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藏品介绍

合集下载

上海博物馆馆内文物介绍

上海博物馆馆内文物介绍

上海博物馆馆内文物介绍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以展示中国古代文物为主的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大量的青铜器、陶瓷、玉器、书画等珍贵文物。

以下是馆内部分文物的介绍:
1. 青铜器: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收藏丰富,包括各种礼器、乐器、兵器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克鼎,这是一件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

它的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上方有双耳,底部三足呈现兽蹄形状,显示出沉稳坚实的特点。

鼎腹内壁铸有290字的铭文,分为两段,一段是对祖师华父的称颂,另一段详细记录了周王克的仪式和赏赐的内容。

这件文物是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平。

2. 陶瓷:上海博物馆的陶瓷收藏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晚清民国各个历史时期、各个著名窑口的典型产品。

其中重点文物包括青釉弦纹尊(商)、彩色釉陶骑马女俑(唐)、哥窑五足洗(南宋)、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花卉纹八角烛台(明宣德)、珐琅彩竹菊鹌鹑图瓶(清乾隆)等。

3. 玉器:上海博物馆的玉器收藏也非常丰富,包括各种礼器、饰品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件春秋早期的子仲姜盘,这件文物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代表了当时玉器工艺的最高水平。

4. 书画:上海博物馆的书画收藏包括古代名家的墨宝、古籍善本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幅画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描绘了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除了以上介绍的文物之外,上海博物馆还有大量的其他珍贵文物,如金银器、钱币、家具等。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各种风俗和文化现象。

上海博物馆八大镇馆之宝;你知道几个?每一件都是国之重器

上海博物馆八大镇馆之宝;你知道几个?每一件都是国之重器

上海博物馆八大镇馆之宝;你知道几个?每一件都是国之重器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原址南京西路325号旧跑马总会,1959年10月迁入河南南路16号中汇大楼,现址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

上海博物馆陈列面积共计120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和展览大厅;二楼为中国古代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和展览厅;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玺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和展览厅。

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誉,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

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西周大克鼎器壁厚实,形制雄伟。

鼎口有大型双立耳,口沿微敛,方唇宽沿,腹略鼓而垂,称敛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

鼎足着地点比上端略宽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商代柱足演变为周代之蹄足的重要例证。

大克鼎颈部饰有三组对称的变形兽面纹,间以六道短棱脊;腹部饰一条两方连续的大窃曲纹(即波曲纹),环绕全器一周。

波曲纹的出现打破了兽面纹的对称规律,摆脱了长期以来青铜器纹饰的静态装饰。

鼎足上部另饰有突出的饕餮形象三组。

鼎耳饰有相对应的龙纹西周大鼎雄伟凝重的造型,是中国古代青铜工艺达到巅峰的历史见证。

西周大克鼎铭文的格式、体例,以及铸刻方法,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青铜器的铭文是按照墨书原本先刻出模型再翻范铸造出来的。

由于西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精湛,铭文一般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墨书的笔意。

此铭文为中晚期青铜器金文的典范晋侯稣钟大者高52厘米,小者高22厘米,皆为甬钟西周晋侯苏钟,旧称晋侯稣钟。

全套钟共十六件,可分为两组,每组八件。

第一组为大钟,纹饰浅而细,第二组为中小型钟,纹饰深而阔。

从造型上来讲,两组编钟也有细微的差异,研究者认为它们虽并非同时铸造,但音律却非常和谐。

钟上铭文为利器刻凿而成,笔画转折处要分四五刀或是五六刀的接连刻凿,笔道才能连起来,刀痕至今非常明显。

上博十大镇馆之宝

上博十大镇馆之宝

上博十大镇馆之宝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是中国四大博物馆之一,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之一,以收藏中国历代艺术精品而著称,被称为中国文物界的"半壁江山"。

馆内文物收藏共31个门类,藏品数量达102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达14.4万件/套,尤以青铜、陶瓷、书画最为突出。

上海博物馆十大文物,上榜的有大克鼎、晋侯苏钟、《高逸图》、《楞严经旨要》、《苦笋帖》、商鞅方升、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淳化阁帖》等,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一、西周大克鼎国宝级文物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海内青铜器三宝之一。

西周大克鼎,又称克鼎、膳夫克鼎,西周中期青铜器,于清朝光绪中期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二、晋侯苏钟国宝级文物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西周时期编钟。

西周晋侯苏钟,旧称晋侯稣钟,1992年出土于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8号墓,后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山西博物院。

西周晋侯苏钟铭文叙述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周厉王亲征东国、南国。

西周晋侯苏钟铭文记载的这场战争,史籍中无从查考,对研究西周历史和晋国历史极为重要。

此外铭文中多种记时历日对西周的断代研究也有重要价值。

三、《高逸图》国宝级文物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馆藏书画中的第一名作。

四、楞严经旨要卷国宝级文物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王安石传世真迹之一。

五、苦笋帖国宝级文物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怀素传世唯一真迹《苦笋帖》是唐代杰出书法家"草圣"怀素创作的书法作品,不仅是上海博物馆必看藏品,也是国宝级文物,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六、商鞅方升国宝级文物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世存最早的标准量器。

七、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国宝级文物传世粉彩器物中的佼佼者绝世宝瓶八、《淳化阁帖》国宝级文物中国法帖之冠“丛帖始祖”。

九、曹全碑国宝级文物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全球仅两件。

十、《上虞帖》国宝级文物王羲之行草代表作唐代摹本珍品。

上海博物馆文物介绍

上海博物馆文物介绍

上海博物馆文物介绍介绍上海博物馆是中国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

其丰富的藏品与精美的展览深受世界各地游客的喜爱。

本文将为您介绍上海博物馆的文物和展览。

一级标题上海博物馆的历史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起初是以公共租界博物馆和金门博物馆的合并为基础。

它以丰富的藏品和先进的展陈手法,成为中国博物馆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上海博物馆的藏品上海博物馆的藏品丰富多样,包括古代文物、名人文物、艺术品等多个类别。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藏品:1.古代文物:–周代青铜器:这些青铜器是中国青铜艺术的杰作,展示了古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春秋战国墓葬文物:这些文物展示了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丰富内涵,包括陶俑、玉器等。

