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单机械》教案(共5课)(2022新版)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单机械》教案(共5课)(2022新版)

第五单元简单机械14.斜面【教学目标】[总休目标]1.认识斜面,知道斜面是种省力的简单机械。

2.能基于所学知识,用木板等材料搭建简单的斜面,能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能设计控制单一变量的探究实验并完成实验。

3.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及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增强用科学技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意识。

[分层目标]1.发展性目标:能设计控制单一变量的探究实验并完成实验。

适用学生:A、B级2.基础性目标:认识斜面,知道斜面是种省力的简单机械。

适用学生:C、D级【教学重难点】难点认识斜面,知道斜面是种省力的简单机械。

能用木板等材料搭建简单的斜面,能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能设计控制单一变量的探究实验并完成实验。

【教学准备】长木板、有关斜面应用的图片;5N测力计、(50厘米长、10厘米宽木地板)、小车、钩码、三角板、记录单、铁架台;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创设情境:王伯伯想把一辆摩托车搬到车棚里,可是棚子有台阶,想把摩托车推进去很费力,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由生活经验入手,引发学生对斜面作用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实验探究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搭建木板,搭建木板有什么作用?像图中这样,抬起木板的一端就构成了一个斜坡,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叫做斜面。

引导学生认识斜面的三要素:长度、高度、坡度。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实验探究一:使用斜面是否省力提出问题:使用斜面有什么作用?生猜想:更便捷,省力……1.认识实验器材,主要是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3.汇报实验方案。

4.温馨提示。

5.学生实验,师巡回指导。

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7.对比各小组测得的数据,得出共同的结论:运用斜面可以省力。

[设计意图]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作为指导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实验中观察什么,记录什么,怎样沿斜面拉小车,如何准确读数,都要进行细致的指导,培养学生规范操作、认真观察记录的习惯。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六三制)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六三制)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六三制)新课标24.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生物的细胞,如洋葱表皮细胞、水中微生物。

一、实验名称: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目的:了解植物细胞的样子。

会正确使用显微镜,通过显微镜了解细胞的形态,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严谨操作的科学素养。

实验分析:显微镜是观察细胞的工具,本实验让学生学习正确使用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实验器材: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

实验步骤:1.准备好显微镜,按要求取镜、安放、对光。

2.将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调试直至可以观察到清晰地图像。

3.小组成员轮流观察,并画出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图。

4.整理实验仪器。

实验现象:在显微镜中看到了一个一个的小格子形状的结构。

实验结论:洋葱表皮是由多个细胞组成的,每个细胞有明显的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

实验答疑:1.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包括哪几部分?怎样正确使用显微镜?3.显微镜下的洋葱表皮细胞是什么样子的?小格子中的黑点是什么?反思评价:L首先要了解显微镜的构造,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2.可以尝试用显微镜观察其它植物的的细胞,提高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的能力。

新课标29.观察天空中的主要亮星和星座,如牛郎星、织女星、北斗七星、猎户座等。

二、实验名称:观察天空中的主要亮星和星座实验目的:熟练使用活动星图。

了解仙后座、猎户座等的主要亮星排布特征。

熟悉寻找仙后座的方法。

了解星空运行的年规律。

实验分析:仙后座是秋季星空一个耀眼的星座,由5颗较亮的星组成明显的或形,人们可以运用北斗七星的“玉衡”和北极星的连线向南延伸约相等的长度来寻找仙后座。

在北半球的冬季上半夜面朝南观察,最引人注目的是猎户座,它是由7颗亮星组成的(两肩、左脚、右腿部位有4颗亮星组成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腰带部位3颗亮星斜成一排)。

实验器材:活动星盘实验步骤:1,转动活动星图刻度盘,将表示日期的刻度与表示观测时刻的刻度对齐。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演示实验2个分组实验10个实验1: 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目的:比较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实验材料:四片馒头、塑料袋。

实验步骤:(1)选四片馒头,分别贴上号码。

(2)在1、3号上滴水,将2、4号烤干。

(3)将4片馒头分别装入袋中。

(4)将1、2号放在窗台上,3、4号放入冰箱里。

(5)几天后,观察4片馒头,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面积最大。

2号、3号馒头发霉时间和面积居中。

4号馒头发霉时间晚,发霉面积小。

实验结论: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实验步骤: 1、检验试验用品是否齐全。

2、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3、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下方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玻璃片上变黑。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新的物质——烟。

