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15课知识整理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

合作探究
随堂1+1
(一)《钱塘湖春行》
1.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 写初春景象?
【交流点拨】注意细节描写。如“水面初平”; “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 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 “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 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合作探究
随堂1+1
4.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 尽致,诗人借助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交流点拨】诗中3~8句实景描写海水与山岛;9~12句表 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想象之景。虚实结合,借景 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 下的宏伟抱负。
自主预习
随堂1+1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自主预习
随堂1+1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合作探究
随堂1+1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交流点拨】“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 家”?
【交流点拨】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 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 “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连成一幅完 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 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的一种乍 见的喜悦。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梅岭三章》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梅岭三章》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
《梅岭三章》知识点总结
文学常识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品诗歌对照翻译及赏析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旌旗十万斩阎罗。
现在要死了心里想些什么呢?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事业,多么不易啊!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为革命牺牲的同志,用十万大军杀死凶恶残暴的阎罗。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革命者四海为家,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止境。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修辞手法:“取义成仁”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借用古语“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表现为真理而献身的豪情。“自由花”用借喻的修辞手法,指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表现革命理想的实现。
捷报飞来当纸钱。
国内革命战争已经打了十年了,死后头颅要挂在城门上。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和安慰我。
修辞手法:化用了伍子胥“悬昭东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关心革命,即使牺牲了也要亲眼看到同志们取得战斗胜利的愿望,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对革命忠贞不贰的崇高品质。
内容理解: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视死如归,勉励同志们努力作战,以胜利的消息来告慰英魂。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崇高愿望,以及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借助奇伟的想象来抒发强烈的感情。“招”字旗帜鲜明, 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斩”字表现出力度强、速度快, 果断干脆, 写出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旌旗”在这里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借指军士,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

初一历史上册第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讲

初一历史上册第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讲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尊重各民族的 多样性和差异性,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 流与合作,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语言特点
词汇丰富,语法结构复杂,表达力强。
匈奴的宗教信仰
01
02
03
萨满教
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 和祖先,通过萨满祭司与 神灵沟通。
祭祀活动
定期举行祭祀仪式,祈求 神灵保佑族人平安、丰收。
信仰禁忌
遵循严格的信仰禁忌,如 禁止猎杀怀孕动物、禁止 砍伐神树等。
匈奴的艺术成就
01
02
03
04
音乐舞蹈
擅长吹奏乐器和舞蹈,具有独 特的民族风格和韵律。
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匈奴在与中原王朝的交往中,吸收了 中原文化的先进元素,如汉字、儒家 思想等,形成了独特的匈奴文化。
05
结论与启示
对汉朝与匈奴关系的反思
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和战关系,既有对抗也有合作。 双方之间的战争给双方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 也促进了双方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汉朝为了维护边疆安全,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修筑 长城、派遣军队戍边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 制了匈奴的南下侵扰。
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匈奴的西迁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欧洲的民族迁徙和文化变革。
匈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游牧文化的传承
匈奴作为游牧民族,其文化具有鲜明的游牧 特色,如骑马、射箭、游牧生活等,这些文 化传统在后来的游牧民族中得到了传承。
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匈奴文化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பைடு நூலகம்成部分,对 现代文化产生了影响,如在文学、艺术、影 视等领域中经常出现匈奴题材的作品。
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和亲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 解了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和亲公主的地位、权力等,这些问题也导致了双方 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七年级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doc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七年级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doc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七年级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一、要点字词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碣jié石澹dàn竦sǒng峙zhì堤dī2.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

次北固山下次:停靠。

客路青山外客路:旅途。

最爱湖东行不足不足:不够。

路转溪头忽见见:通“现”,出现。

二、要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子夜鸣蝉。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5.《观沧海》中表现作者广博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此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

6.《次北固山下》中包含深刻真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7.《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中表达作者丰产带来的愉悦之情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8.《天净沙·秋思》中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斜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默写《钱塘湖春行》一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四、文学知识背记知识清单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大方悲壮见称。

