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合集下载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音乐观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和现实意义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孔子对音乐的重视、孔子音乐观的内涵以及其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孔子对音乐的重视体现了他对教育的重要性。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强调了一个人要有学习的勤奋态度,不要因知识有限而不敢请教。

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情感内涵,能够培养人们的情感和审美能力,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孔子强调音乐的重要地位,是因为他认为音乐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能够在感性的层面上培养人们的品味和情感的体验。

其次,孔子音乐观的内涵体现了他对道德教化的关注。

孔子认为音乐具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作用,即通过音乐的演奏和欣赏,能够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

孔子强调音乐要“和而不同”,即音乐要有和谐的氛围,但也要保持个体的个性特点。

这种和谐中的个性特点在音乐中的体现是它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孔子认为音乐的价值在于能够以其独特的方式传递情感,让人们通过音乐的美感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并受到启发。

而在现实生活中,音乐对于培养和陶冶人们的情感世界和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对社会风气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最后,孔子音乐观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其对社会和国家的治理上。

孔子认为,德行是社会治理的基础,而音乐则是培养德行的重要手段之一、他主张进行社会和建设,必须从培养人的美德和道德修养入手。

孔子强调了音乐的文化功能和社会教化作用,他认为适当的音乐教育能够提升人们的思维方式和道德品质,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实际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能够深入人心,激发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它具有社会凝聚力和文化影响力,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总结起来,孔子的音乐观体现了他对教育的重视、对道德教化的关注以及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思考。

他强调音乐的教育和文化功能,将音乐视为培养人们情感和审美能力的有效手段,并认为适当的音乐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关于孔子音乐思想的精神涵化

关于孔子音乐思想的精神涵化

关于孔子音乐思想的精神涵化1. 孔子的音乐思想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深远。

他不仅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还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

他认为音乐能够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可以帮助人们塑造高尚的人格。

他认为音乐是道德的表现,是美德的象征。

因此,他在《论语》中强调:“乐不可太过。

上乐无过,非其正也;谓极则反。

”孔子的音乐思想与他强调的教育理念相一致。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合格的人类,成为有道德和素质的人。

而音乐则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在音乐的教化下,人们能够接受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从而成为更好的人。

2. 孔子音乐思想的精神涵化孔子的音乐思想不仅在古代中国音乐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今天的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人们成为更好的人,更是让人们理解和欣赏音乐之美。

在音乐教育方面,孔子的音乐思想提倡从小就开始进行音乐教育,通过不断地聆听和表达音乐,让孩子们能够在音乐的浸润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文化素养。

在音乐艺术方面,孔子的音乐思想强调审美素质。

孔子认为美学体验是一种文化修养,是人类精神层次的提高。

他认为音乐能够令人感受到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音乐的表现,人们可以体会到美的感受和意境。

因此,孔子的音乐思想在今天的音乐教育和音乐艺术中始终具有深远的影响。

许多音乐教育理论家和艺术家都受到了孔子的影响,他们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和审美意义,旨在通过音乐的表现来与观众沟通心灵,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

3. 结语孔子音乐思想的精神涵化,对于中国古代音乐评论学和音乐史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孔子的音乐思想也对今天的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在今天的音乐教育和音乐艺术中,我们应该从孔子音乐思想中汲取营养,将其精神延续下去。

在音乐教育方面,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文化素质;在音乐艺术方面,我们要强调音乐的审美价值和内涵,让观众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孔子的音乐思想总结

孔子的音乐思想总结

孔子的音乐思想总结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影响力深远而广泛。

他在音乐方面的思想也是独具一格的,对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对孔子的音乐思想的总结。

首先,孔子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

他认为音乐可以用来教育和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孔子强调音乐的崇高性和道德性,他认为音乐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修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他曾说:“夫乐者,感也。

乐感动人之心,感动人之心者,感动人之德也。

”这一句话表明了孔子对音乐起到感化作用的看法。

其次,孔子注重音乐的规范和正义性。

他认为音乐应该具备合适的曲调和文辞,以及正确的表演方式。

孔子强调音乐要有秩序和纪律,不可任意妄为。

他认为音乐表演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他曾说:“听诵诗,以经之。

乐,嘉言乐德。

”这表明了他对音乐表演者的德行有一定要求。

孔子还关注音乐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音乐可以用来调节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

他主张君子应当推崇和欣赏高雅的音乐,仿效上古圣贤的音乐观念,以此来塑造社会的美好风貌。

他曾说:“古者民教以音,言以辞。

乐正天下之志,教化之本也。

”这表明了孔子认为音乐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孔子的音乐思想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规范性和社会功能。

他认为音乐能够感化人心,提升道德修养,需要具备合适的曲调和文辞,以及正确的表演方式,要求音乐表演者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另外,他还认为音乐对于社会的调节和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音乐思想对于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音乐思想以及对音乐的教育和审美重要性的强调,深深熏陶了后世的音乐理论和实践。

