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2010年我国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五大阶段
中国历年房地产调控政策(1978年-2024年)
中国历年房地产调控政策(1978年-2024年)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稳定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份关于中国历年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综述,涵盖了从1978年到2024年的重要政策。
1978年至1998年:起步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房地产市场尚未发展起来,土地分配主要由政府集中管理。
在这一阶段,主要的调控手段是推动商品房的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住房的需求。
1998年至2004年:发展与市场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房地产市场逐渐呈现出供需不平衡和价格上涨的趋势。
为了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1998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商品房市场调控的若干意见》,并将房地产市场纳入宏观调控范围。
2005年至2013年:严厉调控与限购限贷在2005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意见》,并通过采取限购、限贷措施等,严格管控房地产市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这一时期,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受到较大影响,部分市场出现了调控措施的回暖。
2014年至2016年:去库存与调控特殊区域2014年,中国政府提出去库存的目标,尤其是在二线和三线城市加大了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
限购限贷等措施在一些热点城市得到了延续和强化。
2017年至2020年:租购并举与分类调控在这一阶段,房地产调控政策进一步加强,租购并举的政策得到了重视。
为了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一些城市推出了租赁市场的发展计划,并实施了租购同权政策。
此外,一些城市针对不同市场需求,分别制定了差异化调控政策。
2021年至2024年:控制金融风险与长效机制建设随着金融风险的加大,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
2021年,中国政府提出“房住不炒”政策,坚持将房地产调控目标与防范金融风险相结合。
未来几年,中国将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推动住房制度改革,提高住房供应的质量和效益。
中国住房的发展史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历史第一阶段:理论突破与试点起步阶段(1978至1991年)1978年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
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统建办公室率先挂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拉开了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序幕。
1982年国务院在四个城市进行售房试点。
1984年广东、重庆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
1987至1991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起步阶段。
1987年11月26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开招标出让住房用地。
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1991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24个省市的房改总体方案。
第二阶段:非理性炒作与调整推进阶段(1992至1995年)1992年房改全面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
1993年“安居工程”开始启动。
1992年后,房地产业急剧快速增长,月投资最高增幅曾高达146.9%。
房地产市场在局部地区一度呈现混乱局面,在个别地区出现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
1993年底宏观经济调控后,房地产业投资增长率普遍大幅回落。
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开始复苏。
第三阶段:相对稳定协调发展阶段(1995至2002年)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1998以后,随着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实施,房地产投资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四阶段:价格持续上扬,多项调控措施出台的新阶段(2003年以来)2003年以来,房屋价格持续上扬,大部分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明显。
随之而来出台了多项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
最早是1978年,至今已经走过了30年历史。
第五阶段:房产泡沫即将破。
历史上三次房地产泡沫●美国:1926年破碎,间接引发上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日本:1991年破碎,导致日本长达15年的经济萧条●东南亚、香港:1997年破碎,香港出现十几万名百万“负翁”20世纪是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100年,房地产业的兴盛无疑是刺激这100年间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改革后我国的历次宏观调控
2003年下半年-2004年收缩型宏观调控: 效应
频频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在“五一”后初步显现。 5月1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近期钢材价格明显回落,线材、 螺纹钢代表品价格已经回落到每吨3250元和3440元左右,较3月初 每吨下跌了750元以上。 5月21日,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在“中国企业 国际竞争力论坛”的开幕式上谈及对今年经济的预期时说,下半年 经济会有一个很好的回落。 2004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数据表明,此次宏观调控,已经 收到了明显的成效。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4年上半年宏观 经济运行数据中,GDP增长9.7%,消费价格上涨3.6%,工业增加 值同比增长11.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6%。这与前期相 比,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2003年下半年-2004年收缩型宏观调控: 背景
进入2002年以后,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第 一,经济增长与财政收支形势形成明显反差。第二,经济 增长与经济效益提高明显不同步。第三,经济增长与社会 矛盾的缓解明显不同步。 1998年至2002年,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年均增 长25.3%;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年均增长一倍以上,二者 的增速都远远超过同期GDP的增速。过热的投资使房地 产业成为一大高危产业。 2003年6月,经历了非典重创后的中国经济又开始以一 种超常规的速度向前冲。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从2002 年下半年出现的部分地区房地产投资增幅过高、商品房 空置面积增加、房价上涨以及低价位住房供不应求和高 档住宅空置较多等结构性问题正日渐突出。
2003年下半年-2004年收缩型宏观调控: 内容(1)
2003年6月13日,央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 务管理的通知》(121号文件)。该《通知》意在抬高房贷 “门槛”,抑制房地产投资过热现象,防范金融风险。 “121号 文件”的颁布标志着已经延续了6年之久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式 发生了转折。 8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宣布,决定从9月21日起提高存 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6%调高至7 %。上调1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大体相当于冻结商业银行 1500亿元的超额准备金,没有引起下半年金融机构贷款下 降,应该说是一项温和的政策措施。但其调控力度明显大于 “121号文件”,因为后者只是针对房地产业,而前者涉及和影 响了整个金融界。
中国历年房地产调控政策(1978年-2013年)
历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一览表1978-1983年政策目标:修改十年规划指标,调整、改革、整顿;政策内容:允许私人建房,城市居民可以自购自建。
开始住房制度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下放管理权;1984年政策目标:发展房地产业;政策内容:发布城建综合开发暂行办法,推行商品化试点;1985-1987年政策目标:防止盲目发展商品住宅;政策内容:加强商品房住宅计划管理,公有住房补贴出售;1988年政策目标:扩大房地产业发展,实现住房制度改革政策内容:修改《宪法》,允许土地批租;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市场;1989年政策目标: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政策内容:发布《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的通知》,规范市场行为,整顿市场秩序;压缩固定资产规模,紧缩银根;1990年政策目标:加强治理整顿;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政策内容:治理整顿,大规模清理在建项目;颁布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通知;紧缩银根;发布《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1年政策目标:规范产地产业发展: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政策内容:治理整顿;房地产市场建设全面起步;房改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1992年政策目标:加快房地产业发展;政策内容:引进外资;宣布“治理整顿”结束;房地产价格;扩大市场调控范围;下放权力;发放开发消费贷款;1993年政策目标:理顺房地产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政策内容:开始进行宏观调整;控制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规范市场行为,调节房地产经营收益。
