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经济机理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产城融合案例分析及启示———以苏州工业园为例
产城融合案例分析及启示———以苏州工业园为例作者:彭兴莲来源:《山西农经》 2018年第22期摘要:伴随着各地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新区空间的快速拓展,很多地方出现了“有产无城,有城无产”的现象。
借鉴苏州工业园的产城融合发展经验,对产城融合的内涵进行探讨,为产业新区发展提供经验、启示。
关键词:产城融合;苏州工业园;启示文章编号:1004-7026(2018)22-0021-02中国图书分类号:F119文献标志码:A1 研究背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产城融合已经成为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产城融合是以城镇为基础,承载着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镇、人口之间有活力、持续发展的模式。
本文认为产城融合主要体现在功能融合、要素融合、空间融合。
①功能融合是指既要有考虑产业发展方面的经济功能,又要考虑以人为本的居住功能、服务功能、文化功能等。
②空间融合是指将产业空间格局、城市空间格局实现有效衔接。
③要素融合是指要推动各种生产要素在工业园区和城市之间实现有序流动,以达到信息共享、服务共享、资源共享,从而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1]。
2 产城融合案例分析2.1 苏州工业园概况苏州工业园成立于1994年,由中国和新加坡共建。
园区位于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规划面积为278 km2,下辖4个街区,常住人口约81万人。
目前,已完成大型生产服务设施68万km2,完成生活服务设施超过50 km2。
2017年,园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 388.11亿元,同比增长7.4%。
其中,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1 336.08亿元,同比增长5.6%;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1 050.77亿元,同比增长9.8%。
2017年,在全国经开区综合考评中排名中位居第一,在全国百强产业园区排名中位居第三,在全国高新区排名中位居第五。
目前,园区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约为25.2亿元,其中税收收入约为23.5亿元,同比增长10.7%,实现约77万人口的就业,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6万元,同比增长7.8%。
我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我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报告:我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摘要近年来,我市工业园区已经开始实施产城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
本次调研通过实地走访、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我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研。
结果显示,我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满足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1.背景概述我市是一个重工业城市,长期以来,工业一直是城市经济的支柱。
为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成立了多个工业园区。
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区规模和服务功能逐渐扩大,逐渐转变为集中产业、商业、住宅和公共设施于一体的大型产城融合区域。
产城融合发展既是一种空间层次的融合,也是一种多元要素的融合,是推进城市化、优化城市发展格局的有效途径。
2.研究内容及方法本次调研主要围绕产城融合发展的要素,以产业、住宅、交通、环境等方面为切入点,采用实地走访、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我市多个工业园区进行了深入研究。
调研共分为以下几个主要内容:(1)园区产业发展情况:了解园区内企业的发展情况、产业结构以及服务能力等。
(2)园区住宅和人口情况:了解园区内住宅建设情况和人口规模。
(3)园区交通情况:了解园区与城市、乡村间的交通联系和交通设施的完善情况。
(4)园区环境情况:了解园区环境治理情况和环境改善措施的实施情况。
3.调研结果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我市工业园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
3.1 园区产业发展情况目前,我市工业园区内企业数量众多,但其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和加工业。
园区内企业的产业升级缓慢,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难以满足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此外,园区服务能力有限,企业的科技研发和营销难以得到有效支持。
3.2 园区住宅和人口情况我市工业园区内现有住宅面积相对较少,多数企业员工仍需在周边城市或乡村居住,如此一来容易造成通勤压力和能源浪费。
此外,园区内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环境也面临许多困难,如缺乏便利设施、高房租等问题。
创造高品质生活,践行产城融合的典范案例
创造高品质生活,践行产城融合的典范案例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产城融合成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互相渗透、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一种模式。
同时,创造高品质生活也是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种践行产城融合、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典范案例。
该案例发生在中国苏州工业园区。
该园区成立于1994年,是一个国际化、现代化的工业新城。
该园区产城融合的思路十分清晰,即将优秀的产业与高品质的城市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该园区的创新主题包括:创新、环保、现代化、开放、国际化、文化。
这些主题贯穿于整个园区的建设规划和城市设计中。
首先,该园区注重产业的引进和培育。
从一开始,该园区就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重点,引进了众多世界500强企业和知名高科技企业。
例如,IBM、索尼、三星、英特尔、富士康等公司都在该园区设有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
这些企业的成功落户,带动了该园区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