他的音乐思想也为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后世音乐家的创作和演奏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孔子的音乐思想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规范性和社会功能,他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提升道德修养,调节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

他的音乐思想对于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孔 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

孔 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

孔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孔子,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伟大思想家,其学说影响深远,不仅在道德伦理、政治哲学方面有着深刻的见解,在音乐领域也有着独特的思想和实践。

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但他却对传统的音乐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坚定的信念。

他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价值。

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看,孔子主张音乐应该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服务。

他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而音乐正是实现“和”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他看来,好的音乐能够调和人们的情感,消除矛盾和冲突,使社会各阶层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例如,在祭祀、庆典等重要场合,庄重典雅的音乐能够营造出肃穆、祥和的氛围,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在教育方面,孔子十分重视音乐的作用。

他将音乐列为“六艺”之一,要求学生们掌握。

他认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品德。

通过欣赏和演奏音乐,人们能够培养出自律、专注、耐心等品质,同时也能够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表明他认为音乐是个人修养达到完善境界的重要途径。

孔子对于音乐的审美标准也有着明确的观点。

他推崇“中正平和”的音乐风格,认为这样的音乐能够体现出道德的内涵和社会的秩序。

他反对过于放纵、激烈或低俗的音乐,认为这样的音乐容易使人迷失自我,破坏社会的道德规范。

这种审美标准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是相一致的,都强调了平衡、和谐与适度。

孔子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音乐的重要性,还积极参与音乐实践。

据史书记载,孔子本人擅长弹琴、击磬等乐器,并且经常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音乐演奏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展示,更是他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在体现。

在教育过程中,孔子也常常运用音乐来教导学生。

他会与学生一起欣赏音乐,并通过对音乐的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

例如,他可能会让学生思考一首乐曲中节奏的变化所反映出的情感起伏,或者让学生探讨音乐的旋律与诗词的配合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然而,孔子的音乐思想和实践在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同和推广。

孔 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

孔 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

孔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体系涵盖了诸多领域,音乐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孔子对于音乐的见解和实践,不仅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后世的音乐发展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子重视音乐的教育功能。

他认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品德。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意思是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音乐能够帮助人们完善自身的人格,达到一种和谐、美好的境界。

这种观念体现了孔子对于音乐在个人成长和道德培养方面的高度重视。

在孔子的音乐思想中,“和”是一个核心概念。

他所追求的音乐之“和”,既包括音乐内部的和谐,如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也包括音乐与社会、与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

孔子主张音乐应该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秩序,能够起到稳定社会、促进和谐的作用。

例如,他推崇的雅乐,就是一种被认为具有正统、庄严、和谐之美的音乐形式,能够引导人们遵循礼仪,规范行为。

孔子还强调音乐的情感表达。

他认为好的音乐应当能够真实地反映人的情感,但这种情感表达应当适度,不能过度放纵或压抑。

正如《论语》中记载:“《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表明孔子认可音乐中情感的存在,但同时也要求情感的抒发要有节制,符合中庸之道。

这种对于音乐情感表达的看法,既体现了孔子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也为音乐创作和欣赏提供了一种平衡的原则。

孔子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自己的音乐思想,在实践中也对音乐有着积极的参与和推动。

他本人精通音律,善于演奏多种乐器,如琴、瑟等。

据记载,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艰难岁月中,仍然时常弹琴吟唱,以音乐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情感。

孔子将音乐纳入教育体系之中,主张通过音乐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他认为音乐教育不仅能够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音乐与礼、诗等相互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浅谈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

浅谈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

浅谈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孔子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是一位对后世政治、文化、音乐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对于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他也同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音乐美学核心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又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是一位对后世政治、文化、音乐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是几千年来中国读书人的楷模。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他也对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也同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说过治国要“兴于诗,成于礼,立于乐”这样非常重视音乐的理论。

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核心孔子的思想是以“礼”“仁”为核心的,其中礼为表,是制度和等级所维持的。

而“仁”则为里,具体的表现方式就是以音乐的形式。

所以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核心就是“仁”。

孔子认为,音乐必须表现出“仁”的思想,否则是淫乐。

这既是孔子给美下的定义,更是孔子对美本质的认识。

孔子所说音乐所要表现“仁”,实际体现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即是如今国际社会所提倡的一种精神,但又比如今的人道主义更加深刻。

因为孔子的“仁”不仅包括爱护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追求人的价值,也包括了无私和忘我。

“仁”是孔子音乐美学的基础和灵魂,渗透、贯穿了他音乐美学的各个方面。

孔子的仁既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于现实社会改造的理想目标,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对每一个读书人的具体要求,既是梦想也是规范。

也就是说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一种完美的追求,以道德为基础,以提倡人的生命人格发展为条件。

这对于当时仍处于奴隶社会背景下的孔子来说尤为显得伟大。

所以,孔子在音乐美学方面注重的是人在听音乐的时候所体现所得到的一种内在修养的提升,得到的一种仁爱、人文关怀的教育。

目的不在于人从音乐中得到了多大的欲望满足,得到了多少快乐的释放,而在于人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高尚思想与品德,提升各个阶层人民的修养,使得社会可以和谐的发展。

