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全册 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学案 (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5章 第3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新版)沪科版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第1课时物质的密度【学习目标】1.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从而建立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会查密度表,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友情提醒:1.不能说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2.同种物质的密度不一定相同,例如冰如水;密度相同的也不一定是同种物质,例如煤油和酒精、冰与蜡。
归纳总结:公式ρ=mV告诉我们,物质的密度等于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但物质的密度与其质量和体积的大小无关。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战斗异常惨烈,最后,五壮士弹药全无,他们就从山头上扔下“巨石”,砸死很多敌人。
你知道在拍摄这个镜头时,道具“巨石”是由什么特性的材料做成的吗?学完本节内容后,谜底自然揭晓。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自主阅读教材P92~9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动手操作取体积分别为10cm3、20cm3、40cm3的三个铝块,用天平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并求出每个铝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填入表一中。
表一再取体积分别为10cm3、20cm3、40cm3的三个铁块,用天平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并求出每个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填入表二中。
表二思考:(1)分析表一(或表二)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什么?答: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值。
(2)综合分析表一和表二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什么?答:①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相等;②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知识板块二 密度自主阅读教材P 94~9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2.在物理学中,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若用m 表示物体的质量,V 表示物体的体积,ρ表示物质的密度,则:ρ=m V。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3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学案一、教学内容:1. 密度的定义及其公式: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公式为ρ= m/V,其中m表示物质的质量,V表示物质的体积。
2. 密度的影响因素:密度受物质种类、温度和状态的影响。
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如固态、液态、气态)密度不同,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密度也会发生变化。
3. 密度的测量: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密度。
实验室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是天平和量筒。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2. 掌握密度的影响因素,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密度变化。
3. 学会使用天平和量筒进行密度的测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的影响因素。
难点:密度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密度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天平、量筒、各种不同物质(如水、盐水、木块、铁块等)。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判断这些物质的密度是否相同?2. 概念讲解:教师介绍密度的定义及其公式,解释密度的影响因素。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密度实验,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6. 实验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不同物质的密度是否受温度和状态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密度的定义、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的影响因素等。
七、作业设计:答案:水的密度为1g/cm³,盐水的密度大于1g/cm³,木块的密度小于1g/cm³,铁块的密度大于1g/cm³。
答案:因为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当冰融化成水后,质量不变,根据密度公式ρ= m/V,体积会变小。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五章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导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五章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五章第三节,主要内容包括:1. 密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密度公式的应用,包括不同密度物质的鉴别和密度的测量;3. 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4. 实验操作: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计算公式及其应用;2.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密度实验,能独立完成密度测量实验;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密度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难点: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仪器(包括天平、量筒、烧杯等)、教学课件。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册、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为什么冰块浮在水面上?引发学生对密度的思考。
2. 知识讲解:(1)介绍密度的概念,解释密度计算公式ρ= m/V;(2)讲解密度公式的应用,如鉴别不同密度物质、测量物体密度等;(3)分析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3. 实验操作:(1)分组进行密度实验,引导学生独立操作;(2)讲解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如如何准确测量质量、体积等;(3)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 例题讲解: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已知一个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如何计算其密度?5. 随堂练习:(1)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给定质量和体积的物体的密度;(2)鉴别给定物质是密度较大还是密度较小。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密度的概念、密度计算公式、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实验操作步骤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密度公式,计算下列物体的密度,并填写在作业本上:物体1:质量200g,体积100cm³;物体2:质量300g,体积150cm³。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教案: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教案: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探究物质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目标:1. 知道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学会使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3. 能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的应用。
难点:密度公式的推导,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不同密度的液体、测量工具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活动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与密度相关的现象,如冰块浮在水面上、潜水员潜入深水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密度。