其次,该园区注重城市规划的整体性和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该园区将城市的环境、文化、公共服务等方面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区规划内的各个区域拥有完善的文化、体育和教育设施,且各区域之间互相衔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活体系。
以东港区为例,其建有高端商业街、城市公园、度假酒店等设施,打造了具有现代化高品质的城市生活体验。
园区内还建有各类公共设施,包括医院、学校、体育场馆等,使园区居住者享有便利的公共服务。
最后,该园区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园区将绿色环保人居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政策。
在园区内,绿化率高达40%,空气质量优良,水系完整。
而且,该园区还建有大型公园和水系景区,例如阳澄湖风景区就是其中之一。
这些风景区对园区居民的休闲娱乐和健康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苏州工业园区是一种践行产城融合、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典范案例。
该园区注重产业引进和培育、高品质的城市生活和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三个方面,并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
2015年苏州市软科学研究指导性计划拟立项项目名单
秦菲菲、王佳、冉耘耗
16
苏州科技学院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苏州优势传统企业创新特性研究--——基于苏州200家优秀科技创新企业的实证分析
徐天舒
王仲君、于溪东、朱天一
17
苏州科技学院
苏州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和机制创新研究
黄文军
余晓红、杨传明、贾海成
18
苏州科技学院
“新常态”下苏州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及支持性政策研究
李霞
张玉琴、张蓓蓓
37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区域创新一体化背景下苏州文创产业创新人才发展环境研究
廖文杰
吴小艳、祝清兰、程磊
38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机制与政策研究
贺跻
39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问题研究
崔亚玲
许斌
40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承故融新,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善治视野下苏州“城中村”创新治理策略研究
杨大蓉
王春兰、尹蕾、苏雷
48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和机制创新研究
蒋丽华
单建明、任怡、姚振刚
49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园林生态文化价值研究——基于古典园林造园与文化传承视角
周军、陈卫京
李臻、黄长兵、刘金根
50
苏州市农村干部学院
苏州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问题研究
李熙
方向阳、王卉
34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依托移动互联网促进平台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网络交易平台为例
周芳
苏华、凌彩金、王晓征
35
十大产城融合经典案例
十大产城融合经典案例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就是把先进城市所具有的产业优势、规模效应和城市功能与小城镇的区位优势、成本优势和资源优势结合起来,通过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实现产业与城市互促共进、协调发展。
以下为十大产城融合经典案例:
1. 碧云国际社区:该社区位于浦东金桥地区,与金桥产业园区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高品质的生活社区。
2. 苏州工业园:该园区通过与周边城市的融合发展,实现了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园区。
3.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该园区通过产城融合,将原本的农业小镇转变为高科技产业园区,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4. 成都天府新区:该新区通过与成都市中心城区的融合发展,实现了产业和人口的集中,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新区。
5. 南京江北新区:该新区通过产城融合,将原本的工业区转变为现代化城市新区,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6. 杭州未来科技城:该科技城通过与杭州市区的融合发展,实现了产业和人口的集中,成为了一个高科技产业园区。
7. 青岛蓝谷高新区:该园区通过产城融合,将原本的工业区转变为高科技产业园区,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8. 天津滨海新区:该新区通过与天津市区的融合发展,实现了产业和人口的集中,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新区。
9. 无锡太湖新城:该新城通过与无锡市区的融合发展,实现了产业和人口的集中,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新区。
10. 武汉光谷高新区:该园区通过产城融合,将原本的科技园区转变为高科技产业城区,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案例都是产城融合的经典之作,通过产城融合可以实现产业和城市的互促共进、协调发展。
产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案例研究分析
产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案例分析————————————————————————————————作者:————————————————————————————————日期:2苏州工业园1.案例背景信息位置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市区东部,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
定位 苏州东部新城,苏州市现代化新城区和苏州中央商务区。
功能 工业、商贸、居住等各项城市功能。
城市空间发展 与现有城市相结合, 成为高效率的城市实体,提供良好的居住、商业环境,平衡苏州市的线性发展。
苏州工业园功能组成、功能载体:产业:综合保税区、沙湖动漫城、服务外包产业园、创意产业园 创意泵站科技:国际科技园、中新生态科技 生物纳米科技园 教育:独墅湖高教区1 分区商业中心2 邻里中心3 大学4 职业学院5 区域医院6 社区医院7 文化中心8 主题公园9 体育中心 10 体育场/游泳11 科研1 12 2 2 2 2 2 2 2 2 2 2 222 3 3 4 4 5 6 7 8 9 10 11 11 11 11 11 11休闲:阳澄湖旅游度假区公共服务机构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市政公用事业,公积金管理中心、苏州物流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独墅湖图书馆。