2.《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湾。

3.《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代大诗人。

4.《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选自《稼轩长短句》。

从词的知识看,“西江月”是词牌名。

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代有名爱国词人,词风以豪迈著称。

5.《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从曲的知识看,“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其作者是元代有名戏曲作家马致远。

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年新版)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知识

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年新版)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知识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知识梳理一.造纸术的发明1纸的发明:甘肃天水汉墓出土了一张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2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

这种纸,原来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

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3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

二.张仲景和华佗三.历史巨著《史记》1司马迁: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终于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2《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四.道教和佛教1.佛教的传入:①传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②传播:按照佛教的说法,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今生如果能忍受困难,虔诚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此佛教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

东汉明帝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

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道教的兴起:①兴起: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是张陵,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②教义: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统治者利用道德统治人民,允许各地建道观。

③影响:道教对我国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

课堂预习知识点一造纸术的发明1甘肃天水汉墓出土了一张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2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了劳动人民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蔡侯纸”。

知识点二张仲景和华佗3.华佗制成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他还创制医疗体操,名为“五禽戏”。

4.东汉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2024年秋统编版历史七年级课上册教学课件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2024年秋统编版历史七年级课上册教学课件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司马迁曾遭到关押,又受到酷刑,而他在命运的灾难面前却坚韧不拔 地写出历史巨著。 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司马迁拥有严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身处逆境而坚韧不拔的毅力,敢说真话, 追求公正、真理,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史记》撰写了哪些内容? 有何地位?
内容:《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书中记录了帝 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他们的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 同时,司 马迁还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
佛教
起源:产生于古代印度。 时间: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 望。 佛教的传播带来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 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课堂总结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具有聪明才智的民族。 古代科学家那种锲而 不舍地追求真理、善于创新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我们最根本要坚持的就是文化自信! 希望我们当代中学生能认真学 习中国知识,把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国家的富强、民 族的复兴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三、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概况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的父亲在汉武帝时任 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和国家典籍。在家庭的熏陶下,司马迁从小勤奋好 学,饱读书籍,青年时游历名山大川,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搜集历史资料。 他继任太史令后,秉承父亲的遗志,用10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 巨著《史记》。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呢?
谢谢 大家
爱心.诚心.细心.耐心,让家长放心.孩子安心。
历史人物:蔡伦 使用的原料: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 造纸术的发明有何意义? 蔡伦造出的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 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中国的 造纸术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之一。

《诫子书》考点知识(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考点知识(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考点知识
(一)实词虚词解释,句子翻译(勾划写在书上)
(二)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三)文意理解:
1、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第15课《诫子书》知识点梳理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知识点梳理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课诫子书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一)赏析讲解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诫:警告,劝人警惕。

2)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3)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4)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5)养德:培养品德。

6)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7)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8)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9)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10)广才:增长才干。

11)成:达成,成就。

12)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

淫:过度。

13)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14)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15)治性:修性,养性。

16)与:跟随。

17)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18)日:时间。

19)去:消逝,逝去。

20)遂:于是,就。

21)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22)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9-15课重点知识总结

七年级历史上册9-15课重点知识总结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九课.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1、(1)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

(2)原因:①人民希望过上安定生活。

②秦经过商鞅变法后,实力超过东方六国。

③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3)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秦朝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221年(2)建立者:嬴政(秦始皇)(3)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4)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进入封建社会)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2)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在地方上,废分封,立郡县。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重点)(1)政治上: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废分封,立郡县。

(2)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来又推行一种新的字体——隶书(文化上);焚书坑儒(思想上)。