二、探究密度(15分钟)2. 讲解密度公式:ρ= m/V,解释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
3. 练习: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计算实验中测量到的液体密度,并与实际数据对比。
三、应用密度(10分钟)1.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密度现象,如填海造陆、飞机漂浮等,引导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船只能载重更多的方案。
2.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悉,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拓展延伸:让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调查身边的物体密度,如家用电器、食品等,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5章第3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2. 密度公式及其应用;3. 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如天平、量筒等)测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从而计算物质的密度。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密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测量物质的密度。
2.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的记忆和应用,测量物质的密度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天平、量筒、实验器材(如水、石头、金属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境引入,如提问学生:“为什么冰块浮在水面上?”引发学生对密度的思考。
2. 知识讲解:a. 讲解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公式为ρ =m/V。
b. 讲解密度公式的应用,如何通过已知质量和体积计算密度,以及如何通过已知密度计算质量和体积。
3. 实验操作:a. 分组进行实验,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
b. 引导学生根据测量数据计算物质的密度,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4. 例题讲解:a. 讲解密度公式的应用,如“已知一物体的质量为200g,体积为100cm³,求该物体的密度。
”b. 引导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并解释计算结果。
5. 随堂练习:a.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b.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讲解答案。
六、板书设计1. 密度概念:单位体积的质量。
2. 密度公式:ρ = m/V。
3. 密度公式的应用:已知质量和体积计算密度,已知密度计算质量和体积。
4. 测量物质的密度:使用天平和量筒进行测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已知一块石头的质量为200g,体积为150cm³,求该石头的密度。
5.3科学探索物质的密度学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
5.3 科学探索: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等,而同体积的不同种物质质量一般不等2.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记住水的密度,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教学重点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学难点学会用“等效替代”的思想测密度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量筒(或量杯)是用来测量的工具,它上面的单位通常是;读数时,视线应与或在同一水平线上。
天平是测量的仪器。
使用天平时,要把天平放在,然后把游码移到处,再调节,使指针指到。
物体必须放在,砝码必须放在,取用砝码必须用;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加上的质量。
二、随堂训练1、周末,小明到超市购物口渴了,买了一盒酸奶,喝了一口发现酸奶的味道与平时喝过的同样的酸奶似乎不同。
联想起近日新闻报道食品造假现象,他怀疑该酸奶掺了一定水分,于是他想通过测量酸奶密度的方法来判断。
你认为,正品酸奶掺水后其密度会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他看到超市售货处有电子秤,并向售货员要了一个空玻璃瓶,借助一瓶纯净水,测出了酸奶的密度。
下面是他测量的过程,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1)用电子秤测出空玻璃瓶的质量m0;(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酸奶密度的表达式为:ρ酸奶=____________。
(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2、各种复合材料由于密度小、强度大,广泛应用于汽车、飞机等制造业。
小明测量一块实心复合材料的密度。
(l)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如图甲,则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__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该物块的质量时,当在右盘放人最小的祛码后,指针偏在分度盘中线左侧一点,则应该()(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5.3科学探索:物质的密度学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
5.3 科学探索:物质的密度学案 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第5章第3节“物质的密度”。
具体内容如下:1. 密度概念的引入:介绍密度的定义,即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2. 密度公式的讲解: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ρ=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 密度特性:讲解密度的特性,即同种物质在状态不变的情况下,密度是恒定的。
4. 密度的测量:介绍测量密度的方法,包括实验室测量和现场测量。
5. 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浮力、密度计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的运用。
2. 掌握密度的特性,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密度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密度概念的理解和密度公式的运用。
2. 密度的特性和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计算机、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提问生活中常见的密度的例子,如为什么冰块能浮在水面上,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密度概念:讲解密度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含义。
3. 讲解密度公式: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密度计算的方法。
4. 讲解密度特性:讲解密度的特性,让学生理解同种物质密度恒定的原理。
5. 讲解密度测量方法:讲解实验室测量和现场测量密度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测量密度。
6. 讲解密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举例说明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浮力、密度计等。
7.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密度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2. 密度公式:ρ= m/V。
3. 密度特性:同种物质在状态不变的情况下,密度是恒定的。
4. 密度测量方法:实验室测量和现场测量。
5. 密度应用:浮力、密度计等。
八年级物理全册 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学案 (新版)沪科版
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预习案一、预习目标及范围1、预习目标(1)会应用“比值”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的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和单位的由来。
(2)学会查物质的密度表,并能说出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
(3)会测量一些物质的密度。
2、预习范围教材第5章第3节内容二、预习要点1.密度的概念:(1)定义:;(2)密度的国际单位是,1 g/cm3= kg/m3 ,密度的公式:。
