
特别是女性,他们常把女人的一生分为六个阶段:婴儿、女孩、姑娘、年轻的妇女、年轻的妇女、年轻的妇女(pe6eHOK、geBoqka、geBymka、MO刀oga刃冰eHgeHa、MO刀oga 刃冰eHgeHa、MO刀oga 刃冰eHgeHa )。
俄罗斯人常对任何暗示年龄的问题都非常敏感,甚至会引起情绪波动。
稍微上了一些年纪的妇女通常会流露出困惑,甚至会略带愤怒的说:“几a HTO冰e BbiBceBpeMH nogqepKUBaeTe M OHBO3paCT?” (为什么您总是强调我的年龄呢?)在中国,“老”往往意味着经验,意味着成熟,不带有感情色彩。
此外,中国人对自己的年龄并不保密,而且几乎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通用的成语来形容。
如: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耳顺之年、花甲之年、风烛残年等等。
二、敬谦用语的差异中俄两国文化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和实现方略。
汉文化中的礼貌特征是尊重、谦逊、态度热情和文雅。
汉文化中的礼貌准则强调贬己尊人、称呼恰当、出言文雅、说话力求双方和谐一致、在德、言、行等方面要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
俄罗斯人突出个体和个人价值,提倡个人的自信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礼貌方式往往影响到彼此的交际,如果把汉文化中认为极礼貌、极客气的词语带入俄语会话,虽然遵守了谦虚准则,但却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从文化视角看中俄问候语差异
从文化视角看中俄问候语差异问候语是日常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表达友好、尊重和关心的方式。
中俄两国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问候语在表达方式和含义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探讨中俄问候语差异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在文化视角下,问候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它是文化特征的体现,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中俄两种文化中,问候语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从语言形式上看,中俄问候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文问候语一般较为简洁明了,如“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
而俄罗斯的问候语则更为复杂,常见的有“Здравствуйте”、“Привет”、“Добрыйдень”等。
中俄问候语在使用场合上也存在差异。
中文问候语可用于多种场合,如正式场合、非正式场合、亲朋好友之间等。
而俄罗斯的问候语则更常用于正式场合,对于亲密朋友和家人,常常使用非正式的问候语。
中俄问候语在文化内涵方面也有所不同。
中文问候语中的“你好”表达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而俄罗斯的问候语则更多地传达了一种礼节性的问候。
中俄问候语差异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解释。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俄两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
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在问候语中,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由于中俄两国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民族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问候语也因此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用法。
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是导致问候语差异的原因之一。
中俄问候语的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之间的深刻差异。
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看到中俄两国在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独特性。
这些差异也让我们意识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在交际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念,以便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中俄问候语的差异是两国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体现。
我们应该在理解和尊重对方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两国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这不仅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还能为推动中俄两国的全面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跨文化交际中俄汉词汇内涵意义的差异对比
