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第一章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口流动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迁居选择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

本文将从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口流动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

原本居住在乡村的人口逐渐涌向城市,这种趋势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所影响。

在城市中,大量的新移民往往进入低端劳动力市场,他们的收入往往较低,生活水平也比较贫困。

在人口流动中,农民工人数多,也是城市中低端劳动力市场的主要来源之一。

农民工往往到城市从事体力劳动,他们的工资相对较低,生活水平也较为困难。

虽然所得不高,但是由于城市和乡村的生活水平差异较大,农民工仍然会继续涌向城市。

此外,在人口流动中还有很多原因。

例如,由于环境、气候等因素,一些人选择到其他地方生活。

此外,最近流行的“城镇化”政策也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使得许多人选择到城市居住。

第三章城市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多影响。

首先,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经济也在发展。

一方面,行政中心、商业中心的建设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加强,促进了城市规模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城市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资本,形成了聚集效应,加速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其次,城市化进程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税收收入,这也促进了国家财政的稳定与发展。

此外,城市化过程中的新型工业、高科技领域等新兴行业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第四章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虽然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城市的空气、水质、土壤受到的污染很大。

其次,城市人口的扩大会加重城市的交通和垃圾处理压力,甚至会导致社会矛盾、珠光宝气等问题。

同时,城市贫富差距也不断扩大,农民工和其他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很低,而城市贵族却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德国区域经济发展

德国区域经济发展
④ ⑤
鼓励中小企业发展;
重视传统工业区的改造和新工业区建设。 3.仍然存在的问题: ① 联邦规划委员会在实施计划时与地方不时发生矛盾; ② 联邦议会与联邦规划委员会在资助方面的矛盾也不时出现 ③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构,投资产生的效益受到影响; ④ 由于投资、财政、税收等多方面开支庞大,政府财政负担 沉重。
柏林
是德国首都,也是德国
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 约340万人。柏林位于 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 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 河和哈维尔河流经该市。 柏林也是德国十六个联 邦州之一,因此也称为 柏林州,和汉堡、不来 梅同为德国仅有的三个 的城市州。 市旗和市徽
勃兰登堡门 勃兰登堡门位于市中 心,在菩提树下大街西端, 它是柏林的象征,也是德 国的象征。这是柏林昔日 18座城门中最后一座。早 在1769年,查理大帝就 提出建造勃兰登堡门计 划,1788年勃兰登堡门开 始动工修建,1791年完工。 这座庄严肃穆、巍峨壮丽 的建筑充分显示了处于鼎 盛时期的普鲁士王国国都 的尊严,仿古希腊雅典卫 城城门的建筑用乳白色花 岗岩建成,宽60.5米,高 11米,进深11 米,有5 条 通道,中间的通道宽于两 侧的4 条通道,是专为皇 家成员通行而设计的。6 根大型石柱支撑的门楼顶 上,耸立着青铜铸造的赶 着一辆两轮四马战车疾驶 的 胜 利 女 神 。
德国的区域经济发展
1.地理人文 2.旅游资源 3.支柱产业 4.区域开发
简介
德国人口 8200万 面积 357000平方公里 首都 柏林 国旗:三色旗
国歌:《德意志之歌》 经济:德国被公认为欧洲四大经 济体之一,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 是当今欧洲乃至世界一流的强国。 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世界第二大 商品出口国和第三大商品进口国, 同时在医学研究、技术创新等多 个领域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990年10月3日,冷战以来分裂 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

从城市化与人口流动角度看德国经济发展

从城市化与人口流动角度看德国经济发展

从城市化与人口流动的角度看德国的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2-040-01摘要德国经济发展过程显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比如其工业化与城市化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工业化与城市化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本文试就德国城市化、人口流动特点,以及经济比较均衡发展问题,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城市化人口流动经济发展德国城市的兴起与工业化几乎同步进行。

19世纪中期,大批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加快了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

同欧洲其他发达工业国家相比较,德国的城市化有着突出的特点。

国内学者普遍将德国这一时期的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1815-1840年是城市化兴起的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1840-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是德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阶段。

第三阶段:1871年德国建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德国城市化极大繁荣和发展的时期。

一、德国迅速城市化的主要动力1.农业革命促进了是德国城市化的进程。

首先农业革命解放出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工厂大工业的建立,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对农村人口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2.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德国城市化的重要保证。

随着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大大扩展了市民的居住范围,城市的空间布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范围得到扩大。

此外,城市对外交通的发展,使城市对广大农村更具吸引力,城市的物质文化与生活方式也轻而易举地通过交通流线迅速扩散到广大地区。

3.科技教育是德国城市化的重要动力。

大量的科研成果和科学发明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德国的教育改革,教育科技的进步为德国的大工业奠定有利基础,促进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新型城市的出现从而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4.国内政治的统一加快了德国城市化的发展。

19世纪初,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均处于落后状态。

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专制度,严重地束缚着生产力,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德国的政治统一极大地推动了德国工业革命,加速了德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变革,也加速了德国城市化进程。

城市发展启示-德国为例

城市发展启示-德国为例

德国城市化历程的启示一、引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在这次世博会中首次设立了城市最佳实践区,这让我们对“城市与生活”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而在最佳实践区案例中,仅德国就有四座城市入选——不来梅、杜塞尔多夫、弗赖堡和汉堡。

这些案例馆让我们从合理的城市规划、高效的公共交通解决方案、新能源利用与节能环保、经济发展与生活方式融合等多个角度,深入了解了德国优秀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成就,而这也让我们对德国的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作为目前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德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19世纪,而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城市化历程,有相当的可取之处和研究价值。

二、德国城市化的各个阶段德国的城市化起步要晚于英国,在19世纪初,德国的城市化水平非常低,整个19世纪上半叶这一进程都显得较为缓慢。

进入19世纪中叶之后,德国的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普法战争之后到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德国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时期。

从城市化起步到基本完成城市化进程,德国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15—1840年的前城市化阶段。

这一时期,农村人口远远多于城市人口,农业产值在德国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支配地位。

这一时期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逐渐开始向城市转移,城市的经济开始获得较快发展。

第二阶段,1840—1871年的城市化迅速推进阶段。

这段时期,是德意志从分散的众多邦国走向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德国西部的一些城市发展很快,东部的一些城市人口增长也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增长的速度。

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在莱茵—鲁尔地区、萨克森和上西里西亚地区、柏林地区,兴起了大批工矿企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工作岗位,为他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大量农民转型成为工人或者服务业从业者,而这些地区在吸纳大量转移来的劳动力的同时,明显呈现出城市化的新面貌,成为德国工业、商业集中的地区。