(3)经济上: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统一度量衡。

(4)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

(5)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丞相的职责:行政。

太尉的职责:军事。

御史大夫的职责:监察。

★秦朝的地方制度:郡县制。

★秦朝的标准文字是小篆,后推广隶书。

货币的标准样式是圆形方孔半两钱。

★经济文化措施的影响: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焚书坑儒”目的:加强思想统治。

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秦长城起至点:西起临洪,东至辽东。

★向秦始皇建议实行郡县制和焚书坑儒的是李斯。

★秦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1)史学成就:《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 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学习戚继光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 土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篇章 暴力冲突篇
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
居住权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987年4月,中葡两国在北 京就澳门问题正式签署联合声 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 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特别 行政区正式成立。葡萄牙殖民 者是何时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 门的居住权的?
拥设规上备有模的大壮航 罗、举海 盘范,图 针 围郑广和,是罗盘是伟针世大界的航航罗盘海海针史家
设备最先 进
到 达 亚非30多个 范围 国家和地区
美洲
印度 范围最大
5、郑和航海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每次少则百只,多则二百多 只,这么大的船队出航,要想保证船队的组织 联系和队形,并非易事。
4.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 先后7次 规模 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人数 每次出海2.7~2.8万人
到达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 范围 海沿岸和非洲东岸。
活动 满载丝绸、瓷器、茶叶、漆器及金银 货币等物品,赠送礼品,发展友好关 系;开展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
术与造航海船水技平大术为的提高提,如高指南针 的应指用、南地针理知的识运日见用丰富等。
地理知识的进步
家庭材,料又四皈郑依和郑佛和教本,,熟回人悉族吃伊,出斯苦身兰于耐教穆和斯佛林教 。从小养劳成了,吃勇苦耐于劳探和英索勇无畏的气
概。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B.1416 年 D.1433 年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重要知识点默写》总结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重要知识点默写》总结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5 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1.发明与改进: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年,
东汉宦官改进造纸工艺,使纸的大大提高。

2.意义:纸逐渐取代,成为人们,也便利了
的流传。

中国的造纸术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是对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1.东汉名医:写成《》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
;发展了“”的思想,提倡。

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 。

2.东汉名医:不仅擅长用、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
;发明了“” ; 创编出了“” 。

3.《》最晚成书于东汉时期,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4.秦汉时期,农学的代表性著作是《》。

这部书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

三、司马迁与《史记》
1.概况:《史记》是我国古代,记述了从传说中的
到时的史事。

作者是时期的。

2.评价:对我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
,在上也有重要地位。

四、道教和佛教
1.道教:末年产生于我国本土的宗教。

主要派别有创立的
和创立的。

2.佛教:产生于约公元前的古代,主张。

东汉明
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
面产生深远影响。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是关于三国时期的介绍。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时
期的形成、发展和结束,以及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具体来说,它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三国时期的形成:介绍了东汉末年的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以及曹操、刘备和孙权等人的崛起和势力范围的划分。

2. 三国时期的发展:详细讲述了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包括各自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和文化成果。

3. 三国时期的结束:介绍了三国时期的结束和西晋的建立,以及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以及三国时期的战争和文化成果。

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第15课《梅岭三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梅岭三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响着其他文体,在文学发展史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预习检测 读一读
阎罗 yán luó 比喻凶恶残暴的人 捷报 jié bào 打胜仗的消息 血雨腥风 xuè yǔ xīng fēng
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取义成仁 qǔ yì chéng rén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预习检测
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一 块一尺宽、五尺长的地方。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 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 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 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
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 的“绝命诗”。
精读细研
2.第一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气概?
第一章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 现了诗人至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 的英雄气概。
精读细研
3.请同学们齐读第二章,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指我国南方。 恰好。
城门。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 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点火或战争。 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 jiě )(了解) 解 ( jiè )(押解)
( xiè )(解数)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断头/今日/意如何? 南国/烽烟/正十年, 投身/革命/即为家,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头/须向/国门悬。 血雨/腥风/应有涯。
此去/泉台/招旧部, 后死/诸君/多努力, 取义/成仁/今日事,
服最里面。不久围困被解除了。
这段小序简明扼要地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地点,点明了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
《诫子书》重要知识点总结
文学常识
✧ 作者档案
重点字词
✧ 重点字
夫.
(fú)君子之行 淡bó(泊) 淫.
(yín)慢则不能励精 险zào(躁)则不能治性
遂.
(suì)成枯落 穷庐.
(lú) ✧ 一词多义
1.以⎩⎪⎨⎪⎧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非淡泊无以.
明志(介词,拿,用) 2.成⎩⎪⎨⎪⎧非志无以成.学(动词,完成,实现)遂成.枯落(动词,变成,成为)
3.学⎩⎪⎨⎪⎧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学业) 4.志⎩⎪⎨⎪⎧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非志.
无以成学(动词,立志) ✧ 古今异义
1.悲守穷.
庐 古义:简陋,寒酸。