2012.07学教育70跨文化交际中俄汉词汇内涵意义的差异对比阎岩(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经常存在一种错误的观点,就是所有语言中,意义都是相同的,语言之间的差异仅仅存在于语言的形式上。
事实上,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种语言是互相区别的。
在一种语言中存在的语义,在另外一种语言里可能并不存在。
我们在最开始学习外语时,经常认为两种语言之间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太阳—,公鸡—。
事实上,各种语言都存在很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这对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关键词]汉语俄语;内涵意义;差异;跨文化交际在《语义学》中著名语言学家力奇区分了七种意义: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其中五种(除了概念意义和主题意义)都被包含在联想意义之中。
本文研究对象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的语义差别,这种差别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1概念意义相同而内涵意义不同的词汇(2表面意义相同而实际语义有很大差别的词汇(3语义缺项,即一种语言的某种概念,在另一种语言中无专门对应的词。
一、概念意义相同而内涵意义不同的词汇对下面概念意义相同而内涵意义不同的词汇我们主要讨论动物词汇。
人们经常会将人的一些品质或特质与某些动物联想到一起。
由于巨大的文化差异,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会将不同的品质赋予相同的动物。
这种不同的对应意义在汉俄两种语言中可分为两类:第一,一种动物在一种语言中可能引起某些联想,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能引起特定的联想;第二,某些动物在两种文化中会引起完全不同的联想。
第一类主要以“鹤”和“鲸鱼”为例在中国道教文化中,鹤象征长寿。
中国常常把传统年长的人去世称为驾鹤西游。
在中国及汉文化圈,仙鹤经常和挺拔苍劲的古松放到一起象征着延年益寿。
鹤在中国的文化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
俄语中则不会产生特定的联想。
鲸鱼在俄语中除了本意之外还有支柱,重要人物的意思。
如大军火商。
在汉语中,鲸鱼没有任何特定的联想意义。
浅谈跨文化交流视角下中俄词汇联想意义的异同
| 中外互鉴浅谈跨文化交流视角下中俄词汇联想意义的异同□陈雪/文“跨文化交流”,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通俗来说就是如果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注意什么,应如何交流。
在交流时,必须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该语言是交流者当中一方的母语,对于另一方来说,则是母语之外的该语种学习者。
所以在我国,跨文化交流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学界。
而外语学习离不开词汇语义,它能充分、生动地反映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反映在词汇上,就会引起各种联想。
本文在跨文化交流视角下,对中俄词汇的联想意义做出分析,分析中俄两国词汇联想意义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并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来解释,希望对俄语学习者起到帮助作用。
外语学习离不开词汇语义,它能充分、生动地反映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反映在词汇上就引起各种联想。
联想意义是通过象征、类比等心理手段构建的语义世界。
处于某一特定文化语境中的人们把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总结概括,赋予词汇吉凶、善恶、美丑含义,使其具有文化内涵时产生了联想意义。
而且英国语言学家杰弗瑞·里奇在他的名著《语义学》一书中提到,词的意义从广义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七种,即:理性意义、社会意义、内涵意义、反映意义、情感意义、主题意义以及搭配意义。
除去理性意义,其他六种意义统称为词汇的联想意义。
在跨文化语境间既有共同联想,也有特有联想。
而特有联想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文化语境不同,联想意义不同;二是联想意义为一文化语境特有,另一文化语境空缺[1]。
1 共同的词汇联想意义中俄两国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国,且中俄两国的文化均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
但是,无论在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有多大,总有相似之处。
面对相同或类似的外部自然环境,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形成对外部世界和环境的观点时,大脑具有相同的生理机制和思维能力。
跨文化视角中俄商务谈判的策略
跨文化视角中俄商务谈判的策略毕业论文题目:以毕业导师的角色跨文化视角中俄商务谈判的策略标题一:跨文化沟通在中俄商务谈判中的重要性摘要:中俄两国文化差异较大,因此在商务谈判中,跨文化沟通不可忽视。
本篇论文将探讨跨文化沟通在中俄商务谈判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中俄两国文化差异可从语言、信仰、价值观等方面体现。
因此,双方在商务谈判中的语言交流、礼仪表现、文化背景下的惯例、审美观念、心理模式等因素都会对谈判结果产生影响。