第三阶段,从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城市化完成阶段。

德国城市化迅速完成的原因浅析

德国城市化迅速完成的原因浅析
关键 词 0怠国城 市化 特点 原 因分 析 。 -

1 德 国城 市 化 的 阶段 和 特 点 、
后 的 德 意 志 帝 国通 过 立 法 . 一 了各 邦 的 经 济 制 度 . 成 了 广 统 形
11德 国城 市 化 阶 段 划 分 . 阔 的 国 内市 场 . 国资 本 主义 经 济空 前 迅 速地 发 展 起 来 德 国 的 德 f 1 8 5 14 年 是城 市 化 兴 起 的准 备 阶 段 。 时 期 。 村 统 一 为其 城 市 化 的 实 现 提供 了 广 阔舞 台 一 1- 8 0 1 这 农
人 口多 于 城 市 居 民 . 业 产 值 在 整 个 国 民 经 济 中 占 绝 对 的 支 配 农 地 位 但农 村 多余 劳 动力 逐 渐 向城 市 转 移 . 市 的 经 济 开 始 获 得 城 较 快 发 展 。 有些 大 中城 市 已初 具 规 模 例 如柏 林 人 口 1. 、 72万 汉 堡1 3万 、 尼黑 3万 。它 们 都 是 德 国城 市化 的基 础 。 同期 , 国 慕 德 的 小城 市也 有发 展. 布较 广 分 f 1 8 0 17 二 4 — 8 1年 德 意 志 帝 国建 立 是 德 国 城 市 迅 速 发 展 的 l 阶段。 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大 因为 德 国工 业 革 命, 业 的 发 工 展 首 先 集 中 在 城 市 和 原 料 产 地 . 市 中的 工 业 部 门 能 够 给 农 村 城 流 动 人 口提 供 工 作 岗位 曾经 手 工 业 较 为 发 达 的 地 区。 业革 命 工 以来 已 明显 地 呈 现 出 城市 化 的 新 面 貌 ,成 为 工 商 业 集 中的 地 区 。 同 时城 市 面积 不 断扩 大 . 1 迅 速 增 加 , 市人 口不 断 增 加 。 人 3也 城 说 明城 市 经 济 不 断 繁 荣 和 发 展 ( 从 17 年 帝 国 建立 至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之 前 是 德 国城 市 三1 81 化 的第 三 阶段 这 一 时 期 是 德 国城 市化 极 大 繁 荣 和鼎 盛 的时 期 。 各 城 市 经 济 蓬 勃 发 展 .人 口猛增 。 相 当一 部 分 城 市 的人 口 已超 有 过 1 0万 工 业 城 市 从 农 村 获 得 大批 劳 动力 . 进一 步促 进 了工 业 发 展, 此同时, 与 商业 、 务 性 业 为 主 的 城 市 人 I也 不 断 增 加 。不 仅 服 : 1 工 业 化 带 动 城 市 的发 展 . 口流 动 为 城 市 的 发 展 也 创 造 了 良好 的 人 条件 。 1 . 国城 市 化 特 点 及 其 成 因 2德 f ) 市 化 速 度 快 。 与 英 、 、 相 比, 国 工 业 革 命 起 步 较 一 城 法 美 德 晚. 是工业革命浪潮于 1 但 9世 纪 中 叶席 卷 德 国之 后 , 随 产 业 结 伴 构 的 迅 速 调 整 . 济 迅 速 发 展 。 国建 立起 统 一 的 民族 国家 后 , 经 德 政 治 上 稳 定 .城 市 的 发 展 更是 异 常 突 出。 市 在 国家 经 济 和 社 会 生 城 活 中的 地 位 和 作 用 日益 明 显 。 到 1 1 9 0年 德 国 基 本 实 现城 市化 。 f ) 国 的 中小 城 市 多 , 布 较 均 匀 , 型 城 市 少 。 就 德 国范 二 德 分 巨 围 内看 。 的 经 济 发 展 、 口分 布 及 城 市 布局 也 有 集 中 的现 象 , 它 人 如 西 部 鲁 尔 区是 较 早 发 展 起 来 的工 业 区人 口密 度 大 。 与 欧 洲 各 国 相 比. 国 独 特 之 处 在 于 。 的 中 小 城 市 、 城 镇 星 罗 棋 布 于 全 德 德 它 小 各 地 . 市 化 过 程 中, 类 城 市 相 对 协 调 发 展 。 局 较 为 合理 。 城 各 布 f 德 国 城 市 化 进 程 中 . 口 流 动 影 响 作 用 。 在 城 市 化 进 程 三1 人 中. 国 向 国外 移 民 逐 步 减少 , 内人 口流 动不 断加 快 。 其 在 城 德 国 尤 市 化 极 大 繁 荣 时期 , 国城 市包 括 大 中 城市 人 口增 加 得 很 快 。增 德 加 的人 口主 要 来 自农 村 多 余 劳 动 力 向工 业 和 城 市 的转 移 流 动潮 。 德 国城 市 均 衡 分 散 的 分 布 特 点 源 自于 其 政 治 、历 史 及 文 化 等 多重 因 素 德 国在 统 一 前 是 个 封 建 割 据 十分 严 重, 境 有 3 0 全 6 多 个 国 家 . 各 个 狭 小 的 诸 侯 领 地 上 只 能 发 展 小 规 模 的 中 心 城 在 市 17 年 统一 后 的帝 国虽 然 集 中 了 国家 的 权 力 。 对 各 地 的 经 81 但 济 增 长 和 城 镇 布 局 仍 采 取 平 衡 发 展 的 政 策 .而 且 德 国历 届 政 府 直 以来 所 注 重 的基 础设 施 均 衡 化 也 保 障 了 各 地 的 均 衡 发 展 2 德 国 城 市 化 迅 猛 的 原 因 分 析 、 21经 济 与政 治统 一 是 基 础 . 德 国 城 市 化 是 伴 随着 德 国 经 济 政 治 统 一 的 过 程 展 开 的 统 推 进 了德 国城 市 化 的进 程 . 一 和 德 国城 市 化 之 间是 互 相 作 用 统 的. 统一 恰 是 基础 性 的作 用 。 意 志统 一 顺 应 了历 史 的潮 流 . 而 德 统