2. 利用密度公式可以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怎么判断物体是空心还是实心?三、预习检测1.开着一辆洒水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随着水不断的被洒出,下列物理量不变的是()A.车厢内水的质量 B.车对路面的压强C.车厢内水的密度 D.路面给车的摩擦阻力2.我国研制的“全碳气凝胶”是目前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材料,其密度仅为0.16kg/m3,则()A.该材料体积越大,密度越大B.1m3的该材料质量为0.16kgC.该材料制的物品带到太空,质量减小D.该材料适合做打桩用的重锤3.热气球是通过对球内空气进行加热,使球内的空气密度()A.变大 B.不变 C.变小 D.无法确定探究案一、合作探究(1)甲、乙两物体体积相同,甲物体的质量比乙物体的质量大,则密度较大的物体是物体;丙、丁两物体的质量相同,丙物体的体积比丁物体的体积大,则密度较大的物体是物体.(2)某容器质量为200g,装满水后总质量是700g,若装满另外某液体时总质量是600g,则该容器的容积为 cm3,此液体的密度为 kg/m3,若将此液体倒掉一半,剩余液体的密度将.(“变大”“变小”或“不变”)二、随堂检测1.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A.ρ甲<ρ乙 B.ρ甲>ρ乙C.若V甲=V乙,则m甲<m乙 D.若m甲=m乙,则V甲>V乙2.有一体积为30cm3的均匀固体,用天平测得它的质量为81g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个()A.用天平测质量时,固体应放在天平左盘B.此固体的密度为2.7g/cm3C.把此固体截去一半,剩余部分密度减小D.只改变此固体形状,它的质量不变3. 甲、乙两块金属,它们的质量之比是2:5,体积之比是2:1,那么它们的密度之比是()A.2:5 B.1:2 C.3:5 D.1:5参考答案预习案1、(1)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是一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课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密度,使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的应用,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密度这一概念时,往往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对密度的本质和实际应用缺乏深入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我设计了本节优秀教学案例,以期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深入理解密度的内涵,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使他们明白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探索和验证;
3.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他们为人类福祉贡献力量的信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和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密度这一概念。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在课堂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物理的美妙和乐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小组合作:我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合作完成实验和任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交流和讨论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自我反思、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了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
5.3科学探索:物质的密度学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
5.3 科学探索:物质的密度学案 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在设计这节科学探索课《物质的密度》时,我的意图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密度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本节课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包括:1. 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学会使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并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是密度的计算公式的应用,以及如何从实验中准确获取数据。
而教学重点则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自己探究密度的测量方法,理解并掌握密度的基本概念。
一、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冰块在水中漂浮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冰块和水的密度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简短讲解密度的定义,介绍密度公式ρ= m/V,并解释密度的单位。
三、实验探究:1. 学生分组,每组配备一套实验器材,按照指导书进行实验。
2. 实验一:测量不同液体的密度。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记录数据。
3. 实验二:测量固体密度。
学生选择适当的固体和液体,计算固体在液体中的浮力,从而得到固体的密度。
四、数据处理:1. 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计算实验数据。
2.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课堂小结:2. 引导学生认识到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测量物体的密度,判断物质的纯度等。
活动重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自行探究和理解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可以进一步拓展延伸,例如让学生设计实验测量未知物质的密度,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设计思路的引导我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冰块在水中漂浮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冰块和水的密度关系。
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的第五章第三节,即“物质的密度”。
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1. 密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密度的影响因素;3. 密度的测量方法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定义,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2. 探究密度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3. 学会使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如下:1. 密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的理解;2. 密度的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3. 密度公式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包括烧杯、量筒、砝码等);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密度现象,如漂浮的冰块、沉没的铁块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介绍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讲解密度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密度实验,探究密度的影响因素,如温度、压力等。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1. 密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密度的影响因素;3. 密度公式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用密度公式计算一个体积为100cm³的铜块的密度,并解释计算结果。
答案:密度 = 质量 / 体积= 100g / 100cm³ = 1g/cm³2. 请举例说明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密度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浮力原理(船的浮力、物体浮沉等)、材料选择(如金属、塑料等材料的密度不同,用于不同的制品)、地球科学(地壳密度分布、地震预测等)。
八年级物理全册 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新版)沪科版
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第一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2.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利用密度公式求解某种物质密度.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3.建立密度的概念教学用具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影仪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讨论法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讲台桌上放着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师:1.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