–汉代陶俑:这些陶俑是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地再现了古人生活的场景。

2.名人文物:–陶渊明手迹: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他的手迹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钱钟书图书珍本:钱钟书是中国著名的学者,他的图书珍本展示了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思想。

3.艺术品:–明代绘画作品:上海博物馆拥有多幅明代绘画作品,展示了明代绘画艺术的独特风貌。

–中国当代艺术品:博物馆还收藏了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展示了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上海博物馆的展览上海博物馆经常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展览活动,让游客近距离欣赏文物和艺术品。

1.历史展览:–“上海古代文明展”:展示上海地区古代文明的丰富内涵,包括古代的居民生活、手工艺制作和社会变迁等。

–“上海青铜器展”:介绍上海地区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独特之处。

2.名人展览:–“名人手迹展”:展示名人的手迹文物,让观众感受到名人的独特魅力。

–“文人书画展”:展示名人的书画作品,展示他们的艺术成就和创作风格。

3.艺术展览:–“中国当代艺术展”:展示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让观众了解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经典绘画展”:展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经典之作,让观众欣赏到传统绘画的美妙。

上海博物馆【馆藏珍品百选】(上)

上海博物馆【馆藏珍品百选】(上)

上海博物馆【馆藏珍品百选】(上)丹青妙笔,金石匠心,艺术之华光闪耀于兹,文化之血脉承继于斯。

馆藏100件精品欣赏(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玉神人石家河文化(公元前24世纪——前20世纪)圆雕,青玉质,晶莹剔透且保存完整,制造工艺非常高超。

玉神人面部造型奇特,斜橄榄形眼,蒜头大鼻,阔嘴紧闭,表情庄严,头戴平顶冠,耳戴一对耳环,双手放在胸前,被认为是古代巫师正在做法、通神的形象。

是海内外同类传世玉器中最为精美的一件,曾为上海博物馆的标识性玉件。

神像飞鸟纹玉琮良渚文化(公元前31世纪——前22世纪)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玉琮是一个外方内圆的综合体,体现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本件玉琮玉质纯净,呈青绿色,分为两节,以四角为中线,用浅浮雕刻一组神人兽面纹,表达神人骑在神兽身上升天入地的情景,为良渚文化最具特点的纹饰。

玉琮两侧各饰飞鸟,作为沟通人神的使者。

另有细密云纹和横直线的几何形图案作为装饰,纤细流畅,为良渚文化中最为精美的典型代表。

父乙觥商代晚期长31.5厘米,高29.5厘米,底部纵长12厘米,横长16.7厘米觥盖前端是幻想中的动物头部,有一对长颈鹿的角和兔子的耳朵,双目圆睁,两角后各有一条屈体小蛇,中脊浮雕一条细长卷尾小龙,盖后端是一只牛头,双角突出,长舌上翘,与器尾的牛头把手形成对应。

腹部饰大凤纹,体态雍容华贵,神情肃穆,其余诸凤鸟装饰在圈足、主凤背上及器盖各部位,各具形态,错落有致。

整体铸工精湛,纹饰华美,造型庄重,有浓烈的神秘色彩。

觥器、盖相对对铭刻“父乙”三字,是“氏为父乙做的器物。

草书上虞帖东晋王羲之纸本纵23.5厘米,横26 厘米是帖为王羲之写给亲友的一通草书手札,系唐代摹本,因帖中有“今在上虞”之句而得名。

帖中较多运用中锋运笔,体式超逸,灵动绰约,法度森严。

不少字中尚可见章草余韵,但是与章草相比,笔画中隶篆意渐失,字体间连贯流畅,这体现出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为羲之中年以后的草书风貌。

玉龙战国战国时期的龙千姿百态,往往作为组玉佩中的组件出现,可以说是古代玉龙的黄金时代。

上海博物馆藏品介绍

上海博物馆藏品介绍

上海博物馆藏品介绍
上海博物馆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型博物馆之一,成立于1952年,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人民大街201号。

博物馆建筑设计宏伟壮观,集东
方与西方美学元素于一体,展示了上海的文化与艺术底蕴。

馆内收集了大
量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其中包括绘画、雕塑、陶瓷、书法、印章、古籍
器物等,展示了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与艺术成就。

下面是上海博物
馆部分藏品的介绍:
1.《卧佛与尊者图》
这幅绘制于唐代的壁画是上海博物馆的重要藏品之一、画面描绘了佛
教中的卧佛和尊者,具有浓厚的唐代艺术风格。

画面构图饱满而富有层次感,人物形象逼真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享受。

2.青铜器《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中国青铜器的典型代表之一,出土于湖北省江陵县的
墓葬中。

这件器物高约42厘米,整体呈方形,四面浮雕着四只神态各异
的羊。

这件青铜器细腻精美,充满了神秘的东方韵味,是中国古代艺术的
瑰宝。

3.书法作品《前赤壁赋》
4.宋代瓷器《宣窑绞盘花口碗》
《宣窑绞盘花口碗》是上海博物馆的一件宋代瓷器珍品。

该碗呈碟形,口沿上有细致的绞盘花纹装饰,胎体洁白如玉,釉面光洁细腻。

这件瓷器
制作精细,色彩鲜艳,是中国古代瓷器制作工艺的杰作之一
5.近代绘画《愚公移山》
上述仅为上海博物馆部分藏品的介绍,博物馆内还有大量其他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包括明清绘画、金银器、玉器、瓷器等。

这些藏品展示了上海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发展,同时也展示了中国的历史和文明成就。

上海博物馆是一个了解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绝佳场所,值得广大观众的一睹。

上海博物馆十大珍藏精品瓷器,个个价值连城

上海博物馆十大珍藏精品瓷器,个个价值连城

上海博物馆十大珍藏精品瓷器,个个价值连城北宋定窑白釉印云龙纹板张开你的嘴,拱起你的肚子,圈起你的脚。

釉面呈白色、黄色,略带粉末感。

满是釉。

是一个嘴上有银边的火炉。

盘内印有云龙图案。

龙的身体在云中弯曲跳跃。

龙鳞如云,神韵幽雅。

宋代定窑印花机的工艺来源于定州克西,精巧完美。

这是一件精致的手工艺品,银口。

它应该被用作皇家武器。

北宋钧窑的鼓钉洗器物内壁为天蓝色釉面,外壁为玫瑰紫色。

身体用鼓钉和和弦装饰。

如意三尺。

为了球场。

钧窑是北宋金代著名的窑种之一,分为官窑和民窑。

官君瓷窑位于河南省盂县。

当地的名字在古代是俊州。

钧瓷的釉色以乳白色的蓝色为主,有乳白色和不透明的感觉。

在此基础上,有许多变化,主要颜色是月白、天蓝和玫瑰紫吉州木叶纹窑碗上装饰着一片叶子,叶子在高温下烧一次。

它制作简单,图案独特。

充分体现了宋代冀州窑的优秀制瓷水平。

宋代茶斗盛行,以冀州窑、建窑为代表的窑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永和镇,是宋代南方重要的窑种。