2.产业结构与布局:(1)一个核心区:中央商贸区两大行业: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三大亲水商圈: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四个生活服务功能点:高教区、国际科技园、现代物流园、国际博览中心五个特色商业街:李公堤商业水街、中央河步行街、葑谊商业街、斜塘商业街、浅水湾商业街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时序1995-2000:首期重大基础设施及水、电、气及供热等大型源厂建设。
2001至今:中新合作区基础设施及周边各镇主要路网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博览中心、行政服务中心、教育卫生、商业休闲、社区服务等现代化配套设施。
(2)宏观——空间布局模式用地类型比例面积(ha)居住用地1524.2 24.0%公共设施用地442.7 7.0%工业用地2119.7 33.4%其中:高科技工业375.8 5.9%普通工业1743.9 27.5%空间布局——圈层+轴线圈层居住区:紧邻金鸡湖工业区:无污染高科技工业(100-1000米隔离带);一般工业商业区:服务镇内居民和周围乡镇轴线服务业走廊:商务区、行政服务区、休闲游憩区、生态绿化区纵向轴线式规划不仅保证了园区本身良好的空间发展形态,也使得新区与老城区有机连成整体。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探析——以苏州市为例
硏究进展/城镇化/R e s e a rc h P ro g re s sAnalysis of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in the New Era-------Taking Suzhou as an Exam ple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探析—以苏州市为例文/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宋宇飞张津铭湖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硏究院高文【摘要】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苏州统计年鉴入手,从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两方面比较苏州与全国在居民生活水平方面的不同,梳理国家应对城乡非均衡发展的历年政策,由沖破城乡二元到新时代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其方法和途径越来越明晰。
探析苏州城乡融合过程,重点关注城乡收入差距、公共资源供给、农村环境质量等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包含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
【关键词】城乡融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空间布局;生态环境〇引言改革幵放M年后,我国经济仅次于美国跃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尽管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可支配收入越来越高,但城乡差距并未缩小m。
1背景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城 乡居民收入快速增加,但城镇与农村的人均收入差距不断增长。
如表1所示,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21810 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是6977元,城 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W833元。
城乡居 民人均收入差距拉大且增长速度也存在差距。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从1980年 的4 78元增长到2011年的21810元,增 长近45倍,年均增长率约19.58%。
同 时,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91元增长到 6977元,增长近36倍,年均增长率为ira m a宅6617.35%。
显然,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快。
1.1 对比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苏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大2011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14833元,而苏州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1601/元,两者差11 84元。
产城融合
产城融合,绿色发展--浅析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模式下的环保理念为了学习工业园区发展新理念,寻找在发展新形势下传统工业园区发展的新出路,XX主任率领考察团一行人赴苏州工业园考察,我有幸成为其中一位。
作为开发区环保分局局长,如何保持我区环境与经济友好发展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
通过这次考察我获益良多,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模式中的环保理念对我启示很大。
现在就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收获。
一、苏州工业园区环保理念苏州工业园区在加快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建立了以环境规划为龙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兼顾源头控制与全过程治理的环境保护体系,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具体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规划先行,制定了科学的生态功能规划。
苏州工业园融合新加坡与国际上先进的城市规划经验,合理布局了工业、商业、人口、交通、景观等各项城市功能,突出了科技发展,注重生活和环境质量,具有“体系完善、设计超前、思路科学”的特点,并设定了依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不仅具有很强的执行性,同时也考虑到长远发展,留有余地。
二是坚持适度超前,建立了一流的环保基础设施。
例如:苏州园区规划要求污水100%截流,而当时“国家环保模范城”也只要求污水50%截流;规划要求商业区居于中心地带,其两侧向外依次是居住区和工业区。
工业区运输量大,重型车辆多,就远离商业区而紧靠园区外围的交通干线,这样,去工业区和商业区的人流、车流自然分开,互不干扰;三是坚持环保优先,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从建园开始始终坚持走集约节约发展之路,不仅树立了绿色招商理念,实行环保“提前介入”、“一票否决”,同时注重产业转型升级,重视科技创新,为产城融合提供有利产业条件,推动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四是坚持以人为本,营造优美生态环境。
园区注重生态建设,高标准建设了环金鸡湖中央公园、湖滨大道、文化水廊、红枫林等一批城市景观和娱乐休闲设施,建成绿地面积200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45%,区域环境保护指数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之首。