在中俄商务谈判中,首先需要确保语言沟通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这需要双方了解彼此的语言、俗语、口音等方面的差异,并在交流过程中适当加以纠正和解释。
其次,双方在交流时应注意身体语言、眼神交流等非语言因素的传达。
这需要双方对彼此的礼仪规范有一定的了解,以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和冲突。
此外,中俄两国在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在谈判过程中需要适当地将双方的差异纳入考虑,以化解误解和摩擦,进而达成良好的谈判结果。
标题二:情境因素对中俄商务谈判的影响摘要:情境因素是商务谈判中不可忽略的因素。
本篇论文将从情境因素的角度探讨中俄商务谈判中情境因素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情境因素又称为环境因素,指的是商务谈判过程中双方所处的具体环境条件、时间紧迫程度、身体和心理状况、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这些因素对商务谈判的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俄商务谈判中,情境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双方在文化背景下的惯例和规范的影响。
比如,在俄罗斯,商务谈判中需要适当地聊一些人生哲理、生活积累等话题,这十分看重人情关系的俄罗斯对于这些话题的讲究尤为罕见。
二是双方在身体和心理状况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在商务谈判过程中的耐心和持久力。
三是时间紧迫程度的影响,因为中俄两国的时区不同,因此在调整谈判时间时需要合理安排时间。
四是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特别是在俄罗斯,一些谈判可能受到政治和经济背景的影响。
为避免情境因素对商务谈判的影响,双方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了解对方的文化和背景,以及对方可能遇到的问题。
中俄文化
中俄两国都是礼仪之邦,在交往中礼仪尤为重要。
随着中俄两国交往合作的加深,两国人的交往也日趋频繁,在日常交往中的礼仪冲突也愈明显。
交往者只有充分了解两国礼仪文化差异,才能在交往中避免误解与冲突,保证跨文化交流有序进行。
本文章将对中俄日常社交礼仪冲突背后文化根源进行诠释。
一、招呼用语(一)、呼语呼语是人际交往的信号灯,在跨文化交际中,呼语的准确度直接影响交流的质量。
人名呼语有规则可循,陌生人间的称呼用语也有其特殊讲究。
中国有“全国通”的(老)“爷爷”,(老)“奶奶”,此外,“叔叔”,“阿姨”也极为盛行,而在俄罗斯,这样的称谓只用于亲属之间,况且“老”也犯了俄罗斯人的忌讳(年龄),一般不用。
在中俄日常交往中由于呼语不当也曾出现过不少尴尬局面,这种“文化休克”不是偶然的,其根源是文化差异。
中国自古便是典型的农耕社会,农耕是社会物质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中的互助合作以及定居生活使集居一地的人们产生深厚的感情。
加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主线,造就了华夏民族尊老爱幼,亲仁善邻的传统美德。
因此,中国礼仪文化也打下了深刻的感情烙印,这是中国人注重人际感情的根本原因。
在日常交往中,中国人往往以交流感情,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为目标。
对上一辈非亲属陌生人使用亲属称谓便是交往目的强有力的体现。
年幼者称上一辈非亲属陌生人为(老)“爷爷”,(老)“奶奶”或“叔叔”,“阿姨”,这是年轻人对两人之间的年龄差距的一种肯定,而在对方看来,这却是一种尊重,这些呼语将中国人强烈的“宗族”观念带入交际活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拉近两人关系,营造了良好的交流氛围。
个体主义是俄罗斯礼仪文化主要特征之一,它强调个人利益,维护个人权利,在交往中非常注重个人隐私。
在与陌生人交往中,凡是折射年龄(特别是女性年龄)的呼语都被认为是对个人隐私的一种威胁,被视为无礼,况且俄罗斯人使用呼语时非常注重关系的亲密度和性别。
因此,尊对方为дедушка(爷爷),бабушка(奶奶),дядя(叔叔),тжтя(阿姨)会令其反感。
浅谈中俄跨文化交际异同点
浅谈中俄跨文化交际异同点作者:王汝懿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7年第13期【摘要】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哈尔滨以及游学的城市俄罗斯约什卡尔奥拉的不同生活状态进行分析整合,找到他们的跨文化交际异同点,从而明确对外汉语教学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哈尔滨约什卡尔奥拉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兴盛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有很多学者经过分析研究为对外汉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如,胡文仲先生、赵金铭先生、刘珣先生,等等,正是因为这些名人名家的努力,才使得对外汉语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我国的对外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也才有了现如今的汉语国际教育,不得不说“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个纽带在我国对外交流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以中俄交流大环境为背景对哈尔滨与俄罗斯约什卡尔奥拉在跨文化交际上的异同点做出分析。
一、城市建筑构造风格约什卡尔奥拉是俄罗斯21个共和国之一的马里共和国旗下的城市,暂且将它的城市地位与中国黑龙江的哈尔滨划一下等号。
在接受当地记者采访时曾说过,来到约什卡尔奥拉,第一眼吸引我的就是这里的欧式建筑。