其产品包括青花瓷、黑釉瓷和彩瓷,尤其是后两者。

黑釉瓷采用贴花、雕刻、绘画、喷釉等方法,创造出许多独特而自然的纹样,特别是木叶纹样和剪纸贴花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具有代表性的产品。

琉璃如意盘这个盘子里满是釉料,有细线和开口的碎片。

釉料为浅蓝色,优雅。

它是汝窑流传下来的一种典型装置。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北宋徽宗开始在汝窑烧制官窑。

由于射击时间短,传下来的器物很少。

汝窑瓷器做工极其精湛。

胎儿是娇嫩而芳香的灰色。

釉色有天蓝色、天蓝色和粉蓝色。

大多数的洗碗、洗碗、碗等器皿都是用裹脚做的,底部留有小的钉痕,俗称“芝麻钉”白瓷莲花六管瓶长颈、莲口、肩上有六个小罐头,釉面光泽润泽,胴体细腻洁白。

这件作品是上海博物馆非常重要的藏品,但这件藏品的专家们仍存在争议。

从装饰工艺和釉料特点来看,应该是北方的一个窑厂生产的。

这种造型器物的功能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课题,这对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审美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帮助。

上海博物馆宋代钧窑瓷器介绍

上海博物馆宋代钧窑瓷器介绍

上海博物馆宋代钧窑瓷器介绍上海博物馆藏有大量的宋代钧窑瓷器,这些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珍贵的历史价值和卓越的艺术价值而为人所知。

下面,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这些瓷器的魅力。

一、钧窑瓷器的历史背景钧窑始建于唐朝晚期,兴盛于宋代北宋绍圣年间。

钧窑因其山形铸造无法复制的自然青瓷,以及斑驳有致的紫、蓝等各色釉色而名噪一时。

在宋代,钧瓷是中国瓷器产业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一环。

二、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代钧窑瓷器1. 钧窑刻花镂空八棱花卉纹碗这种碗呈八棱形,溜口,浅扁,直口,内壁近直。

包浆光滑,釉质厚,施淡青釉,釉色深浅渐变如水墨画一般,充满了艺术美感。

碗的外壁雕刻花卉纹饰,镂空工艺非常考究,表现出了钧窑瓷器的精湛工艺。

2. 钧窑兔毫宜兴盖碗宜兴盖碗是钧瓷中的一种,此件兔毫宜兴盖碗是在上海博物馆珍藏的一件绝佳代表。

它的盖上有一只作风轻松、可爱的兔子。

兔子毛绒绒的,眼睛亮晶晶的,令人有一种仿佛能够近距离感受它柔软、有弹性的触感的错觉。

这件瓷器整体流畅自然,富有韵律和节奏感,彰显出宋代钧瓷的技艺和精神风貌。

3. 钧窑宋代青白冰河纹敞口炉上海博物馆珍藏的这件钧窑瓷器,其釉面以青色为基调,形成山、水、云、石等元素的装饰图案,在极度精细的造型上,却又保留了大自然元素的流畅和自然。

该炉造型光整、釉色淡雅,极具艺术价值。

三、结语钧瓷以精湛的技艺、奇特的窑变釉色,成为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也成为世界文化艺术瑰宝之一。

上海博物馆藏有众多精美的宋代钧窑瓷器,值得广大文化爱好者细细品味,为中国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历史及文化艺术积淀而自豪。

上海博物馆 青铜器 一级文物-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上海博物馆 青铜器 一级文物-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一级文物-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上海博物馆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拥有丰富的青铜器收藏,其中不乏一级文物。

本文将围绕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展示,介绍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分类与特点,探讨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收藏情况,并探讨青铜器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青铜器时代。

青铜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形式,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审美追求。

通过对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收藏进行研究,我们能够深入了解青铜器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

本文将首先介绍上海博物馆,包括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藏品。

然后,将探讨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回顾青铜器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接着,将对青铜器进行分类,介绍不同种类的青铜器及其特点。

随后,将详细介绍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收藏情况,包括一级文物和其他珍贵的青铜器展品。

最后,将探讨青铜器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收藏,同时也能够认识到青铜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将认识到保护和传承青铜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主体部分的组织结构,让读者对即将阅读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此处将详细介绍上海博物馆青铜器一级文物的文章结构如下:2. 正文2.1 上海博物馆简介介绍上海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包括建立时间、地理位置、博物馆规模、馆藏众多等方面。

同时,提到上海博物馆作为一所国家一级博物馆,对于中国青铜器文化的保护、研究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2.2 青铜器的历史背景阐述青铜器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文化内涵。

介绍青铜器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

2.3 青铜器的分类与特点对青铜器进行分类介绍,包括器形分类、装饰纹样分类等,以及各个时期的青铜器特点。

上海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上海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上海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上海博物馆有着悠久的历史,展出着很多珍贵的文物,是中国四大博物馆之一,监管的历史有70多年,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上海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1. 大克鼎大克鼎是陕西扶风县出土的文物,这件文物是严令禁止出境展出的文物,是属于西周孝王时期铸造的青铜重器,造型非常美观独特。

2. 晋侯稣钟这件文物是在山西曲沃北出土的,是来自于西周时期晋侯苏木当中的人物,这件文物充分地反映了西周时期乐器的样子,上面还雕刻着文字记载着周厉王33年的背景。