我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我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一、背景产城融合是指将城市和产业深度融合,实现高效的资源共享、优化的空间布局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随着国家战略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我市工业园区需要进一步强化与城市的融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我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 工业园区空间布局及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情况;2. 工业园区内企业发展、生产经营情况及对城市经济的贡献;3. 工业园区企业与城市之间的合作与融合情况;4. 工业园区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及资料梳理,形成对我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详细报告。
三、调研结果1. 工业园区空间布局及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情况目前,我市工业园区空间布局呈现出多中心、跨区域的趋势,但整体发展缺乏规划和统筹。
部分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不完善,对企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2. 工业园区内企业发展、生产经营情况及对城市经济的贡献我市工业园区内的企业数量较多,但大部分为中小企业,产业集聚效应有限。
同时,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规范程度较低,对环境造成污染,需要加强治理。
3. 工业园区企业与城市之间的合作与融合情况目前,我市工业园区与城市之间的合作、融合程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双方合作模式较为单一,企业与城市之间的联系缺乏深入。
4. 工业园区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目前,我市工业园区对城市环境污染较为严重,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建立环保机构,定期开展监管和治理工作。
四、建议1. 加强工业园区规划和统筹,制定科学的空间布局方案,优化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园区整体发展水平;2. 引导企业发展,扶持和引进优质企业,提升产业集聚效应,促进工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3. 搭建平台,加强工业园区与城市之间的合作与融合,建立双向沟通机制,促进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4. 强化环境保护,建立科学、规范的环境监测体系,加大对环境问题的治理力度,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历程,经验及启示
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历程,经验及启示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最早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也是国家级开发区的先驱和示范。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引入外资的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实现了产城融合的成功。
苏州工业园区的产城融合发展历程:1. 初期阶段:198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苏州工业园区,园区建设初期主要吸引外资项目,以制造业为主。
2. 中期阶段:进入90年代初期,苏州工业园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产业转型。
3. 后期阶段:21世纪初,苏州工业园区开始积极推进城市化建设,逐步形成了以产业为核心、以城镇化为驱动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实现了协调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的产城融合发展经验:1. 产业发展作为核心:苏州工业园区从建园初期起,就始终坚持产业发展放在首位的原则,不断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破解产业发展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2. 创新促进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和升级转型能力,为企业提供更高品质、更丰富、更细致的服务,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3. 人才支撑发展:苏州工业园区积极引进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体系,努力解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苏州工业园区的产城融合发展启示:1. 产城融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产业、城市、生态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2. 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完善,一方面需要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满足城市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3.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措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升级转型能力,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支撑。
4. 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探索新的路径和模式。
苏州工业园案例分析
案例——苏州工业园 01 规划理念
4.弹性规划——预留用地
为了准备未来的发 展潜力,计划扩大 预留土地面积。例 如,不包括第二区 和第三区的15公顷 保留土地,每个街 区单位预留另外0.5 公顷土地。
指导意义: 合理划定弹性更新区域 前瞻性的预留规划衔接 合理确定土地使用年限
案例——苏州工业园 01 规划理念
SIP的新城规划和工业规划都参考了新加坡 经验。除了建立一个合格的工业用地之外,乡 镇规划的应用旨在为生活在乡镇的工人创造一 个愉快的家园。
地块尺度:3>2>1
案例——苏州工业园 01 规划理念
1.采用新加坡的新城规划经验
在规划SIP时,最初的概念是将工业园区分 为两个部分:一个自给自足的乡镇和一个独立 的工业区,目的是创造一个令人愉悦的城市环 境,中间有一个大型水体。根据这一想法,乡 镇在1994年的SIP总体规划中分为三个区:
指导意义:交通结构分级设置;不同功能沿 不同等级的道路布置;道路交叉口设置商业 核心;道路沿线建设绿化带,保障公共绿地 可达性。