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跟“富”相对)。

2.淫慢.
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低。

3.险.
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

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

✧ 词类活用
1.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2.非志.
无以成学 名词用作动词,立志。

3.非学无以广.
才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 成语积累
1.淡泊明志: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2.俭以养德: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诫子书》知识点(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知识点(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知识点【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dàn)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操行,心绪宁静来加强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品德。

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平心静气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完成学业。

过度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龄同时光一起飞逝,意志同日月一起远离,于是变成了枯枝落叶,大多不能融入社会,悲伤地居守偏僻简陋的房屋,(悲叹)又怎么来得及呢?【重点字解释】: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

书:书信。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导的信。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

养德:培养高尚的品德。

澹(dàn)泊:也写“淡泊”,不追求名利。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须:必要、一定要。

广:使……增广。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使……完成。

淫慢:过度懈怠。

淫:过度。

慢:懈怠,懒惰。

励精:振奋精神。

险躁:偏激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陶冶性情、养成平静的性格。

年:年龄。

与:跟随。

时:季节、时光。

驰:疾行、增长。

日:时间、时光、季节。

意:意志。

去:离开、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比喻人精力衰竭,失去生活力。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与外界接触,融入社会。

穷庐:破房子、偏僻简陋的房屋。

将复何及:(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赏析】(1)开篇以“君子之行”的高标准道德规范要求儿子,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和具体途径。

第15课《诫子书》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正文批注15、诫子书诸葛亮【导入新课】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但读来发人深省。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题解】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诫子书,即作者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课文原文及朗读节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字词注释】【1】夫(fú):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3】行:指行为操守。

【4】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5】淡(dàn)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6】明志:明确志向。

【7】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8】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9】广才:使才智广博。

【10】淫(yín)漫:过度怠慢。

漫:怠惰,淫:过度。

【11】励精:振奋精神。

励:奋勉,振奋。

【12】险躁:暴躁、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13】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14】与:跟随。

【15】驰:消失、逝去。

【16】日:时间。

【17】遂:于是,就。

【18】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19】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20】穷庐:破房子。

【21】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呢!【课文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美德。

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_第15课_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_课件整理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_第15课_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_课件整理版

三、丝 绸 之 路
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往西, 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 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历 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丝 绸 之 路
长安
河西走廊
今新疆地区
西亚
欧洲
西安,古称 长安,为中国六 大古都(北京、 西安、洛阳、开 封、南京、杭州) 之首,与世界名 城雅典、开罗、 罗马齐名,并称 世界四大古都, 闻名遐迩的“丝 绸之路”就是从 这里开始的。
投笔从戎
班超出使西域
2、东汉与大秦的交往
公 元 97 年 , 甘 英 出使大秦。

公元 166 年,大秦 安敦王朝首次派使 臣来到东汉--这 是欧洲国家同我国 直接友好往来的开 始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
汉初的西域 第一次 时间、目的、 张骞出使西域 路线、意义。 第二次 丝绸之路 (两条、意义) 班超经营西域
西安 鼓楼
敦煌:东方艺术之都,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冲
大漠驼铃、黄沙万里
丝绸之路上长途跋涉的商队
敦煌鸣沙山月芽泉
思考:
当时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它从哪 儿出发,途中经过哪些重要地点,最 后到达哪里?
广东沿海 中南半岛 马来半岛 孟加拉 湾沿岸 印度半岛 南端和斯 里兰卡岛
葡萄
汗血马、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乐器、 核桃 苜蓿 石榴 天马 歌舞等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葡 萄
石 榴
核 桃
一、汉初的西域
1、西域的含义-- 两汉时期,人们 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 阳关以西,也就是现 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 地方,称为西域。
玉门关遗址
西劝 出君 王 春羌 王 阳更 之 风笛 维 关尽 涣 无一 不何 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度须 人酒 玉怨 门杨 唐 关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上1-10课问题目录
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
第一课中学时代
【思维导图】
新的起点——初中生活新体验
成长的礼物中学生活提供了发展自我的多种机会
中学序曲我们做好准备的方法
中学时代少年有梦有梦就有希望——少年要有梦想的原因
努力就有改变——少年实现梦想的方法
【知识整合】
一、中学序曲
1、新的起点:中学生活
(1)为什么说中学生活是我们的新起点
(2)中学时代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表现在)
2、成长的礼物
(1)初中生活给了我们哪些成长的礼物?新的机会和可能,新的目标和挑战。