3. 高逸图高逸图是唐代的一幅名画,这幅画是唐代著名作家所画,也是证明画家仅存的画幅真迹。

这幅画主要描绘的是竹林七贤中的4位高人。

4. 淳化阁帖淳化阁帖是北宋时期书法的巅峰代表作。

这本阁帖是古代著名书法家利用墨迹,经过双沟苗木之后,刻在石板木板上。

然后它引下来制作步骤非常的复杂。

5. 苦笋贴苦笋贴是唐朝年间的书法帖,这个帖子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怀素所写也是他的代表作。

帖子上还有怀素的署名。

6. 鸭头丸帖鸭头丸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的作品,是我国历史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行草字帖。

王献之所写的行草字帖十分飘逸,他是出生于书法大家族,他的书法也是非常雅正。

7. 子仲姜盘子仲姜盘是香港太阳集团总裁捐献给上海博物馆的这个讲坛的雕刻和文化都具有很高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各种精美的雕刻图案,美伦美幻。

8. 越窑青釉海棠式碗越窑青釉海棠式碗是唐朝时期的代表瓷器,碗是椭圆形的碗,边还有很多凹陷的地方,这些凹陷的地方看起来特别像海棠的花纹,颜值相当高。

9. 上虞贴这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模本,考古学家从这个字帖的痕迹和文献看出来,这款是临摹子唐朝时期。

既知是唐朝有名的书法家,他独创的字体受到了后辈人的追捧。

10. 雍正粉彩福寿橄榄瓶这叫人物保存的特别完整,是雍正时期的一个装饰品,从这件作品当中能够看见清朝流行的瓷器品种类。

上海博物馆藏品介绍

上海博物馆藏品介绍

一、青铜器1.夏细腰爵高11.7厘米,流至尾长14.1厘米,重200克。

铸造于公元前16世纪以前。

爵是古代饮酒器。

此爵狭流、束腰、扁体、平底,颈腹间有一阔鋬把手,流和口沿的连接处设有通常所见的柱状物。

三足较短,张开,有稳定感。

器壁很薄。

青铜爵的内有陶范残留,表明它是用陶质块范法铸造的。

此爵造型原始,尚带有陶爵的特征,与1973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第三期出土的一些青铜爵相同,属夏代晚期的器物,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饮酒器之一。

现藏上海博物馆。

2.商兽面纹斝高31.1厘米,口径18.4厘米,重1850克。

铸造于公元前16~前14世纪。

古代盛酒器,兼作祭神的裸器,是中国最早的礼器之一。

此器敞口高颈,前有双柱作帽形,后在颈、腹间有鋬,腹似鬲,下有三锥足,足部与器腹相通。

袋足的作用是为了在温酒时扩大受火面积,所以斝还有温酒的作用。

斝的颈、腹部各饰兽面纹,颈部兽面纹上下各有连珠纹一道,腹部兽面纹。

双目特大,带有神秘感。

此器形体高大,器壁匀薄,在口沿上有一周加厚的唇边,形成商代早期青铜器铸造特色。

现藏上海博物馆。

3.商兽面纹扁足鼎高31.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4850克。

铸造于公元前14~前11世纪。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被用来“明尊卑,别上下”,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

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

扁足鼎,传世和出土均很少。

足有龙形和鸟形两种,而以龙形为多;器形大小各异,而以小型居多。

此鼎为较大者,立耳、方唇、浅腹、圜底,下置三个龙形的扁足。

每一个扁足既薄又宽的两面都有繁密而遒劲的龙纹,除了重点显示龙的头部特点以外,在体躯中有鳞纹,象征着龙鳞,龙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撑点,使整个鼎有稳定感,从而增强了造型的气势。

鼎的腹部饰长鼻兽纹,兽目处于图案的中间,省略了头部的其它特征,前面有一个长卷鼻,后部的尾和长鼻一样,相应地向下卷曲。

这种卷鼻和卷尾的对称形式,在兽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从图案的结构来看,却又相当调和,反映了设计者对图案规律的熟谙。

上海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介绍

上海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介绍

上海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介绍
1.越王勾践剑:
春秋时期青铜剑的代表。

被誉为“天下第一剑”,长55.7厘米,宽4.2厘米,重875克。

剑身两侧有两道棱脊,脊背上有三个圆孔。

剑身上布满了精致的纹饰,以雷纹、云纹为地。

剑身饰回纹,近剑格的地方有一道高浮雕回龙纹。

整个剑身没有任何瑕疵,锋利无比。

2.越王勾践剑出土于浙江绍兴吴城的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墓中。

此剑因出土时埋于墓室底部而得名“越王勾践剑”。

由于剑身上有多处刻划“勾践”二字,故又名“越王勾践剑”或“吴王夫差剑”。

3.三星堆青铜神树:
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最大最完整的青铜树,高达31.5米,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出土的最大最完整的青铜树。

三星堆青铜神树整体高31.5米,由一根树杈分为三枝,每枝上都有三只神鸟栖息于树干之上。

树顶一鸟高冠,昂首向天;中间一鸟低昂,圆目、红唇;左下一鸟全身披鳞,形似凤凰;右下一鸟全身披毛,似凤非凤。

—— 1 —1 —。

上海博物馆藏品介绍

上海博物馆藏品介绍

上海博物馆藏品介绍上海博物馆是位于中国上海市黄浦区人民大街201号的一家国家一级博物馆,成立于1952年,是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历史博物馆之一、博物馆馆藏丰富多样,包含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以下将对部分藏品进行介绍。

1.上海博物馆珍宝馆文物(1)玉器: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近代的玉器文化。

其中最有名的是商代的“玉斧-遮尸玉璧”,是中国最早的玉器之一、它古朴简约的形态和精美的纹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玉器的钟爱和独特的审美标准。

(2)金器: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近代的金器文化。

其中最有名的是汉代的“帝王金马”。

这件金马是少数具有丰富纹饰和精美工艺的中国古代金器之一、它体现了古代中国对马的特殊崇拜和金器工艺的高超水平。

(3)瓷器:展示了从唐代到清代的中国瓷器文化。

其中最有名的是明代的“青花瓷-明代花卉纹罐”。

这件明代花卉纹罐瓷质纯正,纹饰细腻丰富,体现了明代瓷器工艺的高度发展和传统工艺的精湛技术。

2.上海博物馆历史展览馆藏品(1)中国古代书画:展示了从战国到清朝的中国古代书画艺术。

其中最有名的是明代文征明的《四僧图》。

这幅画是中国书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描绘了四位佛教僧人的生活场景,气势恢弘,绘画手法独特精湛。