德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特点

德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特点

一, 城市化与工业化
发展 产生丁 大影 德国 化发 要 下 特点 很 响。 城市 展主 有以 几个
(一)大城市发展快、 中小城市为主的城市化道路 城市化一词来自英语 u比. 盯 11 也译作‘ 1 叻, 2. 都市化”“ 城镇化” 而前 . 工业化兴起后, 农业劳动力转移以近区流动为主, 流向分散. 与欧洲 工业革命社会的城市是以土地财产和农业为基础的城市, 工业革命以后 旧 小城镇星罗棋布于全德各 的城市功能开始转变, 新兴工业城市不断涌现. 城市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中 各国相比.德国的独特之处在于 它的中小城市、 地, 城市化过程中, 各类械市相对协调发展, 布局较为合理。大城市人口发 心。关于什么是城市化, 学术界历来没有统一的说法. 所谓见仁见智, 不同 小城市也不落后。到实现城市化的 1, 年, 0 1 全国21) % 的人生活 的学科分别依据各自的角度也有不同的理解 经济学家认为 所谓城市化, 展很快, 0 0 简单地说, 就是农村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或者指变农业人口为非农 在 1 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13涛%的人生活在 1一 1 万人口的中等城市, 0 , 引 0 业人口、 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过程, 即生产方式的转换过程; 城市 25A% 人生活在20 0一 10 口 )人口的城镇.约 的%的人生活在2 0 人 口 地理学家认为 地球表面某一地域内, 城市性状态逐渐扩大和发展的过程, 以下的小镇或农村. 。 从全德国人口流动考察看, 德国的近距离人口流动依然起着决定性作 就是城市化 注重地域空间组织的变化: 社会学的一些学者认为, 伴防着产 参加这种流动潮的人数多、 范围广、 流向分散, 到 1 0 年, 如“ 9 7 生活在德 业革命, 出现了川 门 脱离农村向城市集中的现象和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 用, 变 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先进的现代化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 这鱿是所 愈志帝国的人口不到一半是住在出生地 几乎每两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个参 . 农业劳动力在近距离流动, 主要指在 谓的城市化运动. 。 吸认为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而出现的 它以 与了不同形式的近距离人口流动开 。 不超出省或州界的城市间、 城市与农村间从事的职业的变化, 这 人口流动为基本特征, 包括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活动城市化的过程, 与经济 家乡附近, 些流动的人口都是从农业转入城市的第二、 弟三产业 家乡附近的城市或工 发展也密切相关. 布 工业革白最早开始于英国, 是以使用蒸气机器和非再生性能源为主要 业吸收了这些劳动力. 德国人口流动的特点也说明德国小城镇分布广, 经济发展协调均衡 标志. 机器的发明和应用, 改变了工业生产面貌 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书, 局合理、 (二)城市功能新变化, 新型城市兴起 结束 了撼市工场手工业和半农业的生产体系与生产方式, 为实现城市化创 技性质和功能划分, 城市的类型很多, 与工业革命有直接关系的主要有 造了历史前提.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伴生物. 是工业化对社会作用的一个结 首先是综合性大城市 这类城市以柏林为代表, 在工业革命之 果口 城市化反过来也形响着工业化的发展 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 互相促进 以下几种, 前, 柏林是一个政治、 文化和商业中心, 被称为欧洲的文化首都。1 世纪中 9 的关 系 。 叶后卜 这里发展了机器制造, 食品加工、 制药、 电力等工业 尤其引人注目的 二、 德国的工业革命概况 是, 拍林出现了西门子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这样的大公司. 它们直接影响了 德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 1 世纪3。年代 时间较英、 美国家都晚. 但 9 法, 全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德国统一后, 柏林不仅仅是德国的政治 却异军突起 发展迅速, 0 世纪初经过两次工业革命 基本上己经完成了 到2 中心, 也是经济、 科技和教育中心, 文化、 商业、 交通运输、 信息等行业迅速发 工业化。 德国的工业革命在三、 四十年代以前发展是比较缓慢的, 在德国统 展 吸纳了来自东普鲁士和其他地方的大量移居者, 使城市人口直线上升, 一之后 德国的工业开始快速发展, 卯年代再次出现了发展高潮。第一 在 从1眨。 年的20万上升到18?0年的, 7涛万, 0 年突破T Z 万大关 达 191 o 次工业革命发展是从纺织轻工业开始的, 但是德国自身的发展特点是铁路 到2 72 万. 比 182 年增加了9 倍多, 0 0 成了德国第一、 欧洲第三和世界第五 等重工业迅速发展超过了其它轻工业的发展 间时带动了其它工业和经济 大城市. 其次是矿业城市. 尤其是德国西部的鲁尔区, 很多城市在原先的 的发展 从 四 世纪 7 年代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娜发前夕, 0 在这一时期, 德 小村镇基础上迅速崛起, 大批衣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转移到这里, 变成 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大力发展自己, 终于从口 拥有强大工业力量 了产业工人和城市人口. 随着重工业的发展 商业 家庭服务业、 交通和通 的农业国斤 转变为‘ 拥有雄厚农业基础的工业国”实现了从农业主体社会形 . 讯、 建筑业等也发展起来, 不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再次还有港口城市和铁 态向工业主体杜会形态的变迁. 略城市. 这类城市如汉堡、 不莱梅、 基尔等 此外还有文化城市. 如波恩、 威

欧洲地区的人口迁移与区域发展不平衡

欧洲地区的人口迁移与区域发展不平衡

欧洲地区的人口迁移与区域发展不平衡欧洲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人口迁移的热点,而这种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欧洲地区的发展不平衡。

从历史上看,欧洲各个国家间的人口迁移现象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当时,欧洲人口的流动主要是因为殖民地的建立和贸易的扩展。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人口流动的原因也逐渐演变。

首先,工业革命对欧洲人口迁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使得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国家,如英国、德国等开始经历着人口的高度流动。

当时,工厂和矿山的兴起吸引了许多人口涌入这些地区,以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种人口流动导致了城市化的迅速扩张和乡村地区的人口减少,从而造成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人口流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战争期间,很多人被迫离开自己的故乡,寻找避难所。

大量的难民涌入一些相对安全的国家,比如瑞典、瑞士和英国。

这种人口的涌入不仅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使得一些地区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

此外,近年来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也使得人口迁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自从欧盟成立以来,欧洲各国之间的边界逐渐开放,人们的迁徙自由也得到了保障。

这使得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如德国、法国等成为了一些穷困国家的热门目的地。

无论是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还是逃离战乱和政治迫害,这些因素无疑都导致了欧洲人口的大规模流动。

然而,这种人口迁移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欧洲地区的发展不平衡。

相对发达的国家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人才,从而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与此同时,一些贫穷和不发达的地区则面临人口流失和经济衰退的困境。