孔子音乐思想的总结

孔子音乐思想的总结

孔子音乐思想的总结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与道德楷模。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其中包括音乐思想,对古代音乐的发展与美学的探索产生了积极影响。

下面是对孔子音乐思想的总结:首先,孔子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可以感染人心的艺术形式,具有教化和塑造人格的力量。

他说:“由离人琴箫之声,使之意义美好,趋于礼义之道。

”孔子重视音乐对人们的情感、思想和行为的引导作用,认为通过合适的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的情感力量、道德意识和社会行为规范,从而使人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其次,孔子强调乐的仪式与礼仪性质。

在古代中国,音乐往往与宴会、祭祀和礼仪活动紧密相连。

孔子非常重视乐的仪式性质,他认为音乐应当在一定的仪式框架下进行,并将音乐视为一种维持社会秩序、塑造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

孔子主张通过音乐来培养人们的忠诚、尊敬和公正之心,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三,孔子对音乐的审美标准是“和”。

在孔子看来,“和”是指音乐的谐和与协调。

他认为音乐应当通过声音的和谐与协调,表达出一种美的感受和情绪,从而产生回旋和共鸣之感。

他说:“凡乐之起,和以其乐者也。

”孔子对音乐的审美追求是以谐和与和谐的价值观为前提,注重音乐的和声和节奏的协调统一,同时讲究节奏的适度、和声的标准和音调的和谐。

第四,孔子认为音乐具有社会团结和凝聚力。

孔子强调音乐可以成为社会团结和凝聚的纽带,以“乐以和为贵”为口头禅,并且认为通过音乐的练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沟通情感、加强感情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

他主张通过音乐活动来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提供人们共同体验和参与的机会,同时实现个人情感与社会意义的统一。

第五,孔子认为音乐是一种道德教育的手段。

他坚信音乐的实践和审美价值,可以塑造人的性格,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孔子主张音乐教育要与德育相结合,通过音乐表达道德的关怀和追求,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良善、善良之美,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人格特质。

论孔子的音乐才能与音乐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才能与音乐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才能与音乐思想摘要:孔子爱好音乐,知晓乐理,精通音律,娴熟古典音乐,善于演奏乐器,长于作词、谱曲和诵歌,是春秋战国时代最有影响的音乐家。

孔子的演奏歌唱才能、作词谱曲才能、欣赏正乐才能和音乐理论见解,充分体现了他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和高深修养,反映了他独到的音乐思想。

孔子关于音乐的形式与内容、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和移风易俗、教化天下的音乐教育思想,以及净化心灵、抒发情感、消解郁闷、陶冶性情、调养身心的音乐保健思想,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至今仍有着普遍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音乐教育思想;音乐保健思想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然而,他在音乐上的成就则少有论及。

本文仅就孔子的音乐才能、音乐教育和音乐保健思想等问题试作论述。

一、孔子的音乐才能孔子在音乐上是全面手。

其最突出的才能有六个方面。

第一,演奏才能。

孔子能演奏笙、琴、瑟、磬等多种乐器,尤其喜欢弹琴、击磬、鼓瑟。

一次,孔子在卫击磬,正好“有荷蒉而过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硁硁乎,莫己知也夫而已矣’”①。

又一次,孔子昼息于室而鼓琴焉。

闵子自外闻之,以告曾子曰:“向也夫子之音,清彻以和,沦入至道。

今也更为幽沈之声。

幽则利欲之所为发,沈则贪得之所为施。

夫子何所感之若是乎?吾从子入而问焉。

”孔子曰:“然,汝言是也。

吾有之。

向见猫方取鼠,欲其得之,故为之音也。

”②他能敲击出浅薄、固执的音调来诉说没人了解自己的伤感,能弹奏出幽沈的音调来激发猫捕捉老鼠的欲望,表明其演奏的实际水平是很高的。

第二,歌唱才能。

所谓“讲诵弦歌不衰”、“取瑟而歌”③,就说明孔子不仅能诵、能弹奏,也能唱歌。

孔子不仅能弹唱既成的乐曲,也能即兴呕歌,并且时常出口成曲。

如他弃官出走时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

”孔子曰:“吾歌可夫?”遂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

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④即《去鲁歌》。

之赵临河而歌曰:“狄水衍兮风扬波,舟楫颠倒更相加,归来归来胡为斯。

阐述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阐述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论述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对前一期间(从虢文公到伶州鸠) 音乐美学思想地继承、总结和发展, 而他继承的不是前一期间音乐与自然地关系, 是音乐与社会的关系及音乐的审美准则 , 本文将一一睁开。