在这里一些教堂装有时钟的设计,在整点报时会想起音乐,以及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出现,大多数反映出了一些宗教文化。
而这座城市有好多建筑都是由当地的伏尔加国立理工大学的学生设计出来的。
某些装置一旦发生变化或损坏,那么就会显示在研究人员的系统里,他们会派相关的负责人进行维修。
哈爾滨曾被誉为“东方莫斯科”,在哈尔滨能够看到以圣索菲亚教堂为主的俄罗斯风格建筑,它们主要以拜占庭风格的“洋葱头”和“帐篷顶”为设计来源,将俄罗斯的穹顶与罗马的拱券高窗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而早在1903~1907年间俄罗斯在哈尔滨铺就的中东铁路带来了大量的俄罗斯移民。
这些俄罗斯移民在建设过程的当中融入了很多家乡元素以表思念之感,久而久之哈尔滨的城市建筑在经过多元化的融合翻新后形成了在中国城市中独立的风格体系。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俄文化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俄文化差异ropaganda Department, district authorities and other members of the working committees to coordinate with, and work together. Various units of the Department to draw up a concrete plan, quickly set up the corresponding study education coordinating group, with strong work force. Second, we must strengthen the inspection supervision. Educational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尴尬的局面。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各国文化因素的了解尤为重要,了解对方民族文化,求同存异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跨文化交际中中俄文化的差异。
一、年龄的文化差异俄罗斯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不喜欢谈论年龄。
特别是女性,他们常把女人的一生分为六个阶段:婴儿、女孩、姑娘、年轻的妇女、年轻的妇女、年轻的妇女(ребенок、девочка、девушка、молодаяженщена、молодая женщена、молодаяженщена)。
俄罗斯人常对任何暗示年龄的问题都非常敏感,甚至会引起情绪波动。
稍微上了一些年纪的妇女通常会流露出困惑,甚至会略带愤怒的说:―Да что же вы все время подчеркиваете мой возраст,‖(为什么您总是强调我的年龄呢,)在中国,―老‖往往意味着经验,意味着成熟,不带有感情色彩。
中俄文化差异分析
中俄文化差异分析中俄两国是两个伟大的国家,在面对世界的变化和挑战时,两国之间一直保持密切的交流和合作。
在这种交流和合作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文化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俄文化差异的方方面面,为了深入了解两国之间文化差异,首先需要了解中俄两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中国文化讲究的是礼仪、道德、伦理等方面,尊重长辈、遵从传统、关爱家人、注重社会和谐等都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而在传统文化中,中国尊重孝道,强调家庭的传承和延续。
同时,中国文化也强调了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发扬着集体主义精神。
相比之下,俄国历史较为短暂,大部分的文化传承也是从欧洲文化来的。
虽然俄罗斯也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传统,但是因为长期的共产主义实践和苏联的连续存在,加上宗教和皇家文化的压制,很多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受到了冲击和破坏。
例如,俄罗斯文化中所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和个性的表达,反对任何形式的控制和约束。
因此,集体主义精神不如中国强烈。
教育和职业认可对于中国人来说,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文化中,没有什么比教育更能代表人的真实价值了。
教育水平越高,越能够被社会所认可。
因此,当人们在考虑学生的前途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在教育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而在俄罗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不如中国那么重视,许多学生在完成高中教育后就不再继续学习。
在俄罗斯文化中,个人的经验和实际成果比学历和知识更为重要。
在职业认可上,俄罗斯文化对于成功和金钱的追求更为明显。
俄罗斯人往往认为大量赚钱是一个人成功的标志。
相反,中国文化认为成功是一种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经济成就、社会地位和家庭责任。
中国文化中的成功不是单纯地通过金钱或权力得到的。
社会关系在社会关系方面,中国文化中的亲戚、朋友和同学之间被视为非常紧密的关系,他们倾向于保持接近的联系。
这些关系会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带来好处。
社交也是心平气和的,避免过多的争吵和谩骂,注重保持自己的形象和尊严。
中俄两国当代社会文化变迁对于相互认知与相互关系的作用与影响
中俄文化差异对于相互认知与相互关系的作用与影响(论中俄两国人民的日常生活,行为伦理与交往方式对于双边关系的影响)李英男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早就指出:“不同文化间的比较研究也十分重要。