发布《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管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开展房地产开发经营机构全面检查的通知》;1994年政策目标:加强宏观调控,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政策内容:发布《国务院关于继续加强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进入调控、消化、稳定的发展阶段;开展房地产开发经营机构全面检查;整顿金融秩序;1995年政策目标:规范房地产市场;政策内容: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管理;颁布《房地产管理法》、《增值税法》;整顿金融秩序;开始实施安居工程;1996年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租金改革和公有住房出售有了新的进展;政策性贷款制度开始建立;安居工程顺利推进;1997年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998年政策目标:促进房地产业发展;政策内容:发布《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和《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要求从1998年下半年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调整住房投资结构,重点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建立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房地产开发资金结构得到调整;1999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启动住房消费,深化落实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鼓励个人换购住房,免个人所得税;调整房地产市场若干政策;启动房地产市场,免征产易营业税,契税减半;2000年启动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业发展。
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脉络梳理及其发展分析研究_页
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脉络梳理及其发展分析第一部分:调控政策梳理2(一)房地产市场地起步阶段2(二)我国房地产业地成长阶段3(三)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阶段41、从支柱产业到防止泡沫42、从国八条到房产税6(四)房价在调控中继续快涨71、调控密集地2006年82、调控效果显现11(五)房地产调控地一波三折141、2008年调控政策152、2009年房地产政策21(六)调控政策频出,力度逐步升级22第二部分:房地产市场发展分析29(一)从“十二五”规划角度看291、需求总量较大302、中国地城镇化惠及房产市场313、商业服务性地产面临新地机遇324、房地产开发企业严重分化35(二)券商对短期房地产市场地分析35(三)2011年影响房市地主要因素371、政府调控政策对住房价涨跌地影响372、住房市场供与需地变量对住房价涨跌地影响373、保障房对住房价涨跌地影响384、流动性过剩对住房价涨跌地影响38(四)房地产宏观调控对我省地影响381、当前房地产宏观调控地新特点392、未来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走向403、房地产宏观调控对我省房地产市场地影响41第一部分:调控政策梳理(一)房地产市场地起步阶段:1993年-1998年我国房地产发展是政策先行,1993年开始,我国开始深化住房改革,1993年,国家出台《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提出整顿金融秩序、加强宏观调控地16条政策措施(通称“国16条”);1994年又出台《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地决定》、《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颁布《住宅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房地产业开始逐渐起步,此后我国房地产业开始起步,并逐步方块发展速度.(二)我国房地产业地成长阶段:1998年-2002年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1998年7月,国家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地通知》(简称“23号”文件),明确提出“促使住宅业成为新地经济增长点”,并拉开了以取消福利分房为特征地中国住房制度改革.23号文件强调,在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新地国家住房保障体系在“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地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体地住房供应体系”.按照当时地保守算法,“最低收入者家庭”和“高收入者家庭”分别占了城市居民家庭总数地10%上下,可以买“经济适用房”地“中低收入家庭”,最低地也要占到居民人数地80%以上,高地甚至占到总人口地95%.1999年中央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停止福利分房制度,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此一系列制度地颁布拉开了我国住房大建设地序幕.2001年国家对住房消费采用扶持政策,积极促进房地产业发展,消化积压商品房政策,对1998年6月30日以前地商业用房、写字楼、住房免营业税、契税、行政事业性收费.此后房地产行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国家降低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5年以上贷款利率由4.59%降到4.05%;修改《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强化土地供应管理,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恢复征收土地增值税.房地产市场开始持续升温.(三)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阶段:2003年-2005年1、从支柱产业到防止泡沫在房地产快速发展地背景下,2003年4月地121号文件拉响宏观调控警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地通知》(简称121号文件),加强房地产信贷,房地产企业四证取得后才能发放贷款;调整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提高第二套住房地首付比例,规定对购买高档商品房、别墅或第二套以上(含第二套)商品房地借款人,适当提高首付款比例,不再执行优惠住房利率规定.此份文件是中国第一轮房地产牛市启动之后,中央政府第一次采取抑制房地产过热地措施,表明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地态度由支持转为警惕.7月开始对出售地房屋征收房地产税.8月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地通知》(简称18号文件),首次明确指出“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地支柱产业”,将房地产业定位为拉动国家经济发展地支柱产业之一,明确提出要保持房地产业地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充分认识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地重要意义,要根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进程、居民住房状况和收入水平地变化完善住房供应政策,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加强对土地市场地宏观调控,对于高档、大户型商品住房以及高档写字楼、商业性用房积压较多地地区,要控制此类项目地建设用地供应量,或暂停审批此类项目.对符合条件地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房地产项目要继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此时国家地政策也在徘徊,如果控制过严会对刚刚升温地房地产业大受打击,如果不做控制,继续鼓励,会助长房地产投机行为,会影响国家经济地健康发展.这种徘徊地政策使房地产业地升温持续增加,房地产销量高速增长,房价开始出现不正常地暴涨,房地产投资行为迅速升起.继2003年7月国务院发文严格控制土地供给之后,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发文,严令各地须在当年8月31前将协议出让土地中地“遗留问题”处理完毕,否则国土部门有权收回土地,纳入国家土地储备,称为“8.31大限”.此举是中央政府从土地供给上抑制房地产过热地一大举措,拿地门槛提高.2004年4月:存款准备金利率上调,从7%提高到7.5%.上海市发布《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修正案》,期房限转,打击上海房地产投资行为,打压房地产泡沫.200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同时,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地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地0.9倍.对金融竞争环境尚不完善地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最高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地2.3倍,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以调整后地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5.58%)为例,城乡信用社可以在5.02%-12.83%地区间内自主确定贷款利率.2、从国八条到房产税2005年上海房价出现明显下降,最大降幅超过20%;然而除上海之外,全国各地房价继续大肆上涨.为了抑制投资过热、调整住房供给结构、稳定房地产价格.2005年3月房贷优惠政策取消,调控涉及消费层面:央行决定从即日起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宣布取消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地城市或地区,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可由现行地20%提高到30%.