(2)历代名人字画:展示了中国历代名人的字画作品。

其中最有名的是明代文学家施耐庵的《水浒传》手抄本。

这本手抄本保存完好,插图丰富,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重要史料。

(3)民间艺术品:展示了中国各个地区的民间艺术品。

其中最有名的是四川的锦里木偶。

锦里木偶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戏曲表演艺术,以木偶为主要表演形式,具有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3.上海博物馆艺术品馆藏品(1)绘画作品:展示了中国历代绘画艺术的代表作品。

其中最有名的是南宋的郭熙的《溪山行旅图》。

这幅画以墨翰为基础,多处点染,用墨渲染山石的质感和岩壑的阴影。

它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上海博物馆原始瓷龙首鼎介绍

上海博物馆原始瓷龙首鼎介绍

上海博物馆原始瓷龙首鼎介绍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原始瓷龙首鼎,这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

此件文物高约31.5厘米,口径约16.5厘米,底径约18.2厘米,重约3.2公斤,为三足两耳方口鼎式,采用胎质坚致、质地细腻的原始瓷制成。

其整体器形规整,线条流畅,造型优美,鼎盖上装饰着栩栩如生的龙首,神态自然逼真,堪称古代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

据考古学家介绍,这件原始瓷龙首鼎出土于浙江省诸暨市东南沈家浜遗址,属于春秋时期晚期(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的文物。

在当时,鼎是一种重要的礼器,多用于宴会、祭祀等场合,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

此件原始瓷龙首鼎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文物,还是研究古代礼制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料。

上海历史博物馆著名展品介绍

上海历史博物馆著名展品介绍

上海历史博物馆著名展品介绍上海历史博物馆是中国一座重要的历史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大量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和展品。

本文将介绍其中一些著名展品,通过对这些展品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到上海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

一、《大报恩寺石刻》《大报恩寺石刻》是上海历史博物馆最重要的文物之一,也是上海市的一张名片。

这块石刻出土于上海市自贸区的大报恩寺,是一部保存完好的佛教经文。

石刻上刻有“大报恩寺经藏”的字样,经文内容是《佛说功德经》。

这块石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朝宋时期,经过专家研究,确认为宋代的作品。

这块石刻不仅在于其历史价值,还在于其艺术价值。

石刻上的文字整齐清晰,线条流畅,显示出当时雕刻艺术的高度成就。

这块石刻的出土,为研究南朝史和佛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二、《上海当代艺术研究院馆藏画作》上海当代艺术研究院是上海历史博物馆的重要分馆,馆内收藏了大量重要的当代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上海当代艺术研究院馆藏画作》。

这些画作涵盖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的上海艺术发展历程,包括了绘画、书法、版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画作的题材和风格各异,反映了上海市民的生活和思想变迁。

画家们通过自己的视角描绘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繁荣和变化,展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魅力。

三、《上海外滩模型》上海外滩是上海市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也是上海历史博物馆的代表性展品之一。

上海外滩模型是馆内最大的一件展品,它模拟了外滩的建筑和风貌,展现了上海近代城市的发展进程。

这个模型以1:100的比例建造,模拟了外滩的建筑群、黄浦江的船只以及著名的海关大楼等标志性建筑。

这个模型体现了上海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同时还反映了上海近代城市的历史和变迁。

游客可以通过观看这个模型,了解上海城市的发展进程,感受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魅力。

四、《上海邮票珍藏》邮票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

上海历史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上海邮票,展示了上海市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

上海博物馆·馆藏100件精品欣赏

上海博物馆·馆藏100件精品欣赏

上海博物馆·馆藏100件精品欣赏八牛贮贝器西汉高51 厘米,底径29厘米,重15.2千克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艳艳女史(生卒年不详),任谊之妾,擅画花卉、山水。

任谊官至澧州通判,工隶书,擅画山水、人物。

此卷描绘了一幅秋光明媚的花鸟长卷。

画面中,在坡地、湖石之间,桂花、海棠、秋葵等花卉盛开、争奇斗艳,蝴蝶、蜜蜂、蜻蜓翻飞其间、形态各异,充满生机。

此卷中花卉设色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又称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其书法雄奇秀峻,自立宗派。

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唐制以金玉带銙与官服相结合来表官阶高低,三品以上才许用玉带,以13銙带銙为最高等级。

“銙”即革带上的装饰带板,另有镶在带端的圆角矩形玉饰称“铊尾”,配合带扣后即为完整带具一组。

此套乐伎玉带板由十二块带板组成,其中铊尾一件,方形銙十一块,另有铜质的带扣一件。

寿山田黄石这枚石章是以寿山石中的名品——田黄制成的,印体四周采用深浮雕手法,雕刻了一幅八仙上寿图。

“八仙上寿”也称“八仙献寿”,是古代传统的寓意题材。

这件作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山石古松细腻精致,构图繁而不乱,展现了高超的印钮雕刻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打败波斯。

这是他们开始在亚洲土地上制作发行的希腊式钱币。

这种钱币样式为后来的丝路货币定了“基调”。

顾绣花卉虫顾绣起源于明代上海人顾名世之家,其晚年曾于县城西北隅筑露香园。

顾氏女眷皆精于刺绣,世称“顾绣”。

一幅绣品往往要耗时数月才能完成,立意高雅,师法自然。

韩希孟,系顾名世孙媳,是顾绣中名手,深通六法,尽得名家笔意,作品世称“韩媛绣”。

图册为绫地彩绣花卉鱼虫册页四开,第一开《湖石花蝶》,第二开《络纬鸣秋》,第三开《游鱼》,第四开《藻虾》。

在《藻虾》图左上角绣有韩希孟墨书题款和朱色印记。

题款“辛巳桂月,绣于小沧州”,为崇祯十四年(1641)所作。

四开均绣有“韩氏女红”朱文印记。

走进上海博物馆,18件中国古代青铜器文物,图案精美,件件是国宝

走进上海博物馆,18件中国古代青铜器文物,图案精美,件件是国宝

走进上海博物馆,18件中国古代青铜器文物,图案精美,件件
是国宝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展出的文物——变形兽面纹钲,春秋。