从当前国际所表现出的各种问题中,诸如人权问题、原旨主义问题、甚至波黑战争、车臣战争,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包含的文化冲突因素。
因此,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性、差异性,不仅是解决目前一些问题基本所在,更是未来避免冲突以使世界和平发展的前提之一。
”1本文本着这种精神,对中俄文化差异及其对相互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侧重于摸索在人员交往中容易引起误解和冲突的一些敏感点,并力图诠释与其相关的民族行为模式以及蕴含在其中的民自文化观念。
经过“解码”发掘其深层内涵,并将其展现给我国读者,以便解除在中俄合作中的一些隐患,增进相互了解与互信。
一.文化差异与两个民族的相互认知各国人民的民族文化是独具特色的庞大的符号体系(也有人称之为“符号和意义的模式系统”2),这一系统为本国人民所熟练掌握,但对他国人民往往是陌生和晦涩难懂的。
文化符号体系的差异能产生1费孝通:《前言、独思、扎实:费孝通教授与研究生谈治学》,北京大学校刊,1994年第4期。
第10页。
2参看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从正面来看,在文化交流中,“没有符号差别,对话便没有意义”。
1民族差异是吸引对方的重要因素,是刺激思维活动、促进创新的催化剂,使人们开拓眼界,进行鉴别和比较,获得重要启迪,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认识。
20世纪在中国掀起的学习和借鉴俄罗斯文学、文化的热潮就是一例。
在当今以经济为杠杆的世界各国,扑捉异国情调成为出国旅游的有力动因,民族特色又为各种文艺消遣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文化差异为旅游业、娱乐业等现代产业正在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作为欧亚大国的俄罗斯对东方文化,包括中国文化,有一种特殊的向往,比西欧国家更容易接受和普及。
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礼貌用语的对比分析
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礼貌用语的对比分析作者:李海涛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8期摘要: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快速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紧密,因此,跨文化交际成为贸易往来发展的必备。
人类发展中,礼貌用语在日常沟通中普遍存在,体现了个人的文化素养。
所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礼貌用语也成为了沟通中必备的交流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中俄文化中称呼语、问候语、告别语、致谢语、以及称赞语的对比分析阐述中俄文化的差异以及礼貌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礼貌用语;跨文化交际;中俄对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通过礼貌用语来展现人的文明程度。
一个地区的文明用语,是这一地区的民众素质重要表现。
文明用语能够让对方感到更加愉快,同时也可以展现出较强的表达能力。
中国和俄罗斯地理位置较近,长期的沟通和交流带来了浓厚的友谊。
随着近年来中俄两国关系的快速发展,中俄两国人民的经贸合作不断增加。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桥梁,礼貌用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值得研究。
一、阐述相关概念(一)跨文化交际在汉语中跨文化交际是指,在特定的交际条件下,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用自己母语或者目的语进行口语沟通。
从俄语的语言角度来讲跨文化交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跨国界的信息交流,这种信息交流给国与国之间带来了一种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愿景,加强信息交流并促进了科技进步。
“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是1954年HallE与合作者Trager D 在其著作《Culture as Communication》一书中正式提出的,俄语“跨文化交际”的表达方式有межкультурнаякомуиикация和межкультурное общение.著作《Язык и культура》中Е.М.Верещагии和В. Г. Костомаров最早對其下定义。
通常指的是双方使用非母语,实现语言教育。
因为在使用其他语言时,通常会因为母语的文化特征而产生跨文化交际时的语言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俄风俗文化差异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班级:14级2班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1.国家概况
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国。
中国国土面积69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
俄罗斯虽然横跨欧亚大陆,其主要国土位于亚洲,但它在历史上就一直认为是个欧洲国家。
而中国是亚洲国家的显著代表。