(2)中学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发展自我的多种机会有哪些?
(3)在中学这个新的环境中,我们会塑造一个怎样的“我”(理想的“我”是怎样的)(2)我们如何对待成长的礼物?
二、少年有梦
1.有梦就有希望
(1)梦想的含义
(2)为什么少年要有梦想?
(3)今天的少年梦想具有怎样的特点?
2.努力就有改变
(1)对待梦想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2)我们怎样才能实现梦想?(怎样拉近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第二课学习新天地
【思维导图】打开学习之窗——正确认识学习
学习伴成长学习点亮生命——学习的重要性
享受学习体味学习——体味学习中的苦与乐
学习新天地
学会学习学习的方法
学习兴趣与个人学习目的的关系
【知识整合】
一、学习伴成长
1.打开学习之窗
(1)如何正确认识学习?
2.学习点亮生命
(1)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二、享受学习
1.体味学习
(1)如何体味学习中的苦与乐?
2.学会学习
(1)如何学会学习?
(2)学习兴趣与个人的学习目的有什么关系?
第三课发现自己
【思维导图】
认识自己人贵自知——认识自己的原因
多把尺子量自己认识自己的途径
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
发现自己接纳与欣赏自己接纳自己的原因
接纳自己的方法
欣赏自己的方法做更好的自己做更好的自己的方法
认识自己的潜能
我要飞得更高发掘自己潜能的方法
改正缺点的方法【知识整合】
一、认识自己
1.人贵自知
(1)我们为什么要认识自己?
2.多把尺子量自己
(1)我们通过什么途径认识自己?
(2)自我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3)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
(4)多把尺子认识自己的意义?
二、做最好的自己
1.接纳与欣赏自己
(1)我们为什么要接纳自己?
(2)我们怎样接纳自己?
(3)我们怎样欣赏自己?
2.我要飞得更高
(1)我们如何做更好的自己?
(3)如何发掘自己的潜能?
(4)改正缺点的方法有哪些?
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
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
【思维导图】
和朋友在一起我的朋友圈进入初中,我们的朋友圈发生的变化
交友中会遇到的困难
友谊的力量——朋友对我们的影响
友谊与成长同行
深深浅浅话友谊友谊的特质——正确认识友谊
友谊的澄清友谊并非一成不变
竞争不会伤害友谊
朋友相处需要原则
【知识整合】
一、和朋友在一起
1.我的朋友圈
(进入初中,我们的朋友圈发生了什么变化?)
2.友谊的力量
朋友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二、深深浅浅话友谊
1.友谊的特质
(如何正确认识友谊?)
2.友谊的澄清
(1)友谊是一成不变的吗?
(2)竞争会伤害友谊吗?
(3)朋友相处需要原则吗?
第五课交友的智慧
【思维导图】
让友谊之树常青建立友谊——建立友谊的方法
呵护友谊——呵护友谊的方法
网上交友——网络交往的特点
交友的智慧网上交往新时空
慎重结交网友慎重结交网友的原因
慎重结交网友的方法
网络交往的利与弊?
【知识整合】
一、让友谊之树常青
1.建立友谊
(1)如何建立友谊?
(2)有助于建立友谊的方法有哪些?
2.呵护友谊
(1)如何呵护友谊?
(2)处理冲突的基本策略有哪些?
二、网上交往新时空
1.网上交友
网络交往有什么特点?
2.慎重结交网友
(1)我们为什么要慎重结交网友?
(2)我们如何做到慎重结交网友?
(3)网络交往的利与弊?
第三单元师长情谊
第六课师生之间
【思维导图】
我们与老师相互交流的原因
我们与老师交流的方法
【知识整合】
一、走近老师
1.了解教师职业
(1)教师的工作有什么特点?(作用)
(2)时代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2.风格不同的老师
(1)为什么老师有不同的风格?
(2)我们为什么要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面对风格不同的老师我们的正确态度是?)(3)我们怎样与风格不同的老师相处?
二、师生交往
1.教学相长
(1)我们为什么要与老师相互交流?达到教学相长
(2)我们怎样与老师交流?
2.亦师亦友
(1)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是怎样的?