一、审美理想——“彬彬有礼” 、“尽如人意”子曰 :“质胜文则野 , 文胜质则史。

彬彬有礼 , 而后君子。

” (《雍也》“文”即文采, 主要指一个人的礼乐涵养。

“质”即朴素, 主要指一个人的仁义之道。

孔子指出 : 仁义之道超出礼乐的涵养 , 就会显得简陋 ;而礼乐地涵养超出仁义之道 , 就会显得虚浮。

只需当礼乐地涵养和仁义之道配合适当 , 才能算得上是君子。

子谓《韶》“尽美矣 , 又尽善也” , 谓《武》“尽美矣 , 未尽善也”(《八佾》 )尽如人意主假如指内容与形式的一致 , 颂扬舜帝德治的《邵》乐形式和内容一致 , 颂扬武王伐纣的《武》乐, 固然形式美好 , 可是内容不完美。

究其原由 ,《邵》乐切合孔子倡导的“德政”思想和“以礼治国”的原则 , 善合于礼的规定 ;而《武》乐表现周武王征服殷商、一致中国的武功 , 孔子虽有所不满 , 但却认为无伤大雅 , 故以“未尽善”评之。

这是孔子对艺术美的认识 , 对理想艺术、理想音乐地追求 , 是孔子审美理想的集中反应。

可是, 其实孔子并不是文、质并重, 而是质重于文;并不是美、善并重, 而是善重于美 ;并不是形式、内容并重 , 而是内容重于形式。

二、审美准则——“思无邪” 、“乐而不淫 , 哀而不伤”《诗》三百 , 一言以蔽之 , 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这里的《诗》指的是音乐、诗歌、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孔子认为, 《诗》能够令人思想纯正无邪。

“思无邪”就是以礼约思、非礼勿思, 就是要“思”合于礼 , 止于礼 , 人的思想及视、听、言、动都要切合“礼”地规定。

《论语·八佾》记录孔子之言曰 :《关雎》乐而不淫 , 哀而不伤。

孔 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

孔 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

孔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孔子,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思想家,其学说影响深远,涵盖了诸多领域,其中音乐思想及实践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孔子所处的时代,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重要体现。

他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认为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品德。

在他的观念中,音乐是“仁”的一种外在表现,通过音乐可以达到个体内心的和谐以及社会的有序。

孔子强调音乐应当“尽善尽美”。

“善”在这里更多地指向音乐所蕴含的道德内涵,而“美”则侧重于音乐的形式与艺术表现。

他认为,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要有美妙动人的旋律和节奏,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寓意。

这种对音乐的双重要求,反映了孔子对于艺术与道德紧密结合的追求。

例如,他对《韶》乐极为推崇,称其“尽美矣,又尽善也”,而对《武》乐则认为“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是因为《韶》乐所表现的是舜的德政,充满了仁爱和平的精神;而《武》乐则是歌颂周武王的武功,在道德层面上稍逊一筹。

孔子还主张音乐应当“和而不同”。

“和”意味着音乐中各种元素的协调统一,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等,使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而“不同”则是指在和谐的基础上,允许音乐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避免千篇一律。

这种思想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鼓励音乐家在遵循一定规则和原则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个性,创作出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

在音乐实践方面,孔子本人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和精通者。

据史书记载,他曾向师襄学琴,刻苦钻研,不断追求技艺的提高。

他对音乐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欣赏和理论层面,更通过亲身的演奏来感受和领悟音乐的真谛。

孔子将音乐教育纳入其教育体系之中,认为音乐是培养君子人格的重要手段。

他教导学生通过学习音乐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审美水平。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音乐不仅能够使人放松身心,还能够培养人的专注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孔子的音乐思想和实践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儒家的音乐观念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官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理论基础。

总结孔子的音乐思想

总结孔子的音乐思想

总结孔子的音乐思想孔子是先秦时期中国思想家、教育家,其音乐思想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对音乐的认知和思考,不仅在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且对于培养美好人格以及社会和谐也有着深远影响。

首先,孔子对音乐起源、功能和价值的认识堪称独特。

他认为音乐的起源是出于人类自然而然的情感表达,是人们的心灵寄托和情绪宣泄的表现方式。

对于音乐的功能,孔子强调了其教育和道德的作用。

他认为音乐可以培养人们的情感和情操,提升人的文化修养,使人们明辨是非,学会从中领悟社会和谐之道。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音乐作为社交和团体活动的重要性,认为音乐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其次,孔子的音乐思想在音乐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强调了音乐的教育功能,认为音乐应该是教育的一部分,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心性,塑造品格。

孔子提倡通过音乐来陶冶情操,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君子的品质和操守。

他主张要选择合适的音乐,排除那些能够引起人们低级趣味和不良行为的音乐,引领人们接触高雅的音乐,让其受益于其中。

而在音乐的实践方面,孔子提出了对音乐演奏和演唱的要求。

他认为音乐要求得当的演奏技巧,以及恰当的情感和表达力。

孔子注重对音乐的细致品味,强调“和而不流”,即音乐要根据时、地、人、事的不同变化而适度调整,不能追求浮华与华丽,更应注重音乐的自然和协调美。

孔子对音乐的思考还涉及到音律和乐律的论述。

他提出了“六律”的观念,即仁、礼、忠、信、爱、和六种情感应当和谐统一,并应用到音律和乐律的规范中,从而使音乐具备积极向善的力量。

孔子认为乐律应当符合人们的道德情操,以及天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用于引导人们的情感和行为。