这种不平衡发展不仅导致了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加大,也加剧了欧洲的社会和经济不稳定。

为了解决欧洲地区的人口迁移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欧盟一直在努力推动一些政策和措施。

例如,欧盟通过提供援助和资金来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以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从而减少人口流动。

欧洲的人口与人口流动趋势

欧洲的人口与人口流动趋势

欧洲的人口与人口流动趋势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欧洲的人口及其流动趋势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欧洲的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变化以及人口流动等方面来对欧洲的人口与人口流动趋势进行探讨。

一、欧洲的人口规模欧洲是一个人口总量庞大的大陆,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欧洲的人口总数超过7亿。

其中,德国、法国和英国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

与此同时,欧洲人口的增长率逐渐放缓,主要原因是欧洲国家的生育率普遍较低,且处于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状态。

二、欧洲人口结构的变化1. 老龄化问题由于生育率的下降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欧洲的人口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趋势。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人口结构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

老龄化问题给欧洲社会带来了许多挑战,如养老金压力增加、劳动力短缺等。

2. 城市化趋势欧洲的城市化进程也日益加快。

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导致城市的人口密度增加、基础设施压力增大等问题。

然而,城市生活对一些年轻人和专业人才来说更具吸引力,因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丰富的文化资源。

三、欧洲的人口流动趋势1. 移民问题欧洲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是一个吸引移民的大陆。

近年来,欧洲面临着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尤其是中东和非洲地区的难民。

这一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文化冲突、社会紧张等。

2. 跨国劳动力流动欧洲国家之间存在着频繁的劳动力流动。

一方面,欧洲一体化政策的推进使得人们可以自由地在不同国家间工作和居住;另一方面,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也导致了劳动力流动的差异。

3. 教育和留学欧洲拥有众多享誉盛名的大学和教育资源,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学生前往留学。

欧洲的留学生群体日益增长,他们为欧洲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总结起来,欧洲的人口规模庞大,但增长缓慢且趋向老龄化。

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流动趋势也呈现出老龄化、城市化、移民问题以及跨国劳动力流动等特点。

了解欧洲的人口及其流动趋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地区的社会与经济发展。

德国城市化的特点

德国城市化的特点

的过程中被这般洪流冲走。与之相反的是那些 城市居民所占的比例仅为百分之三十多,到了
以采矿业、重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都在第二 1900年,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就低于了城市人口
次工业革命时期异军突起,这些异军突起的城 所占的比例,成为国家居民的主体成分。第一次 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新型经济提供资源 世界大战之前,农村和城镇人口比例与1871年
开的
后,德国城市化的程度已经十分接近于英国。第
德国城市化与工业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大 二,德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增长率明显要高于
家都知道:德国是世界上较少的两次工业革命 英、法等国,当然这是与其工业化相适应的,而 连续进行的国家之一,而且德国在工业化过程 且核心城市规模发展迅速。188乱1910年,德国
—个国家发展的必经阶段,可以说城市化的高 国的城市化进程如沐春风,迅速成长起来。
低可以用来衡量国家发展进程的优劣。德国是
德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两种现象,第一
现代化程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研究证 是大城市不断涌现。其规模和数量增长之快都
明,德国的城市化有其自身的特点。研究德国的 令人瞩目。从1877年到1910年,德国是人口超 城市化特点,可以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 过lO万人的城市,数量迅猛增长,19lO年是
口的迅猛增长为服务性行业提供了市场,像科 乎翻了一番。城市越大,其城市化的进程也越
隆就因为成为西部地区服务业的提供者,城市 快。
化进程速度加快,三十年问人口增加了三倍。德
国内的人口流动除了从农村流向城市,还
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呈现出急剧城市化的趋 表现为地区之间的流动,这种流动主要是由东
势。城市化要求有便利的交通,工业的发展正好 向西流动。由东部的工业欠发达地区流向西部

经济发展中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如何应对人口流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中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如何应对人口流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中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如何应对人口流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人口流动是指人们在不同地区间的迁移和流动。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和城市化是相互关联的。

人口流动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既包括积极的影响,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面对人口流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时,城市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来保障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的协调与可持续。

一、人口流动对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人口流动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很多积极的影响。

首先,人口流动为城市带来了劳动力的增加。

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

人口流动使得城市能够从农村吸引到更多的劳动力,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人口流动带来了消费能力的提升。

随着人们从农村流入到城市,他们的就业机会增多,收入水平也相应提高。

这样一来,他们的消费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人口流动的增加带动了城市内需的快速增长,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再次,人口流动促进了城市的创新和发展。

人口流动使得城市拥有了更加广泛的人才资源。

不同地区的人口流动带来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经验的交流,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跨地区传播。

这些交流与合作为城市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会。

二、人口流动对城市发展的挑战与问题尽管人口流动对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好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其中之一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不足。

人口流动使得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给水、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压力迅速增加。

城市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适应人口流动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压力。

其次,人口流动会引发社会管理的挑战。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城市面临着来自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压力。

如何保障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成为了城市管理的重要任务。

此外,人口流动还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人们涌入城市会带来更大的用地和资源需求。

如果不加以合理管理和规划,将会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恶化,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德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

德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

国际交流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栏目编辑/王 雷德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 叶齐茂德国的城市布局相对合理,城市化进程中形成大中小城市并行发展,大城市为龙头,但不显得过分突出,小城市遍地开花,小城镇遍布全国各地。

正因如此,德国的人口流动的方式和流向呈分散型,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没有出现过分集中的局面。

这一切对德国各省、地区经济相对均衡发展,对防止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或畸型发展及缩小城乡、贫富之差别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德国19世纪中叶开始的城市化痕迹至今依稀可见,形成了今日德国城市的基本框架。

一、德国的城市化进程从城市发展的历史看,德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15—1840年,城市化兴起的准备阶段。

这一时期,农村人口依然多于城市居民,农业产值在整个德国国民经济中占绝对的支配地位。

尽管如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东部农业区的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城市的经济开始获得较快发展。

有些大中城市已初具规模,例如,柏林人口17.2万人、汉堡13万人、科隆5万人左右、慕尼黑3万人。

它们都是德国城市化的基础, 有一定的文化和商业设施,有比较发达的工场手工业。

同期,德国的小城市也有发展,分布比较广。

第二阶段:1840—1871年,德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德国西部的一些城市发展很快,东部一些城市人口增长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增长的速度。