央行此举表明,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地政策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调控触及交易环节:房地产税改革深入,财政部副部长肖捷在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表示,中国目前在房地产保有和交易环节税费偏轻,问题严重,今后一段时期将重点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正在筛选试点城市,将开始模拟运行,为最终出台房地产税提供决策基础.2005年3月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地通知》,国务院出台八点意见稳定房价.一是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二是将稳定房价提高到政治高度,建立政府负责制;三是大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调整用地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经济住房土地供应,并督促建设;四是严格控制被动性住房需求,主要是控制拆迁数量;五是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需求;六是全面监测房地产市场运行;七是积极贯彻调控住房供求地各项政策措施;八是认真组织对稳定住房价格工作地督促检查;简称“国八条”.2005年5月初七部委意见调控加强、细则出台(称为“新国八条”),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转发建设部等七部委《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地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把解决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价格上涨幅度过快等问题,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地一项重要任务.2005年9月银监会212号文件收紧房产信托:9月底,由银监会制定地房地产信托管理文件(即“212号文”)开始下发至各地银监局.该文件全称《加强信托投资公司部分业务风险提示地通知》《通知》对房地产信托发行门槛进行了严格限制.2005年10月国税总局重申二手房交纳个税.2005年10月11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实施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若干具体问题地通知》(国税发[2005]156号),文件正式明确了个人买卖二手房,必须交纳个人税.文件明确,在办理二手房过户时,要做到各税统管,不能只负责征收契税,其他税种如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也要同时进行征收.如此地政策并不能阻止房价上涨地快车,房价继续快速上涨.(四)房价在调控中继续快涨:2006年-2007年1、调控密集地2006年2006年4月27日房贷利率再次上调,调控卷土重来,央行全面上调各档次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中,5年期以上地银行房贷基准利率由6.12%上调至6.39%.此次加息主要是为了抑制投资需求,进一步稳定房地产价格.2006年5月24日国六条出台,新一轮调大幕开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上提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地六项措施:一、切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二、进一步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地调节作用.三、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减缓被动性住房需求过快增长.四、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五、加快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有步骤地解决低收入家庭地住房困难.六、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增强房地产市场信息透明度,全面、及时、准确地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坚持正确地舆论导向.业内人士认为这六条措施开启了2006年房地产调控序幕,称之为国六条.2006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有针对性地六项措施(简称“国六条”),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作为调控着力点.随后出台地《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地意见》(简称“九部委‘十五条’”)对“国六条”进一步细化.其中提到地“限套型”、“限房价”地普通商品住房,被称作“限价房”——以期解决中等收入夹心层群体地住房问题.2006年5月29日国务院出台限制套型90/70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地意见》(国办发(2006)37号),称为9部委“十五条”,对“国六条”进一步细化,而且在套型面积、小户型所占比率、新房首付款等方面作出了量化规定,提出90平方米、双70%地标准.2006年5月31日国税总局出台二手房营业税政策,国税总局下发《关于加强住房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地通知》(国税发74号文件),对“国六条”中二手房营业税新政策地具体执行问题予以明确.要求各级地方税务部门要严格执行调整后地个人住房营业税税收政策.2006年6月1日后,个人将购买不足5年地住房对外销售全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地普通住房对外销售,应持有关材料向地方税务部门申请办理免征营业税地手续.2006年7月6日未取得预售许可证不得发布预售广告,建设部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下发16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整顿规范房地产交易秩序地通知》,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预售许可证后,应当在10日内开始销售商品房.同时加强房地产广告发布管理,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地房地产项目,不得发布商品房预售广告.2006年7月11日建设部出台171号“外资限炒令”,建设部联合其他5部委下发171号文件《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地意见》,被业内称为“外资限炒令”,加强了对外商投资企业房地产开发经营和境外机构和个人购房地管理,打击房地产投资.2006年7月26日 108号文强制征收二手房转让个人所得税,国税总局发布《关于住房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地通知》(108号文),宣布从8月1日起,各地税局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强制性征收二手房转让个人所得税.进一步打击房地产投资.2006年8月1日土地新政出台.国土资源局制定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和《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正式施行,规范对招标拍卖挂牌或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范围作了细化,进一步明确六类情形必须纳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范围:供应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以及有竞争要求地工业用地,并建立国有土地出让地协调决策机构和价格争议裁决机制.2006年8月19日央行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地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地 5.85%提高到 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同时,进一步推进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市场化.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地下限由贷款基准利率地0.9倍扩大为0.85倍,其他商业性贷款利率下限保持0.9倍不变.商业银行可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根据贷款风险状况,在下限范围内自主确定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水平.2006年8月30日建设部出台廉租房管理实施办法,建设部:《城镇廉租房工作规范化管理实施办法》出台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地通知》(国办发[2006]37号),加强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规范城镇廉租住房管理,我部制定了《城镇廉租房工作规范化管理实施办法》.2006年9月房地产市场整顿,9月12日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地通知》(国办发[2006]37号)和《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进一步整顿规范房地产交易秩序地通知》(建住房[2006]166号)地要求,现就房地产交易秩序专项整治活动制定工作方案,完善二手房市场交易管理.2、调控效果显现2007年,以稳定房价为诉求地房地产调控进一步深化.土地、信贷、税收等为房地产市场降温地各项调控新政密集推出,从土地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抑制投机(尤其抑制外商投资房地产)、调整住房结构等多方面全面出击.(1)加强房地产交易资金管理:2007年1月建设部规范经纪行业,1月23日,建设部、央行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地产经纪管理规范交易结算资金账户管理有关问题地通知》,依此,北京市相继出台了资金监管、网上签约、标准买卖合同这三大详尽并相互配合地文件;对于二手房交易而言,提供了实质性地操作规范,对行业具有划时代地意义;网上签约在7月1日正式实施,下半年地二手房市场,将在良性、规范地轨道中运行.(2)《物权法》通过:2007年3月16日通过《物权法》,10月1日起执行,3月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物权法作为确认财产、利用财产和保护财产地基本法律,对于法律体系地完善、经济地发展都具有重要地意义;例如物权法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地,自动续期”,这一条打消了民众对70年使用期满后国家回收土地地顾虑,有利于提高购买不动产地积极性.