政体上,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而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是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
1991年8月24
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俄罗斯联邦,苏联解体。
现在俄罗斯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89个联邦主体构成。
2.宗教意识
中国虽然庙宇众多,但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宗教灭绝运动,国民中虔诚信徒的比重并不高。
中国的宗教不参与政治,这在宗教意识甚重的欧洲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的宗教往往宣扬向善和普世救人,所以没有强烈的排他性或扩张意识。
俄罗斯人被认为是最具宗教品格的一个民族,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东正教所宣传的爱与宽恕的思想处处可见。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列夫·托尔斯泰等著名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中都充满了种种宗
教的哲理。
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影响深远,其宗教思想已经渗透进日常生活,成为传统思想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俄罗斯信教的人增加,宗教,特别是东正教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宗教参与政治的趋势逐渐明晰,新下水的军舰、新落成的楼房往往要举行祝圣典礼,总统就职典礼的贵宾中必有东正教大牧首和其他主要宗教领袖,这些人已经成为本国政治精英的一部分。
用东正教凝聚人心、扩展俄罗斯价值观和文化影响、促进国家复兴的意图越来越强烈。
3.人际交往
俄罗斯人素来以热情、豪放、勇敢、耿直而著称于世。
而中国人则是传统、内敛、含蓄、谦恭的。
在交际场合,俄罗斯人惯于和初次会面的人行握手礼,这和中国的风俗是相同的。
但对于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别重逢时,他们则大多要与对方热情拥抱。
在比较隆重的场合,有男人弯腰吻妇女的左手背,以表尊重。
长辈吻晚辈的面颊3次,通常从左到右,再到左以表疼爱。
晚辈对长辈表示尊重时,一般吻两次。
妇女之间好友相遇时拥抱亲吻,而男人间则只互相拥抱。
亲兄弟姐妹久别重逢或分别时,拥抱亲吻。
在宴会上喝了交杯酒后,男方须亲女方嘴。
而对于传统的中国人而言,则基本上没有亲吻这种热情豪放的礼节。
4.言谈举止
遇见熟人不能伸出左手去握手问好,学生在考场不能用左手抽考卷。
因为俄罗斯人认为每个人身边都有两个神,凶神在左善神在右,所以很忌讳伸左手去握手问好。
中国人在握手问好时也用右手,但没有俄
罗斯那么严格的禁忌。
5.思维方式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思维方式上往往不同。
中俄两国人们在思维模式上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模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综合思维和整体优先,即注重事物整体的关联性。
在贸易交往中表现为总是从大的原则出发,从总体上权衡利弊。
在具体的贸易谈判中,中国人特别注重总的指导原则。
谈判双方在先确定总原则一致的情况下,再去谈具体的条款和一些细节问题。
而俄罗斯人的思维方式属于分析性思维方式,即凡事总喜欢从具体细节出发,先把整体分解成部分,从小到大,从具体到笼统。
这种思维模式在贸易谈判中的具体表现是非常注重合同的细节问题而往往缺乏一个总体原则。
中俄双方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冲突在贸易交往中,表现为重“义”还是重“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应“重义轻利”。
在现代国际贸易活动中,中国人仍然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生意成功的关键。
中国人总是先交朋友,这叫作“感情投资”,期待与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稳定地的关系。
商业谈判中,中国人希望能在友好的氛围中讨论和解决问题,有时会舍小利而顾大局。
而俄罗斯的文化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人言利是被人们广泛接受的。
各种商业活动“唯利是图”。
人们在交易活动以商业“契约”为准,法律意识非常强,缺少中国人很看重的人情味。
俄罗斯人认为,生意是生意,人情归人情,他们也不会从一开始就作长期合作的打算。
中俄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都要面临的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跨文化交流也日益广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
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文化差异,本着“求同存异,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以诚相见”的原则,采取包容、尊重的态度而不是敌视对立的态度,尽力了解对方民族文化心理,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救文:《多语种外语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
[2]戴桂菊:《俄语学习》,北京外国语大学2004—2005年。
[3]周力:《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4]王淑杰:《语言学习中的中俄文化差异》,《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