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因为德国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的发展首先集中在城市和原料产地,城市中的工业部门能够给农村流动人口提供工作岗位,为他们创造生存和发展的机遇。

例如鲁尔、莱因地区的新兴工业区、柏林地区曾经是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工业革命以来已明显地呈现出城市化的新面貌,成为工业、商业集中的地区。

同时这些城市不断沿公路、铁路线向外扩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也迅速增加。

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人口增加更突出。

第三阶段:1871年,这一时期,德国城市化极大繁荣和发展的时期,各联邦城市经济也蓬勃发展,人口迅猛增加,有相当一部分城市的人口已经超过10万。

德国城市化(禇叶 袁悦 吴笛 唐泽龙)

德国城市化(禇叶 袁悦 吴笛 唐泽龙)

右上图:德国工人正在为凯泽斯劳滕 的世界杯球场安装太阳能装置
左上图:位于德国莱比锡附近埃斯彭 海因的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
左下图:德国北部城市罗斯托克的太 阳能发电照明装置
德国风能发电
德国乡村中的风能发电
德国城市的风力发电站
德国环保细节
德国公路上提醒司机注意青蛙的路标
柏林一家咖啡馆门前的环保标志:“此处不 许小狗方便。”
和大型家具和家电)
(1)有机垃圾:日常生活中,所制造的垃圾大部分都算 是有机垃圾,例如,食物的残馀。若是有自家花园的, 可以将这些有机垃圾当作肥料而自行掩埋,若是没有花 园的住户,就必须把有机垃圾丢到在市区许多定点的 「有机垃圾桶」。
(2)轻型的包装
所谓「轻型的包装」,是指上面有「绿色点」 (Gruener Punkt)标志的包装 ,这种包装可以再次被 回收制造使用
右上图:区域供暖中心 右下图:建在地下太阳能蓄电站顶上的
儿童活动场
2.雨水收集
在系统的生态设计中kronsberg地区的地下水位得到保 持,整个区域的降水几乎完全不流失。街道两侧的排水 沟系统能在最快的时间收集街道上的降雨,公共和私人 用地上的雨水也同样被收集起来,这些雨水会被作为重 要的景观用水再利用,水景大大提高了环境的居住质量。 同时雨水再利用的可视化过程也使人们从直观上对生态 概念有了了解,加强了保护资源的意识。
以下的东西是轻型的包装∶ - 塑胶制品 (Kunststoff) 例如,盒子 (装乳制品、植物性奶油) 塑胶瓶 (装清洁剂、洗衣粉或保养品) 塑胶纸 (袋子、提袋) 聚乙烯 (装水果、蔬菜的托盘) - 金属 (Metall) 例如,铝制的或是白铁制的
饮料罐、罐头、瓶盖、螺旋盖 (用来盖广口瓶) - 包装材料 (Verbundstoffe) 例如,饮料纸盒、真空包装

看德国的城镇化

看德国的城镇化

财政调控平衡协调地区差距不大(记者观察)本报驻德国记者黄发红年05月06日 23 版)“城市化是人类组织生产生活最有效的方式,能够集中解决人们健康、教育等许多方面的基本需求,是一种可持续、生态效率极高的发展模式。

”德国KSP尤根·恩格尔建筑师事务所柏林办公处主管亚历山大·洛豪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德国城市化在协调地区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有益经验。

基本实现城乡同步发展在德国,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全面协调发展、呈现出较强的同质化特征,没有形成超级城市。

德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四座(柏林、汉堡、慕尼黑、法兰克福)。

慕尼黑、法兰克福以及莱茵河谷地区,作为核心城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海德堡、弗赖堡、曼海姆这些中小城市,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

当地的中小企业发展良好,为人口就业提供了保障。

人们的医疗、教育等基本需求,也可以在本地解决。

在这样的中小城市生活,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即使在德国农村,也看不到所谓“落后”的景象。

良好的道路和公共交通设施以及汽车的普及,使农村可以方便地与附近城镇连结。

在农村生活,既可以获得城市的资源,还能享受优良的生活环境。

财政政策发挥引导作用为了实现地区平衡发展,德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调控,以不断缩小各地发展差距。

两德统一期间,东德经济发展总体落后于西德。

这造成了统一后东德人口大量流失,当地经济更加不景气。

为了平衡这种发展,联邦政府采取“团结补贴”,收取税率为5%的“团结税”,每年给东部新联邦州提供120亿欧元(约合980.41亿元人民币)的补贴,一直持续至2019年。

这笔补贴一方面用于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修建,以提升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形象;另一方面,为入驻的企业提供土地、税收、贷款等方面的优惠。

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东部形成了以莱比锡、德累斯顿、魏玛等各具特色和吸引力的城市。

各州财政平衡制度也是德国实现地区平衡发展的重要制度。

该制度规定,财政收入高的州要通过财政平衡去补贴财政收入低的联邦州。

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欧洲大陆一直以来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浪潮,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社会经济的演变欧洲大陆社会经济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

随着工业化的兴起,欧洲大陆开始从传统农耕经济转变为现代工业经济。

这一转变不仅带来了大规模的劳动力需求和生产力提升,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在现代工业经济的推动下,欧洲大陆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导致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成为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也呈现出多元化和高度竞争的特点。

二、城市化的挑战与机遇城市化是欧洲大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欧洲大陆的城市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首先,城市化带来了严重的人口流动和城市扩张问题。

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导致城市住房和基础设施的压力增加。

同时,城市的规划和管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其次,城市化对环境和资源的需求也带来了挑战。

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和水资源,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

因此,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

然而,城市化也为欧洲大陆带来了众多机遇。

城市化带动了就业机会的增加,吸引了国内外人才的流动。

同时,城市化也为经济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平台,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三、城市化的案例研究:巴黎市巴黎市作为欧洲大陆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其城市化进程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在巴黎市的城市化进程中,政府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政策,提供了土地和资金支持,并建立了相关的管理机构。

同时,政府还积极引导和支持城市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公众参与和社会合作也是巴黎城市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巴黎市政府与居民和企业积极合作,共同参与城市规划和改造,建立了一个稳定和谐的城市社会。

1999-2009年德国经济发展与人口流迁定量关系分析

1999-2009年德国经济发展与人口流迁定量关系分析
据 显 示 2 0 年 德 国 GDP  ̄ 至 32 , 06  ̄速 % 成 为 近 十 年 来 增 速 最 快 的 年 份 。当时 德 国 经 济 面 临 的 主 要 风 险 是 如 何 削减 政 府 财 政 支
起伏不定… ~~德 国 经 济 发 展 轨 迹 探 析
德 国经 济 曾经 是推 动 欧 洲 经 济 发 展 的 先锋 , 近 年 来 却 始 终 徘 徊在 停 滞 的边 缘 , 但