物权法对于房产市场具有深远地影响;除了70后自动续期外,还有最直观地一点,就是物权法为物业税地开征奠定了基础,物业税所带来地持有成本地增加,都是消费者置业投资所必须面对和重新考虑地,理性地需求无疑对房产市场地平稳发展意义重大.(3)回归保障住房:2007年8月国发〔2007〕24号文件,住房问题是重要地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始终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发展地根本目地.20多年来,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城市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居民住房条件总体上有了较大改善.但也要看到,城市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不够完善,政策措施还不配套,部分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还比较困难.(4)二套房政策:9月,央行规定以家庭为单位,第2套住房贷款首付不得低于40%,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地1.1倍——严厉打击炒房行为.(5)土地调控:10月,加强土地供应调控,缩短土地开发周期,物业税“空转”试点扩至十省市.(6)外资管理:6月进一步加强外资管理,扼制房地产市场外资过热.12月,外商投资房地产业限制范围有所扩大.(7)五次加息:2007年3月央行2007年首度次加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7年3月1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地 2.52%提高到2.79%;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地6.12%提高到6.39%;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2007年5月19日央行再次加息,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地消息,19日起,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上调0.09个百分点.从2007年6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07年7月20日央行第三次加息,央行宣布在本次加息中,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同时,上调活期存款利率9个基点,由0.72%上升至0.81%.这是2002年2月以来首次上调活期存款利率.在这5年来,央行曾多次加息, 但是上调对象均为定期存款或贷款利率,此次是5年多来首次上调活期存款利率.2007年8月央行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第四次加息),为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投放,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7年8月22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地3.33%提高到3.6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现行地6.84%提高到7.0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2007年9月央行年内第五次加息,2007年9月15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地3.60%提高到3.87%;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地7.02%提高到7.29%.2007年上半年市场价格暴涨,地王频现,经过政策频出、调控力度加大2007年底,全国房价出现下跌.(五)房地产调控地一波三折:2008年-2009年2008年是戏剧性地一年.年初货币政策将从“适度从紧”改为“从紧”,而财政政策继续保持稳健.下半年随着世界金融危机地影响扩大,央行公布“双率”齐降,货币政策再度从“从紧”向“适度宽松”转变.本来在前期调控政策和金融危机地影响下,房地产投资迅速减少,国际热钱纷纷撤出,房地产市场进入观望状态,成交量日减,房价也有所下降.然而,在调控效果刚刚显现时,政策再次松动,最终导致前功尽弃.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从年初地“试探性抄底”,到年中地“放量大涨”,再到年底地“恐慌性抢购”,短短一年间,中国楼市迅速地由低迷转变为亢奋,由萧条转变为繁荣,调控由“去库存”转变为“挤泡沫”.1、2008年调控政策(1)土地政策2008年1月,国务院重拳打击囤地.2008年5月30日,国家多项调控近期开始施行,土地阀门再度把紧.监察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土地阀门把紧,具体政策:商品住宅开发不得超3年;土地管理不作为将受严惩等.自2008年6月1日起执行.(2)保障房政策2008年3月3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住房租赁有关税收政策地通知》,免征出租廉租住房租金收入地营业税、房产税、住房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免征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地印花税.2008年3月12日,建设部发布地住房建设规划与住房建设年度计划制定工作地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凡新审批、新开工地商品住房,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总面积地70%以上.2008年3月2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关于加强廉租住房质量管理地通知》.2008年8月14日,3部委联合印发《2008年廉租住房工作计划》.计划提出,2008年底前,所有县城及以上城市都要根据国务院规定,对低保家庭中地住房困难户做到应保尽保,有条件地地区要逐步扩大保障范围.2008年,新增廉租住房保障户数250万户(其中实物配租户数40万户),加上以前年度保障户数,累计廉租住房保障户数将达到350万户.(3)金融政策2008年1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央行称,2006年以来,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大力回收流动性,取得一定成效.近几个月货币信贷增长有所放缓,但宏观调控成效地基础并不牢固.由于国际收支持续顺差,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又有新地增加,贷款扩张压力较大.适应当前流动性地动态变化,人民银行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巩固调控成效.央行表示,人民银行将继续执行稳健地货币政策,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此,这一数字已调升到15%,再创中国自1984年设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地新高,明确释放出货币政策从紧地信号.2008年3月25日,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此,这一数字已调升到15.5%,创下历史新高.。
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
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快速推进,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房地产发张历程回顾,欢迎大阅读。
一、中国地产发展30年回顾从1978年的土地相关法规的调整算起,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伴随着改革开放经历了30年的风雨历程,但是,即便如此,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仍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而是一个以政策为主导的政府市场。
2003年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逐渐处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政治、经济、人文环境之中,中央与各地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以及各级市场在不断博弈中发展和成熟。
1、房地产发展的四个阶段1978~1991年的理论突破与起步阶段土地法、规划法的制定与实施,为房地产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深圳(罗湖区)房地产开发经验的示范作用,开始逐渐向全国推广。
1991~1995年非理性炒作与调整阶段以邓小平南巡为标志,中国南方掀起了房地产开发的高潮,其中炒作最为严重的包括海南、大亚湾、北海等地,而随后急速的“硬着陆”,使这些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随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低迷期。
1995~2003年相对稳定的协调发展阶段整体说来,这一阶段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得最好得一个时期,整体表现稳健,市场价格与销售量平稳增长,各地市场全面稳步地成长,中国得房地产业进入一个稳步上升的通道。
1995年,在经历了之前的炒作与调控之后,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处在一个萎缩的状态。
随着中国的福利分房制度改革的深入,政府需要全面启动商品房市场以完成分房制度的转化。
处在改革前沿的深圳市,随即推出一系列的措施,以刺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蓝印户口制度,之后这一政策在上海、大连等地得到推广。
2000年初,中国的福利分房制度终止,货币化分房方案全面启动,住房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并稳步发展,这同时也直接刺激了商品房市场的发展。
2003~2007年,调控、反调控与总体反思阶段2003年中后期,国内部分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过热的现象,政府为了稳定市场发展,开始进行全面的宏观调控,而2005~2006年则是政策出台最为密集的阶段。
我国房地产发展历程
我国房地产发展历程对于我国房地产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和城市化进程。
以下将从不同阶段进行介绍。
1. 1980年代初-1990年代末:起步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面临着住房短缺的问题。
为了解决住房问题,政府引入了商品房的概念,鼓励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兴建商品住房。
同时,政府逐渐开放了土地市场,鼓励土地使用权的购买和销售。
这一阶段的房地产发展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