总的来说,孔子的音乐思想强调了音乐的教育、道德和社会作用,强调了音乐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标准。

他对音乐的功能和价值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很多引导人们正确对待音乐以及将音乐应用于教育和社会活动的观点。

试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试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是一位音乐家,他懂得音律,会弹古琴,吹笛吹箫。

常常歌唱弹琴,以音乐表达情意和感受。

孔子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

提倡“礼治”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

第一,孔子确立了音乐的审美标准“善”和“美”的统一,而且善要重于美。

音乐表达的内容要纯正无邪;孔子的音乐审美态度是“中庸”和“平和”,音乐情绪不管是快乐还是悲哀都要有节制,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第二,音乐思想明显表现出崇雅抑俗的态度。

第三,孔子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推崇“礼乐治国”,把音乐作为一种推行礼、乐的手段与工具。

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认为音乐可以改变社会风气,“礼”可以给人以约束,只有这样,才能国泰民安。

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文档

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文档

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及现实意义孔子作为春秋时期的领军人物,不光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更是一位古代音乐家、美学家。

[1] 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对古代音乐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在音乐美学方面的贡献更是不言而喻。

、努力提升自身音乐修养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载到:“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直至远方,莫不授业焉”。

从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官场失意,进而开始修订了《诗》、书》、《礼》、《乐》等内容且弟子众多,影响颇大。

乐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他主要研习的一个方面,而他对音乐的体味和实践亦是抢眼的。

据相关典籍考证《诗》在当时是需要唱的和乐》是一脉相承的,两者都需要演唱,至此,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载有“《诗》三百零五篇,孔子皆玄而歌之”其实在当时没有专业作曲家这个概念的基础下,有大多数的诗辞是需要唱的,只有唱才能让这些作品流传下来。

[2] 而正直此时,孔子担当起了音乐发展的大任。

不光在言语上提出了音乐的美学学说,而且在自己的实践中用自己扎扎实实、精益求精的学习风范影响着后仕之秀. 《史记、孔子世家》载到“孔子学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也”孔子曰:“丘已习其曲,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已也”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已矣”孔子曰 : “丘未得其为人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 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 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 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虽然,这段记载描述孔子的学习过程有一点玄乎, 但他也真正体 现出了孔子学习态度的扎实、 深入、不满足。

当然,在生活场合, 孔子的学习态度也是那样的孜孜不倦。

“子与人歌而善, 必使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当他在他三十岁时,在齐国听到 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史记、孔子世 家》,孔子在齐国听到 《韶》 ,完全被圣美的音乐陶醉了, 然而, 他那专心学习,深刻钻研音乐的精神,让每后人感叹!二、音乐美学思想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对于乐的社会作用,孔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美养善 美善合一——谈孔子的音乐审美观

以美养善 美善合一——谈孔子的音乐审美观

以美养善美善合一——谈孔子的音乐审
美观
孔子的音乐审美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体现了一种美与善的结合,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孔子提倡“以美养善,乐其心志”,主张善良和美德的结合,认为音乐是一种能够调整人的心理和情感的有效手段。

在孔子看来,音乐不仅是美化生活的手段,也是一种培养道德的手段。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有着深刻寓意的艺术,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领会真理,增强道德修养。

他认为,音乐可以激发人的精神,有助于他们获得美的感受,这就是他所说的“以美为养”。

此外,他认为音乐还可以提升人的智慧,使他们有能力去行善,这就是他所说的“以善为养”。

因此,孔子的音乐审美观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美养善,美善合一”的思想。

孔子把音乐当作人们实现美德及行善
的有效手段,体现了他对音乐乐趣和实用性的充分认识,也表达了他对审美文化的敬重和推崇。

综上所述,孔子的音乐审美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张将善良和美德结合起来,把音乐作为一种调节人心灵、提高道德修养的手段。

它不仅可以美化生活,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领悟真理,增强道德修养,这正是孔子所提倡的“以
美养善,美善合一”的思想。

浅谈孔子音乐教育思想的三个维度

浅谈孔子音乐教育思想的三个维度

浅谈孔子音乐教育思想的三个维度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音乐思想的主体思想,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音乐、肯定音乐的主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占统治地位,他的音乐思想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三个维度来探究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以及对现实的意义。

理论上,孔子的礼乐思想是以人的内部修养为基础的,这种礼乐是一种高层次的直达人心的音乐。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他认为没有仁,礼乐就失去了意义。

就是说,孔子认为音乐当中是有很深的精神内涵的。

孔子把音乐作为“六艺"中的一部分加以传授,他认为“乐”是生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人整体素质的体现。