案例——苏州工业园 01 规划理念
3.交通规划——中央商务区
交通结构
计划密度
案例——苏州工业园 01 规划理念
3.交通规划——中央商务区
交通组织
指导意义: 组织单向交通 沿次干道布置服务入口
案例分析——苏州工业园
案例——苏州工业园 01 规划理念
1.采用新加坡的新城规划经验
在规划SIP时,最初的概念是将工业园区分 为两个部分:一个自给自足的乡镇和一个独立 的工业区,目的是创造一个令人愉悦的城市环 境,中间有一个大型水体。根据这一想法,乡 镇在1994年的SIP总体规划中分为三个区:
1.现代商业中心,平衡的职住和工业用地 2.高科技园区,优良滨湖居住环境 3.自给自足新城镇,轻工业用地
我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我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我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工业园区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还具有带动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然而,过去工业园区在城市化进程中起到的作用相对独立,且存在产城规划不协调、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探索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是我市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二、产城融合的定义与意义产城融合是指将工业园区与城市规划、建设有机结合,形成相互协作、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产城融合的意义在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高质量发展。
三、我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现状1. 产城规划不协调:目前我市工业园区的规划与城市规划缺乏有效的衔接,导致工业园区发展与城市布局不一致,长期影响了产业发展和城市形象。
2. 环境污染问题:部分工业园区存在环境污染较为严重,这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工业园区进一步发展。
3. 缺乏公共服务设施:部分工业园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园区居民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
四、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对策与建议1. 加强产城规划衔接: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之间的衔接机制,确保两者目标一致、互相促进。
2. 提升环境管理标准:加强环境保护措施,推动工业园区实施绿色发展,减少环境污染。
3. 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在工业园区提供完善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园区居民的生活品质。
4. 鼓励产业升级转型:通过支持技术创新、引导优质产业进驻,推动工业园区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提高竞争力。
五、预期效果1. 改善城市化进程中的规划与建设不协调问题,提升城市整体规划水平。
2. 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3. 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居民对城市发展的满意度。
4.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工业园区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六、总结我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为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但目前存在产城规划不协调、环境污染、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苏州工业园案例分析
中国方面
中方认为政策的改变是基于遵从 中央政府的法律,土地的使用权 限的改变是基于它与中国法律工 业用地限五十年的规定有抵触。 新加坡方面的经验必须依中国的 国情加以修改才可接纳。 认为苏州新区方面带来的竞争是 健康的,以促使双方更为努力, 使苏州工业园比得上其他的工业 园。 不同意新加坡处理问题的方法。 “我们遇见问题,不会向传媒宣 扬。”
2013-7-18
11
几点思考
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如何进行投资软环 境建设? “宁可让合作者吃亏,也不让自己吃亏” 是明智的选择吗? 在对外交往中,如何认识和对待文化差 异?
2013-7-1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2
2013-7-18
6
冲突原因分析
政策环境的差异 政策制定的缺陷 两国决策模型的差异 利益的不一致
2013-7-18
7
1.政策环境的差异
系统决策模型将公共政策的制定放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环境中进 行考察和解释,强调政治系统的环境作用,将公共政策看成是环境对系 统在反复循环作用下的产出。
支持 输出 环境输入——————政治系统——————公共政策 1 要求 1 1 1 1—————————反馈——————— 1 系统决策模型示意图
自然环境:新加坡国土面积小,人口少,资源匮乏,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
富。
经济水平:新加坡经济发达,中国缺乏先进的工业发展模式和经济管理经验 政治结构:新加坡是个微型城市国家,政治结构比较简单,只设立一级政府
新加坡的政策目标
1.向外寻找空间,为其人才和商业发展寻找新大陆; 2.中国官员的思想能像新加坡官员一般思想,并推动新加坡式的生活; 3.中国政府改为重视商业,廉洁而具效率; 4.获得在中国工作的直接经验,过滤给本国投资者,为其在中国的投资 经营创造条件; 5.以开发为契机,加强并推动中新两国的友谊和交流。
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分析
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分析
一、园区产城融合发展导向
中投顾问在《2017-2021 年中国工业园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表示,为了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应当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至2016 年,我国工业园区的商业、生活等功能普遍滞后于生产功能的发展,商业、住宅以及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不足,与城市功能区、居民生活区、办公区不能有效衔接,这些都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以产城融合为导向的园区转型升级的核心是要改变以往只注重产业发展而忽视城市的做法,要向集生产与生活功能一体化的工业园区转型。