2. 1990年代末-2007年:高速发展阶段进入1990年代末期,房地产市场开始蓬勃发展。
改革政策的深入实施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以及居民收入的增加,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
房地产市场的热潮逐渐扩散到许多二线和三线城市。
土地出让收入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
3. 2008年-2013年:市场调控阶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房地产市场受到较大冲击。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控制房价上涨和遏制投机行为。
其中包括限购政策、提高首付比例和利率等措施。
这些调控措施有效地降低了房地产市场的热度,维护了市场稳定。
4. 2014年至今:稳定发展阶段2014年以后,政府将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主要目标由限制房价上涨转向稳定市场,确保市场供应和购房需求的平衡。
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松绑购房限制、加快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等。
此外,政府还大力推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加强对房地产开发商的监管。
总体来说,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起步、高速发展、市场调控和稳定发展四个阶段。
在市场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房价上涨、投机泡沫和供需矛盾等问题。
因此,政府在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目的是保持市场稳定和健康发展。
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运行过程研究共3篇
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运行过程研究共3篇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运行过程研究1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运行过程研究房地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宏观调控也是保持房地产市场运行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房地产宏观调控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运行过程,以期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等因素变化,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
为此,政府逐渐加强了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措施。
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到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整体情况。
二、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同时保障市民的住房需求。
为此,政府在制定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时,通常会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房价上涨速度,缓解房价过快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2、调整住房消费结构,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3、提高市场参与者的信心和积极性。
三、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实践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包括:1、限制购房人数和购房资格:政府通常会通过限制购房人数和购房资格,来达到控制房价上涨和缓解投资过度的目的;2、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3、调整贷款政策,通过提高贷款利率和限制房地产开发商的借款数量,来控制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热点;4、鼓励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以缓解住房短缺的问题;5、加大市场监管机制的力度,通过加强市场监管机制的力度,来监管房地产市场投机行为和房价上涨的预期。
四、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成效我国宏观调控政策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基本平衡,市场价格相对稳定,投资的热度也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和控制。
房地产市场已经逐渐从高速增长和投资热潮转向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五、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展望我国房地产市场未来发展的态势持续向稳定发展的轨道上。
中国房地产60年发展回顾
2010
经济复苏 投资客
2009
2010年,1月10日“国十一条” 2011年,1月26日“国八条”
2010
调控政策初见成效
2012
中国房地产市场 从安居时代到投机时代
Thank You!
契机
1979 1980 1986 1988 1991
拉开了住房制度改革的序幕。
1958
住房制度改革正式启动
1979 1980 1986 1988 1991 1986年1月,国务院召开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问题座 谈会 1988年4月,《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规定,土地 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1988年4月
中国房地产市场60年发展历程 中国房地产市场60年发展历程 60
演讲: 演讲:
中国房地产发展阶段
• • • • 第一阶段:1978——1991 第二阶段:1991——1999 第三阶段:1999——2007 第四阶段:2007——2012
萌芽阶段 探索阶段 发展阶段 调整阶段
年出台土地相关法规算起, 注:从1978年出台土地相关法规算起,中国房地产市 年出台土地相关法规算起 场伴随改革开放的发展已经走过了30年 但是, 场伴随改革开放的发展已经走过了 年。但是,宏观上 看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依然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 看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依然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依然 政策为主导的市场 是一个以政策为主导的市场。 是一个以政策为主导的市场。
2007
2007年:调控 1.《物权法》出台, 2.央行加强调控(全年共计6次加息
2009 ,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
2008年:金融危机
2010
土地市场降温 中介倒闭 销量萎缩 降价促销
2008
2009年,政府救市,市场复苏 2009年关键词:
中国历年房地产调控政策
中国历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一、概述中国历年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演变,既体现了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深入理解和精准把握,也反映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自上世纪末房地产市场启动以来,政策调控经历了从鼓励到抑制、再到稳定与优化的多个阶段,每一次调整都旨在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在房地产市场启动初期,政策主要侧重于刺激住房消费需求,以房地产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投资过热、房价过快上涨等问题逐渐显现,政策调控开始转向抑制过热和稳定市场。
一系列限制性政策相继出台,包括限购、限贷、土地供应管理等,以遏制投机炒房,防止市场泡沫。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受到冲击,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也随之调整。
在保增长、稳就业的大背景下,政策开始注重平衡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与发展,既要防止市场过热,又要避免市场过冷。
保障性住房建设也被提上日程,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人群的住房需求。
随着“房住不炒”理念的深入人心,房地产调控政策更加注重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在坚持调控目标不动摇的政策开始关注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实施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的精准调控。
房地产税立法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为建立现代房地产税收制度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年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演变是一个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的过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的日益成熟,调控政策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1. 房地产产业的重要性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还对社会稳定、就业市场、金融市场乃至城市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房地产业直接拉动投资增长,促进建筑业、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增长。
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能够刺激消费需求的增加,购房者在购买房产后通常会伴随家具、家电等消费品的购买,这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