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3、我们桌上放的两个物块,一个是塑料块,一个是铁块,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a、讨论与交流:(提出猜想)师: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提出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相同的”b、设计实验:分别选取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铁块和塑料块(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加以比较。
C、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塑料的质量与体积;分别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P94的表格中.教师巡迴检查、指导.把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后,填写在下表中:d、实验结论: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______(相同/不相同)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______(相同/不相同)的。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公式和单位的由来及意义。
2.会查密度表,并能说出常见的一些物质如水、空气以及钢铁的密度的大概范围。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全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体验解决物理问题的成就感。
2.认识自然界中物质的多样性,唤起对自然界奥秘探究的兴趣。
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的意义。
难点理解密度的组合单位的意义。
一、新课导入1.让学生测量体积相等的铜、铁、铝柱体的质量,引导学生得到“体积相同物质的质量不相等”的结论。
2.在不同学生的测量数据中,发现“同种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也相等”。
3.展示手里的大铁块和小铁块,让学生思考质量的大小关系。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定性的关系。
今天我们就要来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定量关系。
二、新课教学(一)怎样鉴别物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怎样鉴别物质,引入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提出问题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比较充分的思考后,对该问题的结论进行大胆猜想,并通过老师的不断引导,形成假设: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或成反比。
真实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让同学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而要进行实验,还要先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下面就请学生先设计实验方案。
3.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老师的提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探究的一般程序自己设计方案。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选择合适的器材,进行合作、实验,练习天平和刻度尺的使用以及学会合作实验,通过实验收集所需的证据,并正确记录。
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同学们注意仪器使用的规范性,读数时要弄清分度值,准确、如实记录原始数据,不要随意改动。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记录下来,以便查找、分析原因。
5.分析与论证展示数据表格,积累素材,便于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利用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得出对于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的结论,证实猜想。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5.3探究—物质的密度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5.3 探究—物质的密度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五章第三节“探究—物质的密度”。
本节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密度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密度公式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密度概念的引入:通过实际情境,如冰块在水中漂浮,引导学生思考冰块、水和冰块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
2. 密度公式的学习:介绍密度的定义公式ρ= m/V,让学生了解质量、体积和密度之间的关系。
3. 密度测量方法的学习:讲解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测量未知物质的密度,以及如何选用适当的测量工具。
4. 密度公式的应用: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如天平、量筒等,进行密度实验。
3. 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的记忆和应用。
难点:密度公式的变形和应用,以及实际问题中密度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天平、量筒、不同密度的物体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冰块在水中漂浮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密度概念。
2. 讲解密度概念:讲解密度的定义,ρ= m/V,让学生理解质量、体积和密度之间的关系。
3. 密度实验:分组进行密度实验,让学生学会使用天平、量筒等测量工具,测量未知物质的密度。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利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未知液体的密度。
5.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密度公式的应用: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密度概念:ρ= m/V密度测量方法:使用天平、量筒等测量工具密度公式应用:实际问题解决七、作业设计1. 题目:已知一块铁的质量为200g,体积为50cm³,求铁的密度。
中学八年级物理全册5.3 科学探究 物质的密度导学案(新版)沪科版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一.知识回顾
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质量(m):
质量是物体的,它与物体的、和无关。
质量的单位是
1、实验室常用的测质量的工具:
1)使用天平时,应把天平放在上
2)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
3)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
4)用镊子向加减砝码(先后);移动游码(右倾移),使指针对准
5)m左盘=m右盘+m游码
二.自主学习
详见自主学习指导第77页
三.实验探究
实验表格
研究对象比值
结论:
1.比较第1.3.5的实验数据可得结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
2.比较1.2的实验数据可得结论:同种物质,体积不同质量也
3.比较1.2的实验数据可得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变的.
4.比较1.3.5的实验数据可得结论: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
四练习
小明在探究B,C两种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时,得出了如右下图所示的图像。
由图像可知:体积相同的 B,C两种物质,质量较大; B,C两种物质中,物质的密度较大。
五.试试看
1.一杯水和一桶水,那个密度大?( )
2.一块砖的密度是1.5g/cm3 ,把它平均分成两块,每块的密度是多大?()
A.0.75g/cm3
B.1.5g/cm3 C .3g/cm3
3.测得一个木块的质量是10.8g.体积是24cm3,木块的密度是多大?。
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教案: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的第5.3节,主要涉及物质的密度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2. 密度公式: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 密度测量方法: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密度。
4. 密度应用:密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鉴别物质、设计容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学会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从而计算密度。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实验操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平、量筒、砝码、液体、固体样品等。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场景,如鉴别真假黄金、设计鱼缸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密度解决问题。
2. 知识讲解:(1)介绍密度的概念,解释密度公式。