我国苏州工业园区由产业园区向城市新区的转型对于我国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苏州工业园区在成立后的第四年就建成了第一个安居小区,在解决园区工作人员住宿问题的同时,也为园区引进很多优秀人才;同时,园区生活配套设施也同步跟进,实现了园区产业、生活和服务等功能的复合;园区成立十周年时,产业区与生活社区基本实现布局融合,各类配套继续升级;2006 年至今,园区不断完善现代服务功能,建成了集商务文化中心、高档酒店、会展中心以及生态旅游的商务新城。
通过对苏州工业园区发展历程的回顾,总结出以产城融合为导向的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几点做法:首先,大力发展园区产业是立足根本,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其次,在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要做好居住、交通等各类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如职工宿舍、人才公寓、各类商品房、市场、超市等等;最后,随着园区实力不断提升,要继续完善生活配套服务和引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商务文化、旅游等事业。
产城融合 案例
产城融合案例产城融合是指将产业和城市两者融合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一种发展模式。
下面将列举一些产城融合的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1. 深圳前海自贸区:深圳前海自贸区是中国首个按照产城融合理念打造的自贸区,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优质服务业,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该区域内建设了大量的科技园区和高层办公楼,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带动了城市的经济繁荣。
2. 上海浦东新区:上海浦东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一个典型的产城融合案例。
通过引进外资、发展金融、航运、贸易等产业,浦东新区成功地将产业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从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3. 广州南沙自贸区:广州南沙自贸区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自贸区,也是一个典型的产城融合案例。
该区域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物流业和金融业,将产业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功能的提升。
4.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国最早的科技园区之一,也是一个成功的产城融合案例。
该园区通过聚集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形成了一个集创新、创业、创投于一体的生态系统,推动了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5. 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也是一个典型的产城融合案例。
该区域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6. 深圳龙岗大运新城:龙岗大运新城是深圳市的一个新兴城市发展项目,也是一个成功的产城融合案例。
该项目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一个集产业、居住、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推动了城市的经济繁荣和城市形象的提升。
7. 杭州滨江新城:杭州滨江新城是杭州市的一个新兴城市发展项目,也是一个典型的产城融合案例。
该项目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企业,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提升,同时也改善了城市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
产业园区_苏州工业园区案例分析报告
产业园区_苏州工业园区案例分析报告一、引言产业园区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该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对于苏州市乃至整个江苏省经济的影响。
二、苏州工业园区概述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年,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园区占地面积288平方公里,涵盖了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三、发展历程1.初期建设阶段(1994-2001年)苏州工业园区的初期建设注重引进外资,吸引了一大批外资企业。
同时,园区推出了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优秀企业落户。
园区得益于地理位置优势和政府支持,取得了初步的发展成果。
2.高速发展阶段(2002-2024年)这一阶段,园区加大了对人才、科技等资源的引进和培育力度。
同时,园区也加强了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
园区的发展迅速并且多元化,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3.转型升级阶段(2024年至今)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苏州工业园区开始了转型升级。
园区提出了“创新、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推动自主创新和绿色发展。
园区还加大了对专业市场、研发机构等的建设和培育力度,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和创新链。
四、成功因素分析1.政府支持和优惠政策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苏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吸引了大量企业前来投资。
政府还加大了对园区的投资力度,提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支持,为园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人才引进和科技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充分发挥了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优势,加强了与其之间的合作交流。
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园区能够更好地获取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
园区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和培育科技创新团队,推动了园区的创新发展。
3.产业链完整和创新链丰富苏州工业园区围绕产业链的完整和创新链的丰富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产城融合案例分析及启示——以苏州工业园为例
产城融合案例分析及启示——以苏州工业园为例
彭兴莲[1]
【期刊名称】《山西农经》