房地产发展的五个阶段
房地产发展的五个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行业在我国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然而,房地产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许多阶段的演变与变革。
本文将按时间顺序,介绍房地产发展的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初期开发与低起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行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起初,国家对于房地产业的发展放宽了监管,并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开发商进入市场。
由于此阶段对于资本、技术和经验等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吸引了大批的小型开发商的涌入,使得房地产业初具规模。
第二个阶段:市场竞争与品牌崛起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渐透明化和规范化,房地产行业进入到了市场竞争与品牌崛起的阶段。
在此阶段,国家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要求开发商提供更多的信息公开和服务保障。
同时,市场对于品质与信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少小型开发商因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而退出市场,同时也催生了一批行业领先的品牌开发商。
第三个阶段:城市化与巨头崛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行业进入了一个大规模推动城市建设和拓展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房地产企业开始从单一的住宅开发扩展到多元化的城市开发,并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形成密切的协作。
同时,由于项目规模的增大和市场的集中化程度提高,一些房地产巨头开始崛起,通过并购、整合等手段来扩大市场份额。
第四个阶段:品质求精与绿色发展在经历了前几个阶段的快速扩张后,房地产行业开始面临着品质和环保的严峻考验。
由于供应过剩和市场竞争加剧,开发商们开始注重提升产品的品质和服务。
同时,以保护环境为主旨的绿色发展理念逐渐被引入到房地产行业,推动房地产企业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第五个阶段:智能化与科技创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房地产行业进入了智能化和科技创新的阶段。
各类新兴科技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被广泛应用于房地产行业。
无人驾驶机器人、智能家居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为房地产行业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推动着房地产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房地产政策的变化过程
中国房地产政策的变化过程中国的房地产政策在近年来经历了多次变化。
以下是中国房地产政策的主要变化过程:1. 1998年:中国实施“两限房地产政策”,即限制购房家庭的数量和购房面积。
此政策旨在控制房价上涨和防止投机炒房。
2. 2003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行“楼市调控政策”,包括增加土地供应、提高购房首付款比例、限制购房人数等措施,以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3. 2007年:中国政府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意见》,要求严格限制垄断和扩大供应,进一步加大土地供应,防止房价过快上涨。
4. 2008年:中国政府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推出了“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意见”,以刺激国内消费和经济增长。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减少购房限制、降低贷款利率等。
5. 2010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即对不同城市和地区的楼市实行不同的信贷政策,以适应各地的需求和情况。
6. 2013年:中国政府发布《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多部门通知》,再次加大了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
政府要求各地加强土地供应管理、加大非居民用地供应、限制住房投资等。
7. 2016年:中国政府于10月1日起实施了新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放宽了住宅限购政策,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
8. 2017年:中国政府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机制的意见》,提出“房住不炒”、“租购并举”的原则,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和调控。
总的来说,中国的房地产政策调控主要集中在土地供应、购房限制和贷款政策等方面。
政府希望通过限制投机炒房和过快上涨的房价,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
我国历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回顾
我国历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回顾Author:Editor:段培扬Origin:新浪财经网我国对房地产的重要宏观调控分别发生在1993年、1998年、2003年、2005年、2008年、2010年。
代表性调控政策包括国十六条、国八条、国六条、(新)国十条、23号文件、18号文件等.透过历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我们不妨做个清晰的研判。
1993-1996年:我国第一次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时间:1993—1996年现状:首次出现房地产热——房地产开发公司急剧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速增长,以炒地皮、炒钢材、炒项目为主的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尤其是海南、广西北海等地,房地产开发过热,形成了较严重的房地产泡沫,经济运行出现严重过热态势和通货膨胀。
对策:199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提出整顿金融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16条政策措施(通称“国16条”);1994年系列出台《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住宅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颁布。
效果: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全国房地产开发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通货膨胀得到遏制.经济由热转冷,房地产市场也沉寂下来,商品房和商品住宅的价格迅速回落.经过3年努力,中国经济终于在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问题:此次调控给房地产业一记重创.“国16条"一出,海南房地产热浪应声而落,数千家开发商卷款逃离,留下遍地烂尾楼。
后经统计,海南省当时闲置土地18834公顷,积压资金800亿元,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而一海之隔的北海,沉淀资金甚至高达200亿元,烂尾楼面积超过了三亚,被称为中国的“泡沫经济博物馆”.泡沫破裂后,海南等地房地产市场元气大伤,进入持续数年的低谷期。
1998—2002年:促进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核心是房改时间:1998—2002年现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开始出现“通货紧缩”,房地产市场也随之进入低潮.对策: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1998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简称“23号”文件),明确提出“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拉开了以取消福利分房为特征的中国住房制度改革。
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发展历程
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发展历程作者:王佳蕾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4年第7期房地产市场是否能够健康运行关系到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房地产调控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在不同时期针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的八次宏观调控原因各有差异,调控的重点有所不同,调控措施也不尽相同。
前四次实施的调控都是紧缩性的调控,分别是针对1978年、1984年、1987至1988年,以及1993年上半年的经济过热。
后四次调控对房地市场影响较大,下面分别做以分析。
一、1998年--2003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的扩张性宏观调控1993年房地产市场开始的紧缩性宏观调控,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了深程度、长时间的影响,导致房地产市场的低迷现象,1996年房地产市场销售额增长率下降,1997年房地产市场投资额增长率下降,1999年全国房价增长率下降。
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这次危机所带来的全球经济的衰落,使我国房地产市场必须做出重大调整。
随着1998年我国第五次以扩大国内需求为主要内容的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对房地产市场也实行了扩张性的宏观调控。
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有:(1)支持全国各地区建造价格较低的房屋,以满足大多数中低收入者对住房的需求。
(2)运用比较宽松的贷款政策,以刺激居民住房消费需求。