(2)讲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设计容器等。
3. 实验操作:(1)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2)让学生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密度,并记录实验结果。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道有关密度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道有关密度的练习题,教师给予指导和解答。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1. 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2. 密度公式:ρ = m/V。
3. 密度测量方法: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4. 密度应用:鉴别物质、设计容器等。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列物质的密度,并解释计算结果。
(1)100g水的体积是多少?其密度是多少?(2)一块200g的铝块,体积为40cm³,其密度是多少?2. 答案:(1)100g水的体积为100cm³,密度为1g/cm³。
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导学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同步备课(沪科版)
5.3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导学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同步备课(沪科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设计了一节关于物质密度的科学探究课程,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密度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探究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密度知识的应用。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密度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验测量物质的密度,并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的运用。
难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够通过实验测量物质的密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烧杯、水、测量体积的工具、测量质量的工具、不同种类的物质。
学具:每个孩子一台计算器,一张记录数据的表格。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孩子们观察两个相同体积的烧杯,一个装满水,一个装满沙子,讨论哪个更重。
2. 讲解密度的概念:解释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
3. 实验测量: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种类的物质的密度,记录数据。
4. 密度公式的运用:让孩子们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质的密度,并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的运用。
难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够通过实验测量物质的密度。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孩子们了解了密度的概念,掌握了密度公式的运用,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孩子对测量工具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为什么冰块浮在水面上?为什么物体在水中会浮起来?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3科学探索:物质的密度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教案: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的第五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
本节主要介绍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密度的测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2.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测量物质的密度;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难点:密度公式的推导和实验操作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仪器、多媒体设备;学具:实验记录表、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提问:“为什么浮在水面的物体看起来比实际轻?”引发学生对密度的思考。
2. 知识讲解:讲解密度的概念,介绍密度公式及其含义。
公式为: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实验步骤如下:a. 准备实验仪器:天平、量筒、水、各种固体物质;b.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c. 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d.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密度的因素。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有关密度计算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安排学生完成几道有关密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板书密度公式及其应用,重点突出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7. 作业设计:布置一道有关密度的综合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一瓶500mL的矿泉水,密度为1.0g/cm³,将瓶子倒空后,再装入250mL的酒精,酒精的密度为0.8g/cm³。
求矿泉水和酒精的混合液的密度。
答案:矿泉水和酒精的混合液的密度为0.9g/cm³。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培养了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练习环节,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及范围
1、预习目标
(1)会应用“比值”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的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和单位的由来。
(2)学会查物质的密度表,并能说出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
(3)会测量一些物质的密度。
2、预习范围
教材第5章第3节内容
二、预习要点
1.密度的概念:
(1)定义:;
(2)密度的国际单位是,1 g/cm3= kg/m3 ,密度的公
式:。
2. 利用密度公式可以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怎么判断物体是空心还是实心?
三、预习检测
1.开着一辆洒水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随着水不断的被洒出,下列物理量不变的是()
A.车厢内水的质量B.车对路面的压强
C.车厢内水的密度D.路面给车的摩擦阻力
2.我国研制的“全碳气凝胶”是目前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材料,其密度仅为0.16kg/m3,则()
A.该材料体积越大,密度越大
B.1m3的该材料质量为0.16kg
C.该材料制的物品带到太空,质量减小
D.该材料适合做打桩用的重锤
3.热气球是通过对球内空气进行加热,使球内的空气密度()
A.变大B.不变C.变小D.无法确定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1)甲、乙两物体体积相同,甲物体的质量比乙物体的质量大,则密度较大的物体是物体;丙、丁两物体的质量相同,丙物体的体积比丁物体的体积大,则密度较大的物体是物体.
(2)某容器质量为200g,装满水后总质量是700g,若装满另外某液体时总质量是600g,则该容器的容积为cm3,此液体的密度为kg/m3,若将此液体倒掉一半,剩余液体的密度将.(“变大”“变小”或“不变”)
二、随堂检测
1.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A.ρ甲<ρ乙B.ρ甲>ρ乙
C.若V甲=V乙,则m甲<m乙D.若m甲=m乙,则V甲>V乙
2.有一体积为30cm3的均匀固体,用天平测得它的质量为81g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个()
A.用天平测质量时,固体应放在天平左盘
B.此固体的密度为2.7g/cm3
C.把此固体截去一半,剩余部分密度减小
D.只改变此固体形状,它的质量不变
3. 甲、乙两块金属,它们的质量之比是2:5,体积之比是2:1,那么它们的密度之比是()
A.2:5 B.1:2 C.3:5 D.1:5
参考答案
预习案
1、(1)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kg/m3,1000,ρ=m /V(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2、通过对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的比较,可判断物体时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即当ρ物=ρ为实心,ρ物<ρ为空心;m物=m为实心,m物<m为空心;V物=V为实心,V物>V为空心。
1、C
2、B
3、C
探究案
(1)甲,乙,
(2)500,0.8×103;不变
随堂检测
1、B
2、C
3、D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