(2018年11月13日摄)
上海是不出产青铜器的,但上海博物馆却拥有许多顶级的青铜器藏品,丰厚的收藏得益于老一辈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尽心收集,对海内外流失文物的积极收购抢救,以及解放后各方有识之士的热心捐赠。

图为濒鬲,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变形龙纹盂,春秋晚期。

刘鼎,商代晚期。

牛首兽面纹尊,商代晚期。

兽面纹壶,商代中期。

兽面纹甗,商代晚期。

透雕猴边镶嵌腰带饰,西汉
兽面纹方彝,商代晚期。

兽面纹尊,商代中期。

兽面纹铙,商代晚期。

兽面纹铙,商代晚期。

鸢铙,商代晚期。

兽面纹斝,商代中期。

双獭捕鱼戈,西汉
弦纹缶,战国时期。

者減钟,春秋晚期。

亚fu方罍,商代晚期。

上海博物馆部分馆藏玉器

上海博物馆部分馆藏玉器

上海博物馆部分馆藏玉器清乾隆嵌宝石八边形玉器皿,显得十分华贵,但感觉镶嵌工艺不够精巧,用料讲究,却有些俗气。

清白玉鹌鹑形盒,象征着安居乐业。

清代清白玉三羊,玉质纯净莹润,惹人喜爱。

也是一件世俗化非常讨喜的玉雕,画面上的喜鹊是喜上枝头的意思,猴子和鹿的谐音是侯和禄的意思。

再上一件玉飞天俏色玉葡萄宋代也有很多孩童的形象,这也是很常见的,谐音寓意“连生贵子”宋代有很多世俗化的题材,这件玉饰,仙鹤、龟衔灵芝都是祝福之意,玉那时也不是权贵专享的神器了,宋代是藏富于民,只要有钱,就可以享用了。

双凤纹玉饰象是雷震子看到这块白玉雕件忽然觉得曾经读过的一篇论文似乎和它有些类似,仔细看这块玉,一头牛回头望着云朵上的月牙,似乎大家都会首先想到“犀牛望月”,但这肯定不是犀牛,姑且不说角的问题,这动物显然没有犀牛的长脸小眼。

又回想了一些,应该是故宫的一篇文章,好在还找了出来,经过对照,肯定了这应该是另一个典故“吴牛喘月”:在晋武帝时,有一个叫满奋的人,向来怕吹冷风,尤其更怕寒冷刺骨的冬风。

有一天,风很大,他刚好进宫朝见武帝,看见宫里的窗户是透明的琉璃做成的,好像很不坚固,不禁发起抖来,脸色变得很苍白。

武帝觉得奇怪,就问他原因。

满奋照实回答。

武帝一听,便笑著说:“琉璃窗根本是密不透风的。

”满奋觉得很不好意思,便也笑著说:“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意思是说:我就好像吴地里的牛一样,一看到了月亮就吓得喘起气来了。

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

吴牛指江淮一带的水牛,吴地天气多炎暑,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故卧地望月而喘。

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过分惧怕,而失去了判断的能力,也形容天气酷热。

这个画面在金代的器物经常出现,比金代铜镜,还有磁州窑的瓷画上,似乎表明了当时金地汉人的一种心态吧。

金代的“春水玉”,所谓春水玉就是指描写金代人春天猎天鹅的场景。

这件玉琢制粗犷,利用了玉质颜色的不同,黑白对比分明,海东清捉住天鹅的瞬间被工匠记录下来。

上海博物馆藏玉器珍品(上)

上海博物馆藏玉器珍品(上)

上海博物馆藏玉器珍品(上)上海博物馆是我最爱的博物馆之一上博老馆体量不大但藏品又多又好几乎每次回上海我都会来到这里所有展馆中在玉器馆流连时间最长细细地观赏每一件玉器每一个细节因为爱玉是渗透到我的骨子里的良渚文化神面纹玉琮高39.3,上宽8.1,下宽7.1,口径5cm神面纹玉琮是良渚文化晚期的典型器物,高39.3 厘米,共分15 节,在国内外同类型玉琮中属于比较高大的一种,每一节的四面均饰对称简化的神面纹,比较罕见的是在其上端射口部位有一个展翅的鸟纹。

良渚文化权杖龙山文化玉神人首新石器晚期玉神人石家河文化分布在江汉流域一带,常见出土人物和动物形态的玉器。

玉人一般是人首造型,未见全身人像。

上海博物馆藏玉神人尽管是传世的,但品相完好,玉质晶莹剔透,制作工艺高超,在海内外目前仅此一件。

其头戴平顶冠,两耳饰环,双手置于胸前,一般认为这是古代巫师正在做法、通神的形象。

商兽面纹玉戚夏、商、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和规范礼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用玉的制度,产生了系列化的玉礼器。

除了礼器之外,还有一些仿制青铜兵器的仪仗器,不作为实用,而在国家重要的典礼场合以增威严。

戚也是一种仪仗器,兽面纹玉戚两面饰有相同兽面纹,兽面有大眼、眉毛和大角,兽面纹下还装饰有四个涡纹与四组蕉叶纹,在商代同类器中比较少见。

商代晚期嵌绿松石铜内戈长27.3,宽7.3 cm戈是仪仗器,主要流行于夏、商时期。

此戈内部(即柄部)由青铜制成,上嵌绿松石,规格较高,为王室之物。

西周幎目缀玉是供古代上层贵族使用的葬玉,俗称玉覆面。

先将玉制成人的五官形状,再缝缀于方形的丝织品上,最后覆盖于死者的脸上。

这种习俗从西周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战国,汉代演变成玉衣制度。

战国勾连云纹韘战国坐人战国重环谷纹玉璧外径21.2cm,内径7.3cm战国流行谷纹,这种刻纹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器物上。

重环谷纹玉璧为内外二环套连的形式,两面均装饰谷纹,用以表达祭天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青铜器1.夏细腰爵高11.7厘米,流至尾长14.1厘米,重200克。

铸造于公元前16世纪以前。

爵是古代饮酒器。

此爵狭流、束腰、扁体、平底,颈腹间有一阔鋬把手,流和口沿的连接处设有通常所见的柱状物。

三足较短,张开,有稳定感。

器壁很薄。

青铜爵的内有陶范残留,表明它是用陶质块范法铸造的。

此爵造型原始,尚带有陶爵的特征,与1973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第三期出土的一些青铜爵相同,属夏代晚期的器物,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饮酒器之一。