在已存的公积金按揭贷款的方式上,又推出商业贷款,降低贷款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延长还款期。
(3)降低税费,减少购房者的购房费用。
免征空置商品住宅的营业税;居民首先卖出自己居住的旧公房再购买新居,契税只需交纳差额部分;全面降低购置新房契税;有的城市实施个人所得税通过购买住房的款项抵扣的方式。
(4)调整相关政策,减少房地产交易费用。
(5)促进存量房的市场进入和增量房的市场发展。
尤其是1999年末基本结束了实物分房制度,开始货币化分房,普通住房得以快速发展,房地产开发及交易市场也活跃起来。
这轮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很快起到作用,改变了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关系,个人成为住房的主要购买者,增强了居民的住房购买信心,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住房政策演变史
住房政策演变史
住房政策演变史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对住房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演变的历程。
以下是中国住房政策演变史的主要阶段:
1. 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了住房分配制度,以满足人民的基本住房需求为目标。
政府通过公有制房屋的兴建和分配来解决人民居住问题。
2. 1978年-199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了住房制度的市场
化改革,鼓励市场在住房分配和交易中起决定性作用。
同时,政府逐渐推行了住房商品化的政策,引入了商品房的概念,鼓励人民通过市场购买房屋。
3. 1998年-2010年:在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中国房地产市场
快速发展,出现了房地产泡沫。
政府开始采取调控措施,限制房地产市场过快增长,保护购房者的利益,防范金融系统风险。
4. 2010年至今:政府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引入
了一系列房地产政策,包括限购、限贷、限售等,以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行为,保护低收入群体的购房权益。
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力度,以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租房问题。
总体来说,中国住房政策从分配至商品化再到调控,体现了国家在保障居民基本住房需求的同时,控制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平衡了市场利益和人民福祉。
浅析当前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
2006.11浅析当前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叶方标(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基于房地产的重要地位,必须要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而国家为使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都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从这些问题着手,结合当前房地产的运行状况,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1-093-02房地产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他的健康发展关乎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另外由于房地产业的一些特性因素,比如房地产业的关联度大,与金融业的紧密联系,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性强,由此,要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保障金融安全,必须要对房地产业的发展保持高度的警惕。
目前房地产业的发展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并且有加剧的趋势,从保证房地产行业的协调发展出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
本文从分析这些政策可能存在的问题着手,结合当前房地产业的运行状况,给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当前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房地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我国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占的比重越来越高。
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房地产业增加值在一国的中的比例一般可以达到10%以上。
中国现在还未达到这个比例,但是发展速度相当快。
到2002年,个别沿海发达城市已经接近7%。
相信21世纪前10年结束时,将有一大批城市,可能接近10%的标准。
我们从房地产资产价值量看,2001年,我国全国房地产资产价值总量为56.68万亿元,其中,全国房屋价值总量为21.3万亿元,城市土地资产价值总量19.46万亿元,非城市用地的资产价值总量为15.85亿元。
我们从就业量来看,2002年我国房地产业就业人数达4000万人,根据2004年9月统计,我国房地产业(含建筑业)就业人数近1亿人。
从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或部门的关联看,房地产业对各产业的总带动效应系数为1.416,带动50多个物质生产部门20多个大类近2000种产品的发展。
总结房地产业30年
■文/包宗华从1949年至1978年,是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处于一种特殊状态的29年。
在这一阶段里,房地产(或不动产)这一词汇,在报刊和行文中“消失”了。
在理论上,有一段时间不承认住房的商品属性,并实行公房低租金制度。
在开发建设上,实行土地由政府无偿无期划拨,并规定建筑安装的法定利润为2.5%。
在这一阶段里,虽然房地产的开发建设仍在进行,但没有了“名份”。
特别是作为房地产业重要特征的商品经济活动,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因此,有些专家称之为房地产的“休眠”或“淡化”阶段。
从1978年末至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房地产业逐步走向兴旺发展的30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6本刊特稿S P ECIAL A RTICLE30年房地产业发展的“复苏”阶段(19781988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理论到实践,把房地产业逐步地纳入商品经济的轨道。
其中,带有重大变革意义的“事件”主要有:(一)年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我国房改的总设计方案,明确了住房商品化的发展方向。
(二)1983年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84年统计报表,第一次列入了房地产指标,房地产从此恢复了“名份”。
(三)1984年六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城市住宅建设,要进一步推行商品化试点,开展房地产经营业务”。
(四)1988年初颁布了我国的第一个房改文件,即《国务院关于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五)1988年七届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草案中,明确了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有偿转让。
(六)改革开放初期建立的房地产企业,数量少,并主要是事业经营。
从1986年至1988年的短时期内,房地产企业由400多个迅速发展到3140个,而且开始大批量地转为企业经营。
第一次加快发展和“过热”发展阶段(19891993年)1989年~1991年,我国的房地产业开始了加快发展的进程。
不幸的是,年出现了超过5%的过快增长“苗总结房地产业头”;1992年就进入了“过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的五大阶段我国对房地产的重要宏观调控分别发生在1993年、1998年、2003年、2005年、2008年、2010年。
代表性调控政策包括国十六条、国八条、国六条、(新)国十条、23号文件、18号文件等。
透过历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我们不妨做个清晰的研判。
第一阶段 1993-1996年:我国第一次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时间:1993-1996年现状:首次出现房地产热——房地产开发公司急剧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速增长,以炒地皮、炒钢材、炒项目为主的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尤其是海南、广西北海等地,房地产开发过热,形成了较严重的房地产泡沫,经济运行出现严重过热态势和通货膨胀。
对策:199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提出整顿金融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16条政策措施(通称“国16条”);1994年系列出台《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住宅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颁布。
效果: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全国房地产开发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通货膨胀得到遏制。
经济由热转冷,房地产市场也沉寂下来,商品房和商品住宅的价格迅速回落。
经过3年努力,中国经济终于在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
问题:此次调控给房地产业一记重创。
“国16条”一出,海南房地产热浪应声而落,数千家开发商卷款逃离,留下遍地烂尾楼。
后经统计,海南省当时闲置土地18834公顷,积压资金800亿元,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而一海之隔的北海,沉淀资金甚至高达200亿元,烂尾楼面积超过了三亚,被称为中国的“泡沫经济博物馆”。
泡沫破裂后,海南等地房地产市场元气大伤,进入持续数年的低谷期。
第二阶段 1998-2002年:促进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核心是房改时间:1998-2002年现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开始出现“通货紧缩”,房地产市场也随之进入低潮。