通 胀 率 伴 随 经 济 增 速 的 下 降 而 明显 降 低
( 图 2) 见 。
19 0 年 国 济 展 —0 德 经 发 9 29 9 与 流 定 关 分 人口 迂 量 系 析
■ 杨 文 杰 副教 授 孙 健夫 教 授 连 欢欢 韦 玮 z 副教授 ( 、河 北 1
德 国联邦 经济部 在2 1 0 0年 1 2 月 2日
发 布 的 “ 0 9 度 经 济 报 告 ”预 测 2 1 20 年 00
年 德 国 经 济 负 增 长 2.5 ,是 德 国 史 上 2 % 经 济 下 滑 最 快 的 一 年 。 出 口和 企 业 设 备 投 资 将 出 现 较 大 滑 坡 ,分 别较 2 0 0 9年 下 降 89 和 1 % ,失业 人 数 将 增 加 5 % 19 0万
性 ,当然 ,其 经济 与人 口流 迁 的关 系轨
规模 居高不下 ,全年失业人数 月均 在 4 6 0
万规模上徘徊; 政赤字达 72 欧元 , 财 7亿 占
迹表 现 出很 强 的个性 。尽 管如 此 ,其 经
济 发 展 和 人 口 流 迁 的 关 系还 是 可 以给
予 我 国 较 强 的 启 示 。本 文 可 以 通 过 经

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的关系

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的关系

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

城市经济的繁荣与人口流动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人口流动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围绕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人口流动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人口流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首先,人口流动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配置。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人口流动使得劳动力能够快速流向相应的工作岗位,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

其次,人口流动带动了城市消费市场的扩大。

人口流动意味着人口的集聚和密度增加,这使得城市内的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各类商业机会得到充分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此外,人口流动还带来了城市科技创新的推动。

不同地区的人才流动使得科技资源的流动更加顺畅,推动了科技创新的融合与传播,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城市经济发展对人口流动的吸引作用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对人口流动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城市的经济发展意味着更多的就业岗位、更高的薪资水平以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对于处于农村地区或相对贫困地区的人口来说是巨大的诱惑。

因此,城市经济的发展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之一。

城市的经济繁荣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他们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活力,推动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三、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的问题与挑战虽然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人口流动导致了城市人口膨胀和城市资源的压力增加。

城市承载能力有限,人口流入过快可能会对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质量和公共服务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其次,人口流动还会带来社会问题,如就业压力、住房问题、难以融入等,给城市治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挑战。

因此,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和解决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与挑战,不断改善城市发展环境。

德国城市化进程

德国城市化进程
德国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始于
1815
德国
前言 1 2 3
END 德国城市化发展历程
德国城市化的特点
德国的再城市化
1
1 2
德国城市化发展历程
位值远前 ︒在多城这 国于市段 民城化时 经市阶间 济人段德 中口︐国 占︐农处 支农村于 配业人 地产口
化大推企移 面于城业︐大 貌农市吸莱批 ︒村化收茵农 人发了鲁村 口展大尔剩 ︐︐量等余 呈此劳地劳 现时工区动 德期群兴力 国城众起向 城市︐的城 市人迅工市 口速矿转 好蓬发不︐和 动勃展断某发这 力的的吸些展时 ︒发同收城时期 展时农市期德 ︐︐村超︐国 为手劳过城城 城工务 市市 市业人万人化 化︐口人口极 发商︐︐增大 展业推工长繁 提也动业迅荣 供得工城速 良到业市 10 生民业进这 产生和程时 总产服︐期 值总务 ︐ 跃值性世德 居的行纪国 世 业 基 界 的年本 第︐产代完 三 值︐成 位 已德城 ︒国占国市 民国的化 工 19 70 68% 1913
3
END

…….
1815年
1840年
1871
1910年
(1)
1 2
61
行业所占比例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42 23 16
39 19
42 35 23
3
END
1843年 1882年 1907年
(2 )
1 2
1817年
1871-1910
城市化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
1910年 25.4%
21.3% 23.6 % 39.6% 7.7% 13.4% 4.8%
THANK
3
END
大兴科技教育
3
1
2 3

1999-2009年德国经济发展与人口流迁定量关系分析

1999-2009年德国经济发展与人口流迁定量关系分析

1999-2009年德国经济发展与人口流迁定量关系分析作者:杨文杰孙健夫连欢欢韦玮来源:《商业时代》2011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经济发展与人口流迁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

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典型案例,其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的关系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当然,其经济与人口流迁的关系轨迹表现出很强的个性。

尽管如此,其经济发展和人口流迁的关系还是可以给予我国较强的启示。

本文可以通过经济发展引导人口的合理流动,同样也可以通过人口流迁的调控与管理刺激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经济结构人口流迁经济发展起伏不定—德国经济发展轨迹探析德国经济曾经是推动欧洲经济发展的先锋,但近年来却始终徘徊在停滞的边缘,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德国经济疲软不振。

自1990年统一到2001年,德国经历了四次经济衰退,其中1999-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美国经济衰退引发的2001年下半年经济严重衰退为第四次经济衰退。

2001年,德国经济增速由2000年的3.0%急剧回落并步入轻度衰退,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一是结构老化;二是外部冲击;三是周期传导。

因此,德国政府在宏观政策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刺激经济增长,主要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方面进一步扩张力度,在不突破《马约》标准和财政赤字压力的前提下加大财政支出,2000年欧央行的四次减息对德国有较明显刺激作用;实行税改和减税政策刺激经济,通过降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实现扩张性政策目标;调整劳资联盟关系,稳定和改善就业形势;积极参与国际协调等。

2003年德国经济跌至-0.2%,成为1993年以来最为艰难的时期,其难点主要表现在:2002年经济复苏目标已然落空,增长率仅为0.2%,居欧盟各国之末;失业规模居高不下,全年失业人数月均在406万规模上徘徊;财政赤字达772亿欧元,占GDP比重3.7%,突破《马约》标准。

2004年,德国经济逐渐复苏,GDP增长率达1.2%,继而经济增长趋于良好,特别是2006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复苏势头加快,其主要动力则是来自德国。

德国的城市化_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_肖辉英

德国的城市化_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_肖辉英

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肖辉英 德国城市的兴起与工业化几乎同步进行。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开始之后,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人口向工业、商业和服务性行业流动。