现藏上海博物馆。

2.商兽面纹斝高31.1厘米,口径18.4厘米,重1850克。

铸造于公元前16~前14世纪。

古代盛酒器,兼作祭神的裸器,是中国最早的礼器之一。

此器敞口高颈,前有双柱作帽形,后在颈、腹间有鋬,腹似鬲,下有三锥足,足部与器腹相通。

袋足的作用是为了在温酒时扩大受火面积,所以斝还有温酒的作用。

斝的颈、腹部各饰兽面纹,颈部兽面纹上下各有连珠纹一道,腹部兽面纹。

双目特大,带有神秘感。

此器形体高大,器壁匀薄,在口沿上有一周加厚的唇边,形成商代早期青铜器铸造特色。

现藏上海博物馆。

3.商兽面纹扁足鼎高31.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4850克。

铸造于公元前14~前11世纪。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被用来“明尊卑,别上下”,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

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

扁足鼎,传世和出土均很少。

足有龙形和鸟形两种,而以龙形为多;器形大小各异,而以小型居多。

此鼎为较大者,立耳、方唇、浅腹、圜底,下置三个龙形的扁足。

每一个扁足既薄又宽的两面都有繁密而遒劲的龙纹,除了重点显示龙的头部特点以外,在体躯中有鳞纹,象征着龙鳞,龙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撑点,使整个鼎有稳定感,从而增强了造型的气势。

鼎的腹部饰长鼻兽纹,兽目处于图案的中间,省略了头部的其它特征,前面有一个长卷鼻,后部的尾和长鼻一样,相应地向下卷曲。

这种卷鼻和卷尾的对称形式,在兽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从图案的结构来看,却又相当调和,反映了设计者对图案规律的熟谙。

此鼎立耳,耳框很细而中间孔隙较大,口沿外折而较薄。

腹部的长鼻兽纹,主纹和地纹的分界不甚明确,这一些都是殷墟中期青铜器的特点。

这件鼎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都很和谐,没有其它不必要的装饰堆砌,具有相当高超的工艺水平。

现藏上海博物馆。

4.商父乙觥高29.5厘米,长31.5厘米,重1840克。

铸造于公元前14~前11世纪。

古代盛酒器,主要盛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是一件形态别致的青铜艺术品。

觥盖的前端为幻想中动物的头部,两角后各有一小蛇,中脊浮雕一条长体卷尾的小龙,两侧是凤纹。

盖的后端作牛头,觥体均饰凤鸟纹,腹部为大凤纹,凤爪置于圈足,更显得凤之高大,圈足饰长尾纹。

器的前端为流,后部有鋬。

器及盖内各有铭文“父乙”三字,是为父乙所作的祭器。

现藏上海博物馆。

5.商戊箙卣高33.3厘米,口纵13.7厘米,口横15厘米,底纵13.6厘米,底横16.7厘米,重6625克。

铸造于公元前14~前11世纪。

此卣直颈、鼓腹、圈足,盖套于器口外,提梁是纵向装置,与一般横向的装法不同。

盖的两侧挑出器外,器的四面皆出棱脊,增加了器的高大和稳重感。

盖面饰兽面纹,提梁、盖沿及圈足各饰龙纹,颈部饰鸟纹,腹部是内卷角的大兽面,提梁两端为龙头。

形制庄丽雄奇,纹饰深峻华美,是商代青铜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此器盖内有氏族徽记“戊箙”二字,器内壁有图形文字“辰吴辰”。