孔子所说的"“乐”不仅仅指单纯的音乐,还包括礼乐制度在内的整个国家音乐体系。

所谓“乐”不仅仅指声音的和谐,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愉悦,它所强调的是个人对社会规范即“礼”的发自内心的认可,正所谓:“言而履之,礼也。

行而乐之,乐也。

”在《礼记·仲尼燕居》中,从孔子提出的“兴于诗,利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方针中便可以看出他崇尚礼乐、重视礼乐的教化功能,他认为音乐应和“礼"积极配合,共同来规范人的行为。

孔子期望用礼乐的结合达到“仁”,实现他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制度。

在孔子看来,音乐作为陶冶人、感染人的艺术,其内容与形式一定要统一,外在的艺术形式应服从于音乐思想内容本身。

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尽善尽美”,他认为韶乐才符合这一标准,所以他极力推崇韶乐。

《论语·八份》中他的学生记录下这样的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将美与善对举,可以看出,孔子将两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而又将两者都统一于“乐”这一艺术本体之上。

在孔子看来,“美”是属于艺术形式的范畴,而“善”属于道德内容的范畴。

孔子以为音乐光有形式美是不够的,真正优秀的音乐作品,应该有充实的道德内容。

没有完美的道德内容,形式就会非常单薄,虽然可娱人耳目,但终难撼人心魄。

孔子音乐思想的评价

孔子音乐思想的评价

孔子音乐思想的评价
孔子音乐思想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的音乐思想。

在《论语》等著作中,孔子强调音乐起着文化教育和道德引导的作用,指出音乐有助于健康,帮助人们宣泄情感和促进友谊,还可以抚慰心灵。

他以礼乐示政的理念,主张以法度礼乐促进民众的,以温和的音乐抚慰心灵,以适当的节奏抚慰民众的心情,体现出其优秀的文化知识和社会思想政治著作。

孔子音乐思想也促进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萌芽出古典中国音乐。

孔子认为音乐是宴乐的精神实质,礼乐是显示礼仪度的弘法大功。

宴乐的音乐主要是古典的,孔子喜欢剑舞四门的曲调,觉得有助于法治的扩大和实践。

孔子还提出以击鼓、隐鼓、吹箭等乐器配合宫商羽以及社会的政治和宗教活动,利用音乐营造一种和谐共处的高度文化氛围。

古代中国的音乐以形而上学的基础构建了一种抽象的文学形式。

孔子也强调音乐要服从儒家礼仪,其理念被写入《吕氏春秋·乐观》中,“推乐”强调控制音乐准则,尊重音乐礼仪,做到“不违乐,不妄乐,不邪乐”,尊重节日乐时和服从君王颁布
的乐章。

总而言之,孔子音乐思想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里程碑,为古典中国音乐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当今的古典音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发展,他的理念也被大众接受和尊重。

因此,孔子音乐思想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榜样,而且是当今的古典音乐发展学术研究的基础。

孔子音乐思想的总结是什么

孔子音乐思想的总结是什么

孔子音乐思想的总结是什么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对于音乐有着独特的思考和见解。

这篇文章将总结孔子音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试图解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在总结中我们将探讨孔子对于音乐的定义、音乐与礼仪、音乐的教育作用以及音乐品质的要求。

首先,孔子对于音乐的定义是以和谐为核心。

他认为音乐应该能够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并调节情绪,从而帮助人们达到内心的和谐。

孔子追求的是一种既能够感动人心又能够激发人们的高尚情感的音乐。

其次,孔子将音乐与礼仪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孔子的思想中,音乐是一种能够体现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工具。

他认为音乐应该与礼仪相结合,通过音乐的演奏和听觉体验来实现社会秩序和道德教育。

第三,孔子非常强调音乐的教育作用。

他认为音乐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塑造人的性格。

孔子相信通过音乐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获得道德、正直和美德,并且通过音乐的表达和情感的共鸣可以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第四,孔子对于音乐的品质提出了许多要求。

他认为音乐应该追求正直、坦诚和诚实,同时应该避免低俗和庸俗的元素。

孔子追求的是一种高雅的音乐,通过音乐的品质来提升个人和社会的道德境界。

孔子的音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孔子对于音乐的定义以和谐为核心,在中国古代音乐观念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这种追求和谐的音乐观念在后来的音乐创作和表演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次,孔子将音乐与礼仪结合在一起,提出了音乐教育的观念。

这种将音乐与道德一起教育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推动了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和演变。

此外,孔子强调了音乐的品质和作用。

他认为高尚的音乐能够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和文化修养,这种观念在后来的音乐创作和评价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总之,孔子的音乐思想是中国古代音乐观念和教育理念的重要部分。

他对于音乐的定义、音乐与礼仪的关系、音乐的教育作用以及音乐的品质要求都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的音乐思想不仅在古代,而且在当代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孔 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