实验目的:用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

实验材料:食盐的变化材料:烧杯、玻璃棒、蒸发皿、三角架、石棉网。

水泥的变化材料:烧杯、盘子、水泥、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石棉网、锤头。

实验步骤:实验一:把食盐放入水中搅拌,让食盐完全溶解,观察到食盐看不到了。

再取部分食盐溶液放入蒸发皿,用酒精加热,观察到食盐又变成原来的样子,是可逆变化。

实验二:把水泥放在盘子里,加水搅拌,观察到它成了水泥浆。

把水泥浆放入蒸发皿,用酒精灯隔石棉网加热烘干,得到了水泥块。

然后,用小锤敲碎它,又得到了水泥块粉。

最后再加水搅拌,不能变成水泥浆。

实验结论:水泥加水变化后不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是不可逆变化。

实验4: 铁生锈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材料: 铁钉、纱布、玻璃瓶、碱、盐、油、醋、砂纸。

实验目的:比较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实验步骤: (一)用砂纸打磨铁钉,去掉其表面覆盖物。

(二)把铁钉放在瓶子里,放在一个地方,并编好号:1、空气,2、装满水,3、半瓶水, 4、盐水,5、碱面溶液、醋溶液….同时放入相同铁钉,相同时间后观察铁钉生锈情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课程纲要(1)(1)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课程纲要(1)(1)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课程纲要》学校名称:临沂第七实验小学科目名称:青岛版小学小学科学开发教师:胡振娟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授课时间:36课时学期:六年级上册课程背景:世纪之交,我国开始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这套《科学》教科书,得到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很高的评价。

专家认为本册教科书的内容选择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突破了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和以讲授为主要形式的体系,讲科学知识的学习较好地融入了精心设计的各类活动之中;教科书的学习过程设计开放性强、空间大,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教科书活动的设计照顾了学生的经验积累,做到了难易适中、数量适度、时间序列清楚,实用性强。

可以说,教科书的编排遵循儿童生活经验的增长规律、认知规律和心理生理特点。

学情分析:有了前面三年的科学学习,六年级的学生对科学这门课程已经比较熟悉,他们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也产生了浓厚的科学兴趣,对周围的世界也表现除了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但是班与班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异。

例如:个别学生的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还有待提高;在实验活动的过程中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等等。

所以,在本学年的教学中我会想方设法的来克服这些问题,另外我想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对每课的学习进行知识的梳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课程目标:1、关于科学知识⑴了解生命世界中微小生物特点。

知道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知道动植物生存的环境。

⑵知道物质世界的两大变化,同时能描述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2、关于科学探究⑴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⑵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遗传和变异《2像与不像》教学设计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遗传和变异《2像与不像》教学设计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遗传和变异《2像与不像》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生物界中的普遍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资料,了解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遗传和变异”中的第二课。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遗传和变异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将进一步探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生物遗传和变异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对遗传和变异的原理仍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分析资料,自主探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重难点重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的原理及其在生物界中的普遍现象。

难点: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机制,理解它们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2像与不像》。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注意到,许多事物之间都有着“像与不像”的关系。

那么,在生物界中,这种“像与不像”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

生:老师,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探究生物的“像与不像”呢?师:很好,同学们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资料,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从而探究生物的“像与不像”关系。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二)新课1. 实验一:观察生物的遗传现象师: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些材料。

请同学们拿出遗传实验材料,并按照老师的指导进行操作。

生:好的,我们开始准备材料。

师:接下来,我们将通过观察实验材料来探究生物的遗传现象。

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下你们的观察结果。

生:好的,我们开始进行实验操作。

2. 实验二:分析生物的变异现象师:在进行实验一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资料来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制)六年级全册科学实验操作汇总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制)六年级全册科学实验操作汇总

青岛版小学科学63制刘六年级实验汇总六年级上册1.细胞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目的:了解植物细胞的样子。

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

实验步骤:1.按要求取镜、安放、对光。

2.将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调试直至可以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3.小组成员轮流观察,并画出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图。

4.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结论:洋葱表皮是由多个细胞构成的,每个细胞有明显的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

2.像与不像帮同学找父母活动目的:知道人的后代与亲代之间在外貌特征方面有相似之处。

活动材料:父母的照片。

活动过程:1.组长收集自己小组内同学父母的照片。

2.组间交换照片。

3.小组内观察其他小组同学父母的照片,找出其体貌特征,和班内同学的体貌进行对比,帮同学找到父母。

活动结论:手人的后代与亲代之间有相似之处,生物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传给后代的现象称为遗传。