商代有箙氏三个氏名铸于一器之例则未见。

戊箙之器传世尚有戊箙父癸甗及戊箙父辛卣,唯无“辰吴辰”字。

此器无被祭人名。

现藏上海博物馆。

6.西周小臣单觯高13.8厘米,口纵9.3厘米,口横11.6厘米,底纵8.1厘米,底横10.3厘米,重750克。

西周成王时代(公元前11世纪)的青铜器。

古代饮酒器,相当于现在的酒杯。

此觯为椭圆形,侈口、束颈、鼓腹、圈足。

颈部饰一周鸟纹。

鸟纹在商代早、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尚占次要地位,自西周中期起,大量出现。

西周时代的青铜器往往不以造型或纹饰取胜,而是以它所铸铭文内容的重要性而引起注意。

此器内底铸铭四行22字,记周成王平灭商纣王之子武庚叛乱事。

铭文中有“王后克商才(在)成,周公易(锡)小臣單贝十朋,用乍(作)宝(尊)彝。

“周公在成”,也就是成周驻扎兵旅之所,这一地方,在克商之前还没有营建成周,也没有这个名称,因此这里的“后克商”不会指武王灭商。

武王灭纣后,为了表示他的仁政,封了纣的儿子武庚在殷,以便使商族不至于绝祀,还可统治殷的遗民。

但是,当武王一死,成王即位后,武庚与本来监视他的管叔和蔡叔联合发动叛乱,而且选择了周初还来不及巩固政权的时候,企图把执政的周公旦打下去,从而取代成王的统治。

结果,成王和周公以极大的力量平灭了武庚,铭文中“后克商”应是指这次成王消灭武庚的叛乱。

这次战役必有许多武将参加,但史载主将是周公,这一点在铭文中也有所反映,在平灭武庚之乱后,周公把军旅驻在成,器主显然是参与平叛将领之一,因其军功而受到周公的赐金。

全篇铭文仅是短短的22个字,把周初这一至关重要的史实点染出来,成了一篇周初立国的历史文献。

这是一件众所周知的历史文物,根据史实,如果它是平叛后当年所铸,则可断定是成王二年(公元前11世纪),最迟当不会晚于平叛的次年。

1979年,李荫轩、邱辉捐赠上海博物馆。

7.西周师遽方彝高16.4厘米,口纵7.6厘米,口横9.8厘米,底纵7.5厘米,底横9.6厘米,重1620克。

西周恭王时代(公元前10世纪)的青铜器。

方彝是盛酒器。

在商周时代青铜礼器都称彝器,彝器是青铜器的通名。

很多古代青铜器都有自铭,如鼎、鬲、簋、盨、簠、豆、壶等,这种方形的酒器却从未有过自铭。

其它各类器都有圆形或方形的,而这类器都呈方形,宋人名之为“方彝”,这一专名沿用至今。

青铜方彝出现在殷墟中期,在这以前曾见过陶质的方形器物。

考古发现的方彝都是成对出土的,传世尚有很多单件的方彝,是流传过程中散失所致。

方彝的盖如屋顶,整体作长方形,横长于纵,口沿下及圈足都略有收缩,腹部略鼓,两侧有耳,作高举的象鼻形,造型极为奇特。

器内有中壁,分隔或为两室,可置两种不同的酒,盖的一侧沿有两个方形缺口,与器的两室相应,本当有斗可挹酒,今已遗失。

陕西郿县李村出土的盠方彝,其中一件与此器形式相同,器内也有中壁。

方彝的盖面及器腹部饰变形兽面纹,是此类纹饰的最后蜕变形式。

兽面纹除了尚可辨认的双目外,其余部分已变形,成为非常简单而草率的线条。

器和盖内都铸有相同的铭文,器6行,盖8行各铸67字。

铭文大意为:正月丁酉这一天,恭王在康宫中的寝宫举行酒宴,师遽受到王的称美,被命令在宴会中助欢,王命令宰利赏赐给师遽圭、璋等玉器,师遽因以作器。

这类铭文属于作器记事,王举行酒宴,师遽能够参加已感到非常荣幸,在宴会上受到王的称赞又赏赐了玉器,师遽受宠若惊,将这一光荣史迹铭刻在青铜器上,他的后代子孙要永远宝用。

师遽所作之器传世共二件。

1961年,丁燮柔捐赠,现藏上海博物馆。

8.西周大克鼎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

西周孝王时铸造,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任村窖藏出土。

此鼎口部微敛,方唇宽沿,大立耳,腹略鼓,腹壁厚实。

蹄足,形制宏伟。

口沿下饰有3组变形兽面纹,间隔以6道棱脊,腹部饰有粗宽条环带纹,口部和足上部饰兽面纹,出色地综合了当时图案与雕塑艺术的成就。

大克鼎是膳夫(官名)克用来祭祀他的祖父师华父的重器,腹内壁铸有长篇铭文,共28行,计290字。

铭文字体特大,字迹端庄质朴,笔划均匀遒劲。

由于铭文前半部划有整齐的长方形格子,每格一字,所以全文布局十分规整。

铭文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是韵文,膳夫克歌颂他的祖父师华父帮助周王室的功迹,又说靠了师华父的余荫,周孝王委派他出任膳夫这个出入王廷的重职。

第二段是赐命辞,说他做官以后,孝王又赏赐他服饰、很多地区的田亩和奴隶,是研究西周奴隶制的极其重要史料。

大克鼎出土不久,即为工部尚书潘祖荫用重金购得。

潘氏得此鼎后,曾镌“宝藏第一”之印。

潘祖荫病逝后,其弟潘祖年将鼎由京运回故乡苏州,供放在厅堂,视为传家之宝。

抗日战争爆发,其孙媳潘达于果断地将此鼎再次入土,深埋在后厅青石板之下,不露丝毫痕迹。

苏州沦陷,日军曾多次至潘家搜索,遍寻无着。

1951年7月,潘达于向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表示“愿将两大鼎呈献上海博物馆。

”同年10月9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举行潘氏捐献孟、克二大鼎的授奖仪式。

现藏上海博物馆。

9.春秋牺尊高33.7厘米,长58.7厘米,重10760克。

春秋晚期(前6世纪~前476年)。

民国12年(1923年)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出土。

春秋时期牺尊出土甚少,浑源牺尊是迄今仅见的一件。

尊作水牛形,牛颈及脊背上有三穴,中间一穴套有一锅形器,可以取出。

前后二穴原有盖,今已不存。

牛尾残缺。

根据构造,应是温酒器,前后二穴是用以注水,中间一穴用来盛酒。

此尊纹饰华丽,牛首、颈、身、腿、臀等部位都饰有盘绕回旋的龙蛇组成的兽面纹;牛颈及锅形容酒器口沿上饰有虎、犀等小动物的浮雕,形态生动,制作精美。

仔细察看,可见面部、腹部、臀部上下的兽面纹,都是用同一模翻印的,只是按地位的不同,有的取纹饰的全部,有的取局部或倒置,证明春秋晚期在青铜器铸造技术上有了用印模法制造纹饰的陶范。

此器造型稳重、生动,牛耳竖起,两角向下弯曲,鼻上置一环,说明当时人们已经用穿鼻的方法驯牛。

是浑源出土青铜器群中最精美的一件。

现藏上海博物馆。

10.春秋郘钟清咸丰、同治年间在山西省荣河县后土祠附近出土,传世应有13枚,上海博物馆藏有10枚,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和台湾中央博物院各收藏1枚,尚缺1枚不知下落。

郘钟最大高44.3厘米,重9000克;最小高24.5厘米,重2590克。

郘钟为编钟,其形式属于甬钟,甬上部饰三角纹及蟠龙纹,旋饰斜角雷纹及涡纹;旋上有干,舞部饰蟠龙纹,篆部饰雷纹,鼓部是倒置的兽面纹。

每一钟的正面鼓部两侧都铸铭86字,记载晋大夫郘铸此大钟八肆和相应的磬四堵,并与鼓配合使用。

八肆钟就是八组音阶完整编钟。

旧说16枚钟为一肆,则郘钟的总数当在曾侯乙墓编钟之上。

由此可知晋国音乐的高度发展。

据史书记载,用钟数量之多寡与当时主人所处地位和身份有关。

郘是大夫,所用钟数已超越了身份的许可范围,这是当时社会已出现礼崩乐坏,是等级制度崩溃的表现。

现藏上海博物馆。

11.春秋晋侯苏编钟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出土。

共16枚,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都是甬钟,大小不一,每件都刻有规整的文字,共刻铭文355字,最后两钟为2行11字。

铭文都是用利器刻凿,刀痕非常明显,16件钟的铭文可以联缀起来,是一篇西周王朝的东征记录。

晋侯苏编钟铭文完整地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晋侯苏受命伐夙夷的全过程:正月八日从宗周出发,二月二十二日到达从周,走了四十四天,次日即向东进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