孔 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

孔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巨匠,其学说影响深远。

在他的诸多思想中,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然而他却始终致力于恢复周礼,认为音乐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主张通过音乐来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

在孔子看来,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能够塑造人格、陶冶情操的力量。

孔子重视音乐与礼的结合。

他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外在规范,而音乐则是内在情感的表达,二者相辅相成。

只有在遵循礼的前提下,音乐才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祭祀、朝会等重要场合,所使用的音乐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以体现出庄重、肃穆的氛围,从而强化人们对礼的尊重和遵循。

孔子对音乐的审美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推崇“中和之美”,认为音乐应当和谐、适度,既不过于激烈,也不过于平淡。

这种审美观念反映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理想追求,即追求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同时,孔子还注重音乐的情感表达,认为好的音乐应当能够触动人心,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但这种情感的表达必须符合道德规范,不能过度放纵或偏离正道。

在音乐实践方面,孔子本人也是一位精通音律的音乐家。

据记载,他曾向师襄学琴,展现出了极高的学习热情和专注精神。

孔子不仅能够演奏多种乐器,还善于对音乐进行评论和分析。

他对于《韶》《武》等乐曲的评价,至今仍被后人所传颂。

孔子还将音乐教育纳入其教育体系之中。

他认为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君子的品德和才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音乐教育,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陶冶性情,同时也能够增强对礼的理解和遵循。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音乐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诗歌、礼仪等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全面的教育体系。

孔子的音乐思想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学派的传承中,音乐始终被视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和道德修养的手段。

汉代的《礼记·乐记》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强调音乐与政治、社会的密切关系。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王若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其先世是商朝宋国的贵族。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奴隶制濒于瓦解,封建制崛起的社会大变革的东周末期。

年轻时孔子的生活是比较贫困的,正如他所说:“吾少贫且贱”。

(《论语》)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工作。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列国,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因而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的创始人。

 由于他的这种经历和出身,因而构成了社会现实与其主观政治理想上的矛盾。

那“贫且贱”的少年时代,使他对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所了解,比较同情劳动人民。

但由于他的贵族意识和“士”阶级的社会地位,因此在社会大变革中,又使他站在了旧贵族势力一边,并努力去维护日趋崩溃的宗族制度。

春秋初年,鲁宣公死后,政权由以季氏为主的“三桓”支配,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

对此他曾感慨地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

他衷心地希望通过恢复西周的国家制度,并以此解决和调和当时的政治斗争。

认为要改造“礼乐崩溃”这个局面,首先就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措手足。

”(《论语》) “正名”是孔子的思想基础,所谓的正名,就是要求每个人的所做所为都要符合周礼的规定。

严守各自的传统地位、等级身份,不能违礼僭越,也就是永远严守君臣之道,长幼之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孔子把正名看作是自上而下改变社会现实的重要手段。

《孔子家语》记载:“孔子侍坐于哀公,公问‘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答‘人道政为大,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由此可见,孔子的哲学是伦理哲学,基于这种哲学,他的音乐生活和音乐思想,也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伦理思想的烙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论孔子的音乐思想作者:王若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其先世是商朝宋国的贵族。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奴隶制濒于瓦解,封建制崛起的社会大变革的东周末期。

年轻时孔子的生活是比较贫困的,正如他所说:“吾少贫且贱”。

(《论语》)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工作。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列国,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因而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的创始人。

由于他的这种经历和出身,因而构成了社会现实与其主观政治理想上的矛盾。

那“贫且贱”的少年时代,使他对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所了解,比较同情劳动人民。

但由于他的贵族意识和“士”阶级的社会地位,因此在社会大变革中,又使他站在了旧贵族势力一边,并努力去维护日趋崩溃的宗族制度。

春秋初年,鲁宣公死后,政权由以季氏为主的“三桓”支配,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

对此他曾感慨地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

他衷心地希望通过恢复西周的国家制度,并以此解决和调和当时的政治斗争。

认为要改造“礼乐崩溃”这个局面,首先就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措手足。

”“正名”是孔子的思想基础,所谓的正名,就是要求每个人的所做所为都要符合周礼的规定。

严守各自的传统地位、等级身份,不能违礼僭越,也就是永远严守君臣之道,长幼之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孔子把正名看作是自上而下改变社会现实的重要手段。

《孔子家语》记载:“孔子侍坐于哀公,公问‘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答‘人道政为大,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由此可见,孔子的哲学是伦理哲学,基于这种哲学,他的音乐生活和音乐思想,也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伦理思想的烙印。

一礼与乐是孔子教育和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生活在鲁国,鲁国是周公的旧封地,因而保留了丰富的商周文化,当时各国都到鲁国“观礼”。

音乐方面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有比较坚实的基础,周朝的乐舞一般也用于教育活动,《周礼•春官》记:“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咸》《大磬》《大夏》《大武》。

”孔子作为西周奴隶制度的崇拜者和积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要把人训练到符合维护西周社会制度的标准,要有三孔子所以如此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是因为他相信“乐者,通伦理者也”(《礼记》)。

