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作者:王若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其先世是商朝宋国的贵族。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奴隶制濒于瓦解,封建制崛起的社会大变革的东周末期。年轻时孔子的生活是比较贫困的,正如他所说:“吾少贫且贱”。(《论语》)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工作。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列国,终不见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因而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的创始人。

由于他的这种经历和出身,因而构成了社会现实与其主观政治理想上的矛盾。那“贫且贱”的少年时代,使他对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所了解,比较同情劳

动人民。但由于他的贵族意识和“士”阶级的社会地位,因此在社会大变革中,又使他站在了旧贵族势力一边,并努力去维护日趋崩溃的宗族制度。春秋初年,鲁宣公死后,政权由以季氏为主的“三桓”支配,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对此他曾感慨地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他衷心地希望通过恢复西周的国家制度,并以此解决和调和当时的政治斗争。认为要改造“礼乐崩溃”这个局面,首先就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措手足。”

“正名”是孔子的思想基础,所谓的正名,就是要求每个人的所做所为都要符合周礼的规定。严守各自的传统地位、等级身份,不能违礼僭越,也就是永远严守君臣之道,长幼之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孔子把正名看作是自上而下改变社会现实的重要手段。《孔子家语》记载:“孔子侍坐于哀公,公问‘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答‘人道政为大,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由此可见,孔子的哲学是伦理哲学,基于这种哲学,他的音乐生活和音乐思想,也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伦理思想的烙印。

礼与乐是孔子教育和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生活在鲁国,鲁国是周公的旧封地,因而保留了丰富的商周文化,当时各国都到鲁国“观礼”。音乐方面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有比较坚实的基础,周朝的乐舞一般也用于教育活动,《周礼•春官》记:“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咸》《大磬》《大夏》《大武》。”孔子作为西周奴隶制度的崇拜者和积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要把人训练到符合维护西周社会制度的标准,要有三

孔子所以如此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是因为他相信

“乐者,通伦理者也”(《礼记》)。就是说乐对旧贵族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享乐,同时又是用于区分不同等级的重要尺度。如周礼中规定的“八佾舞”,只能供天子享用,而下属诸侯大夫只能用“六佾”、“四佾”、否则就是僭越违礼,大逆不道。因此,孔子对季氏享用“八佾”舞大动肝火,怒吼:

“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另外如“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又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

子。由于这是涉及孔子音乐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令人多有误

宋代人孙奕在《履斋示儿编》卷五“闻韶”一节中说:“人皆以闻韶不知肉味为喜之之辞,吾独以为怒之之辞。何也?曰:食旨不甘者,悲而不知已。曰:发愤忘食,怒而不知也。曰:在齐闻韶者,亦怒而不知也。未闻有人喜而不知者矣。盖韶,帝乐也。齐侯国也。夫子在齐,忽闻侯国僭作帝乐,又至于三月之久,是以怒而不知肉味。故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非怒辞而何?”蔡节在《论语集说》中说:“韶,舜乐也。三月言久也。舜之后为陈,自陈敬仲奔齐,其后久专齐政,至景公时,陈氏代齐之形已成矣。夫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盖忧感之深也。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斯者,指齐而言也。韶本揖逊之乐,今乃至于齐之国,其殆伤今思故,故发为此叹。”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比较符合孔子的本来思想,而现在不少著作中认为孔子在“美韶乐”,是不合实际的。因为在当时,乐本身已经具备了礼的性质。“礼”“乐”共同构成了当时社会特殊的文化形态,二者的关系是礼以制乐,乐以为用。礼作为一种制

这里且不说作为诸侯的齐国,演奏《韶》乐是否僭越,我们只分析一下齐国当时的政治情况,以及齐景公所作所为

是否符合孔子“仁”的思想(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便会知道孔子在齐“闻韶”会是什么

齐景公是个徒有其名的无道之君,齐国的国政长期由陈氏把持。他曾对晏子叹息说:“美哉室,其谁有此乎”。杜预注:“景自知德不久国,故叹也”。再如,齐景公三十二年,“彗星出齐东北,景公惧:欲使人禳之。是时,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厚赋敛,重刑罚,晏婴乘机谏曰: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勿得,刑罚恐弗胜。百姓若怨以万数,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乎?”。正因这样,当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时,孔子告诉他,为政要先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又告诉他,“政在节财”。孔安国集解说,“当此之时,陈恒制齐,君不君,臣不臣,故以此对也。”孔子曾说过:“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齐国的现实是景公不仁,陈恒不义;尊卑不立,长幼无序,当然不合乎孔子的仁的思想。在这样一个国家里听演奏《韶乐》,孔子会作何感想呢?他说: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怀古伤今,不能不为之叹息,对这种有辱先王至乐的行为,不

这样说来,乐其中就有礼的性质了。但礼与乐毕竟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