【年(卷),期】2018(000)022
【摘要】伴随着各地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新区空间的快速拓展,很多地方出现了“有产无城,有城无产”的现象。
借鉴苏州工业园的产城融合发展经验,对产城融合的内涵进行探讨,为产业新区发展提供经验、启示。
【总页数】2页(P21-22)
【作者】彭兴莲[1]
【作者单位】[1]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19
【相关文献】
1.世界一流科学园产城融合的分异、趋同及其启示--以硅谷与新竹科学工业园为例[J], 林利剑;滕堂伟
2.开发区转型发展视角下的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J], 钟睿
3."产城融合"的实践分析及其对重庆的启示 [J], 杨帆
4.产城融合互动机理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J], 彭兴莲;陈佶玲
5.产城融合成果显著产业升级追寻未来——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J], 张洪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经济学大作业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经济机理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种发展思路。
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研究基于产城分离的矛盾及对其根源的透视,得出产城融合的发展主要经历“产城分离——产城规划——产业变革——产城融合”等路径,然后进一步精炼出区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经历了“以产兴城”、“产转城升与产城共荣”两个阶段。
并结合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规划实践,验证了其所构建的发展路径与规划方法的合理性。
大作业评阅评分表班级:城规1211 姓名:罗嘉诚学号:1220102107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经济机理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城市规划、城规1211、罗嘉诚、1220102107)摘要: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
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研究基于产城分离的矛盾及对其根源的透视,得出产城融合的发展主要经历“产城分离——产城规划——产业变革——产城融合”等路径,然后进一步精炼出区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经历了“以产兴城”、“产转城升与产城共荣”两个阶段。
并结合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规划实践,验证了其所构建的发展路径与规划方法的合理性。
关键词: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工业园区1 引言(Introduction)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这是“产城融合发展”首次写入中央文件的正式表述,足见其重要性。
产城融合发展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问题,也是我国新区、产业园区和小城镇等各类载体健康发展的核心理念。
因此为了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引导、市场化运作、分步实施、利益共享和包容发展的思路,引导各地开展产城融合实践,探索出适合地方特点的产城融合模式。
而苏州工业园区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各地兴起的开发区、园区建设大潮中脱颖而出,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与城市功能升级优化协调并进的高水平城镇化发展道路,为我国改革新阶段新型城镇化国家战略的推进,为城镇化发展的后进地区审慎避开“产城分离”的窘境,为新城区和开发区的建设者们反思、破解并走出新区建设经常出现的“生活空间发展落后于生产空间发展,城市功能建设滞后于产业功能发展,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发展”的低水平城镇化困局,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参考和弥足珍贵的先行经验。
2 相关研究综述(Literature Review)对于产城融合这个概念来说,业界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寻求产业和城市的共同发展。
张道刚(2011)认为,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相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并提出将产业园区作为城镇社区加以打造,实现产业社区向城市功能区转变,推动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多功能的城市型经济转型[1]。
李文彬等(2012)较为全面地解读了“产城融合”的内涵,并认为产城融合发展并不能一蹴而就,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
刘畅等(2012)也探讨了产城融合的内涵,提出了“功能复合、配套完善和布局融合”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结合对成都天府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和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历程的回顾,刘畅等认为从产业新区转变为产城融合的城市新区具有一定规律性,建议在今后的新区发展中提前做好规划,为新区长远的发展做好准备[3]。
刘荣增等(2013)还从城市新区开发与建设角度提出了广义上的“产城融合”,具体包括:城市新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完善同步;城市新区产业的选择与城市的发展定位相吻合;城市新区与老城区有机融合。
刘荣增等针对很多城市新区面临着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薄弱、新区入住率低、产业竞争力弱、新老城区功能衔接不畅等问题,提出了城市新区产业高级化战略、社会服务强化策略以及城市新区有机成长的路径[4]。
3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与规划策略构建3.1产城融合的内涵与发展路径3.1.1基本内涵针对产城分离的矛盾及其产生的根源,并结合其他研究成果,在我看来,产城融合的基本内涵可界定为“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即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驱动,将居住、商业、生态、文化、休闲、娱乐、创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有机融入园区发展中,形成多元功能复合共生的新型产业园区乃至新城。
3.1.2发展路径从产业园区设立到全面实现产城融合,期间要经历“产城分离——产城规划——产业变革——产城融合”等阶段,但不同园区由于设立目的、发展环境和园区特质等存在差异,并不一定会经历所有阶段。