大批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又加速了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

同欧洲其他发达工业国家相比较,德国的城市化有着突出的特点。

本文试就德国城市化、人口流动特点,以及经济比较均衡发展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是其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德国也不例外,伴随工业化的兴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从农业转向工业及其他产业。

工业化和农业人口流动使德国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在各地逐步繁荣。

从城市发展的历史看,德国的城市化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1815—1840年是城市化兴起的准备阶段。

这时期,农村人口依然多于城市居民,农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的支配地位。

尽管如此,农村多余劳动力,尤其东部农业区的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城市的经济开始获得较快发展。

有些大中城市已初具规模,例如柏林人口17.2万、汉堡13万、德累斯顿6万、科隆5万左右、布勒斯劳6万、莱比锡4万、慕尼黑3万。

①它们都是德国城市化的基础,有一定的文化和商业设施,有比较发达的工场手工业。

同期,德国的小城市也有发展,分布比较广,如巴门的人口已达1.3万、埃尔伯弗尔德1万、勒姆施艾德0.7万、哈根0.2万。

②(二)1840—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是德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阶段。

在这段时间里,德国西部的一些城市发展很快,东部一些城市人口增长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增长的速度。

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因为德国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的发展首先集中在城市和原料产地,城市中的工业部门能够给农村流动人口提供工作岗位,为他们创造生存和发展的机遇。

例如鲁尔、莱因地区的新兴工业区、萨克森和上西里西亚、柏林地区,曾经是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工业革命以来已明显地呈现出城市化的新面貌,成为工业、商业集中的地区。

德国境内人口正在从城市流向郊县

德国境内人口正在从城市流向郊县

德国境内人口正在从城市流向郊县一项研究表明,与近30年前相比,2021年人口超过10万的德国主要城市流失的居民更多。

专家列举了三个可能的原因。

城市人口外流加速去年,德国大城市的人口流失与1994年一样多。

根据联邦人口研究所(BiB)周一发表的数据,与2019年新冠病毒爆发前相比,搬到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人数增加了1.8%。

同期,迁往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地区的人数下降了5.4%。

“这意味着大城市的内部移民平衡低于30年来的水平。

”与2019年相比,2021年离开大城市的主要是30-49岁(增长3.7%)和未成年人(增长8.9%)。

2021年从市区迁出的人数比从迁入城市的人数多128507 人。

2019 年,即大流行之前,城市人口的人数减少量还只是60554人。

BiB 专家 Tamilwai Kolowa 说:“这些数字表明,在大流行之前观察到的家庭郊区化在2021年继续加剧。

” 可能的原因是对住房的偏好改变、住房短缺和房价居高不下。

城市居民郊区化也常被称为城市人口外流。

比较研究参照2019年数据交通流动在大流行期间受到的影响尤其大,BiB专家将2019年作为新冠病毒爆发前的最后一年进行比较。

其发言人解释说,“ 2020 年由于新员工或学习而导致的与工作相关的搬迁数量有所减少。

因此,将2021年与前一年,也就是2020年进行比较是有问题的。

”BiB 解释,大城市在2020年已经出现人口流失,但这主要是由于大流行的第一年人口流动性总体下降。

尤其是城市周边地区,还有较小的城镇甚至农村地区,都受益于2021 年移民人数的显著增加。

这些较小城镇都是通过移民获得了人口。

联邦人口研究所的计算是基于联邦统计局的最新数据。

但不包括国际移民和出生和死亡的发展等因素,因此仅涉及德国境内的内部移民。

因此,无法对大城市总人口的发展情况下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肖辉英 德国城市的兴起与工业化几乎同步进行。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开始之后,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人口向工业、商业和服务性行业流动。

大批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又加速了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

同欧洲其他发达工业国家相比较,德国的城市化有着突出的特点。

本文试就德国城市化、人口流动特点,以及经济比较均衡发展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是其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德国也不例外,伴随工业化的兴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从农业转向工业及其他产业。

工业化和农业人口流动使德国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在各地逐步繁荣。

从城市发展的历史看,德国的城市化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1815—1840年是城市化兴起的准备阶段。

这时期,农村人口依然多于城市居民,农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的支配地位。

尽管如此,农村多余劳动力,尤其东部农业区的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城市的经济开始获得较快发展。

有些大中城市已初具规模,例如柏林人口1712万、汉堡13万、德累斯顿6万、科隆5万左右、布勒斯劳6万、莱比锡4万、慕尼黑3万。

①它们都是德国城市化的基础,有一定的文化和商业设施,有比较发达的工场手工业。

同期,德国的小城市也有发展,分布比较广,如巴门的人口已达113万、埃尔伯弗尔德1万、勒姆施艾德017万、哈根012万。

②(二)1840—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是德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阶段。

在这段时间里,德国西部的一些城市发展很快,东部一些城市人口增长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增长的速度。

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因为德国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的发展首先集中在城市和原料产地,城市中的工业部门能够给农村流动人口提供工作岗位,为他们创造生存和发展的机遇。

例如鲁尔、莱因地区的新兴工业区、萨克森和上西里西亚、柏林地区,曾经是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工业革命以来已明显地呈现出城市化的新面貌,成为工业、商业集中的地区。

同时这些城市不断沿公路、铁路线向外扩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也迅速增加。

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人口增加更突出,如柏林在1850年人口已达4119万、慕尼黑11万、科伦917万、布勒斯劳1114万。

①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说明城市经济不断繁荣和发展。

(三)从1871年帝国建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德国城市化的第三阶段。

这一时期是德国城市化极大繁荣和发展的时期。

这期间不仅普鲁士各省的城市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他各邦城市经济也蓬勃发展,人口迅猛增加,有相当一部分城市的人口已经超过10万。

为了加强对外来农村人口的管理,很多城市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划分为工厂区、住宅区、商业区等。

商业区大多位于城内区,或工业较集中的地区,这些城市逐渐发展成综合性的大都市。

德国城市化的第三阶段也可谓城市化的鼎盛时期。

工业城市从农村获得大批劳动力,进一步促进了工业发展,与此同时,一些手工业、商业、服务性行业为主的城市人口也不断增加。

不仅工业化带动城市的发展,人口流动为城市的发展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871年以后,德国的城市化以普鲁士的莱因省和萨克森尤为突出。

在城市化进程中德意志帝国人口增加了约58%,从1815年的4110万增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6490万。