7.秋季星空认识仙后座活动目的:了解仙后座的主要亮星排布特征,熟悉找寻仙后座的方法。

活动器材:仙后座、北极星周边星图等。

活动步骤:1.识读仙后座,找出仙后座中的几颗亮星,将其描在纸上。

2.与小组同学交流这几颗亮星排布的样子,加强记忆。

3.识读北极星周边星图,尝试使用教科书的方法找到仙后座。

学习使用活动星图活动目的:熟练使用活动星图。

活动器材:活动星图。

活动步骤:1.观察活动星图,熟悉活动性图的各组成部分。

2.根据当前日期、时刻、地理位置调整活动星图,对准方向,练习活动星图的使用。

3.小组间互相指定观测时间、方向,练习使用活动星图。

8.冬季星空认识猎户座活动目的:知道猎户座的主要亮星排布特征,学会寻找猎户座的方法。

活动器材:猎户座星图等。

活动步骤:1.识读猎户座星图,找出猎户座中的几颗亮星,将其描在纸上。

2.与小组同学交流这几颗亮星排布的样子,加强记忆。

3.课后,面向南方观察星空,尝试找到猎户座。

制作并利用星座放映器介绍星座活动目的:学习制作星座放映器,进一步熟悉星座知识。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总结全部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总结全部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梳理6发霉与防霉实验1:【探究问题】馒头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霉?【我的猜想】我认为馒头可能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实验器材】小刀、水、塑料袋、馒头、干燥剂。

【我的方案】1.将一个馒头一分为四,分别为1、2、3、4号。

2.在1、3号馒头上滴上水,将2、4号馒头烤干;3.将4块馒头分别放进塑料袋扎好口;4.将1、2号放在朝阳的窗台上(或其他温暖的地方),3、4号放进冰箱的冷藏室中;5.每天按时观察并记录发现的现象。

【实验预判】如果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的面积最大,就说明馒头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如果2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的面积最大,就说明馒头在温暖、干燥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如果3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的面积最大,就说明馒头在低温、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如果4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的面积最大,就说明馒头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实验现象及分析】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的面积最大;4号馒头发霉最晚,发霉面积最小;2、3号馒头发霉的时间和面积居中。

【实验结论】馒头等食物在温暖、潮湿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10白天与黑夜实验2:【探究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我的猜想】我猜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

【实验器材】地球仪、手电筒、大头针。

【实验方案】1、用手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把地球仪照亮。

观察地球仪上是否分成了明暗两部分,思考哪边是白天,哪边是黑夜。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同一个地方(插大头针的地方)是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我的预判】如果用手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把地球仪照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同一个地方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就说明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

【实验现象及分析】1、地球仪上分成了明暗两部分,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2、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同一个地方出现了昼夜交替。

当这个地方转到刚被光照射到时是早晨,正对“太阳”时是正午,转到刚被光照不到时是傍晚。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蘑菇和木耳》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蘑菇和木耳》教学设计

第2课时(蘑菇和木耳)【核心概念】在科学课程的内容的结构中属于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学习内容与要求】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内容要求: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如酵母菌、霉菌、病毒)举例说出感冒、痢疾等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根据某些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知道蘑菇、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一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蘑菇和木耳的信息类微生物,知道平菇,香菇等食用菌有食用或药用价值。

3.探究实践: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蘑菇和木耳的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4.态度责任:认识到微生物与人类互相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思路】小学生在生活中对微生物已经有所了解。

很多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蘑菇和木耳在日常生活中是可食用的;但是学生对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一类微生物“这一属性还不是很清楚。

在探究过程中,为了保证观察效果,要事先准备好观察工具,如镊子、放大镜等,戴上手套,按照一定的顺序,并注意细节,做好记录,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描述多种食用菌的外部特征,了解食用菌在人们生活中的用途,加深对食用菌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视频《采蘑菇的小姑娘》,让学生说一说,歌曲中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视频中的有哪些类型的蘑菇,什么时间采蘑菇,蘑菇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汇报3、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菌类的相关知识。

4、相机板书课题:蘑菇和木耳【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和视频导入新课,在描述场景和蘑菇的种类中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1、观察蘑菇和木耳。

教师出示蘑菇和木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描述蘑菇和木耳的特征。

(1)学生观察,汇报,交流。

(2)师生总结:蘑菇成伞状,褐色上有白色斑点,木耳的形状和人的耳朵相似,他们生活在潮湿,通风,有散射光的环境中。

【设计意图】:选择蘑菇和木耳作为探究对象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经常食用熟悉这两种菌类,且材料一获得便于开展探究,二是学生对”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一类微生物”这一属性还不是很清楚,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研究蘑菇和木耳,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微生物的知识。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上册《四季更替》教学实录(00002)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上册《四季更替》教学实录(00002)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上册《四季更替》教学实录《四季更替》教学实录一、导入课题(出示四季图片)师:这幅图片的景象分别是什么哪几个季节的?生:春夏秋冬。