(2)如何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
(3)与老师发生分歧该怎么处理?
第七课亲情之爱
家的意味
我们孝敬父母的原因
我们孝亲敬长的做法
我们如何体味亲情?
亲情之爱
现代家庭发生的变化
现代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
家庭中存在矛盾的原因
建立和谐家庭的方法
调节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或冲突的方法
【知识整合】
一、家的意味
1.生命的居所
(1)什么是家庭?
(2)家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中国人的“家”
(1)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2)我们如何孝亲敬长?
二、爱在家人间
1.体味亲情(我们如何体味亲情?)
2.爱的碰撞
(1)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2)我们为什么会与父母产生冲突?
3.沟通传递爱
(1)我们如何与父母沟通?
(2)和父母沟通的技巧有哪些?
三、让家更美好
1.现代家庭面面观
(1)现代家庭发生了哪些变化?
(2)现代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有哪些?
2.和谐家庭我出力
(1)家庭中为什么会存在矛盾?
(2) 怎样建立和谐家庭?
(3)如何调节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或冲突?
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
第八课探问生命
【思维导图】
生命可以永恒吗?生命有时尽我们珍惜生命的原因
正确看待死亡
生命有接续(生命接续的意义)
探问生命
敬畏生命生命至上我们要对生命有敬畏之情的原因
我们珍爱他人的生命的原因
休戚与共——我们应如何敬畏生命?
【知识整合】
一、生命可以永恒吗
1.生命有时尽
(1)我们为什么要珍惜生命?
(2)如何正确看待死亡?
2.生命有接续
生命的接续有什么意义?
二、敬畏生命
1.生命至上
(1)我们为什么要对生命有敬畏之情?
(2)我们为什么要珍爱他人的生命?
2.休戚与共
(我们应如何敬畏生命?)
第九课珍视生命
【思维导图】
爱护身体爱护身体的原因
如何看待轻生或自残的行为?
爱护自己的身体的方法
养护精神我们养护精神的原因
我们养护精神家园的方法
珍视生命挫折的含义
生活难免有挫折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
正确认识挫折
增强生命的韧性
如何面对挫折?
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
发掘生命的力量我们寻求他人的帮助的原因
【知识整合】
一、守护生命
1、怎样守护生命:爱护身体、养护精神
2、爱护身体
我们怎样做到爱护自己的身体?
3、养护精神
(1)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养护精神?
二、增强生命的韧性
1.生活难免有挫折
(1)什么是挫折?
(2)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
(3)如何正确认识挫折?
2.发掘生命的力量
(1)如何面对挫折?
(2)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有哪些?
(3)我们为什么要寻求他人的帮助?
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
【思维导图】
感受生命的意义生命的追问——什么是有意义的生命?
发现我的生命——发现和创造生命意义的方法
绽放生命之花活出生命的精彩贫乏与充盈——人们对待生活有不同的态度
冷漠与关切我们彼此关切的原因
我们关切其他生命的原因
我们关切他人的做法
平凡与伟大——如何看待生命的平凡与伟大?
【知识整合】
一、感受生命的意义
1.生命的追问
什么是有意义的生命?
2.发现我的生命
如何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
二、活出生命的精彩
1.贫乏与充盈
(人们对待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2.冷漠与关切
(1)我们为什么要彼此关切?
(2)我们为什么要关切其他的生命?
(3)我们怎样关切他人?
3.平凡与伟大
如何看待生命的平凡与伟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