其中,在“产城分离”阶段,园区以工业为主导,建设少量职工宿舍,园区与城区间产生巨大潮汐式交通流量,产业园区功能单一,允许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在“产城规划”阶段,产业园区主要植入居住等生活性功能,职工社区和基本商贸服务设施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园区则通过极化效应整合区域生产性要素资源。
在“产业变革”阶段,园区产业升级加快,以植入生产性和高端生活性服务为主,创意研发等创新产业占产业结构的比重增加,园区通过辐射和扩散效应重组区域要素资源,将可能伴生“退二进三”式工业外迁等现象。
在“产城融合”阶段,产业园区产业多元化、功能集聚,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其水平甚至高过中心城区,园区多导入市级乃至区域级的文化艺术中心、休闲度假基地和商务会展中心,有的甚至还会建设CBD;同时,注重综合环境营造和生态宜居形象塑造,多选取生态绿地、山体和水系等特色要素进行景观亮点打造,系统提升园区整体形象与品质。
(表1)表1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特质一览3.2产城融合的规划策略与方法3.2.1定位契合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特别是产业选择和布局要与其所依托城镇的发展定位相吻合,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发展规划的性质定位,或者代表区域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和优势产业,支撑城镇发展目标或发展愿景的实现。
3.2.2功能复合功能单一是产城分离最突出的问题,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强调“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功能复合对城镇特别是城镇活力尤为重要。
产城融合的落脚点是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的平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其他功能的一体化发展。
因此,功能复合即在工业生产的基础上,导入居住、商贸、娱乐、行政管理、研发和创新、文化和生态休闲等功能,实现园区功能从片段式发展向全景式全面发展转变,即实现功能多样化的有机统一。
3.2.3用地混合传统产业园区规划受《雅典宪章》的影响,过于强调用地功能分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种功能均有特定且严格划分的空间领域,造成了各项用地空间的割裂。
产城融合发展要强化产业园区功能分区与用地的兼容性,明确片区功能,引导大分区、小聚集及适度混合的空间的有机生长,使园区具有适应多种变化的“弹性”。
3.2.4产业聚合产业园区规划应基于OEM(贴牌加工)制造业,引导产业集聚化和链条化、企业集群化发展,引导产业园区从生产中心向地域生产综合体、从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甚至是综合新城转型。
尤其要遵循价值链和产业链的规律,引导产业两端延伸——前端的研发设计(ODM) 和后端的品牌培育(OBM),实现二、三产联动、产销和产学研协同,实现“3OM”(OEM+ODM+OBM)一体化发展。
其中,产业前端还应兼顾金融保险、商务会展和信息咨询等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后端品牌培育还应包括文化景观、生态环境和城市形象等其他品牌培育。
另外,要培育园区绿色循环化产业链,引导园区从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创造低碳生态环境。
3.2.5人文融合伴随产业升级、通讯技术创新、基础设施改善和生活消费观念的变化,传统理论中产业发展与布局的主要影响要素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如地租、交通基础设施和劳动力成本等已不在是决定性要素,技术创新及其环境、优惠政策、行政绩效及其廉洁程度、生态环境优越性、人力资本特别是高素质人力资源供给状态、地方文化独特性等要素的影响力日趋增强。
在产城融合过程中应加强对此新兴要素的关注,在产业园区规划编制与实施的过程中进行专门研究和系统建设,通过对生态环境、文化景观、科技创新和综合服务等关键性新兴要素的保护开发与互动运营,引导产业园区从技术园区向人文社区、从综合产业区向新型示范城转型,提升园区整体活力和能级。
以上几个策略并非必须同时运用于同一产业园区的产城融合发展,应结合园区生长阶段特征因地、因时制宜,并有侧重地选择性运用。
4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研究4.1规划背景与项目概况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开发建设以来,在中央和省市各级的高度重视下,在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总规划面积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
位于苏州古城区东部,以发达的高速公路、铁路、水路及航空网与世界各主要城市相连。
在苏州市新制定的城市总体设计中,明确了苏州工业园区在“双城双片区”格局中的“苏州新城”地位,即把园区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总部经济和商务文化活动中心之一。
4.2产城融合的发展历程4.2.1第一阶段(以产兴城1994—2004)这个阶段,发展的主题是“以产兴城”,关键词是品质产业基础的建立和区镇分工体系的确立,发展的主基调是“大动迁、大开发、大建设、大招商”,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村的城市化。
该阶段园区的发展和国内其他经济开发区初始阶段的建设表面上相似,但内在实质却有着诸多的不同。
表面上看,本阶段园区建设和城区协同发展的重心同样是产业发展,产业的大发展带来了外来人口的大量集中集聚,带动了生产生活配套需求的增加,城区生活的功能性要素逐步形成。
但是仔细观察,苏州工业园区在以产兴城阶段所走过的路径和其他陷入“产城分离分裂发展”窘境的地区相比,在初始化的产业选择、产业与城镇的关系、园区与周围区镇的关系等方面,确实又存在一些决定了后来发展路径分疏的关键要素。
至2004 年底,园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达到99.4%,农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不到1%;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接近2.4 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90%,均已全面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后工业化发展阶段水平,环金鸡湖周边城市建设加快推进,苏州东部新城的雏形开始展现。
4.2.2第二阶段(产转城升与产城共荣2005至今)随着前期引进项目的建设完工和投产,园区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等生产性资源价格的逐渐提升,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开始进入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产城融合发展的主题是“产转城升与产城共荣”,关键词是产业转型升级与区镇一体化发展,发展的主基调是品质提升的城市现代化。
如果说园区第一阶段的产城融合式城镇化道路,一定意义上是“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国内开发区较少走成的路,那么新阶段的产城融合城镇化道路的成功开展,就是实现那“惊险的一跃”,寻找“柳暗花明”和新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