师:你感觉四季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四季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明年呢?生:冬冷夏热,冬暖夏凉。

生:春夏秋冬。

生:一年一个轮回。

师:春、夏、秋、冬循环出现也叫做四季更替。

(板书课题)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关于四季更替这种现象,你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吗?(学生自由汇报)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要研究四季更替是怎么形成的?如果我们知道了四季更替是怎样形成的,同学们提出的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三、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的科学知识,你能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猜想一下,四季形成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吗?(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按顺序做副板书。

)2.梳理猜想。

师:这是大家的观点,四季更替现象有可能与哪种原因有关呢?我们来逐一分析一下。

(1)讨论四季更替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的观点。

师:我们都知道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那么那一年中就会有几个季节?生:四个。

教师小结:这个观点和我们的生活经验相冲突了,所以四季更替和地球的自转无关。

(2)讨论四季更替和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有关的观点。

(地球离太阳近时,是夏天;相反是冬天。

)师:①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会发生变化吗?如果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那么地球转动的轨道是怎样的?它是对称图形吗?(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师:圆形、椭圆形都是轴对称图形,那样的话一年中有几个夏天?几个冬天?还有春天和秋天吗?一年中会有几个季节呢?生:各有一个。

教师小结:四季更替和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没有关系。

(3)讨论四季更替和太阳的照射情况有关的观点。

讨论:①夏季正午的太阳在天空的什么位置?阳光是怎样射向地面的?冬季正午的太阳在天空的什么位置?阳光是怎样射向地面的?②阳光直射,斜射带来的结果有什么不同?生:四季的变化。

教师小结:四季更替和太阳光是直射还是斜射地面有关。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制作与发射水火箭》课件(含练习)(2022)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制作与发射水火箭》课件(含练习)(2022)
下中间部分当 套筒。
5.将4片尾翼分别粘 贴在套筒上。
6.将做好的尾翼套筒连接 到水火箭箭身的尾部,并 用胶带绑好固定。
活动目标:通过改变装水 量和发射角度,探究发射 高度与装水量的关系,以 及发射远近与发射角度的 关系,将实验数据与前期 预测进行对比。
第七单元 设计与工程
24 制作与发射水火箭
要根据上节课的设 计方案准备好制作 材料,并按照方案 中制订的步骤制作 水火箭。
制作箭体
1.取一个大容量空饮料瓶, 用剪刀将可乐瓶尾部平整 地剪掉。
2.再取一个完整的大容量空 饮料瓶作为水火箭的压力舱。 将水火箭的喷嘴安装到大容 量空饮料瓶的瓶口上。
3.将第一个大容量空饮料瓶的 尾部与作为压力舱的大容量空 饮料瓶的尾部相接,并用胶带 将接口处缠好固定,作为器体 的主要部分。
4.再取一个大容量空饮料瓶, 将大容量空饮料的瓶身剪出一 个扇形,做成锥形的整流罩, 并用胶带把整流罩固定在箭体 的头部。
制作并安装尾翼
1.找张长方形塑料板, 先割成两个大小相等 的梯形。
2.将两块梯形板粘在一起, 将梯形板的底边各向外折 起约1厘米(便于粘贴到箭 体),如此制作出4个尾翼。
3.取一个可乐瓶, 用刀将其两端切掉。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方法指导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方法指导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指导一、P14第5课蜡烛的变化方法有:1、用小刀切块,放在铁片上加热,再遇冷。

2、点燃。

教材P14有个实验记录表:蜡烛在点燃、熔化两种实验方法下的现象。

点燃的现象是:蜡烛先熔化,然后燃烧;燃烧时发出光和热、冒出烟。

为看清点燃时的变化,可把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会在烧杯里留下什么物质(烟尘、水蒸气)。

实验得知,蜡烛燃烧时,不仅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而且产生了新物质:光、热、二氧化碳、水蒸气、烟尘等。

熔化的现象是蜡块逐渐融化成液体状态的蜡;冷却后,逐渐凝固成固体状态的蜡。

只改变形态的有蜡烛熔化、折纸、小麦磨成粉、铁熔化、木头破碎、泥塑……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的有:蜡、木燃烧,鸡蛋和面制成面包,铁生锈,泥烧成砖,石头烧成石灰二、P16第6课食盐和水泥用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