就是说乐对旧贵族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享乐,同时又是用于区分不同等级的重要尺度。

如周礼中规定的“八佾舞”,只能供天子享用,而下属诸侯大夫只能用“六佾”、“四佾”、否则就是僭越违礼,大逆不道。

因此,孔子对季氏享用“八佾”舞大动肝火,怒吼:“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另外如“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又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

由于这是涉及孔子音乐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令人多有误宋代人孙奕在《履斋示儿编》卷五“闻韶”一节中说:“人皆以闻韶不知肉味为喜之之辞,吾独以为怒之之辞。

何也?曰:食旨不甘者,悲而不知已。

曰:发愤忘食,怒而不知也。

曰:在齐闻韶者,亦怒而不知也。

未闻有人喜而不知者矣。

盖韶,帝乐也。

齐侯国也。

夫子在齐,忽闻侯国僭作帝乐,又至于三月之久,是以怒而不知肉味。

故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非怒辞而何?”蔡节在《论语集说》中说:“韶,舜乐也。

三月言久也。

舜之后为陈,自陈敬仲奔齐,其后久专齐政,至景公时,陈氏代齐之形已成矣。

夫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盖忧感之深也。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

斯者,指齐而言也。

韶本揖逊之乐,今乃至于齐之国,其殆伤今思故,故发为此叹。

”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比较符合孔子的本来思想,而现在不少著作中认为孔子在“美韶乐”,是不合实际的。

因为在当时,乐本身已经具备了礼的性质。

“礼”“乐”共同构成了当时社会特殊的文化形态,二者的关系是礼以制乐,乐以为用。

礼作为一种制这里且不说作为诸侯的齐国,演奏《韶》乐是否僭越,我们只分析一下齐国当时的政治情况,以及齐景公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孔子“仁”的思想(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便会知道孔子在齐“闻韶”会是什么齐景公是个徒有其名的无道之君,齐国的国政长期由陈氏把持。

他曾对晏子叹息说:“美哉室,其谁有此乎”。

杜预注:“景自知德不久国,故叹也”。

再如,齐景公三十二年,“彗星出齐东北,景公惧:欲使人禳之。

是时,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厚赋敛,重刑罚,晏婴乘机谏曰: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勿得,刑罚恐弗胜。

百姓若怨以万数,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乎?”。

正因这样,当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时,孔子告诉他,为政要先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同时又告诉他,“政在节财”。

孔安国集解说,“当此之时,陈恒制齐,君不君,臣不臣,故以此对也。

”孔子曾说过:“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齐国的现实是景公不仁,陈恒不义;尊卑不立,长幼无序,当然不合乎孔子的仁的思想。

在这样一个国家里听演奏《韶乐》,孔子会作何感想呢?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怀古伤今,不能不为之叹息,对这种有辱先王至乐的行为,不这样说来,乐其中就有礼的性质了。

但礼与乐毕竟不同,其功能也有差别。

“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史记•滑稽列传》)《大戴礼•小辩》记:“子曰:天子学乐以辩风,制礼以行政。

”孔子这样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还在于他自上而下的改造社会政治的理想,认为“雅乐”就是所谓官方正统音乐,可以改变社会风俗。

孔子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国治民莫善于礼”(《孔子集语》。

说明孔子当时已经认识到音乐对人的精神的影响。

他认为音乐能够“谐和性情”,认为只要统治者通过音乐去感化下民,就可以从意识上去改变他们,就能达到所谓“移风易俗”的目的。

他深刻地把握了音乐的特性,即他把音乐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具体地说,就是礼与乐的密切关系问题。

礼是从外部规定社会的等级、次序和相互关系、规则人们的行为的;乐则是侧重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个人的自我修养,达到社会的和谐。

在不同的场合,音乐有着不同层次的妙用。

孔子说:“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乐记》)。

基于此,孔子更重视传统的典礼仪式,而这些典礼大多都是用乐的,而且这种用乐决不能乱用,只能用所谓的雅乐。

“乐尚雅,雅者古正也”(《白虎通》)。

二孔子的乐教思想是企图教导人们维护传统的贵族音乐,以达到政治上恢复西周宗族制的所谓理想社会,他之所以把音乐的位置看得如此重要,是因为他切实地懂得了音乐对人的精神的巨大影响,音乐是人们感情的产物,反过来对人的孔子的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音乐与人之感情的关系,“民有好、恶、喜、怒、哀、乐……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左传》)。

音乐是人的情感的直接表现,不同的感情所表达的音乐效果是不同的。

如谈到演奏打击乐时他说:“夫锺之音,怒而击之则武,忧而击之则悲,其志变者,声亦随之”孔子并不一般地排斥和否定人的情感,只是要求人们能够“哀乐不失”(《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所以他提出“约之以礼”的主张,孔子曾称赞“《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不淫、不伤、这样才合乎孔子的美学理想,也即达到了“中和之美”礼是孔子乐教之本,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利,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