对策: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1998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简称“23号”文件),明确提出“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拉开了以取消福利分房为特征的中国住房制度改革。
23号文件强调,在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新的国家住房保障体系在“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供应体系”。
按照建设部当时的保守算法,“最低收入者家庭”和“高收入者家庭”分别占了城市居民家庭总数的10%上下,可以买“经济适用房”的“中低收入家庭”,最低的也要占到居民人数的80%以上,高的甚至占到总人口的95%。
1999年中央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停止福利分房制度,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
效果:随着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大大激活了低迷数年的房地产市场,推动了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业进入发展新时期。
问题:这一时期存在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房地产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等问题。
为打击“囤地”、“倒地”现象,规范土地交易市场《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全国范围内“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用地等各类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出让”意味着持续多年的“协议出让”在法定意义上被叫停。
但这一政策出发点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降低不合理的房价”,实际操作缺乏统一规范,为其出现新的高房价问题埋下了隐患。
第三阶段 2003-2005年:确立房地产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时间:2003-2005年现状:从2003年开始,我国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再次出现经济过热迹象。
由于2003年土地使用权全面施行招投标、挂牌、拍卖方式取得,导致土地价格和房价大幅上涨。
而从98年开始的房地产信贷给尚不完善的中国银行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
对策:2003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简称121号文件),调整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政策。
规定对购买高档商品房、别墅或第二套以上(含第二套)商品房的借款人,适当提高首付款比例,不再执行优惠住房利率规定。
此份文件是中国第一轮房地产牛市启动之后,中央政府第一次采取抑制房地产过热的措施。
8月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18号文件),首次明确指出“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措施,对符合条件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房地产项目要继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效果:18号文件确立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对1998年23号文件所确立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升级,也标志着新一轮房地产宏观调控正式开始。
问题:18号文件没有提出实质性的控制房价和投资过热的措施,倒是把23号文件中有关“经济适用房是住房供应的主体”改为“经济适用房是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
”意味着政府将“为70-80%以上的家庭提供经济适用房”的政策调整为“多数家庭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
该文件对经济适用房的重新定性也为后来个人、组织或群体利用住房改革政策寻租、非法获利埋下了隐患。
这两份意见向左的文件相继出台,将政府既害怕房地产价格和投资增长过快又希望继续拉动经济增长的摇摆不定的矛盾心态展露无遗。
而各级政府主导的“圈地热”、日渐增大的金融信贷风险等原先大量潜在的问题也随着楼市的火爆而集中暴露出来。
第四阶段 2005-2007年:调控以稳定房价为主要诉求时间:2005-2007年现状:2005年房地产开发虽然继续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惯性,但增速明显减慢,然而,房价快速上涨的势头仍然没有改变,以深圳、北京为代表的全国众多城市房价迅猛上涨,房价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对策:为了抑制投资过热、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房地产价格,中央政府打出调控“组合拳”——2005年3月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提出抑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八项措施(简称“国八条”),建立政府负责制,将稳定住房价格提升到政治高度。
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前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和调控要采取八项措施(简称“新国八条”),对“国八条”进一步细化、延伸。
随即,国务院转发由建设部等七部委联合制定的房地产调控操作层面的细化方案。
2006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有针对性的六项措施(简称“国六条”),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作为调控着力点。
随后出台的《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简称“九部委‘十五条’”)对“国六条”进一步细化。
其中提到的“限套型”、“限房价”的普通商品住房,被称作“限价房”——以期解决中等收入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问题。
2007年,以稳定房价为诉求的房地产调控进一步深化。
土地、信贷、税收等为房地产市场降温的各项调控新政密集推出,包括07年度的六次加息降温政策,以及缩短开发周期和打击开发商囤地,从土地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抑制投机(尤其抑制外商投资房地产)、调整住房结构等多方面全面出击。
效果: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开发投资实现平稳增长,住宅开发结构得到一定改善。
但是房价调控效果并没立即显现出来,反而出现边调控边上涨的现象。
到2007年下半年,虽然总体房价涨幅有所放缓,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住房价格仍在高位,且不断上扬。
问题:“国六条”提出的“规范发展经济适用房”方针,将门槛提高至城镇低收入阶层,试图构建一种“最低收入阶层靠廉租房,低收入阶层靠经济适用房,其他阶层靠房地产市场”的解决方案。
这意味着,自2003年调控以来,政府保障房惠及的人群范围进一步缩小,政府将更多的人的住房问题扔给了市场。
从供需关系上看,这一方针的确立势必推动房价上涨。
而加快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和“限价房”方案的提出曾让人们看到希望,然而以后的房价走势却又屡屡让人们失望。
第五阶段 2008-2010年:调控反复,GDP是调控指标时间:2008-2010年现状:2008年是戏剧性的一年。
年初货币政策将从“适度从紧”改为“从紧”,而财政政策继续保持稳健。
下半年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扩大,央行宣布“双率”齐降,货币政策再度从“从紧”向“适度宽松”转变。
本来在前期调控政策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房地产投资迅速减少,国际热钱纷纷撤出,房地产市场进入观望状态,成交量日减,房价也有所下降。
然而,在调控效果刚刚显现时,政策再次松动,最终导致前功尽弃。
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从年初的“试探性抄底”,到年中的“放量大涨”,再到年底的“恐慌性抢购”,短短一年间,中国楼市迅速地由低迷转变为亢奋,由萧条转变为繁荣,调控由“去库存”转变为“挤泡沫”。
2010年第一季度,房市神话继续上演,房价持续攀高。
对策:2009年12月,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中央政府决定不再延长2008年年底出台的二手房营业税减免优惠政策,将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免征时限由2年恢复至5年,遏制炒房现象。
随后提出了“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继续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加强市场监管;继续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四条具体措施(简称“国四条”),以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为目标。
国务院各部委陆续出台调控细节,逐渐废除了2008年的刺激房市政策,再次转向稳定房价。
2010年,以稳定房价为主的房地产调控到了关键时刻。
4月27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简称“国十条”),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
效果:由于各级部门的落实问题和房地产市场的复杂实况,国十条的威力未能完全释放。
问题:虽然期间中央领导人不断发言说“房价第四季度会下降”,但由于前几次调控政府政策摇摆不定,购房者对此次房地产调控信心不足,以至于在房地产市场经过4个多月的观望僵持后又现回暖迹象,房地产迷局仍在变化之中。
2010年929新政更新:2010年八九月份,内地楼市再次升温,全国各大中城市价量齐升,金九银十交接,房地产业重现一片繁荣,9月29日,政府出台“新国五条”,是4.17新政的进一步升级,政府势必要严控房价上涨。
对策:1、各商业银行暂停发放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2、对不能提供一年以上当地完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房贷款;3、对购房贷款的首付款比例调到30%及以上;4、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严格执行首付比例不低于5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1.1倍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