(一)食盐的变化器材:烧杯、玻璃棒、蒸发皿、三角架、石棉网。

方法:把食盐放入水中搅拌,让食盐完全溶解,观察到食盐看不到了。

再取部分食盐溶液放入蒸发皿,用酒精加热,观察到食盐又变成原来的样子,是可逆变化。

(二)水泥的变化器材:烧杯、盘子、水泥、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石棉网、锤头。

方法:把水泥放在盘子里,加水搅拌,观察到它成了水泥浆。

把水泥浆放入蒸发皿,用酒精灯隔石棉网加热烘干,得到了水泥块。

然后,用小锤敲碎它,又得到了水泥块粉。

最后再加水搅拌,不能变成水泥浆。

总结出:水泥加水变化后不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是不可逆变化。

三、P19第7课铁生锈“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实验需要准备:铁钉、纱布、玻璃瓶、碱、盐、油、醋、砂纸。

实验方法:(一)用砂纸打磨铁钉,去掉其表面覆盖物。

(二)把铁钉放在瓶子里,放在一个地方,并编好号:1、空气,2、装满水,2、半瓶水,4、盐水,5、碱面溶液、醋溶液……同时放入相同铁钉,相同时间后观察铁钉生锈情况。

(三)观察记录铁生锈的情况:水中,轻微;一半水、一半空气,严重;空气中,轻微;醋、碱、盐、水中,严重生锈;油中无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操作
实验1: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
实验目的:比较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材料:四片馒头、塑料袋。

实验过程:(1)选四片馒头,分别贴上号码。

(2)在1、3号上滴水,将2、4号烤干。

(3)将4片馒头分别装入袋中。

(4)将1、2号放在窗台上,3、4号放入冰箱里。

(5)几天后,观察4片馒头,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面积最大。

2号、3号馒头发霉时间和面积居中。

4号馒头发霉时间晚,发霉面积小。

实验结论: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2:蜡烛燃烧的实验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
实验过程:1、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2、试管夹夹住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下方蜡烛有固态变成液态,玻璃片上变黑。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了新的物质——烟。

实验:3:食盐变化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食盐的变化
实验材料:杯子、玻璃棒、食盐、火柴、盘子、小勺、铁架台、石棉网、坩埚
实验步骤:
1、向杯子中倒入水,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2、把食盐倒入坩埚中,放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实验在水中溶解了,看不到了。

2、坩埚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

实验结论: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

实验4:水泥变化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水泥的变化
实验材料:杯子、火柴、盘子、小勺、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坩埚
试验步骤:1、将水泥倒入盘中,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的变化。

2、将水泥块放入干锅,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过一会,水泥凝固了。

2、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水泥没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水泥不能恢复原状。

实验5:铁生锈
实验材料:铁钉、纱布、玻璃瓶、碱、盐、油、醋、砂纸。

实验步骤:1.用砂纸打磨铁钉,去掉其表面覆盖物。

2.把铁钉放在瓶子里,放在一个地方,并编好号:1、空气,2、装满水,
3.半瓶水,4、盐水,5、碱面溶液、醋溶液……同时放入相同铁钉,相同时间后观察铁钉生锈情况。

实验现象:水中,轻微生锈;一半水、一半空气,严重生锈;空气中,轻微生锈;醋、碱、盐水中,严重生锈;油中无锈。

实验结论:铁在同时有空气和水、有酸碱盐的情况下容易生锈。

实验6:惯性试验
实验材料:鱼缸一个,鸡蛋一个,光滑的薄木板一块,小锤一个。

实验步骤:1.把鱼缸装入二分之一的水,盖上薄木板,然后把鸡蛋放在木板上面。

2.用小锤沿水平方向迅速敲击木板,看鸡蛋如何运动。

实验现象:鸡蛋会掉进水里。

实验结论:鸡蛋没有随木板一起运动,而是保持了它原有的运动趋势,木板抽掉后,只好掉进鱼缸内,说明鸡蛋具有惯性。

实验7:昼夜交替的模拟试验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大头针。

实验步骤:1.用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光把地球仪照亮。

观察地球仪上是否分成了明暗两部分,思考那边是白天,那边是黑夜。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同一个地方(如插大头针的地方)是否出现昼夜
交替现象?分别在什么位置是早上、正午和傍晚?
实验现象:1.地球仪上分成了明暗两部分,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2.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同一个地方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

当这个地方转到刚被
光照射到是早晨,正对“太阳”时是正午,转到刚被光照不到时是傍晚。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实验8:四季更替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
实验步骤:1.在桌子上画一个圆,把地球仪放在画好的轨道上运动。

2.手电筒在中间始终照着地球仪。

3.地球仪在转动过程中倾斜角要保持一致。

实验现象:地球仪上的南北半球接受手电光的照射程度不断变化。

实验结论: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

由于地轴的倾斜,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南北半球接受阳光的照射
程度也不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