在1万居民以上的城市里居住的人口比例从1871年的1215%增加到1910年的3417%。

②德国1871年—1910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 (百分比)③城市的等 级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百分比)1871年1910年10万以上418 21131万人717 13142千—1万人2316 25142千人以上6319 3916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大城市的人口增加得比较快,大城市之间人口流动的数额从1881年到1912年提高了50%。

④增加的人口中有当地出生的,但是主要是从近区或远区流动进城市的农业劳动力。

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流动之间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德国经济的发展。

一般说来,在工业化、城市化处于高涨时期,也必然是人口流动的活跃时期,反之亦然。

在1873年德国人口流动经历了一个小的插曲,即“在1873年大萧条之后,人口36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①②③沃尔夫冈 克尔曼:《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W o lfgang Ko βll m ann :D ie Bevo βlkerung in der industriellen R evo luti on )沃尔夫冈 克拉伯:《19、20世纪的德国城市)《W o lfgang K rabbe :D ie deutsche Stadt in 19.und 20Jah rhundert 》,哥廷根1989年版,第71页。

《德国经济和社会史手册》,第14页。

46 世 界 历 史 1997年第5期流动处于低潮,在一些城市里人口流动低潮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

①从以上情况看,如果将准备阶段算在内,德国用了近百年时间基本完成城市化进程;如果不包括这一段时间,则仅仅用了70年时间。

有的历史学家或经济史学家认为,德国城市化进程虽然起步晚,但速度较快,到19世纪末与本世纪交替之际已经初步实现城市化,约用了60年时间。

实际上确定一个国家城市化所用的时间,主要在于如何确定城市人口和非农业产值在全国总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如仅以上述两者在整个国家中所占的比重超过50%为界,那么德国在19世纪末即已达到了这一标准。

19世纪70年代,德国的工业和服务性行业的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8%,而农业为32%。

到1891年,德国城市人口比重已高于农村人口的比重,到1900年已经占全国人口的5414%。

到20世纪初,德国工业和服务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约占70%,住在2000人以上的城市居民已经占全国人口的60%。

笔者认为,用后两个数据作为确定德国城市化基本实现的依据更有说服力,德国与欧洲其他发达国家如英、法相比较,其城市化的时间短,特点又比较突出。

二德国城市化和工业化、人口流动,特别是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交通运输及其他服务性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对德国经济较为均衡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德国城市化发展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城市化的速度快,实现城市化所用的时间少于法、美等国。

与英、法、美相比,德国工业革命起步较晚,但是工业革命浪潮于19世纪中叶席卷德国之后,伴随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经济迅速发展。

如在城市化的第三个阶段,德国的工业生产提高了5倍,在生铁生产方面,德国1860年超过比利时,1870年超过法国,1903年超过英国,1913年超过美国;对外贸易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位;在钢的生产方面,1893年超过英国,1913年社会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三位。

②随后德国又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政治上稳定,因此城市的发展异常突出。

在60年内,德国城市人口迅速集中,大中小城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城乡人口和工农业产值的比较中,城市的人口数量及从事工业、服务行业的劳动力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在德国均占有支配地位。

到1910年德国基本实现城市化,它所用的时间与英国相近,少于法国和美国,而法国和美国分别在1931年和1920年基本实现城市化。

(二)德国的中小城市多,分布较均匀,人口过于集中的大城市少。

就德国范围内看,它的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及城市布局也有集中的现象,如西部鲁尔区是较早发展起来的工业区,东北部是主要的农业区,人口分布比北部少些,比南部人口密度大些。

但是与英国、法国、美国相比较,德国的经济发展较为均衡,工业化兴起后,农业劳动力转移以近区流动为主,流向分散。

与欧洲各国相比,德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中小城市、小城镇星罗棋布于全德各地,城市化过程中,各类城市相对协调发展,布局较为合理。

大城市人口发展很快,小城市也不落后。

到20世纪初,各类型城市在德国土地上纷纷崛起,奠定了德国今日城市布局、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的大框架。

从城市规模看,到基本实现城市化的1910年,全国2113%的人生活在1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314%的人生活在1—1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2514%的人生活在2000—10,000人口的城镇,约40%的人生活在2000人口以下的小镇或农村。

在德国历史上,工业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即自1871年帝国建立以来,最大的群众性远距离人口流动潮,就是从德国东北部农业区转移到西部鲁尔工业区的。

从全德国人口流动考察看,德国的近距离人口流动依然起着决定性作用,参加这种流动潮的人数多、流动范围广、流向分散,如“到1907年,生活在德意志帝国的人中不到一半是住在出生地,几乎每二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个参与了不同形式的近距离人口流动”。

①农业劳动力在近距离流动,主要指在家乡附近,不超出省或州界的城市间、城市与农村间从事的职业的变化,这些流动的人口都是从农业转入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家乡附近的城市或工业吸收了这些劳动力。

德国人口流动的特点也说明德国小城镇分布广、布局合理、经济发展协调均衡。

从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功能看,有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城市,如慕尼黑、明斯特等;有以产煤、冶炼、机器制造为主的工业城市,如埃森、波鸿、格尔森基兴、杜塞尔多夫、纽伦堡、马格德堡、莱比锡等。

在这些工业城市里一般又划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有较完善的社会生活方面的设施。

此外,德国还有海港城市,如汉堡、不莱梅、基尔等;有文化城市如柏林、波恩、威斯巴登等。

从地域分布看,具有不同经济和社会生活功能的城市繁星般地坐落在全德各地。

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资源交通及历史条件的影响,德国西南部和中部城市相对偏多,北部和东部较少,但未出现布局明显失衡状况。

虽然德国也出现了一些大城市,如柏林、汉堡、慕尼黑等,但无畸形发展之现象。

(三)城市的发展与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紧密相联。

城市的建立与发展往往同资源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有关。

工业革命之后,在开发和利用本国资源过程中,德国西部和南部尤其是鲁尔区和洛林—阿尔萨斯区大批以采矿冶炼为主的城市,如杜塞尔道夫、多特蒙德、亚琛、埃森、杜伊斯堡等城市迅速发展。

因那里的煤、钢铁资源很丰富。

人们往往把这些城市称为工矿城市。

地处内河航运、铁路运输或海运枢纽地区的法兰克福(美茵河畔)、莱比锡、慕尼黑、汉堡等成为集工业、商业、科技、金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城市。

在这些城市里,机器制造、化工业等新兴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德国的一些拥有雄厚实力的传统产业,如纺织业迅速得以改造,向机械化转变。

布勒斯劳和开姆尼茨很快成为当时德国的现代化纺织业城市,由于资源配置合理、交通运输业发达,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城市的第二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也发展得比较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